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穿越时空的古籍
806人已评分
较差
3.0

主演:刘琳卢冉郑亚胜张燕婴朱文立张涌泉刘波励双杰吴魁兆励聘操撒旦君陈连山李德静张渔杨光辉陈诗宇董进应永会

类型:纪录片纪录导演:叶深罗颖鸾郑苏杭 状态:第9集完结 年份:2022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35795749热度:850 ℃ 时间:2023-11-13 11:47:04

简介:详情西瓜视频出品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讲述了古籍高冷面具下那些鲜活、有趣、动人的故事,从外到内透视一本古籍在艺术上的美感、在文化上的价值,它们又如何给现代人以灵感,在今天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到古籍的...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西瓜视频出品的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讲述了古籍高冷面具下那些鲜活、有趣、动人的故事,从外到内透视一本古籍在艺术上的美感、在文化上的价值,它们又如何给现代人以灵感,在今天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到古籍的魅力该片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在西瓜视频、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重磅推出。
  • 头像
    悠悠

    第一集:

    被安利《宋宴》,应该是一本不错的小说素材。

    第二集

    感动。

    张涌泉老师,以及他的团队在做的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也知道了藏经洞和道真和尚有关,1002年前后,修复结束,藏经洞封起来,为后世留下瑰宝。

    “我们现在做缀合的话呢,当然继承了道真的事业,我们要把撕裂在全世界的这些残卷把它缀合起来。”

    第三集

    “当时就是,脑子不知道怎么想的,我觉得就是家谱就是特别神奇的东西,我就想要钱付给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手啊,真的为什么不停地抖,我事后一想,可能就是跟我的生命轨迹要发生转变了。从这以后,一直跟家谱打交道。”

    励双杰先生,很了不起。

    第四集

    有点一般。不过,我想起了林玮生老师,喜欢神话的人,像个孩子。

    (花絮比正文好看)

    第五集

    云南,迪庆。

    东巴文。

    语言学,中国是滞后的,但是,他们是世界的。

    第六集

    浮光掠金,没啥印象

    第七集

    是扬眉剑舞老师啊!!!!!!!!!!

    这集拍得也很好,了解更多汉服复原背后的故事。

    第八集

    老是是日本工匠精神,中国也一点不少这样的人啊。专注一件事,精神是富足的。

    这一集拍得比四五六集好。

    第九集

    杜伟生老师声音好好听,北京话的调调听着很舒服。很有风度的一位老师。

    “干我们这行,路窄,但长。”

    《永乐大典》的真迹要是出现就好了。

    向守护文明的人致敬。

    修复敦煌遗书,也是很伟大的事情。

  • 头像
    小河studio

    大家好,我是《拼接撕裂的文明》这一集的导演张婷。

    写下这篇手记时,片子已经顺利播出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看过这部片子,播出平台的观众评论出来后,截图给张涌泉老师看了一部分,他很开心有更多的人知道缀合这件事,还让我再多搜集一些评论。所以开始回顾与这一集有关的一切时,先要感谢观众。

    说实话,做这部片子之前,我对古籍的认识很陌生,至于再具体到敦煌遗书,我和许多观众一样,只知道一百多年前那场令人痛惜的劫掠,而不知道这批文物的故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并且还在一些人的努力下“更新了剧情”。所以在这篇导演手记里,我想多讲几句片子里还没讲够的张老师。

    张涌泉居住在距离浙江大学车程近一个小时的杭州市郊,平时除了带自己的研究生外,66岁的他已经不常去学校上课,对于学者来说,这是一个做学问的理想环境,他的房子大且安静,还有一处用来种花种菜的园子,园子里的花是太太打理,菜是自己来种,两人各有各的分管区域,权责分明,互不干扰,但共同享受彼此劳动的果实。而他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分给了书房。

    我们的到来,打乱了张老师原本的生活节奏。拍摄过程中,张老师最常说的话就是“行了吧”、“还没有拍够吗”、“需要拍这么长时间吗”、“你们怎么这么认真啊你们”,他眼含笑意地说这些话时,我隐约感觉到一种叫做耐心的东西已经快要被耗尽。

