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老友预热局
20230428
20230429Plus版
20230505
20230506Plus版
20230508老友记
20230512
20230513Plus版
20230519
20230520Plus版
20230522老友记
20230526
20230527Plus版
20230529老友记
20230602
20230603Plus版
20230605老友记
20230609
20230610Plus版
20230612老友记
20230616
20230617Plus版
20230618加更版
20230619老友记
20230623
20230624Plus版
20230626老友记
20230630
20230701Plus版
20230707
20230708Plus版
20230714
20230715Plus版
20230721
20230722Plus版
20230728
20230729Plus版
20230730收官企划
第20230425期
第20230428期
第20230429期
第20230430期
第20230505期
第20230506期
第20230507期
第20230508期
第20230512期
第20230513期
第20230514期
第20230519期
第20230520期
第20230522期
第20230526期
第20230527期
第20230528期
第20230529期
第20230602期
第20230603期
第20230604期
第20230605期
第20230609期
第20230610期
第20230611期
第20230612期
第20230616期
第20230617期
第20230618期
第20230623期
第20230624期
第20230625期
第20230626期
第20230630期
第20230701期
第20230702期
第20230707期
第20230708期
第20230714期
第20230715期
第20230721期
第20230728期
第20230729期
第20230730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美好的一天
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2025
2025安徽卫视春晚
2024 SBS 演技大赏
百分百开麦舞台纯享版
灌篮少年 第四季
刀锋兄弟
最强棒球
走到要去的地方
盛开的心愿 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2022
七年恍如一梦,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那就好好告个别吧。
完整追过的只有2.3.5.6季,第一季那会儿初三中考没咋看过,第四季高三,学业繁忙,也没怎么看。但往生也是少数几个我真情实感追过的综艺(鸡条,明侦)。我爱蘑菇屋的所有人,感谢一路陪伴,大家都要好好的。
开头的补给仓,一连串广告直接摆都不摆了,直接放一堆念完就完事,确实有点硬。
年过半百,上房揭瓦,有点心酸,又有点搞笑????彭昱畅,张艺兴跑哪去了,妹妹就算了,哈哈。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看到师父吃一大包药时,确实他们都老了,师父甲流还没好呢,唉,也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这么多的鸡,没有张艺兴,人生好遗憾。
这么多的柴,没有彭彭来,人生好遗憾。
这么多的碗,没有妹妹端,人生好遗憾。
混搭布艺风窗帘 interesting,何老师缝补门帘的时候,背景音乐有点凄凉的感觉。去搜了一下发现是好妹妹的《微风曲》,挺好听的,好喜欢这个调调,“微风儿吹来微风儿暖,暖暖的夜风说声晚安,……”
此刻节目基调由喜转悲,两个空巢老人相互扶持着住在林中小屋,有茂密的杉木林,有清清的池塘,有幽静的小径,只是孩子们不在身旁,总觉得少了些热闹,多了份冷清。以往热闹的饭桌,如今也显得形单影只,一人一碗饭,一人一杯茶。辣椒炒肉今犹在,不见当年小馋猫。师父讲当年和艺兴,两人从昆明自驾一晚开到大理时梦回鸡条,极限男人帮,呜呜呜~
两个老人打算去看孩子们时,我都预想着一路上肯定是各种讲理说教输出,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两个人一路上只是介绍地方特产风景,看看天上的云朵,天空,太阳,看远方的山水木,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可能他们也知道孩子们不喜欢大人的讲理说教了吧,输出明显少了很多。以前像这种进隧道出隧道一般老黄都得飙几句个人感想,这下没有了,还有点不习惯。到服务区,简单填个肚子,就想着为孩子们买特产礼物了,师父这无处安放的父爱,哈哈。
汽车一路向南,齐秦的《火车快开》也恰到好处。8小时,13小时的路程,只为了不到十分钟的见面,又匆匆离别。离开的背影,不知怎的,慢慢模糊了。这一面怎么说呢,是电话无人接听的紧张,也是找不到人的局促,是刚好没有错过的行程,是暖心的大衣,是绘画的雨伞。人间面,见一面,少一面。如果可以,就抽时间回趟家吧,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菜永远为你热着。
艺兴的信,师父一念出来,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出来了。
