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2022.02.03期
中国诗词大会2022.03.06期
中国诗词大会2022.03.07期
中国诗词大会2022.03.08期
中国诗词大会2022.03.14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美好的一天
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2025
2025安徽卫视春晚
2024 SBS 演技大赏
百分百开麦舞台纯享版
灌篮少年 第四季
刀锋兄弟
最强棒球
走到要去的地方
盛开的心愿 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2022
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3月14日晚,伴随来自铁道警察学院治安学系大三学生姜震夺得总冠军,《2022中国诗词大会》圆满收官。
自3月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开启十期连播模式以来,无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诗词小剧场”“创意知识题”,还是将诗词触角延伸到广阔生活现场的“千人千问”“画中有诗”,以及在社交平台上持续掀起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是让人落泪#、#为向阳怒放的生命点赞#等高燃话题,这个超级IP都显示出在“诗词”细分领域无法被取代的全民辐射力和文化引领力。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迈进了第七个年头。在各类文化新品层出不穷的内容红海中,它能够七季常青的秘诀是什么?
收官之际,《2022中国诗词大会》主创团队接受媒体采访。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观众是节目砥砺突破的最大动力。七年间,《中国诗词大会》陪伴了一代观众的成长,节目也在内容上紧扣当下、紧扣生活、紧扣时代,每一年都要从最基层的大众当中去找到那些因为诗词而改变了生活、因为诗词而让他们成长的这群人。
“热爱诗词的人,是整个节目得以鲜活的基础所在”,制片人、总导演颜芳说。
让诗词与时代和生活接壤
“我们把节目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只是外表上的表现,更得是内核上的自我更新”,回顾《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七年,颜芳表示,与其说创新有秘诀,不如说创新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择用“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关键词来串联整季节目。在节目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看来,这十个关键词盘点当下、观照古今,它们既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热词,又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貌、新风尚、新风韵。相信每位观众在看到这些主题的时候,都能自然生发出感悟,代入自己的经历和理解。
“今年,我们结合内容本体,在新闻拓展上也有一个新的思考和尝试。比如在第二期‘少年’中,从用诗词致敬《长津湖》里的英雄延展开来,康震老师朗诵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含泪讲述了魏巍当年创作的幕后故事,现场非常燃,我们在新媒体热搜榜上也是榜上有名。节目播出当天正好是魏巍先生的诞辰,我们把齐越老师当年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音频放在了节目推文中,引起了大热。”
颜芳的感受是,内容本身不是一个孤岛,它跟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是有紧密呼应的。“具体到创作中,我们依仗于各位学术专家老师对内容坚实的积淀,再从生活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改造,力求每一道题都能引发一个话题。”
在内容创新和技术赋能下,《2022中国诗词大会》将“知识竞答”升级为“沉浸观影”,这也是本季节目最具视听冲击力的创新点。
例如,“诗词小剧场”或让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或由演员短剧表现诗词中的故事;“身临其境”除了走进大好河山,还走进传世名画。
从演绎李清照的《如梦令》、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经典篇章,到复刻《捣练图》、展示《韩熙载夜宴图》等稀世名画……节目让诗词超越了文本的表达,当观众进入这些情境的时候,就仿如进入诗词里的烟火人生,会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亲近感和对话感。
“诗词小剧场的设计,就是希望让诗词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我们想让喜欢诗词的人能够在喜欢飞花令的基础之上,对于诗词的背景、文化、故事,以及当年诗人创作时候的情怀有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颜芳透露,这个环节在明年的节目中一定会加以延展、放大以及优化。
全新升级的“画中有诗”环节,进一步扩容了诗词表达的生活载体。节目除了邀请康震老师在宫灯、团扇、战鼓、卷轴、瓷盘、屏风上描绘诗词,还邀请缂丝、盆景、麦秆画、皮革雕刻等手工艺人在不同的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
谈到这个创意,康震老师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让诗词走向大众生活,要把诗的语言、诗的心情、诗的意境、诗的感受,画在每一寸祖国的大地上。”
更广阔地“开门办大会”
“从一开始基于诗词本体进行竞技,延展到人物的故事,从生活当中找到一群因为诗词而燃烧的人,把他们吸引到我们的‘百人团’当中来,跟大家去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把二者相结合,紧密地跟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更高一层次创作”,颜芳认为,热爱诗词的人,是整个节目得以鲜活的基础所在。
《2022中国诗词大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广邀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们参与到节目之中。由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组成的“现场百人团”,和通过5G视频连线的“云中千人团”遥隔山水,以诗会友。