    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因为张老师不了解拍摄工作本身的性质。后来他告诉我,虽然很多时候都在家中,但他的工作每天都安排得非常之满,他有没写完的文章,还有正在出的专著,虽然已经是国内顶级的学者,但他依然在跟时间赛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那几天,我和摄影师方志军老师不是在赶拍摄,就是在商量怎么争取到更多张老师的时间。最着急的一次,就是张老师单方面认为拍摄已经完成,可实际我们的总拍摄量才刚满一一半。因为我们已经占用了太多他原本要拿来做学问的时间,张老师无论如何不再答应我们的拍摄,眼看着时间已经到了晚上八点,我和方老师,摄影助理东亮哥,制片小曹蹲坐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门口一筹莫展,他的学生们见我们可怜,拍下一张照片发给了老师,第二天早上七点,张老师的车就准时开到了学校,看到他的时候我好开心,他也一边笑着朝我走过来一边说,还要拍什么啊你们?啊?

    我们就一起笑嘻嘻的蹲坐在台阶上,一边吃早餐,一边开心地聊天。

    我真是太喜欢张老师了,尽管已经拥有了如此高的成就,但他依然极度认真,对学问极度钻研,他嘴上说着自己老了,但他比很多年轻人都要精力充沛,他第一眼看上去是个严肃的学问家,但相处之后,发现他远比我想象的幽默、善良、执着、真诚。

    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制作和打磨,片子做出来,或许还有一些无法尽善尽美的小缺憾,但依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感谢为这部片子付出过的所有小伙伴。通过这部十多分钟的片子,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知道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做的事。文化需要创造,也需要被守护,多年来他们一直默默地在为历史缝补伤口,这的确是件很了不起的工作。

  • 头像
    小河studio

    大家好,我是张婷,《家谱里的人生》这一集的导演。片子播出后,看到很多人都在评论里询问励双杰老师那里是否有自己家的家谱。对自己来自何处、根在哪里、祖先是谁的关心,好像是大家都会有的一种情结。所以当这集的导演,可以说是沾了题材的光。

    说实话,拍摄励老师和他的思绥草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亲眼见到家谱,对我来说,从前一直觉得家谱是一个很陌生,或者只有在特定地域和家族才有的东西。直到在思绥草堂,励老师拿出珍藏多年、色泽依旧鲜亮的挂谱(就是片中出现的那一件),我才勾连起了一些小时候的记忆。爷爷在世时,每年除夕都会在把一张画拿出来挂在墙上,然后摆放好贡品,向画的方向磕头敬香。原来,那幅“画”也是家谱的一种,而“画”的内容,则是自家的祖先。

    坦诚地说,做古籍这部片子之前,我对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但这种不了解,有时倒也是做纪录片的快乐之一。每接触一个题材,就好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每认识一个人,都能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虽然是在拍古籍,但归根结底讲的还是人的故事,所以,这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工作。

    在和励老师短暂相处的几天里,我们一边拍,一边了解着关于家谱边边角角的小故事。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充实,快乐,也很…热的经历。

    那几天,正好是南方夏天的下半场。励老师的藏书屋是他宅院顶层打通的三间屋子,因为拍摄要保证声音质量,大多数时候都没办法开屋里的电扇,摄影师方老师的衣服总是被汗打湿,就连励老师也是隔几个小时就要去换一身衣服,后来出现在片子里,也可以看到他衣服常常像是被洒了水。有一次采访中途,没问两句话我就中了暑,采访只能暂停,去喝几口藿香正气水再继续…所以每天拍摄间隙,他都会张罗着大家吃西瓜,这就算是愉快的中场休息。直到后来,我们看到西瓜就连连摆手——实在是吃不下了。

    我所拍摄的两个主人公,张涌泉和励双杰,都是本系列片子里少见的“大户人家”。张老师远离城市,在自己的世界里清净地耕菜地,做学问。而励老师却是典型的闹中取静,打开门是乘凉闲聊的大爷大妈,是冒着热气的早点铺,是巷道和小桥上熙熙攘攘的忙碌人间。关上门,就是一片不会被搅扰的自在天地,不过遗憾的是,伴随着拆迁的消息,这份自在,或许只能以“倒计时”的方式存在了。

    那天是一个雨后,我们在屋内结束了当天计划内的拍摄,想再多捕捉些励老师的生活画面,就决定和他一起出门散步。虽然位处城市,但这里依然保留了传统按姓氏居住和生活的格局,或许这冥冥之中也对励老师收藏家谱起到了影响。而我在短短二十分钟里,眼见着身边的景象从热闹到萧条,再到最后,居然就走到了一片基本拆迁完成的废墟之中,废墟中矗立着醒目的挖掘机,还徘徊着主人离去时遗弃的宠物,空气就这样安静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在一旁喃喃地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拆到我那里呢。

    片子播出后,我询问励老师的近况,他说政府已经为他找到了一个地方,但他还不知道是哪里。不管怎么样,有去处就算是一个好消息。而我们的片子,也希望能为他生活在这里的几十年留一个纪念。还有他院门口的小竹林,是励老师的父亲种的,我们也拍到了呢。

    在我看来,励老师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并能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这种快乐。

    感谢为这集片子付出过时间和精力的所有人,再次感谢大家的观看和喜欢!

