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昨晚一口气看完了点播的几集,今天又用家里的电视酷喵重看了一遍,我对于欧小剑与马晓晓的爱情有了新的理解。
一开始我对酷把麻洋街这样的年代戏放到宠爱剧场是有些不解的,现在才发现年代正是理解小马过河爱情的钥匙。
作为95后,我从小喜欢看的爱情小说无不是爱的惊天动地,爱是至高无上的唯一,为了你我愿意与世界为敌,甚至毁灭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生生世世永远都只爱你一人。
或许是因为这几年工作了脱离了爱做白日梦的象牙塔,又或者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些推送到眼前的抗美援朝的历史,我琢磨着麻洋街里欧小剑马晓晓成长的那个年代的人的爱情观可能是不一样的。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我不知道用什么词去准确描述这种时代的差别,但我感觉到欧小剑和马晓晓心中的爱是很大的。马晓晓以守护麻洋街为己任,连因为污蔑她作弊而被小剑带人教训的曾行都仍然会受她维护。欧小剑就更不用说了,做着风险极高又饱受误解的卧底警察工作,守护的是在千千万万个麻洋街里生活的老百姓。
我昨晚有个地方看哭了,就是欧小剑在被上线承诺卧底工作即将结束的第二天,亦是自家商店开业新生活即将开始的当天,被抓入了派出所,被告知还要继续新的卧底任务。他开始有些激动地质问上级,却在听说新线索是以牺牲了一位同志的代价才拿到的以后沉默了,光影浮动的审讯室中,他沉思着,然后毅然选择了继续他的使命。
n欧小剑的爱,不是为了你我愿意与世界为敌,而是为了你我愿意用生命让世界更美好。
n当我代入其中时,我不能不被感动,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活的更好的,不是各种各样的言情小说男主,而是许许多多的欧小剑们。
昨晚睡前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一幕,多年后,两人早已分离,马晓晓在欧小剑牺牲以后知道了真相,她走在熟悉又陌生的麻洋街头,人声鼎沸,阳光洒满了飘着烟火气的喧嚣街道,恍然间,小剑的音容笑貌无处不在,手电筒映照的窗台下,摩托车载过的道路上,定情的榕树下……他一直都在,存在着,陪伴着心爱的女孩,化作这人世间每一缕温暖的光。n
展现一个时代并不是单纯堆砌当时的物件,而且道具组也丝毫不用心。
83年一众男女跑去游戏厅玩街霸2?那是雅达利飞机加油,青蛙跳河的年代好不好。连fc魂斗罗都还没普及呢,街机游戏只有宇宙侵略者和小蜜蜂呢。街霸1是87年卡普空推出的作品,街霸2更是91年才问世。你广州再开放,也不可能跨时空引进游戏吧?而且比起街霸2,更不该出现在游戏厅的则是女主马晓晓。早年街机厅的环境脏乱差,别说是女学生,就是一般的太妹都不会进去的。
服化更是一塌糊涂。没有一个演员的造型让人看出时代背景,女高中生留个披肩散发?披肩发是8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大批进入大陆,林青霞为首引领的新时尚。而且是大中分无刘海的为主。女主的发型是典型的现代造型,非常违和。
人设台词就更别说了,80年代的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一点没有展现,只看到一群小年轻胡闹。
然后还搞出个卧底的情节,导演你是疯了吗?公安会找一个平民做卧底?而且你也知道那个年代有严打,你觉得那个对付一个满大街招摇的混混,会用得到卧底?
绕来绕去就是为了安排三角恋爱。给导演普及一下80年代的知识——当年如果设身三角恋是会被大众歧视的。男的会被冠以流氓、女的冠以破鞋的标签。严打期间,还有因为这种事被判刑的个案。
难得有一个剧明目张胆的说自己是广州背景,加上谭松韵是喜欢的演员,怎么着也要好好追,但是看了三集不到就完全看不下去了,如果不用广州做背景,还能继续看,但既然强调这是广州,那,就自然带入广州,可是,整个剧组就不能好好尊重一下你们自己选的这个大背景吗?选了广州,那就好好了解下广州,不懂广州,就算你要用改革开放前沿做背景,你可以虚拟一个南州。
首先,选拍摄场地就已经是败笔的开始了。 这个剧的场景是在台山,台山是典型的四邑话方言区,这是广东四种语言之一,跟广府白话完全不同的语系。那边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侨乡,用这个地方来替代广州,本身已经是错误之一。我理解广州可能太繁华,很难找到拍戏的地方,有骑楼街的地方已经不多,但是,可能可以选恩宁路之类的地方?那边好像并没有人流密集到不能拍戏。福州有些骑楼街也跟广州的有点类似。广西可能也能有更类似的。要用心找,总是能找到类似的地方的。剧里面,家家户户两层楼,宽大的天台,拜托,广州旧城区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商业繁华,我奶奶家对面一间屋挤了几家人!
