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动作片  »  007:无暇赴死

007:无暇赴死  James Bond 25 / Never Dream of Dying / Shatterhand

48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拉米·马雷克蕾雅·赛杜安娜·德·阿玛斯拉什纳·林奇拉尔夫·费因斯本·卫肖丽莎-朵拉·桑尼娜奥米·哈里斯罗里·金尼尔杰弗里·怀特比利·马格努森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大卫·丹席克达利·本萨拉赫休·丹尼斯普莉安卡·伯福德皮奥·阿马托贾文・普林斯艾米·摩根洛德斯·法比尔斯菲利普·菲尔玛RaymondWaring可可·萨姆纳戈登·亚历山大戴维·奥拉瓦莱·阿印德安德鲁·G·奥格尔比吉安尼·卡尔切蒂通恰伊·古奈什泰·赫尔利拉普洛斯·卡伦福佐斯马里

类型:动作惊悚冒险导演:凯瑞·福永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ID:20276229热度:993 ℃ 时间:2024-08-15 15:01:50

简介:详情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再度出山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 饰)面临有史以来空前的危机,传奇特工007的故事在本片中达到高潮。新老角色集结亮相,蕾雅·赛杜回归,二度饰演邦女郎玛德琳。系列最恐怖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 饰)重磅登...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世界局势波诡云谲,再度出山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 饰)面临有史以来空前的危机,传奇特工007的故事在本片中达到高潮。新老角色集结亮相,蕾雅·赛杜回归,二度饰演邦女郎玛德琳。系列最恐怖反派萨芬(拉米·马雷克 饰)重磅登场,毫不留情地展示了自己狠辣的一面,不仅揭开了玛德琳身上隐藏的秘密,还酝酿着危及数百万人性命的阴谋,幽灵党的身影也似乎再次浮出水面。半路杀出的新00号特工(拉什纳·林奇 饰)与神秘女子(安娜·德·阿玛斯 饰)看似与邦德同阵作战,但其真实目的依然成谜。关乎邦德生死的新仇旧怨接踵而至,暗潮汹涌之下他能否拯救世界
  • 头像
    眼睛瞪得像铜铃

    2015年,当克雷格登上王牌综艺《鸡毛秀》,官宣自己将会再续一部007合同,望着全场的欢呼眼含泪光时,他或许会追忆十年前,那个登上第六代邦德定角发布会的下午。

    那时他心情忐忑,强打精神,只因心里清楚,即将面对的,将是铺天盖地的谩骂与质疑——

    为什么新邦德是金发?

    为什么新邦德这么矮?

    为什么新邦德看起来丝毫不觉儒雅,还似乎有一丝匪气?

    那个“丹尼尔克雷格不是邦德”的全网黑运动,现在看来,可谓是“互联网圣战”的开端了。

    而克雷格更不会想到,他仅用四部电影的时间,便绝处重生,靠自己的魅力定义邦德。

    现如今,距离前作《幽灵党》的问世,又过了六年。

    纵使几经难产,命途多舛,《无暇赴死》还是到来。

    这部克雷格的谢幕之作,充满了仪式感。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至少给足了第六代邦德一个完整的交代。

    然而,《无暇赴死》的背后,不仅只有克雷格,更是对年近六旬的007系列,做了次精简与压缩。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不少前作的影子,无论前史还是后续,无论剧情还是幕后,无论功劳还是过错……

    《无暇赴死》都特别的007,但又不完全像是007。

    想要吃透它,至少需要几次进阶,我们一一道来:

    01

    第一步进阶,需要的是对克雷格及其四部前作的了解。

    毕竟,终究还是格局小了。

    纵使全世界再怎么渲染此次谢幕的悲壮,但都低估了这对007系列的意义。

    因为在克雷格之前,绵延40载的五代007,从未有过体面的离开。

    第一代康纳利,险些同片方对簿公堂,20年恩恩怨怨,搅得一地鸡毛;

    第二代拉赞贝,小模特一夜成名,迷失在那纸醉金迷中,也变负心白眼狼;

    第三代摩尔倒还不错,温吞有趣,只不过年历渐衰,撑不起那台前作别,低调离场;

    第四代道尔顿和第五代布鲁斯南,纵使有天大的表演热情,也只能被迫解约,令人遗憾不已。

    说起来,克雷格正是那台前和幕后,唯一得到体面关怀的卸任者。

    60年来,这份来之不易的皆大欢喜,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于克雷格而言,他足够珍惜。

    作为形象上最不符合原著的邦德,片方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成全彼此。

    这份信任,克雷格明白。

    即使不卖劳模人设,明眼人也看得出,克雷格一直是最卖力的那一个。

    武戏力求拳拳到肉,尽量实拍;

    至于文戏,那双蓝眼睛,也道尽了铁汉柔情。

    这份专注,在《无暇赴死》中,有增而无减。

    杀青时,克雷格面对从《皇家赌场》便相伴走来的工作人员,留下了炽热的泪。

    “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共事,这些电影的每一秒我都喜欢。”他如是说。

    其实,1968年出生的克雷格,比系列首作《诺博士》只仅仅小了六岁而已。

    《无暇赴死》的首映礼上,那一张张近照,细细品咂,的确有着岁月无法抚平的疲态。

    克雷格老了,相较于前几代的一地鸡毛,他的离去,更多是输给了时间。

    正巧,片中也多次提到过“时间”。

    面对爱人玛德琳,邦德曾在首尾两次抚慰道:“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

    特别是临终作别时的那次提及,比起邦德对玛德琳的情感,我更愿意将其代入克雷格对007的感情——

    如果不是我老了,或许我们,也有的是时间。

    故而不难理解,对于片方来说,你有情我有义,就算动辄一部长片的体量,哪怕第一次“写死”了邦德,也要让你走得圆满,走得漂亮。

    而另一个成因,则在选角伊始便奠定了。

    第六代邦德的故事,相较于前五代的环环相扣,整体更像是一次软重启。

    在原著序列中,《皇家赌场》正是007的第一部,他讲的是邦德起源。

    其实六十年前,片方就曾想从起源讲起,无奈版权并不在手上,便只得从中段的《诺博士》开拍,致使康纳利一亮相,便是那个毫无瑕疵的完美邦德。

    克雷格时代则不然,作为系列前传,它便专注于构建“邦德何以成为了邦德”。

    《皇家赌场》里,他并没有任何成熟稳重的烙印,恰恰相反,“冲动逞强”才是银幕初印象。

    直到生命中的白月光猝然离世,一夜间,他便如凤凰般涅槃。

    《量子危机》虽然并未从人物塑造上发挥什么作用,但却夯实了硬桥硬马的邦德人设。

    总之一句话:我是最能打的邦德。

    《天幕杀机》则是他的真正觉醒,面对一体双生的反派,他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择。M夫人之死,也鞭挞其成为了冷静稳健的邦德。

