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HD国语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追龙番外篇之廉政大风暴
末日货物
木乃伊狂鲨
美少女特攻队
007:大破量子危机(普通话)
致命武器
虎口拔牙
佳人有约
十诫
扫毒2:天地对决
梁赞在〈败家仔〉里那么威风,到这里就被人围殴,又被野猪夹子夹,又被水缸砸头,最后象杀猪一样被砍死了。
典型的香港小制作卖丑卖傻的类型片,整部电影没看到一个长得像样点的人,主角配角正派反派大多数都丑样的很,就算不丑的也是刻意做作拿腔拿调,要么不是瘦骨嶙峋就是鸡胸佝偻腰,特别是那个师爷简直令人反胃,洪金宝也装疯卖傻,大段的白痴情节令人昏昏欲睡。反倒是反派有个穿长袍的稍微有点人样。
动作设计缓慢,但是又谈不上硬桥硬马,因为能非常明显看出各种假动作和虚架子,虽然配音虎虎生风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击打毫无力量感。另外动作连贯性差,梁赞跟人对打的时候多数时候只专注跟正面对手拆招,其余人就在围观。多次出现其与人对打时后背毫无防护长达几秒的情况。这实在不符合武术高手对决的情况。
可圈可点之处在于,死人非常干净利落,不管正派反派,说死就死,连磕磕碰碰活到最后决战的三妹都被捅死了。
“七十年代后期,洪金宝由一个演员转身成为自导自演的“电影作者”,他的作品以“谐趣+功夫”的鲜明风格,为他在香港影坛争得一席之地。
洪金宝今年已经65岁“高龄”,对于动作演员来说,这是一个打不动的年龄了,但洪金宝依然活跃在影坛,去年他还自导自演了一部动作片《我的特工爷爷》,影片虽然差强人意,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青壮年时的洪金宝——香港影坛曾有“洪金宝作品”。不过,与年轻时以演员为主业不同,洪金宝如今的主要身份是“动作指导”,演出以配角为主。
下文主要以如下八部影片说说“洪金宝作品”。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1977)
《赞先生与找钱华》(1978)
《林世荣》(1979)
《杂家小子》(1979)
《鬼打鬼》(1980)
《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
《福星高照》(1985)
《快餐车》(1984)
除《林世荣》由袁八爷导演外,其余七部片子均有洪金宝自导自演。洪金宝是《林世荣》的动作指导之一,也是其中表演最成功的演员,称《林世荣》为洪金宝的作品也是不为过的。当年《神话》的DVD海报上印:“成龙作品,唐季礼电影。”那么,《林世荣》也可以说成是:“洪金宝作品,袁和平电影。”也就是说,以上八部电影,均可谓“洪金宝作品”——虽然我从未见过洪金宝在他的电影中打出过“洪金宝作品”这五个字,倒是成龙往往有这种“作者论”习惯。
洪金宝是所谓“七小福”的大师兄。关于“七小福”,说法很多,现在我将一段我认为比较权威的资料引述于下:
“‘七小福’是一出京剧,也是一个戏班,更是于占元这群得意门生的总称。很多朋友都以为‘七小福’指的是成龙等七个人,实际却不止。原来于师傅在一次京剧表演中,选了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担任《七小福》的主角(注:成龙当时的艺名为元楼,元龙则是大师兄洪金宝的艺名。待到后来,年长成龙五岁的洪金宝约满先行出师闯荡影坛时,成龙才顶了元龙之名),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成了个“七小福“戏班,既让徒弟们多增加些演出经验,又可赚些银两,正所谓“一箭双雕”了。
‘七小福’戏班成员共有十四人,除去刚才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秋、元德、元俊、元彬、元宝等人。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再回看这群师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几个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销声匿迹;元宝却是混迹TVB电视台做个武师指导,也只默默无闻而已;而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彬七人则成为当今香江影坛的赫赫人物,由此大众眼中的‘七小福’便顺理成章地具体到他们七个身上。”
(《“七小福”的由来》,网络文字,作者不详)
洪金宝曾主演过一部叫《七小福》的电影,并凭此片获得两个影帝称号(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88, 33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1988)。《七小福》由香港著名文艺导演罗启锐导演,故事便是取材于洪金宝、成龙、元彪等人早期跟随于占元师傅学艺的真人真事。
作为“七小福”的大师兄,洪金宝出师最早,也是最早在影坛闯出名堂的。洪金宝在成为主演和导演之前,参加过不少著名影片的演出,如李小龙的《龙争虎斗》、许冠文的《鬼马双星》、胡金铨的《忠烈图》。我猜想许冠文的《鬼马双星》的谐趣风格对洪金宝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洪金宝的主演或导演的作品,都突出“谐趣”,无论语言还是动作。1977年,洪金宝自导自演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为其成名作。《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基本上奠定了洪金宝的电影风格:谐趣+动作。这同时也是成龙的电影风格,洪金宝的电影成就虽不及成龙,但我认为他们在“谐趣+动作”这个领域是比肩而立的“双子星”。成龙主演、袁和平导演的《蛇形刁手》于1978年3月上映,成龙因此声名鹊起,同年10月,两人趁热打铁又推出《醉拳》,成龙自此成为一线打星。而1978年的洪金宝,在李小龙的电影《死亡游戏》(李小龙遗作)中露了一下脸,算是他的龙套生涯的回顾,而他本人年度最重要的作品是《赞先生与找钱华》,又是一部自导自演的经典喜剧。论年度的个人成就,1978年的洪金宝可能比不上1978年的成龙,但洪金宝作为导演开始走向成熟,而成龙的导演生涯还要等上几年才开始。此后十余年,洪金宝的主要电影作品大多是自导自演的,他还偶尔参与编剧。洪金宝和成龙这对功成名就的师兄弟在电影上的合作也是比较多的,以上八部电影中,《福星高照》、《奇谋妙计五福星》、《快餐车》都是两人合作的作品。在两人合作的电影中,一般是洪金宝担任导演,这也体现了洪金宝大师兄的身份。当然,也有例外的,1982年的《A计划》中,便由成龙担任导演。由此可见,大师兄虽是大师兄,也并非处处要“耍”大师兄的权威的。