“今天福州阴天,下了点小雨。雨不大,轻轻地飘洒在我的脸上。甲方说,《向往的生活》从来说的就不是相聚,而是离别,这次算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真的想念大家。当车窗摇下来的那一刻,看到师傅、何老师,看到节目组的导演和工作人员,我内心很澎湃。原谅我最近有点怕镜头,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思念。八个小时的车程暗藏着你们对我的尊重,何老师挂在我手上的那一袋零食,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关怀。师父您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去吧,赶快去赶路吧,我也希望你茁壮成长。我感受到您对我最质朴的祝福和真挚的祝愿。绵绵细雨像是离别时候的眼泪。谢谢师傅,谢谢何老师,谢谢《向往的生活》。 Ps:希望何老师,师父开车注意安全,永远爱你们。”
希望彭彭早日成为影帝,希望大华的才华能被更多人看见,希望妹妹能够勇敢做自己,希望艺兴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若干年后。蘑菇屋里还是你们。
6天的班结束,迎来假期,早上8点半就起床,上班的时候都没这么早起过,就想好好迎接假期,点了咖啡 可颂,坐在沙发上,抽了一口电子烟,打开了投影,惊喜发现向往7开播了,之前完全没关注 不知道这一季的开播时间,是真的很惊喜,觉得这个假期的开端太美好了。但是真的没想到居然是最后一季,整一期我都很伤感,三小只不在,看着黄磊老师年过半百,还要上房修瓦,叫了声服务员却无人回应,何老师一个人坐在床边缝补着布料,背景音乐将气氛渲染的也很好,内心里很怅然。两位老师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开着长途车一个个去探班,去看艺兴,到了地儿联系不上的时候我看着都难受,还好最后还是见到了面。去见子枫,又是一个告别,感觉到子枫在忍着悲伤和不舍,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最后给鹏鹏打视频,鹏鹏还是那么欢乐,但欢乐里也难掩盖住不舍。
7季以来,节目可能确实口碑是在一直下滑,但是我相信一定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每年都在期盼的向往的开播,每个周末,起个大清早,手边一杯咖啡,抽着电子烟,看着向往,用这种慢节奏去治愈自己一周工作下来的疲惫。这档节目真的一直在治愈我,是我每年、每周的小期盼。
到了要结束的时候,是真的伤感,不舍。大家有不喜欢这个节目的权利,也有表达的权利,但是也希望不要去喷他们个人。这个节目或许对比国内其他很多综艺,少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但是我喜欢它,我不需要它取悦我逗笑我,我就喜欢这种慢慢的感觉,这种氛围,这种带给人平静的、慢下来的力量。
我希望观众对它能有包容,咱们都有选择权,不喜欢了,咱们就不看,把它留给喜欢它的人。
我会好好的认真的看完这一季,像你们陪我走过的6年,最后我希望我也能做一名合格的观众,陪伴这档节目走到最后。
最后,我真的舍不得,我真心的期盼着节目会再回归,有第8,第9,第10季。我喜欢何炅,黄磊,张艺兴,鹏鹏,子枫,大华。会一直支持。
最后一季了居然,好像终于找回了第一季的感觉。
一直觉得自从这个节目火了节目也变了味,尤其这两季常驻新来了三位变成5位以后,变了人也变了味。从原本的有思考有气口有搞笑有温情的慢综,变成了各路资源咖的洗白刷脸大会。
各路人马依次登场,都丝毫不敢怠慢,不然轻则白费了人情努力重则被网友群起而攻之断送了职业生涯,每个人都使出十八般武艺表现出最勤奋的模样,在真人秀里努力表演,演一个真人何其可笑,一大帮子人乌泱泱的来,仿佛一个大型交际场,把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每个人推杯换盏,恭维着的吹嘘着的讨好着的谄媚着的。
本来是老友们的世外桃源,闲适家常,一群熟悉的人从娱乐圈的交际场和现代化的社会拉出来,留一个空地,不必有什么太多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有落点的空本来就是最大的魅力,烟火气和最好的友人分享着厨艺,一切都是乐意于的是向往的。
而后来,下厨从生活从分享变成了工作,变成了固定的镜头,打卡的任务。越变越多的也越变越陌生的嘉宾,人连认清名字都做不到,又更何谈灵魂的共鸣。当节目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期待,成了年轻人向上爬刷脸的机会,还能静下来吗。
越来越多的压迫感,尤其某位努力努力更努力来了以后,就像这位流量的人生一样,这个节目也终于走向机械化表面化竞争化的内壳,无时无刻不在的给他人看的努力,还有精致利己的精神就像这位流量一样贯彻了这个节目。倒也不是多讨厌这个流量,只是他真的很不适合这个节目。
向往的生活从都市把我们带到了乡野,内核又曾经从自由的本我的荒野走回了利益至上的都市,也真的感慨节目组终于在最后一季要终于结束的时候回归最开始的人和初心,也可能是不需要那么受投资方压迫,终于回归了熟人间的温馨闲适思考,回归人本身的情感,而不是那些浮于表面功利的东西。
希望这季能保持初心让我有一个可以闲下来放松的综艺。
2017年,在一处简单古朴的乡间庭院,一个连灶台都没有的蘑菇屋,黄老师、何老师、Henry刘宪华三位嘉宾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被拍成了一部综艺,取名《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也如它的名字一般,从一次轻量级的慢综艺尝试,变成了后来无数观众、制作者们向往的慢综艺“白月光”。
