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吴奇隆李绮虹牛振华景岗山马雅舒马苏王茜王双宝李大光陈凡戴璐艾力西尔孙亮孙军王大治牛军李培义杨晓勇巴多马继郝晨周广真王虹朱义赵钢王海峰阿万·力米提阿拉法特王玮
类型:武侠古装国产导演:钱小豪张之亮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3141594热度:138 ℃ 时间:2024-08-14 14:47:5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验的影片,纯正的秦腔片头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沙漠广袤荒凉的气氛之中,纯自然光源的使用和演员本人的发型与整部剧的气氛完美的融合,充满了不羁与潇洒。人物的设置和对话也是简练明快的风格。人物和景色、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特别好的展示了沙漠边城的浑厚和灵动。在观影的过程里,心会慢慢的沉寂下来,脱离喧嚣的城市,体会大漠的孤寂,苍凉,热烈,和暴风后的平静广袤
一
终于在长大之后又全心投入地看了一遍《丝路豪侠》,又翻出了早年的日记。我第一次看到是2005年春节,只有一个镜头,却难以忘记,再看是2005年6月,考试周在家复习,看了最后一部分的一些片段,包括最后的结局。
都说不从头看是看不明白的。整篇的历史在茫茫的瀚海中,故事在明灭的火光中,心思在细微的颦蹙中,情节在认真体味和猜测中。局中人猜局中人,剧外人猜剧中人。不走进局中,便不知长镜头下的只言片语叙说的是怎样的隐忍和执着,便不知那反复响起的埙曲、萧曲、琴曲在诉说怎样的隐忧和思念。
故事在发生在东汉敬宗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定远侯班超之子班勇被谗下狱,班超一手培植的飞驼商队与汉家朝廷、咒奴、匈奴各方势力重新平衡。咒奴东天王,同时也是汉室美玉侯南天星,为了夺回孔雀刀控制西域,在飞驼商队中安插了奸细,于是飞驼首领刀爷从洛阳请了燕逍遥锄奸,故事自此开始。燕逍遥以孔雀刀刺死南侯,刀爷重整驼队,咒奴的天琴娘子护刀西行天竺,燕逍遥带玛瑙重回中原,故事至此而终。
二
故事虽已终结,其中的情结却值得回味。
“侠义”二字,其实是“义”而不是“侠”。燕逍遥因初入西域,几番受阻于咒奴,几番被刀爷搭救,自愧无法完成任务,因而请刀爷杀了自己。玛瑙被咒奴所擒,借以要挟燕逍遥,玛瑙遂坦然求死。百花因爱生恨,积重难返,决然坠崖。叶龟娘闭上门,转身面对着乱箭穿心。诸旗主虽知不敌,仍为报仇雠,慷慨赴死。生死之中,天地之间,正道直行,而知“所欲有重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于生死之外,有“侠义”在。
“侠义”的“侠”字,是“侠情”。燕逍遥初与飞驼旗主交手后,将柳银龙拘押在城外的沙鸡客栈。而后将沙鸡客栈改做“逍遥客栈”,在此处度过了数日比较平静逍遥的时光。只是当日与天琴再见,二人已是刀剑相向,三年如一梦,醒时百年身。无奈、不解、惋惜、哀恸,他的畅饮却不高歌,疏狂却不放浪。心下苦涩,难以言说。这一切,通过玛瑙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她也同样无奈、不解、惋惜、哀恸。眼中人与眼前人,爱亦倍之,痛亦倍之。爱与痛之间,有“侠情”在。
n
三
爱与痛之间。
三年后,天琴与燕逍遥重逢于西域,第一面在葡萄城外,第二面在沙鸡客栈,第三面在地狱。地狱之后,燕逍遥与天琴之间,旧情多被新恨所掩,再无半点转圜,也再无暇为情伤怀。第四面又在百花坞,第五面隔着马车,第六面在密室,多是为了玛瑙或是其他。直到第七面又在葡萄城外,天琴西行天竺,燕逍遥睹物思人,直到这一幕,才知二人并未忘情。
也许并非是新“恨”,多半只是几番解释过后,无奈还是无奈,不解仍是不解。“地狱”一节之前,或许还有转机,还有一线希望,至少在天琴承认自己“真心喜欢”时候,在燕逍遥说“除非你跟我走”的时候,绝望中还有一丝丝期望。说来燕逍遥期望的怕也不是与天琴破镜重圆,只是一个解释、一个选择,因而他接受天琴的解释,尊重天琴的选择。只是痛苦虽是两个人的,选择却是一个人的,这难免让被选择的一方获得更多的同情。早年我看到这里时,为燕逍遥无法改变天琴而伤怀。但今日看到这里时,伤怀的是天琴因不愿伤害燕逍遥而艰难取舍,是燕逍遥虽不能理解天琴但宁愿勉强自己也并不勉强天琴。所以还是“恨”,是“恨恨”。
