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一代爱国高僧圆瑛
月球:通往宇宙之门
史前星球 第二季
英国王室人物
死亡汉堡
远古启示录
侠探白玉堂之诡狼奇案
扶贫村里的年轻人
人生果实
我想我仿佛能理解为什么不让在影院上映了,在分级制度没有建立之前,让每个普通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直面自己今后可能面临的结局无疑是很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承受能力,这部影片几乎是每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但是至少影片中老人的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大家能在困境中相互依偎,相互帮助,即使是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也不至于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我仿佛预见了自己更加惨烈的结局,无论是作为父母(不会有这么一天),还是作为子女,都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未来。也许只有基因不再被延续,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轮回。
看的过程一直想起一些已经离世的亲人朋友。《Coco》里说,人在天国其实还活着,但会二度死亡,天国里的人依靠俗世的人记住他们,每淡忘一点他们就消亡一些,直到俗世的人再也不会想起他们,他们就会第二次去世。因此,时而想起那些已离开的人,就像给他们充电一样。
但记忆是不可靠的。
用影像记录,是保持记忆最好的方式。《方舟》让姥姥在影像里永生,这是姥姥之福。
我想起奶奶去世时的画面,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呼吸逐渐微弱,直到最后一口气,那最后一口气是向内塌陷的,带有微微的杂音,有点像发动机熄火,也许是肺缩收,也许是心脏停顿,或者是五脏六腑瞬间下沉,那最后塌陷的呼吸之后,奶奶就安息了。
生和死都痛苦,没有一种修行是容易的。
公众号后台收到了魏丹导演的私信,他公开了自己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希望我们能帮助他让更多的人看见。
于是我看完了这部非常私人化的影片,甚至找到了当年看《囚》和《吉祥如意》一般的感受。
不得不说它确实值得被看见。有些故事,因为真实而震撼。
张秀花,病重的老人,魏丹导演的外婆。
时间是20年初,她并没有生活在武汉,却也在和死神角力。她痛苦地呻吟,粗重地喘息,病痛折磨得她形销骨立。
张秀花在影片中是绝对的主角,同是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他者。她没有一句台词,甚至除了痛苦和昏睡,也很难露出几个表情。
这是一种直面生死的深刻。如果你把自己放到张秀花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人生走到最后的时刻,一切自己都无法做出决定。
但张秀花也是个幸运的小老太太,有爱她的儿女和孙辈。n
面对全身零件老化的老人,医生们也没有帮助她痊愈的办法,但孩子们还是希望她能好起来,希望能陪这个可爱的小老太太多走一段路。
这是一种无需多言的爱。那是我们对待亲人的本能。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张秀花子女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你懂他们的眼泪与纠结。
其实这是一个你一定会知道结局的故事。
让我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本人的克制。
他需要照顾病床上的外婆,需要对抗自己内心的悲伤,同时还要把自己放在客观的镜头中,看着这一切就这样发生。
故事的最后一段,是外婆的离世。
兄弟姐妹中,有人信基督教,希望能按基督教的流程走完葬礼。也有人希望按照最原始的民俗方式下葬,烧烧纸钱,入土为安。
他们彼此的爱,和信仰与三观相互冲撞着,割裂而荒诞,折射出许多家庭的影子。
而已经故去的张秀花,依然是个他者。
她闭着眼睛,听见,或者听不见,子女们在争执着怎样才能让她走得更好,更安详,更体面。
争执或者沉默,迷或者信,登上方舟或者被洪水吞没……我更愿意相信死生之间没有答案,只有一条单向行走的不归路。我们总会在某一刻,站在张秀花的孩子们的视角中;然后,又在某一刻,站在张秀花的世界里。
那些生命中注定无法找到出口的困境,因为导演本人依然相信着的希望,被留下了一扇彩色的窗。
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
但影像,一定可以让我们看见。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DFA)近日公布首批片单,中国青年导演魏丹创作的《方舟》(The Ark)入围 Luminous 单元,并于11月在 IDFA 举行全球首映。本片由视幻文化代理海外发行及电影节版权。
《方舟》是一部私密,且又能引起极大共鸣的影片。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迅速席卷中国。此时,导演魏丹的姥姥张秀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五个子女每天聚集在医院,轮流照顾着她。医院早已放弃了她,子女们却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老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处在焦虑紧张的气氛中几近崩溃,冲突不断,恶语相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过往与隔阂也逐渐浮出水面,却无法和解。
