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
第8集
第9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奇皇后国语
别再犹豫
入住汉阳
深夜医院
揭密最前线
优越的一天
无血无泪普通话版
灰姑娘游戏2024
灰姑娘游戏
结婚吧YOU
我觉得如果没有辽丽战争,康兆就会专权,男主会成为傀儡,高丽绝对会提前上演武人时代,正因为有了辽丽战争,高丽的将士们都忙于和大辽打仗,这场仗把武人力量削弱了不少,男主也有了掌握实权的机会,让武人时代延后到了高丽毅宗时期了,即便如此也依然发生了崔质专权的事件
最后的片段里男主回忆过往的那些死去的敌人与战友,没有杨规出场有点可惜,他没和男主见过面呀
最近在看韩国大河剧《高丽契丹战争》,剧中高丽显宗自称“皇帝”,臣民敬称他为“陛下”,称呼其正室为“皇后”,后继人则为“太子”,俨然中原王朝君主。
实际上,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之后,就和中原王朝一样对内自称“皇帝”,面对中原王朝则立刻降格为“王”,历史上称之为“内帝外王”。在剧中,契丹人也称显宗为“高丽国王”。
直到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蒙古人不允许高丽人再搞这种小动作。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王昛即位后,放弃“皇帝”自称,从此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不管是高丽还是后面的李氏朝鲜,都自称“王”,敬称“殿下”,正室为“王后”,后继人成为“世子”最近在看韩国大河剧《高丽契丹战争》,剧中高丽显宗王询自称“皇帝”,臣民敬称他为“陛下”,称呼其正室为“皇后”,后继人则为“太子”,俨然中原王朝君主。
实际上,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之后,就和中原王朝一样对内自称“皇帝”,面对中原王朝则立刻降格为“王”,历史上称之为“内帝外王”。在剧中,契丹人也称显宗为“高丽国王”。这种做法,持续了300多年,一共有24位高丽王自称“皇帝”。
直到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蒙古人不允许高丽人再搞这种小动作。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王昛即位后,放弃“皇帝”自称。从此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不管是高丽还是后面的李氏朝鲜,都自称“王”,敬称“殿下”,正室为“王后”,后继人成为“世子”。
同时,高丽国王的庙号被废除,王昛最终只有谥号“忠烈王”,而不像其前面的24任国王一样称“宗”。不过,李氏朝鲜建立之后,第三代君主李芳远又重新恢复了庙号。所以,即便明朝已经赐给他父亲李成桂“康献王”的谥号,他还是按上了“太祖”的庙号,自己则成为“太宗”。
。
1
生动的口述历史
n罗振宇《文明之旅》每期节目我会学习两次,第一次是在节目更新的周三早晨看文本,第二次是走路时听音频,罗老师的口语表达生动至极。他在一次直播时说,镜头前的手舞足蹈在手机屏幕后的观众眼里是眉飞色舞,镜头前的正襟危坐在手机屏幕后的观众眼里是枯燥乏味。镜头就像一个过滤器,镜头前的人要保持感染力,当然要添加更多情绪,连带更多手势、更高昂的语调、更生动的语言。n
《文明之旅》1010的主题是第二次契丹与高丽战争,对于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中契丹统治者的心理活动,他这样揣摩:「你不是对宋朝称臣吗?难道不知道你跟谁接壤吗?不知道这条街上谁是大哥吗?来,现在改向我称臣,一个头磕在地上,服个软,这事就这么算了。」n
这一段讲述画面感极强,让我如临评书现场。有趣的是,韩国人的书面记录中,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议和期间,高丽官员拒绝答应单方面向契丹官员鞠躬的要求。n
2
高丽太祖王建的子嗣观
n契丹灭了渤海国,王建也一统朝鲜半岛,在公元918年,建立高丽王朝。公元942年,契丹使团出使高丽,随团带了56头骆驼作为国礼。彼时,辽朝的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对宋作战,向高丽示好,当然是为了安稳东部边境。王建对契丹的举动毫不买账,以契丹消灭自己的近邻渤海国为由,流放了契丹的使臣,还把契丹送的骆驼全部拴在首都开京一座桥下活活饿死。对于王建在外交中的粗暴,今天的韩国人这么解释:王建的军队曾与后百济苦战,但是吞并后百济后却善待后百济的王室,这样的慷慨之君之所以与契丹交恶,是因为王建在渤海国灭亡后,接纳了渤海国曾经的统治精英,王建对契丹的态度受到渤海遗臣的影响。n
