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王者之舞

王者之舞  舞蹈太阳王 / The King Dances / The King Is Dancing

686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鲍里斯·泰拉尔切基·卡尤

类型:剧情音乐历史导演:热拉尔·科尔比奥 状态:正片 年份:2000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ID:1297966热度:748 ℃ 时间:2024-08-15 13:30:34

简介:详情  剧情:17世纪的法兰西,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领导地位。当时的法国宫廷渐渐成为一个贵族们娱乐攀比的场所,而太阳王则树立了他的绝对权威。从意大利来的宫廷音乐总监投国王所好,以音乐来获得宠爱,给旧的宫...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剧情:17世纪的法兰西,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在欧洲大陆上处于领导地位。当时的法国宫廷渐渐成为一个贵族们娱乐攀比的场所,而太阳王则树立了他的绝对权威。从意大利来的宫廷音乐总监投国王所好,以音乐来获得宠爱,给旧的宫廷带来一股新鲜血液,和国王一起反叛教会的管制,并和当时伟大的剧作家莫里哀一起创造了新的戏剧形式
  • 头像
    chao

    王的男人和bgmn真实历史怎么样不知道。电影中的卢立真的简直就是为了国王而活,君臣也好,友情也好,自我投射也好,热情诚挚,稍悲凉的结局也还挺感人。n被赏识后为年幼国王创作音乐舞蹈,国王初掌权用音乐为国王塑造形象,自己生活却一团乱麻。国王放弃舞蹈后不情愿地去演小品,老友死去才自我投射代入国王形象去搞音乐剧跳舞,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n有的时候真的觉得简直就是国王卢立和莫里哀的大三角,两个好朋友都想讨好路易的同时互相伤害又彼此庇护,而路易总是偏向这个又放不下那个。卢立用音乐唤醒路易也用音乐送走莫里哀最后用舞蹈葬送自己也是奇妙。n卢立和路易的演员真的演得很好,卢立有神的双眼紧盯着路易随时演奏着属于国王的bgm,听到路易说没有朋友时和莫里哀去世时抖动的鼻翼也很有感觉;路易则把君主前后的幼稚抱负失意得意尊贵冷漠演得很沉稳,值得回味,尤其最后没有音乐的那一幕。

    权力斗争其实没看太懂,但是有再看的冲动。

  • 头像
    Rachel
    路易十四

    我很喜欢豆瓣这个封面,他终于成为le Roi Soleil,为金粉修饰的刚毅面孔和束发散发如太阳神一般的光芒令人敬仰。
    在这之前只好奇长卷发的路易十四是怎样穿起芭蕾鞋,在巴洛克式的宫廷内领着一群少男少女粉墨登场,在开篇仍然是想象中那个站在画布中央无忧虑小个子少年,然而于不安的祷告之后,他展示给我们一个矮个男人对权力的追求,不堪被摆布,令他人臣服于己的强烈渴望。他的母亲认为他离经叛道,多次警告他不要迷失自己,但是也许这对他来说不是迷失,而是成为自己。

    路易的政治目的通过权利控制艺术,舆论,宗教相辅相成而达到。他说想像父亲建立法国的文学院一样,建立法国的舞蹈学院。法国人在这一点实在是令人惊奇而佩服,他们的政治建树甚至可以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来衡量。

    不可否认他是很好的舞者,追求卓越,创新,而同样在他的舞蹈中也透露出对力量和权力的追求。他的举手投足,神情凝视,无一不逐渐显露出皇族的威严和荣耀,排舞时他要求星星围绕着太阳但不能挡住他作为太阳的光芒,接受带跟的舞鞋也因为不想被忽视,站在这小小的平台之上就仿佛能统治世界。即使早已有预料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他也站上舞台要完成困难的旋转,精致的面庞竟也能露出阳刚。然而失败之后,他没能再站上舞台,即使Lully不停的建议新的剧种,他也没能动摇。可能源于恐惧,更可能源于他深层的自卑,不相信自己的天分,是一个好的舞者,更是感受到衰老。舞者最悲哀的,莫过于从able到unable, 这时候不能再做到的就跟disable没什么区别,这种深深的刺痛令到他不愿再跳舞,然而这些原因如何也不能说出口,即使作为普通的舞者也是伤自尊,更何况他是骄傲尊贵的皇帝。



