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第46集
第47集
第48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国色芳华
三叉戟2
心动千年
过年好之花馍馍与马卡龙
战火四千金
封神演义
亲爱的她不是孙大圣
海上孟府
我和我的他们
三进山城2012
从今年寒假开始看这部2014年就已经在央视黄金档上映的戏,一直到五月断断续续看完,就聊点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写剧评,难免有明显的错误和不足,敬请各位斧正。
这部剧里,对于历史中真实人物的展现(虚构人物不谈),导演很有意味地设置了几个展现层次:一、完整出现全名和形象的,如邓、华、陈、叶等人,还有剧中绝大多数外国领导人,这些人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二、只出现姓,如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剧中称“王教授”)、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剧中称“卢局长”)、蛇口工业区开拓者袁庚(剧中称“袁主任”);三、剧中事迹有些许改动,因此名字被导演进行“艺术加工”的,如香港维他奶公司创始人罗桂祥,剧中改成罗启明,为什么要改名字呢,假如你是罗老的后代,剧里写罗老找了个卖煎饼果子的当外甥女婿,你高兴不高兴。当然还有石油大王哈默,剧中改成哈里斯,应该也是事迹改动较大的原因;四、剧中不出现名字只出现台词和画面的,如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以及当时宣传口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吴冷西。(都是有点问题的人物,为避免争议,就只让你说句话吧。)
有三个出场方式极为特殊的人物。一个是真人,出现在主席台上,只有画面,而无任何台词及说明文字;另一个,即为“我儿子在那里插队时”。还有一个,是当时人日社长胡绩伟(一个真正把人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社长),剧中为了不让观众想起他,不仅没出现名字,连姓都给改了(“胡”改成“慕”),惜哉。
邓在电视剧里主要几件事:一、召开科学座谈会,恢复高考;二、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讨论(这两项国光都是主要执行者,就放在一起说);三、出访各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开放;四、推动知青返城,落实政策解决知青就业;五、支持农村搞大包干;六、香港回归问题谈判;七、参与制定历史问题决议。总体上来看,全剧叙事平淡,套路满满,基本上都是:下面的人要做什么事——领导不让做——直接间接捅到邓那里——解决了(前三十几集都是这个套路,后期比较少)。马少骅演邓,让人越看越怀念起他在《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来。剧中除了刻画了邓,也对他几个主要助手着墨颇多:政治上的国光,文教上的方毅、刘西尧,经济上的谷牧,农村工作上的万里,还有广东开放的推动者,炉火纯青同志。还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其他三个巨头人物:会计、木匠和花帅,剧中都在合理的地方进行了突出。可惜除了李光复老师的国光,其他人都没怎么演出来。
剧的整体基调是平庸,过于精彩和过烂的地方都不多,放豆瓣大概3星水准,私认为7.7有点偏高(不过豆瓣帝王戏历来偏高,康熙王朝9.0不吐槽了)。成本应当不高,导演应该将精力放在了应付审查上,所以至于“1979年的CoCo奶茶”之类的穿帮镜头也无需过于计较了。不过有几个地方拍得极蠢,令人哑然失笑。一是《时代周刊》总部一群人傻逼一样找邓的照片那段;二是绝大部分涉及到田源的桥段,如同看木偶戏一般;三是对撒切尔形象的塑造上,演员和导演共同努力把一个铁娘子展现得像神经病似的。撒切尔来中国前的那一段,也可以看出剧组对于英国政治体制的完全无知。普通人自己不理解政治,还想通过电视剧让普通观众看懂政治,最后就成了天桥说书,帝王戏真难。