且回到以上八部“洪金宝作品”。“洪金宝作品”不需要很多的分析的,其基本内容上文已经说了:谐趣+功夫。但这些作品的优劣高下还是有区别的。就拿“福星”系列的两部作品来说,《福星高照》明显比《奇谋妙计五福星》要略胜一筹,虽然《福星高照》是在《奇谋妙计五福星》之后拍的。《奇谋妙计五福星》的主要缺点在于剧情上。该片的前半部分的生活笑料是很精彩的,但加上故事的后半部分,整体结构就显得松散、勉强了。该片给人的感觉是很多“精彩的”东西是硬加进去的,而没有顾及到故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我记得彭浩翔制作《买凶拍人》的时候,删掉了不少原剧本的片段。这些片段我在花絮中看到了。这些片段独立来看,都属于很好的“点子”,但放进电影中,就有点疏离故事的主干或者显得多余了。彭浩翔在花絮中也说出了他删掉每一个片段的理由,这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精心讲故事”。这正是《奇谋妙计五福星》所缺少的。昆汀的《杀死比尔2》也删掉了一些片段,我看了那些片段后,不禁拍案叫好!我不是说,《奇谋妙计五福星》应该删掉许多片段——如果这样做,整部电影将失去最精彩的部分。我想说的是,《奇谋妙计五福星》对讲故事的漫不经心和胡乱拼凑乃是一大遗憾——更遗憾的是,这个遗憾并不是可以通过删剪而挽回的。《福星高照》的剧情要稍好一点,整体相对紧凑,但也说不上出彩。《奇谋妙计五福星》是洪金宝亲自编剧的,看来洪大哥的编剧能力并不怎么样,这也大概是《福星高照》找他人编剧的原因吧。洪金宝编剧的作品不多,主要有《鬼打鬼》、《人吓人》、《奇谋妙计五福星》等几部,比较成功的是《鬼打鬼》,这可以说是“意外”或“小概率事件”了。
在我眼中,《林世荣》比《鬼打鬼》要精彩一些的,但公论却是称《鬼打鬼》为洪金宝最好的作品——该片入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排名52。如果要说影响,《鬼打鬼》是要远胜《林世荣》的,该片可谓开香港僵尸片之先河。但《林世荣》的动作设计、洪金宝的表演,似乎都要略胜《鬼打鬼》一筹。小时候看徐克的《黄飞鸿》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猪肉荣”这个角色如果由洪金宝来演,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看了《林世荣》我才知道洪金宝还真演过一回“猪肉荣”——林世荣,而且是早在《黄飞鸿》之前就演了。不错,洪金宝是诠释林世荣这个人物的最佳人选。历史上是真有林世荣这个人物的,据说刘家良师傅的父亲刘湛便是林世荣的弟子。真实的林世荣作为一代国术宗师,肯定和电影上的喜剧形象相去甚远的。但不知从何时起,林世荣已经被电影定格为那个胖胖的、长相猥琐、懵头懵脑的家伙。这似乎是对一代国术宗师的不敬,但作为电影人物,林世荣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相信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洪金宝在“七小福”当中,是体型、长相都比较“奇特”的一个。他那张脸和他超标的体重都使得他是最适合演那种善良的、有点本领又好贪小便宜的市井人物的演员。《林世荣》中的林世荣便是这样的市井人物。可以说,洪金宝在片中的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定格的意味——他演活了林世荣,也演“定”了林世荣。后来徐克版或其他版的林世荣,基本上都是以洪金宝版的林世荣为参照的。看《林世荣》这个片子之前,我有点担心,我怕这个人物的故事袁八爷会讲不好。事实并非如此,《林世荣》讲故事的角度非常好,完全是以林世荣为中心。于是,我知道,我的担心主要源于怕该片处理不好林世荣和他的师傅黄飞鸿——中国电影史上出场最多的电影人物——之间的关系。《林世荣》中,黄飞鸿虽然也出场了,但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因为其“身份特殊”而抢了林世荣的风头。而洪金宝的精彩表演,很容易就让我们不再关心他的师傅黄飞鸿,从而融入到林世荣的悲喜中。黄飞鸿的阴影太大了,以致于他有份的电影,一般都要添上他的“字号”,比如袁八爷的《铁马骝》,都要加上“黄飞鸿之”这四个字,以提高号召力。所以,鉴于“黄飞鸿”的“霸道”,要拍好《林世荣》是不容易的。
十几年前还在VCD时代,我就看过《鬼打鬼》。当年我是和一帮比我小不少的小朋友一起看的,那帮小朋友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十岁。对于看电影这件事情,我往往相信十岁小孩的判断力,因为在对电影的好坏的判断上他们还不懂得口是心非。十几年前看《鬼打鬼》和现在看《鬼打鬼》的感觉是绝对不同的。十几年前,我的电影知识并不比那群小朋友更多一些。那时候,我和那群小朋友一起享受这部电影,我有时笑得比他们还更疯一些,而所受的惊吓也不比他们少。现在重看这部《鬼打鬼》,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我会留心故事的结构、别具匠心的桥段、表演的水平和难度,甚至镜头的切换和组合。我不得不说,这种看电影的办法并不见得高明,甚至会比较痛苦。用普通观众的眼光去看电影是最愉快的。还好,我只是“留心”之,而没有“细究”之,否则看电影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鬼打鬼》的编剧是成功的,不像很多香港谐趣功夫片,为谐趣而谐趣,为功夫而功夫,支节太多,有生硬拼凑之嫌。动作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动作,但洪金宝的表现还是十分卖力的,一招一式均不含糊。搞笑方面,洪金宝凭着其出色的肢体语言在动作上恶搞了一番又一番,让我笑得前仰后合。此外,该片还加入了几段教人莞尔的偷情戏,颇得李翰祥的“风月片”的意味。至于“鬼”,也就是“僵尸”,其种种情状颇见新意,动作的花样也多了不少。这一点对后来的一系列僵尸片影响深远。后来拍了许多僵尸片的“茅山道士”林正英便是洪家班的成员。用一句很老土的话来说,《鬼打鬼》是一部娱乐性和艺术性——和所谓正宗的艺术比起来,该片的“艺术”有点“另类”而已——俱佳的商业片。
