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左小青刘以豪简嫚书张书豪程予希侯彦西黄薇渟施名帅武子璇尹昭德钱磊柴尧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国产导演:崔亮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8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7053244热度:130 ℃ 时间:2024-08-14 14:47:1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开始只是电视台上的一晃而过,被林家阿爸给儿子捉鱼做鱼丸吃感动到了,电视上瞥到的第二眼是林清文一心想要参军抗日直接被吸引,然后开始一集一集看。
看到现在,整部剧最让我气的就是警察署的松村了。松村是心理不平衡吧,自家儿子出生就没了娘,林家儿子却是在家庭和睦中成长,所以故意不让林家人好过。林家阿公痛喊国仇家恨的时候,我真的超级难受。林家阿爸为了不让儿子参军,选择了自我了结(这一段看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阿文回家后一直回忆阿爸的时候眼泪也是哗哗下流啊。
上一部看过的讲台湾地区的抗日的片子是赛德克巴莱,讲的大概是原著居民的抗日。其实,大陆人很少有了解到那个时候,处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剧中的林家人是清河衍派(对于不了解这个的我来说,大概就是交代了一下林家人是大陆某家族在台湾的一个分支,不是原住民)。日据时代,台湾的国人都是下等民,日本人是上等民,什么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殖民地区的人真的过得太艰难了。
一部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们的剧,感觉得到的关注真的很少。看到很多人的观后感受都是勿忘国耻,但是除了勿忘国耻之外,我更希望的是两岸关系更加和谐,能够有更多的事将我们联系起来。
很欣慰大陆电视剧终于选择了一个很新颖的题材,我们这代人对台湾的历史了解甚少,剧情和演员淋漓尽致的表现,把历史恩怨充分展现出来。
在剧中,厦门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它见证了台湾义勇队的胜利,见证了几名台湾青年的爱情,还有林清文和谢双美几十载的别离,至今是否他们依旧相隔两岸,厮守战时的青梅竹马。
我欣赏剧中的几位青年为国仇家怨的奋不顾身,为党国为人民撒下满腔热血。回忆起一幕幕的剧情,今天台湾青年的「奋世」在我心里产生了鲜明对比。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却很多人的思想失去理性。
看到第四集,溜了溜了。
首先,不喜欢拍摄乱用长镜头,还有那个……为了突出人物,镜头360度旋转对着演员拍摄的(专业说法不懂),看着头是晕的(具体见张书豪去到台北发现他哥哥不在银行工作然后和他哥哥吵架的那个情节)。所有人物近景的画面感也很不好,人头占了二分之一,美感度很低。打光也没有美感,比如说老宅子里吃饭,民国时期的旧宅子,不能像现代剧家里装吊灯一样的用光。这部剧里吃饭的那个情节,大晚上的,要么四面都是光亮得晃眼,要么顶头得光照得头发颜色都变了。
故事推进得不和情理的慢,情节没有轻重缓急。看故事概要主要是刻画三位男主在动荡时代的命运变迁,演到第四集觉得左小青才是主角。再者,人物性格也很不立体。
滥用背景音乐,45分钟的一集剧中,40分钟时刻都有背景乐,如果背景乐能推进剧集的发展尚可,并没有。不但没有,和着音乐听演员读台词,很出戏。
我没有在剧中看到台湾风貌,日据的台北的街景像极了上海影视城的棚景;台湾的南部的风土人貌和江南水乡完全无差异。
阿美族呐,高山族呐,本土的台湾人不是国民党时期去到的那一批,他们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国语),就算新文化运动在民国后迅速普及,根据左小青的人设,她是不会穿着旗袍和皮鞋在家里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具体请参考张书豪杨谨华另一部台湾抗日电影);
很直白的说,这不过是一部贴了台湾情节的抗日神剧罢了。
迫降在我心
偷生2025
夺娶
真情年代
反击罗曼史
花漾天海第一季
本剧讲述的是驻守边疆的王爷,收到太子密令带着骑兵...
