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洛16岁离家出走,带着三箱从打工的杂货店里偷来的罐头食品,只身来到纽约,肮脏富饶的彼岸之城,正值"Downtown New Wave"时期,加洛便整日泡在俱乐部里,和纽约的地下艺术家们混在一起。1978年夏天,他在欧洲流浪,得意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靠画画为生。回到纽约,他住进小意大利区,被自己朋友制作的8毫米影片深深震撼,并开始制作超8毫米短片,进行绘画、雕刻创作,写诗,在电视剧和地下电影里频频露脸,还尝试着在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他甚至曾经参加过好几个乐队。他觉得绘画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他在斑驳的金属薄片上作画,那些作品看起来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文物,如他自己所说那是他自己记忆中的隐喻而已。他在一段时间内还痴迷摩托车赛车,据称因为危险性实在太大,才决定干脆当演员。1983年,艾力克·米歇尔在《The Way It Is, or Eurydice of the Avenues》一片中不仅给了他一个角色,还让他负责为影片配乐,结果竟然使加洛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
主持人:@大钊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donnie、@赵小毯、@消亡之人
特邀嘉宾:@RIVER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大钊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大钊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文森特·加洛自导自演的《棕兔》,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给2星。人形种马流浪人间,在公路上寻寻觅觅,慰藉孤独的只有女人和赛车,忧郁的本体是演员本身的气质,健硕的阳具更为脆弱的心灵添彩增辉,被黑暗和口水吞噬的那一刻眼泪夺眶而出,极简的影像只成就了一个躯壳,或者说只塑造了一枚火箭,也难怪戏中人想要坠落深渊,戏外人想要填满深渊。总而言之,我觉得《棕兔》只有一个亮点,就是结局的阳具。
场刊嘉宾 donnie
3星,自由的影像。自由地切割着画面,选择着关注点,任由景色、表演和情绪流淌。这部电影中人与车的关系,就像摄影师与摄影机的关系,不同角度和焦点的特写、手持和固定机位切换自如。
特邀嘉宾 RIVER
我给三星,最开始我的观感一般,但是重看以后感觉导演对男主角心理的刻画还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结尾女友回魂这段很妙,音乐选的也不错。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3分。特别喜欢影片结尾之前的部分,忧郁,衰微,像幽灵飘荡在公路上,连大肆出现的压边构图似乎都是男主已死,摄影机无法对焦的明证。而此时尚未出镜的女主又轮番在他勾搭的女人身上显灵,从接吻到拥抱都像冰冷的尸体贴在一起。只是最后结局揭示,发现他的虚弱来自于女友的出轨,男性自尊受挫故事什么的最无聊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2分,我个人觉得在叙述方式上做减法并不一定是一种良策、棕兔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欣赏角度纯粹从拍摄方式上我给了2分,包括镜头的调度、从车窗角度拍摄的镜头设计,但是我实在对于对于影片所呈现男人的心碎无法共情。
场刊嘉宾 donnie
我对景色比较共情哈哈哈。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棕兔》的景色,不就是很常见的公路片吗?
