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艺谋梁玉瑾吕丽萍牛星丽解衍平兰庭赵世基郝教勇穆牧谭希和李京京詹小林骞焕德丁惟敏张慕芹李万年李金榜路辉程森林
类型:剧情爱情导演:吴天明 状态:正片 年份:198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1308070热度:337 ℃ 时间:2024-08-15 14:51:5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电影《老井》选取同名小说部分素材进行再创造,再现老井村人们愚公移山式打井的苦难现实、坚韧品格和爱情悲剧,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传统乡土眷恋、伦理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融合,巧妙折射出历史纵深上现实环境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浮沉,有歌颂有批判,克制而引人深思。
我读《老井》是以电影—小说—电影的顺序进行的。电影有两条线索:旺泉、巧英、喜凤之间的情感纠葛;老井村千百年来打井的氏族使命。吴天明导演在素材的选取、添加、重构以及象征和隐喻的使用上,都是极富态度和想法的。他把目光集中在孙旺泉这一代人身上,前人的事迹则略微带过,同时删去很多旺泉和巧英独处的感情片段,让这段爱情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更具悲剧意味。
影片叙事强度、密度、节奏都很合适,有可看性,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影片更富艺术性。影片中出现很多看似无用的镜头和物件,实则或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或暗示人物命运,是这部电影情节发展层面的,我称之为“小象征”;实际上影片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是一群人的代表,老井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是大量村庄的缩影,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现代观念跳脱出影片依然深刻存在,我称之为“大象征”。
1. 井口
井口在影片中是被强化的视觉焦点,甚至有连续几秒单纯井口的画面。拍摄井口的角度也很特别:一是从地面往井里看,漆黑一片,不知道井底是什么情况,这是一种未知,一种危险。对老井村世代打井牺牲一众人而无果的山民来说,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和沉重使命;二是从井底往井外看,黑暗包围着的光明,是未来是希望,是老井村人们坚持打井的精神信念。
2. 放不出来的电视机
电视机在当时来说是属于比较新潮的东西,巧英买了一台电视机说明她是一个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的女性。然而当她把电视机带回老井村时却没有信号不能播放,她说了句“老祖宗瞎了眼,把村子安在这”,一来说明老井村环境恶劣,二来说明巧英对这片土地抱有想逃离的心态,这为后来巧英离开以及旺泉与巧英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3. 孙富贵死后的红棺材和红日
大片的红色色调是很典型的张艺谋风格的用色,这在他之后的很多电影中(比如《红高粱》、《菊豆》)都有体现。硕大的红棺材摆在旺泉家中, 后人们跪拜逝者, 镜头叠化出一轮红日。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和幸福的象征,而此处的红色一反传统,是旺泉痛失父亲、想要反抗倒插门却又被孝道压抑,双重打击下的凄凉和无力。
4. 与喜凤婚后旺泉背的大石板
与喜凤婚后在山间遇到巧英,孙旺泉背着一块巨大的石板在山间行走。石板巨大、山巨大,显得人物渺小。沉重的石头是孙旺泉身上背负的打井使命和孝道限制的双重压力。
5. 第一次和喜凤结合的喜字窗花
旺泉迫于传统孝道压力无奈入赘到喜凤家后对她采取冷落的态度,而在喜凤伤心哭泣时出于不忍还是和她同房了。此时镜头出现红色的喜字窗花,有一种个人情感在生活困境下被迫妥协的意味。
6. 旺泉的三次倒尿盆
第一次在与喜凤结合后探头看看之后去倒了尿盆,这时他对这段没有感情基础的倒插门婚姻是不认同的,在做了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后有愧疚和心悸,生怕被人看到;第二次是与喜凤讨论孩子名字以后,他与喜凤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础,也不再顾忌被人看到了;第三次是给旺财送丧后,倒完尿盆镜头下喜凤、喜凤妈在干着农活,秀秀也在一旁,生活归于平静。
7. 旺泉与巧英结合时的山脉
剪辑手法很特别,山脉是自然,也代表着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是自然的流露,然而最终被淹没在辽阔绵延的山脉之中。在这一组剪辑中,我看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也预见了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最终在传统的压制下没有结果。