不是建筑专家说不出所以然,但是,这些是广州的骑楼,是不是跟台山的区别很大?
广州的西关大屋,应是青石板路,要感受那种感觉,可以听东山少爷的“月光光 照羊城”这首歌
还有公交车,这个太细节,有点杠,怕被喷,但是广州的特点的确是这样的,公交车多数是两节的,单节的多数是长途专线车,是要从城的这边去到那边,一般都比较远距离。
第二,人物的名字也足够够吐槽的了,马晓晓,孙隼,欧小剑,广州话读起来有多拗口,怎么可能广州人本地人是这种名字。那个隼字,孙隼广州话读“酸笋”,笑死了,这是多坑娃的爹妈,孙隼他们家好像不是搞笑人设?还有就是易胜利。易胜利是麻洋街长大出去的,他是本地人,广州找一个姓易的出来有多难?我印象中从小到大,所有读过的学校,中学全年级(中学全年级我认识一半以上,高中几乎全年级都认识)就碰到过一位姓易的同学,而且他们家是外来的,不是本地人。有些人说,马晓晓爸爸是北京来的,不是本地人,但马晓晓妈妈是本地人,她怎么不提醒下爸爸这个名字广州话读起来拗口?有些人可能再杠说,易东东是湖南去的,拜托,易东东爸爸是本地人,只要母语是广州话的人,都会用广州话读一下名字再取名字的!编剧你确定麻洋街是广州的一个市井街道?
这篇,前100的姓氏都找不到姓易的。不是不能姓易,是剧情设定这是广州市井。要么别设定这个背景。
广东十大姓氏排名 广东省姓氏排名前100有哪些_排行榜123网 phb123.com
而且,易,广州话姓氏读“yik”,音同亦,易胜利拗口,并且不是普通话“容易胜利”的理解法儿了
第三,就是生活习惯。80年西关大屋都有独立洗漱的地方了,广州人就是不会习惯赤身裸体跟陌生人一起的,在广州生活那么多年就没听说过谁家是要去公共澡堂的,就算是公共澡堂,肯定是隔开一个个小间的,80年代广州的游泳池的浴室淋浴的地方就已经是隔开的小间。
关于排队买肠粉的桥段,不确定对不对。问过老一辈的人,他们就是生活在西关,肠粉对1984年的老百姓过于奢侈,那是去茶楼吃的东西。排队买“油炸鬼”(油条)会安全很多。我儿时记忆里面,也没有我奶奶给我买肠粉做早餐的记忆,肠粉的记忆只存在在小店和茶楼。不是编了个让大家吃肠粉做早餐,就是拍了广州味了。
第四,广州话。编剧你要突出这是广州,因为剧要全国看,用普通话,那是很能理解的。但是,为了突出广州,带了几句广州话以作交待,可是你都已经是精选出来的几句广州话了,用来代表广州的地域背景的,那你怎么就不能死磕了好好学,学的像一点吗?孙凖还教易南南?易南南那几句反而口音少点,孙凖那真的是听着极其别扭。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大姐大就要让马晓晓讲脏话了,人家不是学霸吗,“扑街”能乱讲的吗?那是脏话!!广州的粗俗的语言也有分程度的,作为电视剧,全国人民看的,你要突显广州话就用一句脏话?编剧你是要丑化广州人吗?你要丑化就不要用广州做背景吧。用教人家脏话来代表这是广州?有深深被冒犯到。
另外,如果抠细节,语言还有值得诟病的。全剧讲普通话没问题,但是,强调了是广州背景,那么,一些用词上能不能注意点?比如,对于街坊邻里祖辈的长辈,广州人是称呼“婆婆”而不是“奶奶”,奶奶广州话日常口语是没有的,称呼“欧婆婆”,照样的普通话,但是更符合场景设定。
再比如,马晓晓妈妈说,不管报考什么学校,就在广东这边。拜托,广东80年代,学校基本都在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华师大,华农,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还有的就不数了,哪个不在广州,广州妈妈讲出来的只能是,“都在广州”这边,而不可能扩散到广东。
又比如,小剑哥这个称呼,如果是对大佬的尊称,只能是“剑哥”才符合语言习惯,古惑仔普通话版里面哪位大佬有“小”字?
