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国产剧  »  北魏冯太后
951人已评分
神作
9.0

主演:吴倩莲张铁林李光洁沈傲君陈小艺王庆祥薛中锐张颂文

类型:历史战争古装内地剧国产导演:卫翰韬张国庆 状态:第42集完结 年份:2006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5940689热度:1002 ℃ 时间:2023-10-18 13:11:04

简介:详情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 头像
    民彝

    引言:作为一位爱好魏晋南北朝史的国人,深感国内影视剧有关这时代的作品太少,尤其精品更为罕见。近年来观赏《兰陵王妃》《兰陵王》等影视剧;年前又观赏完《北魏冯太后》,南北朝中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自永嘉之乱首先统一北方,国祚绵长。很值得观赏,故而将此剧PO图,以飨网友。

    《北魏冯太后》:女主角“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由吴倩莲主演,将之塑造“女中尧舜”,其孙魏高祖孝文帝亦是一代明君。有关此剧评价在豆瓣电影上颇多,网友可自行浏览,我毋需多言,剧情多依正史,较有戏剧性的虚构是将花木兰与冯氏其兄冯熙加入爱情情节,又熙尚博陵公主,生下孪生姊妹,襁褓中受到孝文帝册封,长大后果然册立为妃,还将孝文帝长子废太子恂生母归入妙媛,后被赐死,其妹妙莲千方百计夺得皇后宝座,然不得其位,与高菩萨私通,东窗事发已是孝文帝临崩前,但是编剧将其事迹挪在前面。有兴趣者可以查阅《魏书·后妃列传》。

    第一集: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雄才伟略。

    第二集: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冯太后身世。

    第三集:

    n

    n

    n

    n

    n

    n

    n

    n

    n

    n

    n小冯淑仪经历宫闱世情,太武帝太子恭宗景穆皇帝晃得以监国。

    第四集:

    n

    n

    n

    n

    n

    n

    n皇孙拓跋濬成长。

    第五集:

    n

    n

    n

    n

    n皇孙濬爱上淑仪,太子晃谋逆。n

    第六集:

    n

    n

    n

    n

    n太武帝设计诱杀太子晃,淑仪大功。

    第七集:

    n

    n

    n皇孙濬即位,是为高宗文成皇帝,李美人得宠。

    第八集:

    n

    第九集:

    n

    n

    n

    n冯淑仪贵为皇后,花木兰出场。

    第十集:

    n

    n

    n花木兰豪侠仗义。

    未完待续

  • 头像
    民彝

    第三十一集:

    n

    第三十二集:

    n

    n

    n

    n

    n

    n

    n

    n

    n

    n孝文帝长子恂出生,祖制“子贵母死”引发争议。n

      第三十三集:

    n

    n冯妙媛赐死,太皇太后为其姪女伤感。

    第三十四集:

    n

    n

    n

    n

    n

    n

    n

    n

    n北魏多地大旱,饿殍遍地;太皇太后与皇帝亲自查勘,体察民瘼。

    第三十五集:

    n

    n

    n

    n代州饥民众众,朝廷赈灾粮到。

    第三十六集:

    n

    n

    n

    n花木兰为民请命。

    第三十七集:

    n

    n

    n

    n

    n

    n

    n

    n

    n花木兰因带领民众铲除贪官而身陷囹圄,后因铁券被无罪开释;太皇太后斡旋,与鲜卑贵族老臣议政。

    第三十八集:

    n

    n

    n

    n

    n

    n

    n

    n

    n太皇太后赐粥於老臣高允;太皇太后与侍婢柳叶同池沐浴。

    第三十九集:

    n

    n

    n

    n

    n

    n李彪怒查贪官姊夫;澄清吏治。

    第四十集:

    n右昭仪冯妙莲与郎中术士高菩萨私通。

    第四十一集: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右昭仪冯妙莲赐死,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兄长辞官出家。太皇太后寿诞,接受百官万民及外邦使节朝贺;并与皇帝商议迁都之事。