1. 瞎子唱戏(摘豆荚)
这是在两次观影过程中都引起我极度不适的片段。瞎子本就是弱势群体,而女瞎子更是,在面对她时,老井村的村民在取笑她。在她面露难色时,还要她唱《摘豆荚》这样的对女性并不尊重的曲子,这是很愚昧粗鲁的做法。可以想见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不合理的传统民俗和落后文化。
2. 干旱、破碎的土地
干旱破碎的土地是不适合居住的,是人们想改造的。很多影片都选择在中国西部荒漠背景下来反映人们的苦难生活、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贫瘠、广袤、干旱的中国农村和土地成为了一种沉滞落后的文化符号。
3. 旺泉在父亲死后选择与喜凤结婚
孙旺泉承担起父辈祖辈交给他的打井使命,他就已经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个性的追求,把自己的命运和老井村的打井事业联系在一起。这种自我牺牲可以说是英雄气概也可以说是深受“教化”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喜凤与巧英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中国女性。喜凤代表着传统伦理,夫为妻纲,善良朴实,而巧英则憧憬外面的世界,向往新的文明。旺泉与巧英互相爱着对方,却遭到爷爷的反对。爷爷是家长是权威,权威的笼罩加之父亲遗愿的孝道压制,纯真美好的爱情被扼杀,即使有过私奔的反抗尝试,最终还是屈服于伦理道德观念,甚至与喜凤的结合也是尽伦常之责。
旺泉可以说是教化与伦理的牺牲品,而亿万农村青年也有同样的命运。位高权重、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迫害了他们的精神诉求,我想对这一点,导演吴天明还是采取批判与反思态度的。
4. 锲而不舍的打井行为
从清朝开始,几百年来坚持打井,即使遭遇诸多苦难也没想过要背井离乡逃离这个“鬼地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是山民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一代代人交接打井使命,庄严而神圣,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优秀民族品格。
5. 知识的力量
孙旺泉最后依靠自己学到的水利知识为老井村打出了井,这种科学技术算是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与传统方法碰撞融合,新的文化为老井村带来了机遇和改变。村支书恳求旺泉利用他学到的知识打井,也是传统力量对现代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意味。
电影《老井》中还有更多有意思的象征、隐喻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以小物件写人,以人写时代写社会,人们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愚昧中透出淳朴,麻木中显现出坚韧,思考传统,思考当下,社会历史就在时间轴上慢慢前行。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对好生活的饥渴是影片的一条暗线。
明暗交错,像起伏的心跳一样,讲述着这个关于“饥渴”的故事。
解放后的老井村,依然过着连基本的饮水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生活,人们要跑上好几里的山路去挑水,甚至为了争一口枯井,不惜和邻村人流血械斗。对于水,乡亲们是执着的,甚至是疯狂的。打井,成为全村生活上的必修课,生存上的大难题。
相较于对水的渴望,对好生活、爱情的渴望,更是在压抑中时时等待着汹涌的喷发。孙旺泉无奈入赘村寡妇段喜凤,心底却渴望能和同学赵巧英在一起。这种隐忍的渴望,一经点燃,便是干柴遇烈火;一经风雨,便是久旱逢甘霖。渴急眼的人,顾不上会呛着水。
最终老井村打出了一口水井,而孙旺泉的渴望却突然间,一下子没了着落。
回望那一口口干巴巴的枯井,就像是一双双黑溜溜的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和羡慕的眼睛,更像是一张张馋兮兮的对未来生活充满欲望和胃口的大嘴。
PS
影射的名字
孙旺泉,饱含着祖祖辈辈对水的渴望,而他最后也真的带领村民打出了一口水井,可谓旺泉。
段孙井,孙旺泉入赘段喜凤寡妇家,孩子得跟母姓段,这个名字看似像孙家断子绝孙之意了。
嘀咕的政治
村长念叨的一席话:中央的政策,那还能有不好的?看似褒扬,听得出的埋怨。
旺财要瞎子吹打演唱荤段子,结果还被县里调查,瞎子唠唠叨叨果然真切老道。
质朴的感动
旺泉背着重物,路上遇见挑水回来的巧英,就想讨碗水喝。巧英只给了半碗,还故意摘下头巾,往水里抖落了稻草星星,旺泉委委曲曲的,只能慢慢吹着草星,贴边喝完水,望着巧英远去的背影怅然若失。就在这个晚上,守着哭泣的小寡妇,他终于心死的圆了房。
然而,在旺泉和巧英被困在井底,两人互吐心声的时候,旺泉忍不住埋怨巧英那次令他伤心,巧英终于道出原委,你背了那么重的东西,走了那么远的路,要一碗水猛喝不要命了,不那样做,你怎么能慢慢喝下去!