    Jean-Baptiste Lully
    路易与lully,

    剧中主要人物也不断在重复要做法国自己的,欧洲最好的音乐,歌剧。他们持续创新剧种,不管是为了获得皇帝的亲睐还是为了生存为了艺术, 纵使这样一来艺术看似不再如想象中纯洁,它混杂进权利政治的野心,但也令人更坚信没有这些契机,天才的艺术家也难有如此创新动力。

    Lully实在不好消化,以下一大段的内容逻辑太混乱。

    Lully作为两手空空来法的意大利人处处遭到蔑视和吐口水,他的创作也被大臣们视为滑稽但是却让皇帝与他同仇敌忾。于是他的才华仿佛能让他的谄媚不再看起来讨厌,让他偶尔的淫乱生活看起来情有可原。我真心相信他深深爱着Louis(不知道是不是变得有点腐),无论出于生存和身份,还是艺术方面的投契,鉴于他的双性恋行为和爱美男的表露,甚至可以猜测由于身份悬殊让他不敢再要更多。Louis除了施舍点滴惜才和类似友谊的情分外无暇给予更多,最后甚至略为残忍地剥夺否认友情。是啊。国王怎么可能有朋友,尤其是在最后一刻站在落成的凡尔赛宫前,看着梦想中的Jardin de Paradise,是的, 都实现了,即使Lully临死前他也没去。这位皇帝,是无时无刻都需要Lully音乐的人,在荒芜一片的郊外规划凡尔赛宫跟着一班小提琴乐队,奄奄一息时也是靠Lully门外整夜的小提琴才活过来,甚至faire l'amour时 帐篷外也有乐队(最终Lully忍不了离开是嫉妒到发狂)。在国王不再跳舞后,Lully被迫接受莫里哀的意愿共同开发新剧种以留住皇帝的喜爱;在受到妻子的情人在歌剧领域的威胁后,一切都变了。让皇帝给予他只允许他一人做法国歌剧的特权,他是疯了,Louis说随时能换了他这个“乐器”。但是最终他居然也答应了,除了催眠般的要为国王的image着想, 大概Lully渴望在音乐领域至高无上的权利让Louis仿佛看到自己。Lully小心地要来的特权而骄傲膨胀地行使,他为独占国王的恩宠不惜牺牲莫里哀,拒绝他的友情,抢夺其著作权,对侄女说爱只因为她的歌喉能为他所用。

    另,你们能想象么,让-巴普蒂斯特·吕利的三个儿子:路易·吕利(Louis Lully)、让-巴普蒂斯特·吕利 (子)(Jean-Baptiste Lully)、让-路易·吕利(Jean-Louis Lully)(wikipedia)


    莫里哀

    在这里真的是悲剧炮灰了,有才华有思想,知道被皇帝利当枪靶也不惜献上最露骨反讽的创作让现场的贵族教皇瞠目结舌。作为朋友Lully丧心病狂抢夺他的一切著作权,他的悲剧创作还没有完成就死在公演舞台上。

    彼时他们惺惺相惜,lully享有如同没有阶级感存在般的特权,音乐家和剧作家可以合作无隙,共享创作的蜜月期。只留下不朽的音乐剧作,恢弘的凡尔赛宫和传说般的Louis XIV的一生。

    音乐奇赞,不禁觉得跟国王有同一个爱好,就是无时无刻都需要符合情景的背景乐!!!!不过他有随从乐队,我们就只好借用一下他的文化遗产了。
  • 头像
    尚书令

    《感恩赞》 Te Deum ,1677年9月9日

    《夜芭蕾》 Ballet de la nuit,1653年2月23日

    《和平神殿》 Le Temple de la Paix,1685年10月20日

    《爱丽德公主》 La Princesse d'Élide ,1664年5月8日

    《伪君子》 Tartuffe ou L'Imposteur,1664年5月12日

    《美丽的恋人》 Les Amants magnifiques,1670年2月4日

    《醉心贵族的小市民》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1670年10月14日

    《波蒙纳》 Pomone,1671年3月3日

    《无病呻吟》 The Imaginary Invalid, 1673年2月10日

    《伊希斯》 Isis,1677年1月5日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法语:Jean-Baptiste Lully,1632年11月28日-1687年3月22日),原名乔万尼·巴蒂斯塔·卢利(Giovanni Battista Lulli),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巴洛克作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作曲,是路易十四的宫廷乐正(Surintendant de la Musique)。他控制了当时的法国音乐生活,开创了法国歌剧,发展了大经文歌和法国序曲,对当时的欧洲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亨利·珀塞尔、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让-菲利普·拉莫等作曲家。