第五,人物特质。孙凖妈妈应该是要显示她是讲究的人吧,但是抱歉,那种妆扮,那种化妆法,在广州生活早就化了,再“姿整”的广州大妈也不会那样打扮,那是广州人眼中“北方”人,外省人的妆扮,但按照剧情,易东东的爸爸是广州出生长大,孙凖妈妈是他发小,那就是孙凖妈妈是本地人,可是孙凖妈妈的行为妆扮并不是广州市井大妈。
第六,文化细节。广州是真的有育才中学,老学校了,但是非常抱歉,育才中学考上北大的概率几乎没有,年级第一也基本没有概率可以读北大,而且,育才中学是有明确地址的,我能确定90年代这个中学在哪里,如果80年代也在那里的话,那么非常抱歉,那些街景和那个地方实在差十万八千里,那是东山,不是西关。而且,广州有一段时间,所有有名称的学校都得改用数字编号,不能用原来的不是数字的名称。
另外,既然指名道姓用了育才中学,那么,请安排电车,那边应有电车经过。已经虚拟了麻洋街了,那就做做功课,再虚拟一个育新中学,育苗中学好了啊。用回松韵拍过的振华中学也行的。
孙凖家祖传“焖面”?广州人家祖传的是面?你是梅菜扣肉我信,碱水面我信,焖牛腩我信,焖面?
天河体育中心1984年才刚刚动工,1987年落成,没记错的话,是全运会场地,全运会1987年开,没开全运会前谁敢拿来做考场?而且1984年的天河是多偏僻的地方?你说在越秀山体育场考试我信。
孙隼请大家去他家吃老北京火锅,抱歉,广州人家常打边炉是这样的:
(图来自网络,侵删,不是80年代的,但是是恩宁路上的传统炭火边炉,80年年代初烧煤,80年代中期开始才有煤气罐)
还有更多细节就不一一赘述了。完全是硬塞了个广州背景,说尬,这才是尬。几句“不咸不淡”的穿插几句塑料广州话到普通话里面就代表广州吗?既然选择了强调突显广州,那就请剧组对广州多了解一点,导演没有广州,广东人,那可不可以先找广州人来看看?不然你们可以按隐秘的角落,以家人之名那样,大家都知道大概是哪个地方,但剧情没强调,那就可以忽略,不影响带入剧情。
对这个剧选择了用广州做背景,又不尊重自己这个选择,胡乱拍广州,这点让人非常失望!拍错那么多,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设定并强调是广州的故事。
选择强调广州,用广州作为营销点之一,是这个剧最大的败笔。
后记:
被一帮容不得一点反对声音的粉丝怼,本来因为演员都喜欢不想评太低,从头到尾没说演员一句,自己家乡被冒犯了还不能说说吗,这是对剧组的不用心,还胡乱用广州来做营销噱头的评价,剧情演员都不在评论之内!弃剧。
鉴于还有人说这是尬评,只好继续罗列细节,数不清的谬误,还可以继续列举。除非这个剧没有拼命强调地域特征。
每听到一次剧里面的人在奇奇怪怪的地方硬生生加一个用普通话说的从广州话直接搬过去的词,就感觉广州话是被讽刺了。
证据太足,然后现在开始引来一堆堆的人装自己是广东人?那就继续列。对地域细节无感的大可以继续看剧,通篇没有评论剧情演员一句话,只是想表达这个剧拍的不是广州,就表达这一个观点也不行了?真是莫名其妙。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从期待,到紧皱眉头,到强忍着恶心刷完了前六集。
故事简单来说,就是《请回答1988》+《无间道》+《奋斗》(?)