特邀嘉宾 RIVER
景色我倒是觉得挺普通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看到很多人拿这部和文德斯的公路片做对比,但是在情绪上我更喜欢文德斯惹。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差太大了我也更喜欢文德斯。那我和大家刚好相反,似乎只有我爱的是前半段嘛。
场刊嘉宾 donnie
我也爱的前半段。
主持人 大钊
我爱的也是前半段,后面也可以啦,就是觉得有些突然。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公路片的景色再加上赛车作为男主角装逼的符号,后面又多了一个"女人"作为男主角发泄的符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我的感觉是,他没有刻意地去装。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感觉这个东西没有被详细写,但是又因为公路硬要扯出来这么一个东西,我觉得很无语,应该直接去掉。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可能对我来说,这个设定成为一个矛盾的来源,作为一个赛车手,追求速度的人,他为何会如此衰微虚弱,这是让我很着迷的地方,也因此,结尾真相的揭示才各位让我觉得无趣和没必要,神秘被打破,而没有给我更好的东西。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对,他面对女朋友好像很阳痿,这是一个对比,但是如果没有结尾的话,这个速度和阳痿的对比就不成立了。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我喜欢没有答案的电影,矛盾可以存在而没有原因,不需要一个那么具体的前情提要,我觉得阳痿两个字写在他脸上了,真的,从他和第一个女孩接吻的时候,我就会感觉,怎么一点激情都没有。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虽然他一脸阳痿,但是阳具看起来很雄伟(一脸正经),但是感觉我只能自己动,指望不上他(开玩笑)。
主持人 大钊
《棕兔》荣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却在戛纳场刊遭到灾难性评价,只有0.5分,想了解一下各位场刊影评人在本届无人知晓单元里会把这部电影放在怎样的位置?你们觉得值金棕榈吗,我个人是很喜欢这种情绪化的影像。
特邀嘉宾 RIVER
情绪化往往就代表私人化,所以值不值也是因人而异了。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叙事和话唠看累了选这种有dv和纪录片质感的片片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很喜欢情绪化的影像,但是很可惜这部没有打动我,(在无人知晓)场刊垫底的位置吧。其实(0.5分)不至于,我如果是当年银幕场刊我会给2星。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不过0.5分我确实没想到,这也太低了吧,我要笑出声了。我觉得《棕兔》其实做的最好的是气质,这部的气质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感觉在大部分影评人那里气质是一个很虚的东西,尤其是对北美影评人来说(顺便踩一脚北美影评人,一群没水平的烂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1,我喜欢气质型电影,气质型导演,甚至是气质型演员等。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非常认可,所以对我来说结尾就是把这种气质异化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一度怀疑他是gay,可能因为我认识的双性恋比较多,他的气质我一度感觉…sorry。
主持人 大钊
他只是个忧郁boy,甚至这种忧郁会合理化他的艳遇过程。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所以这样的处理方式我其实难以共情。
主持人 大钊
大家聊到结尾,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男主巴德克雷(导演文森特饰)的公路之旅实质是一场被绿后无法接纳女友逝世的疗伤之旅,他发现女友黛西终究不可取代,但幻想的女友重回身边,却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和排斥,还有随后的大尺度性爱,大家怎么看待他的排斥心理和最后这段突如其来的性爱场面呢?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还是上面那句话,男性自尊受挫故事什么的最无聊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如果细说的话男主角不就是明显的犯贱吗,不在的时候你想着,来身边了你又嫌弃,所以男主角是个M吧,长得也挺M的,气质也很M。他的排斥心理还是因为他是个普通直男吧,面对女朋友发生这种事过不去这个坎,但是最后摊牌后在床上哭属实是有点太窝囊了吧。
特邀嘉宾 RIVER
他的排斥是出于男性自尊心的惯性表现,但是所爱之人的死亡又是他真正的切肤之痛,他最后顺从了性爱,但也不忘继续嘟嘟囔囔女友是“婊子”之类的,然后转头又痛苦着悔恨自己没有去救她,所以他继续矛盾,也继续痛苦,只能继续上路。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认真说的话,我觉得最后一段拍得挺好的,口交的姿势比对,站立和半蹲半跪,惩罚和复仇的意味十分明显了,但是男主又一直发出痛苦的呜咽(?),也说明他无法从这种幻想的复仇中获得满足,对于没有向女友伸出援手的愧疚也一直缠绕着他。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一直觉得导演的设计方式和编排做的很好、但是电影的忧郁气质和核心剧情我实在无法接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而且我感觉他女朋友想要的是做爱,而他只给了口交,像是在惩罚她一样所以不草她(?)