这是每一个家庭都曾经或者即将经历的生死时刻,魏丹选择拿起手机记录亲人每一天殚精竭虑的状态。影片全程使用 iPhone 拍摄,并用黑白画面的形式营造着肃穆之感。家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中的方舟究竟何时才能前来,将这一家从烦恼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影片以私人的视角,探入一个当代中国家庭在面对疾病与尊严、生存与死亡时,个体所呈现的真实面貌与精神处境。
在 IDFA 的官方介绍中,选片人写道,
“当新闻中首次传出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在中国某处,备受另一种病痛折磨的张秀花正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战。医生们可能已经放弃,但是她的孩孙们却没有,他们尽一切可能,让她与他们多呆一会儿。我们以克制的黑白画面观察这个家庭,观察家人面对母亲状况时的挣扎,疫情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以及诸多其他事宜。自尊心和对立的世界观最终使兄妹的关系变得紧张,尽管如此,他们却从未离开母亲半步。nnn家庭的种种在银幕前得到呈现,但观众亦可从背景画面中捕捉到新冠疫情的蛛丝马迹,它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影片中,个人与全球危机交织在一起,并在微观与宏观的层面展现其对生命的影响。”nn
在导演阐述中,魏丹写到,“春节前接到姥姥病危的电话,知道她时日不多,我决定记录下来。在医院里,老人的五个孩子少有的能聚集在一起,我也目睹了这个家庭里的人情冷暖。我的心被老人的病牵挂着,痛苦却无奈…这是一部非常私人视角的影片,关于个体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生命与信仰,我将我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于1988年创立,其宗旨是为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交流机会,鼓励具有创新形式和风格的纪录片作品。电影节鼓励纪录片导演的原创性、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纪录片市场,为电影人和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今年 Luminous 单元选择了2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探讨“在当今时代,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宏大命题。作为本单元中的唯一一部华语电影,《方舟》从一个中国家庭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深焦: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魏丹:我姥姥一直在生病,到了过年那段时间已经病危了,我是姥姥从小带大的,感情非常深,回去本来没想着要拍这个片子,一直就在照顾老人。但可能我自己心里有这个意识,感觉她挺不过这一次,所以感觉有必要记录一下,不管以后怎么样,当成一个家庭留念也挺好的,就用手机记录下来,一拍就停不住了。
深焦:全片都是用手机拍摄完成的吗?
魏丹:对的。结尾家人吵架的部分是我的小妹妹帮我拍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北京没赶回去,所以就教了她一下,让她去拍摄。(这个部分的机位也是您教给她的?)我知道那个屋子是怎样的结构,所以就会告诉她大概把手机放在哪里,就怕她拍得很随意。最开始的版本里还没有结尾姥姥去世的段落,后来老人4月突然离世,所以又拍了后面这一段。
深焦:对于这部作品,您有什么样的构想?
魏丹:我平时看纪录片比较少,自己也没有拍过,所以我自己在潜意识里还是想构建一种故事性在里面。所以实话实说《方舟》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没有像现在一些纪录片在形式内容上都比较激进。
深焦:为什么用“方舟”来命名这部电影,而且片名在影片一个小时才出现?n
魏丹:我本人是基督徒,宗教信仰这个东西在我的创作里面一直是核心。我当时想了很多名字,当时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新冠肺炎,还有蝗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灾难,这就有点像《圣经》中预言的末世,而一家人在医院里基本没有离开,一直在照顾母亲,“方舟”本来有一种保护、救赎的概念——上帝只救了诺亚一家;与此同时,“方舟”也有一种希望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最终就选择了这个名字。其实在拍的时候,看素材的过程里就会想到片名的问题,我也是想用信仰的世界观和框架下来处理这个事件。纪录片创作对我来说只是个偶然,后面的剧情片创作都会以基督教信仰为相关主题。
深焦:信仰问题在片子里是以争议的形态出现的,以“方舟”来命名是否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魏丹:里面的人信与不信很正常,但片名是从宏观上考虑的。我还是想从信仰的结构、框架和世界观当中去考虑。包括结尾也是这样,这个结尾最开始并没有被剪到片子当中: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看到一片破败,有一种很迷茫很虚无的感觉,人的灵魂总归有一个去处,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衔接了救赎的问题。虽然这个主题很隐秘,我想通过片名“方舟”也可以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深焦:所以您也使用了很多管风琴的宗教音乐。
魏丹:是的,这些都是剪辑的时候,在统一的框架下设计出来的。我平时也喜欢听一些古典的教堂的音乐,巴赫的音乐非常震撼,因为是献给上帝的,所以有一种神性的力量在里面。
深焦:家里人如何看待您的拍摄?