然而,七年过后,《向往的生活》第七季的第一集,黄老师和何老师在节目中突然地宣告了离别。
第七季的倒数第二期,当谭松韵依旧像从前一样摇下车窗向蘑菇屋的家人们挥手告别时,黄老师却无法再许下“下次再见”的承诺,而冷眼也是在那一刻终于真正意识到,原来《向往的生活》真的到了与观众告别的时刻。
离别总有不舍,但选择结束亦是一次勇敢的退让,在掌声中郑重而浪漫的告别,未来留给《向往的生活》与慢综艺的将会是“不破不立”。
“生活在别处”的缓慢与宁静
冷眼常说,爆款综艺总是“顺势而为”,在慢综艺出现之前,以《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为代表的“快综艺”,以强冲突、强整蛊的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密集的笑点和看点使其在内娱综艺市场中占绝对地位。
《向往的生活》在这时出现,一个院落、三个人、满屏的绿色,如此简单的生活,就基本涵盖了整个节目的主体内容。
区别于“快综艺”的强叙事、强节奏和游戏化,《向往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与趣味,给快节奏的都市人带来了一处心灵的“世外桃源”,反而给看腻了“吵吵闹闹”和“打打杀杀”的观众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宁静。
逃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生活的暗流涌动,荡漾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和坦然,《向往的生活》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简单生活”,却以最为真实的“生活本真”让节目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引领慢综艺开始了爆炸式的发展。
之后,不管是《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经营类节目,还是《朋友请听好》、《时光音乐会》等挖掘现代人内心情感的节目,慢综艺总是以慢节奏疏解生活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命题传达人与人相识相知的温情,抚平现实中人的焦躁和慌张。
自此,慢综艺也成为足以和快综艺分庭抗礼的存在。
慢综艺里时间总是缓慢流动,平和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给观众带来内心平静的“情绪价值”,而些故事也形成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共同记忆”。
《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刘宪华在阳光洒下的小院里抱着胆怯的小H招呼客人,黄老师烧好一桌清新小菜,和几位老友共同演绎《心火烧》的多重合唱。
第二季彭彭来到蘑菇屋,做事认真不争不抢,嘴里碎碎念着“不吃了不吃了”却依旧忍不住疯狂干饭,活脱脱从邻村里跑出来的田园少年郎,圈粉无数。
第三季大华暂别观众,彭彭带着妹妹子枫来到蘑菇屋,哥哥调皮捣蛋,妹妹安静乖巧,《向往的生活》探索新的相知与相识,流露出“吾家小女初长成”的养成系治愈。
第四季《向往的生活》走出了蘑菇屋原址,来到了“彩云之南”,彭彭爬椰子树摘椰子,妹妹和朋友滋水枪过泼水节,云南的盛夏为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浪漫。
第五季蘑菇屋来了新的家人,大哥张艺兴既能“承上”也能“启下”,和黄老师一起套路导演组,带着弟弟妹妹去地里开拖拉机干农活,家里是一日比一日热闹。
第六季蘑菇屋终于到了所有人心心念念的海边。看群鱼跃,看海鸟飞,海边的蘑菇屋包容万千但同样是烟火人间,广阔无垠的大海续写着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生活”……
多季的推演,让观众与节目之间有了“共生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为观众,我们也一直在期待和陪伴《向往的生活》每一季的变化,在一起成长的七年中,节目内容的共同记忆也延伸到每一位观众的个体记忆。或许,在《向往的生活》中,我们记忆并怀念的是节目和嘉宾伴随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也正是如此,在第七季中,《向往的生活》也着重地描绘了节目本身的“陪伴感”和嘉宾的“成长感”。
第七季第一期的一开始,节目用七季蘑菇屋的变化,穿插大华、彭彭、妹妹、艺兴的初见、成长和再见的瞬间。
何老师手抖穿针的片段和观众记忆中永远年轻和充满活力的何老师重叠,时光的“流逝”具象而沉重。
而当何老师、黄老师踏上“寻亲之旅”时,以往在家庭中扮演“顶梁柱”的“二老”也只能默默等待彭彭、妹妹工作的间隙,才能和他们匆匆叙旧。角色的错位再次印证了时间的流逝,原来曾经青涩懵懂的“孩子们”,不管是在节目内,还是节目外,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
七季的《向往的生活》也让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式家庭的缩影。从第一季的相逢到第七季的告别,《向往的生活》让这些共同记忆成为了一个闭环,讲述了一个圆满的“向往家庭”的故事,而观众也在这个过程中和节目实现了真正的情感连接,共同成为了《向往的生活》的家庭一份子。
能够做到多季的陪伴,《向往的生活》有种温柔又坚定的力量,但时间总归在变,我们也需要思考,慢综艺的变化速度是否能跟上时间的脚步?