    即便是口碑最差的《幽灵党》,也将玛德琳这个心之所属带入了邦德的生命里,早早铺垫,只待最终圆满。

    所以,《无暇赴死》的成功,有赖于四部长片的布局,而非一日之功。

    这种情感与故事的自恰,是前几代那些无头无尾的007从未有过的。

    正因如此,当邦德最终牺牲时,那份情感的冲击,才那么动人且有力。

    02

    第二步进阶,是海量的经典彩蛋,但呈现的方式却有好又有坏。

    先说好的。

    影片开头,邦德被多疑的性格冲昏头脑,将玛德琳送上远去的火车。此时灯光变成了一个个圆形色块,有节奏地纵情闪动,并借机引出碧梨演唱的同名主题曲。

    老粉一看便知,这与《诺博士》的开场动画十分相似。

    这部诞生于1962年的系列开山之作,正是《无暇赴死》的重点致敬对象。

    结尾大战中,女007诺米也曾将反派科学家踹进了高温蒸馏池中,死法与布景,都与《诺博士》同出一辙。

    当然,这些边边角角,尚不足以证明本片对这部祖师爷的疯狂依恋。

    本片的核心反派,由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其实便取材于那名系列开山带恶人。

    先看他的造型,一直都在突出西方面孔身着东洋服饰的反差风。

    诺博士也是如此,他是中德混血,最爱穿的恰恰是那一席中山装。

    再看他的性格,杀人前居然还要先行道歉,而比起肉体毁灭,他更乐于从精神上击溃邦德。

    诺博士身上则有着浓郁的学究气,他对邦德的定位像是实验小白鼠,彬彬有礼间,却掩盖不住重重杀气。

    可以说,萨芬就是诺博士的变种。

    但相比原型,这位新角色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

    毕竟,“像诺博士”可不完全是件光彩的事。

    《诺博士》上映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那是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首次公开交锋。

    本片筹拍伊始,便是拿捏了西方观众对红色中国的仇恨情绪,硬凹了这样一个黄祸代言人。

    不仅充斥着误解与刻板印象,就连“中德混血”的身份,细想起来也令人胆寒,简直黑到姥姥家了。

    但这些黑历史,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局限,可以谅解。

    可就在近几部,偏偏兴起了经典反派借尸还魂的热潮。

    单就《幽灵党》这一部,大boss就重新启用了阔别银幕30年的老对头布洛菲尔德,巴蒂斯坦饰演的麾下杀手,也神似《海底城》和《太空城》中的人气反派“大钢牙”。

    将诺博士重新推上前台,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策略需要灵活。

    《无暇赴死》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聪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保留服化道上的记忆点与性格魅力,抛开了那些极具冒犯性的糟糕影射。

    这样的改编思路,试问哪个国家的市场会不喜欢?

    再说坏的。

    《无暇赴死》所致敬的另一出重头戏,是1969年的《女王密使》。

    那是大种马邦老师的大银幕初次动情,并祭出了那句著名的“时间梗”。

    这两处设定,也被原样移植进了《无暇赴死》中,成了邦德与玛德琳爱情故事的灵感来源。

    然而不得不说,比起《女王密使》和《皇家赌场》这前两次动情经历,邦德与玛德琳的爱情火花,力度上弱了许多。

    《幽灵党》里,两人的激情时刻,还是那种套路化的邦女郎模式。

    甚至还有些三观不正。

    毕竟玛德琳曾是仇家的女儿,其父还在邦德的注视下饮弹自尽,没过多久就泡了人家闺女,多少让人在逻辑上不好接受。

    然而《无暇赴死》刚一开头,邦德和玛德琳便早已隐居遁世,海誓山盟至死不渝,这反差着实是太大了。

    反观前两次动情,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令人刻骨铭心。

    《女王密使》是第二代007乔治·拉扎贝出演的唯一一部作品,起初在创作时,片方便下定决心开启新人新气象,对康纳利的五部前作进行解构与自反。

    片中邦德和女主特蕾西的相识经历,依旧充满着男性意淫。

    女主老爹富可敌国,啥都不愁,偏愁女儿难嫁。碰巧手上攥有国际犯罪集团的资料,你邦德又像个不错的小伙砸。不然咱俩做笔交易,你当我女婿,我送你情报,岂不美哉?

    这种无厘头的搞怪设定,又让观众惯性以为,这又会是一个睡完即弃的普通邦女郎。

    哪怕结尾两人正式结婚,观众还是无法信服,这位邦德动心了。

    直到那一声误杀了特蕾西的枪响,让空气瞬间凝滞。邦德紧紧攥住爱人的手,苦笑着憧憬起那从未开始便已结束的蜜月。

    我们才真正明白,眼前的女人,是他的真爱。

    这种反差力度,在007系列中,空前绝后。

    《皇家赌场》中邦德和维斯帕的感情线,相较而言便规整许多。只有一点精彩:

    男方邦德和女方维斯帕,真的是在共同成长。

    最初两人碰面时,都是唇枪舌剑,得理不饶人的主。一个冲动倔强,一个冷艳傲娇,唯一的通性是都有一身毛病。

    然而随着故事发展,维斯帕教会了邦德冷静,邦德也解开了维斯帕的心结。

    他们的故事,抛开特工属性,也像极了平凡人的初恋,都是在恋爱中共同成长,成全彼此,也成就自己。

    所以别怪总有人吐槽克雷格和蕾雅·赛杜没啥CP感,问题不在演员,这戏写得确实不行。

    而从中也能窥见《无暇赴死》的最大缺陷,它会算计,但又很草率。

    换言之,它圆满了克雷格,却写崩了007。

    03

    第三步进阶,则要聚焦于1989年的《杀人执照》。

    这是007系列历史上,最被忽视,同时又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

    彼时,第四代007提摩西·道尔顿正为如何树立新的邦德形象一筹莫展。

    为了有效同前任罗杰·摩尔的幽默风趣区别开,道尔顿决心来场豪赌:

    摒弃全部幽默基因,完全从内心戏角度,塑造一个苦大仇深的新007。

    结果显而易见,《杀人执照》票房惨败,道尔顿太执着于颠覆前任形象,导致他诠释的邦德,死板得像个哑巴,全无往日的精气神。

    于是乎,票房扑街,草草解约,致使第四代007短命收场,甚至招来了长达六年的系列空窗期,险些葬送了整个IP。

    毫无疑问,这场赌博赌输了,但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

    与时俱进可以,但颠覆的幅度不要太大。

    一旦没有做好新老元素的平衡,就极容易万劫不复。

    转眼32年过去,眼前的《无暇赴死》,却也变本加厉,步上了《杀人执照》的后尘。

    先是两位系列经典人物的死亡,令人摸不着头脑。

    一是幽灵党党魁布洛菲尔德。

    曾几何时,他可是初代007的最大boss。甚至每部都是不同形象的“换脸梗”,都被粉丝拿来津津乐道。

    《幽灵党》中,第六代007终于重启了这位经典反派,还将其定位成第六代邦德的幕后终极元凶,逻辑基本可以自恰。

    然而新作中的布洛菲尔德,则被改写成了陪衬人,利用他的死,去反衬新反派萨芬的强大。

    这种踩老人捧新角的做戏策略,属实有些不负责任了。

    二是CIA特工菲利克斯·莱特。

    这位其貌不扬的酱油小哥,可是007电影的大人物。

    自从《诺博士》起,便时不时替邦德打辅助,六十年不知换了几茬演员。

    虽说他向来戏份不多,但作为军情六处在CIA的常驻线人,常常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然而新作中,干脆就写死了莱特。