魏丹:当时我已经有想法,既然拍了,就是有目的地拍,也想剪辑成一个东西。一开始他们也会问,我就说我要留个纪念,希望10年、20年之后,家人还都可以拿出这个东西来看。后来他们也习惯了,也就不管我了。不过其实我每天的拍摄时间有限,拍一会儿还要照顾一会儿。老人很痛苦,我也很难受,做手术的那一段儿,我已经有点儿拍不下去了,但还是咬着牙进行下去。作为一个记录者,出于道德伦理的原因,当时应该放下摄影机了,但那个时候我会想,就算我真的过去帮忙也无济于事,只能为她痛苦难受,但如果能记录下来,回想起当时一个家庭的种种,意义也很重要。
深焦:有些段落还是相对比较私密的,比如舅舅借钱的段落。他们不会惧怕摄影机吗?您在拍摄或者剪辑时会否担心实际的家人和镜头下的形象之间会有出入?
魏丹:(大舅)他当时的状态就是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就是把我当空气了。我会跟他们说,里面有一些家人之间的闲言碎语,不代表我自己的立场,只是客观记录下来,我给他们解释了这件事情,他们也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什么异议。当然,实话实说我在拍的时候也想不了太多,基本上就是按平常生活里的样子去拍,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我也不想带入太多个人情绪的东西干扰或者引导事情的走向。
深焦:影片里有两次画幅的变化,这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选择用正方形画幅?n
魏丹:拍摄时有意识地构建成这个样子。一直以来我也在研究宗教性的艺术,它们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现方形画幅有一种宗教感、神圣感,包括黑白也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变画幅更多地是出于一种直觉:一家人吵来吵去,突然陷入沉默的状态,我觉得那个时候打开是最合适的,这时画幅打开,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会有一种奇特的氛围,好像进入到更深的对立和争吵。这也是我的某种习惯,因为我的上一部电影也会在高光时刻把画幅展开。
深焦:您也非常克制地使用了一些彩色镜头。
魏丹:是的,比如走廊尽头那扇窗户,对我来说也是起到一个隐喻的作用吧,是无意中拍到的。那扇窗户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从方舟向外看的感觉:外面是什么样的并不知道,就像一家人身处船舱当中。再有就是用色彩也可以点缀一下,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
深焦:最开始拍摄的时候新冠还没有流行起来?n
魏丹:是的,但后来蔓延地非常快,一天一个样儿。所以你也能在片子里看到两个女儿被隔离了,因为他们那里出现了两例,所以小区就被封了。最开始并没有想把老人的离世和新冠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巧合。
深焦:影片中出了拍摄老人,也加入了哥哥就业问题的线索。
魏丹:我当时拍的时候看素材,发现虽然整个事件是围绕老人,但它也把家里其他人生活的困境展现出来了,包括舅舅借钱也是这样。这些线索的加入会让影片有更多层次,不然会显得有些单薄,最终可能是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另外通过哥哥这条线索,我也想把这个家庭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一些悲伤的记忆呈现、延续下来。
深焦:您在创作过程中,哪些导演或者之前的作品对您影响较大?
