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nn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nn《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nn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
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nn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nn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nn我演自己。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nn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nn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太容易了,过了戏瘾。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nn但,其实,很难。nn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nn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n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nn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nn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nn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nn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nn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nn这是一件好事。nn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nn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nn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nn这也出乎我的意料。nn《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nn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n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nn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nn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人们都在加速奔跑。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nn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nn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nn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n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nn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nn《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nn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广州本土故事,只要你在广州混过几年,来看这部电影绝对会觉得亲切。我要离开了,越看越舍不得。
首先是因为《呼吸正常》把广州拍得太美。
以特定城市为背景定基调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火锅英雄》里山城重庆,《白日焰火》里的哈尔滨……当然,最突出的肯定还是伍迪艾伦片子里拍了又拍的纽约。
但以广州为主角,还是头一次。
贯穿全片的爵士乐《something in blue》,(也是片子的英文名),还有主要以台词撑起全片的风格,都能看出导演对伍迪艾伦的模仿。
但纽约的浪漫在于街边的咖啡馆,河边的长椅……广州的浪漫,则在于小市民的柴米油盐。
镜头缓缓扫过,我们看到了2014年广州塔附近的灯光节,好多人拿着手机照相。还有荔湾老区,道路两边树长得很密,所以那些路往往显得暗沉沉的。也有爬白云山的部分。大家把鞋子脱下来,在石头路上走(刺激脚上穴道对健康有益),一边走一边呲牙咧嘴。
还有北京路的街道下面,是宋朝的街道。在北京路上,有一段路能让人隔着玻璃看古代的街道,非常超现实。
我最喜欢的是片中拍广州食物的部分。
没钱,就点便宜的猪脚饭,油腻腻的一盘,饱肚子,肉味浓。手上有闲钱,大可以去北京路上,或者荔湾找家老字号甜品店,点一份杨枝甘露什么的享受一下。
看完这部片,估计没来过广州的人都会想来住一阵。
还是说回电影。
故事分为了两条叙事线。