在选手的挑选上,颜芳用“粒粒皆辛苦”来描述这个艰难而有意义的过程。“我们要保证每个人上场都能成为一个亮点。每季节目,我们都需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去做非常细致的功课,去挑选适合节目的一群人,对他们进行深度的了解和挖掘,真正开始比赛之后,导演组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就只是进入答题程序。”
颜芳特别分享了一个幕后花絮:“我们的导演组经常走在路上都在想,是不是会遇到一个热爱诗词的人。比如‘遇见’那期节目中来自北京公交集团的站务员白静,就是我们导演在公交车上偶遇的,当时导演发现她正在认真背诗词,两人聊了一路,最后成功邀请白大姐走上了舞台。简单说,我们的选手是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用心去寻找,并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有信心来到诗词大会的舞台,分享他们的诗词故事,展示他们的诗词才华。”
主持人龙洋作为“距离选手最近的人”,时常为舞台上诗心盎然的他们所感动:“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懵懂学童,他们都对诗词那么热爱,他们在用诗词赞美祖国的时候都是那样地自信。这种民心的凝聚力特别珍贵,并在舞台上得到了集中的释放。再一个就是选手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谁不想当擂主?谁不想成为冠军?每个人都想,可是他们更愿意的是用他们对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最纯粹的热爱去广交四海朋友,这种冰清玉洁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同胞之间团结友爱的一个美好缩影。”
相比往季,《2022中国诗词大会》加入了更多年轻的面孔,以及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题型和表达形式。“其实我觉得,诗词大会是以年轻观众为纽带,适合全家一起收看的节目。今年我们还增加了跟B站、快手的合作,引入更广泛的年轻人加入,如果你的诗词量特别好,可以进来当选手答题,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出题人,这样子就能够实现更广阔地开门办大会。”
还记得“诗词顽童”王恒屹吗?作为参加过第五季、第六季的人气选手,小恒屹这次再度回归节目,一出场,就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欢呼。这位饱读诗词的“10后”,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陪伴、滋养、引领一代人长大的生动见证。
“我们特意给小屹做了一个小片,让大家能够看到这位小朋友如何和节目一起成长。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诗词大会长大的。”颜芳相信,未来,这群孩子可能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话语权的代表。无数热爱诗词并因为节目聚合在一起的人,就是《中国诗词大会》将要续写的篇章。
不懈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中国诗词,既有清雅之美,更有千钧之力。
从为抗疫加油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到冬奥会上不断登上热搜的“中国式浪漫”……在无数国人眼中,诗词就是我们表达美、致敬美、传递美的最佳名片。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如果懂得诗词,那么当我们看到美景的时候,就不至于只会说‘哇,好美’。纵然读书不是为了拿来炫耀,但这其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典诗词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联,不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平凡,我们都能从古诗词中寻得到诗意”,本届总冠军姜震对《2022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创意知识题”感触颇多。题目要求选手用诗词形容现代的体育项目、家常小菜等等,“我们答题时,会发现古意昂然的诗词出现了新的生机。所以,诗词不仅是记录当时的一种载体,同时也为我们解读现在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为陪伴了《中国诗词大会》七年的评委,康震老师表示要特别感谢这档节目:“正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让我慢慢学习怎样将非常专业的解读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喜欢听、能爱听的话。换句话说,《中国诗词大会》让我再一次地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一件抽象的事,这件事对于一个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个挑战如果没有《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契机,可能我都没有意识到要去做这样一个工作。也要深深地感谢观众朋友们,因为正是他们一次次给我们动力,才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将古典诗词的传播普及工作推进下去。还要感谢成千上万的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和专家们,正是他们扎实的研究,为学术普及和传播的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每当我们心存疑惑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回到先贤、回到学者的著作中去,进一步地寻求跟他们对话、与他们探讨,然后将尽可能贴近真相的答案告诉给我们的观众。”
让康震老师尤为感动的一点是,近年来,年轻人对于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既积极学习,又善于将之转化为时尚资源和日常文化,“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用诗词来描绘我们的日常,去践行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古典诗词确确实实在现代生活当中‘复活’了。”
新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出发。对于明年的《中国诗词大会》,颜芳透露大的理念上应该是它得更加地接地气、有人气、冒热气,让大家能够在整个生活环境当中看到诗词是无处不在的,诗词的乐趣、诗词的美感、诗词的精神也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也愿我们诗心永驻,年年相会!