魏丹:我的专业是绘画,电影是自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布列松、德莱叶和贝拉·塔尔
深焦:德莱叶对您的影响很容易看出来,一个是他的宗教性,另一个是他对人面孔的呈现。
魏丹:是的。我比较喜欢简单、直接的形式,不需要跌宕起伏。这个可能是信仰带给我的,当你看透了世界的本质,了解到人类全然的堕落和败坏,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你就不会陷入到人在社会里的境遇、陷入到戏剧化的讲述之中,而是更想一针见血地把视点集中在比较终极的命题上。这三位大师是非常简洁、干练、直接,语言也十分精炼的,这都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
无奈之举,遂决定公开我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以求自救,片源请直接私信我,欢迎转发扩散。
2020年初,我的姥姥病危,当时正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家人们在医院里轮番上阵照顾姥姥。时常认为姥姥如我半个母亲,从三个月一直带到我上学,如今回想起来,那巨大的爱与温柔依然让我如痴如醉,记忆犹新。当时预感姥姥时日不多,加之那场魔幻的全球公共危机,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感与茫然。直到一个深夜我决定拿起手机,用影像记录下这段特别的时间。就这样每天拍一点,剪一点,前后耗时一年多,最终影片网络公开版精剪为83分钟。
在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下,于2020年底到2021年期间,片子先后入选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Luminous”单元;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全州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
2021-至今,受疫情波及,电影工作开始停摆,我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我深知独立电影因种种原因在中国本土的长期尴尬处境,但我会用一句英国谚语自我安慰:“握紧你自己的枪。”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长,如今我渐渐感觉比拍电影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去爱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用实际行动去爱、兑现承诺。我不会神化电影本身,只把它视为一份平常且热爱的工作。
我生性内向怯懦,拙口笨舌,影像大概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良心的自由,为自身的软弱忏悔,为孤儿寡母祈祷,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但这一切的前提,似乎又回到了独立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古老现实:你的作品如何先让人看见?
公开作品链接无非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纪录片;
第二,片尾附上的二维码,观众自愿随心打赏票钱,这会大大补贴我的创作和生活。(暂且称它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发行”吧。)
引用布列松电影《扒手》最后一句台词作为结束语:“为了遇见你,我走了一条多么崎岖的路。”
VX:18612729642 WB:@导演魏丹
《本草中华》将以神奇的中华本草为切入点,带领观众......
播放指数:905℃
《方舟2020》 HD中字在线观看 - 纪录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29985-1-1.html
我想我仿佛能理解为什么不让在影院上映了,在分级制度没有建立之前,让每个普通人通过纪录片的形式直面自己今后可能面临的结局无疑是很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承受能力,这部影片几乎是每个中国普通家庭的缩影,但是至少影片中老人的子女都有兄弟姐妹,大家能在困境中相互依偎,相互帮助,即使是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也不至于孤军奋战,孤立无援。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我仿佛预见了自己更加惨烈的结局,无论是作为父母(不会有这么一天),还是作为子女,都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未来。也许只有基因不再被延续,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轮回。
看的过程一直想起一些已经离世的亲人朋友。《Coco》里说,人在天国其实还活着,但会二度死亡,天国里的人依靠俗世的人记住他们,每淡忘一点他们就消亡一些,直到俗世的人再也不会想起他们,他们就会第二次去世。因此,时而想起那些已离开的人,就像给他们充电一样。
但记忆是不可靠的。
用影像记录,是保持记忆最好的方式。《方舟》让姥姥在影像里永生,这是姥姥之福。
我想起奶奶去世时的画面,我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呼吸逐渐微弱,直到最后一口气,那最后一口气是向内塌陷的,带有微微的杂音,有点像发动机熄火,也许是肺缩收,也许是心脏停顿,或者是五脏六腑瞬间下沉,那最后塌陷的呼吸之后,奶奶就安息了。
生和死都痛苦,没有一种修行是容易的。