七季以来,《向往的生活》不断增加新面孔、新版图、新模式,努力让节目和观众每一次的见面都更有新鲜感。
然而,这样的“新鲜感”也在面临着观众们的争议。
有观众认为,过多的客人正在让蘑菇屋从“熟人局”变成“大排档”。
而越来越多的机制设计,虽本意是想让节目更加好玩,但却也让作为“慢综艺”的《向往的生活》变得“慢不下来”,与当初的“宁静”渐行渐远。
新鲜感的消逝,既是做慢综艺的无奈,也正在成为综艺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慢综艺如何转型?
对于整个内娱综艺来说,《向往的生活》的告别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作为“慢综艺”的开山之作,《向往的生活》给予观众的情绪价值和青春陪伴,才让它有了在掌声中结束的可能,但更多的慢综艺却是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但令冷眼庆幸的是,慢综艺并非停滞不前,综艺制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差异化的道路。
比如《毛雪汪》、《闪亮的日子》、《快乐的大人》等以嘉宾原生关系出发的小鲜综,虽然也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识来治愈人心,但这类节目更多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消解嘉宾节目内和节目外的差异性,缩短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接地气”的方式打造陪伴感和治愈感。
像《毛雪汪》邀请新朋友、老朋友来家里吃饭唠嗑,偶尔出去溜达,《快乐的大人》则是更加聚焦于一个小团体,从沈月的vlog开始,以“自制”的方式讲述“野猪家族”的友情故事,通过朋友之间毫无顾忌的玩笑和玩闹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治愈感。
这或许给慢综艺的制作者发出了一个信号:“做什么”不重要,“和谁做”才更重要。
通过某个特殊的垂类打造慢综艺的差异化,但并非纯粹地追求“诗酒田园”,也成为了另一种慢综艺的解法,比如以露营为主题的《一起露营吧》、《光露营就很忙了》,以旅行为主题的《奇遇人生》,还有上半年最令冷眼感到惊喜的农耕综艺《种地吧》。
这类节目虽追求治愈,但并非只有治愈,它们以一种生活方式为契机,保留面对新事物的无措感和慌乱感,以一种“过程叙事”来探索当下能够抚平迷茫和焦虑的治愈力量,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松弛感和确定感,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那么,除了在内容上的创新,在商业模式上,慢综艺是否还能有更多玩法?
冷眼想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慢综艺能否有精品化制作的可能?
放眼整个影视产业,电影和剧集的精品化趋势已经逐步成型,网络电影的精品化生产和剧集减量提质的策略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口碑,特别是今年年初《漫长的季节》,更让我们看到影视作品精品化制作的大势所趋。
而综艺,一直以To B作为内容制作的方向,以“综N代”作为持续吸金的方式,从而导致综艺生产陷入一个怪圈:季数越来越长,对观众的吸引力却越来越低。
通常,综艺节目的第一季因为模式的新颖和嘉宾之间的新鲜感,会带给观众最大程度的吸引力,后续综艺制作者们则会在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或者邀请新的嘉宾,以对抗新鲜感削弱的困境,但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相比于一档全新的综艺来说,对C端新用户的吸引力就显而易见的小得多。
况且,慢综艺以记录生活本真为核心,本就在模式上不占优势,若是再换了嘉宾,更可能会损害节目本身的调性。
倘若综艺能够采用剧集的编播方式,打破一些时间上的约束,在内容编排和细节制作上更加细致,达到剧集或电影的制作水平,或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拉长一季节目的周期,养成用户固定的收视习惯,打造一种“沉浸”的收视效果,在冷眼看来,一部具有作品感的综艺节目完全能够实现用户付费的可能。
就像冷眼刚刚写过的《海妖的呼唤:火之岛争夺战》,在节目上线第二天就登上了Netflix韩国电视点播榜前十。
足够高质量、精品化的综艺同样有着不输剧集和电影的用户付费号召力。
国内也有了今年的惊喜之作,《种地吧》横跨192天的超长录制、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结合的制播方式、在综艺节目里开公司的大胆尝试……
《种地吧》的出现,也让冷眼看到了慢综艺走精品化路线的可能。
用一季节目讲好一个故事,从B端到C端,让观众愿意掏钱观看,从而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让综艺生产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正如《向往的生活》用手游延长了综艺的消费链条,《种地吧》从节目内到节目外延伸出的商业链路,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了综艺的消费可能。
回顾过往,从2017年到2023年,七季《向往的生活》陪伴了太多人的成长。同样在这段时期,我们也看到了国内慢综艺在野蛮生长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在许许多多崩溃的瞬间,慢综艺是一束亮光,让我们有了再走一步的力量。
也许《向往的生活》的暂停是一段青春的抽离,一场成长的阵痛,但时间的力量就是从一步一步的遇见和告别中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
当更多的创意的火花诉诸现实,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当内容的精品化路线成为共识,慢综艺终将会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冷眼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虽然可能停播是必须接受的,但感到可惜是肯定的。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相聚总是短暂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生阶段都艰辛却美好,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曾经的生活处处充满美好,充斥着幸福,每个家庭也都是这样,到了某个阶段就是某个阶段该有的样子.孩子们到了事业巅峰期,家里就会少了些许欢声笑语,留下的只是处处的回忆。
人啊,不都是这样吗?既然赶不上时间的流逝,那就珍惜当下的美好吧,生活嘛。保持初心,归来仍是少年,向陪伴我们一段路的向往的生活说:你好,感谢,再见!