    要知道,这可是莱特六十年来的首次便当。

    但这种无甚意义的牺牲,既葬送了未来几代启用这一角色的可能,又很能说明片方对老角色的不尊重。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对全系列最大的敏感词——“邦女郎”的处理上。

    在好莱坞平权运动的驱使下,邦女郎褪去曾经性符号化的标签,是必经且必要的。然而《无暇赴死》里的几位邦女郎,都似乎有一丝矫枉过正的倾向。

    比如那位备受吐槽的黑人女版007。

    这位年轻特工接任了007的名号,春风得意,智勇双全,看上去比垂垂老矣的邦德还要完美。

    然而本部片对她的呈现,太刻意了。

    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推上前台,营造出“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巾帼气魄。

    或许放在其他大IP,平权策略的确有效,但在007这儿,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尴尬效果。

    因为007有别于其他特工系列的最大特点,就是“老白男中二情怀“。

    它始创于那个尚未开化、男权至上的陈旧年代,边救世界边睡女人,是万千男人的春梦样板。

    甚至“邦女郎”这个词,都带有极强的物化依附属性。

    换言之,哪怕《谍影重重》和《碟中谍》,都大可通过平权博得续命生机,但在007这儿,偏偏会产生隔阂。

    只因这些历史的原罪,恰恰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片方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必须尝试与改变,然而在《无暇赴死》中,显得是那么操之过急。

    同样的桎梏,也体现在本片另一位人气角色——帕洛玛身上。

    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这位CIA见习女特工,凭借俊美容颜与干练身手,一经亮相,便博得了满堂彩。

    虽说仅有十几分钟戏份,但却足以称作《无暇赴死》最令人难忘的段落。

    然而,这只能算作独立的佳句,却远不能匹配佳章。

    细究起来,帕洛玛这一角色,并未对剧情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无头无尾,似乎只是拿来卖个艺。

    两相结合,足以看出007系列的尴尬处境:

    它试图脱离女色,去拥抱平权新世界;

    但却又放不下女色,生怕丢弃掉最具辨识度的招牌元素。

    04

    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充满坎坷。即便是全球认知度Max的影坛老字号,也往往难敌吃力不讨好的宿命。

    《无暇赴死》的几次求变,并不聪明。

    然而,期望中的漂亮转型,007并非从未做到过。

    最后一步进阶,便是克雷格时代的扛鼎作——《天幕杀机》

    早在2008《量子危机》上映后,克雷格时代的007就曾难产过一次。

    直到名导萨姆·门德斯接棒,才计划在2012年,于007诞生50周年之际,来次庄重的献礼。

    于是《天幕杀机》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低调亮相,随即惊艳了全世界。

    对于007系列来说,《天幕》是个完美的续集。

    故事很简单,97年香港回归前夕,M夫人麾下特工席尔瓦一意孤行黑入中国系统,惨遭M大义灭亲。于是韬光养晦多年,密谋刺杀始乱终弃的M夫人。

    但剧作编排上,无论壳子还是里子,在对过去有所承继的同时,还能开启崭新篇章。

    先说里子。

    《天幕》之前的007,大多以欧美价值观播种机的身份存在着。每一部都有一个假想敌,且往往是意识形态对立阵营。

    007自始至终,都是个特别爱聊政治的商业IP。

    《天幕杀机》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但比起过去,它关心的却是大英自家的内部矛盾。

    一言以蔽之:后冷战时代的英国,还能支棱起来吗?

    反派席尔瓦所代表的正是日不落余晖下的遗老遗少,面对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窘境,实在咽不下那口气。

    而M女士所代表的,正是垂垂老矣的英国,摆正了国际地位后,只得乖乖选择妥协。

    席尔瓦的作恶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抱着M玉石俱焚,让如今的大英,殉了昔日的道。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首衰败帝国的挽歌。

    同样是聊政治,但比曾经的“自大”多了些“自省”。

    而在真正正视了英国的衰落后,片中那颓唐迷茫的气质,恰恰切中了英美观众的G点,票房口碑双丰收,是史上公认最成功的007作品。

    而在壳子上,《天幕》也做到了旧瓶装新酒。

    M的秘书钱班霓,曾是贯穿了整个系列的性符号。

    每一代邦德都曾与她调情,以显示独有的男性魅力,且从未给过交代,堪称系列最惨邦女郎。

    这是对办公室恋情的极大意淫,放在今天妥妥是不合适的。

    而《天幕杀机》中的新版钱班霓,依然在与邦德调情,但却加入了更多独立意识。

    比如枪法了得,偶尔出个外勤;也会反客为主,搅得邦德心痒难耐。

    但总体上,她与邦德的关系,被定位成了男闺蜜,颇有些红颜知己的意思。

    这样的处理,即便是继续保留调情桥段,也能让时下观众看着舒服。

    而最令笔者难忘的,还有片中对中国的定位。

    赛博质感爆棚的魔都,彻底洗刷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俨然是十分客观的呈现了大国崛起。

    这一切,都是基于《天幕》里的英国,将中国视为了一个可敬的对手。

    如果你不清楚,对于007系列来说,怎样才叫真正的自反,看看《天幕》就足够了。

    然而《天幕》的优点,同样是《幽灵党》和《无暇赴死》的问题所在。

    它们回到了娱乐至死的套路上,甚至让邦德成为了速激色彩浓郁的“家人侠”。

    邦女郎的编排上,极力迎合市场;政治元素也不敢提,非让恐怖主义当了万金油。

    然而这些新方向,换成任何特工都能成立,却偏偏不像詹姆斯·邦德。

    不得不说,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道路拍下去,未来的007也将失去它的原初魅力,沦为毫无记忆点的好莱坞流水线大片。