《杂家小子》中,最令我关注的人物是梁家仁。梁家仁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是在没有任何武术基础和表演经验的情况下一进入电影这个行当就演动作片的。在70年代,这是很难做到的。而梁家仁的动作,我左看右看,始终看不出有什么不如洪金宝师兄弟的地方。梁家仁的表演也同样没有生硬或笨拙的感觉。可以说,梁家仁是香港影坛的一个异数。其实,梁家仁不是天才,他能演好动作片,也没有特别的奥秘。根据他的回忆,他只是做到了如下几点:记忆力好,用心,能吃苦。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动作片,讲究实打和连贯性,而且喜欢用长镜头来表现。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十几二十招的连贯动作并将之表现出来,非有极强的记忆力不可。用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打的双方有一方稍不用心,就很容易出错,往往导致演员受伤。在梁家仁的年代,拍动作片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一套动作往往要预演、套招很多遍才正式开拍,而拍的过程中,NG、NG再NG也是很普遍的。此外,超时开工甚至日夜赶班也是家常便饭。一般不清楚电影拍摄内情的人以为拍戏是很轻松的事情,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梁家仁的那一代电影人对电影的付出是惊人的,他们也是让我最怀敬意的的一代香港电影人。梁家仁演艺生涯中担纲主角的机会不算多,《杂家小子》是他的代表作。作为一个没有武术基础的“打星”,他在影片中的优异表现,个人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洪金宝及他领导的洪家班。
《快餐车》是到西班牙取景拍的。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台湾、南洋等地的观众已经厌倦香港的成本低廉的“本地”制作,他们渴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香港电影圈在好莱坞的大片、巨片的冲击下,也开始了集体反思,准备给观众带来一些全新的感官刺激。适此时,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系列风靡国际影坛,该系列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跑到沙漠去取景,玩转冒险故事。香港的电影人头脑是很活的,他们当然明白海外取景和老外加盟能够给香港电影带来新鲜感。于是,香港的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制片公司如嘉禾、新艺城等纷纷到海外取景,打造富有海外风情的香港电影。《快餐车》便是这股海外取景热潮中的产物。成龙的《飞鹰计划》、新艺城的《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等也是应这股海外取景热潮而制作的。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各电影公司赚得盘满钵满,而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也基本饱和了,财雄势大的电影公司,开始磨刀霍霍准备杀向海外。因此,海外取景、用外国演员,在给香港电影带来新的活力之外,也有各大电影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考虑的。但这股热潮持续的时间不长,进入九十年代后就偃旗息鼓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国外电影自身的强盛和国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等原因,香港电影未能在海外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而本地(主要指香港、台湾、南洋等地)观众也慢慢对海外取景、外国演员的参与等元素不再抱有很大的期待。这就是海外战略没有继续下去的原因。
《快餐车》里虽然有异国风情,但骨子里依然是洪金宝作品,“谐趣+动作”仍然是不变的“主菜”。不像成龙后来进军好莱坞,洪金宝在海外拍摄的影片不多,而且《快餐车》也不算是进军海外的作品——把异国风情带回东方而已,洪金宝始终是一位立足华语影坛的香港电影人。
八十年代是洪金宝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洪金宝作品”,除了上述八部外,《猫头鹰与小飞象》(1984)、《夏日福星》(1985)、《龙的心》(1985)、《富贵列车》(1986)、《东方秃鹰》(1987)、《飞龙猛将》(1988)、《群龙戏凤》(1989)等洪金宝自导自演的作品也可以归入到“洪金宝作品”的行列。进入九十年代,洪金宝导演的作品越来越少,他参与的作品,大多也已经偏离“谐趣+功夫”的主题。
本片讲述了ICAC廉政公署在历史上首次绝密行动档......
