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海伦·米伦菲恩·怀特海德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马修·古迪杰克·班戴拉艾米·凯莉夏洛特·斯宾塞约翰·赫夫南希瑟·克兰妮詹姆斯·维尔比斯蒂芬·拉什布鲁克查理·里士满迈克尔·霍奇森理查德·麦凯布安德鲁·哈维尔莎拉·贝克·马瑟ValMcLane马修·斯蒂尔迈克尔·古尔德查尔斯·爱德华兹茜安·克利福德萨姆·斯温斯伯里多里斯·洛夫克雷格·康威西蒙·哈伯德NealBarry约书亚·麦圭尔雷·伯内特菲利普·加斯科因阿尔弗雷多·塔瓦雷斯Mic
类型:剧情喜剧传记导演:罗杰·米歇尔 状态:正片 年份:2020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34874536热度:34 ℃ 时间:2024-08-15 14:31:1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偶然翻到的一部电影,情节有点冗长,看完感觉英式幽默确实难懂。
n故事讲述的是老年人邦顿反感英国广播公司向低收入老年人收取电视税,为了不交税,他把电视线圈截断了一小段。他还拉上了小儿子杰基上街推行“为领养老金的人免费提供电视”的主张,结果因被妻子批评而停止了。但他还不死心,到英国广播公司,甚至到议会上积极争取,结果都被轰出来了。后来,邦顿和儿子想到了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的名画《威灵顿公爵肖像》,儿子为了支持邦顿,在某天夜里悄咪咪地把这幅名画偷出来了,邦顿知道后大吃一惊,但是也努力想办法帮儿子隐瞒。名画被偷窃的消息传开了,但是直到邦顿主动投案才得以破案。在审判法庭上,邦顿的律师从邦顿“只是为了争取免电视税,并无意永久剥夺公众欣赏名画”的角度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辩护,竟然意外地赢得了公众对邦顿的支持,最终邦顿只因“盗窃画框”为由被判了三个月。
n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么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竟然是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电影中饰演邦顿和他妻子的两位老戏骨演的非常精彩,将邦顿的“固执”和妻子的“无奈”“恼怒”演的很到位。邦顿骨子里有自己“固执”又“可爱”的地方,例如:他反感英国广播公司向低收入老年人收取电视税,他觉得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他在面包房打工时,为了帮助受种族歧视的巴基斯坦同事,不惜与上司吵架了并被当场解雇,换来的是妻子对他又丢工作的“不理解”;当法官问他拿走名画的原因,他非常淡定地说“国家能为此付14万英镑,却不肯为领养老金的人免收电视税”。不过在整部电影中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后面邦顿在法庭上的部分,邦顿的律师辩护的过程,以及法官与邦顿之间的对话都非常有意思。
n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戏剧”的部分多于“喜剧”,也可能是因为不同于平日里看的那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风格,这种英式幽默确实有点难懂,需要再琢磨呀。
Jim Broadbent 和 Helen Mirren 两位英伦老戏骨就是三星的保证来!两位都是威尼斯电影节的宠儿:Helen Mirren 的《The Queen》和 Broadbent 经典 《Topsy Turvy》深入人心。这次两人联袂参演1960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事件。
本片里的公爵指的是威灵顿公爵, 呃,,, 是Goya 所画的威灵顿公爵画作。。。。 英国政府在1961年花了14万英镑将之留在英格兰。。。当年这一事件甚嚣尘上。。。吸引着人们蜂拥到伦敦的国立美术馆一睹真容。 。。。。
男女主人公-- 男主 Kempton Bunton (Broadbent) 和他老婆Lilya (Mirren)-- 当时居住在Newcastle ,不在伦敦。。。。 . Bunton 平日里写了不少剧本,寄给BBC、毫无反馈。。。同时他又对一些政府做派不以为然,影片开始时,这位同学反对英伦政府要求征收的电视许可费 (TV licence fee),他甚至因拒付此项费用在 Durham prison监狱蹲了数日。
由于Bunton收入不稳, 他老婆 到当地 councillor家中做清洁工以贴补家用。。。。两人膝下儿子, Jack Bandeira演的那个无所事事、住在利兹,还有一个 Fionn Whitehead 扮演的与父母同住、已修船为生、也很想搬出去住。
一日Kempton 说服老婆到伦敦游说,在四处碰壁之余他发现政府重心的Goya画作,于是突发奇想,是夜他“kid---nap”次作,以赎金支付之前所欠电视电视许可费 。。。。
As a heist movie, Broadbent shines as the gentleman thief and Mirren allows him to do so. Bunton’s a natural scene st----ealer, all sparkle with a gift for rhetoric, while his wife is out of the limelight doing all the hard work. Both the characters and the actors playing them are the perfect double act.