特邀嘉宾 RIVER
是的,感觉有惩罚的意味。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确实,本来做爱比口交更平等。口交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做爱是相互的。
主持人 大钊
我的心理理解完全没想到惩罚和复仇,你们这个点还挺有趣的,我的理解是他面对她太过悲伤,被悲伤满溢,情绪化的身子没有性欲,没有理性,只有不断流泪罢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这就有点林妹妹(多愁善感)了吧。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但其实可能这样想更贴合男主之前给人留下的印象。
特邀嘉宾 RIVER
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被绿这个情节,虽然让直男有这种长时间无法疗愈的痛苦好像只有这个途径。
场刊嘉宾 donnie
没有性欲还硬了射?接吻完拍到裤裆已经硬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男人是永远的下半身动物罢了。
主持人 大钊
口交是生理刺激,阳痿都能被口硬。
特邀嘉宾 RIVER
没有口的时候也是硬的吧(狗头)。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在口的时候还有有惩罚意味的,但是射完可能就继续悲伤了,毕竟射精之后不是会有贤者时间吗,所以悲伤来的很快也很正常。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看到结局我更坚定了自己想大翻白眼的欲望actually。所以男人心中性爱是分离的吗?好奇。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也是(惩罚),救命啊人家被强奸了你还要惩罚她?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和我每次约完回宿舍疯狂清洗身体一样的道理了。
主持人 大钊
好了让我们收一收对男主下半体的关注,影片前面的情节上有比较多的画面是一种类似公路片的行车过程,但是有别于大多数车内摄影,影片会让主角的上半身遮挡镜头,形成一种近距离剪影的效果,很像是投影仪幕布被人遮挡的感觉,这种影像处理在我的观影经验里是第一次看到,想了解大家对这种处理有什么看法和感受,还是说并没有注意到,也可以聊聊这种多次段落式的配乐行车镜头给你带来怎样的观感,重复无聊?感性情绪化?无法代入还是加深了主观情绪共鸣?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感觉是一种,找不到男主的正脸的感觉,他死了没有温度所以没法聚焦,只能在车里四处随便拍拍了。我觉得这种情绪化私人化的印象多半有这样的问题,不是缺乏渐进和积累的过程,而是平行地重复,可能看进去了就觉得情绪有在累积,没看进去就觉得巨无聊。
特邀嘉宾 RIVER
对我来说是更有代入感的。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还挺喜欢这种镜头的,也是因为这个最开始给了三分,我的短评里都没提到剧情,因为我觉得这部最重要的还是那种自由的为了情绪服务的镜头。这个剪影就是特写,他的特写是一种有所选择和变化的特写,光和焦点也会变化,有的时候关注的是景色,有的时候关注的是情绪,让我觉得人和车和景色是互相照应的。在这个方面确实影像还是有突破的。这么拍公路片和车的很少见。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导演为了塑造电影的气质所做的视听尝试吧,正如忧郁的气质一样。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看到@消亡之人 说摄影机无法对焦,我想这也是男主角迷茫的一个表现吧,好像整个人行尸走肉一样,用镜头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绪,遮挡镜头和剪影的效果也可能是在表达男主角是不完整的,是破碎的,所以不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他,直到开始进入他爱的人的故事。
特邀嘉宾 RIVER
这样理解也挺有趣的,因为太悲伤,所以没办法关注周围的风景了,只能木讷地看着远方。