原来认为“地狱”的名称略有做作,今日忽然想起《鹤唳华亭》中说,虽身入三涂,还必留一双眼在人间,便觉得有理。“地狱”之说,有如说身在命途,而命不可违,身受斧钺,心如刀绞,而双眼仍在人间,见所思所念。
只是在这千里之外,每一次难得的相见,二人对话都只是寥寥数句。而泰半的所思所念都在这漫长的铺垫后的只言片语中。
在沙鸡客栈天琴迷倒燕逍遥后,将他带去了百花坞,这是二人第二次相见:n
“你醒了?我知道你非常恨我。”
“我只恨我自己。”n
“以前的事都忘了吧,那些对你对我,都没有好处。”n
“该忘的我都忘了。”n
这些词句中的冷漠,掩饰不住内心的凄然。那句“我只恨我自己”背后,是一句“我不恨你”,那句“该忘的我都忘了”背后,是一句“不该忘的我不会忘”。
全剧的情,都是如此。
四
天琴和燕逍遥的过去和现在,被玛瑙看在眼中的天琴和燕逍遥的过去和现在,讲的是过去的别无选择和今日的别无选择。n
在地狱,是二人第三次见面,这一节称得上剧中最动人的片段。天琴向燕逍遥解释三年前不告而别原是为了保护燕逍遥,同时劝燕逍遥,东出阳关,离开西域。这一节也是全剧中情感最为外露的一次了,是唯一一次燕逍遥自诉心事。
寂静的夜,明灭的火把,火光下映照出的明眸,似有还无的泪水,对白中支离破碎的词句,哽咽的声调,抽动的嘴角,记忆中的故事,三年来的心事,舒缓的配乐,昏黄的色调,和不忍切断的长镜头:
“东天王让你骗我,你就骗我?”
“不,我真心喜欢你。”
“要我离开西域,除非你跟我走。”
“能跟你离开西域,是我今生的梦想。但为了圣教……”
“难道你还不明白,是谁毁了我们的幸福?”
“是命,我们本来就不该相识……我说的一切,并不要你一定相信。”
“我相信!”
“我知道你恨我,可是……”
“我只恨你当初为什么不对我说明这一切。”
“说明了又怎样……”
“说明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我们可以离开江湖,远遁到天涯海角。”
“每个人都有他生存的使命。我是个咒奴,也是护法。但是圣教已经乱了,我不能坐视不理,我只有放弃你,设法将圣教拉回到原来的轨迹。”
“既然你做出了决定,为什么还要向我解释这些?当我知道你对我好,但又不能在一起,你真够残忍的。”(哽咽)
“要是再不给你说明白,不止我会抱恨终生,你也必将战死沙漠。(为燕拭泪)今夜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大侠,珍重。”
天琴走后。燕逍遥独坐许久,才缘来路返回。最后的最后,他举火回顾:身在命途,而命不可违,身受斧钺,心如刀绞,而双眼仍在人间,见所思所念。
任侠而不任意,无奈却非无情。n
五
说过了“情”和“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古人的文化和思想有古和近之分。所谓的“古意”,有其朴拙、随性、纯粹、简洁的美。我对“侠义”的定义也有古近之分,这也反应了古人对生死、伦理、规则的认识的演变。虽然很难说清楚到底这个改变的分界到底在哪个年代,但是我想应当是初唐以后,五代以前。
大多数武侠作品都在讲发生在古代的事情,但是写古代小说,即便是架空历史,也需要有所依凭。由于书籍资料散轶丢失,我们对于古代的了解,更多的还是在“近古”这个时期。因而有明确历史朝代的武侠小说,多在宋元以后,没有明确的,更多是明清的背景。
《丝路豪侠》写得是东汉的故事,远在“近古”之前,是只有竹简羊皮、写汉隶,没有玻璃器皿、没有棉纺、没有西瓜的东汉,是四方夷狄我为中华的东汉,是生有命死有节,是重然诺轻死生的东汉。是刚刚从铁马冰河的战国走来的繁荣的王朝,是安定了百年之后的第一个乱世,当时的人们还应记得过去的故事,还记得在礼崩乐坏的岁月中的孤勇,还记得不久前曹沫、专诸、朱亥、要离、荆轲的传奇。