诗词不仅仅是一种优美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溯古及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在巅峰时期的唐宋时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近现代依旧熠熠生辉。n诗词不仅仅可以展现唐诗宋词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现代的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体现了诗人的性格和心境,或描绘自然风光,或抒情咏怀,或豪放乐观,或婉约细腻,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候,因不同的遭遇和心情,蕴含不同的感慨和人生哲理,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秦观,晏殊,这一位位在历史长河中充满智慧的人物,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的人,他们的作品陪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停向前出发和进步。n诗词比赛的形式还是非常不错的,借古喻今,通过演绎如今或者古代的场景,去深刻契合诗词中的意象,诗词接龙,飞花令,小剧场,身临其境,各种各样的生动的模式,这种诗意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这新时代的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享受这闲适惬意的诗画生活。
你这个节目,不就是让青少年看的吗?你不日播,改成周播那种的,速度那么慢,还没更一半,学生都开学了,你还让人家看吗?央视怎么想的?
既然一边打压娱乐泛滥,一边还不给文化节目安排合理的档期,你干脆还让那些娱乐节目正常办好了!
说实话,本身第一期我就觉得跟以往比不咋地,现在播出方式又没改成日播,是非要让喜欢这个节目的粉丝对你失去热情从而放弃你吗?
说实话,以前通过这个节目,了解了很多文化知识,可现在很失望,不是对节目本身的失望,是你胡乱改档期的失望!
今天(2022.3.18)把这一季的诗词大会都看完了,谈一谈观后感。首先感觉这一季的难度比之前的要小一些,之前每一期都有擂主争霸赛,少不了要飞花令,还有看图猜诗这两个部分我都比较薄弱,而这次只要飞花令一次就够了,那个诗词接龙还不算难。看图猜诗又可以团队合作,就觉得压力不大。n每次说到王维的诗我都很开心很骄傲,那个“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还被康老师提到两次,这么豪迈大气的诗句竟然来自于温和恬静的王维。没错,他的世界是全面完整的,不仅有田园,还有天地,战场。n经常会被场上选手的人生背景和经历所感动,总是抹眼泪,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行业,但相同的是一颗诗心。n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建筑工人,可以抚琴可以吟诗,身上染尘埃,但内心高洁如莲花,真真是一个雅士。还有很多警察,默默从事一件事情的很多人,都让人动容。n我觉得自己眼光还蛮好的,唯一一个引起我注意的选手姜震竟然就是冠军,记得看之前主持人大赛的时候也是,蔡紫和尹颂就是冠军和亚军。不过看出来冠军是一个蛮低调的人,不仅微博认证不改正冠军,连得奖感言(小作文)也没有,要是我估计能写个几千字??n不过并不是很喜欢自己太过细腻的心思,情感太过于丰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倒是很欣赏姜震这样的人,他得了奖也没什么的样子,在他看来好像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概可以用李白的那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来概括了,或者用菜根谭里那句“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来形容也很贴切。这样的人就很酷!n最后想说,对于一件事,若爱请深爱。一生只做一件事真的很棒。我以前看到那些诗句就会说:哇塞,好棒!哇,真好。我对诗词的热爱是一直都有的,但是之前只会感叹赞美,这个之前指的是疫情之前,从2020年除开始,终于不再是感叹赞美,而是开始行动了。现在终于不用再看着节目感叹这些诗词好棒了,因为日常吟诵,反而觉得稀疏平常,但诗词的美依旧存在在我的心里。喜欢一件事就去坚持,先不要管有没有用。
果然诗词是最能够承载记忆的物什,无论是千百年前属于诗(词)人的记忆,还是匆匆数年内属于自己的记忆。n 第八期红泥火炉队诗词接龙最后一句“凄凄惨惨戚戚”让我想起卓文君《怨郎诗》里一句“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那是当初看《甄嬛传》时,通过甄嬛口中所诵《白头吟》了解到的诗句;又有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是当年同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武亦姝所吟的诗经。n 第九期定风波队诗词接龙最后一句“月涌大江流”则让我忆及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是初次见这句,似乎不是在词文中,而是在一首歌里。是《白蛇缘起》的主题曲《缘起》中,周深的一句“春去还会来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易把情抛,此一聚莫离别剩一人魂销”。