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转山

转山  KORA / One Mile Above

280人已评分
神作
10.0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类型:剧情冒险导演:杜家毅 状态:正片 年份:201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5318669热度:943 ℃ 时间:2024-08-15 14:00:53

简介:详情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务反顾奔赴丽江。在路上,张书豪结识了来自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李晓川 饰),并结伴前往拉萨。第五天,他们来到德钦,李晓川因无缘得见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丧不堪;第六天,他们住在盐井的藏民家中,书豪与淳朴的藏民依依惜别;第七天,他们在曲孜卡的山路艰难前行,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而剩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
  • 头像
    Isabel Soong
    日落前灿金色的布达拉宫,山顶之上安静流转的洁白云絮。山峦叠嶂,万仞宫墙,相望于尘世纷扰的沧桑变化中;人世蹉跎,世代易主,每一块石头却毫发无伤。

    《不负如来不负卿》中,姚敏曾说:“每一个还没有去过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而西藏之于我,年少时曾经很想去,在有时间没钱的日子里;如今却不是那么想去,因为顾虑因为浮躁因为怀疑。跟大多数人一样,既不拥有信仰,又不因缺乏而去追求信仰。

    生活的平淡是一种习惯。

    直到男友将单骑西藏的计划纳入日程,并一步步付诸行动准备时,执着而又自由的流浪者灵魂才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生命是华丽的冒险,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这样平静述说的资格。而骑车环绕山巅的旅程是无关乎宗教的朝圣。在那里,一个又一个谢旺霖以自己为神:独自克服艰难险阻,独自面对试炼与伤痕,孤独中与自己挣扎交流⋯⋯洗脱身心的罪愆,在最肮脏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生命的净化。或许那天人合一或生死存亡的一瞬,就是禅悟。

    而我执着相信,吸引的魅力绝不止来自终点的美景,至少对骑行着的灵魂而言,血液的奔涌、心脏的悸动、汗水甩落混合烈日与冰雪的泥泞,甚至饥寒无助的狼狈以及那些血淋淋赤裸裸的伤口,才是一张机票换取不到的真实。这关乎梦想的执着,信念的坚毅,人性的尊严,更是对生命的热爱。

    或许有人会冷然一笑:热爱生命,谁不?的确,不去自杀或酗酒吸毒,可算是热爱生命的生理层面。但如果这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抄写器、答录机、各种有形或无形机器的延长臂,好意思讲这样对待生命的方式就是热爱么?被推挤在尘嚣人群中,无需也无法选择路径或步调,唯有亦步亦趋地奔波,陈词滥调地嗟叹,然后毫无悬念地老去⋯⋯没有挥霍青春的激情,又谈何梦想?而没有梦想的人生,无疑像一杯温水——既不沸腾也不刺骨,却在自然冷却中散失了温度。

    爱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

    这个暑假在旅行中看了两场imax,一次在大峡谷南缘,一次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底,都是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探险题材半纪录片。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在观众的笑声和唏嘘中,那乘木桶独自漂流的老太,如若泉下有知,会否奇怪为何众人评价她的人生才是可笑或可悲?我们总擅长自我安慰“那不是我所选择的人生”,冒昧问一句,您是否真的有听从过内心的选择哪怕一次?还是适应外力的能力太强,像被众手团捏过的雪球,连自己都遗忘曾经雪白晶莹自由飘舞的模样。

    人生已然这样艰难,或许有些事真的不必拆穿。(未完待续⋯⋯)
  • 头像
    包子
    这片子的核心观念有严重的问题。一个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冲动就踏上滇藏线,期间导演还渲染艳遇,好像骑行就是勇气+基友+艳遇的组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歌颂和称羡的事迹。

    首先,骑行不是一件耍帅装逼的事,不是有了想法就可以立马抱着“实现梦想”的决心毫无准备的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很多人,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而走上骑行的道路。进藏线路的困难在于它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和高原反应。如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骑行者,绝对不应该莽撞的随意的骑行进藏,因为骑行者首先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为了耍帅体现自己的霸气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毫无准备的踏上这条路,至少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训练和了解当地情况,确保自己不会不适应高原和当地气候。

    很多人可能会说,顾虑太多会顾此失彼,一直拖着,最后一事无成。但进藏线路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感冒从而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无论哪种病症都是致命的;且环山公路的下坡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技巧,不然一瞬间就一命呜呼了;还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路途上会遇到什么事无法预知,如果遇事就像片中主人公那样摔车或者卖萌跟着老大哥走,那只能说他没死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而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旅途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心理承受力才不至于太弱,不至于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崩溃。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毫无经验的踏上滇藏线,连路线、路况、大陆基本概况都不事先查好,只能说幸好他遇到了作为炮灰的霸气大叔,而且一路运气都太好,不然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活下去。片中还渲染了他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坑爹的是,主人公选择了冬天骑行,不知道是为了耍帅还是什么,冬天在冰封的路面上骑下坡72道弯,还毫无经验,这种行为最终居然取得成功的结果,只能骗骗没概念的观众,冬天的冰封路面,普通汽车都hold不住,越野车都有可能出事,主人公一辆坏了就随便绑一下的自行车,居然没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角。而赞颂他的行为,无异于在鼓励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像告诉广大青年“有梦想就去实现好了,路上遇到困难会有强力驴友帮助,遇到野狗它们会自动退散,遇到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莫名其妙走的。”这种对梦想的过度重视很容易让年轻气盛的人们忽略了路途本身的艰辛和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危险。虽然说所谓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这不是一条单凭勇气就可以走完的路。那些骑行的大哥们,至少都是有准备,或一直坚持训练、或有高手同行、或有很多长途骑行经验,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态度。梦想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另外,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说,《转山》的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在林芝的时候,听那些骑行川藏线的人讲到一个月的经历,讲到终于骑到然乌湖时的感动,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而影片的拍摄没让我产生一点向往之情,平铺直叙,而对困难的刻画过于生硬,解决办法又过于随机,实在没有说服力。最悲剧的是,高潮居然是布达拉宫灯亮了。对于一个从没进藏过的人来说,见到布达拉宫的第一眼,我们一致的感觉是:不真实,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已经站在了拉萨的土地上。而影片只给我一个感觉:到了。音乐、气氛完全没有烘托出来,那份历经辛酸最终到达拉萨的感动,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的,但拍得太差了,一笔带过,毫无亮点。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缺点实在是太多了。剧组人员到底对骑行和进藏有没有直观的认识我都怀疑,居然还敢出来误导大众,悲剧。
  • 头像
    黄同学
    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
    《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
    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
    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
    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

    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

    《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

    《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

    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这句话我想加粗!)
    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骑行的全程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黄同学Tony。亲,真实现场直播的哦!

    上传了部分骑行照,里面有与《转山》剧组相遇部分。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
    更新了亚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骑完后我发现,这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页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

    好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电视了——BTV 8
  • 头像
    贱公子
    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

    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

    “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到达丽江。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弄假身份证?不让过?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云南土话?普通话?云普?都有说,但又都不是。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
    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
    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