说来电影《英雄》讲的是战国末年的故事,只是其中讲过去的人物,却有着今人的思想。是为了“国家”而刺秦,又为了“天下”而放弃刺秦的故事。然而“国家天下”二字,也许并不是东汉的侠客应当思考的问题。说来东汉的侠客应该怎么想,可以引太史公言。司马迁是西汉人,想来比其他人更了解燕逍遥吧:“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所以我们在很多武侠中看到的“快意”、“豪纵”、“盖世奇功”、“天下第一”的说法,甚至“江湖”、”武林“这类概念本身,在东汉都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燕逍遥没有快意恩仇潇洒来去的轻松,只有一诺千钧孤身涉险的沉重。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正是剧中的燕逍遥。所以不论是知人论世还是知世论人,《丝路豪侠》的编剧陈国峰都可以算是个中翘楚。只是网上几乎没有此人的背景介绍,并不知道其出身或是否还有其他作品。
有必要强调一下,原著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这么高的水准。我在读了原作者自序后便疑心自己找错了书,其中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有着一种幼稚和天真。再读其中一些重要节段之后,我相信这部剧的最后表现出来的多数优点是应当归功于编剧的。
六
想想一定要说的还有剧中的镜头和配乐。
剧中的外景都在敦煌一带,真实的沙漠、戈壁、绿洲、水泡子。虽然非常想知道外景中反复出现的那条河流以及河流冲刷形成的峡谷到底是在何处,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或是由于这部剧实在冷门,着实难以查证了。
看得出导演是非常注重结构和镜头语言的,每一幕都有日出、月升、烛火交代时间,而每一节都是先交待地点再引入人物,比如反复出现的洛阳市井、葡萄城的染坊、百花坞的长廊、美玉侯府的几案和屏风、拉依客栈的院落……
我并不同意一些评论中所诟病的节奏问题。如果看这个故事时只是被剧情左右,自然会希望得知谜底,自然会希望节奏更快一些,也自然会忍不住会跳过一些为了结构为了氛围而必须存在的镜头。正有如许多人看小说会跳过写景的段落一般。于是便失去了将观者自身置于这一故事中的可能,因而也更难体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对于这部剧,这部言语对白惜墨如金的剧,尤其如此。
因而我是喜欢这样的节奏的,喜欢在故事中体会那种焦躁、纠结、无奈,因为这些焦躁、纠结、无奈正是剧中的所要表现的“情结”。比如第二集燕逍遥骑着马牵着骆驼走进西域,便是一段长达五分钟的配乐风光片。也许并不能称得上“风光”,只是用镜头描绘了实实在在的空旷的白天和荒凉的夜晚。这一段极其漫长、沉默、孤独。反复的远景接中景接远景,似乎走过了很多地方,又似乎只是走在了同一片沙漠和同一片戈壁之中,一样的烈日,一样的骄阳,一样的风沙肆虐。我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一段,留恋其中每一个镜头,看这一段孤独而决绝的“西行漫记”,看其中的燕逍遥带着“言必信、行必果”的执着,带着一诺千钧孤身涉险的沉重,走向未知的命运。
对于一部只有二十二集的电视剧,在一开始舍得五分钟时间来讲一个“西行漫记”,已是不易。然而整部剧中,这样的“写景”长镜头并不少见。虽然在我看过之后,向别人提及这部戏,三五句话之间,也只是讲讲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然而我自己时常回想起的几个片段,都来自这样令人揪心的长镜头。剧中人物对白可谓惜字如金,剧中镜头语言却是丰富饱满,只可惜镜头语言毕竟要靠眼睛来读,我的文字此刻显得实在过于苍白无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日间的配色是白、黄、棕、黑,夜间的配色是白、黄、蓝、黑。全剧没有使用人工光源,仅用烈日和火把勾画了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和所有的情结。而我最难忘的,也正是这明灭的火把下的灼灼眼眸。