n 如这样的记忆,一片一片,一场一场,一段一段再次浮现在我眼前。nn 去年因着周播的缘故没有看过,今年中间本来说是周播,后来改成日播还是挺好的,如果能改回在春节期间播就更好了。前年倒是看了,跟前年相比第一个环节感觉更公平了一些,之前的赛制总让我觉得谁的题稍微难一些就可以获得这一环节的胜利。n 这一季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琪惠,真的上场太多次了,感觉很可惜,最后没有走到总决赛;其次是沈倩,三年专业第一本校保研中传的预备领诵员,她端和大方的气质衬得她宛若真的是从诗词中走出一般。这样想起来,前年印象最深的是宋明糠(当然今年他也在了)和郑坤健,果然我这种俗人最后还是去看帅哥美女的。不过似乎镜头也很喜欢帅哥美女,多次拍到沈倩和刘嘉诚那一片儿(也可能是我对他们的容貌印象比较深,产生了一些错觉)。n 最后总决赛,感觉周泽太紧张了,抢了却没有回答,哪怕蒙一个呢,随便蒙一个,玉门关也应该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有些可惜。最后一幕,姜震和滕凯枫两个大男孩一身制服靠在一起比心,一副铁汉柔情的样子,似乎诗词本身亦是刚柔相济的,承载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记忆。n 十期落幕,中国诗词大会,明年再见。
暂无简介......
播放指数:979℃
《2022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2022.02.03期在线观看 - 综艺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0039-1-1.html
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3月14日晚,伴随来自铁道警察学院治安学系大三学生姜震夺得总冠军,《2022中国诗词大会》圆满收官。
自3月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开启十期连播模式以来,无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诗词小剧场”“创意知识题”,还是将诗词触角延伸到广阔生活现场的“千人千问”“画中有诗”,以及在社交平台上持续掀起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总是让人落泪#、#为向阳怒放的生命点赞#等高燃话题,这个超级IP都显示出在“诗词”细分领域无法被取代的全民辐射力和文化引领力。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迈进了第七个年头。在各类文化新品层出不穷的内容红海中,它能够七季常青的秘诀是什么?
收官之际,《2022中国诗词大会》主创团队接受媒体采访。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观众是节目砥砺突破的最大动力。七年间,《中国诗词大会》陪伴了一代观众的成长,节目也在内容上紧扣当下、紧扣生活、紧扣时代,每一年都要从最基层的大众当中去找到那些因为诗词而改变了生活、因为诗词而让他们成长的这群人。
“热爱诗词的人,是整个节目得以鲜活的基础所在”,制片人、总导演颜芳说。
让诗词与时代和生活接壤
“我们把节目当成一棵大树看待,希望它每年都有一个成长,这个成长不仅只是外表上的表现,更得是内核上的自我更新”,回顾《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七年,颜芳表示,与其说创新有秘诀,不如说创新是一种内在的需求。
《2022中国诗词大会》选择用“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关键词来串联整季节目。在节目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看来,这十个关键词盘点当下、观照古今,它们既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热词,又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风貌、新风尚、新风韵。相信每位观众在看到这些主题的时候,都能自然生发出感悟,代入自己的经历和理解。
“今年,我们结合内容本体,在新闻拓展上也有一个新的思考和尝试。比如在第二期‘少年’中,从用诗词致敬《长津湖》里的英雄延展开来,康震老师朗诵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并含泪讲述了魏巍当年创作的幕后故事,现场非常燃,我们在新媒体热搜榜上也是榜上有名。节目播出当天正好是魏巍先生的诞辰,我们把齐越老师当年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音频放在了节目推文中,引起了大热。”
颜芳的感受是,内容本身不是一个孤岛,它跟当下的社会人文环境是有紧密呼应的。“具体到创作中,我们依仗于各位学术专家老师对内容坚实的积淀,再从生活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改造,力求每一道题都能引发一个话题。”
在内容创新和技术赋能下,《2022中国诗词大会》将“知识竞答”升级为“沉浸观影”,这也是本季节目最具视听冲击力的创新点。
例如,“诗词小剧场”或让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或由演员短剧表现诗词中的故事;“身临其境”除了走进大好河山,还走进传世名画。
