主演:LaurienVandenBroeck德克·洛弗特肯·德·布沃沃纳·德·斯曼特希尔德·德·巴尔德玛基尔特·范·朗拜博格简·德克莱尔PatrickDescampsAnne-CarolineSubervilleJanDyckMiekVanBocxtaeleDeborahOstrega吉恩·伯沃依兹埃尔斯·多特曼斯LucasvandenEijnde
类型:剧情动作惊悚犯罪导演:艾瑞克·范·洛依 状态:HD 年份:2003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ID:1455964热度:633 ℃ 时间:2023-11-27 11:05:1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但是,整片看过,酣畅淋漓,没有美国惊悚侦探片的大场面,但是片中每个主角的性格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对于人物的处境也交代的很清楚,观众开始会为了片中为什么安排一个接近暮年并且身罹疾患的老杀手感到疑惑,但是看到故事的发展,就会觉得正是这种安排让故事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故事阐述的也相当完整,不会象美国片一样只能给你留下破碎的场面的记忆。
总之,看下来,增加了我对欧洲电影的好感,平实而扣人心弦,不靠场面取胜,又不让人感觉乏味拖沓。加之虽然这些演员我基本不了解(知道不少美国演员,惭愧:)),但是老杀手的表演实在不比每年搞得轰轰烈烈的奥斯卡的谁谁谁差,如果你看电影更加注重内容,喜欢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物。不总是期待美女、大英雄和A8车的话,去看一下,一定不会失望!
近年没有听说这种贵族被抓的事儿。倒是教会里恋童有听说。欧洲国家会唱道:“其实我并不是你们想得那么完美。”
另一个心得是:如果将来我来挑选警察的后备力量:正义感是第一标准。
老板是个挺有品位的好人,夏风选的片子多是欧洲文艺片
或很少公映的国产片,所以在喧嚷着美国大片和韩片的大学城
内少了市场。并且老板一本正经的告诉我,“要叫
院长!”
那一刻,突然想起福柯笔下的精神病院。我们都是这里的患者,
需要电影来救赎。
这里注定是小众的乌托邦。40个座位的迷你影院里。黑暗中,
只有我和男友两人对着宽屏幕。终于体会到周迅曾描述的幼
时坐在影院首排直看到影院关门的快乐。
可以说,开场就对这部比利时电影充满好感。
当老杀手Ledda拖着迟缓的眼神对态度不逊的雇佣者说:等我睡醒了再办事时就发现,这老头儿实在太酷了。
杀手Ledda和警官Fenke其实是同类人。内心伤痕累累,只不过对抗世界的方式不同。有个电影细节不知可否这样理解。镜头扫过Fenke房间时停在一副全家福的图片上:一个眼神深邃的美丽女子怀抱着可爱的小姑娘。
并且两次镜头都铺陈在Fenke淋浴上,他在洗刷着的究竟是哪些不为人知的痛楚呢?
再后来,Fenke在抓住Ledda后给他讲了一启积郁在心头多年无法破获的交通肇事案。Ledda平静的说,你在讲自己的故事。而Fenke暴跳如雷。这是否可以暗示了片头的那个镜头?
Fenke选择用隐忍把苦痛深藏于心,而Ledda则选择用行动来释放。
这部比利时片着实好看,尽管有些人觉得他类似于《杀手莱昂》,但我却觉得《冷面赤心》更有深意。不是简单的杀手与女孩,杀手与警察的关系,而是更有质感的相互交织,同时人物自身也在织网解网的过程。同时对为何这个北欧国家电影一直受到外界忽视而感到不平。
就像片头的出租车司机说:“人人来到比利时都在讲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其实根本不知道布鲁塞尔的街道又窄又小,
景色也不如我们安特卫普漂亮!”
总觉得这话用意非浅。或许是在影射全球大众文化的大环境。放在那个层面上是不是应该这样讲:“人们一走进影院总是在问,有没有美国大片,美国大片,美国大片……殊不知在欧洲有一个叫比利时的国家也能产出几部好电影。” 我看到此景对着荧幕会心一笑。导演实在太狡黠了。
他是借此在抗诉“文化帝国主义”吗?
就如电影放映前,有一女子询问是否有韩国片放。于是进场观望,看屏幕上没没出现她预期的韩星面孔而草草退场。
有些轻蔑,但同时又马上推翻了自己。你能擅自怀疑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吗?那是大规模文化入侵导致的对所谓“流行文化”情感依附的畸形。我相信她并非没有动容和思索,只要她愿意看完这部电影。但是一瞬间,她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裴勇俊一张儒雅俊秀的脸,那魅力立即战胜了眼前冷酷的比利时老杀手,这意识把她不自动的抽离出来,促使她离开。
晚上在自习室里,接到院长发来的短信。他说正在看到老杀手倒下去的镜头,他问我:“给老头倒下后像摄象机的眼睛找个恰当的比喻吧。”
Somewhere in heaven.
我回到“天堂的霓虹灯,你会找到它……电影其实都告诉我们了”。
想到欧洲中世纪比喻疯人是“被月亮打击的人”,你看多浪漫。老Ledda的疯癫气质实在太迷人了。他此刻已经传染了我。
看《冷面赤心》让我想到个问题,如今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基本一沾上美国人一定是部烂片,比如《玩命快递2》虽然有吕克贝松,可在糟糕的剧本和情节设计下,影片的后半部已经有点惨不忍睹了。这就是工业化的后果,你可以把娱乐也工业化,但美国的电影已经开始像中国的电视剧一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废品了。艺术工业化的后果就是价值观和形式越来越少,大投资高科技吸引人?所有人都来做,搞笑片吸引人?大家也都来做,动画片有大市场了?跟进。所有情节、创意都成了模式,2005年美国片中的小噱头和1995年的几乎毫无差别——因为你永远可以从前面的片子身上知道几个月前观众喜欢什么,那就按这个模式再做一便,久而久之,大部分的编剧和导演都成了傻子,于是美国电影就这样死去。当你看了一年的电影以为全世界已经没有几个编剧可以再编好商业片的时候,你可以去看《冷面赤心》,当你看完这部有灵魂的商业片后你会惊异于原来比利时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国,这个都没听说过有自己电影的国家都能把商业片拍得毙掉所有美国鬼子。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觉得今天恐怕已经不用害怕什么美国文化侵略,如今除了无聊的时候有谁还热衷看美国片呢?所有鼎盛的后面,跟随的一定是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