客观一点讲,作为一个年代剧,年代感设立的还行,整体看上去是改开初期那种调调,选景在广东江门台山市,不算很广州,但是有那么一些调调在。
但是其他地方真的是就离谱。
抛开背景设定,你说这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上海我也信。
最简单的,你见过哪家广州人晚饭做炸酱面?还是那种黄瓜胡萝卜全部分开来碗装的炸酱面?
再说一直被吐槽的口音,你既然设定在广州,普通话标准我没意见,毕竟剧是面向全国观众,但是你说一口塑料粤语还要去教别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更离谱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基本上广东已经几乎家家都普及了独立卫生间,就连我老家韶关村子里,都在80年代用上了独卫,剧里面的各位是穿越回70年代还是60年代了?你确定你们在的是广州?这样一个繁华的都市?
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该可以算是整个广东最繁华的城市了,那个时候深圳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
这是1983年的广州(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是不是感觉和剧里面所体现的相差甚远?
说白了,这部剧,就是编剧导演臆想出来的广州,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是肠粉?这也就只有这一点能够代表广东的东西,其他的,就算逑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生气的原因。
作为一部反应地方与年代的戏,你最起码是要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原出来,而不是只还原你们认知中的广东。
广州,不是几句塑料粤语和肠粉就可以代表的。
广州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广东地区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就被你们用这么一点肤浅的东西就代表了??
拜托各位神奇的北方编剧和导演,以后离广东远一点,请不要把你们的手伸进粤文化。广东人的故事,请让广东人自己书写。
最近的影视行业是在集体心疼80后吗?怎么这么多抚慰我们这些大龄青年心灵的电视剧。
本剧开篇大家在围观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许海峰夺下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块金牌那一幕,那会儿我刚出生,我妈说她当时在月子里抱着我,激动得差点没把我抛向天花板。
剧中的80年代中期,都说幼儿时期的记忆力有限,只能记得几周到几个月之内发生的事,但我似乎对幼少期的一些生活片段保留了清晰的印象。可能是因为那些属于80年代的画面太鲜明,太生动。天空永远纤尘不染,大院里的草木永远郁郁葱葱,厨房传来的味道永远喷香扑鼻,隔壁奶奶的面孔永远和蔼可亲,楼上姐姐的琴声永远清脆悦耳。
剧中的背景,就是那会儿爸爸经常去出差打交道的“老广”们的城市。我对广州最初的喜欢就是因为老爸每次出差都会带回来我们东北这边很少见的特别漂亮的裙子和美味零食。而且我们这代东北青少年深受香港娱乐圈影响,谁不会用粤语唱两句“叱咤风云,我任意闯万众仰望”和“来忘掉错对,来怀念过去”。尤其是我,我粤语歌唱得可溜,绝对溜过《XXdisco》。所以,以至于长大之后真的去到广州旅游踏入热闹街区的那一刻,迸发出明明第一次来却倍感怀念的心情,觉得自己就是广州本地人。
百度了“亲爱的麻洋街”,发现本剧的取景地还蛮讲究。在广东江门台山市等多地取景,小伙伴居住们的“麻洋街”有点像曾逛过的上下九一带(以我一外地人的感受为基准),从地铁站出来随处乱晃的时候,那些小巷子和剧中的还蛮能重叠,瞬间有了代入感。
一直觉得广州是个格外包容的城市,这可能源于广州人骨子里的自在和随性,你只要不捣乱,我肯定欢迎你。如同剧中的几个家庭,有来自北京的、来自上海的、来自湖南的,大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相处模式都不尽相同,邻里之间却能如老友般亲近,偶尔有矛盾也能像亲人一般和好如初,这大概也是80年代特色吧。我小时候家里最开始是住部队大院的,就和剧中差不多,小孩根本不用管,放出去满院跑,每家的大人都会帮忙看管照顾,邻里间日常吵吵嚷嚷热热闹闹。等到90年代后期搬进了商业小区,就没有这么高标准的安心感了。