从演绎李清照的《如梦令》、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经典篇章,到复刻《捣练图》、展示《韩熙载夜宴图》等稀世名画……节目让诗词超越了文本的表达,当观众进入这些情境的时候,就仿如进入诗词里的烟火人生,会产生一种非常奇妙的亲近感和对话感。
“诗词小剧场的设计,就是希望让诗词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我们想让喜欢诗词的人能够在喜欢飞花令的基础之上,对于诗词的背景、文化、故事,以及当年诗人创作时候的情怀有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颜芳透露,这个环节在明年的节目中一定会加以延展、放大以及优化。
全新升级的“画中有诗”环节,进一步扩容了诗词表达的生活载体。节目除了邀请康震老师在宫灯、团扇、战鼓、卷轴、瓷盘、屏风上描绘诗词,还邀请缂丝、盆景、麦秆画、皮革雕刻等手工艺人在不同的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
谈到这个创意,康震老师表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让诗词走向大众生活,要把诗的语言、诗的心情、诗的意境、诗的感受,画在每一寸祖国的大地上。”
更广阔地“开门办大会”
“从一开始基于诗词本体进行竞技,延展到人物的故事,从生活当中找到一群因为诗词而燃烧的人,把他们吸引到我们的‘百人团’当中来,跟大家去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把二者相结合,紧密地跟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更高一层次创作”,颜芳认为,热爱诗词的人,是整个节目得以鲜活的基础所在。
《2022中国诗词大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广邀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人们参与到节目之中。由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组成的“现场百人团”,和通过5G视频连线的“云中千人团”遥隔山水,以诗会友。
在选手的挑选上,颜芳用“粒粒皆辛苦”来描述这个艰难而有意义的过程。“我们要保证每个人上场都能成为一个亮点。每季节目,我们都需要花上大半年的时间去做非常细致的功课,去挑选适合节目的一群人,对他们进行深度的了解和挖掘,真正开始比赛之后,导演组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就只是进入答题程序。”
颜芳特别分享了一个幕后花絮:“我们的导演组经常走在路上都在想,是不是会遇到一个热爱诗词的人。比如‘遇见’那期节目中来自北京公交集团的站务员白静,就是我们导演在公交车上偶遇的,当时导演发现她正在认真背诗词,两人聊了一路,最后成功邀请白大姐走上了舞台。简单说,我们的选手是来源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用心去寻找,并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有信心来到诗词大会的舞台,分享他们的诗词故事,展示他们的诗词才华。”
主持人龙洋作为“距离选手最近的人”,时常为舞台上诗心盎然的他们所感动:“上至白发老人,下至懵懂学童,他们都对诗词那么热爱,他们在用诗词赞美祖国的时候都是那样地自信。这种民心的凝聚力特别珍贵,并在舞台上得到了集中的释放。再一个就是选手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谁不想当擂主?谁不想成为冠军?每个人都想,可是他们更愿意的是用他们对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最纯粹的热爱去广交四海朋友,这种冰清玉洁的情感,也是我们民族同胞之间团结友爱的一个美好缩影。”
相比往季,《2022中国诗词大会》加入了更多年轻的面孔,以及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题型和表达形式。“其实我觉得,诗词大会是以年轻观众为纽带,适合全家一起收看的节目。今年我们还增加了跟B站、快手的合作,引入更广泛的年轻人加入,如果你的诗词量特别好,可以进来当选手答题,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出题人,这样子就能够实现更广阔地开门办大会。”
还记得“诗词顽童”王恒屹吗?作为参加过第五季、第六季的人气选手,小恒屹这次再度回归节目,一出场,就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欢呼。这位饱读诗词的“10后”,也成为《中国诗词大会》陪伴、滋养、引领一代人长大的生动见证。
“我们特意给小屹做了一个小片,让大家能够看到这位小朋友如何和节目一起成长。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听的一句话就是‘我是看着诗词大会长大的。”颜芳相信,未来,这群孩子可能就是我们整个社会审美观、价值观以及话语权的代表。无数热爱诗词并因为节目聚合在一起的人,就是《中国诗词大会》将要续写的篇章。
不懈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中国诗词,既有清雅之美,更有千钧之力。
