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当前播放组>

HD中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是由罗万·迪肯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16年纪录片,记录片在英国上映,主演由未知领衔。  英国一位57岁的大叔飞往瑞士进行安乐死,BBC据此跟拍录制了此纪录片,记录这位大叔人生的最后时光
  • 头像
    小曾伽
    很奇怪,不知该如何描述此刻的感受。
    如果人不得不死的话,那首先活着就要有爱。所有我很感激西蒙,BBC,还有国内的字幕组,能让我看见这么震撼人心的作品。我知道这不是作品,这就是西蒙的生活。他人生最后一段生活。
    当你看到西蒙按下开关的时候,你知道他要死了,不同于任何电影中的死亡,现实中的他,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他即将在4分钟内死去。
    这种感觉说不出的怪异。
    特别是我们和西蒙一样,都是人,都有同样的情感和思考机制,而且我们都要面对死亡。
    透过镜头我看见了许多人的死亡,亲人的,还有我自己的。
    看到西蒙按下开关后,我忍不住不停地说道
    I just can't understand。
    I just can't understand。
    however······
    为什么人不得不经历死亡。
    既是自己的消失,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非常沮丧。
    头很晕。
    西蒙病重的时候,大学同学们来看他,他们翻看着大学毕业时的照片,一个个都那么年轻,那么风骚,眨眼间,都是风烛残年了。只是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就忍不住想哭。
    人活着的时候,也许觉得人生很长,但回首当年,却发现一辈子就像一首歌唱过的时间,就像只和好朋友开了几个玩笑,就像眨了眨眼,睡了个大长觉。
    我依然想不通,为什么西蒙连一丝恐惧都没流露出来,最后按下开关的时候,他握着妻子的手,面带微笑。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开关推了过去。没有一丝犹豫。
    为什么,人可以这么冷静理智乐观的面对自己的死亡。

    我无数次思考过死亡,也曾以为自己找到了理解自己死亡的方式,但常常在某个夜晚,我忽然像浸入冰水中一样清醒过来,那些自以为对死亡的理解,都不过时自欺欺人。我从来就没有真正面对过死亡,一次都没有。
    当我大限到来时,我会有西蒙的1%冷静吗?
  • 头像
    那里
    真相是一种美丽又可怕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地对待。——J.K. Rowling

    1、一个经历过绝望的人会不会害怕死亡?这里所有的回答都应该加上一个“也许”。Simon的答案是No,他很成功,有事业,至爱的家人和真挚的朋友,在某种无可逆转、只能越来越糟的疾病面前,他选择预约死亡。这同样是尊重生命与个人意志,就像一些人为了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结果都是为了这句:我不后悔。

    2、死亡是横亘在出发和回来之间的一道天堑,没有回头路。任你折腾半生,天花乱坠,顷刻间化为乌有。疾病一点点剥离你的健康和生而为人的尊严,你不知道明天还会失去什么,什么时候一无所有,这时候你还能相信什么?

    3、活着,就是要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不管你是否接受。有人选择勇敢面对,有人习惯于仓惶逃避,但死亡却是一个盲区,在它面前基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只要还记得生命中无与伦比的那些欢乐,也就足够了。

    4、面对身体各项下滑的机能,你不知道今天病痛会拿走什么,你会丢掉什么。从惶惶不可终日到坦然接受,是一段漫长的过程。甚至谈不上艰难的选择,你能选择的何其有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命运引领自己坠到深不见底的深渊,你仍然不知道明天将失去什么。

    5、然而,时不我待。纪录片中的Simon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了么?聚会,温暖,情谊,绝望,厌倦,还有不如离去的决心?他显然不是生无可恋,而是在无可选择的时候,他只剩下唯一的,可以主动抓住的机会。连死亡都能当成机会的人阿,无语,灰心~

    6、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生命的最后一段路尤其难走,当当每时每刻都成为最后,很难说当你面临如此绝境,你将做出怎样的选择。结尾处,Simon用手机播放他提早录制的给妻子的留言,一边下意识地去抓妻子的手,轻轻握着。然后镇定地,甚至有些急切地打开了输液器的螺旋,奔赴死亡的怀抱。

    7、在绝境面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是否比我更勇敢?当然我们并非站在截然的对立面。在这部纪录片《如何死亡:Simon的抉择》面前,没有所谓的观众,诸如“我觉得”也基本没有立足之地。静静地看完了,85分钟流逝的过程,就算是对另一个人的陪伴,也算是对自己的关怀。
  • 头像
    阿尔达的星空

    设想当你老去,疾病慢慢吞噬了健康,生活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享受而是负担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可以摆脱痛苦、结束生命的开关摆在你面前,你会按下去吗?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给予生命最后的尊严的方式。“安乐死”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为“好的死亡”。那么,如果将安乐死合法化,对于个人以及社会而言,是好是坏呢?