    《无暇赴死》的六年难产,或许也是未来困境的开端而已。

    因为这个很难做好新老平衡的超级IP,没人敢接。

    总而言之,或许《无暇赴死》对克雷格来说,是个好的结局;但对于整个系列,又像个暧昧的收尾。

    这不仅是单纯的一部电影,它所体现的,是一个甲子的功过。

    导演凯瑞·福永与克雷格

    未来会好吗?难。

    当全世界都在颠覆男权思维时,美苏冷战的硝烟也渐渐消散,此时的007,或许真该被留在博物馆。

    它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却无法融入下一个时代。

    但无论如何,59年来,007对于世界电影工业的推动与引领,也值得我们缅怀。

    一切的一切,就像《天幕》中,M女士吟唱的诗篇一样,充满着英雄迟暮的背影:

    如今我们已力衰,
    全无往昔风采,历历往事如烟,
    岁月如霜,命运多骞,
    长使英雄气短,然豪情不减,
    我将不懈努力,求索
    战斗到永远

    首发于“第十放映室”

    作者本人

    转发请注明出处

  • 头像
    未卜

    (评价观察:根据我个人观察,女性观众对无暇赴死普遍满意度较高,男性观众相对没那么满意,资深观众则是只认布鲁斯南,罗杰摩尔。。。)

    对于很多人而言,从他们有记忆开始,克雷格就是007了,他们对克雷格的007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而我最先接触到的007则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的007,那是一个帅气优雅的翩翩绅士。

    06年克雷格刚开始饰演007时,外界普遍不看好他,觉得他不够帅还有点土,是个糟糕的人选。当时还留着长发的他确实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帅气,直到有天狗仔队爆料了克雷格夸张的胸肌。大家才开始认可他,觉得这家伙完全就是个杀手,从此克雷格开始红得一发不可收拾。

    但是如今,克雷格已经快要54岁了,让他演出比《007:大战皇家赌场》更劲爆的动作戏很明显是强人所难。

    《007:无暇赴死》是丹尼尔克雷格最后一部007电影。

    如何让克雷格系列007电影收场,成了万千影迷瞩目的事情。

    但很遗憾,他们搞砸了。

    无暇赴死,只因话多。没有特色,尽显疲态。

    我从来没想到克雷格的007电影,也会沦为预告片即是最精彩部分的烂片样子。

    其实对于007的大部分粉丝而言,剧情刺激精彩,细节处出人意料,把007拍帅,把邦女郎拍性感就足以。

    有人可能会批判说这样没什么营养,但是管他呢?反正老子喜欢。

    然而本片除了五年前的部分拍出了点感觉,大桥上死里逃生,摩托车惊险飞跃。

    五年后的主线剧情处理,在繁多的台词对白面前,垮得一塌糊涂。

    值得一提的是,新任邦女郎虽然出场短暂,但是表现得干净利落的同时又有些呆萌可爱,挺不错。

    《007:无暇赴死》最大的问题就是反派外强中干。

    看似拥有很多高科技却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力。007一枪干掉一个小学生也就算了,就连森林中的飙车戏都显得如此轻而易举,007连枪都没开就干翻了敌人N辆路虎。他们抢劫生化武器的时候武装到牙齿,怎么抓007时就只会开车了?

    拉米马雷克作为Boss反派,带个面具初看起来挺吓人的,还把自己的基地整成枯山水,好像一个狠人似的,其实没有太多威胁,完完全全工具化。

    还有邦德的007称号被新人特工占用,当两个人同时出现在军情六处的时候非常尴尬。

    邦德对她说谢谢你,007时,真是尬得抠脚。

    妥妥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既视感。

    难道没有既保持克雷格的英雄气概,又让他在银幕上戛然而止,轰然退场的方式吗?

    非要把克雷格拍出老态来,这种收尾方式真的很糟糕。

    再说新任007,完全没有拍出任何优点,颜值不行也就算了,身手也不怎么样。如果新任007比詹姆斯邦德更体现出年轻的优势,那么大家也可以接受老邦德退休,但是就这?

    对于克雷格来说,最重要的007作品是大战皇家赌场,最好看的则是大破天幕杀机。

    他抱着vesper在浴室里的那场戏,喝了毒酒差点挂掉那场戏,塔吊抓捕那场戏,忍受麦子叔抽蛋那场戏,和哈维尔巴登的椅子对手戏,从阿斯顿马丁弹射跳伞那场戏,火车上中枪坠落那场戏,。。。。。。

    感谢克雷格,曾为我们带来那么多让人终身难忘的电影画面

  • 头像
    肯拔基

    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Paloma在场外的动作训练时长与电影中台词阐述一致,都是三周左右,其呆萌稚嫩的形象与杀神附体的双面差异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当然汉斯·季默的古巴风配乐也起到极大渲染作用)。

    接上文????:《幽灵党》篇

    首先非常感谢由于大家的支持,前四篇系列影评被《无暇赴死》中国区PR Agency看到了。

    于是就在10月17号,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意料之外的豆邮……

    来自PR杨女士的最新情报

    根据后续要求,我需要于2021年10月20日上午11:30前到达北京环球城市大道影院,参加《007:无暇赴死》的中国首映礼。

    无巧不成书,还是在校生的我9月底刚好来北京实习,于是作为一个从没参与过全国首映的小白,20号怀着激动的心情屁颠屁颠就来了:

    北京环球城市大道电影院,位于环球度假区内。(但这个工作证只是方便进场给的,随后被收回……)

    虽然工作证没了,不过白嫖到一张IMAX电影票,感谢杨女士预留了一份中排好位置~

    不得不说这个位置好到了《绣春刀》、《刺杀小说家》的路阳导演就坐在我正后方两排处……他的旁边还有著名摄影师曹郁先生……

    由于涉及到很多旁人的肖像,这里就不放生图了,但活动总体非常Nice,具体包括:

    Nice1:位于展览区的阿斯顿·马丁DB5座驾

    Nice2:Scrambler 1200摩托车

    Nice3:65mm IMAX初号机

    Nice4:007现场首映大厅

    Nice5:IMAX影厅

    Nice6:映后交流会由路阳导演、曹郁摄影师和柏邦妮女士发表了观后感~

    OK回到我们的正题。

    其实就个人”大银幕“映后观感看,这是一次较为完美的谢幕,老粉一定十分舒适,路人可能苦不堪言……

    但我相信这正是我五篇系列影评的意义所在,为想获致完满观影体验的007粉丝端上一杯老酒,替感到无感或困惑的路人开一瓶新封。

    因此在我们开始前,如果有忘记系列前作剧情的朋友可以看看这几篇影评,里面包含了所有人物关系与疑问节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 《皇家赌场》

    007:大战皇家赌场 (2006)
    7.8
    2006 / 英国 捷克 美国 德国 巴哈马 / 剧情 动作 惊悚 冒险 / 马丁·坎贝尔 / 丹尼尔·克雷格 伊娃·格林

    最初的相遇,永远的初恋

    关键人物: Vesper Lynd 维斯帕·林德(她深深影响了邦德对感情的态度,即“爱”与“背叛”)、 Felix Leiter 菲利克斯·莱特(光头黑人,邦德初识CIA的老朋友),Mr. White 本作邦德爱人Madeleine Swann 玛德琳·斯旺的父亲,量子组织成员、幽灵党成员(量子组织隶属于幽灵党)。