说完坏说说好:资料掌握到位的话,一些比较春秋的细节,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11.3之前的工作会议,中南组部分,段君毅谈到“现在有的政治局委员就犯有错误,尤其是我们河南”,这句话之后没有下文,不过对当时情况有所了解的话就知道在说纪登奎;以及那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某领导亲自打电话到报社,大骂“砍旗”的电话,不翻翻资料是真不知道打电话那人叫吴冷西;还有邓见到撒切尔的第一句话,“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是他们都下台了”,这句话怎么看着都让人不可理喻,但原话正是如此。除了这些反映史实的桥段,虚构桥段里也有一处很精彩,就是华政委在抓完F4之后,说的那句“那是主席生前的部署”。有些人诟病这句话,我看来这处是史记水准,虽然在现场的人没人透露说了些什么,但是绝对合情合理。
改革八贤,剧中提到了六位,略去了任仲夷和项南。电视剧不提任的原因,应该是宣传炉火纯青的需要,讲述广东的篇幅本就嫌短,再提任实在是重复了。炉火纯青和任对广东的贡献都很大,不过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是在冤假错案平反和出口特区设想筹划上,而做了大量实际具体工作的,是任。具体工作一向不好拍,这也是任没有出场的一个原因。项南没出场应该也是限于篇幅,不过,闽人是记得他的。
带私心聊聊国光吧。我个人来看,剧中的演员里,一实一虚,两人演得到位:李光复老师的国光,和巫刚老师的田志远。李光复老师是丝毫不愧人艺剧院和国家一级演员之名,将国光热情、正直、能干而又略带急躁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惟妙惟肖。实在不能让人不联想到历史上的国光:他的头脑是聪慧睿智的,他的工作是勤勉高效的,他的襟怀是坦荡无私的,他的私德是完美无缺的,而这就是他的最大悲剧所在——这样的人是不适合作为最高领导人的。
还有一个人,我心中20世纪中国最为复杂的政治家,因为儿子的原因没有出场,可惜了。不过他的事情触及的灰色地带比较多,也确实不好拍。一些人心中的他,在80年代起的负面效果似乎大于贡献。
再讲讲虚构人物。当然由于这剧的艺术水平问题,我对这里面的虚构人物实在是兴趣不大,纯粹为了引出事件而设置,功能性太过,即所谓“全中国的事情都被他们三家给办了”。尤其是印小天的田源,基本上演员能够出的低级失误他都犯。倒是巫刚老师演的田志远还是有模有样的,能让观众看出父爱来,和港人打起交道也是不卑不亢,帅大叔气质满满。大牛们也分析过了,田志远这一人物原型像于光远,夏默在事迹上原型像薛暮桥,不过薛毕竟是邓同年的人物啊。顺带一提,夏默的吴语口音好评。
时间设定截止在1984,合情合理,毕竟导演亲口承认,后面的事情有点不太好讲。史实有出入的地方也不猛批了(知乎有人猛批过了,可以在被折叠的答案里找找看),毕竟这部剧也不是在香港上映的,导演也不容易不是(拿了1000张光盘去给人家审)。不过私心还是希望能把南巡和浦东开发的故事拍成第二部,起点设在1991(我不是某人的粉丝啊,别误会)。
最后,一部电视剧所能展现的东西实在有限,这剧展现的是76—84年代,在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中越战争没提,是一大遗憾(不是不能提,早年有《高山下的花环》,近年有《芳华》),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没提,严打没提。要想多看点东西,免不了要去翻文选,翻年谱。如果觉得官方东西太冗长枯燥,就去看《邓小平时代》吧。先看傅版,看完之后有条件的,再去看杨版(杨版大陆书店里没得卖,不过搞到也不难)。
70年代我外婆当民办教师,一个月18块钱。现在退休工资4000。
邓公千古。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1972℃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第31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21084-3-31.html
从今年寒假开始看这部2014年就已经在央视黄金档上映的戏,一直到五月断断续续看完,就聊点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写剧评,难免有明显的错误和不足,敬请各位斧正。
这部剧里,对于历史中真实人物的展现(虚构人物不谈),导演很有意味地设置了几个展现层次:一、完整出现全名和形象的,如邓、华、陈、叶等人,还有剧中绝大多数外国领导人,这些人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二、只出现姓,如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剧中称“王教授”)、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剧中称“卢局长”)、蛇口工业区开拓者袁庚(剧中称“袁主任”);三、剧中事迹有些许改动,因此名字被导演进行“艺术加工”的,如香港维他奶公司创始人罗桂祥,剧中改成罗启明,为什么要改名字呢,假如你是罗老的后代,剧里写罗老找了个卖煎饼果子的当外甥女婿,你高兴不高兴。当然还有石油大王哈默,剧中改成哈里斯,应该也是事迹改动较大的原因;四、剧中不出现名字只出现台词和画面的,如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以及当时宣传口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吴冷西。(都是有点问题的人物,为避免争议,就只让你说句话吧。)