播放指数:913℃
《赞先生与找钱华》 HD国语在线观看 - 动作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17450-3-1.html
话说,电影院里热闹,电视屏幕也不甘于闲着,于是一些旧片被翻了出来在电影频道上播。这部《赞先生与找钱华》就被北京6台放了出来,而我平时极少看电视,这天恰巧碰到,也就看了。而上面说的那些有关叶问及咏春拳的跟风片,我却只看了开首的一部《叶问》。别的不是不想看,也曾想去看来着,但看看大家的评价,一路的走低,而且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一些琐事绊着,终究是没看成。这样也好,让我再来说这部《赞先生与找钱华》也少了不少干扰。
话说,我看完了电影之后,一时对咏春拳史上的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上网细细搜索了下,大致明白了一些。所谓某件事的红与不红,能不能为人所知,其实多少都有一些因缘际会,巧合之处甚多,甚至是命运开的玩笑。论武术的发展,在清末民初之时,应该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顶峰期。那时候风云际会,各家拳术被发扬光大,一边是国力在中西的冲突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一边又因为政局的不稳,导致习拳防身乃至以武养家的风气盛为一时。像董海川、陈享、范旭东、李景林、薛颠等都是一代宗师,方其时,霍元甲、黄飞鸿也不过是名家之种,并不算顶尖之辈,但因为其事迹为人所记,后人又因为文字而进行演绎,遂有影视剧作创出,霍黄也一跃成为家晓户喻的大侠。又因为上世界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片的兴盛,南派武术因地缘关系更被更多演绎,于是蔡李佛拳、洪拳乃至咏春拳成为了影视中最常见拳法,而北方拳派的形意拳、六合拳、炮捶等则相当沉寂。中国拳术分为南派与北派,南派略微阴柔,北派则偏阳刚,但整体拳术都因为上个世纪的内战及抗战二渐渐衰落,到1949年政权的建立,就更是消沉不兴。乃至今天的“舞林争霸”,怎么看起来都没有武术的氛围,更多的是难看之极的狗打架而已。
单论咏春拳的兴盛,其实与李小龙的功劳不可分。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在精简及改良下创造出了截拳道。咏春拳也因为截拳道及李小龙而为人所熟悉。由李小龙而上溯,他的师傅就是现在已经为天下所熟知的叶问。而叶问再往上追溯,叶问的师傅为陈华顺(也就是《赞先生与找钱华》中的找钱华,因为年轻时负责为人收账而被获得了这个称呼),陈华顺的师傅为梁赞(即《赞先生与找钱华》中的赞先生),梁赞之上是黄华宝与梁二娣,有关咏春拳的正式传承也正是从此才有的正式的文字记载。至于在往上究竟是由谁创建的,又怎么传承下来的,则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而争论不休。不过最常见的说法是深谙南少林拳术的五枚师太所创基本法式,后传于了严咏春。而广东商人梁博俦在云贵收集茶叶,路经大凉山脚时娶得严咏春。