契丹主动向王建示好,结果被王建羞辱,不报仇解恨誓不罢休。公元993年,高丽第六任君主成宗王治在位的第十二年,契丹号称发兵八十万征高丽,辽军统帅是萧太后女婿萧恒德。后人猜测,辽军实际人数是五万。辽朝南部边境上,与赵宋的战事不绝,辽朝断不会在朝鲜半岛投入过多资源。战争结果是契丹与高丽议和,双方约定高丽停止使用宋朝的年号,与宋朝断交,向契丹称臣,改用契丹的年号,契丹同意高丽保留其从女真部落手中抢夺的六座城池,也就是江东六州。有趣的是,韩国人强调了双方谈判过程中的礼仪,契丹谈判代表要求高丽代表向自己鞠躬,高丽代表宣称双方要平等相待,双方达成共识后相互鞠躬。n
高丽王室人丁不旺盛,开国君主王建提倡近亲结婚来增加子嗣。王位的继承方式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高丽第五任君主景宗王伷的献哀、献贞两位王后都是亲叔叔王旭的女儿,也就是说,王建的孙子与孙女结了婚。献哀王后诞下王诵,献贞王后没有子嗣。王伷25岁早逝后,献贞王后搬离王宫、住到寺庙附近。她尘缘未了,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亲叔叔王郁相爱,诞下私生子王询后难产去世。
n3
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
n宫墙内迎来了新君。王伷与献哀王后之子王诵年纪太小,王位由献哀王后的亲兄弟、王伷的堂兄弟王治继承,也就是成宗。对于亲妹妹献贞王后与叔叔王郁的私生子王询,王治接纳小生命进入王室,也是延续祖父王建扩充王室人口的立场。王治追封自己的父亲王旭为戴宗,站在戴宗的视角,他一个外孙的生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另一个外孙的生父是自己的堂侄。n
王治流放了与先王的王后私通的王郁,王郁与新生的儿子分别,一路向南。另一方面,辽朝的军队也南下了,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开打。辽朝要的是高丽服软,避免在南边与赵宋开战时高丽人从东边进攻。高丽人很清楚个中得失利弊,与宋朝断交,向辽朝称臣。韩国人在字面记录在强调,谈判的契丹与高丽官员在礼仪上是平等相待。n
4
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
n高丽成功度过危机,王治也走到生命尽头。公元997年,王治去世时,献哀王后与景宗的儿子王诵已经长大,王位交给了王诵。与献贞王后一样,献哀王后也没有为故去的景宗守节,在王诵十一岁那一年,献哀王后与和尚金致阳的私生子出生。王诵登基以后,献哀王后企图杀掉王位候选人王询,并要求王诵指定她的私生子为接班人。献哀王后强迫王询出家、严加监视,但诛杀王询的谋划一直没有得逞。n
外交上,王诵恢复了与宋朝的外交关系,复交的底气在于清川江与鸭绿江之间的防御工事、以及在这些工事附近的六座防御性城池。n
公元1009年,首都开京的宫殿发生火灾,化为齑粉,王诵备受打击一病不起,生命垂危之际他命令驻扎在高丽西北的武将康肇返回开京,保护王位继承人王询、抗衡太后小团体。康肇却收到君主已薨的误报,一路向开京疾驰,到开京附近他发现君主还活着,干脆弑君,诛杀太后党羽,扶持王询上位,也就是第二次、第三次契丹高丽战争时期在位的显宗。显宗王询,生父是太祖王建之子王郁,生母献贞王后是太祖王建另一个儿子王旭的女儿,也就是说,王询的祖父与他生母的祖父是同一个人。从父亲这一支来看,太祖王建是王询的祖父;从母亲这一支来看,太祖王建是王询的外曾祖父。n
近亲通婚让高丽王室内部的血缘、亲缘关系盘根错节。王询在复杂的内部、外部事务间小心地保持平衡。公元1010年,一名高丽将军率兵血洗了女真人的据点,女真人请契丹主持公道。加上康肇上一年杀害辽朝册封的穆宗王诵,辽圣宗亲率四十万军队讨伐高丽。此时,契丹高丽战争导火索之一的康肇被新君王询派往江东六州之一的通州迎敌。n
通州城墙坚固,契丹军队久攻不下,康肇有所懈怠,沉迷围棋,结果当然是逸豫亡身,被辽军生擒后杀死,他手下的三万士兵全部被俘。契丹军队南下,剑指平壤。平壤的驻军自知强敌难挡,准备投降,但显宗王询派来的援军扭转了局面,抵抗派压制住了投降派。平壤久攻不下,辽圣宗指挥军队南下奇袭开京。身在开京的王询南撤,扑空的辽军在开京放了一把火,烧了开京的宫殿与宗庙。辽圣宗担心孤军深入会被高丽军队包抄,虽然没有达成预想的战争目标,内心窝火,也只能撤军北归;逃亡的显宗王询被南方贵族粗暴对待,仓皇抑郁,只能忍气吞声。n
辽军的撤退之路险象环生,背后可能埋伏着高丽的军队,头上暴雨倾盆。高丽的寒冬已至,为了避开山区的暴雨,辽军选择从内陆撤退,但暴涨的河水让北归之路更加艰难。在辽军自顾不暇的归途上,先前被辽军抓获的三万高丽降卒全部逃亡。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高丽受到重创,但契丹同样代价高昂。韩国人尤其强调,契丹人力折损严重,官方不得不降低行政部门的用人标准,把几乎是文盲的人吸纳进行政系统。n
5
第三次契丹高丽战争
n公元1011年,契丹与高丽之战的战火已经平息,当年八月,显宗王询遣使入契丹恭贺辽圣宗寿辰。辽圣宗要求显宗本人亲自前往贺寿,显宗称病拒绝。辽圣宗转而要求显宗献上江东六州,结果再次碰壁。n