一边是三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男生。一个广东男孩家里开了个厂,随时都可以回去过清闲日子,但是他觉得太没劲,就先无所事事地漂在了广州。从头到尾,基本上就做了一件事——暗恋一个叫树树的大四女生,天天在她学校旁边晃悠,显得很寂寞。究竟是因为寂寞而找个暗恋对象,还是因为暗恋无果而寂寞,我们不得而知。另一个广东男孩则没这么幸福,他是个银行销售,每天穿着西装,磨破嘴皮子到处缠着别人办信用卡。最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女朋友,一个漂亮,时尚,物质需求很高的女孩。每次见面,女孩都要去昂贵的餐馆,买礼物,还有……抱怨他的工资低。
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我真是有点不理解为何男生会继续跟这样的女孩交往,因为这样的恋爱简直跟压榨没区别。但当男生得到一个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女朋友站在天桥上低着头说,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谁跟我一起喝摩卡咖啡的时候,突然有点明白了。男女之间的感觉,说到底陪伴二字,只要还想有对方在身边,其他的缺点倒不那么要命。
扯远了,说说第三个男生。
这个从北方来到广州,换了无数个工作,只存下6千块,蜗居在大学城的城中村的男孩让我看到了一些认识的人的影子。他们在职场上,社会中混得不怎么样,脑子里老是想着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东西,比如写一本叫《我,机器人,上帝》的小说。
但把这些想法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说不好,别人也不爱听;最终,好多都不了了之。
另外一条线,是拍一对男女,但不是拍日常生活,而是拍他们的精神世界。
两人都挺有个性,男生是一个说话特别好玩的物理学博士,第一次见面就开侃量子力学;女孩瘦高,剪很精神的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同性恋;都是我们身边被称为“很有趣的人”这样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戏份不多的人物。比如那个南方报业的主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的—— 我们做报纸的,自己都不看报纸的,再做下去有什么意思呢。因为对这个演员有了解,所以基本知道他说的根本就是真心话。一个在传统媒体干了10多年之后离开的人的心声,看开了,但还是无可避免得无奈。
实际上,这部电影里的角色说的每句话,基本上都不是出自剧本,而就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导演云中说,他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在网上发帖子找演员,然后选了20多个。大家每个周末出来一起聊天,然后,他们生活的内容就直接被重现,成为电影里的故事。比如暗恋树树的男生,他在拍戏过程中真的跟树树表白过,被拒绝了,后来他结婚了,妻子是另外一个女孩。还有那个物理学博士,在生活里就是个妙语连珠的人,给电影贡献了不少段子。
据说这种即兴拍摄很过瘾,王家卫,阿巴斯都玩过这种拍摄手法。
而这种拍法,让这部电影特别省钱,演员基本上都不用片酬,就是导演拿着相机,边走边拍。很多时候还是偷拍街上的行人,充当群众演员。
在国内,这样的电影很少见,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电影跟小说一样,都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世界观的工具。之前去西宁电影节看几个导演的处女作,有拍自己80年代的童年回忆的,有拍自己暗恋老师的经历的。但云中导演的这部片却是导演本人退了两步,隐没了,我们看到了全都是演员自己的故事。他隔着一段距离,拍这些认识了两年的人,更重要的是,拍这个呆了10年的城市。
据说当年云中导演从北京刚来广州的时候也混得不好,晚上睡不着,就坐在阳台上听隔壁的人打麻将。那时候的心态,估计跟片子里这些刚进入社会的男生差不多吧。片子里有一幕,是3个男生聚在ktv里唱歌,喝酒。喝高了,真心话都出来了,他们其实多少都有点互相瞧不上,觉得对方是在逃避生活。说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不满意。这时,他们的朋友,一个一开口就是心灵鸡汤的男生这样开导他们—— 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嘛。结果他们愤愤地回嘴:对,走自己的屌丝之路。
这样的碰撞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虚无主义的时刻,和拿心灵鸡汤/鸡血鼓舞自己的时候。
而《呼吸正常》就是在展现这种不断被问题困扰的生活,普通人嘛,换一次工作,失一次恋,都是大件事了。
而导演就只是讲了故事,呈现了问题,剩下的,就留给观者自己想去了。
前提是,如果你像这部电影的导演云中一样研究电影超过了十年。
这是一部集邮电影,不是集男或女朋友,集的是广州的风物。
四男四女的广州故事里,绝对主角却是我们的大广州。
从来没有人对广州这么用心,精心地罗织了那么多名胜古迹,即使只是扫一个背景镜头,也要带上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山纪念堂里电视主持人珍珠的脱口秀似乎有点脱离主线,但是重点是中山纪念堂啊,在看完演出后走出那栋高远古老的建筑,这才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艺逼格。除了国师老谋子版的《图兰朵》,你能经常进出太庙看戏吗?