这个故事最妙的是迄今为止这一事件鲜有人知, 威灵顿公爵画作不久就被归还。。。历史上Kempton 最后被判无罪。。。。
本片妙就妙在导演把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讲述的如此妙趣横生。。。。这里要特别表扬一下编剧 Richard Bean 、 Clive Coleman 他们简直是天作之合! It is a quintessentially British film, from its endless cups of tea to its humour via dark satanic mills and hapless bobbies. It is as sweet as the ginger snaps the Buntons dunk into their tea but is never cloying.
在推介中,本片被贴上[喜剧]标签,
但,绝不是那种带痒痒挠式的靠出糗逗乐的,更不是某种热闹晚会上嘲笑残障人的那种。
从女王变身碎碎念的Helen Mirren贡献一堆无可奈何表情包,却可爱到发光,以至于法庭上不靠谱老夫表露真情时,赢得所有的尊重。
审判的高潮戏值得看过后再重温,没有那种挖老底儿似的扒丑闻,却在简洁语言中回溯了不安分老夫的人生,以及闪光的精神世界,让“来源于真实”的本片更具传记特征。
幼年丧父,被严厉的母亲管束……很符合美剧变态杀人狂的童年,但伯顿没长歪。
十四岁就饱览群书:
没看过这本书,弱弱百度后,码进待读再去网店下了单:好奇航行中的远方故事。
海中遇险时,他相信会被救,然后就真的等来了,一个平素的混蛋却成救星。
经历让他认为:
而且,
在阐述拿走画的原因时,他说:国家能为此付14万英镑,却不肯为领养老金者以及残障军人免收视费,
为伯顿辩护的律师能娶到拿奥斯卡小金人的夫人,肯定来自精英阶层,但他都被打动,用“借割草机的邻居”来巧妙辩护。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法庭上严肃到象漫画的女打字员,还有臆想盗贼是意大利黑手党的警察局长也算附赠笑果。
必须点赞编剧,处理严肃题材绝不冗长,体现高大上情怀也只用通俗的:我是你,你是我……
简单直白地就这么共情了。
转载自《艺术新闻中文版》
原标题:为何一位61岁的伦敦退休司机盗窃了戈雅的画作,却被判无罪?