公众号后台收到了魏丹导演的私信,他公开了自己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希望我们能帮助他让更多的人看见。
于是我看完了这部非常私人化的影片,甚至找到了当年看《囚》和《吉祥如意》一般的感受。
不得不说它确实值得被看见。有些故事,因为真实而震撼。
张秀花,病重的老人,魏丹导演的外婆。
时间是20年初,她并没有生活在武汉,却也在和死神角力。她痛苦地呻吟,粗重地喘息,病痛折磨得她形销骨立。
张秀花在影片中是绝对的主角,同是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他者。她没有一句台词,甚至除了痛苦和昏睡,也很难露出几个表情。
这是一种直面生死的深刻。如果你把自己放到张秀花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人生走到最后的时刻,一切自己都无法做出决定。
但张秀花也是个幸运的小老太太,有爱她的儿女和孙辈。n
面对全身零件老化的老人,医生们也没有帮助她痊愈的办法,但孩子们还是希望她能好起来,希望能陪这个可爱的小老太太多走一段路。
这是一种无需多言的爱。那是我们对待亲人的本能。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张秀花子女的立场上,你会发现,你懂他们的眼泪与纠结。
其实这是一个你一定会知道结局的故事。
让我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本人的克制。
他需要照顾病床上的外婆,需要对抗自己内心的悲伤,同时还要把自己放在客观的镜头中,看着这一切就这样发生。
故事的最后一段,是外婆的离世。
兄弟姐妹中,有人信基督教,希望能按基督教的流程走完葬礼。也有人希望按照最原始的民俗方式下葬,烧烧纸钱,入土为安。
他们彼此的爱,和信仰与三观相互冲撞着,割裂而荒诞,折射出许多家庭的影子。
而已经故去的张秀花,依然是个他者。
她闭着眼睛,听见,或者听不见,子女们在争执着怎样才能让她走得更好,更安详,更体面。
争执或者沉默,迷或者信,登上方舟或者被洪水吞没……我更愿意相信死生之间没有答案,只有一条单向行走的不归路。我们总会在某一刻,站在张秀花的孩子们的视角中;然后,又在某一刻,站在张秀花的世界里。
那些生命中注定无法找到出口的困境,因为导演本人依然相信着的希望,被留下了一扇彩色的窗。
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
但影像,一定可以让我们看见。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IDFA)近日公布首批片单,中国青年导演魏丹创作的《方舟》(The Ark)入围 Luminous 单元,并于11月在 IDFA 举行全球首映。本片由视幻文化代理海外发行及电影节版权。
《方舟》是一部私密,且又能引起极大共鸣的影片。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迅速席卷中国。此时,导演魏丹的姥姥张秀花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五个子女每天聚集在医院,轮流照顾着她。医院早已放弃了她,子女们却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挽救老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处在焦虑紧张的气氛中几近崩溃,冲突不断,恶语相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过往与隔阂也逐渐浮出水面,却无法和解。
这是每一个家庭都曾经或者即将经历的生死时刻,魏丹选择拿起手机记录亲人每一天殚精竭虑的状态。影片全程使用 iPhone 拍摄,并用黑白画面的形式营造着肃穆之感。家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中的方舟究竟何时才能前来,将这一家从烦恼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影片以私人的视角,探入一个当代中国家庭在面对疾病与尊严、生存与死亡时,个体所呈现的真实面貌与精神处境。
在 IDFA 的官方介绍中,选片人写道,
在导演阐述中,魏丹写到,“春节前接到姥姥病危的电话,知道她时日不多,我决定记录下来。在医院里,老人的五个孩子少有的能聚集在一起,我也目睹了这个家庭里的人情冷暖。我的心被老人的病牵挂着,痛苦却无奈…这是一部非常私人视角的影片,关于个体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生命与信仰,我将我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于1988年创立,其宗旨是为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交流机会,鼓励具有创新形式和风格的纪录片作品。电影节鼓励纪录片导演的原创性、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和作品的文化历史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纪录片市场,为电影人和投资者提供交易机会。今年 Luminous 单元选择了20部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探讨“在当今时代,活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宏大命题。作为本单元中的唯一一部华语电影,《方舟》从一个中国家庭出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深焦:电影的缘起是什么?
魏丹:我姥姥一直在生病,到了过年那段时间已经病危了,我是姥姥从小带大的,感情非常深,回去本来没想着要拍这个片子,一直就在照顾老人。但可能我自己心里有这个意识,感觉她挺不过这一次,所以感觉有必要记录一下,不管以后怎么样,当成一个家庭留念也挺好的,就用手机记录下来,一拍就停不住了。
深焦:全片都是用手机拍摄完成的吗?