    按照意图,安乐死可分为两类:消极安乐死和积极安乐死。消极安乐死指由患者、医生或家属决定,放弃维持患者生命的装置,任其自然死亡。这在很多国家是默许的。患者病情严重到无可挽回,家属、医生(及患者)同意放弃治疗,即为消极安乐死。而本文中的“安乐死”指积极安乐死,其概念是由患者主动或医生协助,通过药物等方式主动结束患者生命。2001年,在这种两难问题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荷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积极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除荷兰外,目前允许安乐死的国家还包括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和美国的部分州。其中,瑞士是唯一一个接受外籍人士申请的国家。

    安乐死的赞成者认为,在人遭受折磨时给予他们一种解脱方式,是对其生命权和尊严的尊重。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明天之前》中,记录了2018年104岁的澳大利亚植物学家大卫·古道尔(David Goodall)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身患绝症。年轻时的古道尔是个工作狂,热爱阅读和旅行。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渐渐地无法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对镜头,104岁的古道尔依然思维清晰、敏捷,他非常坚定地说:“我不想再继续活下去了,我很开心明天能结束生命。我不认为有其他人介入了这个选择,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记者问道:“你有没有犹豫或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古道尔说:“从来没有一刻犹豫。”他似乎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决定会引来这么多关注,也许在他看来,向生命告别就像演出结束要谢幕一样平常。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在安乐死进行前,家属们签好了必要的手续,大家都沉默了下来,好像想和古道尔再多待上几分钟。这时古道尔问道:“我们还在等什么啊?”主持人曾宝仪在采访结束时说:“所谓对人世间的留恋是我的留恋,而不是他的。”

    大卫·古道尔,《明天之前》截图

    安乐死支持者中也不乏激进者。澳大利亚曾于1996年将安乐死合法化,几个月后又禁止。在这期间,医生菲利普·尼什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执行合法注射安乐死的医生。在法律被废除后,尼什克决定将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于是他创办了一个安乐死促进组织。在该组织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缴纳每年100美元的费用,就可以获得一本关于如何购买及使用药品进行自杀的指南,并在论坛中与其他人交流。这个组织并不对会员的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审核。尼什克认为,应当相信“申请人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允许一个人以美丽的方式死去,不是一件好事吗?”

    菲利普·尼什克,《明天之前》截图

    再来看片中另一段故事吧。制作组还采访到了已故爱尔兰作家玛丽·弗莱明(Mary Fleming)的丈夫汤姆·库伦(Tom Curran)。弗莱明生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逐渐失去了移动能力,在尼什克的网站的帮助下,于2013年购买了药物在家中自杀。她留下了一段话:“如果你们不理解我的决定,我会让他们来过一天我的生活,哪怕一小时,然后告诉我,他们对生活还能有多少激情。貌似他们不允许我去死,但是也不会帮我继续活下去。”对于这些生活已经没有好转希望的人来说,安乐死似乎是仁慈的。

    汤姆·库伦和玛丽·弗莱明夫妇(前排),irishtimes.com

    当然,安乐死也有很多反对者,他们给出的理由,让它看起来并不那么仁慈。西蒙和黛博拉·宾纳(Simon & Deborah Binner)是一对普通的英国夫妇,原本的生活在西蒙被确诊运动神经元病(俗称“渐冻人症”)后被打破。之前的西蒙幽默开朗、喜欢讲笑话,是亲友聚会上的主角,但是疾病夺走了他的说话和行动能力。想到自己只能在逐渐恶化的病情的折磨下慢慢死去,他逐渐对生活感到绝望。最终,西蒙选择在2015年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其过程被BBC拍摄成了纪录片《如何面对死亡:西蒙的选择》,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几年之后,《明天之前》制作组采访到了黛博拉。曾经支持丈夫选择的她,却已经转变了看法。她认为,从情感上来说,“感觉这是一件很暴力的事情:前往另一个国家,安排好一天,接受某种注射,然后死去。”而她自己有“被抛弃的感觉”。的确,比起死去的人,要继续活下去的人可能要承受更大的折磨。而从理性上来说,“如果安乐死之门被打开,可能会减少对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动力。一旦面对一些绝症,人们都选择了放弃,医学的进步可能因此受阻。当然这些罕见病只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如果它发生在你家里,发生在你的亲人身上,你会想屈服吗?”这也是安乐死合法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保障个人的利益,会不会反而使多数人的利益受损?