严咏春乃将拳术授与其夫梁博俦。 后梁博俦为纪念妻子,遂将此拳术成为了咏春拳,后传于了梁兰桂。方其时,太平天国反清气焰正炙,南方演唱粤剧的红船中人也有反清之意,遂被清廷镇压,粤剧被禁,而红船中人武生黄华宝及船工梁二娣在游历中结识梁兰桂,三人相互切磋,兰桂将咏春拳授予黄华宝及梁二娣,并将二娣之前习得的洪拳心法及六点半棍法揉于其中。而黄华宝及梁二娣也由生机问题,开始公开招收门徒,梁赞边成为弟子中的佼佼者,并且梁赞开始将咏春习法正式整理出来,留下了最早的拳谱及心法。梁赞将收得陈华顺等为徒,其中集大成者也即陈华顺,而陈华顺性厌收徒,便将收徒价格提升了上去,以提高收徒的门槛。由此,咏春拳也被称为了少爷拳,因为一般贫苦人家子弟是修习不起的。后来由有了叶问,是典型的世家子弟,以后的事大家也就熟悉了。
《赞先生与找钱华》的好处,在于它将咏春拳的一招一式及演练方法都进行了分解,并详细地被拍了出来,完全可以当做咏春拳的教科书去读,即使没有那些情节也可以成为经典。就这一点而言,甄子丹的《叶问》还需要向《赞先生与找钱华》学习。而《赞先生》的导演居然是洪金宝,这个也让人吃了一惊,想想后来的《叶问》系列由洪来做动作指导,也便能想得开了。其实人家早在30年前就玩得转了。
至于更细的咏春拳的习法,我非武学之人,也就不啰嗦了,即使上面的文字也当有不少偏颇,识之者也莫怪我。我只是从门外观景,能得一斑,也就不错了。
不过想想现在的功夫片,跟先前的相比,差距之大,也不是一星半点,不说也罢。
说到《赞先生与找钱华》本身,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在佛山,莫家螳螂拳成为一霸,当时的开钱庄的莫老板想独霸佛山,作为挡路之人只有镇长与作为郎中的赞先生。梁赞在本片一出来,就已经成为武学大家,又豪侠仗义,跟黄飞鸿差不多。话说黄飞鸿也是佛山人,也是行药的郎中,也广受门徒,黄的出名是因为他的徒弟猪肉荣(林世荣)的徒弟是一个文人,将黄飞鸿的故事记载了下来,后来被拍成了系列电影。而梁赞虽然亲自将咏春拳的习法收集记录了下来,大拿他在传承上,有关他自身的故事却没有那么多,于是跟黄飞鸿相比,在后世的名声上,反倒是稍逊一筹。电影中找钱华因得悉莫老板的阴谋而欲救助镇长,却身陷重伤,为赞先生所救。先赞先生不愿传授找钱华武艺,后在徒弟肥仔的怂恿之下,不得已收了找钱华,并将一身绝技悉传于华。而后,赞先生为莫老板陷害,找钱华与肥仔联手,终将莫老板除去,为佛山的太平立下功业。这个故事基本上全是演绎,自不必当真。不过,片中最可看之处 ,在于赞先生身传找钱华武艺的过程,将咏春拳的小稔头、标子和寻桥 三套拳及木人桩,外加六点半棍法,一一演习,颇为可观。而梁赞在咏春拳的历史上,正是集大成者,也正是他将梁兰桂与黄华宝及梁二娣三人的武学集为一体,并将传统的咏春拳进行扩展融汇,并在自己开的赞生堂中收徒传技,除其子梁璧外,得衣钵真传的有陈华顺、陈桂、梁奇、雷汝济等。而陈华顺正是将咏春拳发扬光大之人,他提高学徒的门槛,为咏春拳带来了新的名声,他共收徒16人,除其子陈汝棉之外,还有雷汝济、陈锡侯、黎厚培、黄露茵、何汉侣、及大师兄、二师兄吴小鲁、吴仲素两兄弟、与封门弟子叶问。至于叶问,就不必说了。
这上面的一段与之上的文字,隔了一夜,语中有所重复,懒得改了,看着自顾枉观之吧。吼吼!