    第四十二集(大结局):

    n

    n

    n

    n

    n

    n

    n孝文帝藉着南伐名义,行迁都之实。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太皇太后向上苍祷告,祈祷大魏繁荣昌盛,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其孙--今上皇帝成为一代明君。

    n

    n

    n

    n

    n

    n

    n

    n

    n

    n

    n

    n太皇太后崩,盖棺定论。

    n

    n

    n

    n

    n

    n

    n

    n附:演员表n

      后记:吴倩莲主演的《北魏冯太后》将“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一生搬上荧幕,见证北魏中期历史。北魏自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建国,其孙世祖太武皇帝东征西讨,攻城略地;其后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经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将北魏纳入一个新时期。“胡汉矛盾”贯穿整部剧,最后汉人改革派占据上风,剧中尤多表现鲜卑贵族和豪强圈占汉人田地,有些影射当今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拆迁。n

      北魏皇帝世系: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恭宗景穆帝拓跋晃--高宗文成帝拓跋濬--显祖献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帝拓跋宏--世宗宣武帝元恪--肃宗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孝武帝元修--孝静帝元善见。恰恰是从第一代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起,隔代皇帝享负盛名;冯太后是高宗文成帝之皇后。

  • 头像
    海豚

    终于看完了《北魏冯太后》,除了吴倩莲口音有点出戏外,超级好看的剧!里面最喜欢的就是五朝元老高允了!正直宽厚,无私忠诚等等等等就不夸了,最关键的是还特别可爱!!每次看他恨铁不成钢地讲道理就感觉他把每个皇帝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文死谏的典范啊。百度了一下电视和历史没太大差距,都是97岁高寿善终。另外吐槽一下,为啥每次好看的剧都遭广电禁播……

    另外还要表扬一下北魏冯太后里面的服饰,基本还原鲜卑族风格,鲜卑服饰有空再截图上来,这里我看的时候很奇怪,为啥汉臣(最右)和鲜卑皇族(中间)的领子一左一右,后来查了下才知道,过去外族穿衣服就是左衽。当时冯太后(最左)虽然是汉人,但是嫁入鲜卑,所以也是左衽。再后来冯太后施行仿汉改革,皇族中人的衣服就全部变成了右衽的!细节好评!太用心了!

    ps 看的时候惊奇的发现,拓拔弘(不记得是哪个弘了,就是拓拔浚的儿子)小时候和长大之后简直一模一样……

    剧里面花木兰,冯曦,乙弗步浑,拓拔浚,李奕等等人物,都演的很好,李光洁古装扮相意外的好,特别是眼睛,凤眼微微上扬,和鲜卑风格很符合,可惜英年早逝。后面30几集的时候,高允宣读拓拔浚留下的遗旨,还小感动了一把。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吧。

    1,崔浩写国史被斩的时候,冯淑仪在雨中送别。

    2,冯淑仪为了自己不被赐死(子贵母死),吃了常太后给她的堕胎药,拓拔浚知道之后,悲伤绝望地对冯淑仪说,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和天下所有的男人一样,可以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付出一切。

    3,花木兰犯了死罪,冯曦夜里私自放走她,花木兰不肯走(走了冯曦死),两个人争执到最后,冯曦抱住了木兰,木兰哭着小声说,我不想走……

    其实还有很多情节,就不一一道来,推荐喜欢这段历史或者喜欢古装剧的可以去看一看。

  • 头像
    八厂兄
    是的,我又来写了一篇。不过这次不从对比的角度,纯粹就这部剧本身来谈一谈。按理说“完美”不应该有不足,但是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剧了,因而在鸡蛋里挑一点骨头。


    那就先说不足:

    1、女主实在太完美:这一点几乎是国产电视剧的通病,主角就不能有污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得想办法给洗白。对于一部历史正剧而言,应该有着客观的态度,虽然说戏剧应该在历史的基础上高于历史,但我认为也应该有相对客观的态度吧。历史上,冯太后与献文帝关系非常不好,而且疑似就是冯太后毒杀了献文帝,而且冯太后实际有着大量的男宠(当然得承认,这些男宠几乎都是有能力的,而且为推进改革也尽了很大的力),而这部剧把这些都洗白了,只留下一个哥哥式的李奕和一段柏拉图之恋的李冲。当然,这部剧的冯淑仪相比某某未央里那个傻白甜玛丽苏女主还是强了太多太多,但是我觉得,冯太后杀子,冯太后豢养男宠,与冯太后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不矛盾,这才是一位完整的冯太后。

    2、献文帝拓跋弘的人设:
    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总觉得《胡笳汉月》里夏雨演的那个才是真正的献文帝,而本剧里那个只是披着献文帝外衣的不知道谁(当然就这部剧本身而言那位演员演得很好)。献文帝在历史上绝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君主,反而是强的有点刚愎自用,而且认为生母的死是冯太后造成的因而与冯太后的关系非常不好。献文帝曾大力反腐,这为日后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改革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献文帝的历史评价也很高,他的庙号是“显祖”(请注意北魏皇帝中谥号“祖”的另外只有三位:太祖拓跋珪、世祖拓跋焘、高祖拓跋宏,就连文成帝拓跋濬都只是高宗),可见献文帝是有着很大作为的。本剧少年献文帝符合这一切,但长大的献文帝完全像换了个人,感觉极其不自然。

    3、太子晃与宗爱:
    这部剧里的太子晃与宗爱演的都非常好,但任何历史上看两人都应该是水火不容的,结果本剧里竟然勾搭到了一起。其实我觉得本剧完全可以再加一些太武帝灭佛的叙述,从中引出太子晃与太武帝的矛盾(历史上这对父子的矛盾就在对于佛教的态度),宗爱利用这个矛盾离间他们,最终搞死了他们,这样才更真实。

    4、拓跋宗室的辈分:
    从历史上看:东阳王拓跋丕、淮南王拓跋他与太武帝同辈(注意另外还有个乐平王拓跋丕,在太武帝在位时就死了,本剧用东阳王拓跋丕是正确的);拓跋子推、拓跋天赐与文成帝拓跋濬为亲兄弟(本剧明显给拓跋子推抬高至少一辈);拓跋澄与献文帝拓跋弘同辈(本剧中看不出,但疑似本剧的拓跋澄与孝文帝拓跋宏是一辈);拓跋禧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弟弟(本剧明显太高了拓跋禧辈分,因而看本剧将拓跋澄与拓跋禧掉个正合适)。

    5、其余较零碎的一些部分:
    冯熙是这部剧的最大赢家:历史上的冯熙貌似个人作风有很大问题,这部剧完全变成了纯情男子;
    本剧高允的儿子看着像是他的孙子甚至曾孙,应该考虑一下年龄问题啊;
    本剧左昭仪见冯朗时叫他“大哥”(第一集),实际上应该是二哥吧;
    在常氏还是乳母时(前几集)就有太监叫她“太后”,lady嘎嘎,你串场了吧;
    源贺(贺洛拔)之死太诡异,历史上源贺应该是病死,抢椒酒这段感觉编剧有点太刻意;
    关于孝文帝迁都:明显提前了时间,而且南征的缘由竟是“萧齐篡取刘宋江山”,时间完全对不上;
    强行把冯妙莲出轨提前,好吧为了突出女主的伟大这也可以理解。


    虽然瞎白话了不少,但都是小问题,是我爱之深责之切,就本剧优点而言这些缺点本就不算啥,而且我所谓的“缺点”大多是针对历史的,就本剧而言有些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接下来就服装道具、剧情、配乐、演员来说一说这部剧的完美之处:

    1、服装道具:
          可爱的高允那篇评论已经说了服饰方面的了(顺便说一下,我觉得除了高允之外贺洛拔也很可爱,两个萌萌哒老头一出现我就想笑),本剧关于左右衽的处理已经细致到无可挑剔了,不再赘述。
          发型方面:作为汉人几乎全是束发的,而鲜卑王公贵族多数是披发,也有少量束发;冯熙在羌人部落里及从军是披发,而恢复了身份就是束发了;太武帝和文成帝全是披发,献文帝有披发有束发,孝文帝则几乎完全是束发,这也体现了一个汉化的历程及本人的态度。
          道具:黑夜的场景没有强光打照,只有那一只只昏暗的烛光,和片尾曲《红烛光》实在太搭配了;白天皇宫里采光其实不好,也没有打光,以至于有时都看不清脸,但却显得很真实。

    2、剧情:
          虽然我上面挑了一堆毛病,但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况且据说本剧的编剧中有专门研究魏晋时期的学者,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总体来说剧情其实是很棒的,体现了冯太后自我奋斗与鲜卑汉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完美结合,完全符合长者的二院讲话精神。
          另外花木兰这条线真的是锦上添花!冯太后这条线代表正史,花木兰这条线代表细说;冯太后这条线代表上层统治者,花木兰这条线代表下层民众。体现了统治者的历史与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完美结合,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冯熙(又成全了这小子,不愧本剧最大赢家)。
          而且这部剧对反面人物的塑造我觉得是很客观的,这部剧的反面人物完全不是某些剧里面的那种看着就想掐死的,而且智商也都不算低(当然有几位也不高)。宗爱、拓跋晃、乙弗步浑、乃至拓跋子推、拓跋他、拓跋天赐他们,都不是坏到骨子里那种,都是看不惯汉族势力的日益强大而进行反击,很符合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乙浑生出野心也是形势推动,比较正常的事;看拓跋子推,是既反对汉人又极其忠心,都有点小感动。这种对反面人物更为全面立体的刻画值得每一部剧好好学学。

    3、配乐:
          本剧片头曲《月沧桑》和片尾曲《红烛光》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实在是太经典了,只可惜没有在网上流传开来,以致各种音乐应用上都没有,太可惜了。此外,其它的背景音乐也都很好,和当时的情景很搭配——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少年冯熙和冯淑仪玩耍时,配乐的节奏就相当欢快;最后一集冯太后去世时,《红烛光》的调调突然升高,眼泪都要出来了啊!!
          《红烛光》的旋律和《菊花台》确实很像,以至于我第一遍看还不知道的时候还在想,这么一部历史剧怎么拿周杰伦的流行乐来配乐了呢,但仔细听听又好像不是《菊花台》,当时就很迷惑。不过这部剧出品时貌似比《菊花台》要早,但公映的却比《满城尽带黄金甲》要晚(据说在山西卫视播过?还是家乡人亲啊,等等……就算是家乡吧,别提长乐信都了),当然我不指他们任何一方有抄袭行为,这两首歌各有特色,而且我个人觉得,《红烛光》比《菊花台》还要更胜一筹。

    4、演员:

    吴倩莲(冯太后):永远的女神,不解释,尽管年龄比我妈妈还稍大,但是这不重要,女神就是女神。要颜值有颜值,要演技有演技,就是口音有点出戏,为啥后期不用配音啊?成为太后之后的扮相实在是太迷人了,演技也越发深入精湛,我心中的冯太后完全就是吴女神了。(尽管《胡笳汉月》里宁静的冯太后也很好,而且有一些阴暗的算计显得更为真实,但在我心中吴女神还是第一位!)