年轻的艺谋
张艺谋骨子里就有一股农民的气质,算得上是本色演出了。至于吕丽萍,演起漂亮的小寡妇,尤其是夸赞旺泉,还塞钱给他的那段戏,讨喜的劲儿,真给力!
吴天明在放映前讲道:及至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吴天明遇到加里·格兰特,说起张艺谋其实是剧组中的一个摄影师,格兰特不信,说:“他就是一个农民。”张艺谋确实有陕北老农的气质和审美(从章子怡、周冬雨等人的走红可推测),但是憨厚迷人的笑还是透着点艺术青年的气息。当时因找不到合适男演员,被吴天明叫去出演时,张艺谋自己应该也觉搞笑,心中更怕演砸了被人骂。但结果却如此出乎意料,不曾想他原来下了这样的苦工——为了减掉20斤和体验生活去给乡民们背了几十天石板。那年头的人对自己真狠啊,而因《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对张艺谋没法有好感的我,如今却也愿意承认:其实人家年轻时,也是一个朴实肯干、坚毅可爱的青年。
吴天明上台时,是坐在台沿上翻过去的,身体结实灵敏可见一斑,这就是真正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吗?真的可爱至极。吴导很是健谈,话匣子一打开,有似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话里的观点主要有:
1.对演员的看法。认为能像张艺谋下那样苦劲的不多;
2.对娱乐片的看法。不反对娱乐片,但是要拍出内涵,以好莱坞作为成功例子;
3.对现实主义电影的赞赏态度;
4.对老井村附近的赤贫感到痛心,认为GDP的发展没能润泽万民;由老井村提及对教育体制的看法:能各种援外,为何自己国民还要受没书读的苦?
言语幽默,心怀天下,有没有?
电影《老井》选取同名小说部分素材进行再创造,再现老井村人们愚公移山式打井的苦难现实、坚韧品格和爱情悲剧,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传统乡土眷恋、伦理道德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融合,巧妙折射出历史纵深上现实环境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浮沉,有歌颂有批判,克制而引人深思。
我读《老井》是以电影—小说—电影的顺序进行的。电影有两条线索:旺泉、巧英、喜凤之间的情感纠葛;老井村千百年来打井的氏族使命。吴天明导演在素材的选取、添加、重构以及象征和隐喻的使用上,都是极富态度和想法的。他把目光集中在孙旺泉这一代人身上,前人的事迹则略微带过,同时删去很多旺泉和巧英独处的感情片段,让这段爱情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更具悲剧意味。
影片叙事强度、密度、节奏都很合适,有可看性,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影片更富艺术性。影片中出现很多看似无用的镜头和物件,实则或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或暗示人物命运,是这部电影情节发展层面的,我称之为“小象征”;实际上影片中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是一群人的代表,老井村不仅仅是一个村庄,是大量村庄的缩影,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现代观念跳脱出影片依然深刻存在,我称之为“大象征”。
一、 表现人物性格及心理变化的“小象征”
1. 井口
井口在影片中是被强化的视觉焦点,甚至有连续几秒单纯井口的画面。拍摄井口的角度也很特别:一是从地面往井里看,漆黑一片,不知道井底是什么情况,这是一种未知,一种危险。对老井村世代打井牺牲一众人而无果的山民来说,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和沉重使命;二是从井底往井外看,黑暗包围着的光明,是未来是希望,是老井村人们坚持打井的精神信念。
2. 放不出来的电视机
电视机在当时来说是属于比较新潮的东西,巧英买了一台电视机说明她是一个愿意尝试、接受新事物的女性。然而当她把电视机带回老井村时却没有信号不能播放,她说了句“老祖宗瞎了眼,把村子安在这”,一来说明老井村环境恶劣,二来说明巧英对这片土地抱有想逃离的心态,这为后来巧英离开以及旺泉与巧英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3. 孙富贵死后的红棺材和红日