广州塔、花城广场、白云山,老西关,老牌坊,木棉花开,糖水,煲仔饭,猪脚饭,炒花甲,凉瓜炒蛋……云中这十年看到的广州的好,广州的妙,他恨不能在这一部片子里全部推介给观众。
云中大抵是希望这部片子让后来想拍广州的人说一句,“眼前有景拍不得,云中有片在前头”。
除了风物,地道的广味还在人物身上。
云中是从北京逃离到广州的,他和很多新客家人一样爱上了这座城市。人们穿着拖鞋走进花园酒店,在白天鹅可以看到无敌海景的中餐厅喝早茶,五星级酒店不是那些参加广交会的歪果仁的专利,开得起法拉利的壕们却天天开着广本,无论高低贵贱,人们都爱坐在街边大排档打边炉烤生蚝……
片中的极品理工科男问,北京路的街道下是什么?还是街道啊。
像岩石分层一样,不同年代的街道降沉在地底下,如同历史的云片糕。广州的风物因为有来处和时间的积淀,显得格外淡定沉着,一幅举重若轻的模样。
这风物的面貌也雕刻了人的面貌。与相对浮躁的外来广漂新客家人比起来,片中的厂主二代男和银行贷款男都是本地姜,他们的语言活泼泼有生趣,没有那些僵硬的口号和书面化的东西,广漂可以很快学会粤语,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淡定和广式幽默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习得。
厂主二代男的困惑在于要不要做厂主二代,工厂与他的生活趣味截然不同,但是这是家族生意,他没得拣。或许在30岁之前他会像我在大学城的某些朋友一样宁肯生活无着地漂着,依着荷尔蒙胡闹,变成暗恋狂跟踪狂,对他来说,每天通过偷窥暗恋对象的朋友圈,想象她如何上课,如何运动,如何休息,如何打发闲暇时间变成了他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银行贷款男徘徊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一个是单纯物质女孩,一个是知性小记者,两个他都爱,前女友是青梅竹马,劈腿的是精神伴侣,都见了前女友的家长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要与前女友说清楚。
北方来的打工男,他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某天,他说要写一部《上帝,我,机器人》的小说,还有一篇本土化的戏剧《麦克白》,打工男成功晋级小说男,但是他的命运暂时还没有改变,他的两部大作一直处于烂尾状态。但是他至少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定位——做文案。
在改变银行男和小说男决定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励志哥,天天将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挂在嘴边,虽然满嘴的心灵鸡汤,说的话有直销培训模式和套路的嫌疑,但其实文艺青年更需要鸡汤,正是他将身边的朋友一一唤醒。
外地读书多年的量子力学宅男,融合了北方人的豪爽和港式的无厘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广州仔版的谢耳朵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跨界混搭得天衣无缝,从搞科研到搞地下艺术,从RAP、钢琴伴奏到视频录制,无所不能。他的困惑在于多年的异地求学经验让他找不到家的归属感,发掘世界的真相到底用科学还是艺术?他选择了记录此时此刻的广州,他相信真相就在镜头对时间的记录里。
与之对应的四女着墨不多,量子力学宅男心仪的女孩令人印象比较深刻,她具有受女孩欢迎的中性特质,在广州有一大票这样的女孩,内涵低调,看上去沉静如海,实际上闷骚俏皮,令人惊喜。她们冷静淡定的气质和咋呼大气的帝都女不同,和洋气爱作的魔都女不同,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单品,自带无印良品的光芒。
知性小记者是银行男眼中的奶茶妹,一直在片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树树只在厂主二代男等公交的时候出现了两秒,然后就被没有然后了。至于小说男的前女友,剪了短发的她与他生硬地对话,让人以为尴尬癌都犯了。
有人说现在的90后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条件那么好,怎么还有那么多忧愁呢?先天物质条件较弱的70后80后是没有时间哀叹青春的,他们一头扎进生活,珍惜每一个工作的机会,赚了钱忙着贷款买房买车,将自己绑定在一种盲目的忙碌中。90后就像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父辈大多数已经脱离无产,为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条件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呼吸正常”用北方话说,就是“喘气儿的”,片名与戈达尔《狂人皮埃罗》式的《精疲力尽》正相反,有种不甘的平淡,不安的正常,但这一切喧嚣与挣扎都归于了平淡无奇的正常呼吸。
在我看来,《呼吸正常》是一部中国90后新人类的《活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活着》的版本,南中国广州的4男4女,他们在2014-2015年间的生活被这部电影记录了下来,N年以后,如果想找一部忠实呈现这个年份的青年男女生活影像,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极细分却极有参考价值的人文史料。
