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太喜欢歌舞片,这种类型的也就看过如果·爱和理发师陶德(不知道算不算)。美术老师在课上播出来的时候我是比较怀疑我能否看下去。 没想到开头的30分钟是那么的惊艳,剪接凌厉,配乐恰当,一口气推出了几位个性凛然的主角却不显烦琐,很是有那种往经典发展的势头。当时我就上了豆瓣给这片子打了个五星,并且tags标上励志,青春,我甚至为饭堂那场戏激动地全身发抖,并深深妒忌那帮年轻人能有如此好的环境和机会do what they want。这是完美的开局:性格、观点、背景在面试中看出端倪,张狂、青春、才华,全都融进了那场饭堂戏中。
励志片,拍出来就是鼓励大众的,它不可能最后的结局是主人公们一无所有颠沛流离,它会让所有人相信,这个世界将给每一个认真追逐梦想的人应有的好结局。
它赚走了我们的激情,泪水,以及一地的鸡皮疙瘩。
但有句话怎么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也许在经历了一切电影主人公的遭遇后,仍然停留在原点毫无头绪。无奈,愤恨,绝望。甚至在想,为什么对于自己就是这样结果,因为,这不是电影。
有时候我看到那些对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的人们总是很害怕,因为他们那么闪闪发亮,而我灰头土脸对未来没什么期许没任何规划,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一点点的光就刺痛我的眼,我害怕这样不起眼的自己站在发光的人身边显得窝囊而渺小。
我想就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地灰暗也罢无趣也罢,揣测未来构建梦想。可梦想需要实现,不是想象。
若什么也不做,便是自己不给成功任何机会。
你看那些年轻人那么努力,自己有何颜面放任自我。
说来说去,我还是被励志片欺骗的观众,不过,努力也不是件坏事嘛。
这个片子,虽然新版的有很多瑕疵,情节安排有些混乱,剪切有些凌乱,主题未能反映,最后的高潮也没能上去,本来最应该出彩的毕业演出,只是勉强合格。
这里不想谈电影的失败,想谈谈电影中刺痛我的一些细节:
1.表演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记事本,这记事本它不是日记本,不是讲你自己,不是讲你那些无病呻吟的情绪,不是讲你那些无聊的闲谈及八卦,是你去观察周围的人,是你对他们的观察,对他们悲喜的体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对待这个世界。。。是的,只有通过理解别人,你才能理解你自己。
反省:“我”这个词大概是我人生中说的最多的,不了解别人,也没法了解自己。
2.唱歌如此好的老师,却没能大红大紫,她说自己试镜失败后,站在地铁口的时候,觉得生活不能这样了。。。是的,如果奋斗后,也许很有才华,还是不能名扬四海的时候,是不是要放弃?
反省:如果33此生最渴望的东西,一直得不到,一直失败,33大概会一直撞得头破血流,不知道,老师的话刺痛了33,也许大树能够成长,都是因为妥协吧。
3.美丽的跳舞女郎,被世界最好的现代舞录取了,要忙于演出,所以抛弃了她说过唯一不无聊的男友。。。曾经让自己不无聊的事情,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被无情抛弃,甚至连回头都没有,甚至连哭泣都没有。
反省:心被刺痛了,为那个男友不值得,可是如果一开始就不是爱,而是打发自己无聊的玩物,被抛弃又能怪谁。也许先爱上的人总是被动的。不过人还是先学会爱人,然后才能得到幸福吧。所以男友其实是幸福的。
4.黑人女孩,放弃钢琴,转而唱歌,独自一人在大厅内演奏钢琴唱着也许我没有赢过 ,但我不能被放弃 ,热泪盈眶。。。对比老师的放弃,对比黑人女孩唱的歌词,梦想终究是美好的,还是害人的?
反省:也许我输过,也许我赢过,也许我孤独过,也许我荣耀过,但是有什么关系,我得到自己的认可,那便是好的了。
5.面色苍白的女孩入学面试时,紧张的不行,老师大致说了句,现在还不是紧张的时候,以后才会有真正的紧张,所以放轻松。。。
反省:我需要去站在讲台上讲些什么的时候,不管准备的好与否,前五分钟总是紧张异常,虽然后面会渐入佳境,但是这句话给我很多启迪,在人生路上真正需要紧张的时候,还在后面,这一次,就轻松面对,轻松表现。
我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只要结局是好的就都是好的。
所以好莱坞的电影总是喜欢用好的结局,国内的艺术导演们嗤之以鼻,但是我却是忠实的好莱坞垃圾电影的拥护者。
现实已经够苦了,难道我们没有理由看让人热血沸腾,让人看到美好结局,让人满怀信心的电影吗?