大片的红色色调是很典型的张艺谋风格的用色,这在他之后的很多电影中(比如《红高粱》、《菊豆》)都有体现。硕大的红棺材摆在旺泉家中, 后人们跪拜逝者, 镜头叠化出一轮红日。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喜庆和幸福的象征,而此处的红色一反传统,是旺泉痛失父亲、想要反抗倒插门却又被孝道压抑,双重打击下的凄凉和无力。
4. 与喜凤婚后旺泉背的大石板
与喜凤婚后在山间遇到巧英,孙旺泉背着一块巨大的石板在山间行走。石板巨大、山巨大,显得人物渺小。沉重的石头是孙旺泉身上背负的打井使命和孝道限制的双重压力。
5. 第一次和喜凤结合的喜字窗花
旺泉迫于传统孝道压力无奈入赘到喜凤家后对她采取冷落的态度,而在喜凤伤心哭泣时出于不忍还是和她同房了。此时镜头出现红色的喜字窗花,有一种个人情感在生活困境下被迫妥协的意味。
6. 旺泉的三次倒尿盆
第一次在与喜凤结合后探头看看之后去倒了尿盆,这时他对这段没有感情基础的倒插门婚姻是不认同的,在做了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后有愧疚和心悸,生怕被人看到;第二次是与喜凤讨论孩子名字以后,他与喜凤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础,也不再顾忌被人看到了;第三次是给旺财送丧后,倒完尿盆镜头下喜凤、喜凤妈在干着农活,秀秀也在一旁,生活归于平静。
7. 旺泉与巧英结合时的山脉
剪辑手法很特别,山脉是自然,也代表着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是自然的流露,然而最终被淹没在辽阔绵延的山脉之中。在这一组剪辑中,我看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也预见了旺泉与巧英的感情最终在传统的压制下没有结果。
二、 代表典型人群及文化的“大象征”
1. 瞎子唱戏(摘豆荚)
这是在两次观影过程中都引起我极度不适的片段。瞎子本就是弱势群体,而女瞎子更是,在面对她时,老井村的村民在取笑她。在她面露难色时,还要她唱《摘豆荚》这样的对女性并不尊重的曲子,这是很愚昧粗鲁的做法。可以想见在中国大地上有多少不合理的传统民俗和落后文化。
2. 干旱、破碎的土地
干旱破碎的土地是不适合居住的,是人们想改造的。很多影片都选择在中国西部荒漠背景下来反映人们的苦难生活、展现人性的阴暗面,贫瘠、广袤、干旱的中国农村和土地成为了一种沉滞落后的文化符号。
3. 旺泉在父亲死后选择与喜凤结婚
孙旺泉承担起父辈祖辈交给他的打井使命,他就已经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个性的追求,把自己的命运和老井村的打井事业联系在一起。这种自我牺牲可以说是英雄气概也可以说是深受“教化”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
喜凤与巧英代表了两类不同的中国女性。喜凤代表着传统伦理,夫为妻纲,善良朴实,而巧英则憧憬外面的世界,向往新的文明。旺泉与巧英互相爱着对方,却遭到爷爷的反对。爷爷是家长是权威,权威的笼罩加之父亲遗愿的孝道压制,纯真美好的爱情被扼杀,即使有过私奔的反抗尝试,最终还是屈服于伦理道德观念,甚至与喜凤的结合也是尽伦常之责。
旺泉可以说是教化与伦理的牺牲品,而亿万农村青年也有同样的命运。位高权重、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迫害了他们的精神诉求,我想对这一点,导演吴天明还是采取批判与反思态度的。
4. 锲而不舍的打井行为
从清朝开始,几百年来坚持打井,即使遭遇诸多苦难也没想过要背井离乡逃离这个“鬼地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是山民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一代代人交接打井使命,庄严而神圣,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优秀民族品格。
5. 知识的力量
孙旺泉最后依靠自己学到的水利知识为老井村打出了井,这种科学技术算是一种外来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与传统方法碰撞融合,新的文化为老井村带来了机遇和改变。村支书恳求旺泉利用他学到的知识打井,也是传统力量对现代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意味。