高丽让契丹持续吃瘪,公元1018年,契丹发兵高丽,决定武力夺取江东的土地,这是辽圣宗在位期间的第三次征高丽。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萧太后执掌军国大事,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宋朝,与高丽快速议和;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辽圣宗御驾亲征,结果很狼狈;第三次,辽圣宗选择坐镇后方,前线军队由萧排押指挥。辽军的战术依然是沿用辽圣宗上一次亲征时确定的方案——直取开京。n
这一次,显宗选择坚守,还把祖父兼外曾祖父王建的衣冠送到前线,表示誓死守土的决心。辽军出师不利,在边境渡河时,被高丽狙击。到了开京城下,无法快速破城,主帅萧排押决定佯装退兵,留了三百骑兵埋伏在开京附近,等候时机。但是高丽发现了辽国的伏兵,主动出击,全歼伏兵。打不下来,只能狠心全军撤退,但是后退的路难走,沿海岸线的路已经被高丽封锁了,只能走内陆,但内陆的关隘难越。长线作战的辽军疲惫不堪,又被高丽人从身后袭击。在江东六州之一的龟州,辽军惨败。从此,契丹彻底放弃了对高丽实际控制的江东六州的土地诉求。n
n6
口述与书写历史
n魏文帝曹丕曾经感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古代的封建王国再强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熵增,达到最大熵,即是覆灭。在动态博弈中,再强大的军事集团也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强者犁庭扫穴的胜利让人称快,因小失大的败绩让人唏嘘;弱者被蹂躏的痛苦昭示弱肉强食的法则,以弱胜强的奇迹让人钦佩。用文字记录,书写者会小心地遣词造句,少不了心有所图的文过饰非、处心积虑的讳莫如深。用口语讲述,口述者会调动更多的激情,少不了添油加醋的演绎、无中生有的编造。n
罗振宇《文明之旅》1014围绕在公元1014年去世的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展开。民间传说中的杨延昭之子杨宗保、儿媳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罗振宇以此为切口,分析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区别。口语是有声的语言符号,文字是无声的语言符号。最早的文字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早的用途是记账,记账当然要苛求精准。后来,文字的运用场景多样化,准确不再是文字使用者唯一的诉求。过耳的声音、过眼的文字,有的过去,有的留下,留下的被粗加工、深加工、或者爆改,所过者、所存者持续演化。n
第二到第五部分,三次契丹高丽战争的内容,参考了英文网站,网站内容结合了本剧:nhttps://koreanewsroom.comnn部分高丽君主名称英译:
nn
王氏高丽在建国初始就自称是继承高句丽,并以恢复高句丽疆域为己任,并积极北拓。在渤海国灭亡前,高丽跟契丹之间还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但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后,高丽和契丹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在公元942年十月高丽太祖王建还将契丹所赠送的50匹骆驼饿死在开京万夫桥下,并将契丹使臣30人流放海岛。
高丽太祖王建企图联合后晋攻打契丹,但被后晋高祖石敬塘拒绝。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派使者联络高丽共击契丹,但此时王建已去世,王建之子王武即位,王建生前广泛与豪族通婚生子,而王武则是王建诸子中母家地位最低的一个,因此王武统治根基很弱。豪族们无不想利用王建死后的混乱时期浑水摸鱼,扶植自家女子为王建生的儿子继位。所以,他的根基脆弱,不得不“疑人太甚”,随时身边都是全副武装的甲士保护,以备不测,同时大力赏赐武将士卒,引起文臣的不满。
王武的兄弟王尧、王昭及外戚王规也图谋篡位(注:王武在位两年就去世,去世当天其兄弟王尧就发动政变夺位),此时高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军备不修,因此后晋使者见到高丽现状后,断定高丽无力出兵攻打契丹,因此无功而返
《续通典》:晋天福中,有西域僧袜罗来朝,善火卜。俄辞高祖,请游高丽,王建甚礼之。时契丹并勃海之地有年矣,建因从容谓袜罗曰:‘勃海本吾亲戚之国,其王为契丹所虏,吾欲为朝廷攻而取之,且欲平其旧怨。师回,为言于天子,当定期两袭之。’袜罗还,具奏,高祖不报。出帝与契丹交兵,袜罗复奏之,帝遣郭仁遇飞诏谕建,深攻其地以牵胁之。会建已卒,武知国事,与其父之大臣不叶,自相鱼肉,内难稍平,兵威未振,且夷人怯懦,袜罗之言,皆建虚诞耳。