梁赞在〈败家仔〉里那么威风,到这里就被人围殴,又被野猪夹子夹,又被水缸砸头,最后象杀猪一样被砍死了。
典型的香港小制作卖丑卖傻的类型片,整部电影没看到一个长得像样点的人,主角配角正派反派大多数都丑样的很,就算不丑的也是刻意做作拿腔拿调,要么不是瘦骨嶙峋就是鸡胸佝偻腰,特别是那个师爷简直令人反胃,洪金宝也装疯卖傻,大段的白痴情节令人昏昏欲睡。反倒是反派有个穿长袍的稍微有点人样。
动作设计缓慢,但是又谈不上硬桥硬马,因为能非常明显看出各种假动作和虚架子,虽然配音虎虎生风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出击打毫无力量感。另外动作连贯性差,梁赞跟人对打的时候多数时候只专注跟正面对手拆招,其余人就在围观。多次出现其与人对打时后背毫无防护长达几秒的情况。这实在不符合武术高手对决的情况。
可圈可点之处在于,死人非常干净利落,不管正派反派,说死就死,连磕磕碰碰活到最后决战的三妹都被捅死了。
“七十年代后期,洪金宝由一个演员转身成为自导自演的“电影作者”,他的作品以“谐趣+功夫”的鲜明风格,为他在香港影坛争得一席之地。
洪金宝今年已经65岁“高龄”,对于动作演员来说,这是一个打不动的年龄了,但洪金宝依然活跃在影坛,去年他还自导自演了一部动作片《我的特工爷爷》,影片虽然差强人意,却让我仿佛看到了青壮年时的洪金宝——香港影坛曾有“洪金宝作品”。不过,与年轻时以演员为主业不同,洪金宝如今的主要身份是“动作指导”,演出以配角为主。
下文主要以如下八部影片说说“洪金宝作品”。
《三德和尚与舂米六》(1977)
《赞先生与找钱华》(1978)
《林世荣》(1979)
《杂家小子》(1979)
《鬼打鬼》(1980)
《奇谋妙计五福星》(1983)
《福星高照》(1985)
《快餐车》(1984)
除《林世荣》由袁八爷导演外,其余七部片子均有洪金宝自导自演。洪金宝是《林世荣》的动作指导之一,也是其中表演最成功的演员,称《林世荣》为洪金宝的作品也是不为过的。当年《神话》的DVD海报上印:“成龙作品,唐季礼电影。”那么,《林世荣》也可以说成是:“洪金宝作品,袁和平电影。”也就是说,以上八部电影,均可谓“洪金宝作品”——虽然我从未见过洪金宝在他的电影中打出过“洪金宝作品”这五个字,倒是成龙往往有这种“作者论”习惯。
洪金宝是所谓“七小福”的大师兄。关于“七小福”,说法很多,现在我将一段我认为比较权威的资料引述于下:
“‘七小福’是一出京剧,也是一个戏班,更是于占元这群得意门生的总称。很多朋友都以为‘七小福’指的是成龙等七个人,实际却不止。原来于师傅在一次京剧表演中,选了元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担任《七小福》的主角(注:成龙当时的艺名为元楼,元龙则是大师兄洪金宝的艺名。待到后来,年长成龙五岁的洪金宝约满先行出师闯荡影坛时,成龙才顶了元龙之名),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成了个“七小福“戏班,既让徒弟们多增加些演出经验,又可赚些银两,正所谓“一箭双雕”了。
‘七小福’戏班成员共有十四人,除去刚才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秋、元德、元俊、元彬、元宝等人。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再回看这群师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几个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销声匿迹;元宝却是混迹TVB电视台做个武师指导,也只默默无闻而已;而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德、元彬七人则成为当今香江影坛的赫赫人物,由此大众眼中的‘七小福’便顺理成章地具体到他们七个身上。”
(《“七小福”的由来》,网络文字,作者不详)
洪金宝曾主演过一部叫《七小福》的电影,并凭此片获得两个影帝称号(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88, 33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1988)。《七小福》由香港著名文艺导演罗启锐导演,故事便是取材于洪金宝、成龙、元彪等人早期跟随于占元师傅学艺的真人真事。
作为“七小福”的大师兄,洪金宝出师最早,也是最早在影坛闯出名堂的。洪金宝在成为主演和导演之前,参加过不少著名影片的演出,如李小龙的《龙争虎斗》、许冠文的《鬼马双星》、胡金铨的《忠烈图》。我猜想许冠文的《鬼马双星》的谐趣风格对洪金宝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因为洪金宝的主演或导演的作品,都突出“谐趣”,无论语言还是动作。1977年,洪金宝自导自演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为其成名作。《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基本上奠定了洪金宝的电影风格:谐趣+动作。这同时也是成龙的电影风格,洪金宝的电影成就虽不及成龙,但我认为他们在“谐趣+动作”这个领域是比肩而立的“双子星”。成龙主演、袁和平导演的《蛇形刁手》于1978年3月上映,成龙因此声名鹊起,同年10月,两人趁热打铁又推出《醉拳》,成龙自此成为一线打星。而1978年的洪金宝,在李小龙的电影《死亡游戏》(李小龙遗作)中露了一下脸,算是他的龙套生涯的回顾,而他本人年度最重要的作品是《赞先生与找钱华》,又是一部自导自演的经典喜剧。论年度的个人成就,1978年的洪金宝可能比不上1978年的成龙,但洪金宝作为导演开始走向成熟,而成龙的导演生涯还要等上几年才开始。此后十余年,洪金宝的主要电影作品大多是自导自演的,他还偶尔参与编剧。洪金宝和成龙这对功成名就的师兄弟在电影上的合作也是比较多的,以上八部电影中,《福星高照》、《奇谋妙计五福星》、《快餐车》都是两人合作的作品。在两人合作的电影中,一般是洪金宝担任导演,这也体现了洪金宝大师兄的身份。当然,也有例外的,1982年的《A计划》中,便由成龙担任导演。由此可见,大师兄虽是大师兄,也并非处处要“耍”大师兄的权威的。
