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骗人是由伊夫·罗贝尔执导的一部拍摄于1976年喜剧片在法国上映,主演由让·雷谢夫,克洛德·布拉瑟,盖伊·巴多斯,维克多·朗努西,丹尼尔·德洛姆,安妮·杜普蕾,马蒂·维拉龙嘉,路易丝·康特,莫里斯·贝尼舒,克里斯托弗·伯勒,让·莱斯科特,马丁·萨赛,凯瑟琳·韦洛,帕斯卡·尔雷诺,理查德·圣·布里斯,让·拉尼尔,安妮-玛丽·布洛,海伦·卡泽热丽,让-克洛德·玛格丽特,雅尼莫尼,克瑞娜·巴罗内,杰拉尔德·卡尔德隆,伯纳德·查兰,让-弗朗索瓦·德雷克,斯蒂芬·弗朗西斯,保罗·赫伯特,皮尔·马莱,玛丽-泰蕾兹·奥兰,让-保罗·索拉尔领衔。 《红衣女郎(The Woman in Red)》的法国原版
是美国电影《红衣女郎》的法国原版,剧情都很熟悉了,主要是为了看美女,哈哈,太漂亮了。
《红衣女郎》对此几乎是一比一复刻,很多小细节都一样,但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第一,呈现的关系更加多元多样,在这部电影中,四人行中的其中一位戴眼镜的和母亲之间畸形的母子关系得到了更多的表现,主角的妻子被中学生变态地喜欢也得到了更多的表现。主角家里总是一副有很多学生在搞party/写作业/探讨学术/病怏怏地抽烟或者干其他坏事的样子给我一种很“外国”,很“法国”的感觉。这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想想看:一部电影里可以看到畸形母子,同性恋,变态中学生狂追五十多岁老女人,超级大美女,婚外情等等一系列元素。我觉得自己的格局和视野都被打开了。
第二,美国版里的女性都很好看,除了红衣女郎外,主角的妻子也很美,老处女也很美。而且红衣女郎真的就是典型美国美女的样子,风情万种,而法国版里只有“红衣女郎”最美,主角的妻子则略显老态,老处女甚至比主角的妻子还美。这一点小小的变化看似没影响,实则则让男主角的这种“出轨”行为性质差点都变了。
美版里的男主角妻子和“红衣女郎”相比不算逊色,所以“红衣女郎”更像是一个中年危机性的“诱惑”,是男主角由婚姻走向婚外的开始。
可是法国版里的男主角妻子和女主角妻子的颜值差距有点大,差点都可以作为男主角出轨的理由了。尽管电影的立意并不是这么低俗,可是要想突出“大象骗人”这个点,要想突出男性的本质,欲望的本质,也许应该让两者的颜值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三,美法的现代化各有千秋,各有侧重。这部电影是1976年,美国翻拍的那部是1984年。法国这部里面的室内房间很艺术,简直不像是正常居民住的房间,像是高级艺术酒店。到处都是艺术画,古典的床和绿植。美国那部里则是很现代化了(就是24年城市里的那种室内现代化)。室外拍摄则是有点自然主义,乡村田园风光太美了,到处都是绿色,绿色。而美国那部则更城市化一点,就是24年城市里的那种感觉。看下来给我一种法国更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美国更现代主义,摩登主义的感觉。不过也有可能和导演拍摄的时间有关。哎,总之都很现代化。
第四,美国那部修改了法国这部里面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其中有一个男性,他是个花花公子,可是老婆无缘无故失踪了,后来老婆又回来了。在法国版本里强调了这个男性失去了妻子以后有多么多么地难过,给人一种他很可怜的感觉,后来他的妻子是在朋友的帮忙下才回来的。回来了以后,两人就继续在一起了。
这样的剧情并不能把“他是个花花公子”人设体现的很明显。
美国版本里则体现了这个花花公子的人设,第一,他没有一系列过于难过的行为,第二,他的妻子不是朋友追回来的,是自己又跑回来的。自己跑回来和被朋友威胁回来,这个差别很大。(如果我看漏了那就当我没说)
第五,既然代表了中年时期“得不到”的诱惑,就不应该让“红衣女郎”满足了男主角,美版做的更好一些,法国还让两人接吻了。
总之,“想得到又得不到”才是这部电影的精髓,在这一点上来看,美版对于小细节的修改更加地精准。
第六,美版的老处女人设肯定比法版的“已经结了婚的老女人”人设更合适吧。
反正收获就是美女真好看,让人心情愉悦。
精巧的结构,真实的表演,冷静的视角。后来被好莱坞改编成《红衣女郎》,之后又被国内改编成《情圣》。《大象骗人》是完全现实主义的表演,剧情也完全写实,没有任何夸张的地方。美版《红衣女郎》在原版上加入了一些喜剧化的夸张表演但戏是一模一样的,甚至几乎每一场都一样,不过某些地方为了夸张而牺牲了人物逻辑。而《情圣》是更多脸谱化的表演和更多戏剧化的情节。三个可以对比着看,哪个版本更精彩搞笑,见仁见智,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