法国新浪潮旗手之一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精疲力尽》,作品里充满了对时代的反思,他用一种极致张扬的叛逆,甚至不惜犯罪来反抗被物质异化的现实世界。《呼吸正常》里没有激烈的青春反叛,只有令人无奈的现实和无声无息与之对抗的胶着,这场胶着的状态还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深陷泥潭,这就是中国式青春的反叛,没那么激烈,没那么夸张,但是同样令人心酸。
正因为如此,《呼吸正常》里不知名面孔主演的青春才让我感觉到了力量,远远超过《致青春》《匆匆那年》《住在我上铺的兄弟》里打着青春的旗号贩卖怀旧情怀的伪青春,也超过了过于沉重和刻意的《少女哪吒》,而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实主义价值的青春电影。
回看以广州为背景的好电影实在屈指可数,老的片子有《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不太老的片子有《雅马哈鱼档》,再新一点的有《秋喜》,商业片《逃出生天》,反倒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变成了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广州印象的影像代表。《呼吸正常》尽管几乎近于零成本制作,它还算不上献给广州的诗,最多像散文,但是不妨碍它成为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广州影像,这座全世界知名的”CANTON”之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的影像作品,不知名的面孔,纯天然流的演技,弱化的故事性都会削弱观众进场观看的愿望,但是只要你生活在广州,《呼吸正常》就值得一看。
大家好,我是老K。制片人大旗虎皮为了省下本身并不存在的宣发费——如何减少一样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好,大旗虎皮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特此邀请我介绍一下《呼吸正常》里面出现过的各色小吃餐厅。
电影开始不久,阿浩、贱洪便在一个叫琶醍的江边酒吧街看球。琶醍是珠江啤酒厂的旧址,它紧挨小蛮腰广州塔,斜对岸是一个叫海心沙的江心岛。将一个个破败老厂房和工业码头改造成时尚娱乐场所,是否象征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往往建立在社会运作的反效率之上?小张在这场球赛后和阿浩、贱洪勾搭上了,阿浩要到了树树的电话,而我被SoSo放了鸽子。
贱洪和女友吃牛扒的地方,以前是老白云机场的停机坪,暗示着贱洪会不断放各种女友飞机的命运走向。
我和SoSo谈完人生真理之后,先去北京路附近的“万兴小食”解决了温饱问题。万兴小食号称广州第一的煲仔饭,广东话的说法便是“平靓正”(便宜漂亮正点)。我没吃出有多特别,但确实很便宜。为了把片酬吃回来,拍摄期间我故意吃得很快,导演想多拍几个镜头,不得不给我多点了一份黄鳝煲仔饭。然后大家开始讨论起黄鳝养殖场里如何把避孕药当饲料的话题,店长居然没把我们轰走。
之后我俩去了号称广州第一的“百花甜品店”,八十年代开到现在的“老字号”。片子里有关于此地的吐槽,在此就不复述了。作为一个老广州,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双皮奶是牛奶上面浮了两层奶皮,不知从啥时开始就变成了奶酪式的半流质食物。现在全国都有双皮奶了,所以来广州吃甜品的话,我就推荐一下姜撞奶吧——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小姜人和奶牛的悲壮搏斗。
小张和励志哥聊理想,和贱洪、阿浩聊《我,机器人,上帝》的地方,是天河南一路的食街。天河作为新城区,没有本地老字号餐厅坐山头,便成了世界各地杂家美食的修罗场。其中,潮州牛肉煲牛肉火锅基本占领了大半个环头。在这里,可以吃到传说中的牛欢喜(见彭浩翔《低俗喜剧》),但一般都煮得很硬不好嚼,个人觉得不乍地。如果离开大路走进附近小区,会有不少充满惊喜的小店:巴掌那么大的海胆刺身啊,菜单上没写的隐藏头牌大盘炒鹅肝啊,之类之类,很值得探险发掘。
小花和贱洪沉默是金的地方叫沙面,是珠江的另一个江心岛,旧社会的租借区,以前所有外国领事馆都在这里。99年我国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读初中的我曾来过这边参与示威扔鸡蛋,扔的那个北约使馆好像就是现在小花和贱洪玩忧郁的餐厅——现在的领事馆都四散在广州各地了,有一些还搬到了新城区琶醍附近,留下来的各色欧式建筑大多变成了西餐馆。传说里面的厨师不少是前领事馆里出来的,反正我是不信了。
贱洪跟小花玩过忧郁后,到中国大酒店见牛扒女友的父母。在“清明节套餐”的字样前,贱洪和阿浩打电话谈准女婿心得。听说这个“清明节套餐”里的烧猪不错,不知剧组开机仪式上的那只烧猪是不是这个套餐里面的。
最后,loser三人组到了白云山,经过九龙泉居然没进去喝碗“山水豆腐花”(即甜的豆腐脑),估计是预算有限。但他们在山底餐厅麦克白的时候,貌似点了白云猪手。传说白云山能仁寺的第一任老大吟坚和尚,在建寺后想一个人party庆祝一下,跑到山下买了个猪手,刚要偷吃,见到其他下山party的和尚,他赶紧把猪手扔入山底小溪,假装教育了一番弟子,一同回寺。就这样,在庙里吃了几天斋很不爽,吟坚又下山觅食,发现之前那猪手居然还在小溪里泡着,被山泉泡过的猪手没有腐烂,反而晶莹透白,咬起香脆可口,吃得他大喜。白云猪手这道名菜由此而来。白云猪手是广东菜系里较少有的凉拌酸甜口味,不知是否因为来路正派,所以要和一般的“咸猪手”区分开来?(注:广东话的“咸猪手”即爱揩油的下流胚之意。)
(又:小张每天吃的猪手饭里面,就是一般的咸猪手)
虎皮让我每家店写40个字的简介就好,我貌似超字数了。没办法,作为一个搞地下艺术的人,一用灵魂写作就停不下来啦,也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