    具体请见????:《皇家赌场》篇

    2. 《量子危机》

    007:大破量子危机 (2008)
    6.7
    2008 / 英国 美国 / 动作 悬疑 惊悚 冒险 / 马克·福斯特 / 丹尼尔·克雷格 欧嘉·柯瑞兰寇

    偶然的邂逅

    关键人物:Felix Leiter 菲利克斯·莱特,与邦德进一步加深友谊。(但这部看不看其实对本作剧情影响不大……)

    具体请见????:《量子危机》篇

    3. 《天幕杀机》

    007:大破天幕杀机 (2012)
    7.2
    2012 / 英国 美国 土耳其 / 动作 惊悚 冒险 / 萨姆·门德斯 / 丹尼尔·克雷格 朱迪·丹奇

    emmmmmmmmmmmmm

    关键人物:M先生、Eve Moneypenny 伊芙·莫尼彭妮(在开场作为外勤特工误伤了邦德,最后成为M先生办公室秘书)、Q

    具体请见????:《天幕杀机》篇

    4. 《幽灵党》

    007:幽灵党 (2015)
    6.5
    2015 / 英国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萨姆·门德斯 / 丹尼尔·克雷格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美好的热恋再次起航

    关键人物: Madeleine Swann 玛德琳·斯旺(本作邦德的爱人)、 Franz Oberhauser 弗朗茨·奥伯豪斯,被关在监狱里的幽灵党老大,在《幽灵党》中被邦德亲手送进监狱,如果搞不清他和邦德的关系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影。

    具体请见????:《幽灵党》篇

    总之只要有哪里不懂了(eg:幽灵党是个什么东西?那个黑色八爪鱼标志什么意思?),哪个人认不得了(eg:维斯帕·林德是谁?坦纳又是谁?),哪个机构搞不清楚了(eg:这个光头黑人好熟,他是CIA还是MI6来着?),以上四篇梳理解惑都能为您提供解答,不能说100%,但99%还是有这个信心的!

    OK那废话不多说,让我们最后一次开始吧:


    5. 《无暇赴死》

    007:无暇赴死 (2021)
    6.6
    2021 / 英国 美国 / 动作 惊悚 冒险 / 凯瑞·福永 / 丹尼尔·克雷格 蕾雅·赛杜

    (首先说明一点,这部分目前暂时由个人回忆写成,列举几个值得注意的点,详细图文会等到国内29号上映后再完善,为影片保持新鲜感。由于不可避免涉及剧透,还请大家按需求往下看)

    ……

    ……

    ……

    1. Madeleine Swann 玛德琳·斯旺开场被反派Safin冰面追杀的桥段,扩展自《幽灵党》中她向邦德展示手枪熟悉度的一段台词,其表示很小的时候就用枪攻击过想来家里行凶的坏人(因为老爸Mr. White做杀手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没看过或忘了《幽灵党》,就会觉得这段挺惊悚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 其次是影片第一个激励事件:邦德被Madeleine Swann带去意大利马泰拉小镇看Vesper Lynd 维斯帕·林德的墓,然后被暗算了,随后他怀疑Madeleine背叛了他,于是在清除了一波杂兵后愤而与其分手,开启了本作进展剧情的动机……如果没看过或忘了《皇家赌场》,就会觉得邦德深井冰,磨磨唧唧搞那么多感情线,没有半点特工的基本素质,纯属矫情……

    3. 导演与摄影师特别偏爱利用运动惯性转场(Madeleine出水、汽车转火车站台……),很基础,但很有用。

    4. Hans Zimmer 汉斯·季默的配乐有几段可以说十分像《蝙蝠侠:黑暗骑士》了,可能由于两部电影中的主角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寂寞大神就偷扒了自己原来作的谱……

    5. 不知道为什么影片进展到中后段总觉得像看郭达斯坦森的《家园防线》。因为之前没有007为了保护自己的娃如此小心谨慎过,而且对于女人基本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Vesper除外……)。

    6. 本作的DNA生化武器有点考验剧情理解能力和对前作的记忆关联,如果忘了《幽灵党》或不知道邦德与前一部幽灵党老大的亲属关系(养子与嫡子的关系),那么就不清楚为啥Q会对邦德说幸好你俩没有血缘关系。

    7. 凌厉的动作戏:可以看出学了《美国队长2》好多,比如邦德与Madeleine驾驶的阿斯顿·马丁被围困,有反派不断枪击防弹玻璃、Nomi在古巴劫持科学家于楼顶飞奔,007楼下追逐等。

    8. 送别老朋友迎来新朋友:Felix Leiter 菲利克斯·莱特的死和Mathis一样伤感。所幸新任女007 Nomi和CIA刚培训了三周的菜鸟Paloma非常给力,给了这只孤狼一种前线团队的感觉。

    7.一些老梗:GPS注射器打完了会┗|`O′|┛ 嗷~~,手表,Q的惊讶……

    后续继续补充,更新详细图文版~

  • 头像
    余小岛

    对于007的影迷来说,《007:无暇赴死》绝对具有别样的意义。

    因为它不仅仅是第25部007电影,也是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电影,还是整个007电影史上首次“杀死”007的电影,更是一部致敬了过去24部电影的彩蛋大集合。因为导演凯瑞·福永说:“这部电影里大量引经据典了过去的邦德电影,从场景设计到世界观都是。”

    诚如所言,这部长达两个半多小时的电影,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都在致敬过去。6任007,25部电影,将近60年的时光,有太多的历史、典故、彩蛋能够放进《无暇赴死》中。所以说这部电影或许不该叫“无暇赴死”,更像是“目不暇接”。恰好因为这两年补了不少007前作,观影的过程中总是能够联系到很多前作的元素,因而看到了很多的感动之处。

    1. “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无暇赴死》最先致敬的是1969年的《007:女王密使》,这部整个007电影史上最不受认可的电影,男主角乔治·拉扎贝也在仅仅只出演了一部之后就马上卸任。

    但是今天回头来看,其实这部电影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尤其是为邦德这个角色加入了柔软的一面,就像丹尼尔·克雷格所塑造的邦德一直在做的一样,让这个角色有更多的爱恨情仇,显得更加人性化。

    《女王密使》,007与崔西

    《女王密使》也是007电影史上极少数不是happy ending的一部。在电影的最后,邦德和女主角崔西在前往度蜜月的路上遭到反派袭击,崔西当场中弹身亡。此时的邦德像每一个失去挚爱的普通人一样,只是抱着死去的爱人说道:“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

    在《无暇赴死》的开场,邦德同样也对玛德琳说了一句“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毫无疑问,这是在致敬《女王密使》,也让人不免提前猜到了电影的结局。