在高丽对辽国敌视的情况下,辽圣宗即位后,就将高丽,迫使高丽臣服作为征伐目标之一。
第一次战争:公元993年辽国萧恒德率军号称80万,进攻高丽,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进攻至安戎镇(今朝鲜平安南道文德郡),被高丽守将大道秀、庾方挫败,停止南进。之后萧恒德应该是意识到了凭借自己手上军力无法征服高丽,因此在跟高丽军主力交战之前,就和高丽内史侍郎徐熙约和而还,约定辽国将鸭绿江以东的女真土地赐给高丽,而高丽则向辽国称臣。本来徐熙还想要得到鸭绿江以西的土地,请求高丽成宗王治暂缓遣使辽国,但王治一心要结束战争,拒绝了徐熙的要求。
第一次辽丽战争结束后,高丽向辽国称臣,但高丽得到了鸭绿江以东的二百八十里土地,高丽继而控制了鸭绿江东岸地区,并在鸭绿江附近修建了江东六州。
高丽虽然从辽得到鸭绿江东的土地,但内心并不欲称臣于辽,于是在辽撤军后派使者出使北宋,请求北宋出兵和高丽共击辽国。但经历多次北伐惨败后的宋太宗并未答应。
公元997年高丽成宗去世,高丽景宗之子王诵即位,是为高丽穆宗。高丽穆宗即位后在公元999年派使者出使北宋,请求宋真宗派兵同高丽联合夹击契丹,但宋真宗并未出兵。公元1004年十月,宋辽缔结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关系,此后,北宋更不可能为了高丽而撕毁与辽的盟约。
而辽国方面通过逼迫北宋签订城下之盟,每年需缴纳岁币给辽国,并且承认白沟河以北皆为辽土,逼迫北宋放弃了对幽云十六州的法理主权要求。而在1009年高丽发生内乱,高丽穆宗王诵的母亲千秋太后的情夫金致阳谋反,穆宗召西北面都巡检使康兆入开京护卫,但康兆带兵入开京杀死金致阳后,又将穆宗弑杀,另立王诵之族弟王询继位,是为高丽显宗。辽国皇帝辽圣宗认为高丽内乱,有机可乘,因此第二次辽丽战争爆发。
第二次战争:辽圣宗率领辽国主力大军御驾亲征高丽,一幅要将高丽灭国的态势。这次辽国大胜,击败了高丽权臣康兆率领的高丽军主力,俘虏康兆,攻陷高丽首都开京。但是辽军这次的军事行动非常冒险,造成辽军后方非常不稳固。因为进军途中遭遇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因此辽军放弃了久攻不下的高丽西京等重镇,选择抛开西京直扑开京。
这导致辽圣宗虽然攻陷开京,但辽军后方却受到了仍被高丽占据以西京为首的多个重镇威胁。高丽西北面都巡检使杨规率军奇袭辽国攻占的郭州,全歼六千留守辽军,导致辽军占领的“所降诸城复叛”。因后方受到威胁,于是在占领开京的当天,辽圣宗就下令班师。在辽军班师途中,高丽军追击,双方互有胜负。同年夏,北宋派到辽的使臣李迪报告此次辽军东征高丽“兵败,多不还者”,北宋边臣所获情报也是“契丹征高丽,官属多战没”,不得不从南京一带选取曾当过官吏及稍识字者来补充战死者的官缺。 由此可知,辽军虽然在第二次辽丽战争中获得几次军事胜利并一度占领高丽国都开京,但最终仍蒙受相当大的损失,也未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战争结束后,辽国高丽并未修好,辽圣宗要求以高丽显宗王询亲朝为条件,才答应修好,但被高丽拒绝。辽圣宗又要求高丽归还鸭绿江东岸的江东六州之地,高丽同样没有答应,并扣押了辽圣宗派去高丽索要江东六州的使团。第三次辽丽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
第三次:辽丽第三次战争历经多个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在最后阶段的1018年十月,辽圣宗此次不再以江东六州为军事目标,而是计划直取开京,试图彻底解决高丽问题,这次战争双方依然是互有胜负。但辽军统帅萧排押判断自己拿不下开京,因此率军班师,但在班师途中,高丽军紧追不舍,双方爆发了多次中小规模战役,为了能够顺利撤兵,解决掉高丽追兵。萧排押率领的辽军同高丽将领姜邯赞率领的高丽军在茶、陀二河之间决战。此战辽军惨败,据《高丽史》记载,辽军只有数千人生还(《辽史》记载此战辽军兵败,但没有记载具体损失,只是提到萧排押和耶律八哥因为此战兵败而被免官)
之后辽圣宗意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高丽问题,最终双方和谈,辽国不再要求高丽归还鸭绿江以东六州之地。而高丽则断绝跟北宋的来往,奉辽国为正朔,使用辽国年号,但高丽对内依然实行外王内帝,王氏高丽国王对内常自称朕,被尊称为“陛下”、“皇上”、“海东天子”等,使用皇帝规格礼仪,但没有自己的年号。高丽外王内帝的情况直到后来蒙古打服高丽后才改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辽征高丽,最后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说下对这部剧的观感,有一说一,这部剧的剧情一般,但第一集里韩国人对当时的辽国军队服饰发型挺还原
以韩国最初根据调查新闻的“电视台探查报导局”为背......
