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玛蒂妮·卡洛彼得·乌斯蒂诺夫安东·沃尔布鲁克亨利·吉索尔莉丝·德拉马尔波莱特·杜博斯特奥斯卡·威内尔让·加朗埃莱娜·芒松杰曼·德尔巴卡尔·埃斯蒙德维尔纳·芬克伊凡·德斯尼夏尔·巴亚尔哈里-马克斯贝尔纳·米松马塞尔·奥菲尔斯克洛德·皮诺托菲利普·里夏尔WillQuadfliegFriedrichDominBéatriceArnacAdyBerber伊冯娜·丹妮EddyDebrayRogerDutoitOttoFriebelAntonFär
类型:剧情爱情传记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状态:HD 年份:1955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1293401热度:482 ℃ 时间:2023-11-17 13:52:1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富丽堂皇的陈设,盛大的舞会,高贵典雅的女主角,冷漠的讲述人,蔑视道德的男女,老夫少妻,浪漫又畸形的爱情……像所有奥菲尔斯的电影一样,这部里依旧集合了他最爱同时也最擅长塑造的元素。更美妙的是,这一切都是彩色的。n 美学大师奥菲尔斯在黑白电影时代就创造了很多视觉奇观,看《伯爵夫人的耳环》《人尽可妻》《欢愉》《轮舞》时我一直在脑海里想象如果这一切是彩色的该有多么美妙。他是极少数让人渴望看到彩色电影的黑白片导演(怀尔德、希区柯克等就是反面教材),感谢他坚持冒着超支的风险用彩色胶片呈现了他眼中的浮华世界。n 剧情方面整体还比较普通,但熟练的插叙手法让节奏整体还算明快,不会使观众疲劳。值得人玩味的是Lola这个角色在如此放荡的外表下竟然真的有一颗向往真爱的心。相较于真实历史,奥菲尔斯用他对女性的怜悯美化了Lola,所以当Lola即将从高空坠下时观众也不禁哀叹起她的命运。不过与其一死了之,奥菲尔斯又给了她一个更残忍的结局——让Lola继续做马戏团里的奇观,继续做男性的玩物。她的生命还在持续,但她实际上已经死了。n Martine Carol在这部电影里美极了,这个角色也太适合她了。考虑到她本人丰富的私生活和过早离世的结局,大概她也被Lola诅咒了吧。
每每放假独自在家,我就爱看老电影,几十年未变,很奇怪,大约那时的电影让我觉得更像电影,有着无与伦比的优雅。
奥菲斯也是一位被低估的伟大导演,他去好莱坞拍了【巫山云】,回到欧洲实践,适度的夹带私货。奥菲斯喜欢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人的故事,【劳拉·蒙特斯】是他的遗作,结构上外层的马戏表演——在团主(居然是波罗的演员)的讲述中,插入一段段往事。
玛蒂妮·卡洛面孔美艳,可惜有点五短身材,演少女时代的劳拉实在有点丫头教,但和李斯特与奥地利国王的浪漫史的戏份则摄人心魄。很多影人的代表作好像都是他们一生的缩影,最爱的鲍勃·弗斯的【浮生若梦】好像冥冥中给自己完成的自传;玛蒂妮·卡洛一生多次婚姻,又依赖酒精和药品,也如劳拉·蒙特斯一般早早结束了生命。
马戏团演出的主线中,劳拉在第一二幕中几乎无需表演,只要身着华服坐在马车上即可,间或在后台换装时几声咳嗽,直至结尾的无保护高空秋千表演,奥菲斯用各种镜头暗示这应是一次告别演出,劳拉似乎也一心求死。而更悲哀的是,演出进行非常顺利,团主的鞭子已经暗示这一代名伶已成昨日黄花,现在与一般动物无异。演出结束后,笼中的劳拉继续被参观,那些只用付小钱就可以摸摸她手的男人们趋之若鹜。
初出茅庐的“朱尔”(奥斯卡·威内尔)饰演青年学生,在劳拉踏上奥地利时和她初遇,又在叛乱中再次邂逅并护送她离开。初遇时,在劳拉的马车里,劳拉有意向她施展着魅力,他下车后,走向自己的大营,才意识到自己的带子落在了劳拉的车上;镜头切到劳拉住进旅馆,此时的她佯装贵族,仍旧带着一众随从,却早已囊中羞涩只能入住最便宜的房间。
