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01期
第02期
第03期
第04期
第05期
第06期
第07期
第08期
第09期
第10期
第11期
第12期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女友人妻当自强
加康加年味第三季
不能只有我看到的便利店追女神食谱粤语
大师的菜
百分百开麦舞台纯享版
2024KBS演艺大赏
赤裸与恐惧第四季
马特·莱夫 物竞天择
The Soup 侦查 第一季
特殊日子 特殊料理第一季
豆瓣评分虚高,读信嘉宾的水准参差不齐,好如何冰,张国立老师,深厚的话剧台词功底毕现。很多人都说王耀庆读的好,但我觉得稍有欠缺,并不能收放自如。差如林更新、蒋勤勤之类。不读文言文原文属实败笔。主持人选人失误串场词有些混乱,理想人选是汪涵。两位大学老师与主持人之间交流协调性差,抢话现象严重,偏离了这个节目定位。满分10分,个人给7.5分。
首先说节目本身很不错,个人很喜欢。都说是“网综中的一股清流”,不为过。
信读的都不错,都是有功底的人,尤其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信好,王耀庆演绎的也好。那是我看完两期之后的唯一高潮。
说点儿看着不舒服的地方,女主持文学功力不行,两位嘉宾风格不搭,三个人坐在一起很难碰撞出火花,以致讨论部分不够精彩,总让人意犹未尽。看锵锵三人行知道的许子东,比较喜欢那种看问题独到深刻的嘉宾,看到许子东在嘉宾之列时还是眼前一亮的。而那位女教授说话就像在讲课 ,总有一种浓浓的“教科书”味道,解读角度也总给我一种高中写作文套用模板的感觉。和许子东同志太不搭了,以至于让子东同志在第一期说出了“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在这儿讨论爱情,蔡琴要笑死了”的话,两位女同志还不服的说为什么说三个,我真怕把许子东给气走了。第二期,关于林徽因辞别徐志摩的那封信,子东同志也是无奈的很,只说“你们两个都认为她写这封信是很伟大的是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关于林则徐的个人悲剧问题,也没有许子东的进一步解释,感觉总在限制他讲话。
节目是个好节目,但很担心丢了灵魂,落入俗套。而这个灵魂除了读信的人要专业,解读的人更重要。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些信背后的历史都不能完全熟知,这就要求解读的人要客观敏锐的给出信后的背景,陈述的观点要深刻独到,这个人本身最好是有真性情的人,我相信这种嘉宾是有的,就看节目组有没有这个心了。不然这样下去,写信的人真要笑了。
真心希望这节目能做成一档有深度的文学类节目,引领一下现在的网络潮流,也让我们普罗大众吸吸养分,有的消遣。
静待吧。
选材确实不错,文言文的字幕仿佛又回到了字字珠玑的语言。以前总是惊叹文言文的表达能力如此之强,现在也算是能重温一下了。文学大家,清流浮笔,仿佛静静看待历史,品尝心酸过往。在文化快餐的时代不失为对文化积淀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继承。几位老戏骨也演绎得入木三分。
不足之处很明显,首先,林更新先生和蒋勤勤小姐明显积淀不够,在几位老戏骨的衬托下更是相形见绌。浪费了如此之好的书信,看的时候基本会跳过。其次,解读不够深入,可能是策划问题,解读节奏太快,仿佛一杯滚烫的茶只闻香味,正准备品尝时戛然而止。女主持人文化素养的缺失尤为严重,干巴巴的串词,不知所以然的抢台词。男教授确实学富五车,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节目的一大亮点,但无奈被女教授和主持人时常插话以至于都无奈说道:“三个不懂爱的人在谈论爱”,然而另两位的接话更是贻笑大方。女教授知识有余,文化不足,算是典型的当今大陆教育的产物。
当然,希望节目能改进的更好,此类素材当真是浑浊中的清流。
暂无简介......
播放指数:979℃
《见字如面第一季》 第01期在线观看 - 综艺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0144-3-1.html
说起这个节目的优秀和感染力,相信自不必多言——
1以家书或朋友乃至敌人的往来的历史信件为形式,重现历史现场和重大历史场景,对公众文化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普及和推广,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2 优秀演员的朗读形式,加上观众的群体聆听,已经形式翁贝托艾柯所说的仪式感——一种纸质阅读永远无法被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乎宗教般、清教徒意识的殉道者的二元呼应和共鸣。这已经不是朗读,也不是表演,而是让纸上的文字通过表演二次塑造和二次演绎
3 关于历史的重复性 人类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
4 成功避免了亲情伦理的话语霸权和思维禁锢的范式,将视野拓展到更宽广的朋友、知己、师生、乃至敌人。
5 成功摆脱听写大会、成语大会极端的固化和说教
然而,下面的这些弊端和潜在的危机,很有可能将这类传统文化类综艺乃至电影电视剧都推向负数的深渊,有些是外力,有些事内因,还有些甚至是潜意识本身隐藏的命运的陷阱
1 两位女主持的文化认知显然无法胜任,但这是小问题,有两个文化实力略显单薄的人从平民的心态和视角去解读也未尝不可,而文化人的选择明显是个陷阱,在这里不做人身攻击,只想说,越是刚愎自用、精英化的文化表达,越容易将文化节目引向深渊