魏丹:对的。结尾家人吵架的部分是我的小妹妹帮我拍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北京没赶回去,所以就教了她一下,让她去拍摄。(这个部分的机位也是您教给她的?)我知道那个屋子是怎样的结构,所以就会告诉她大概把手机放在哪里,就怕她拍得很随意。最开始的版本里还没有结尾姥姥去世的段落,后来老人4月突然离世,所以又拍了后面这一段。
深焦:对于这部作品,您有什么样的构想?
魏丹:我平时看纪录片比较少,自己也没有拍过,所以我自己在潜意识里还是想构建一种故事性在里面。所以实话实说《方舟》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没有像现在一些纪录片在形式内容上都比较激进。
深焦:为什么用“方舟”来命名这部电影,而且片名在影片一个小时才出现?n
魏丹:我本人是基督徒,宗教信仰这个东西在我的创作里面一直是核心。我当时想了很多名字,当时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新冠肺炎,还有蝗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灾难,这就有点像《圣经》中预言的末世,而一家人在医院里基本没有离开,一直在照顾母亲,“方舟”本来有一种保护、救赎的概念——上帝只救了诺亚一家;与此同时,“方舟”也有一种希望的意思在里面,所以最终就选择了这个名字。其实在拍的时候,看素材的过程里就会想到片名的问题,我也是想用信仰的世界观和框架下来处理这个事件。纪录片创作对我来说只是个偶然,后面的剧情片创作都会以基督教信仰为相关主题。
深焦:信仰问题在片子里是以争议的形态出现的,以“方舟”来命名是否给出了明确的态度?
魏丹:里面的人信与不信很正常,但片名是从宏观上考虑的。我还是想从信仰的结构、框架和世界观当中去考虑。包括结尾也是这样,这个结尾最开始并没有被剪到片子当中: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看到一片破败,有一种很迷茫很虚无的感觉,人的灵魂总归有一个去处,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衔接了救赎的问题。虽然这个主题很隐秘,我想通过片名“方舟”也可以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深焦:所以您也使用了很多管风琴的宗教音乐。
魏丹:是的,这些都是剪辑的时候,在统一的框架下设计出来的。我平时也喜欢听一些古典的教堂的音乐,巴赫的音乐非常震撼,因为是献给上帝的,所以有一种神性的力量在里面。
深焦:家里人如何看待您的拍摄?
魏丹:当时我已经有想法,既然拍了,就是有目的地拍,也想剪辑成一个东西。一开始他们也会问,我就说我要留个纪念,希望10年、20年之后,家人还都可以拿出这个东西来看。后来他们也习惯了,也就不管我了。不过其实我每天的拍摄时间有限,拍一会儿还要照顾一会儿。老人很痛苦,我也很难受,做手术的那一段儿,我已经有点儿拍不下去了,但还是咬着牙进行下去。作为一个记录者,出于道德伦理的原因,当时应该放下摄影机了,但那个时候我会想,就算我真的过去帮忙也无济于事,只能为她痛苦难受,但如果能记录下来,回想起当时一个家庭的种种,意义也很重要。
深焦:有些段落还是相对比较私密的,比如舅舅借钱的段落。他们不会惧怕摄影机吗?您在拍摄或者剪辑时会否担心实际的家人和镜头下的形象之间会有出入?