有三个出场方式极为特殊的人物。一个是真人,出现在主席台上,只有画面,而无任何台词及说明文字;另一个,即为“我儿子在那里插队时”。还有一个,是当时人日社长胡绩伟(一个真正把人日办成“人民的报纸”的社长),剧中为了不让观众想起他,不仅没出现名字,连姓都给改了(“胡”改成“慕”),惜哉。
邓在电视剧里主要几件事:一、召开科学座谈会,恢复高考;二、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讨论(这两项国光都是主要执行者,就放在一起说);三、出访各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开放;四、推动知青返城,落实政策解决知青就业;五、支持农村搞大包干;六、香港回归问题谈判;七、参与制定历史问题决议。总体上来看,全剧叙事平淡,套路满满,基本上都是:下面的人要做什么事——领导不让做——直接间接捅到邓那里——解决了(前三十几集都是这个套路,后期比较少)。马少骅演邓,让人越看越怀念起他在《走向共和》里的孙中山来。剧中除了刻画了邓,也对他几个主要助手着墨颇多:政治上的国光,文教上的方毅、刘西尧,经济上的谷牧,农村工作上的万里,还有广东开放的推动者,炉火纯青同志。还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其他三个巨头人物:会计、木匠和花帅,剧中都在合理的地方进行了突出。可惜除了李光复老师的国光,其他人都没怎么演出来。
剧的整体基调是平庸,过于精彩和过烂的地方都不多,放豆瓣大概3星水准,私认为7.7有点偏高(不过豆瓣帝王戏历来偏高,康熙王朝9.0不吐槽了)。成本应当不高,导演应该将精力放在了应付审查上,所以至于“1979年的CoCo奶茶”之类的穿帮镜头也无需过于计较了。不过有几个地方拍得极蠢,令人哑然失笑。一是《时代周刊》总部一群人傻逼一样找邓的照片那段;二是绝大部分涉及到田源的桥段,如同看木偶戏一般;三是对撒切尔形象的塑造上,演员和导演共同努力把一个铁娘子展现得像神经病似的。撒切尔来中国前的那一段,也可以看出剧组对于英国政治体制的完全无知。普通人自己不理解政治,还想通过电视剧让普通观众看懂政治,最后就成了天桥说书,帝王戏真难。
说完坏说说好:资料掌握到位的话,一些比较春秋的细节,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比如11.3之前的工作会议,中南组部分,段君毅谈到“现在有的政治局委员就犯有错误,尤其是我们河南”,这句话之后没有下文,不过对当时情况有所了解的话就知道在说纪登奎;以及那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某领导亲自打电话到报社,大骂“砍旗”的电话,不翻翻资料是真不知道打电话那人叫吴冷西;还有邓见到撒切尔的第一句话,“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是他们都下台了”,这句话怎么看着都让人不可理喻,但原话正是如此。除了这些反映史实的桥段,虚构桥段里也有一处很精彩,就是华政委在抓完F4之后,说的那句“那是主席生前的部署”。有些人诟病这句话,我看来这处是史记水准,虽然在现场的人没人透露说了些什么,但是绝对合情合理。
改革八贤,剧中提到了六位,略去了任仲夷和项南。电视剧不提任的原因,应该是宣传炉火纯青的需要,讲述广东的篇幅本就嫌短,再提任实在是重复了。炉火纯青和任对广东的贡献都很大,不过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是在冤假错案平反和出口特区设想筹划上,而做了大量实际具体工作的,是任。具体工作一向不好拍,这也是任没有出场的一个原因。项南没出场应该也是限于篇幅,不过,闽人是记得他的。
带私心聊聊国光吧。我个人来看,剧中的演员里,一实一虚,两人演得到位:李光复老师的国光,和巫刚老师的田志远。李光复老师是丝毫不愧人艺剧院和国家一级演员之名,将国光热情、正直、能干而又略带急躁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惟妙惟肖。实在不能让人不联想到历史上的国光:他的头脑是聪慧睿智的,他的工作是勤勉高效的,他的襟怀是坦荡无私的,他的私德是完美无缺的,而这就是他的最大悲剧所在——这样的人是不适合作为最高领导人的。