从为抗疫加油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到冬奥会上不断登上热搜的“中国式浪漫”……在无数国人眼中,诗词就是我们表达美、致敬美、传递美的最佳名片。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如果懂得诗词,那么当我们看到美景的时候,就不至于只会说‘哇,好美’。纵然读书不是为了拿来炫耀,但这其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典诗词和现代生活之间的关联,不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平凡,我们都能从古诗词中寻得到诗意”,本届总冠军姜震对《2022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创意知识题”感触颇多。题目要求选手用诗词形容现代的体育项目、家常小菜等等,“我们答题时,会发现古意昂然的诗词出现了新的生机。所以,诗词不仅是记录当时的一种载体,同时也为我们解读现在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为陪伴了《中国诗词大会》七年的评委,康震老师表示要特别感谢这档节目:“正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让我慢慢学习怎样将非常专业的解读转化为老百姓能听懂、喜欢听、能爱听的话。换句话说,《中国诗词大会》让我再一次地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一件抽象的事,这件事对于一个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个挑战如果没有《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契机,可能我都没有意识到要去做这样一个工作。也要深深地感谢观众朋友们,因为正是他们一次次给我们动力,才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将古典诗词的传播普及工作推进下去。还要感谢成千上万的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和专家们,正是他们扎实的研究,为学术普及和传播的工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每当我们心存疑惑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回到先贤、回到学者的著作中去,进一步地寻求跟他们对话、与他们探讨,然后将尽可能贴近真相的答案告诉给我们的观众。”
让康震老师尤为感动的一点是,近年来,年轻人对于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既积极学习,又善于将之转化为时尚资源和日常文化,“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用诗词来描绘我们的日常,去践行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古典诗词确确实实在现代生活当中‘复活’了。”
新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出发。对于明年的《中国诗词大会》,颜芳透露大的理念上应该是它得更加地接地气、有人气、冒热气,让大家能够在整个生活环境当中看到诗词是无处不在的,诗词的乐趣、诗词的美感、诗词的精神也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也愿我们诗心永驻,年年相会!
诗词不仅仅是一种优美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溯古及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在巅峰时期的唐宋时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近现代依旧熠熠生辉。n诗词不仅仅可以展现唐诗宋词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现代的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体现了诗人的性格和心境,或描绘自然风光,或抒情咏怀,或豪放乐观,或婉约细腻,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候,因不同的遭遇和心情,蕴含不同的感慨和人生哲理,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李商隐,刘禹锡,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秦观,晏殊,这一位位在历史长河中充满智慧的人物,在今天依旧耳熟能详的人,他们的作品陪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推动着时代的巨轮不停向前出发和进步。n诗词比赛的形式还是非常不错的,借古喻今,通过演绎如今或者古代的场景,去深刻契合诗词中的意象,诗词接龙,飞花令,小剧场,身临其境,各种各样的生动的模式,这种诗意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这新时代的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享受这闲适惬意的诗画生活。
你这个节目,不就是让青少年看的吗?你不日播,改成周播那种的,速度那么慢,还没更一半,学生都开学了,你还让人家看吗?央视怎么想的?
既然一边打压娱乐泛滥,一边还不给文化节目安排合理的档期,你干脆还让那些娱乐节目正常办好了!
说实话,本身第一期我就觉得跟以往比不咋地,现在播出方式又没改成日播,是非要让喜欢这个节目的粉丝对你失去热情从而放弃你吗?
说实话,以前通过这个节目,了解了很多文化知识,可现在很失望,不是对节目本身的失望,是你胡乱改档期的失望!