    张铁林(太武帝拓跋焘):尽管张瞪眼的演技倍受争议,但在这部剧中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是很好的,真正体现了一个胡人君主的威猛与任性,显得更为真实,一定意义上我觉得比《胡笳汉月》里唐国强老师演的拓跋焘还要出色。(毕竟演了主席之后唐老师演什么都像主席)

    王庆祥(乙弗步浑):先说句题外话,话说王老师在微博上实在是太逗了,大家可以去围观,而且公公也对涨粉貌似也比较在意。王老师饰演的大多是正面角色,这次难得演了个反面角色,但是一如既往地出色。乙浑的胡人风气、武人气质、深邃的谋略,王老师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王老师个人的气质也真的很符合这个角色,相比于《胡笳汉月》里那个蛮横不讲理的乙浑,本剧的乙浑比那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李光洁(文成帝拓跋濬):个人感觉比以上三位稍差一点,但可能不是演技的原因,更是刻板印象的原因,毕竟《走向共和》里那个满脸忧愁的傀儡光绪给人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以至于演文成帝这种守成君主时反而觉得有点不自然,不过总体还好啦,尤其是抱病上马高呼要扫平四海时真是霸气侧漏啊。

    樊志起(拓跋丕):这应该是唯一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前几集小冯淑仪是小演员演的),尽管前期出场并不多。樊老师在老三国里的老年姜维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说了,据说当时本是定他演诸葛亮。在这部剧里演了个小诸葛也不亏吧,拓跋丕的谋略、奸诈、城府,樊老师全都演出来了。貌似老先生已经去世,实在可惜。

    沈傲君(花木兰):沈傲君的古装扮相不仅美丽,还透露这一股英武之气,演花木兰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花木兰的敢爱敢恨、豪情奔放的英雄气概完全表现了出来,感觉比一些专门的花木兰影视都好。

    李依晓(冯妙爰、冯妙莲):我很惊讶这部剧里竟然还有她,而且演的精分。这扮相和新三国里的静姝以及《楚汉传奇》里的虞姬完全不同,据说是她后来整容了(报道上出了偏差我可不负责),毕竟这部剧在前。相比于以上的那些人,我只能说还过得去,她演的冯妙莲有一种刻意让人去讨厌的感觉,显得很不自然,不过毕竟是早期的作品,可以理解的了,后来的静姝和虞姬我个人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沈保平(昙耀):沈老师算是古装剧里宇宙级龙套了,貌似随便找个古装剧就能看到他,不过演技绝对是有担当的。这部剧里昙耀的出场率不算低了,通过编剧之手,沈老师之口,讲述了很多佛教的道理,像这种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剧在今天真是不多了。

    薛中锐(高允):薛老师演过很多奸臣,而在本剧中演的则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毫无违和感,无论是对淑仪、对拓跋濬,以及对拓跋弘,都能感受出是一个老人在谆谆教导晚辈,能把正反面人物演的来去自如,这就叫演技,估计现今这帮小鲜肉及追星族不会懂。

          此外,刘冠翔的孝文帝相比于《胡笳汉月》中的孝文帝温婉有余而霸气不足,但也算比较理想的孝文帝了;臧金生老师的拓跋子推与韩东的乙弗虎扮相太像了;曹艳的和亲公主的美丽与奔放我一眼就迷上了……至于其他的我说不过来了的以及并不认识的演员,在这部剧中的表现也都很好,总体上说,这部剧没有不及格的演员。像萌萌哒贺洛拔、漂亮的李氏、优柔寡断的献文帝、美丽而识大体的左昭仪、心机深沉而识礼的常太后、心狠手辣的拓跋晃与宗爱、正直敢言的崔浩、人格分裂的冯邈、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花弧、忠心耿耿的李奕、掌控大局不畏权贵的李冲、用情专一的冯熙、小跟班柳叶与抱嶷、略有犯而最终悔改的拓跋天赐……等等等等,真的都很出色。
          还有,小冯淑仪、小拓跋濬、小冯熙、小花木兰以及后来的小拓跋宏等小演员也是相当的不错,只是而今他们中好像没有火的,不过也好,吹尽黄沙始到金,他们不管从事什么领域,肯定都会做的很出色的。