劳拉热衷于罗曼史却并不相信爱情,这不仅是她自以为自由选择的第一段婚姻带给她的结论,出走的娜拉在那个时代只能被现实生存裹挟,“逃走”的李斯特、被迫放弃她的奥地利国王,和那个膜拜她的学生都是过客···这种没有爱情的爱情故事也只有那个时代的欧洲导演拍的出来···
#CineLumiere#21365 1968年重剪,2008年修复版。影片是根据Lola Montez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片,故事是从她晚年在马戏团巡演开始讲起,在马戏团中演绎并带观众回溯她整个堪称波澜壮阔的人生,感觉爱情的部分只是作为引子,尤其是李斯特作为开场只有寥寥几笔,不过路德维希一世的部分还是花了大量的篇幅,但感觉主体仍然放在了女主身上,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以男性角色衬托出女主的那即充满巧合(戏剧性)又满是宿命(悲剧性)的一生。女性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了一个扮演她自己一身的人,这个人如此的鲜活,如此不受束缚,如此渴望自由。其实影片角色的呈现给我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没多久就想到了《金发梦露》,感觉《梦露》很大程度的遵照了这部电影的角色呈现,同样内省呈现,同样饱受争议,也具有同样的悲剧性。不过《梦露》更剥削一些。
整部电影的风格非常贴近于迈克尔鲍威尔的作品,尤其他最出名的那部作品《红菱艳》,超高饱和度的配色,强烈的的舞台剧感,棚搭的超现实场景,精美的服装设计,极强的角色复杂性的塑造,当然还有同样的演员安东沃尔布鲁克的出演,这些都让人感觉回到了鲍威尔塑造的世界中。
视觉上,镜头,第一场戏的定场镜头就是一个运动长镜头,周围悬浮和上下跳动的元素都是对于角色生活的诠释。后续还有超级多精美的运动长镜头,也是对于角色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展示。构图,超级爱其中的画幅变化,大量出现利用遮挡镜头塑造一个人默片时期遮罩的效果,画幅比例会随着剧情的内容进行调整。还有倾斜构图的使用,那种对于不同世界人的塑造也是格外明显。色彩,高饱和度的配色实在是太美了,尤其是马戏团中的色彩变化,美轮美奂。
听觉上,能感觉出后配音,但整体统一度很高,虽然是舞者,但是歌曲舞蹈没有作为主要的输出。
短评写不下,就来写篇不长的长评吧。
上海影城前排看开头马戏简直鸡皮疙瘩停不下来,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刚开始还试图琢磨,想抓住那些颜色,服饰,人群的动线,水晶灯的动线,解说词... 后来放弃了,就跟着晕跟着转就完了...
德语部分的法语字体也太大了吧... 国王要针线和看耳朵很有喜剧效果也让人深思,要个小小的针线竟这么费事?耳朵出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有真正关心他的劳拉带他去看医生?结果医生在那儿不停地赞美:oh!您的耳朵是那么美妙绝伦!
因劳拉引起的示威,国王一开始镇定得很:持续时间短的话是暴动,持续时间长的话就是革命...几分钟后就匆匆从后门上了马车离开,连告别都顾不上。
劳拉对营救她的学生说:你们是哪个派别跟我有什么关系?对于他的表白和劝解跟随天意,她说,不要违抗天意,也不要误解天意... 你这么英俊的脸庞都不能让我再感到希望,一定是有什么东西碎了... 她泪流满面。是什么碎了呢?