暂无简介......
播放指数:979℃
《向往的生活第七季》 第20230623期在线观看 - 综艺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10258-2-30.html
七年恍如一梦,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那就好好告个别吧。
完整追过的只有2.3.5.6季,第一季那会儿初三中考没咋看过,第四季高三,学业繁忙,也没怎么看。但往生也是少数几个我真情实感追过的综艺(鸡条,明侦)。我爱蘑菇屋的所有人,感谢一路陪伴,大家都要好好的。
开头的补给仓,一连串广告直接摆都不摆了,直接放一堆念完就完事,确实有点硬。
年过半百,上房揭瓦,有点心酸,又有点搞笑????彭昱畅,张艺兴跑哪去了,妹妹就算了,哈哈。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看到师父吃一大包药时,确实他们都老了,师父甲流还没好呢,唉,也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这么多的鸡,没有张艺兴,人生好遗憾。
这么多的柴,没有彭彭来,人生好遗憾。
这么多的碗,没有妹妹端,人生好遗憾。
混搭布艺风窗帘 interesting,何老师缝补门帘的时候,背景音乐有点凄凉的感觉。去搜了一下发现是好妹妹的《微风曲》,挺好听的,好喜欢这个调调,“微风儿吹来微风儿暖,暖暖的夜风说声晚安,……”
此刻节目基调由喜转悲,两个空巢老人相互扶持着住在林中小屋,有茂密的杉木林,有清清的池塘,有幽静的小径,只是孩子们不在身旁,总觉得少了些热闹,多了份冷清。以往热闹的饭桌,如今也显得形单影只,一人一碗饭,一人一杯茶。辣椒炒肉今犹在,不见当年小馋猫。师父讲当年和艺兴,两人从昆明自驾一晚开到大理时梦回鸡条,极限男人帮,呜呜呜~
两个老人打算去看孩子们时,我都预想着一路上肯定是各种讲理说教输出,但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两个人一路上只是介绍地方特产风景,看看天上的云朵,天空,太阳,看远方的山水木,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可能他们也知道孩子们不喜欢大人的讲理说教了吧,输出明显少了很多。以前像这种进隧道出隧道一般老黄都得飙几句个人感想,这下没有了,还有点不习惯。到服务区,简单填个肚子,就想着为孩子们买特产礼物了,师父这无处安放的父爱,哈哈。
汽车一路向南,齐秦的《火车快开》也恰到好处。8小时,13小时的路程,只为了不到十分钟的见面,又匆匆离别。离开的背影,不知怎的,慢慢模糊了。这一面怎么说呢,是电话无人接听的紧张,也是找不到人的局促,是刚好没有错过的行程,是暖心的大衣,是绘画的雨伞。人间面,见一面,少一面。如果可以,就抽时间回趟家吧,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菜永远为你热着。
艺兴的信,师父一念出来,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出来了。
“今天福州阴天,下了点小雨。雨不大,轻轻地飘洒在我的脸上。甲方说,《向往的生活》从来说的就不是相聚,而是离别,这次算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真的想念大家。当车窗摇下来的那一刻,看到师傅、何老师,看到节目组的导演和工作人员,我内心很澎湃。原谅我最近有点怕镜头,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思念。八个小时的车程暗藏着你们对我的尊重,何老师挂在我手上的那一袋零食,让我感受到沉甸甸的关怀。师父您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去吧,赶快去赶路吧,我也希望你茁壮成长。我感受到您对我最质朴的祝福和真挚的祝愿。绵绵细雨像是离别时候的眼泪。谢谢师傅,谢谢何老师,谢谢《向往的生活》。 Ps:希望何老师,师父开车注意安全,永远爱你们。”
希望彭彭早日成为影帝,希望大华的才华能被更多人看见,希望妹妹能够勇敢做自己,希望艺兴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若干年后。蘑菇屋里还是你们。
6天的班结束,迎来假期,早上8点半就起床,上班的时候都没这么早起过,就想好好迎接假期,点了咖啡 可颂,坐在沙发上,抽了一口电子烟,打开了投影,惊喜发现向往7开播了,之前完全没关注 不知道这一季的开播时间,是真的很惊喜,觉得这个假期的开端太美好了。但是真的没想到居然是最后一季,整一期我都很伤感,三小只不在,看着黄磊老师年过半百,还要上房修瓦,叫了声服务员却无人回应,何老师一个人坐在床边缝补着布料,背景音乐将气氛渲染的也很好,内心里很怅然。两位老师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开着长途车一个个去探班,去看艺兴,到了地儿联系不上的时候我看着都难受,还好最后还是见到了面。去见子枫,又是一个告别,感觉到子枫在忍着悲伤和不舍,仿佛下一秒就要哭出来。最后给鹏鹏打视频,鹏鹏还是那么欢乐,但欢乐里也难掩盖住不舍。