最后说说配乐,剧中埙曲、琴曲、箫曲,包括片头片尾曲都是赵麟先生的手笔。片头曲《玉门关》是新疆舞曲配陕北民歌的风格,易茗先生作词,王宏伟演唱,主题是“侠义”。片尾曲名为《情证》,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歌曲,也是易茗先生作词,由韦嘉演唱,主题是“侠情”。剧中其他配乐现在很难再网上找到了,其中“西行漫记”的配乐最为悠扬,带着苍茫的梦境一般的感觉。这一段配乐在剧中反反复复出现,如同燕逍遥的人物主题一般,苍茫的、悠扬的、神秘的、热烈的。同时期,赵麟还为马友友先生的丝路乐团写过曲子,我想如果实在想要找一找相似的曲子,马友友先生的Desert Capriccio还是很合适的,这一首本是《卧虎藏龙》的配乐。说到这里,《卧虎藏龙》倒是确实将清末的故事讲出了“古意”来。
总的说来,配乐的段数其实是高于镜头的段数的,而镜头的段数又高于编剧,编剧高于演技,演技高于原著。
七
可是我还是不推荐这部剧的。
历史太久远,故事太平淡,场景单调乏味,对话简单生涩,情节靠推断,感情凭猜测,十三年前的冷门电视剧罢了。整篇的历史在茫茫的瀚海中,故事在明灭的火光中,心思在细微的颦蹙中,情节在认真体味和猜测中。局外人猜局中人,剧外人猜剧中人。
国色芳华
三叉戟2
心动千年
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
战火四千金
海上孟府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1983℃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验的影片,纯正的秦腔片头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沙漠广袤荒凉的气氛之中,纯自然光源的使用和演员本人的发型与整部剧的气氛完美的融合,充满了不羁与潇洒。人物的设置和对话也是简练明快的风格。人物和景色、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特别好的展示了沙漠边城的浑厚和灵动。在观影的过程里,心会慢慢的沉寂下来,脱离喧嚣的城市,体会大漠的孤寂,苍凉,热烈,和暴风后的平静广袤
你还是走吧,呆在我身边你会更加危险
你不需要朋友吗
在宫里的时候我除了学舞剑,我还学过刺绣呢
如果你的伤口让我来缝,我想一定会非常好看,我最拿手的就是绣小猫,我要在这儿绣一只小猫怎么样
其实你不用太在意,换成是我的话,我也会这样对待那些通敌卖主的人
如果你是被逼的,为什么不停手呢
这次因我而无辜受害的人愈来愈多,我一定要找出幕后的指使者以及他真正的用意,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因我而死的人
可是这样下去,你会愈走愈远,树敌愈多,如果你要是因此死了,那该多可惜呀
没有人会觉得可惜,他们之所以挑选我,正是因为就是我死了,也不会有人为此而难过的
不会吧,即使你以前的朋友这么想,将来的朋友一定会特别特别关心你的
我不会有事的,等我睡醒就会好了,不过可不可以不刺绣小猫
我想找个地方,治下伤
你疼不疼啊
这次多亏了你
这没什么
我只是觉得奇怪
一个从小生长在深宫大院的女孩,竟有如此的胆量,而且功夫还不错
这算得了什么
他对你真好
如果有一天我跟你的候爷刀枪相见,你还能这样为我治伤吗
我,你不会受伤的
除了你,没人伤得了我
我们走吧
做我的朋友结果都很惨
你的敌人太多了
我杀了你的候爷
你会不会为他报仇
候爷他作孽太深
我不会怪你的
我真的不想有任何人跟着我
我不是对你
你走的越远越安全
你不是说了吗,我已经有自由了
我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
可是跟我在一起,你会没命的
就算是不要性命我也要和你在一起
你不怕死,我阻止不了你
也许我该考虑一下改变自己的生活了
一
终于在长大之后又全心投入地看了一遍《丝路豪侠》,又翻出了早年的日记。我第一次看到是2005年春节,只有一个镜头,却难以忘记,再看是2005年6月,考试周在家复习,看了最后一部分的一些片段,包括最后的结局。
都说不从头看是看不明白的。整篇的历史在茫茫的瀚海中,故事在明灭的火光中,心思在细微的颦蹙中,情节在认真体味和猜测中。局中人猜局中人,剧外人猜剧中人。不走进局中,便不知长镜头下的只言片语叙说的是怎样的隐忍和执着,便不知那反复响起的埙曲、萧曲、琴曲在诉说怎样的隐忧和思念。