播放指数:725℃
《高丽契丹战争》 第24集在线观看 - 韩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1739-1-24.html
我觉得如果没有辽丽战争,康兆就会专权,男主会成为傀儡,高丽绝对会提前上演武人时代,正因为有了辽丽战争,高丽的将士们都忙于和大辽打仗,这场仗把武人力量削弱了不少,男主也有了掌握实权的机会,让武人时代延后到了高丽毅宗时期了,即便如此也依然发生了崔质专权的事件
最后的片段里男主回忆过往的那些死去的敌人与战友,没有杨规出场有点可惜,他没和男主见过面呀
最近在看韩国大河剧《高丽契丹战争》,剧中高丽显宗自称“皇帝”,臣民敬称他为“陛下”,称呼其正室为“皇后”,后继人则为“太子”,俨然中原王朝君主。
实际上,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之后,就和中原王朝一样对内自称“皇帝”,面对中原王朝则立刻降格为“王”,历史上称之为“内帝外王”。在剧中,契丹人也称显宗为“高丽国王”。
直到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蒙古人不允许高丽人再搞这种小动作。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王昛即位后,放弃“皇帝”自称,从此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不管是高丽还是后面的李氏朝鲜,都自称“王”,敬称“殿下”,正室为“王后”,后继人成为“世子”最近在看韩国大河剧《高丽契丹战争》,剧中高丽显宗王询自称“皇帝”,臣民敬称他为“陛下”,称呼其正室为“皇后”,后继人则为“太子”,俨然中原王朝君主。
实际上,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建立高丽之后,就和中原王朝一样对内自称“皇帝”,面对中原王朝则立刻降格为“王”,历史上称之为“内帝外王”。在剧中,契丹人也称显宗为“高丽国王”。这种做法,持续了300多年,一共有24位高丽王自称“皇帝”。
直到1275年,高丽向元朝称臣,蒙古人不允许高丽人再搞这种小动作。高丽王朝第25任君主王昛即位后,放弃“皇帝”自称。从此以后,朝鲜半岛的君主,不管是高丽还是后面的李氏朝鲜,都自称“王”,敬称“殿下”,正室为“王后”,后继人成为“世子”。
同时,高丽国王的庙号被废除,王昛最终只有谥号“忠烈王”,而不像其前面的24任国王一样称“宗”。不过,李氏朝鲜建立之后,第三代君主李芳远又重新恢复了庙号。所以,即便明朝已经赐给他父亲李成桂“康献王”的谥号,他还是按上了“太祖”的庙号,自己则成为“太宗”。
。
1
生动的口述历史
n罗振宇《文明之旅》每期节目我会学习两次,第一次是在节目更新的周三早晨看文本,第二次是走路时听音频,罗老师的口语表达生动至极。他在一次直播时说,镜头前的手舞足蹈在手机屏幕后的观众眼里是眉飞色舞,镜头前的正襟危坐在手机屏幕后的观众眼里是枯燥乏味。镜头就像一个过滤器,镜头前的人要保持感染力,当然要添加更多情绪,连带更多手势、更高昂的语调、更生动的语言。n
《文明之旅》1010的主题是第二次契丹与高丽战争,对于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中契丹统治者的心理活动,他这样揣摩:「你不是对宋朝称臣吗?难道不知道你跟谁接壤吗?不知道这条街上谁是大哥吗?来,现在改向我称臣,一个头磕在地上,服个软,这事就这么算了。」n
这一段讲述画面感极强,让我如临评书现场。有趣的是,韩国人的书面记录中,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议和期间,高丽官员拒绝答应单方面向契丹官员鞠躬的要求。n
2
高丽太祖王建的子嗣观
n契丹灭了渤海国,王建也一统朝鲜半岛,在公元918年,建立高丽王朝。公元942年,契丹使团出使高丽,随团带了56头骆驼作为国礼。彼时,辽朝的军事力量主要用于对宋作战,向高丽示好,当然是为了安稳东部边境。王建对契丹的举动毫不买账,以契丹消灭自己的近邻渤海国为由,流放了契丹的使臣,还把契丹送的骆驼全部拴在首都开京一座桥下活活饿死。对于王建在外交中的粗暴,今天的韩国人这么解释:王建的军队曾与后百济苦战,但是吞并后百济后却善待后百济的王室,这样的慷慨之君之所以与契丹交恶,是因为王建在渤海国灭亡后,接纳了渤海国曾经的统治精英,王建对契丹的态度受到渤海遗臣的影响。n
契丹主动向王建示好,结果被王建羞辱,不报仇解恨誓不罢休。公元993年,高丽第六任君主成宗王治在位的第十二年,契丹号称发兵八十万征高丽,辽军统帅是萧太后女婿萧恒德。后人猜测,辽军实际人数是五万。辽朝南部边境上,与赵宋的战事不绝,辽朝断不会在朝鲜半岛投入过多资源。战争结果是契丹与高丽议和,双方约定高丽停止使用宋朝的年号,与宋朝断交,向契丹称臣,改用契丹的年号,契丹同意高丽保留其从女真部落手中抢夺的六座城池,也就是江东六州。有趣的是,韩国人强调了双方谈判过程中的礼仪,契丹谈判代表要求高丽代表向自己鞠躬,高丽代表宣称双方要平等相待,双方达成共识后相互鞠躬。n