魏丹:(大舅)他当时的状态就是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就是把我当空气了。我会跟他们说,里面有一些家人之间的闲言碎语,不代表我自己的立场,只是客观记录下来,我给他们解释了这件事情,他们也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什么异议。当然,实话实说我在拍的时候也想不了太多,基本上就是按平常生活里的样子去拍,没有刻意地去塑造。我也不想带入太多个人情绪的东西干扰或者引导事情的走向。
深焦:影片里有两次画幅的变化,这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选择用正方形画幅?n
魏丹:拍摄时有意识地构建成这个样子。一直以来我也在研究宗教性的艺术,它们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发现方形画幅有一种宗教感、神圣感,包括黑白也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变画幅更多地是出于一种直觉:一家人吵来吵去,突然陷入沉默的状态,我觉得那个时候打开是最合适的,这时画幅打开,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讲,会有一种奇特的氛围,好像进入到更深的对立和争吵。这也是我的某种习惯,因为我的上一部电影也会在高光时刻把画幅展开。
深焦:您也非常克制地使用了一些彩色镜头。
魏丹:是的,比如走廊尽头那扇窗户,对我来说也是起到一个隐喻的作用吧,是无意中拍到的。那扇窗户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从方舟向外看的感觉:外面是什么样的并不知道,就像一家人身处船舱当中。再有就是用色彩也可以点缀一下,给人一种希望的感觉。
深焦:最开始拍摄的时候新冠还没有流行起来?n
魏丹:是的,但后来蔓延地非常快,一天一个样儿。所以你也能在片子里看到两个女儿被隔离了,因为他们那里出现了两例,所以小区就被封了。最开始并没有想把老人的离世和新冠之间建立起什么联系,这是一个巧合。
深焦:影片中出了拍摄老人,也加入了哥哥就业问题的线索。
魏丹:我当时拍的时候看素材,发现虽然整个事件是围绕老人,但它也把家里其他人生活的困境展现出来了,包括舅舅借钱也是这样。这些线索的加入会让影片有更多层次,不然会显得有些单薄,最终可能是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之下,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另外通过哥哥这条线索,我也想把这个家庭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一些悲伤的记忆呈现、延续下来。
深焦:您在创作过程中,哪些导演或者之前的作品对您影响较大?
魏丹:我的专业是绘画,电影是自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布列松、德莱叶和贝拉·塔尔
深焦:德莱叶对您的影响很容易看出来,一个是他的宗教性,另一个是他对人面孔的呈现。
魏丹:是的。我比较喜欢简单、直接的形式,不需要跌宕起伏。这个可能是信仰带给我的,当你看透了世界的本质,了解到人类全然的堕落和败坏,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你就不会陷入到人在社会里的境遇、陷入到戏剧化的讲述之中,而是更想一针见血地把视点集中在比较终极的命题上。这三位大师是非常简洁、干练、直接,语言也十分精炼的,这都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
无奈之举,遂决定公开我的纪录长片《方舟》的正片资源以求自救,片源请直接私信我,欢迎转发扩散。
2020年初,我的姥姥病危,当时正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家人们在医院里轮番上阵照顾姥姥。时常认为姥姥如我半个母亲,从三个月一直带到我上学,如今回想起来,那巨大的爱与温柔依然让我如痴如醉,记忆犹新。当时预感姥姥时日不多,加之那场魔幻的全球公共危机,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感与茫然。直到一个深夜我决定拿起手机,用影像记录下这段特别的时间。就这样每天拍一点,剪一点,前后耗时一年多,最终影片网络公开版精剪为83分钟。
在朋友的建议和帮助下,于2020年底到2021年期间,片子先后入选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Luminous”单元;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全州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
2021-至今,受疫情波及,电影工作开始停摆,我的生活也陷入困境。我深知独立电影因种种原因在中国本土的长期尴尬处境,但我会用一句英国谚语自我安慰:“握紧你自己的枪。”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长,如今我渐渐感觉比拍电影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去爱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用实际行动去爱、兑现承诺。我不会神化电影本身,只把它视为一份平常且热爱的工作。
我生性内向怯懦,拙口笨舌,影像大概是最适合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基于良心的自由,为自身的软弱忏悔,为孤儿寡母祈祷,为蒙冤者发声,为失语者呐喊。但这一切的前提,似乎又回到了独立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古老现实:你的作品如何先让人看见?
公开作品链接无非出于两点考虑:
第一,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纪录片;
第二,片尾附上的二维码,观众自愿随心打赏票钱,这会大大补贴我的创作和生活。(暂且称它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发行”吧。)
引用布列松电影《扒手》最后一句台词作为结束语:“为了遇见你,我走了一条多么崎岖的路。”
VX:18612729642 WB:@导演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