故事在发生在东汉敬宗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定远侯班超之子班勇被谗下狱,班超一手培植的飞驼商队与汉家朝廷、咒奴、匈奴各方势力重新平衡。咒奴东天王,同时也是汉室美玉侯南天星,为了夺回孔雀刀控制西域,在飞驼商队中安插了奸细,于是飞驼首领刀爷从洛阳请了燕逍遥锄奸,故事自此开始。燕逍遥以孔雀刀刺死南侯,刀爷重整驼队,咒奴的天琴娘子护刀西行天竺,燕逍遥带玛瑙重回中原,故事至此而终。
二
故事虽已终结,其中的情结却值得回味。
“侠义”二字,其实是“义”而不是“侠”。燕逍遥因初入西域,几番受阻于咒奴,几番被刀爷搭救,自愧无法完成任务,因而请刀爷杀了自己。玛瑙被咒奴所擒,借以要挟燕逍遥,玛瑙遂坦然求死。百花因爱生恨,积重难返,决然坠崖。叶龟娘闭上门,转身面对着乱箭穿心。诸旗主虽知不敌,仍为报仇雠,慷慨赴死。生死之中,天地之间,正道直行,而知“所欲有重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于生死之外,有“侠义”在。
“侠义”的“侠”字,是“侠情”。燕逍遥初与飞驼旗主交手后,将柳银龙拘押在城外的沙鸡客栈。而后将沙鸡客栈改做“逍遥客栈”,在此处度过了数日比较平静逍遥的时光。只是当日与天琴再见,二人已是刀剑相向,三年如一梦,醒时百年身。无奈、不解、惋惜、哀恸,他的畅饮却不高歌,疏狂却不放浪。心下苦涩,难以言说。这一切,通过玛瑙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她也同样无奈、不解、惋惜、哀恸。眼中人与眼前人,爱亦倍之,痛亦倍之。爱与痛之间,有“侠情”在。
n
三
爱与痛之间。
三年后,天琴与燕逍遥重逢于西域,第一面在葡萄城外,第二面在沙鸡客栈,第三面在地狱。地狱之后,燕逍遥与天琴之间,旧情多被新恨所掩,再无半点转圜,也再无暇为情伤怀。第四面又在百花坞,第五面隔着马车,第六面在密室,多是为了玛瑙或是其他。直到第七面又在葡萄城外,天琴西行天竺,燕逍遥睹物思人,直到这一幕,才知二人并未忘情。
也许并非是新“恨”,多半只是几番解释过后,无奈还是无奈,不解仍是不解。“地狱”一节之前,或许还有转机,还有一线希望,至少在天琴承认自己“真心喜欢”时候,在燕逍遥说“除非你跟我走”的时候,绝望中还有一丝丝期望。说来燕逍遥期望的怕也不是与天琴破镜重圆,只是一个解释、一个选择,因而他接受天琴的解释,尊重天琴的选择。只是痛苦虽是两个人的,选择却是一个人的,这难免让被选择的一方获得更多的同情。早年我看到这里时,为燕逍遥无法改变天琴而伤怀。但今日看到这里时,伤怀的是天琴因不愿伤害燕逍遥而艰难取舍,是燕逍遥虽不能理解天琴但宁愿勉强自己也并不勉强天琴。所以还是“恨”,是“恨恨”。
原来认为“地狱”的名称略有做作,今日忽然想起《鹤唳华亭》中说,虽身入三涂,还必留一双眼在人间,便觉得有理。“地狱”之说,有如说身在命途,而命不可违,身受斧钺,心如刀绞,而双眼仍在人间,见所思所念。
只是在这千里之外,每一次难得的相见,二人对话都只是寥寥数句。而泰半的所思所念都在这漫长的铺垫后的只言片语中。
在沙鸡客栈天琴迷倒燕逍遥后,将他带去了百花坞,这是二人第二次相见:n
“你醒了?我知道你非常恨我。”
“我只恨我自己。”n
“以前的事都忘了吧,那些对你对我,都没有好处。”n
“该忘的我都忘了。”n
这些词句中的冷漠,掩饰不住内心的凄然。那句“我只恨我自己”背后,是一句“我不恨你”,那句“该忘的我都忘了”背后,是一句“不该忘的我不会忘”。
全剧的情,都是如此。
n
四
天琴和燕逍遥的过去和现在,被玛瑙看在眼中的天琴和燕逍遥的过去和现在,讲的是过去的别无选择和今日的别无选择。n
在地狱,是二人第三次见面,这一节称得上剧中最动人的片段。天琴向燕逍遥解释三年前不告而别原是为了保护燕逍遥,同时劝燕逍遥,东出阳关,离开西域。这一节也是全剧中情感最为外露的一次了,是唯一一次燕逍遥自诉心事。
寂静的夜,明灭的火把,火光下映照出的明眸,似有还无的泪水,对白中支离破碎的词句,哽咽的声调,抽动的嘴角,记忆中的故事,三年来的心事,舒缓的配乐,昏黄的色调,和不忍切断的长镜头:
“东天王让你骗我,你就骗我?”