https://www.sohu.com/a/407833400_256863
1961年,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的《惠灵顿公爵肖像》(Portrait of the Duke of Wellington)画作被一位美国大亨在拍卖会上从一位英国贵族手中购得。随后,英国政府介入购买该画作,并将其留在英国,它于那年 8月2日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8月21日,作品被盗,直到四年后才再次出现。
1965年,弗兰克·惠特福德(Frank Whitford)在 ArtReview报道了这起盗窃案,事实证明,这位偷窃者既不是一个大胆的犯罪唯美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躲在地下的邪恶科学家,而是一位名为肯普顿·邦顿(Kempton Bunton)的61岁退休公交车司机。他偷这幅画的动机,是为了抗议英国广播公司向退休人员征收电视费用。随着英国国家美术馆将在今年7月20日重新开放,这件作品也将在美术馆展示。
这件作品是戈雅在萨拉曼卡战役(Battle of Salamanca)后根据关于惠灵顿公爵真人所作。1961年夏天,当时利兹公爵(Duke of Leeds)以14万英镑的价格将自己的肖像卖给了美国收藏家查尔斯·赖特斯曼(Charles Wrightsman),但英国政府声称出于国家利益,中途停止了这项交易的发生,并批准国家财务部以同样的价格从利兹公爵手中收购该作品,商人和慈善家艾萨克·沃弗克(Isaac Wolfson)向英国财政部提供了10万英镑作为购买作品的费用,然而支票还没送到财务部,这件作品就消失了。
这幅画作的消失却让作品在媒体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结果变成了上世纪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品偷窃案。在当年8月21日凌晨,美术馆的警卫们注意到戈雅画作消失了,但他们假定作品是由于官方原因被拿走的,直到美术馆向公众开放之后,人们才意识到那幅画是被偷了。
这个偷窃案在当时是英国国家美术馆138年来首次失窃,立即引发了一连串猜测。戈雅作品的偷窃案发生在一系列国际艺术品盗窃案之后,这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盗窃行动,因此引发了有关一位百万富翁正在秘密收集大师杰作的传言。
有一些报纸则一直强调一群具有杰出能力,却十分危险的团体的存在,并在报道中指名道姓,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乔瓦尼·皮里西(Giovanni Pilis)的来自意大利的纨绔子弟,媒体报道,他与一个名为Pierrot the Fool的法国高级犯罪团伙有关联。
随着媒体出版的每一篇报道,每一段宣传和每一句猜测,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参观人数逐渐增加,但许多参观者是去看那个空荡荡的展位,而不是那件作品。英国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 (Kenneth Clark)在当时宣布此盗窃案是本着“纯粹的理想主义”精神进行的。前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菲利普·安斯蒂斯·亨迪爵士(Sir Philip Anstiss Hendy)则认为这位偷窃戈雅画作的人是想引起人们对艺术品“不公平”价格的注意,不管是谁拿走了它,不管他是谁,肯定都很聪明,因为他攻破了该国最完善的安全系统之一,成功躲过了精心设计且高度复杂的电子设备,还躲过了一支由5名男子组成的夜间警卫队,他们的巡逻路线每隔20分钟就会接近展示这件作品的位置。美术馆的门和窗户都没有被损坏过的痕迹,也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对于偷窃的猜测仍持续以更多激情和想象力进行,有人甚至指出,这次偷窃案是由那些反对美术馆政策的狂热反对者赞助的,并且这种冒险行为仅有接受了特别航空队的训练才能完成。
而当时任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杰拉尔德·凯利爵士(Sir Gerald Kelly)公开表示这幅画作根本不是戈雅所作时,戈雅事件变得更具争议性。1964年2月1日,在接受《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的采访时,他说:“当它消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欢呼雀跃。”与此同时,警方的调查却毫无进展。直至《每日镜报》(Daily Mirror)的主编组织了一场活动,劝说偷窃者透露作品的下落,才发现了有价值的线索。
1965年,偷窃者将作品带到伯明翰的新街车站,将作品放置于行李寄存处,并向《每日镜报》寄出一张储存的小票,戈雅画作由此被找到,国家美术馆随后宣布该作为真品,在那之后,车站办公室收到了一张7英镑的支票,大概是偷窃者寄来的,用以支付储存费用。