7季以来,节目可能确实口碑是在一直下滑,但是我相信一定也有不少人像我一样每年都在期盼的向往的开播,每个周末,起个大清早,手边一杯咖啡,抽着电子烟,看着向往,用这种慢节奏去治愈自己一周工作下来的疲惫。这档节目真的一直在治愈我,是我每年、每周的小期盼。
到了要结束的时候,是真的伤感,不舍。大家有不喜欢这个节目的权利,也有表达的权利,但是也希望不要去喷他们个人。这个节目或许对比国内其他很多综艺,少了很多趣味性的内容,但是我喜欢它,我不需要它取悦我逗笑我,我就喜欢这种慢慢的感觉,这种氛围,这种带给人平静的、慢下来的力量。
我希望观众对它能有包容,咱们都有选择权,不喜欢了,咱们就不看,把它留给喜欢它的人。
我会好好的认真的看完这一季,像你们陪我走过的6年,最后我希望我也能做一名合格的观众,陪伴这档节目走到最后。
最后,我真的舍不得,我真心的期盼着节目会再回归,有第8,第9,第10季。我喜欢何炅,黄磊,张艺兴,鹏鹏,子枫,大华。会一直支持。
最后一季了居然,好像终于找回了第一季的感觉。
一直觉得自从这个节目火了节目也变了味,尤其这两季常驻新来了三位变成5位以后,变了人也变了味。从原本的有思考有气口有搞笑有温情的慢综,变成了各路资源咖的洗白刷脸大会。
各路人马依次登场,都丝毫不敢怠慢,不然轻则白费了人情努力重则被网友群起而攻之断送了职业生涯,每个人都使出十八般武艺表现出最勤奋的模样,在真人秀里努力表演,演一个真人何其可笑,一大帮子人乌泱泱的来,仿佛一个大型交际场,把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每个人推杯换盏,恭维着的吹嘘着的讨好着的谄媚着的。
本来是老友们的世外桃源,闲适家常,一群熟悉的人从娱乐圈的交际场和现代化的社会拉出来,留一个空地,不必有什么太多的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有落点的空本来就是最大的魅力,烟火气和最好的友人分享着厨艺,一切都是乐意于的是向往的。
而后来,下厨从生活从分享变成了工作,变成了固定的镜头,打卡的任务。越变越多的也越变越陌生的嘉宾,人连认清名字都做不到,又更何谈灵魂的共鸣。当节目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期待,成了年轻人向上爬刷脸的机会,还能静下来吗。
越来越多的压迫感,尤其某位努力努力更努力来了以后,就像这位流量的人生一样,这个节目也终于走向机械化表面化竞争化的内壳,无时无刻不在的给他人看的努力,还有精致利己的精神就像这位流量一样贯彻了这个节目。倒也不是多讨厌这个流量,只是他真的很不适合这个节目。
向往的生活从都市把我们带到了乡野,内核又曾经从自由的本我的荒野走回了利益至上的都市,也真的感慨节目组终于在最后一季要终于结束的时候回归最开始的人和初心,也可能是不需要那么受投资方压迫,终于回归了熟人间的温馨闲适思考,回归人本身的情感,而不是那些浮于表面功利的东西。
希望这季能保持初心让我有一个可以闲下来放松的综艺。
2017年,在一处简单古朴的乡间庭院,一个连灶台都没有的蘑菇屋,黄老师、何老师、Henry刘宪华三位嘉宾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被拍成了一部综艺,取名《向往的生活》。
《向往的生活》也如它的名字一般,从一次轻量级的慢综艺尝试,变成了后来无数观众、制作者们向往的慢综艺“白月光”。
然而,七年过后,《向往的生活》第七季的第一集,黄老师和何老师在节目中突然地宣告了离别。
第七季的倒数第二期,当谭松韵依旧像从前一样摇下车窗向蘑菇屋的家人们挥手告别时,黄老师却无法再许下“下次再见”的承诺,而冷眼也是在那一刻终于真正意识到,原来《向往的生活》真的到了与观众告别的时刻。
离别总有不舍,但选择结束亦是一次勇敢的退让,在掌声中郑重而浪漫的告别,未来留给《向往的生活》与慢综艺的将会是“不破不立”。
“生活在别处”的缓慢与宁静
冷眼常说,爆款综艺总是“顺势而为”,在慢综艺出现之前,以《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为代表的“快综艺”,以强冲突、强整蛊的方式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密集的笑点和看点使其在内娱综艺市场中占绝对地位。
《向往的生活》在这时出现,一个院落、三个人、满屏的绿色,如此简单的生活,就基本涵盖了整个节目的主体内容。