    莫里哀(Molière,1622年1月15日-1673年2月17日)是一位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创始人,也被认为是西洋文学中最伟大的几位喜剧作家中的一位。莫里哀著名的作品有《伪君子》、《吝啬鬼》、《太太学堂》、《唐璜》、《愤世者》、《司卡班的诡计》等,和皮埃尔·高乃依与拉辛合称为法国古典戏剧三杰。

    莫里哀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且在克莱蒙学校(现在的路易大帝中学)就读,他很适合在剧院开始他的事业。他曾担任巡演演员13年,因此在他开始写作时,这帮助他提升喜剧的能力,可以结合精致的法国喜剧以及意大利即兴喜剧的元素。

    莫里哀因着腓力一世(路易十四的兄弟)等贵族的资助,有机会在卢浮宫在国王面前导演戏剧。他承现了一出皮埃尔·高乃依的经典戏剧以及他自己的一出闹剧《The Doctor in Love》,之后国王允许他使用卢浮宫附近的Petit-Bourbon大厅,是一个适合戏剧表演的宽敞房间。后来国王允许莫里哀使用巴黎皇家宫殿剧院,他在两处的戏剧都获得巴黎人的好评,例如《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丈夫学堂》等。皇家对莫里哀的喜爱让他的剧团有皇家的退休金,当时也称为Troupe du Roi(皇家剧团)。

    莫里哀虽得到皇家及巴黎人的喜爱,但他的讽刺遭到道德主义者以及天主教教会的批评。《伪君子》攻击在宗教上的虚伪,遭到教会的谴责,而《唐璜》一剧更被禁止演出。 莫里哀辛勤的工作,制作许多戏剧作品,这也影响了他的健康。在1667年被迫暂停戏剧工作。1673年莫里哀在制作《无病呻吟》时,感染了肺结核,在演出Argan时咳嗽和出血,后来有完成演出,但几个小时后就过世了。他的喜剧在种类和样式上都比较多样化。他的喜剧含有闹剧成分,在风趣、粗犷之中表现出严肃的态度。他主张作品要自然、合理,强调以社会效果进行评价。他的作品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法国,他代表着“法兰西精神”,在2005年法国评选《最伟大的法国人》时名列第8名。其作品已译成许多的重要语言,是世界各国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剧目。

  • 头像
    蛇弹吉他
    看了<王者之舞>(Roi danse, Le).我和戏作三昧的反应一样:呆了足足有20秒.
    不过我不是因为在超市看到了正版DVD,而是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一直在想:怎么就错过了这么棒的片子,而且是错过了5,6年之久?!

    在<霸王别姬>之后,再没看到过有电影能在表现对艺术的执著方面即真实可信,又如此打动人心,而且能突出性格的魅力,和时代完美结合.

    <王者之舞>确确实实做到了,甚至远远超过我的期待.

    通常在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里,都是层层铺垫,最后迎来高潮,然后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王者之舞>除了遵循这个设置,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把激情从始维持至终.
    从来没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激昂的情绪贯穿始终,每十几分钟就有一出高潮戏,处处煽情,又处处不同;有通俗的情节,却没有俗套的情感;有我们不能认可的理想,却被角色牢牢抓住了心理;不可理喻,却激动人心.....
    这种饱满的情绪和那些富丽堂皇的装潢、激情澎湃的音乐一样,涨满了所有的画面.最终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我们能理解那些本来难以理解的生活状态了,并且感同身受.

    我指的是这部电影的中心人物Jean-Baptiste Lully,他有和程蝶衣一般地偏执和爱恋,对音乐和路易十四的狂热,有着我们完全接受不了的癫狂.他陷入自己的理想中,表现出狂躁和卑劣,这些在我们的常识中都是极端失控和可耻的,但是Lully这个人物被演绎得非常成功,解释了一切错乱的根源.即使不能原谅,在这部电影里,也找不到简单地仇视和对抗.所有人物,所有行为,都有非常充分的动机.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虽然免不了戏说的成分,电影本身却展示了真实的人生.