高丽王室人丁不旺盛,开国君主王建提倡近亲结婚来增加子嗣。王位的继承方式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高丽第五任君主景宗王伷的献哀、献贞两位王后都是亲叔叔王旭的女儿,也就是说,王建的孙子与孙女结了婚。献哀王后诞下王诵,献贞王后没有子嗣。王伷25岁早逝后,献贞王后搬离王宫、住到寺庙附近。她尘缘未了,与年长自己二十岁的亲叔叔王郁相爱,诞下私生子王询后难产去世。
n3
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
n宫墙内迎来了新君。王伷与献哀王后之子王诵年纪太小,王位由献哀王后的亲兄弟、王伷的堂兄弟王治继承,也就是成宗。对于亲妹妹献贞王后与叔叔王郁的私生子王询,王治接纳小生命进入王室,也是延续祖父王建扩充王室人口的立场。王治追封自己的父亲王旭为戴宗,站在戴宗的视角,他一个外孙的生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另一个外孙的生父是自己的堂侄。n
王治流放了与先王的王后私通的王郁,王郁与新生的儿子分别,一路向南。另一方面,辽朝的军队也南下了,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开打。辽朝要的是高丽服软,避免在南边与赵宋开战时高丽人从东边进攻。高丽人很清楚个中得失利弊,与宋朝断交,向辽朝称臣。韩国人在字面记录在强调,谈判的契丹与高丽官员在礼仪上是平等相待。n
4
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
n高丽成功度过危机,王治也走到生命尽头。公元997年,王治去世时,献哀王后与景宗的儿子王诵已经长大,王位交给了王诵。与献贞王后一样,献哀王后也没有为故去的景宗守节,在王诵十一岁那一年,献哀王后与和尚金致阳的私生子出生。王诵登基以后,献哀王后企图杀掉王位候选人王询,并要求王诵指定她的私生子为接班人。献哀王后强迫王询出家、严加监视,但诛杀王询的谋划一直没有得逞。n
外交上,王诵恢复了与宋朝的外交关系,复交的底气在于清川江与鸭绿江之间的防御工事、以及在这些工事附近的六座防御性城池。n
公元1009年,首都开京的宫殿发生火灾,化为齑粉,王诵备受打击一病不起,生命垂危之际他命令驻扎在高丽西北的武将康肇返回开京,保护王位继承人王询、抗衡太后小团体。康肇却收到君主已薨的误报,一路向开京疾驰,到开京附近他发现君主还活着,干脆弑君,诛杀太后党羽,扶持王询上位,也就是第二次、第三次契丹高丽战争时期在位的显宗。显宗王询,生父是太祖王建之子王郁,生母献贞王后是太祖王建另一个儿子王旭的女儿,也就是说,王询的祖父与他生母的祖父是同一个人。从父亲这一支来看,太祖王建是王询的祖父;从母亲这一支来看,太祖王建是王询的外曾祖父。n
近亲通婚让高丽王室内部的血缘、亲缘关系盘根错节。王询在复杂的内部、外部事务间小心地保持平衡。公元1010年,一名高丽将军率兵血洗了女真人的据点,女真人请契丹主持公道。加上康肇上一年杀害辽朝册封的穆宗王诵,辽圣宗亲率四十万军队讨伐高丽。此时,契丹高丽战争导火索之一的康肇被新君王询派往江东六州之一的通州迎敌。n
通州城墙坚固,契丹军队久攻不下,康肇有所懈怠,沉迷围棋,结果当然是逸豫亡身,被辽军生擒后杀死,他手下的三万士兵全部被俘。契丹军队南下,剑指平壤。平壤的驻军自知强敌难挡,准备投降,但显宗王询派来的援军扭转了局面,抵抗派压制住了投降派。平壤久攻不下,辽圣宗指挥军队南下奇袭开京。身在开京的王询南撤,扑空的辽军在开京放了一把火,烧了开京的宫殿与宗庙。辽圣宗担心孤军深入会被高丽军队包抄,虽然没有达成预想的战争目标,内心窝火,也只能撤军北归;逃亡的显宗王询被南方贵族粗暴对待,仓皇抑郁,只能忍气吞声。n
辽军的撤退之路险象环生,背后可能埋伏着高丽的军队,头上暴雨倾盆。高丽的寒冬已至,为了避开山区的暴雨,辽军选择从内陆撤退,但暴涨的河水让北归之路更加艰难。在辽军自顾不暇的归途上,先前被辽军抓获的三万高丽降卒全部逃亡。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高丽受到重创,但契丹同样代价高昂。韩国人尤其强调,契丹人力折损严重,官方不得不降低行政部门的用人标准,把几乎是文盲的人吸纳进行政系统。n
5
第三次契丹高丽战争
n公元1011年,契丹与高丽之战的战火已经平息,当年八月,显宗王询遣使入契丹恭贺辽圣宗寿辰。辽圣宗要求显宗本人亲自前往贺寿,显宗称病拒绝。辽圣宗转而要求显宗献上江东六州,结果再次碰壁。n