    最后再说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思想江化的人来说,这部剧的膜点有点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着看着剧就想念诗,苟……





    苟屁!!
  • 头像
    八厂兄
    这部电视剧是大陆拍摄的吧,可是貌似很少播出过,甚至网上流传的很多都是日文版的,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不长的42集中包含了历史、宫斗、改革等诸多内容,又有对儒学和佛教的阐释,对于南北朝时期的胡汉矛盾也有着深刻的表现,加之古典风格的背景音乐,可以说这是一部很经典的作品,然而却很少为人所知。

          可以将之与比较接近的一部电视剧《胡笳汉月》作比较,当然,《胡笳汉月》被剪成六部支离破碎的电影,难以观其全貌,但是总体上看一看还是可以的。两部电视剧相比较,历史背景都是北魏太武帝到孝文帝这段时间,都有突出表现胡汉之间的矛盾及对立,但侧重点却略有不同:《胡》的线索正如剧名,表现的是汉化的历程;而《北魏冯太后》则是两重线索,一者为改革,另一者为佛教由太武灭佛的衰败走向兴盛的过程。个人认为在这一点上《北魏冯太后》优于《胡笳汉月》,毕竟我们所知道的冯太后是以改革家闻名于世的,另外由抑佛到兴佛的过程也是北魏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点;而《胡笳汉月》剧中从拓跋焘到冯太后再到孝文帝,一郁闷就自己吹个胡笳,个人感觉看着挺蛋疼的。关于两剧对北魏一些特色制度的表现来讲,“子贵母死”制度二者都有很深刻的表现,基本持平,但铸金人立后制度《胡笳汉月》根本没提,冯氏是被拓跋焘钦定硬点的,而《北魏冯太后》中对铸金人立后制度的表现丝毫不差于子贵母死制度,在这一点上又是《北魏冯太后》占优。

          对于人物的设定方面,个人认为总体来讲也是《北魏冯太后》占优,尤其是就女主角冯太后来讲《胡笳汉月》完败。别的不说,先说名字(冯太后名字在史料中未提及,所以两剧基本就是编剧编的了),《北》剧中叫“淑仪”,就显得很有文化,毕竟是北燕王族之后,而《胡》剧中叫“桂儿”,显得太土。另外,《北》剧表现的是冯太后由戴罪之人一步步成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历程,更加符合历史,体现了自我奋斗与历史形成的完美结合;而《胡》剧中则直接是富家小姐出身,却被姑姑冯昭仪钦点入宫(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被钦定为皇孙妃是太武帝做的,冯昭仪可什么都没干),富家小姐入宫却不是皇帝的妃子还整天无所事事,有这样的事吗,完全不按照基本法来啊。

          《北》剧中,冯氏与文成帝是真心相爱,常太后的言传身教也对冯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胡》剧的六部电影中把这两个人直接给忽略了,估计即使是完整版电视剧这两个人也不会很重要,这就很尴尬了。另外《胡》剧中李奕的人设就更不忍吐槽了,居然还是青梅竹马,身为太后的冯氏只是和李奕怀念旧情,再没找过别的男宠,囧;相比之下《北》剧就更显真实,深爱的老公死了,想跳入火堆追随而去,结果被李奕救下,加之李奕为她做的很多的事,精神空虚、孤独的冯太后就爱上或者说是依恋上了李奕,后来李奕被杀后又同样看上李冲,但为了改革大业压制了自身的儿女私情,虽然也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历史上冯太后男宠貌似不少),但考虑到突出女主角的光辉伟岸,也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胡笳汉月》其实也是很好的,只是相比《北魏冯太后》这种戏说更加戏说了而已,而且就景穆帝拓跋晃和献文帝拓跋弘这两个人物及相关方面,《胡》剧是完胜《北》剧的。《北魏冯太后》将拓跋晃刻画成了心狠手辣的人,甚至和宗爱勾结(历史上两人是势不两立的吧),反而将拓跋弘刻画成了胆小怕事的人,个人认为将两个调换一下正好。可能处于塑造反派人物的原因,两部剧都把拓跋子推辈分抬高(实际上拓跋子推为拓跋晃之子,而两剧中在太武帝朝中拓跋子推都比拓跋晃显得大)。《北》剧最不忍吐槽的就是拓跋浚与拓跋晃争储君,拜托,拓跋晃是拓跋浚他爹好不?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太武帝给拓跋浚封王,然后拓跋晃生气了,认为自己太子地位快不保,拜托那是你儿子好不?难道是剧情中设计的拓跋浚不是拓跋晃儿子?但是你也没另说啊,而且这种正剧不应该篡改这种关系吧。还有拓跋晃见常乳母时显得毕恭毕敬,一个堂堂太子对儿子的乳母得这样?