“不,我真心喜欢你。”
“要我离开西域,除非你跟我走。”
“能跟你离开西域,是我今生的梦想。但为了圣教……”
“难道你还不明白,是谁毁了我们的幸福?”
“是命,我们本来就不该相识……我说的一切,并不要你一定相信。”
“我相信!”
“我知道你恨我,可是……”
“我只恨你当初为什么不对我说明这一切。”
“说明了又怎样……”
“说明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我们可以离开江湖,远遁到天涯海角。”
“每个人都有他生存的使命。我是个咒奴,也是护法。但是圣教已经乱了,我不能坐视不理,我只有放弃你,设法将圣教拉回到原来的轨迹。”
“既然你做出了决定,为什么还要向我解释这些?当我知道你对我好,但又不能在一起,你真够残忍的。”(哽咽)
“要是再不给你说明白,不止我会抱恨终生,你也必将战死沙漠。(为燕拭泪)今夜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大侠,珍重。”
天琴走后。燕逍遥独坐许久,才缘来路返回。最后的最后,他举火回顾:身在命途,而命不可违,身受斧钺,心如刀绞,而双眼仍在人间,见所思所念。
任侠而不任意,无奈却非无情。n
n
五
说过了“情”和“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
古人的文化和思想有古和近之分。所谓的“古意”,有其朴拙、随性、纯粹、简洁的美。我对“侠义”的定义也有古近之分,这也反应了古人对生死、伦理、规则的认识的演变。虽然很难说清楚到底这个改变的分界到底在哪个年代,但是我想应当是初唐以后,五代以前。
大多数武侠作品都在讲发生在古代的事情,但是写古代小说,即便是架空历史,也需要有所依凭。由于书籍资料散轶丢失,我们对于古代的了解,更多的还是在“近古”这个时期。因而有明确历史朝代的武侠小说,多在宋元以后,没有明确的,更多是明清的背景。
《丝路豪侠》写得是东汉的故事,远在“近古”之前,是只有竹简羊皮、写汉隶,没有玻璃器皿、没有棉纺、没有西瓜的东汉,是四方夷狄我为中华的东汉,是生有命死有节,是重然诺轻死生的东汉。是刚刚从铁马冰河的战国走来的繁荣的王朝,是安定了百年之后的第一个乱世,当时的人们还应记得过去的故事,还记得在礼崩乐坏的岁月中的孤勇,还记得不久前曹沫、专诸、朱亥、要离、荆轲的传奇。
说来电影《英雄》讲的是战国末年的故事,只是其中讲过去的人物,却有着今人的思想。是为了“国家”而刺秦,又为了“天下”而放弃刺秦的故事。然而“国家天下”二字,也许并不是东汉的侠客应当思考的问题。说来东汉的侠客应该怎么想,可以引太史公言。司马迁是西汉人,想来比其他人更了解燕逍遥吧:“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所以我们在很多武侠中看到的“快意”、“豪纵”、“盖世奇功”、“天下第一”的说法,甚至“江湖”、”武林“这类概念本身,在东汉都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燕逍遥没有快意恩仇潇洒来去的轻松,只有一诺千钧孤身涉险的沉重。
“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正是剧中的燕逍遥。所以不论是知人论世还是知世论人,《丝路豪侠》的编剧陈国峰都可以算是个中翘楚。只是网上几乎没有此人的背景介绍,并不知道其出身或是否还有其他作品。
有必要强调一下,原著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这么高的水准。我在读了原作者自序后便疑心自己找错了书,其中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有着一种幼稚和天真。再读其中一些重要节段之后,我相信这部剧的最后表现出来的多数优点是应当归功于编剧的。
六
想想一定要说的还有剧中的镜头和配乐。