区别于“快综艺”的强叙事、强节奏和游戏化,《向往的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与趣味,给快节奏的都市人带来了一处心灵的“世外桃源”,反而给看腻了“吵吵闹闹”和“打打杀杀”的观众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宁静。
逃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生活的暗流涌动,荡漾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豁达和坦然,《向往的生活》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简单生活”,却以最为真实的“生活本真”让节目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引领慢综艺开始了爆炸式的发展。
之后,不管是《中餐厅》、《亲爱的客栈》等经营类节目,还是《朋友请听好》、《时光音乐会》等挖掘现代人内心情感的节目,慢综艺总是以慢节奏疏解生活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命题传达人与人相识相知的温情,抚平现实中人的焦躁和慌张。
自此,慢综艺也成为足以和快综艺分庭抗礼的存在。
慢综艺里时间总是缓慢流动,平和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给观众带来内心平静的“情绪价值”,而些故事也形成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共同记忆”。
《向往的生活》第一季,刘宪华在阳光洒下的小院里抱着胆怯的小H招呼客人,黄老师烧好一桌清新小菜,和几位老友共同演绎《心火烧》的多重合唱。
第二季彭彭来到蘑菇屋,做事认真不争不抢,嘴里碎碎念着“不吃了不吃了”却依旧忍不住疯狂干饭,活脱脱从邻村里跑出来的田园少年郎,圈粉无数。
第三季大华暂别观众,彭彭带着妹妹子枫来到蘑菇屋,哥哥调皮捣蛋,妹妹安静乖巧,《向往的生活》探索新的相知与相识,流露出“吾家小女初长成”的养成系治愈。
第四季《向往的生活》走出了蘑菇屋原址,来到了“彩云之南”,彭彭爬椰子树摘椰子,妹妹和朋友滋水枪过泼水节,云南的盛夏为节目带来了全新的浪漫。
第五季蘑菇屋来了新的家人,大哥张艺兴既能“承上”也能“启下”,和黄老师一起套路导演组,带着弟弟妹妹去地里开拖拉机干农活,家里是一日比一日热闹。
第六季蘑菇屋终于到了所有人心心念念的海边。看群鱼跃,看海鸟飞,海边的蘑菇屋包容万千但同样是烟火人间,广阔无垠的大海续写着每个人心中“向往的生活”……
多季的推演,让观众与节目之间有了“共生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为观众,我们也一直在期待和陪伴《向往的生活》每一季的变化,在一起成长的七年中,节目内容的共同记忆也延伸到每一位观众的个体记忆。或许,在《向往的生活》中,我们记忆并怀念的是节目和嘉宾伴随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也正是如此,在第七季中,《向往的生活》也着重地描绘了节目本身的“陪伴感”和嘉宾的“成长感”。
第七季第一期的一开始,节目用七季蘑菇屋的变化,穿插大华、彭彭、妹妹、艺兴的初见、成长和再见的瞬间。
何老师手抖穿针的片段和观众记忆中永远年轻和充满活力的何老师重叠,时光的“流逝”具象而沉重。
而当何老师、黄老师踏上“寻亲之旅”时,以往在家庭中扮演“顶梁柱”的“二老”也只能默默等待彭彭、妹妹工作的间隙,才能和他们匆匆叙旧。角色的错位再次印证了时间的流逝,原来曾经青涩懵懂的“孩子们”,不管是在节目内,还是节目外,都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
七季的《向往的生活》也让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式家庭的缩影。从第一季的相逢到第七季的告别,《向往的生活》让这些共同记忆成为了一个闭环,讲述了一个圆满的“向往家庭”的故事,而观众也在这个过程中和节目实现了真正的情感连接,共同成为了《向往的生活》的家庭一份子。
能够做到多季的陪伴,《向往的生活》有种温柔又坚定的力量,但时间总归在变,我们也需要思考,慢综艺的变化速度是否能跟上时间的脚步?
七季以来,《向往的生活》不断增加新面孔、新版图、新模式,努力让节目和观众每一次的见面都更有新鲜感。
然而,这样的“新鲜感”也在面临着观众们的争议。
有观众认为,过多的客人正在让蘑菇屋从“熟人局”变成“大排档”。
而越来越多的机制设计,虽本意是想让节目更加好玩,但却也让作为“慢综艺”的《向往的生活》变得“慢不下来”,与当初的“宁静”渐行渐远。
新鲜感的消逝,既是做慢综艺的无奈,也正在成为综艺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慢综艺如何转型?