且回到以上八部“洪金宝作品”。“洪金宝作品”不需要很多的分析的,其基本内容上文已经说了:谐趣+功夫。但这些作品的优劣高下还是有区别的。就拿“福星”系列的两部作品来说,《福星高照》明显比《奇谋妙计五福星》要略胜一筹,虽然《福星高照》是在《奇谋妙计五福星》之后拍的。《奇谋妙计五福星》的主要缺点在于剧情上。该片的前半部分的生活笑料是很精彩的,但加上故事的后半部分,整体结构就显得松散、勉强了。该片给人的感觉是很多“精彩的”东西是硬加进去的,而没有顾及到故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我记得彭浩翔制作《买凶拍人》的时候,删掉了不少原剧本的片段。这些片段我在花絮中看到了。这些片段独立来看,都属于很好的“点子”,但放进电影中,就有点疏离故事的主干或者显得多余了。彭浩翔在花絮中也说出了他删掉每一个片段的理由,这让我体会到什么叫做“精心讲故事”。这正是《奇谋妙计五福星》所缺少的。昆汀的《杀死比尔2》也删掉了一些片段,我看了那些片段后,不禁拍案叫好!我不是说,《奇谋妙计五福星》应该删掉许多片段——如果这样做,整部电影将失去最精彩的部分。我想说的是,《奇谋妙计五福星》对讲故事的漫不经心和胡乱拼凑乃是一大遗憾——更遗憾的是,这个遗憾并不是可以通过删剪而挽回的。《福星高照》的剧情要稍好一点,整体相对紧凑,但也说不上出彩。《奇谋妙计五福星》是洪金宝亲自编剧的,看来洪大哥的编剧能力并不怎么样,这也大概是《福星高照》找他人编剧的原因吧。洪金宝编剧的作品不多,主要有《鬼打鬼》、《人吓人》、《奇谋妙计五福星》等几部,比较成功的是《鬼打鬼》,这可以说是“意外”或“小概率事件”了。
在我眼中,《林世荣》比《鬼打鬼》要精彩一些的,但公论却是称《鬼打鬼》为洪金宝最好的作品——该片入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部影片”,排名52。如果要说影响,《鬼打鬼》是要远胜《林世荣》的,该片可谓开香港僵尸片之先河。但《林世荣》的动作设计、洪金宝的表演,似乎都要略胜《鬼打鬼》一筹。小时候看徐克的《黄飞鸿》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猪肉荣”这个角色如果由洪金宝来演,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看了《林世荣》我才知道洪金宝还真演过一回“猪肉荣”——林世荣,而且是早在《黄飞鸿》之前就演了。不错,洪金宝是诠释林世荣这个人物的最佳人选。历史上是真有林世荣这个人物的,据说刘家良师傅的父亲刘湛便是林世荣的弟子。真实的林世荣作为一代国术宗师,肯定和电影上的喜剧形象相去甚远的。但不知从何时起,林世荣已经被电影定格为那个胖胖的、长相猥琐、懵头懵脑的家伙。这似乎是对一代国术宗师的不敬,但作为电影人物,林世荣给无数人带来了欢乐,相信他在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洪金宝在“七小福”当中,是体型、长相都比较“奇特”的一个。他那张脸和他超标的体重都使得他是最适合演那种善良的、有点本领又好贪小便宜的市井人物的演员。《林世荣》中的林世荣便是这样的市井人物。可以说,洪金宝在片中的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定格的意味——他演活了林世荣,也演“定”了林世荣。后来徐克版或其他版的林世荣,基本上都是以洪金宝版的林世荣为参照的。看《林世荣》这个片子之前,我有点担心,我怕这个人物的故事袁八爷会讲不好。事实并非如此,《林世荣》讲故事的角度非常好,完全是以林世荣为中心。于是,我知道,我的担心主要源于怕该片处理不好林世荣和他的师傅黄飞鸿——中国电影史上出场最多的电影人物——之间的关系。《林世荣》中,黄飞鸿虽然也出场了,但基本上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因为其“身份特殊”而抢了林世荣的风头。而洪金宝的精彩表演,很容易就让我们不再关心他的师傅黄飞鸿,从而融入到林世荣的悲喜中。黄飞鸿的阴影太大了,以致于他有份的电影,一般都要添上他的“字号”,比如袁八爷的《铁马骝》,都要加上“黄飞鸿之”这四个字,以提高号召力。所以,鉴于“黄飞鸿”的“霸道”,要拍好《林世荣》是不容易的。
十几年前还在VCD时代,我就看过《鬼打鬼》。当年我是和一帮比我小不少的小朋友一起看的,那帮小朋友的平均年龄大概是十岁。对于看电影这件事情,我往往相信十岁小孩的判断力,因为在对电影的好坏的判断上他们还不懂得口是心非。十几年前看《鬼打鬼》和现在看《鬼打鬼》的感觉是绝对不同的。十几年前,我的电影知识并不比那群小朋友更多一些。那时候,我和那群小朋友一起享受这部电影,我有时笑得比他们还更疯一些,而所受的惊吓也不比他们少。现在重看这部《鬼打鬼》,很多东西都改变了。我会留心故事的结构、别具匠心的桥段、表演的水平和难度,甚至镜头的切换和组合。我不得不说,这种看电影的办法并不见得高明,甚至会比较痛苦。用普通观众的眼光去看电影是最愉快的。还好,我只是“留心”之,而没有“细究”之,否则看电影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鬼打鬼》的编剧是成功的,不像很多香港谐趣功夫片,为谐趣而谐趣,为功夫而功夫,支节太多,有生硬拼凑之嫌。动作方面,虽然没有什么高难度的动作,但洪金宝的表现还是十分卖力的,一招一式均不含糊。搞笑方面,洪金宝凭着其出色的肢体语言在动作上恶搞了一番又一番,让我笑得前仰后合。此外,该片还加入了几段教人莞尔的偷情戏,颇得李翰祥的“风月片”的意味。至于“鬼”,也就是“僵尸”,其种种情状颇见新意,动作的花样也多了不少。这一点对后来的一系列僵尸片影响深远。后来拍了许多僵尸片的“茅山道士”林正英便是洪家班的成员。用一句很老土的话来说,《鬼打鬼》是一部娱乐性和艺术性——和所谓正宗的艺术比起来,该片的“艺术”有点“另类”而已——俱佳的商业片。