易东东一家来自湖南,妈妈为了慰劳开学第一天的孩子们和遭遇挫折的老公,特意做了家乡名吃臭鳜鱼做晚餐,还多备了许多送给邻居尝鲜。结果不但引起让土生土长的广东叔叔阿姨们“闻臭丧胆”,还被顺手举报,被当成妨碍“除四害、讲卫生”的诱因消灭了。当年的文化冲突也都这么搞笑的嘛~~鳜鱼好无辜~~
马晓晓的爸爸来自北京,经常念叨北京,家里也常吃炸酱面等老北京家常菜。晓晓是学校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老师建议她参加保送北大的考试,晓晓和爸爸都兴高采烈,但妈妈却好像害怕“远方”这个飘渺的概念把女儿和老公从身边抢走一样,从文理分科时就开始,擅自更改女儿的志愿,不问女儿擅长什么、爱好什么,非要以自己的经验和喜好来下判断。
晓晓的交友关系也要干预。一切有可能影响到她的不安定因素一定要彻底摒除。不问青红皂白。
至于报考大学,即使女儿有望考取的是全国学子无不憧憬的北京大学,也只因为“离家远”这个原因而强迫女儿必须放弃。
否则你就是自私,对不起辛苦培养你的爸妈。
“你小你不懂、我是过来人、全都为你好、不能太自私。”——来自长辈的经典四连暴击。
这样的妈妈我虽然没有,但也见过太多。这种高压政策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极端压抑自我,要么个性叛逆,比常人更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晓晓无疑是后者。
在学校里虽然是老师宠爱优秀学生,但也是大姐头。
进军游戏厅这一段,现在的小朋友们或许不太知道“三厅一社”这个说法吧。游戏厅、录像厅、舞厅、台球社,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在当年可是罪大恶极的重大违纪行为。晓晓带着大家进去玩游戏机,在当时来看真有点“大姐大”的feel了。
这样一个外表清纯乖巧,内心却不愿归顺主流不愿循规蹈矩的多面化美少女,自然有好多男生爱慕。
啊,另外还有一个倾慕晓晓多年的心机少年曾行 ,他做事太不择手段了,也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pass。
既然出现大三角,就又回到应该站哪一对CP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了。
虽然天降易东东是本剧的第一视角,根据我的入微观察,他讲述的是晓晓和竹马欧小剑的故事。
小剑本来也是前途光明的优等生,但他的父亲先是好好的突然被判入狱,出狱后又疑似失踪。家里虽有奶奶经营的小卖店维持生计,但经常被些混混欺负。小剑决定放弃考学,直接读警校,尽快毕业养家。
接下来的这条路,走得有点曲折,小剑竟然成了警队的卧底。
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案件的关键线索人物,小剑不得不混入这群小流氓中,伺机寻找把他们一网打尽的机会。
警官答应他,任务完成了就调他去北京入警,成为真正的人民警察。所以当小剑问晓晓打算怎么报志愿,晓晓回答她想去北京时,小剑眼睛都亮了。
谨慎试探。
小剑只能把话说到此,希望晓晓可以信任他。
两个人关于共同的未来立下约定,还不够说明一切吗(但愿不要是flag吧……不然也太虐了)。
很喜欢晓晓和小剑两人同框时各自的小表情。晓晓在家或在学校时总是稳重大气,时常会流露出一些好像有点无聊有点不想理人的态度,唯独面对小剑时会主动向前一步,展现出少女的狡黠。小剑对谁都怒目而视凶巴巴的,唯独对晓晓目光温柔小心翼翼,展现出少年的羞涩。
他们虽然现在一个周身被光环笼罩,一个深陷在黑暗之中,似是渐行渐远,但这两个互相理解互相爱慕,并且坚定的相信对方相信未来的年轻人,如果不能走到一起,还真的有点虐心。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
麻洋街上还有一对令人羡慕的老夫妻——黄爷爷黄奶奶,两人每次出现时都是互相挽着手臂,奶奶握着一枝剑兰,爷爷拎着刚买的菜,有说有笑的样子。
三个各怀心事各抱烦恼的中年男子看到黄爷爷黄奶奶互相依靠的背影,不禁感叹“真好”。突然想起一首叫《老夫妇》的歌有句歌词:
“那身影如此的渺小,却比无限的海洋更令人感动”
形容的就是黄爷爷黄奶奶这样的老夫妇吧。真心希望世上的每对夫妻每对情侣都能收获这样白首不渝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