她还说,我经历过很多事情,你要听我说,试图理解... 这话不也是对观众说的吗?你要看奥菲尔斯说什么,怎么说,试图理解,我这么告诉自己。
不认为爱情故事是主要的,劳拉马不停蹄的一生,辗转欧洲各国。她没有屈服于母亲安排的年迈银行家,和音乐家李斯特曾有一段深厚的感情,后来好心分手。之后爱上了一位国王,却背负骂名,不得善终,成为巴伐利亚的杨贵妃。最后投身马戏团,宛如幻梦的娱乐行业,到美国去演自己,正襟危坐地兜售所谓的堕落史,去伸手要那些1 dollar。而曾经,剧院的水晶灯都因为献给她的掌声而颤抖... 她的结局和战后的欧洲命运何其相似,她的奥德赛也浓缩着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众多切面,说她是某种意义上的欧洲化身也不为过。
看奥菲尔斯的初衷其实是好奇一个德国导演在战后会拍什么,近一年连续看了意大利,俄国,法国影展,交叉对比相近年代,点连成线,线连成面。最好奇的就是德国,德国导演那时候在干嘛呢?现在明白了,奥菲尔斯的这部遗作是他作为一位欧洲导演而不仅仅是德国导演,在战后的一种回望吧。
片中劳拉对古典主义表示轻蔑:古典?!那些都过时了!在当时因为本片摄影和叙事结构过于前卫而不被观众接受的奥菲尔斯,现在看来怕是也成了古典吧...
劳拉颠沛流离的人生轨迹和奥菲尔斯辗转欧洲各国后来去往好莱坞也惊人得相似。最终作品的呈现同样难逃被误解的命运,这巧合真令人唏嘘。
奥菲尔斯曾在访谈中说,“所有在《劳》中美好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不曾拍过彩色片和宽银幕影片──当我看向摄影机观影器时,我宛如新生,我做的一切,就是事物向我呈现的那个样子”。他还说,《劳》让他想去讲一些为了驾驭它们而可能必需要与其斗争的故事,即使自己可能錯了,但他为朝着想走的步伐前进而高兴,且不惜任何代价。他说,人们不相信他,沒有人会让他再拍一部像这样的影片了。当想到人们不仅不尊重自己的作品,甚至根本看不懂就选择抵制,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负责本片的制作公司不想要这部片,他们根本没搞懂过它”。
最后的马戏,心惊胆战地看着她往上爬,到达巅峰,似乎只是为了纵身一跃。表演是这样,她的人生也是,她一遍又一遍地演自己,疲惫到演不下去,但是尊严依旧,蔑视依旧。所以当她听到要不要撤掉安全网?Are you ready?她坚定地轻声说:ready. 当她坐在笼子里接受那些one dollar的时候,她坐得那么端正而坦然。
遗憾的是我对卡洛的罗拉无甚感觉。不是不美,也不是演得不好,而是在我看来她长得实在是常规,这样的模样怎会符合“倾国倾城孽海花”的盛名?难道在欧洲人眼里,此类端庄到好像没啥特点的名媛才是贵族口味?.....我觉得爱娃加德纳的类型更神似,又或者爱娃妖艳了些,那玉婆那样的也符合......
总之这点导致我对影片建立不起真正念念难忘的观感,尽管彼得的角色非常出彩,而安东饰演的国王更让我眼前一亮,但麻木于女主魅力始终是致命的缺失~~
必须要重提的是,影片的场景真的很出色,包括马戏团的数场戏,设计得十分精致,绚丽,梦幻……值得一看。
《看电影》里说,此片作为马克斯的最后一部电影,透露出对日渐势微的欧洲无尽的惆怅伤怀,我这种肤浅的看客,要自发联想出这层含义实有难度。倒是劳拉这个角色对女性观众而言不乏打动。倾其一生追逐欲望的劳拉,身历无数危机关头,宁愿流落异国繁华落尽,也要婉拒嫁做人妇寻常度日,最后那纵身一跳真是百味杂陈,刨去其造孽的过往道德意义上的背逆,这份愿赌服输的泰然,这份始终不肯舍弃的内心的颠沛,何其自我,何其忠诚,何其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