今天(2022.3.18)把这一季的诗词大会都看完了,谈一谈观后感。首先感觉这一季的难度比之前的要小一些,之前每一期都有擂主争霸赛,少不了要飞花令,还有看图猜诗这两个部分我都比较薄弱,而这次只要飞花令一次就够了,那个诗词接龙还不算难。看图猜诗又可以团队合作,就觉得压力不大。n每次说到王维的诗我都很开心很骄傲,那个“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还被康老师提到两次,这么豪迈大气的诗句竟然来自于温和恬静的王维。没错,他的世界是全面完整的,不仅有田园,还有天地,战场。n经常会被场上选手的人生背景和经历所感动,总是抹眼泪,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行业,但相同的是一颗诗心。n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建筑工人,可以抚琴可以吟诗,身上染尘埃,但内心高洁如莲花,真真是一个雅士。还有很多警察,默默从事一件事情的很多人,都让人动容。n我觉得自己眼光还蛮好的,唯一一个引起我注意的选手姜震竟然就是冠军,记得看之前主持人大赛的时候也是,蔡紫和尹颂就是冠军和亚军。不过看出来冠军是一个蛮低调的人,不仅微博认证不改正冠军,连得奖感言(小作文)也没有,要是我估计能写个几千字??n不过并不是很喜欢自己太过细腻的心思,情感太过于丰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倒是很欣赏姜震这样的人,他得了奖也没什么的样子,在他看来好像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大概可以用李白的那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来概括了,或者用菜根谭里那句“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来形容也很贴切。这样的人就很酷!n最后想说,对于一件事,若爱请深爱。一生只做一件事真的很棒。我以前看到那些诗句就会说:哇塞,好棒!哇,真好。我对诗词的热爱是一直都有的,但是之前只会感叹赞美,这个之前指的是疫情之前,从2020年除开始,终于不再是感叹赞美,而是开始行动了。现在终于不用再看着节目感叹这些诗词好棒了,因为日常吟诵,反而觉得稀疏平常,但诗词的美依旧存在在我的心里。喜欢一件事就去坚持,先不要管有没有用。
果然诗词是最能够承载记忆的物什,无论是千百年前属于诗(词)人的记忆,还是匆匆数年内属于自己的记忆。n 第八期红泥火炉队诗词接龙最后一句“凄凄惨惨戚戚”让我想起卓文君《怨郎诗》里一句“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那是当初看《甄嬛传》时,通过甄嬛口中所诵《白头吟》了解到的诗句;又有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是当年同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武亦姝所吟的诗经。n 第九期定风波队诗词接龙最后一句“月涌大江流”则让我忆及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是初次见这句,似乎不是在词文中,而是在一首歌里。是《白蛇缘起》的主题曲《缘起》中,周深的一句“春去还会来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易把情抛,此一聚莫离别剩一人魂销”。n 如这样的记忆,一片一片,一场一场,一段一段再次浮现在我眼前。nn 去年因着周播的缘故没有看过,今年中间本来说是周播,后来改成日播还是挺好的,如果能改回在春节期间播就更好了。前年倒是看了,跟前年相比第一个环节感觉更公平了一些,之前的赛制总让我觉得谁的题稍微难一些就可以获得这一环节的胜利。n 这一季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琪惠,真的上场太多次了,感觉很可惜,最后没有走到总决赛;其次是沈倩,三年专业第一本校保研中传的预备领诵员,她端和大方的气质衬得她宛若真的是从诗词中走出一般。这样想起来,前年印象最深的是宋明糠(当然今年他也在了)和郑坤健,果然我这种俗人最后还是去看帅哥美女的。不过似乎镜头也很喜欢帅哥美女,多次拍到沈倩和刘嘉诚那一片儿(也可能是我对他们的容貌印象比较深,产生了一些错觉)。n 最后总决赛,感觉周泽太紧张了,抢了却没有回答,哪怕蒙一个呢,随便蒙一个,玉门关也应该是比较容易想到的,有些可惜。最后一幕,姜震和滕凯枫两个大男孩一身制服靠在一起比心,一副铁汉柔情的样子,似乎诗词本身亦是刚柔相济的,承载着不同的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记忆。n 十期落幕,中国诗词大会,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