    黛博拉和西蒙·宾纳,thetimes.co.uk

    2001年将安乐死合法化的荷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2019年van der Geest和Satalkar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荷兰,“测量”患者痛苦程度,决定是否满足安乐死条件的是医生,而非患者本人。这项赋予医生的权利,同时也成为了隐患。2004年2月11日《环球时报》的报道《荷兰老人出国躲避安乐死》指出,德国哥廷根大学对荷兰7000例安乐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由医生和家庭配合,做出对病人实施安乐死决定的案例,比例高达41%。而其中更有11%的病人死前仍然神智清醒,有能力自主做出选择。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据称仅最近4个月,荷兰已有3万老人或危重病人出走他国”。这些人或年事已高或身患重病,却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背井离乡,这难道是对生命权的尊重吗?观察者网援引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0月3日的报道称,官方数据显示荷兰2013年安乐死人数为4829人,占死亡总数的3%。荷兰新教神学大学(Protestantse Theologische Universiteit)的伦理学教授西奥·布尔(Theo Boer)认为,安乐死本该是最后的干预手段,在荷兰却变成了一般性医疗程序,已非常流行,正成为“癌症病人治疗过程中的一项内定模式”。

    此外,荷兰的安乐死条件正逐步放宽,之前的条件一般解释为患者遭受躯体上的巨大痛苦,现在精神痛苦也逐步被囊括进来。中国日报网援引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5月10日的报道称,荷兰一名20多岁的女性因在5-15岁期间长期遭受性虐待,患上了包括创伤性应激障碍、厌食症、抑郁症在内的严重心理疾病,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影响。2015年她的安乐死申请获得了批准并执行。精神病专家表示,“她的痛苦已经不可忍受,她的疾病不可治愈”。咨询人士强调,“虽然她经受着心理痛苦,但是完全有能力做出决定”。此事在英国社会引起剧烈争议,反对者认为她需要的是更多的心理治疗,是帮助她渡过难关的善意,而不是死亡。笔者认为,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安乐死之所以会引起巨大争议,是由于人们一般不会把“心理疾病”与“绝症”联系在一起,且对心理痛苦的量化比生理痛苦更加困难、复杂。总的来说,反对者认为,一旦打开了安乐死的魔盒,便很难再关闭。有人可能会为了摆脱负担或谋求财产而强迫他人安乐死,而人死之后无法再获知其真实想法,相当于为以安乐死为名的谋杀留下了口子,这是对伦理和生命权的亵渎。对于心理疾病,还存在量化标准模糊等问题。

    不过,通过以上事例及讨论可以看出,安乐死的赞成者和反对者都同意要维护人的生命权,只是在如何实践上有分歧。赞成者认为,在人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时允许其选择死亡,是对生命权的尊重。而反对者担心安乐死导致为了维护个人权利而损害集体利益,以及人的生死条件被滥用。

    中国的安乐死现状是怎样的?我国法律目前尚无对安乐死的明文规定,但按照对现行《刑法》的解释,安乐死在中国属于故意杀人,是犯罪行为。罗翔老师在厚大法考的视频中对此问题有过介绍,罗老师说,刑法不认可对重大人身法益的放弃,因为自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自由如果不加限制,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即上述“被安乐死”现象)”。因此刑法限制了人放弃最根本权利——生命权的自由。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发生在1987年陕西省汉中市,被告人王明成的母亲厦素文长期患病,于6月28日病危、昏迷不醒,王明成要求主管医生蒲连升开具药物使母亲无痛苦死亡。此案经6年诉讼,蒲连升最终获无罪释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刑法对安乐死的默许,而是由于汉中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药物仅仅加深了患者昏迷的程度,并非致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自1980年代开始,我国民间对安乐死的态度一直比较开放和包容。1997年学术界在上海举行了一次专门的学术讨论会,多数代表对安乐死表示支持。更近一些的2015、2016及2017年,在两会上均有对安乐死立法问题的相关提案和讨论。随着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似乎迫在眉睫。但是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尚不具备将安乐死合法化的条件。

    从道德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儒家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孝”排在第一位。无论读者对这种思想作何评价,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而不会随着经济发展快速且彻底地消失。安乐死作为外来观念,主张在父母患绝症时,子女为避免父母受苦应提前结束父母的生命,这与中国传统道德相违背。

    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当意识到,目前允许安乐死的国家,除哥伦比亚外都是经济发达、人口较少、贫富差距不大、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国家。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农村虽然有一定的医疗保障,但许多家庭还没有应对大病的经济条件。如果盲目推动安乐死合法化,可以想见,为了不拖累子女,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可能会选择死亡,子女也可能为了摆脱负担而要求将父母安乐死。此时的安乐死,不是死者安乐而是生者安乐,这背离了它的初衷——对生命权的尊重。