  • 头像
    小河studio

    大家好,我是古籍里的艺术创想的导演阿甘,这次能拍到仰慕多年的张渔老师,非常开心和荣幸。

    在我一开始注册微博的时候,我就关注了张渔。她经常会分享一些她的画作和生活在微博上。而之前我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家里有猫有狗,过着“儿女”双全的幸福生活。她看起来又飒又仙,拍摄前我曾猜想她会不会不太好相处。

    纪录片里的大部分素材都是在成都拍摄的,也就是在她的老家。出发前和总导演讨论外景的拍摄时,我们设想她会不会去公园喝茶,就像大部分人对成都人生活的固有思维。或者我们总想象她在日常的时候会做一些很文艺的事情。当我们见面后,我长舒了一口气。张渔让人感到很轻松,她爱笑,热心爱帮忙。当我问她平时不工作时都会做什么,她说当然是和亲友一起去压马路,然后去吃路边摊烧烤。酷!

    张渔从高中就开始接一些电影美术的活,后来在这一行也干了十几年。当我们在拍摄时,她也会时不时“犯职业病”,到监视器前瞅瞅场景的陈设,再帮忙美化。多亏了她的职业病和她家人的协助,我们的拍摄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虽然张渔和古籍的缘分是起于电影美术,但在工作之余,张渔也会去各种地方搜罗自己喜欢的古籍。她曾在海外淘到一本手抄绘唐代插花的日本古籍,书中精美的图画让她拿书的手不自禁的颤抖。可惜带回国之后,在一次坐出租车的时候这本书丢了,张渔非常难过,也曾试图去找,但并没有下文。她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捡到书的人不要以为这是一个老东西而随意丢弃,能够好好保管它。

    对于我们的拍摄,张渔一直都非常配合。直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张渔私下问我,能不能拍点她和狗狗的镜头。因为狗狗年纪大了,现在下半身也瘫痪了,可能时日已不多,她想留点念想。于是我们决定在拍摄她日常生活的时候加一些她和狗狗的互动。拍摄之前,张渔妈妈很高兴,一边跟狗狗说“要上电视啦”,一边给狗狗梳毛整理。拍摄结束几个月之后,张渔给我发消息说狗狗走了,同时表达了她的感谢,“谢谢这次纪录片记录下了她的样子”。

    我也很感谢张渔愿意参与这个纪录片。就像她说的,如果能借这个契机让更多的人关注古籍,她就感到很满足了。我也是:)

  • 头像
    Toby

    从《书迷》到《穿越时空的古籍》导演真的一直在拍摄书籍的路上。发现这部片子是看到了小河的豆瓣,与《但是还有书籍》相比这部的宣传可能比较少,片子还没有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而且是在西瓜视频上播出,可能关注度会更少一些。n说一下我看下来的感受吧,最直观的是配音。我觉得刘琳老师好像不太适合给这种纪录片配音,刘琳老师的声音总感觉是在电视剧里没有那种讲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配音让我觉得很赶,还没有时间反应又说了下一句话,余韵不足。我很喜欢萧寒导演的配音,他的声音很亲切有很有趣,让我觉得片子活了起来。n再就是内容方面,这次我感觉拍摄的重点放在了书也就是古籍上面,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少。由一个古籍的主题找到两个人物来拍摄介绍,这样看下来的感受就是有点儿短,感觉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而且旁白很多,对人和书的刻画就显得更少了。我还是更喜欢现场的讲述、人物和书籍的镜头多一些。如果片子的定位就是旁白讲述的方式的话,换一个更有故事性的配音声音会更好。

    拍摄的题材就不用说了,我觉得都非常好。动画的形式也很有趣,这次的动画和《书籍》相比更立体了是有单独在讲故事的感觉。

    六集看下来,非常喜欢希望小河能继续做这个类型的纪录片!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