    除此之外,就连电影的配乐都同样致敬了《女王密使》,就是那首知名的、由Louis Armstrong演唱的《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汉斯·季默也把它融入到这次新制作的配乐之中。

    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

    2.“来自兰利的兄弟”

    《大战皇家赌场》

    电影中出现的一句台词“来自兰利的兄弟”(A brother from Langley),指的就是007唯一真正的伙伴——CIA探员Felix Leiter。所谓兰利,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CIA总部设在美国维吉尼亚州兰利。这个角色最早出现于1965年的《007:霹雳弹》,此后曾在多部电影里为邦德挺身而出,不仅提供物资装备,甚至甘愿赴汤蹈火。

    在克雷格的第一部007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里,这位特工就曾出现过。在克雷格时期的五部电影中,他同样多次挽救孤立无援的邦德。因此当这次代表CIA的他需要邦德协助时,退休了的邦德也毫无怨言,马上向这位兰利兄弟伸出了援手。

    《无暇赴死》

    最后,Felix葬身大海,虽然算不上同年同月同日死,也算得上兄弟两人在同一部电影里共同赴死吧。兄弟之间的至高情义。

    3. 来自过去的玛莎拉蒂

    《无暇赴死》

    《无暇赴死》的开场有一幕戏,邦德在意大利扫墓的时候被幽灵党埋伏,反派开着一台玛莎拉蒂直冲冲地撞向邦德。了解007电影历史的观众可能会意识到,玛莎拉蒂并不常出现在007电影里。或许是因为太现代了,玛莎拉蒂经常出现的电影应该是《速度与激情》。

    不过在1989年的《007:杀人执照》,玛莎拉蒂曾短暂地出现过一次。这台玛莎拉蒂属于反派大毒枭弗朗兹·桑切兹,他心狠手辣地杀害了邦德好兄弟Felix的妻子,还致使Felix残废。邦德发誓要为其报仇。所以这台玛莎拉蒂无疑暗示着,Felix也会遭遇不幸的事情。当然剧情果然也是这么发展的。

    《杀人执照》

    4. 永远至爱的阿斯顿·马丁

    既然说到车,那就不得不提到阿斯顿·马丁。作为世界上最顶尖的豪车品牌之一,就连詹姆斯·邦德也无法抵抗它的诱惑。

    首先是阿斯顿·马丁DB5这款,从1964年的《007:金手指》开始,电影里就经常出现各种不同样式的DB5。对于克雷格的邦德来说,自然也免不了延续这一传统。在第一部007电影《大战皇家赌场》里,他就从反派手中赢来了一台DB5。

    《大战皇家赌场》

    随后在《大破天幕杀机》中,邦德珍藏的DB5高调亮相,大显身手。这台经过改装的DB5不仅仅是一台炫酷的跑车,更是一台移动的战车,带有防弹功能和机枪设备。当然最后也被邦德糟蹋成一堆废铁,幸亏有装备大师Q回收改造了它,最终又在《幽灵党》中再次复出。

    《无暇赴死》

    在最新的这部《无暇赴死》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这台DB5,搭配着烟雾、炸弹、防弹玻璃、机枪等武器装备,再一次带领邦德杀出重围。

    《黎明生机》

    除此之外,《无暇赴死》中还出现了一台阿斯顿·马丁,型号是V8 Vantage。这款车曾在1987年的《007:黎明生机》中出现过。当年的那台V8 Vantage也非常炫酷,除了带有最基本的防弹功能之外,轮轴上还安装了镭射光线,底盘上安装了雪橇,排气管上加了后燃喷射功能,甚至还在前保险杆上加载了两枚导弹,可以说是武装到牙齿。

    不过《无暇赴死》里出现的这台V8 Vantage只是一辆普通的跑车而已,但是但是看见邦德帅气地掀开防尘罩,一脚油门把豪车开上街头的时候,还是足够令人兴奋。

    5.反派专用车路虎

    除了那些高不可攀的豪车之外,007电影系列中倒是也曾出现过一些稍稍努努力或许也能买得起的车,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骄傲——路虎系列。

    在1983年的《007:八爪女》,邦女郎驾驶着敞篷路虎车救援詹姆斯邦德;1987年的《007:黎明生机》最后,也是路虎载着邦德和邦女郎逃出生天。

    到了丹尼尔·克雷格的时代,路虎几乎快成为反派的专用车了。2014年的《007:幽灵党》,反派组织就是开着改装大路虎在雪地上追击邦德。到了如今的《无暇赴死》们,反派再一次猛开路虎,在林间野地里纵横驰骋。只不过依旧追不上邦德开着的那台老丰田。

    不过说起来,好像路虎在很多电影里都是反派专用车。毕竟高大、威猛、硬派、全身黑漆的路虎,怎么看都很像是反派开的车,尤其是一连串一起开过去的时候就更毋庸置疑了。

    6. 牙买加与“黄金眼”庄园

    在电影里,退休之后的邦德定居在牙买加。他的家是一座开放式的庄园,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推开门窗就是沙滩和大海,让人羡慕不已。

    其实这座庄园就是007小说作者伊恩·佛莱明的故居,位于牙买加北部的Oracabessa海湾,占地15英亩,被命名为“黄金眼”。没错,正是与1995年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007:黄金眼》同名。正是在这个庄园里,伊恩·佛莱明写出了无数部邦德小说。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个热门度假区了。

    黄金眼

    说到牙买加,其实007系列第一部作品1962年的《007:诺博士》,故事就是从牙买加开始的。当时军情六处驻牙买加的情报员被暗杀,邦德临危受命,前往调查原因。一代情报员007的传奇就由此开始了。所以说,007与牙买加缘分不浅。让退休的邦德回到故地,也算是导演非常有心的安排。

    7.反派品味大融合的孤岛基地

    在《无暇赴死》中,大反派萨芬的基地选在日本北部靠近俄罗斯的一座孤岛,这座基地的设计基本上是007电影史上各大反派基地品味的一次大融合。

    首先,孤岛设计明显致敬了第一部邦德电影《诺博士》。在《诺博士》中,大反派诺博士同样霸占了一座孤岛作为基地,他在岛上建造了一座大型核反应炉。因此电影中的反派工作人员都穿着核防护服,累死的设计也同样出现在《无暇赴死》中。

    此外,《无暇赴死》中基地的内部设计,还与1967年《007:雷霆谷》和1977年《007:海底城》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高挑的内部空间,老旧的大型控制室,以及可以停下数艘潜水艇的海上要塞空间。凛冽的冷战风格再度重现,其实还挺带感的。