播放指数:939℃
一开始只是电视台上的一晃而过,被林家阿爸给儿子捉鱼做鱼丸吃感动到了,电视上瞥到的第二眼是林清文一心想要参军抗日直接被吸引,然后开始一集一集看。
看到现在,整部剧最让我气的就是警察署的松村了。松村是心理不平衡吧,自家儿子出生就没了娘,林家儿子却是在家庭和睦中成长,所以故意不让林家人好过。林家阿公痛喊国仇家恨的时候,我真的超级难受。林家阿爸为了不让儿子参军,选择了自我了结(这一段看得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阿文回家后一直回忆阿爸的时候眼泪也是哗哗下流啊。
上一部看过的讲台湾地区的抗日的片子是赛德克巴莱,讲的大概是原著居民的抗日。其实,大陆人很少有了解到那个时候,处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人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剧中的林家人是清河衍派(对于不了解这个的我来说,大概就是交代了一下林家人是大陆某家族在台湾的一个分支,不是原住民)。日据时代,台湾的国人都是下等民,日本人是上等民,什么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殖民地区的人真的过得太艰难了。
一部没有小鲜肉没有流量们的剧,感觉得到的关注真的很少。看到很多人的观后感受都是勿忘国耻,但是除了勿忘国耻之外,我更希望的是两岸关系更加和谐,能够有更多的事将我们联系起来。
很欣慰大陆电视剧终于选择了一个很新颖的题材,我们这代人对台湾的历史了解甚少,剧情和演员淋漓尽致的表现,把历史恩怨充分展现出来。
在剧中,厦门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它见证了台湾义勇队的胜利,见证了几名台湾青年的爱情,还有林清文和谢双美几十载的别离,至今是否他们依旧相隔两岸,厮守战时的青梅竹马。
我欣赏剧中的几位青年为国仇家怨的奋不顾身,为党国为人民撒下满腔热血。回忆起一幕幕的剧情,今天台湾青年的「奋世」在我心里产生了鲜明对比。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却很多人的思想失去理性。
历史
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段时间台湾的历史,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而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是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部剧其实在这一点上其实填补了很大的留白,也会让很多人更加了解台湾和台湾的往事。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后来军阀割据,日本入侵东北,那个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台湾也同样经历着,也参与者,只不过我们并不了解从台湾的视角,历史是怎样的,又给台湾带来怎样的巨变。剧中讲述的历史,是一样的历史,却又是不一样的历史,而更加重要的事情是,这部剧可以给一样的历史和不一样的历史连接起来,呈现给人们。
民族
从第一集开始一直其实是在打民族牌,这让我不由想起王晶的追龙。甲午战争以后,台湾已经是殖民地,而在日本人的地图里,台湾已经是日本的版图了。剧情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刺激一种民族的情绪,引出后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里不得不说剧里将日本人的民族心态表现的很生动,日本人的民族意识真的是超强,自认为大和民族高贵,强悍,并且高人一等,这种自尊心态已经变成一种变态的自尊,认为大和民族就是比其他人高人一等,和大和民族相比,他们都是下等人。日本人也是注重礼仪,在他们彬彬有礼,鞠躬低头的外表下,是极强的民族自尊心,而且在他们内心深处绝对不会将任何民族放在和大和民族平等的位置。而中国当时,清廷倒台以后,新文化运动其实也是给很多青年带来思想的解放,加上各种殖民欺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就格外激烈。从民族意识来看,虽然日本那种变态的民族自尊要不得,不过必要的民族自尊绝对不能没有。作为中国人,我们拿什么来体现自己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怎样才能立于世界,殖民这种事情永远不会再次发生?当然靠实力,而时至今日,民族的气节和自尊依然举足轻重,民族的气节和脊梁也是靠每一个个人的实干和坚定支撑起来的。落后就要挨打,虽然近代百年屈辱已经过去,但是历史不能被忘怀,历史带来的教训也不能被忘怀。
理想
其实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个年代的青年,因为我觉得那个年代的青年是有理想的青年,不像现在。时局动荡,国家积贫积弱,外强虎视眈眈,没有强大的政府,这些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青年,都满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理想。所以那个年代的青年敢于去相信什么,敢于去认定崇高的理想是存在的,敢于为了他们相信的东西无悔的付出一切。那个年代的青年的精气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所缺失的,在那个时代里,太多这样的青年敢于献身家国,投身战争或是革命,不管他们信仰什么,方向对不对,但都敢于为了国家做出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一片赤诚。反观当代的年轻人,这样的理想情节,这种精神和责任感是缺失的,而剧中这种浓墨重彩的渲染和表达,也在很好的将这种主题思想表达出来,激励并填充当代青年的心灵。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是新青年的理想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是这些新青年,试图扛起并也去努力扛起摇摇欲坠的国家。
纽带
海峡两岸同族同源,一个中国,因为历史的原因只能暂时分离,而剧中主要人物也分割,历经变迁之后再重逢,连接的纽带其实一直没有断。其实这部剧,也算是一次台湾和大陆的对话吧,看简介有几个主角再次重逢的情节,设想,经理世事变迁,多年以后再次重逢,回过头很多事情已经只能说是往事了,可以用来回首,并不会影响什么,而我们还是当年的我们。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你我都是中国人,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所以我们终有重逢,那时所有的一切也都会成为往事。
看到第四集,溜了溜了。
首先,不喜欢拍摄乱用长镜头,还有那个……为了突出人物,镜头360度旋转对着演员拍摄的(专业说法不懂),看着头是晕的(具体见张书豪去到台北发现他哥哥不在银行工作然后和他哥哥吵架的那个情节)。所有人物近景的画面感也很不好,人头占了二分之一,美感度很低。打光也没有美感,比如说老宅子里吃饭,民国时期的旧宅子,不能像现代剧家里装吊灯一样的用光。这部剧里吃饭的那个情节,大晚上的,要么四面都是光亮得晃眼,要么顶头得光照得头发颜色都变了。
故事推进得不和情理的慢,情节没有轻重缓急。看故事概要主要是刻画三位男主在动荡时代的命运变迁,演到第四集觉得左小青才是主角。再者,人物性格也很不立体。
滥用背景音乐,45分钟的一集剧中,40分钟时刻都有背景乐,如果背景乐能推进剧集的发展尚可,并没有。不但没有,和着音乐听演员读台词,很出戏。
我没有在剧中看到台湾风貌,日据的台北的街景像极了上海影视城的棚景;台湾的南部的风土人貌和江南水乡完全无差异。
阿美族呐,高山族呐,本土的台湾人不是国民党时期去到的那一批,他们根本不会讲普通话(国语),就算新文化运动在民国后迅速普及,根据左小青的人设,她是不会穿着旗袍和皮鞋在家里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的(具体请参考张书豪杨谨华另一部台湾抗日电影);
很直白的说,这不过是一部贴了台湾情节的抗日神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