    从医疗层面来说,目前医患矛盾尖锐,暴力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不具备安乐死合法化的土壤。高度发达的荷兰在合法化的初期尚出现了未征求患者同意而“被安乐死”的情况,如果此时在我国推行安乐死,将决定患者生死权利的一部分交到医生手中,会给医患矛盾火上浇油。

    笔者认为,给身心遭受巨大痛苦而自愿选择死亡的人以安乐死的机会,确实是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赞成安乐死的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老了之后不要在医院的病床上,事事需要人照顾、没有隐私地度过余生。可以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安乐死是涉及伦理、法律、医学等方面,且涉及社会各阶层最根本利益的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仅从情感层面,或者仅从精英阶层的需求出发来考虑。

    参考文献

    《明天之前04:告别的权利》,乔希·韦塞尔卡,2019. https://v.qq.com/x/cover/7svwm9v1i5ie1zh/f00314eb7tl.html?

    《安乐死也是犯罪》,罗翔,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b411z7mJ?from=search&seid=10129338182702634610

    《安乐死在荷兰失控 专家吁英国勿步后尘》,观察者网,2014. https://m.guancha.cn/europe/2014_10_05_273371.shtml

    姚立,《荷兰老人出国躲避安乐死:据调查,41%的安乐死是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的》,环球时报,2004.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1302/1020874.html

    信莲,《荷兰性侵受害女孩成功安乐死 引发巨大争议》,中国日报网,2016. http://top.chinadaily.com.cn/2016-05/12/content_25235274.htm

    《全国首例安乐死始末:蒲连升、王明成故意杀人案》,东方法眼网,2012. http://www.dffyw.com/sifashijian/jj/201202/27638.html

    《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 安乐死"合法化"离我们有多远》,温州网,2017.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7/03/16/104974039.shtml

    李红,生命权与安乐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Vol. 7, No. 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3-ZGXB200302019.htm

    邓祥瑞、胡韶芬,安乐死在我国的困境及出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 https://www.sinoss.net/uploadfile/2015/0513/20150513084000467.pdf

    van der Geest, S., & Satalkar, P. (2019). Autonomy and dying: Notes about decision-making and “completed life” euthanasia in the Netherlands. Death studies, 1-10.

  • 头像
    Eggy
    看完这部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永远处于社交中心的Simon,而是他的老婆Debbie。Simon,还有瑞士life circle的Erika都说,最为痛苦的绝非被执行安乐死的那个人,而是必须接受你的死讯的,家人还有朋友,因为他们需要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之后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People who have to let go do the more difficult job than the people who go.
    It's much easier to go into an assisted dying than to accepted one.

    Debbie在纪录片里说话不多,一开始她提到安乐死,说的是她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utterly terrified;随着Simon的意志逐渐坚定甚至为自己的死期选好了日子,Debbie开始担心Simon的决定过于草率,直到Simon在一个清晨尝试自杀之后,Debbie帮他写了一封给Erika的信,要求将实施安乐死的日期提前,越早越好。

    Debbie显示出了一种面对生活的沉静,和面对不断恶化的现实全盘接受的态度。大多数时候她面对镜头都露出了似有似无的笑容,包括在讲述关于两年前去世的女儿Chole的故事时。在Simon举办的聚会、游戏活动里,她并不是人群的中心,也不是玩的最开心的一个,她的存在感不强,但是人群散去之后照顾Simon饮食起居,充当Simon与外界联系纽带的却一直都是她。我很难去揣摩她在别人在关切她的时候,Erika在劝慰她的时候,包括发现Simon尝试自缢的时候,她的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而她又是如何平复自己,重新露出那样淡淡笑容的。

    我想那一定很难,因为她也没有演练过面对这样的场景自己应当如何应对。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生活的境遇打得措手不及,在慌乱之中就必须想到应对之策,而这些应对之策所带来的结局,我们要用很长很长的生命才能去消化掉。
  • 头像
    ADA
    看完这部纪录片 为Simon感到欣慰 人这一生 有多少人能在生老病死面前有选择 Simon做到了。 对于一个如此骄傲的人 安乐死是一种解脱 也是一份对自己的负责。其实,非当事人, 都无法真正理解安乐死之于他们的意义。也许有人会说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过早的放弃自己的生命,就算最后不能说话不能走路不能思考,你还有呼吸,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你还有家人朋友,你为什么不珍惜。。。这些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Simon的意愿。他觉得是时候了,他这一生有了美好的家庭,事业,朋友,他承担着那些甜蜜的责任和负担,他觉得是时候为自己做一个选择。我欣赏他的勇气,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一种本能,死亡才是你最终的考验。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