    以上,是<王者之舞>最大的特点.有关历史背景和其他资料,搜索起来有点耗时费力,以后再做功课~~~  要说作为电影,<王者之舞>绝对一目了然的优势,就是它的服装,布景和音乐.

    华贵绝伦,满眼辉煌.

    音乐几乎窜起了整部电影的110多分钟,以不同的配乐,不同的歌剧,不同的舞台表演,象征了路易十四的成长和心态变化,也指代了Lully和莫里哀盛极而衰的命运.

    第一次,有一种感觉,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魅力,就可以做到荡气回肠!

    电影中,路易十四骑马挺立在山坡上,众画师唯唯诺诺地挥毫泼墨,Lully振奋地击打鼓点、指挥乐队,一脸满足,又满眼柔情~~~~~~ 一幅怪异的图象,如果放到场合之外,就荒诞可笑.好的电影就能做到让观众投入,看到这里,非但不觉得滑稽,反倒是跟着情绪高涨起来.
    2001年, <王者之舞>在欧洲几乎赢得了除最佳女主角之外所有重要奖项的提名.
    查IMDB,一直觉得最佳剪辑奖没有轮到 <王者之舞>有点可惜.可能是过于精工的景致与音乐吸引了太多注意力,电影同样充满技巧性的叙事几乎让人忽视了.实际上,<王者之舞>流畅的拍摄手法也功不可没,尤其几场交互叙事的剪辑,很有<教父>中暗杀与洗礼一幕时的悲怆感.

    相信那些挚爱艺术的观众,在看<王者之舞>的过程中会很有感觉;即便作为一部宫廷历史剧,<王者之舞>也有难得的精彩和厚重,它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种王族与弄臣之间的关系.
    通常我们只知道宠臣媚主是为了势利荣华,对于那些竭尽一生去取悦于君主的幸臣们,我们可想过有多少人是单纯地想引起别人注意?有多少是想证实自己的价值?有多少是纯粹地追求着镜花水月~~~~~

    成熟的电影能给照顾到各种思考,真实的还原各种假设.
  • 头像
    戏作三昧
    居然在超市看到正版的《皇者之舞》出了,我站在那里足足呆了20秒,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正版居然会出这部片子,这就好象《毛泽东选集》出盗版一样不可思议。我向来觉得,国内正版只会出大众片,没想到居然也能出这部在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影响力的电影,要知道,这部电影即使是D版,也仅仅在5、6年前出过那么一次。
    虽然如此,鄙视它的烂封面,用了一半完全不搭边的裸女图片,配上“销魂噬骨的欧洲宫廷情色巨制”口号,最不能容忍的是居然说人家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欧洲版”,老大,人家这片子在电影节参展的时候,张艺谋还在玩乡土气息呢,章子怡还扎着小辫子呢。
    打开来看,D版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正版也一样,没增进多少,颜色暗淡,画面模糊(相对)。而且只有中文字幕,法语英语字幕都没有。
    不过除此之外,太满意啦,D版的字幕翻译非常糟糕,而正版就好多了,虽然它能把莫里哀的剧本名字翻译得古里古怪,不过这都是细枝末节,至少,中心内容没受影响。虽然没有其它字幕,不过只要D版正版结合起来看,就很完美了。
    更好是有国语配音,法语配音也给保留着,国语配得非常好,正经的配音,不是敷衍了事的,不是词不达意的,有感情,有气氛,哪怕和原声不是很合适,但也有自己的味道,真好~。
    最难得的是没有删节,包括同性恋部分也一点不减,这种片子要是做删节,比看太监贴还难受。
    太喜欢这部电影了,过了这么久重看仍然能激动不已,连最后演员表出现都不舍,只为着听完那令人心醉神迷的音乐。以前就说过,把电影气氛和古典音乐完好搭配的导演不是没有,但能做到两者完全独立又能水乳交融的,只有Gérard Corbiau。
    当然,能历史人物戏说得如此隐晦暧昧兼富丽堂皇,大概也只有Gérard Corbiau。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