电影《老井》中还有更多有意思的象征、隐喻和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以小物件写人,以人写时代写社会,人们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愚昧中透出淳朴,麻木中显现出坚韧,思考传统,思考当下,社会历史就在时间轴上慢慢前行。
不过电影《老井》中我真喜欢的是吕丽萍。穿着花衣裳,抱着小孩,眉眼如花,一个最知道疼男人的小寡妇,垂首顺眉地说:“往后尿盆盆俺倒,还不行吗?”这样的女人简直是我的终极梦想。
首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片中所有的死亡都和他有关。
他的二爷因为打井被埋在底下一天一夜,上来之后便疯了,对打井这一行为充满了本能的仇恨。
他的父亲因为打井被炸死了,弟弟因为井口垮塌被埋在了砖石里。
他被迫娶的女人,也是因为打井而成了寡妇。
他作为一个活下来的人,死亡在他身上早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因为如此,才使他放弃了许多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简单的说,那就是爱情。
旺泉和巧英的恋情本不应得到干涉,爷爷说巧英心高,老井村装不下她,这都是为了安抚旺泉而说的话,说白了就是一个娶一个嫁,总比哥俩都打光棍好,这是他老人家的原话。也许在旺泉的心里,死的人都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生的人就再也不好去奢求什么了,那不仅是自私的表现,为整个的社会规范所不容,他也是在父亲去世之后才下定决心,彻底放弃巧英,做了倒插门的女婿。
讽刺的是,他遵从父亲的意愿娶了喜凤,是为了弟弟攒下一笔娶媳妇的礼钱,结果弟弟因为打井的意外死去却让旺泉用牺牲自己的爱情而缔结的婚姻变得没有了任何意义。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说是非常独到的,而且采用了我最喜欢的一种人物设置,那就是虽然人物各有特点,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首先说一下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抛开孙旺泉不谈,老支书代表了村中的积极和开明的力量,他有心打井,无力打成,想要在卸任之前办一件对村中老百姓有意义的大事,他是作为正面力量存在的。
爷爷的角色很复杂,是他一手操纵了旺泉的婚姻,但对于打井这件事上,他充满魄力,深明大义,他说,三辈出一个人,十辈出一个神,他对于旺泉是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的,在号召大家集资打井的时候,他的义正言辞震撼人心,所以他即是维护家庭旧秩序和社会旧习俗的封建族长似的人物,但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人类顽强的生存本能。
旺财这个角色是非常惹人同情的,观众对他的观点是在时刻变化的,可以说他是电影中非常丰富的一个人物。开始的时候从他的视线盯住巧英的内衣这个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这小子是个色鬼,后来他的表现更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怂恿盲人戏子唱黄色小曲儿,偷女人的内衣穿在衣服里面,到这里他是一个让人生厌的一个角色,而旺泉的一个巴掌则让他道出了心里话,他内心对于异性的渴望因为这块贫瘠的土地而受到压抑,其实他的渴望对于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无可指责的。如果说井下的一番话让我们对他产生理解的话,那么他的死亡则让人对他更加同情了,尤其是母亲在他的棺材里放他的物品的时候,场面让人心酸,买来的大学校徽,有漂亮女人的画报,别在胸前的两支钢笔……他渴望受教育,渴望爱情,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这一切他都没有得到,甚至在他的葬礼上,还有人来调查他生前所做的根本称不上是错误的一件事,不能不让人为之伤心,感慨。
顺便再说一下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名字,旺泉自不必说了,爷爷叫万水,儿子还要取名叫段孙井,从名字可以看出祖祖辈辈对于水的渴望。