高丽让契丹持续吃瘪,公元1018年,契丹发兵高丽,决定武力夺取江东的土地,这是辽圣宗在位期间的第三次征高丽。第一次契丹高丽战争,萧太后执掌军国大事,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宋朝,与高丽快速议和;第二次契丹高丽战争,辽圣宗御驾亲征,结果很狼狈;第三次,辽圣宗选择坐镇后方,前线军队由萧排押指挥。辽军的战术依然是沿用辽圣宗上一次亲征时确定的方案——直取开京。n
这一次,显宗选择坚守,还把祖父兼外曾祖父王建的衣冠送到前线,表示誓死守土的决心。辽军出师不利,在边境渡河时,被高丽狙击。到了开京城下,无法快速破城,主帅萧排押决定佯装退兵,留了三百骑兵埋伏在开京附近,等候时机。但是高丽发现了辽国的伏兵,主动出击,全歼伏兵。打不下来,只能狠心全军撤退,但是后退的路难走,沿海岸线的路已经被高丽封锁了,只能走内陆,但内陆的关隘难越。长线作战的辽军疲惫不堪,又被高丽人从身后袭击。在江东六州之一的龟州,辽军惨败。从此,契丹彻底放弃了对高丽实际控制的江东六州的土地诉求。n
n6
口述与书写历史
n魏文帝曹丕曾经感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古代的封建王国再强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熵增,达到最大熵,即是覆灭。在动态博弈中,再强大的军事集团也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强者犁庭扫穴的胜利让人称快,因小失大的败绩让人唏嘘;弱者被蹂躏的痛苦昭示弱肉强食的法则,以弱胜强的奇迹让人钦佩。用文字记录,书写者会小心地遣词造句,少不了心有所图的文过饰非、处心积虑的讳莫如深。用口语讲述,口述者会调动更多的激情,少不了添油加醋的演绎、无中生有的编造。n
罗振宇《文明之旅》1014围绕在公元1014年去世的北宋名将杨业之子杨延昭展开。民间传说中的杨延昭之子杨宗保、儿媳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罗振宇以此为切口,分析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区别。口语是有声的语言符号,文字是无声的语言符号。最早的文字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最早的用途是记账,记账当然要苛求精准。后来,文字的运用场景多样化,准确不再是文字使用者唯一的诉求。过耳的声音、过眼的文字,有的过去,有的留下,留下的被粗加工、深加工、或者爆改,所过者、所存者持续演化。n
第二到第五部分,三次契丹高丽战争的内容,参考了英文网站,网站内容结合了本剧:nhttps://koreanewsroom.comnn部分高丽君主名称英译:
nn
王氏高丽在建国初始就自称是继承高句丽,并以恢复高句丽疆域为己任,并积极北拓。在渤海国灭亡前,高丽跟契丹之间还保持着相对友好的关系。但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后,高丽和契丹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在公元942年十月高丽太祖王建还将契丹所赠送的50匹骆驼饿死在开京万夫桥下,并将契丹使臣30人流放海岛。
高丽太祖王建企图联合后晋攻打契丹,但被后晋高祖石敬塘拒绝。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派使者联络高丽共击契丹,但此时王建已去世,王建之子王武即位,王建生前广泛与豪族通婚生子,而王武则是王建诸子中母家地位最低的一个,因此王武统治根基很弱。豪族们无不想利用王建死后的混乱时期浑水摸鱼,扶植自家女子为王建生的儿子继位。所以,他的根基脆弱,不得不“疑人太甚”,随时身边都是全副武装的甲士保护,以备不测,同时大力赏赐武将士卒,引起文臣的不满。
王武的兄弟王尧、王昭及外戚王规也图谋篡位(注:王武在位两年就去世,去世当天其兄弟王尧就发动政变夺位),此时高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军备不修,因此后晋使者见到高丽现状后,断定高丽无力出兵攻打契丹,因此无功而返
《续通典》:晋天福中,有西域僧袜罗来朝,善火卜。俄辞高祖,请游高丽,王建甚礼之。时契丹并勃海之地有年矣,建因从容谓袜罗曰:‘勃海本吾亲戚之国,其王为契丹所虏,吾欲为朝廷攻而取之,且欲平其旧怨。师回,为言于天子,当定期两袭之。’袜罗还,具奏,高祖不报。出帝与契丹交兵,袜罗复奏之,帝遣郭仁遇飞诏谕建,深攻其地以牵胁之。会建已卒,武知国事,与其父之大臣不叶,自相鱼肉,内难稍平,兵威未振,且夷人怯懦,袜罗之言,皆建虚诞耳。