《杂家小子》中,最令我关注的人物是梁家仁。梁家仁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他是在没有任何武术基础和表演经验的情况下一进入电影这个行当就演动作片的。在70年代,这是很难做到的。而梁家仁的动作,我左看右看,始终看不出有什么不如洪金宝师兄弟的地方。梁家仁的表演也同样没有生硬或笨拙的感觉。可以说,梁家仁是香港影坛的一个异数。其实,梁家仁不是天才,他能演好动作片,也没有特别的奥秘。根据他的回忆,他只是做到了如下几点:记忆力好,用心,能吃苦。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动作片,讲究实打和连贯性,而且喜欢用长镜头来表现。要在短时间内记住十几二十招的连贯动作并将之表现出来,非有极强的记忆力不可。用心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对打的双方有一方稍不用心,就很容易出错,往往导致演员受伤。在梁家仁的年代,拍动作片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一套动作往往要预演、套招很多遍才正式开拍,而拍的过程中,NG、NG再NG也是很普遍的。此外,超时开工甚至日夜赶班也是家常便饭。一般不清楚电影拍摄内情的人以为拍戏是很轻松的事情,这真是天大的误会。梁家仁的那一代电影人对电影的付出是惊人的,他们也是让我最怀敬意的的一代香港电影人。梁家仁演艺生涯中担纲主角的机会不算多,《杂家小子》是他的代表作。作为一个没有武术基础的“打星”,他在影片中的优异表现,个人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洪金宝及他领导的洪家班。
《快餐车》是到西班牙取景拍的。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台湾、南洋等地的观众已经厌倦香港的成本低廉的“本地”制作,他们渴望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香港电影圈在好莱坞的大片、巨片的冲击下,也开始了集体反思,准备给观众带来一些全新的感官刺激。适此时,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系列风靡国际影坛,该系列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跑到沙漠去取景,玩转冒险故事。香港的电影人头脑是很活的,他们当然明白海外取景和老外加盟能够给香港电影带来新鲜感。于是,香港的那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制片公司如嘉禾、新艺城等纷纷到海外取景,打造富有海外风情的香港电影。《快餐车》便是这股海外取景热潮中的产物。成龙的《飞鹰计划》、新艺城的《最佳拍档之千里救差婆》等也是应这股海外取景热潮而制作的。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各电影公司赚得盘满钵满,而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也基本饱和了,财雄势大的电影公司,开始磨刀霍霍准备杀向海外。因此,海外取景、用外国演员,在给香港电影带来新的活力之外,也有各大电影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考虑的。但这股热潮持续的时间不长,进入九十年代后就偃旗息鼓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国外电影自身的强盛和国外市场的成熟程度等原因,香港电影未能在海外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而本地(主要指香港、台湾、南洋等地)观众也慢慢对海外取景、外国演员的参与等元素不再抱有很大的期待。这就是海外战略没有继续下去的原因。
《快餐车》里虽然有异国风情,但骨子里依然是洪金宝作品,“谐趣+动作”仍然是不变的“主菜”。不像成龙后来进军好莱坞,洪金宝在海外拍摄的影片不多,而且《快餐车》也不算是进军海外的作品——把异国风情带回东方而已,洪金宝始终是一位立足华语影坛的香港电影人。
八十年代是洪金宝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中的“洪金宝作品”,除了上述八部外,《猫头鹰与小飞象》(1984)、《夏日福星》(1985)、《龙的心》(1985)、《富贵列车》(1986)、《东方秃鹰》(1987)、《飞龙猛将》(1988)、《群龙戏凤》(1989)等洪金宝自导自演的作品也可以归入到“洪金宝作品”的行列。进入九十年代,洪金宝导演的作品越来越少,他参与的作品,大多也已经偏离“谐趣+功夫”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