还有一个人,我心中20世纪中国最为复杂的政治家,因为儿子的原因没有出场,可惜了。不过他的事情触及的灰色地带比较多,也确实不好拍。一些人心中的他,在80年代起的负面效果似乎大于贡献。
再讲讲虚构人物。当然由于这剧的艺术水平问题,我对这里面的虚构人物实在是兴趣不大,纯粹为了引出事件而设置,功能性太过,即所谓“全中国的事情都被他们三家给办了”。尤其是印小天的田源,基本上演员能够出的低级失误他都犯。倒是巫刚老师演的田志远还是有模有样的,能让观众看出父爱来,和港人打起交道也是不卑不亢,帅大叔气质满满。大牛们也分析过了,田志远这一人物原型像于光远,夏默在事迹上原型像薛暮桥,不过薛毕竟是邓同年的人物啊。顺带一提,夏默的吴语口音好评。
时间设定截止在1984,合情合理,毕竟导演亲口承认,后面的事情有点不太好讲。史实有出入的地方也不猛批了(知乎有人猛批过了,可以在被折叠的答案里找找看),毕竟这部剧也不是在香港上映的,导演也不容易不是(拿了1000张光盘去给人家审)。不过私心还是希望能把南巡和浦东开发的故事拍成第二部,起点设在1991(我不是某人的粉丝啊,别误会)。
最后,一部电视剧所能展现的东西实在有限,这剧展现的是76—84年代,在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中越战争没提,是一大遗憾(不是不能提,早年有《高山下的花环》,近年有《芳华》),计划生育成为国策没提,严打没提。要想多看点东西,免不了要去翻文选,翻年谱。如果觉得官方东西太冗长枯燥,就去看《邓小平时代》吧。先看傅版,看完之后有条件的,再去看杨版(杨版大陆书店里没得卖,不过搞到也不难)。
70年代我外婆当民办教师,一个月18块钱。现在退休工资4000。
邓公千古。
片子开头引入了一些西方大片和国产严肃宫廷剧的手法,渲染紧张气氛,还不错,可是断断续续,缺乏连贯性,刚渲染的情绪又被别的莫名其名的情节打断,接着又渲染,犹如淅淅沥沥的小便,让人兴致顿无。
描写邓一家人的感情,一开场擦背还不错,可后面一堆儿女进来,缺乏介绍,面目不清。接着全家人胡乱站在客厅,无事可做,作着一些空洞无物的表态,感觉很不真实。
大雨中的年轻人激情演讲是败笔。这一段落要说明什么,是老百姓群情激愤吗?是不是太单薄了?单就场景拍摄来说,缺乏细节描述,看不出时代感,说是发生在五四、民国似乎也都成立,最后唱国歌的所谓高潮让人莫名其妙。
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好消息传来,一个男的报信,半天不说出关键信息,太做作了,做作到恶心。这样荒诞的情节反衬出剧本的苍白无力,没有包袱,没有足够的剧情支撑,只能用这种小儿科式的低俗方式来制造廉价悬念。
失望归失望,拍摄当代历史剧毕竟很敏感。很多居中人物及其子女都健在。不可能像雍正王朝那样,拍出那种洒脱而又凝重的历史剧。毕竟是开始,这样的题材能公映,就是中国自信开放的表现。
有网友问为什么只拍到1984年,我觉得与其在1984之后的历史中说假话,还不如不说。不要想这国家一下子就进步到那种程度。
希望豆瓣能够一直保持评分,不过,前景不太乐观哟!
这个主演马少骅已经在《走向共和》中颠覆了一个国父的形象了,这部剧应该不会颠覆,但应该会改变一些吧。
当今的时局,不正和第1集是很相似吗?
嗯,不多说,你懂的。慢慢看吧。
---------------------分割线--------------------------
以下内容为8月10日追
豆瓣的大多数人,都希望北朝鲜能够有进步。如果今天金三胖说,允许朝鲜某级别以上干部自由通商,肯定会有人说,为什么不允许所有人自由通商?
总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希望咱这国家和隔壁邻居一夜之间能够进步,可能吗?
小心步子大了扯着蛋。
对于前一种观点,客观上说,说得对。邓有功,但不是他一个人的。陈云、胡耀邦、赵紫阳、叶帅等等,包括华国锋(汪东兴就算了),哪个不是扭转时局的重要推手?有些情节确实拍的假了。但是,看过无数电视剧的你们难道忘了,叙事没有中心,故事还怎么讲?非要弄成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那样一人露一下脸的群英会才可以?
对于后一种观点,不得不说,拿国外的历史和时政类影视作品反衬国内真是太低端了。去看看《独立日》,连这种商业大片都透着浓浓的美国中心主义和没来由的自豪感,怎么没见有人批评它洗脑?单纯地崇尚西方,否定中国历史和成绩的人,多半是没见识过真正的西方。单纯地目光向西并不能使人显得高端,而正相反。
其实,看电视剧,看历史剧,还是要放宽心。嫌历史不准确,多读读历史书,心里有杆秤就行了。关键还是感觉,关键还是看能否让观众体验到改革的艰辛,与中国历史同呼吸,感受心潮澎湃。对每个国家的历史和特殊性,我们都应抱持基本的尊重。真以为“殖民地三百年”会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