主持人 大钊
我感觉这部片对于试图用影像形式让情绪共鸣的尝试都挺和谐统一的,最开头的远焦不断消失的环境音,对银幕空间的背面侵犯,男主气质,极少的台词和极低的对话音量,都好温柔好emo,好喜欢好致郁。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也有可能表达男主此时的心不知道飞去哪里,支离破碎的、正如主持人说的那样情绪化。但是剧情实在是不喜欢不治愈,看完我比男主更抑郁了。
场刊嘉宾 donnie
是啊,最开始正面的镜头我还以为是车子的主观视角,后来出现剪影再后来他越emo他在画面中比重越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笑死,这么一说我有点想加分了,但是我还是喜欢更man一点的男人。
特邀嘉宾 RIVER
男主声音真的和外表极不相符。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我喜欢话少的男人,神秘的,会听我说话的,所以前半段的男主对我来说致命的迷人。话少但可靠,他看起来身材也不错啊宽肩大胸(不是)。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不行,我吃醋和他吃醋都必须说的明明白白,不能藏着掖着。
特邀嘉宾 RIVER
如果不是最后那根阳具,我真的无感额。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不能冷暴力罢了,好了停止欣赏交流男人品味谢谢。
主持人 大钊
最后一个问题,前面聊到影片气质很突出,有两点很鲜明的表现方式是极少量的台词和极感性的情绪氛围,大家觉得这两点在整个叙事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或者让你有怎样的观影体验。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个就是电影最大的亮点、可能也是组委会用心选进片单的理由吧。确实带来了情绪化的感受,洗刷了北美烂片带来的恶心观感。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这个电影只有结尾存在叙事,但是叙事的方式很笨拙,就只是从嘴里说出来。但是并不妨碍这部电影整体不需要叙事。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少量的台词带来了很强的神秘感,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性的氛围给了观众一个进入男主心境的入口。
特邀嘉宾 RIVER
特别是几次撩女人,台词特别少,都让这个人像谜一样。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有趣的是少量的台词其实更帮助我去接近人物,特别是之前提到的剪影的处理,让男主的忧郁气质更神秘了,让观影者很好奇。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如果说《棕兔》有叙事的话,我觉得零碎的台词和情绪的搭建已经完全达成叙事的效果了,我的体验还是不错的,当然更想进去体验一下。
主持人 大钊
台词少反而让人有了更大的瞎想空间和对人物动作的持续性关注,撩妹的时候看的我好起劲。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他最开始孤独的浪荡子形象对我很有欺骗性,所以后面展示男性劣根性的时候我很惊喜:人是劣根,根是优根,三重反转(好男人—烂男人—长了好根的烂男人)罢了。
特邀嘉宾 RIVER
前面是有贼心没贼胆那种感觉,给了钱就跑slay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前面很迷人惹、特别是镜头朦胧的处理。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最开始会挺有神秘感的,情绪的部分观众会带入自己的情绪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子夜无人 这么一说,我在想结尾的哭泣有没有在给他洗白的意味:"你看我哭的这么可怜了你不可怜可怜我吗"、"你还好意思说我是烂人吗,我这么惨"、"我这么烂都是有原因的,我被伤害过"!
场刊嘉宾 donnie