    《海底城》

    《无暇赴死》

    同样的跟过去无数部007电影一样,电影的最后总是炸毁反派的基地,然后在一片爆炸中邦德头也不回地跑出来。只不过这一次,邦德选择没有逃出生天。

    8.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反派

    不仅反派的基地设计致敬了《诺博士》,其实就连反派萨芬这个角色也与诺博士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有着神秘的东方气质。萨芬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带着诡异的能剧面具,穿的衣服也像是改良版的现代和服,基地的位置也选在了日本北边的孤岛,内部设计还带有很浓厚的侘寂意境,甚至包括榻榻米和跪坐的方式,这一切无疑都是为了塑造萨芬这个角色身上带有的东方气质。而诺博士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国人,中德混血的诺博士也极具东方气质。

    最大的相同之处,其实是他们的心脏都长在右边。在《无暇赴死》的开场,年幼的玛德琳明明射中了萨芬的心脏,但是他并没有死。第一反应是看着他斑驳的脸,以为他有着特殊的身体机制。但是一旦把他与诺博士放在一起思考之后,才意识到这只能说明萨芬的心脏也是长在右边的。

    诺博士是007历史上的第一位反派,而萨芬从007被“杀死”的意义上来说也算是最后一位反派,所以这一头一尾的相似性设计,正是导演巧妙地对起源的致敬,对历史的总结。

    9.纳米机器人病毒

    《无暇赴死》反派萨芬虽然整体表现平庸,但是他确实创造了一种相当残酷的超级武器。这种超级武器是一种纳米机器人,经过DNA编码之后,一旦接触就能让特定的对象立即致死。操作方便,精确打击,致死率高,无法破解,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超级武器。

    这种武器的设定多少有点致敬《女王密使》的意思。在这部电影,反派设计了一种可以让所有生物绝育的病毒。只不过这种病毒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所以他组织了世界各地的12名女子,让她们把病毒带回家乡去传播。对比起来,纳米机器人的设定更加高效、精准、先进一些。

    《女王密使》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纳米机器人的设定多少也有一些新冠病毒的影子——没有特效药治疗、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极大概率会传染给亲密的家人。最终邦德因为染上针对玛德琳和孩子的纳米机器人而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几乎可以换言之是007死于新冠病毒。这样的设定放在2021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恰如其分,也算得上2021年的世纪绝唱了。

    10. 最后,酒还是要喝的

    "Shaken, not stirred!"只要听到这句,就很知道我们的特工邦德又在点他的至爱马提尼了。但其实除了马提尼之外,《无暇赴死》里还出现了喜力啤酒、伯兰爵 (Bollinger) 香槟、以及金钟酒庄 (Château Angelus)的红酒。

    当邦德和Felix在牙买加的酒吧里,他喝的就是喜力。当然以我个人对这款酒的评价,我觉得高雅的邦德不至于会爱喝。要强行理解的话,只能说牙买加小地方酒吧的选择确实不多,邦德也只能入乡随俗。当然更简单的理解方式,这就是个硬广。

    至于伯兰爵香槟则出现在酒保背后的酒架上。这款酒与007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1973年的《007:你死我活》中就第一次出现。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几乎每一部007电影都曾出现过这款酒。到克雷格的邦德时代,在《007:大破量子危机》中,他就与邦女郎共饮过这款酒。

    最后重磅出场的就是金钟酒庄的红酒,标志是酒标上的大钟。当邦德闯入Q家里的时候,Q正在为男友准备约会的晚餐。邦德发现桌上备好的红酒,看了两眼好像很满意的样子,毫不客气地打开,给自己倒一大杯。这瓶红酒正是来自金钟酒庄。

    《大战皇家赌场》

    当然这也不是邦德第一次喝这个酒厂的红酒。在《大战皇家赌场》中,他就曾和伊娃·格林在前往蒙地卡罗的列车上,一起开了一瓶金钟酒庄82年的红酒。后来,邦德就爱上了这个女人,并且爱得无法自拔。由此可见,这款酒确实适合约会的时候喝,Q的选择还是不错的。

    以上十个彩蛋当然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如果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肯定还能找到更多。比如邦德也曾在非正传电影1967年的《皇家夜总会》中有过一个女儿;再比如上一代M的遗物、赠予邦德的、那只披着英国国旗的陶瓷狗也出现在电影里的车库。

    总而言之,凯瑞·福永用这种回顾历史、充满敬意的方式,“杀死”了这位一代特工,也向过去做了最决绝的告别。因为我们都知道,007必须要改变,带着冷战印记的邦德已经无法在新时代继续走下去了。这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视频版,欢迎关注:https://weibo.com/3094298227/L04sm4LWQ?from=page_1005053094298227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 头像
    椰汁冰茶

    以下严重剧透注意。

    掐指一算看完电影正好一周了,而我还没从情节里走出来。有时候上课想到这个结局就心梗,处于一种想骂却骂不出来的感觉里。我的确被这个结局煽情到了,毕竟丹尼尔的邦德是我成年以来最喜欢的人物,而看着他在银幕上壮烈牺牲,我不可能不为止动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认为《无暇赴死》本质上是个令人失望的007电影——或者说根本不能算是007电影了。

    它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退休五年后,因为MI6的生化武器流落歹人之手,邦德不得不接受CIA好友的邀约,再次为正义出战。他在调查中意外发现,曾经的女朋友玛德琳并没有背叛他,并且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我觉得写到这里,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并且非常严重了。这到底是家庭伦理肥皂剧,还是007?邦德就不该有孩子。我就这么说吧: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在银幕上喜当爹的权利,除了詹姆斯·邦德。因为这个角色的魅力就在于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在于他睡遍世界美女却依然能抽身离开,风流又无情。邦德和孩子就像油和水,根本不可能兼容——谁进电影院是为了看邦德当爹带孩子的?WHAT THE ACTUAL FUCK? 为什么要赋予他一个完全没必要的身份?

    著名英国非虚构作家Ben Macintyre就写过:邦德没有朋友、没有政治立场、没有家人、没有过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得以心无旁骛地为女王和国家战斗,始终孤独又悲情,这才是这个角色的核心。塞给他一个孩子,这个决定既烂俗又荒谬——邦德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留下孩子?他不知道孩子会成为把柄吗?

    让詹姆斯·邦德就做詹姆斯·邦德吧,不要把他变成钢铁侠或者金刚狼,他不需要一个孩子来衬托他的人性,他不需要为老婆孩子牺牲自己也已经是英雄。这就来到了第二个让我出离愤怒的点:他们把邦德杀死了。

    Ben Macintyre在那本007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我很想问问Macintyre老师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想把书敲在导演脑袋上?没错,邦德就是永远不会死的那类角色,他游走在生死边缘,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也是这个角色的精髓之一。现在倒好,我不知道有几年脑血栓能写出这样的剧情:邦德不仅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WHAT THE ACTUAL FUCK???

    第三幕的最后,邦德被反派Safin下了毒,他只要接近玛德琳和马蒂尔德(邦德的女儿),她们就会死。不光如此,毒药可以轻易传染,意味着哪怕他不碰她们,但是碰了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迟早会接触到她们然后令其丧命。多么完美的方案,邦德只能去死了,是不是?