          再吐槽一点,除了提高拓跋子推辈分外,为了树立正面人物,《胡》剧提高了拓跋澄的辈分,《北》剧提高了拓跋禧的辈分。对于其他人物的设计两部剧虽有不同但也都各有特色,平定乙浑之乱上,《胡》剧是成竹在胸,《北》剧是惊心动魄;对于拓跋丕,《胡》剧老成持重,《北》剧圆滑狡诈却是非分明;对于高允大人,《北》剧表现的是鞠躬尽瘁两袖清风,而《胡》剧造型却像太上老君,而且崔浩死后貌似江强成了汉臣的中心,而且很多主意都是江强出的,剧本有意淡化高允;还有源贺,《北》剧称的是鲜卑名“贺洛拔”(话说我是看到大旗上写的“源”才反映出是源贺),不过却显得真实,而且自始至终是忠于朝廷的忠臣名将,《胡》剧中同僚直接叫他“老源”,感觉很蛋疼,而且好像还成了反派人物,不懂;还有宗爱,《北》剧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宦官,更是一个极有城府,又很会做人,善于搞长远投资的政客,这才符合他杀两个皇帝搞死一个太子这样几乎是史上最牛太监的身份,《胡》剧中宗爱表现的也非常好,但显得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而且我一看郭冬临就想笑。

          在称呼方面,个人认为《北魏冯太后》也是略胜一筹,比如私下场合都称“莫贺”、“阿姆敦”、“太伊姆”这种明显是胡人的称呼,而不像《胡》剧中孝文帝直接称冯太后“奶奶”。另外,就孝文帝改革前胡姓未简化这一点来说,《北》剧也做得很好,称呼都是“乙弗步浑”、“步陆孤依丽”、“丘穆陵泰”这样的鲜卑姓名,而《胡》剧中使用的一律都是“乙浑”、“陆丽”、“穆泰”这样的简化的汉姓名。背景音乐方面两者都很用心,尤其片尾曲《红烛光》、《来世相约》都是紧扣剧中的冯太后而作的,都很好听很经典,只是很少人听过,网上流传也很少。此外《北魏冯太后》剧中的黑夜场景都显得昏暗,只有微弱的烛光,不像很多蛋疼剧中的亮如白昼的黑夜,可见这方面也很用心。

          《北魏冯太后》和《胡笳汉月》都是很优秀的表现北魏时期尤其是冯太后的影视作品,然而不约而同地被封禁冷藏,使得活跃在荧幕之上的南北朝剧尽是《陆贞传奇》、《兰陵王》等胡编乱造之流。《琅琊榜》虽好,却是架空,而今《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芈月传》等女性历史人物传记电视剧异彩纷呈,殊不知《北魏冯太后》比《甄嬛传》早五年,比《芈月传》早将近十年,而且不管是电视剧的精彩还是中心人物的作为,《北魏冯太后》都比《甄嬛传》、《芈月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