没有洗,就是真实的痛苦直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算不上,毕竟这个哭泣也可以解释为无能真正复仇的憋闷+懦弱。她只是干了每个男人都会干的事罢了,没有出过轨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尤其这个症结之所以这么难消除,是因为他马上要比赛了,他如果心理过不去这一关,后面的比赛更过不去,这个剧本很严谨罢了。这里的雄风他重振了,后面才能赢得更大的雄风。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是加拿大韩寒啦,破案啦。
特邀嘉宾 RIVER
怎么越分析越黑,好烂一男人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说完感觉《棕兔》裹上了一层油、可以拿去鲁花压榨了。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其实我也很纠结要不要降分罢了,我真的很喜欢前半段,我觉得是很特别的,在常规之余还有构图运镜和用最少的话勾搭最多的女人。
场刊嘉宾 donnie
不过你换位思考一下,看到你的男人和一堆女的在搞或者被一堆男的搞,你也过不去,我现在已经有些理解直男了。我还是不降分了,我觉得前后挺自成一体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前半段气质很好,但是很常规,这种公路孤独感太常见了,所以后面给我了新的一层东西
特邀嘉宾 RIVER
我倒是没有想降分,其实这么分析以后感觉导演拍得比我想的还深刻,加分项罢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前半段的好其实是在给后面做铺垫,我觉得还是很严谨的。我也觉得是加分项,至少《棕兔》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坦荡的。
#FIFF23#DAY1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要说的是文森特·加洛的棕兔
关于加洛
加洛16岁离家出走,带着三箱从打工的杂货店里偷来的罐头食品,只身来到纽约,肮脏富饶的彼岸之城,正值"Downtown New Wave"时期,加洛便整日泡在俱乐部里,和纽约的地下艺术家们混在一起。1978年夏天,他在欧洲流浪,得意地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靠画画为生。回到纽约,他住进小意大利区,被自己朋友制作的8毫米影片深深震撼,并开始制作超8毫米短片,进行绘画、雕刻创作,写诗,在电视剧和地下电影里频频露脸,还尝试着在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他甚至曾经参加过好几个乐队。他觉得绘画才是自己最想做的,他在斑驳的金属薄片上作画,那些作品看起来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文物,如他自己所说那是他自己记忆中的隐喻而已。他在一段时间内还痴迷摩托车赛车,据称因为危险性实在太大,才决定干脆当演员。1983年,艾力克·米歇尔在《The Way It Is, or Eurydice of the Avenues》一片中不仅给了他一个角色,还让他负责为影片配乐,结果竟然使加洛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音乐奖。
直到90年代,文森特·加洛开始浮现在银幕上,虽然大部分时间仅仅作为配角以谋得生存的资本,但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天然并且强烈的存在感,像是简方达那样让人过目难忘,还是渐渐吸引了相当部分影迷的注意。直到98年,推出了自己编剧、导演、主演、并配乐的黑色喜剧《水牛城66》,才开始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世人面前。
叫做巴德·克雷的
一名摩托车赛车手,文森特·加洛本篇中的影子,5日的穿行,赶往下一个比赛地点。与其说是不断寻找的5日,倒不如说是刻意丢失的5日。如果说长川河谷彦在《青春杀人者》的最后为执念所困,不顾一切的出逃,而巴德,巴德·克雷——在村上的小说中即 在世界尽头中没有丢弃自己的影子并为之所困的人,则是为了能拼命留在过往而徒劳的出逃,并借此不断丢弃或者寻找亦或者是制造曾属于自身的那一部分。为了摆脱而出逃(遗弃),徒劳的狂奔,到头来却依然走向可悲的过往,为了安抚可悲,又不断的制造(找寻),注定的悲凉。