我始终不明白,也不能理解,所以从不看悲剧,虽然悲剧促进了无数人的进步。
只是现实中的悲剧,电影中到底能展示几分,岁月的磨砺,个中的酸甜苦辣,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失,梦想的破碎,无奈的生存。。。
好吧,扯得太远了,我喜欢这个电影,因为我觉得看这电影而花的时间很值得。
扬名四海,相信有梦想的人,终究都有好的结局。
PS:我相信轮回,呵呵,如果真的是永世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前不久,看了铃木保奈美的杂志新照。长发紧紧地束在脑后,眉修得很精致,还是那样地笑,眼睛稍微眯起,流出一份独特的媚,唇边的笑纹因为深刻索性不遮不掩。是的,‘莉香’老了。可她依然美得骄傲、坦荡,倔强、直率的灵气,在岁月的雕刻中,丝毫没有损耗。我已没了耐性,不会再看一遍《东爱》,但还是和记忆中的某次心悸,再次短兵交接。
当一个人极年轻的时候,读杜拉斯,念着“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之类的句子,难保偷偷嘀咕‘鬼扯’。然后,自己慢慢老了,疲了,某一天突然醍醐灌顶,笑起来,哦哦哦,原来那话是这意思啊。
我喜欢关于年青人梦想的电影,所以看到2009版的《Fame》,还是会迫不及待,去打量最年轻、最有才的孩子有着怎样的热切眼神。我讨厌把年青人的梦想当作一个消费的对象,一旦做梦的孩子不再年轻,现实的破碎像一块避之不及的砺石,不由分说地擦过他们的神经,所以,我不再记挂1980版的《Fame》,有些感触不需纪念。
29年过去,还是在纽约,依然是那所艺术学校,继续涌进大群想要名扬四海的年青人。要怎么解释时间这回事?不同的世代,就是不同的世界。这些孩子的才华更出众,面容更俊美,目光更焦灼,野心更直白,梦想像不断膨胀的年轮,有了更大的直径。
但是,成长的痛苦,一样都没有少。
他们学习追逐爱情,练习执着和勇敢,在猜疑和愧疚中彼此伤害,在成败纠葛中拒绝和放弃;他们尝试跨越融和,寻找朋友,寻求合作,在磨合中成就真我,也历练忠诚和友情;他们被迫看清自我,被现实的狭仄挤压着踩到底线,在放弃金钱、放弃前程、甚至放弃自我的抉择中崩溃、忍痛、受骗;他们背负家族的沉重和亲人的压力,被愤怒压抑着,不知道自己是谁而无比困惑,不能接受过去的历史而无法承认真实的自己……
人生没有里程碑,停下来回看他人的青春,即使感同身受,也无法改变来时路。岁月教给我们的每一课,决定了我们如何成为自己,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才华和成功有着怎样的联系,偏执和坚持之间的一线距离,诱惑和机会往往二合为一,爱情可以是救赎也可以是疤痕。
曾经熟悉的面孔生出了纵横的纹路,若你知晓时光的力度,却依旧能留着过去的见证而坦然一笑,那么听到最年轻的孩子为了梦想引吭高歌,就是抵挡不了现实的锋利,你也可以微昂起头,凝视他们征服这个世界的希望。
没想到开头的30分钟是那么的惊艳,剪接凌厉,配乐恰当,一口气推出了几位个性凛然的主角却不显烦琐,很是有那种往经典发展的势头。当时我就上了豆瓣给这片子打了个五星,并且tags标上励志,青春,我甚至为饭堂那场戏激动地全身发抖,并深深妒忌那帮年轻人能有如此好的环境和机会do what they want。这是完美的开局:性格、观点、背景在面试中看出端倪,张狂、青春、才华,全都融进了那场饭堂戏中。
可惜越往后发展,几位主角的小团体式分叉主线发展得越来越拖沓沉闷,既没有明确得把它们粘合在一起,每条线也简单地流于表层,没有往深里发掘,比如是片头珍妮过于紧张的性格描写伏笔就完全被遗忘(让人遗憾的是此人和唱歌帅哥后来完全只有一条爱情线),马力克和丹尼斯各自家庭线的戏剧冲突也是仅仅是隔靴瘙痒,跳芭蕾的帅哥心理描绘也不够,可是这片子足足2个小时哟,放到哪去了?过多篇幅献给了歌舞,缺乏心理变化的描绘是全片败笔,特别是这种多主角式且没有核心主角的路数。很简单,看看《死亡诗社》或者更相近的《六楼后座》,高下立判。
看完全片后很淡定得减了两颗星。
那些场面都是多么熟悉啊。一群人在排练室里围成一圈做着放松身体练习,他们的老师说不要去思考,只要直觉地表现。想起我们在夜晚的排练室满地打滚,伴着轻柔的音乐是端姐的声音:想象你自己是一只气球,慢慢地充满,膨胀,在天空飞扬,起伏。然后你就真的感到身体在慢慢变轻,当晚秋的风顺着窗口吹进来,你似乎真的开始飞翔,飞向一片金黄色的森林。