在高丽对辽国敌视的情况下,辽圣宗即位后,就将高丽,迫使高丽臣服作为征伐目标之一。
第一次战争:公元993年辽国萧恒德率军号称80万,进攻高丽,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进攻至安戎镇(今朝鲜平安南道文德郡),被高丽守将大道秀、庾方挫败,停止南进。之后萧恒德应该是意识到了凭借自己手上军力无法征服高丽,因此在跟高丽军主力交战之前,就和高丽内史侍郎徐熙约和而还,约定辽国将鸭绿江以东的女真土地赐给高丽,而高丽则向辽国称臣。本来徐熙还想要得到鸭绿江以西的土地,请求高丽成宗王治暂缓遣使辽国,但王治一心要结束战争,拒绝了徐熙的要求。
第一次辽丽战争结束后,高丽向辽国称臣,但高丽得到了鸭绿江以东的二百八十里土地,高丽继而控制了鸭绿江东岸地区,并在鸭绿江附近修建了江东六州。
高丽虽然从辽得到鸭绿江东的土地,但内心并不欲称臣于辽,于是在辽撤军后派使者出使北宋,请求北宋出兵和高丽共击辽国。但经历多次北伐惨败后的宋太宗并未答应。
公元997年高丽成宗去世,高丽景宗之子王诵即位,是为高丽穆宗。高丽穆宗即位后在公元999年派使者出使北宋,请求宋真宗派兵同高丽联合夹击契丹,但宋真宗并未出兵。公元1004年十月,宋辽缔结澶渊之盟,结束战争关系,此后,北宋更不可能为了高丽而撕毁与辽的盟约。
而辽国方面通过逼迫北宋签订城下之盟,每年需缴纳岁币给辽国,并且承认白沟河以北皆为辽土,逼迫北宋放弃了对幽云十六州的法理主权要求。而在1009年高丽发生内乱,高丽穆宗王诵的母亲千秋太后的情夫金致阳谋反,穆宗召西北面都巡检使康兆入开京护卫,但康兆带兵入开京杀死金致阳后,又将穆宗弑杀,另立王诵之族弟王询继位,是为高丽显宗。辽国皇帝辽圣宗认为高丽内乱,有机可乘,因此第二次辽丽战争爆发。
第二次战争:辽圣宗率领辽国主力大军御驾亲征高丽,一幅要将高丽灭国的态势。这次辽国大胜,击败了高丽权臣康兆率领的高丽军主力,俘虏康兆,攻陷高丽首都开京。但是辽军这次的军事行动非常冒险,造成辽军后方非常不稳固。因为进军途中遭遇了高丽的顽强抵抗,因此辽军放弃了久攻不下的高丽西京等重镇,选择抛开西京直扑开京。
这导致辽圣宗虽然攻陷开京,但辽军后方却受到了仍被高丽占据以西京为首的多个重镇威胁。高丽西北面都巡检使杨规率军奇袭辽国攻占的郭州,全歼六千留守辽军,导致辽军占领的“所降诸城复叛”。因后方受到威胁,于是在占领开京的当天,辽圣宗就下令班师。在辽军班师途中,高丽军追击,双方互有胜负。同年夏,北宋派到辽的使臣李迪报告此次辽军东征高丽“兵败,多不还者”,北宋边臣所获情报也是“契丹征高丽,官属多战没”,不得不从南京一带选取曾当过官吏及稍识字者来补充战死者的官缺。 由此可知,辽军虽然在第二次辽丽战争中获得几次军事胜利并一度占领高丽国都开京,但最终仍蒙受相当大的损失,也未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战争结束后,辽国高丽并未修好,辽圣宗要求以高丽显宗王询亲朝为条件,才答应修好,但被高丽拒绝。辽圣宗又要求高丽归还鸭绿江东岸的江东六州之地,高丽同样没有答应,并扣押了辽圣宗派去高丽索要江东六州的使团。第三次辽丽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
第三次:辽丽第三次战争历经多个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在最后阶段的1018年十月,辽圣宗此次不再以江东六州为军事目标,而是计划直取开京,试图彻底解决高丽问题,这次战争双方依然是互有胜负。但辽军统帅萧排押判断自己拿不下开京,因此率军班师,但在班师途中,高丽军紧追不舍,双方爆发了多次中小规模战役,为了能够顺利撤兵,解决掉高丽追兵。萧排押率领的辽军同高丽将领姜邯赞率领的高丽军在茶、陀二河之间决战。此战辽军惨败,据《高丽史》记载,辽军只有数千人生还(《辽史》记载此战辽军兵败,但没有记载具体损失,只是提到萧排押和耶律八哥因为此战兵败而被免官)
之后辽圣宗意识到通过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高丽问题,最终双方和谈,辽国不再要求高丽归还鸭绿江以东六州之地。而高丽则断绝跟北宋的来往,奉辽国为正朔,使用辽国年号,但高丽对内依然实行外王内帝,王氏高丽国王对内常自称朕,被尊称为“陛下”、“皇上”、“海东天子”等,使用皇帝规格礼仪,但没有自己的年号。高丽外王内帝的情况直到后来蒙古打服高丽后才改变。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辽征高丽,最后是以失败告终。
最后说下对这部剧的观感,有一说一,这部剧的剧情一般,但第一集里韩国人对当时的辽国军队服饰发型挺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