再来说说影片中的女性人物,着力刻画的是巧英和喜凤这两个年轻女性形象,说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孙旺泉你真是艳福不浅啊,两个女人不仅都容貌姣好,而且都是心地善良,深明大义,深爱着他。但是她们两人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在老井这部集中表现中国农村相对落后的生存现实和思想状况的电影里,巧英可以说代表了一种文明的力量,比如她买回的电视机,在旺泉受伤之后她送来的药。身为女性,却受过很好的教育,这就让她同周围的女性中独立出来,她开朗大度,虽然表面上气恨旺泉的婚姻,可是心里非常的理解旺泉,原意和他一起去打井,正像后来他们被困井下她自己所说的,我都是为了你……她对于旺泉的爱是鲜明而炽烈的,毫无保留的。在井下的那一夜,她超脱了礼俗的界限,和最心爱的人结合在了一切,最后她远走他乡,把一切都给了他,只带走了那份曾经美好的记忆。
如果说巧英给旺泉的爱是一团火,鲜活炙热,那么喜凤就是涓涓细流,不绝如缕。她和旺泉的婚姻绝不仅仅是像她妈说的那样找个壮劳力那么简单,从她在影片开头对于旺泉的凝视就可以看出,她嫁给他,是因为爱他。正是因为爱他,所以在明明应该强势的婚姻里显得那样卑微,当妈妈和丈夫因为倒尿盆而争吵的时候,她哄着他说,以后我倒还不行吗?看戏的时候注意到他的眼神停留在巧英身上,她从不过问一句,她只是尽着自己做妻子的责任,热汤热饭地端上来,温暖着他那颗不甘不愿的心。当他的打井事业受到大家的质疑,她第一个把东西捐出来,从来未曾在人前讲话的她,瑟缩着,站在人前让别人支持自己的丈夫,她的字字句句,都打在了旺泉的心里。
再来说说旺泉,旺泉是活在夹缝中的人,他活在生存和死亡的夹缝中,他活在爱情与婚姻的夹缝中,他活在文明与愚昧的夹缝中,他受过很高的教育,却无力主宰自己的幸福,可见中国农村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他身上打下了多么深的烙印。我一直不认为张艺谋的演技有多好,好,可是这个角色选他真是太对了,他的表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沧桑,与这个角色非常的适合,而且他因为演技的生涩所产生的那种木讷感正是这个角色所需要的。
再来说说这个电影中的色彩,这个真是太有讲头了。
影片中苍茫的群山和破旧凋敝的民居就抛开不谈,人物的着装就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整个电影看下来就是一片花花绿绿的世界啊,导演真是什么颜色鲜艳用什么啊,当然,里面起到主导作用的两种颜色就是红色和绿色。
这两种颜色除了在全景镜头中突出颜色的鲜明感之外,在一些镜头的使用则带有明显的对比和耐人寻味的寓意。
仅仅举出几个例子。
红和绿可以作为性别的标志,比如女子的红头巾和男子的解放帽。
在影片中有一场巧英和喜凤狭路相逢,擦身而过的镜头,巧英穿红衣,系红头巾,喜凤穿绿衣,系绿头巾,通过服装的颜色勾勒出两人性格的不同和关系的对立。
还有一个场景是我觉得最妙的。
旺泉不情愿地娶了喜凤之后,好几天都不和她做爱,又是一天夜里,喜凤盖着大红喜被,而面孔却一片深深的惨绿,眼角垂着泪,演员委屈,伤心的面容在绿色风格化用光的勾勒下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增添了表现力。
当然,在影片中占有优势的颜色还是红色。
影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服装都以蓝绿黑为主,而旺泉却常常穿着大红色的翻领运动衫,突出了他作为影片中打井的积极力量的存在,而旺财死后一个大娘默默在井边把长长的绳子上面系满了红色的布条,红色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辟邪,神灵保佑的含义。还有父亲死后葬礼上的那口红棺材,不知是真有此风俗还是导演的风格化处理,但给人的视觉冲击则是毋庸置疑的。
这篇文章本来就没什么脉络了,就容许我再说说用光吧,第四代导演新时期的代表作我没看过太多,仅仅看了这部和本命年,我觉得他们的用光,尤其是夜晚的室内用光非常独特,空间内大部分都是黑暗的,只有人物的所在的地方会进行少量照明,大多采用顶光照明,很少采用辅助光,使人物被勾勒出鲜明的轮廓,而身体大部分都淹没在阴影里,虽然老井没有本命年那么极端,可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给我的感觉是,看第五代,看形式,看第四代,还是要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