还有观察生活的练习,他们的老师说:“我对你们早饭吃了什么不感兴趣,或者你们对后妈愚蠢行为的看法,或是你们快要分手了。我想知道你们所居住的世界,你们周围的人,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行为?情感是怎样通过行动去表达的?张开你们的眼睛,去观察,记录,当你们开始了解他人,你们才能开始了解自己。”想起我们大一的那些一遍遍重写的散文,老师也说,校园里除了爬山虎就没有其他东西了么,那些人呢,你们周围的人呢?带着十五个人物小传的作业,十八岁的冬天我开始发现更丰富的世界。我有时想,如果没有戏剧学院这四年,也许我至今都不能谅解父亲,不能明白他是在以他的方式爱着我。中戏给了每个人都带去了许多,之于我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颗能够理解别人的心。
“什么是成功,不是金钱,地位,权力和名声。成功是在清晨醒来,对你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以致你要飞奔出房门。是跟你所爱的人们为伴,是与这个世界相连,是存在与感知。是一群素不相识却怀揣同样梦想的人聚在一起,白天尽力工作,夜晚安然入睡。是快乐,自由和友谊,是爱。”想起爸爸总对我说,要是早有这份精神,你该去念北大。我不知道如果去念了北大会怎样,读一个热门专业,刻苦努力拿奖学金,毕业,出国深造,有一份稳定的高薪职业。我并不是没有偷偷比较过,甚至也觉得另一种生活轨迹也许更好。然而青春如果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戏剧学院。一起在地下室讨论构思,一起在排练室耗到半夜,为一句写不出的台词憋到抓狂,为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角色痛哭失声。肩并肩在球场上迎着夕阳奔跑跳跃,手牵手在灯光下向着掌声弯腰致意,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千分之二十,我们有着和纽约表演艺术学院不相上下的入学率。很喜欢片中校长的开学致辞:“接下来的四年里,你们将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沉浸于艺术之中,你们将展现天赋,出类拔萃。然而是这样的么?不是。我们不在乎入学成绩,也不在乎你的身材,你拿过什么奖。在这里你们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去学习,在这里你们将学会遵守纪律,在这里你们将会懂得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想走捷径,想一夜成名,想不劳而获的人现在就请离开。外面有很多和你们一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将你们轻易取代。”有人叫这里明星摇篮,有人叫这里超级染缸,有人把这里看得很神秘,有人把这里说得很不堪。天赋和际遇在一所艺术学院里总是被无限放大,好像有才华的作者完全不需要编剧技巧,漂亮女生只须脱一两件衣裳就可以在舞台中心闪耀。然而每当冬天的早晨,当我拉开窗子看到那些站在寒风中练习台词的孩子们,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这里的敬意。这是我所认识的戏剧学院,用一句俏皮话来说: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只是它的外表。
《名扬四海》讲的并不是如何成名,就像戏剧学院并非要传达艺术使命。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而真正的教育永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四年之后,马利克已经可以面对痛苦的回忆把它们唱进歌里,四年之后,学习古典钢琴的丹尼斯发觉自己有着天赋的嗓音,四年之后,凯文离开纽约回了爱荷华接手母亲的舞蹈教室。四年之后的我们也一样,有人已经在荧幕上小有名气,有人转向书斋中研究理论,有人回到家乡换了其他工作。名扬四海只是生命诸多范式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由此途径来实现自己。就像泰戈尔那美丽的诗句所写的:没有现在以外的神秘,不强求那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没有向空举手寻求希望以外的东西。我们付与,我们取得,这就够了。
那个想做导演的男孩毕业前给自己录了最后一段片子:“四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充满欣喜和失望,无聊和快乐,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一切。”
这也是我的答案:我不愿要求更多,因为戏剧学院已经给了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