每次邂逅一个女子,巴德总是失望的开车走开,留在背后的是自己的残肢断体,悲伤被完整保留。加洛在那辆破旧的货车的驾驶座前消耗掉了相当可观的胶片,树木、草坪、电线杆、路灯、悲伤的云层以及过往的风……一切都是刚刚制造的,却又飞速的被卷往摄像机之后。怎样的风景,通通消失,对于巴德,眼前的都已是过往,真正的过往,却永远在眼前。被风吹乱的头发下面,是永远再无法看清现实的眼睛,浸泡在过往之中,多年一直未曾醒来。
拖着影子行走,或是被生生割裂分离的影子,都无法存活
空无一人的世界尽头
巴德在空旷荒芜的高速路旁狂奔,驶向无的深处,阳光刺眼,耳边是马达嘶鸣及风的无力呜咽。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逃离,去无方向。
影片随主人公的时间发展,如河流平静舒缓,有忧伤的歌。
这是加洛虚构的一个世界,除了过往,巴德一无所有,如那段在干涸的盐湖中骑车狂奔那一段所暗示的,整个世界一望无际空无一人,阳光下灼热而荒凉。只是带着影子,漫无目的地朝向远处的幻影。
棕色的兔子仅仅出现了两次,实际的意义已经失去不复存在,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不具实意的象征:过往,以及巴德本身——便可理解巴德所想摆脱存在的非实际(或挽留不存在的实际)之物的徒劳和矛盾。
水牛城66 相比,没有所谓拯救,也许这所谓之物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存在的,似乎便是那出现在加洛的脑海中荒芜苍白,没有生气的干涸盐湖,之上只有风,以及阳光下摇曳的幻影。
蛮喜欢的,那种手持摄影机的感觉。画面模糊而色彩鲜明,象LOMO。
也一下子喜欢上最初出现的两个女子。两个女人都长的怪怪的,第一个少女象个丑丑的小动物,第二个女人的脸老如鬼魅。可是他的镜头,他沉默冗长的镜头爱抚着这两个女人,让她们漂亮起来。尤其那个老女人,她的脸上竟露出长久以来终究被亲吻的娇羞。
上路了,肮脏的玻璃窗慢慢经过干燥空荡的小镇,就这样突然响起轻轻的哼唱。。。
不是没有诗意的。
然后我去倒了杯水,顺手上网输入“棕兔”两字。竟出现这样的文章:棕兔成为本届嘎纳最大的丑闻。日本投资商血本无归。Vincent Gallo羞愧难当,承认《棕兔》是“灾难”。城中媒体争相嘲讽:凡是参加过本届电影节的后代子孙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回忆:放《棕兔》的那晚你在场吗?建议组委会为这部影片发行纪念币,并每年举办‘棕兔’聚会。云云。
吃惊。继续观看的时候,心境竟发生些微变化。人啊,不受影响就那么难么,坚持喜欢一个“灾难”和“丑闻”就那么难么。
看完了,我承认后面部分没有前面好,我认为前面出色的铺垫所推出的那个主题不那么具有说服力,可是如果中间没有去搜索那个关键字,我又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呢?现在的我已经无从知道了。
我要说我喜欢Vincent Gallo的爱情观。一边看他带着伤痛穿越美国,一边在想石康曾经提到的他对爱情的渴望,他对那种蓝血爱情的渴望,艺术,贵族血统和高尚,这是他在爱情中期望的。而我为Vincent Gallo的草根爱情心动。当他丧家犬一样的蓝眼睛忧伤地盯着一个姑娘,当他在那些破败的汽车旅馆房间里思念着一个姑娘,当他一句话不说地停下亲吻一个陌生的姑娘,我为他心动。
看过一个女演员说过一句话,她说她看所有的电影,她说没有一部电影是真正坏的。我愿意相信这话。我愿意告诉Vincent Gallo,用整整100分钟去讲述一个男人的心痛怎么也算不上是丑闻,在那些每年千百部毫无诚意地生产出来的垃圾面前。
我是一个俗人,很俗,很俗...基本上我看得最带劲儿的电影类型就像我昨天刚好看了的两部电影,一部叫做《导火线》,一部叫做《保持通话》,紧张激烈,开场即高潮。而《棕兔》的格式有点类似于我写过的一种作文,即短暂介绍“今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xxx”后迅速进入“首先我们来到...”“然后...”“接下来...”(省略号)的超级流水部,结尾总结意义与感想心得“这次春/秋游让我们体验到xxx,感受到xxx(...一长串修辞排比...),”最后一句“我们迎着夕阳坐上校巴,依依不舍得离开了...”言已尽而意无穷。当然《棕兔》远来得精巧妙思哲理深沉,然而对我来说什么都不重要了,影片的结尾我仿佛看到那象征中心句的一行白字悄然升起,熠熠生辉。如同我那位亲爱的小学同学写的“这次秋游让我知道了坏人是怎样骗钱的”,那行白字这样写道:
“这部影片让我明白了所谓痴情的男人是怎么一回事儿。”
正所谓一个硬币有两面。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痴”,便得对这之外的许许多多女人“绝”。当第一首为众人喜爱的哼唱曲儿出现后,我冥冥之中仿佛知道了这电影要干么了——必然就要这么一首曲子接一首曲子的放,一段路程接一段路程地走,一个女人接一个女人地弃,而他心中的那个人儿多半是死了怎地。于是我心下坦然地把对一部电影的坚持分解为对下一首曲子的期待,怀着安然甚至有些小忐忑的心情顺畅地进行到了...离最后一支出场的曲子不远处的那个“虽然没有一丝配乐但任谁也不会不瞪巴着个眼睛看完的”片断。然后,“言已尽而意无穷”。这其实不是闷片啊。
我以为在《破事儿》中已看到全貌,“他”就是那个“事前说没事没事,关键时刻摁住你的头,事后只能帮你拿水漱口”的家伙,而其实还不止,“他”最后还可取个“痴情”的称谓。不管我们再怎么质问自己“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并且最终妥协于人类生来固有的劣根性,在看到女友被强暴的场面后木然走开的导演(haha)自己才是把事情搅黄的那个人,上天给了他一个犯致命错误的机会,他抓住了,那便无话可说。他随之而来的一生的痛苦便也只是一个赎罪的过程。不管他的眼神再迷离忧郁,窗外的风景再闷骚沉郁,也掩盖不了事情的本质其实就是“他为他当时的一个犹豫买单”。至于他心中永远的那抹身影,谁的心中没有那么一个人?
有人说每个成长为男人的男孩心中都有那么一个身影,也许是他的第一个女孩,也许不是,但官方说法统一叫做“他真正爱着的人”。这个身影必不能是他最后枕边的那个人,否则就成不了故事。若是他曾经做了什么伤害到这个“真正爱着的人”从而导致他们最终不能“彼此相亲相爱”,那么这个身影就会在心中更加鲜活诱人不能忘却,长时期甚至终生地霸占他心里边最靠近心脏的那个位置。浪子因此把自己放逐到天涯海角,眼神沧桑,笑容不羁,误终生无数。有些男人却也会因此而更加“怜取眼前人”罢?但不管怎样,一缕香魂就这么化成一个影子,我多少替她不值。
那么女人呢,女人又是怎样?只是很可惜,上天并没有给大多数女人一个眼睁睁看男友在自己面前被强暴的机会。
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棕兔》却获得正面评价。而在底特律试映会上,所有观众都安静坐到最后,放映结束时人们赞美影片导演文森特·加洛为“最酷的人”。
文森特·加洛说:“如果你不是怀着恨我的心去看《小棕兔》,那么你会看到一部美丽的电影。否则你就什么都看不到。”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情节的极简主义电影。一位男人失去他生命中最爱——他怎么也无法忘记他曾经爱过的唯一女孩,一个他将永远爱着的女孩。在从新罕布什尔州出发去加州参加摩托车比赛的路上,每天他都徒劳地尝试着忘记……
生活是很简单的,痛苦也是很简单的。一个人开着车穿越北美洲,没有什么惊险,内心一片荒芜。镜头很美,不是美得叫人心碎,而是在一个人已经心碎的同时,自顾自地美。
博尔赫斯在《读者的迷信的伦理观》的最后这么写道“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吗”,他后来做出的回答是乐观的。这个盲老人,有着如此绵韧的力量,昨天夜里我带着这句话睡着。他当然应该如此,并没有更多的灾难降临在他身上。萧红在濒死时写道“桌子可以吃吗”,她死于饥饿。没有什么人是死于心碎,心碎并非致命的疾病。
所以,当这个男人驾着摩托车,在雪地里一次又一次失败地发动引擎,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怜悯,我承认我有那么点忧伤。因为我知道他的心情,我知道他在这个雪地里营造的镜头意味着什么,知道他甩掉一个又一个路遇的、对他怀着些温情且不乏真诚的期待的、多少都有那么点性感的女人,是为了什么。我也知道每个人,每个我认识以及不认识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在生活里落跑,为什么会在最大的壮丽面前扭过脸去。
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吗?是的,大理石会使大理石绝望。每个人使每个人自己绝望。至少,在某一时刻,每个人都没有逃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