    且不说这个情节有多么庸俗,这根本就是宇宙级别的out of character。最后一幕,邦德站在楼顶,凝视着天空飞过的导弹,眼神平静而释然。对不起,我不知道这是谁,反正不是詹姆斯·邦德。《皇家赌场》展现给我们的007,充满了一种几乎粗粝的生命力。他被人算计过、被下毒、痛失挚爱、无法通过最简单的测试......但这都不影响他一次次回到战线上来,为女王而国家赴汤蹈火。不管是书里还是电影里,邦德的形象始终是这样的:纵使他一无所有,遍体鳞伤,也依然会在苦难中蹒跚行进,一往无前,for Queen and country。

    007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系列IP的主角,身上有着不可违逆的规则。我敢说其中之一就是他不能死掉。他就是那个我们可以看着他出生入死,而不用担心他会真的离去的角色。他会被暂时打垮,但永远不会被真正打败。这是他的光环,也是他的魔力,世世代代的观众之所以爱他,爱的就是这份不切实际。现在倒好,各种陈词滥调的情话、家庭温馨、父亲为女儿出生入死.....这是《飓风营救》吧?

    (不,不是,因为这个拍得还不如《飓风营救》。)

    除此之外,我必须再再再吐槽一下玛德琳·斯旺女士。这个角色在《幽灵党》里就极其失败,《无暇赴死》里基本也没救回来。她是一个塑造得非常糟糕的角色:我们不知道她的个性(对比之下,Vesper和Paloma一登场我们就知道她们是什么样的人),无法与她共情,她的角色几乎没有记忆点。没人会质疑邦德为什么爱Vesper,但你只要搜索一下就能看到一大片人困惑邦德怎么就爱上她了。

    我不否认蕾雅·赛杜在《阿黛尔的生活》里表现出众,但是选她当邦女郎实在是个错误的决定,为此选角导演值得被浸猪笼。她在电影中差不多只有两个表情:困,和难过,除此之外她和丹尼尔没有任何银幕火花(可能因为她比他小了将近20岁吧)。这不是我一家之词,我随便引用几个烂番茄的影评:

    “两位主演的吸引力无可置疑,但他俩的爱情压根没有一丝火花。他们的互动略显尴尬,无法像2006年《皇家赌场》的邦德和Vesper那样点燃银幕。”

    “如果说有什么,Lashana Lynch的新007是个更有趣的互动对象,相比玛德琳来说。邦德和玛德琳之间缺乏的化学反应委实令人难受,这本来不会是什么问题——但电影恰恰建立在邦德对她的狂热爱情之上(丹尼尔·克雷格和伊娃·格林在《皇家赌场》里就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四部电影之后,看到邦德造访Vesper的坟墓,还是会令我们深深动容)。”

    “问题就是电影篇末建立在一段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关系之上:玛德琳的角色如此单薄,只能算是过世的Vesper的一个影子——那段爱情被伊娃·格林演绎得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你完全相信它能够穿透詹姆斯·邦德这个为国家而生的利器。”

    “玛德琳和邦德的化学反应从来都不让人信服......公平地讲,这个时代的所有邦女郎都被Vesper远远甩在第二位。”

    “不幸的是,即便是充满感情,即便有那些美丽的情话,我们还是难以相信这对情侣深深地爱着对方。这很令人遗憾,因为,说到底,正是这段关系,这份爱情,成了这个电影的主心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谁想看我能把原文全找出来。本人就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拉踩。

    《英国每日电讯》:“对不起,玛德琳,Vesper永远是詹姆斯·邦德的唯一真爱”

    事实就是,选择让这个角色回归就是最大的败笔。她和邦德之间的感情完全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发展,你怎么能指望观众突然之间相信邦德爱她爱到死去活来?电影里邦德将她送走后独自过了五年,后来又跑来找她,对她倾诉衷肠......可是你那五年里看着挺自在的啊?另外,我们从来没见过她抚慰他,逗得他笑(其她女性角色基本都做到了),而她还是两部电影的主角。在我看来,这段感情线乏味而强行,就好像——我引用另一篇影评——就好像制片人揪着电影院里的观众,在朝他们大喊:“记不记得上一回邦德娶了Diana Rigg(《女王密使》中邦德妻子的扮演者),而那简直棒极了?啊哈,这次也是!”

    这次不是。

    就看看多少人喜爱古巴那一段、并称之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吧,玛德琳甚至不在那一段里,这是多严重的问题。回想2006年《皇家赌场》,Vesper出场之后,直接将全片引入高潮。十五年后,《名利场》直接这么写道:“在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时代里,最精彩的一幕中没有动作,没有枪支,没有摇匀或搅拌的马提尼酒。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火车上,在一张餐桌旁,邦德正准备和会计见面,后者负责给他汇上百万美元,参加黑山一个高赌注的扑克游戏。走进来的正是Vesper Lynd(伊娃·格林饰)——她坐下来宣布她就是钱。”

    选择让邦德死掉已经很过分了,选择让邦德为一个根本没什么亮点的女人死掉是值得坐牢的罪过。最后一幕玛德琳开着车,看着女儿说道:“让我给你讲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有人这么回应道:可是她也没和他在一起多久。她能讲什么?

    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和别的间谍不一样,他始终是孤独的,一无所有。让一个冷酷的间谍拥有一个女儿,嗯,不错的想法,但是007电影不是它该存在的地方。观众看007是看什么,看他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吗?看他走入穷途末路不得不牺牲自己?根本不。放过邦德吧,就让他俗套地拯救世界,俗套地喝酒飙车,再俗套地到处睡一睡不好吗?这些正是这个角色的特点啊。

    电影在北美上映之前我看到推特上一个影评人长吁短叹,最后说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唉,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了,想当年《皇家赌场》多么惊艳,怎料就出道即巅峰了。或许连美轮美奂的Skyfall,都无法在剧情、张力、风格以及节奏上,超越2006年的这一部。

    写到最后又想到另一篇影评:或许《无暇赴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创作团队误认为《幽灵党》是个很吸引人的故事,因而选择将该片作为前者的续集。我想说,《幽灵党》烂透了,而这个电影继承了它平庸的角色和一团稀烂的剧情,现在在烂番茄能有84%新鲜度,制片人和导演赶紧跪下来感谢佛祖吧。

    我想引用Ben Macintyre的这一段来结束这篇吐槽:

    “邦德是谁不重要,他代表了哪一代人,也不重要。他可以是金发或者棕发,流血或者不流,没有区别。每一个邦德都不受社会约束,同时又在拯救社会本身;他充满魅力,但本质上孤身一人;他有标志性的物品——汽车、衣服、手表——但几乎没有人格特征或怪癖。他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是很多英国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类人:一个独行侠。”

    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