剧中的外景都在敦煌一带,真实的沙漠、戈壁、绿洲、水泡子。虽然非常想知道外景中反复出现的那条河流以及河流冲刷形成的峡谷到底是在何处,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或是由于这部剧实在冷门,着实难以查证了。
看得出导演是非常注重结构和镜头语言的,每一幕都有日出、月升、烛火交代时间,而每一节都是先交待地点再引入人物,比如反复出现的洛阳市井、葡萄城的染坊、百花坞的长廊、美玉侯府的几案和屏风、拉依客栈的院落……
我并不同意一些评论中所诟病的节奏问题。如果看这个故事时只是被剧情左右,自然会希望得知谜底,自然会希望节奏更快一些,也自然会忍不住会跳过一些为了结构为了氛围而必须存在的镜头。正有如许多人看小说会跳过写景的段落一般。于是便失去了将观者自身置于这一故事中的可能,因而也更难体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对于这部剧,这部言语对白惜墨如金的剧,尤其如此。
因而我是喜欢这样的节奏的,喜欢在故事中体会那种焦躁、纠结、无奈,因为这些焦躁、纠结、无奈正是剧中的所要表现的“情结”。比如第二集燕逍遥骑着马牵着骆驼走进西域,便是一段长达五分钟的配乐风光片。也许并不能称得上“风光”,只是用镜头描绘了实实在在的空旷的白天和荒凉的夜晚。这一段极其漫长、沉默、孤独。反复的远景接中景接远景,似乎走过了很多地方,又似乎只是走在了同一片沙漠和同一片戈壁之中,一样的烈日,一样的骄阳,一样的风沙肆虐。我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这一段,留恋其中每一个镜头,看这一段孤独而决绝的“西行漫记”,看其中的燕逍遥带着“言必信、行必果”的执着,带着一诺千钧孤身涉险的沉重,走向未知的命运。
对于一部只有二十二集的电视剧,在一开始舍得五分钟时间来讲一个“西行漫记”,已是不易。然而整部剧中,这样的“写景”长镜头并不少见。虽然在我看过之后,向别人提及这部戏,三五句话之间,也只是讲讲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然而我自己时常回想起的几个片段,都来自这样令人揪心的长镜头。剧中人物对白可谓惜字如金,剧中镜头语言却是丰富饱满,只可惜镜头语言毕竟要靠眼睛来读,我的文字此刻显得实在过于苍白无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日间的配色是白、黄、棕、黑,夜间的配色是白、黄、蓝、黑。全剧没有使用人工光源,仅用烈日和火把勾画了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故事,和所有的情结。而我最难忘的,也正是这明灭的火把下的灼灼眼眸。
最后说说配乐,剧中埙曲、琴曲、箫曲,包括片头片尾曲都是赵麟先生的手笔。片头曲《玉门关》是新疆舞曲配陕北民歌的风格,易茗先生作词,王宏伟演唱,主题是“侠义”。片尾曲名为《情证》,一首非常优美的抒情歌曲,也是易茗先生作词,由韦嘉演唱,主题是“侠情”。剧中其他配乐现在很难再网上找到了,其中“西行漫记”的配乐最为悠扬,带着苍茫的梦境一般的感觉。这一段配乐在剧中反反复复出现,如同燕逍遥的人物主题一般,苍茫的、悠扬的、神秘的、热烈的。同时期,赵麟还为马友友先生的丝路乐团写过曲子,我想如果实在想要找一找相似的曲子,马友友先生的Desert Capriccio还是很合适的,这一首本是《卧虎藏龙》的配乐。说到这里,《卧虎藏龙》倒是确实将清末的故事讲出了“古意”来。
总的说来,配乐的段数其实是高于镜头的段数的,而镜头的段数又高于编剧,编剧高于演技,演技高于原著。
n
七
可是我还是不推荐这部剧的。
历史太久远,故事太平淡,场景单调乏味,对话简单生涩,情节靠推断,感情凭猜测,十三年前的冷门电视剧罢了。整篇的历史在茫茫的瀚海中,故事在明灭的火光中,心思在细微的颦蹙中,情节在认真体味和猜测中。局外人猜局中人,剧外人猜剧中人。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