对于整个内娱综艺来说,《向往的生活》的告别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作为“慢综艺”的开山之作,《向往的生活》给予观众的情绪价值和青春陪伴,才让它有了在掌声中结束的可能,但更多的慢综艺却是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但令冷眼庆幸的是,慢综艺并非停滞不前,综艺制作者们一直在探索差异化的道路。
比如《毛雪汪》、《闪亮的日子》、《快乐的大人》等以嘉宾原生关系出发的小鲜综,虽然也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识来治愈人心,但这类节目更多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消解嘉宾节目内和节目外的差异性,缩短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接地气”的方式打造陪伴感和治愈感。
像《毛雪汪》邀请新朋友、老朋友来家里吃饭唠嗑,偶尔出去溜达,《快乐的大人》则是更加聚焦于一个小团体,从沈月的vlog开始,以“自制”的方式讲述“野猪家族”的友情故事,通过朋友之间毫无顾忌的玩笑和玩闹带给观众最真实的治愈感。
这或许给慢综艺的制作者发出了一个信号:“做什么”不重要,“和谁做”才更重要。
通过某个特殊的垂类打造慢综艺的差异化,但并非纯粹地追求“诗酒田园”,也成为了另一种慢综艺的解法,比如以露营为主题的《一起露营吧》、《光露营就很忙了》,以旅行为主题的《奇遇人生》,还有上半年最令冷眼感到惊喜的农耕综艺《种地吧》。
这类节目虽追求治愈,但并非只有治愈,它们以一种生活方式为契机,保留面对新事物的无措感和慌乱感,以一种“过程叙事”来探索当下能够抚平迷茫和焦虑的治愈力量,呈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松弛感和确定感,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那么,除了在内容上的创新,在商业模式上,慢综艺是否还能有更多玩法?
冷眼想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慢综艺能否有精品化制作的可能?
放眼整个影视产业,电影和剧集的精品化趋势已经逐步成型,网络电影的精品化生产和剧集减量提质的策略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口碑,特别是今年年初《漫长的季节》,更让我们看到影视作品精品化制作的大势所趋。
而综艺,一直以To B作为内容制作的方向,以“综N代”作为持续吸金的方式,从而导致综艺生产陷入一个怪圈:季数越来越长,对观众的吸引力却越来越低。
通常,综艺节目的第一季因为模式的新颖和嘉宾之间的新鲜感,会带给观众最大程度的吸引力,后续综艺制作者们则会在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或者邀请新的嘉宾,以对抗新鲜感削弱的困境,但这种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相比于一档全新的综艺来说,对C端新用户的吸引力就显而易见的小得多。
况且,慢综艺以记录生活本真为核心,本就在模式上不占优势,若是再换了嘉宾,更可能会损害节目本身的调性。
倘若综艺能够采用剧集的编播方式,打破一些时间上的约束,在内容编排和细节制作上更加细致,达到剧集或电影的制作水平,或是在创新的基础上拉长一季节目的周期,养成用户固定的收视习惯,打造一种“沉浸”的收视效果,在冷眼看来,一部具有作品感的综艺节目完全能够实现用户付费的可能。
就像冷眼刚刚写过的《海妖的呼唤:火之岛争夺战》,在节目上线第二天就登上了Netflix韩国电视点播榜前十。
足够高质量、精品化的综艺同样有着不输剧集和电影的用户付费号召力。
国内也有了今年的惊喜之作,《种地吧》横跨192天的超长录制、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结合的制播方式、在综艺节目里开公司的大胆尝试……
《种地吧》的出现,也让冷眼看到了慢综艺走精品化路线的可能。
用一季节目讲好一个故事,从B端到C端,让观众愿意掏钱观看,从而探索更多的商业模式,让综艺生产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正如《向往的生活》用手游延长了综艺的消费链条,《种地吧》从节目内到节目外延伸出的商业链路,通过多种方式拓宽了综艺的消费可能。
回顾过往,从2017年到2023年,七季《向往的生活》陪伴了太多人的成长。同样在这段时期,我们也看到了国内慢综艺在野蛮生长中迸发出的生命力,在许许多多崩溃的瞬间,慢综艺是一束亮光,让我们有了再走一步的力量。
也许《向往的生活》的暂停是一段青春的抽离,一场成长的阵痛,但时间的力量就是从一步一步的遇见和告别中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
当更多的创意的火花诉诸现实,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当内容的精品化路线成为共识,慢综艺终将会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冷眼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虽然可能停播是必须接受的,但感到可惜是肯定的。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相聚总是短暂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生阶段都艰辛却美好,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曾经的生活处处充满美好,充斥着幸福,每个家庭也都是这样,到了某个阶段就是某个阶段该有的样子.孩子们到了事业巅峰期,家里就会少了些许欢声笑语,留下的只是处处的回忆。
人啊,不都是这样吗?既然赶不上时间的流逝,那就珍惜当下的美好吧,生活嘛。保持初心,归来仍是少年,向陪伴我们一段路的向往的生活说:你好,感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