随着作品被找到,关于偷窃者身份的猜测继续进行,且比以前更具想象力,更有创造性,一封由读者寄给《卫报》的信暗示,偷窃者对自己的成功感到厌倦,渴望不惜任何代价获得刺激。《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则认为这个罪犯肯定具有戏剧或文学背景,因为作品在寄存于行李寄存处时所使用的名字布洛克汉姆(Bloxham)来自王尔德的戏剧作品《不可儿戏》(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rnest),而当时,剧中的角色杰克就是在火车站寄存处的一个手提包里被发现。
然而,这名偷窃者终于在1965年7月19日向警方自首,此时距离这件作品消失已经接近四年,他没有任何文学背景,没有艺术知识,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当年61岁的肯普顿·邦顿(Kempton Bunton)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在长达四年的调查中,没有任何线索能够与这位退休数月的61岁公交车司机联系起来。邦顿住在泰恩河畔(Tyne),是当地有名的较为古怪的民权运动人士。1960年,尽管他调整了电视的设置为仅接收ITV,一个理论上免费的电视服务,却仍然收到账单,他因拒绝支付电视费用而被关押了69天。而他告诉警察,他偷窃了戈雅的作品,仅仅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他为退休老人争取低价的电视服务活动的注意,他声称他是本着“诚实且善良的欺诈”精神,根本没有犯罪的意图。
在一份声明中,邦顿说他是通过一架建筑梯子进入美术馆的,从厕所的窗户爬进去,在凌晨5点50分偷了那幅作品,他把威灵顿公爵肖像夹在腋下,从同一扇窗户爬出来,带到了他的临时住所。把画框留在伦敦后,他回到家里,将作品藏于衣柜后面,作品就在那里待了将近四年,邦顿也把秘密藏了起来,直到有一天在酒吧向朋友透露了之后才向警方自首。
英国中央刑事法庭对于该案件的判决更为有趣,结果是,从美术馆中移除一幅没有永久保存意图的画作在法律上不算犯罪。对于针对他的四项指控,邦顿都拒不认罪,偷窃、恐吓勒索、造成公害的罪名均不成立,他被判有罪的原因,是因为他偷了那个价值100英镑的画框,这个画框被他留在了伦敦,邦顿由此被监禁了三个月。但这一结果带来的问题比它解决的问题更多,他说他在5点50分从窗户爬进去把画作取下,但当时美术馆的报警系统显然仍保持工作,警方也没有发现窗户被损坏的痕迹。一位年迈的老人为何能够毫不费力地将画带出美术馆?
更讽刺的是,英国国家美术馆从一开始就不是主动购藏这幅画作,这幅画是从利兹公爵手中借来的,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展出17年,没有任何评论,也没有在媒体上公开过。然而英国财政部在政府的指示下购买了这件作品,并强迫它进入国家美术馆,据ArtReview报道,国家美术馆对于财政部干预其事务也表示不满。(编译/林佳珣)
转载自《艺术新闻中文版》
原标题:为何一位61岁的伦敦退休司机盗窃了戈雅的画作,却被判无罪?
https://www.sohu.com/a/407833400_256863
偶然翻到的一部电影,情节有点冗长,看完感觉英式幽默确实难懂。
n故事讲述的是老年人邦顿反感英国广播公司向低收入老年人收取电视税,为了不交税,他把电视线圈截断了一小段。他还拉上了小儿子杰基上街推行“为领养老金的人免费提供电视”的主张,结果因被妻子批评而停止了。但他还不死心,到英国广播公司,甚至到议会上积极争取,结果都被轰出来了。后来,邦顿和儿子想到了在媒体上大肆宣传的名画《威灵顿公爵肖像》,儿子为了支持邦顿,在某天夜里悄咪咪地把这幅名画偷出来了,邦顿知道后大吃一惊,但是也努力想办法帮儿子隐瞒。名画被偷窃的消息传开了,但是直到邦顿主动投案才得以破案。在审判法庭上,邦顿的律师从邦顿“只是为了争取免电视税,并无意永久剥夺公众欣赏名画”的角度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辩护,竟然意外地赢得了公众对邦顿的支持,最终邦顿只因“盗窃画框”为由被判了三个月。
n有意思的地方是,这么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竟然是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电影中饰演邦顿和他妻子的两位老戏骨演的非常精彩,将邦顿的“固执”和妻子的“无奈”“恼怒”演的很到位。邦顿骨子里有自己“固执”又“可爱”的地方,例如:他反感英国广播公司向低收入老年人收取电视税,他觉得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他在面包房打工时,为了帮助受种族歧视的巴基斯坦同事,不惜与上司吵架了并被当场解雇,换来的是妻子对他又丢工作的“不理解”;当法官问他拿走名画的原因,他非常淡定地说“国家能为此付14万英镑,却不肯为领养老金的人免收电视税”。不过在整部电影中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后面邦顿在法庭上的部分,邦顿的律师辩护的过程,以及法官与邦顿之间的对话都非常有意思。
n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戏剧”的部分多于“喜剧”,也可能是因为不同于平日里看的那种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风格,这种英式幽默确实有点难懂,需要再琢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