2 由1引出的创作主旨的问题,对于亲情的话语霸权,节目显然已经成功避免,而对于传统本身隐藏的危机,节目创作者估计也未曾预料。尽管选择非常宽泛,但仍然可以看出,节目信件的选择仍然隐藏了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民国时代精神和价值的向往和憧憬心理。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态度,从中国乃至世界,总是在精粹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极端上痛苦挣扎,殴斗,乃至一方近乎彻底地毁灭另一方,而结果是,即使有传世之作,传递也多半只是悲凉和幻灭,或者在悲凉和幻灭最后燃尽的热情和真诚、包容、世界性。从节目上看,创作者的初衷并不是唤起纸质阅读,也不是查家谱、重新写信,而是希望国民重读历史,追寻历史精神特别是民国的人文精神。对于这点,个人觉得必须慎之又慎,如同老麦所说,当新的叛逆颠覆传统之后,又形成新的传统,进而又开始反对它自己,形成新的话语霸权。更可怕的是,这种话语霸权的冷酷的旁观者范式本身还会形成第三种霸权——没有亲身介入,只有旁观的思维,极易产生伪理性。民国的人文精神确实值得尊敬,也很有感染力,但民国精神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人觉得还是通过书籍和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形式比这种朗读的形式更有效果,意义也更加深远。【当然,前提是作者必须足够虔诚】。个人觉得,信件这种表达形式,还是止于爱恨情仇的表达为止更好,不然成了学术讨论,朗读出来就成了话剧表演。历史当然有重复性,也有古代远无法想象的险境——人格、时代的异化、空漠化、绝对理性的出现,异质化的出现,是古代乃至民国都远远无法想象的。
3 依然需要通过明星效应,依然需要通过阅读文人信件,其实就是在吃老本,吃文化的老本,当然,这不是节目创作者的责任,是艺术家和整个时代的责任。整体的思想性看似深刻,其实讲的还是那几个常见的社会议题、泛泛而谈,因为我们在文化上还没断奶,很多人连这些基本人文素养都谈不上,更深远的学了只会是个四不像,甚至走到价值的背面去。
人不真诚、时代不真诚,什么形式的语言表达都不可能传递出力量;相反,如果人和时代真诚,任何语言表达形式都无法阻挡它的光芒
豆瓣评分虚高,读信嘉宾的水准参差不齐,好如何冰,张国立老师,深厚的话剧台词功底毕现。很多人都说王耀庆读的好,但我觉得稍有欠缺,并不能收放自如。差如林更新、蒋勤勤之类。不读文言文原文属实败笔。主持人选人失误串场词有些混乱,理想人选是汪涵。两位大学老师与主持人之间交流协调性差,抢话现象严重,偏离了这个节目定位。满分10分,个人给7.5分。
首先说节目本身很不错,个人很喜欢。都说是“网综中的一股清流”,不为过。
信读的都不错,都是有功底的人,尤其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信好,王耀庆演绎的也好。那是我看完两期之后的唯一高潮。
说点儿看着不舒服的地方,女主持文学功力不行,两位嘉宾风格不搭,三个人坐在一起很难碰撞出火花,以致讨论部分不够精彩,总让人意犹未尽。看锵锵三人行知道的许子东,比较喜欢那种看问题独到深刻的嘉宾,看到许子东在嘉宾之列时还是眼前一亮的。而那位女教授说话就像在讲课 ,总有一种浓浓的“教科书”味道,解读角度也总给我一种高中写作文套用模板的感觉。和许子东同志太不搭了,以至于让子东同志在第一期说出了“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在这儿讨论爱情,蔡琴要笑死了”的话,两位女同志还不服的说为什么说三个,我真怕把许子东给气走了。第二期,关于林徽因辞别徐志摩的那封信,子东同志也是无奈的很,只说“你们两个都认为她写这封信是很伟大的是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关于林则徐的个人悲剧问题,也没有许子东的进一步解释,感觉总在限制他讲话。
节目是个好节目,但很担心丢了灵魂,落入俗套。而这个灵魂除了读信的人要专业,解读的人更重要。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些信背后的历史都不能完全熟知,这就要求解读的人要客观敏锐的给出信后的背景,陈述的观点要深刻独到,这个人本身最好是有真性情的人,我相信这种嘉宾是有的,就看节目组有没有这个心了。不然这样下去,写信的人真要笑了。
真心希望这节目能做成一档有深度的文学类节目,引领一下现在的网络潮流,也让我们普罗大众吸吸养分,有的消遣。
静待吧。
1.黑夫家书,中国第一封私人书信,春秋时代。(林更新)
2.萧红写给弟弟的信,1941年。(归亚蕾)
3.韩愈,告鳄鱼文,唐。(张国立)
4.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2007年。(归亚蕾)
5.曹禺和黄永玉互信,1983年(张国立,王耀庆)
6.邓丽君写给庄奴,1979年(蒋勤勤)
第二期:
1.刘慈欣写给女儿,2013年(王耀庆)
2.代阎姬写给宇文护,公元557年。(归亚蕾)(这篇翻译挺好的)
3.林则徐写给夫人,1841年(张涵予)(节目组提炼的主题“皇上还想照顾我”是在暴露节目组水平么……)
4.郑国强和郑艺互信,2010年(何冰,林更新)
5.林徽因写给徐志摩,1921年(蒋勤勤)
6.李小龙写给妻子,1971年(王耀庆)
个人觉得能看出来节目组选信太散了。目前我看的12封信都可以分成好几期了,君臣,亲人,爱情,知己等等,还不如同样的放到一起呢……没有一个共同点嘉宾也很不好评,我看到通稿说节目组故意避开了有名的信,其实琐碎平凡的信更难点评,还不如用知名度高的呢,比如与妻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许广平鲁迅两地书,平凡人的之前我在读者也看到一个两地书,是飞机失事重伤父子的通信,也挺好的。现在坐等后面的信,其实除了主持人嘉宾,节目组选信也有锅。选信的锅暂时没有人说,其实还是有问题的
第三期:
1.陈寅恪写给傅斯年,1936年4月8日(张国立)
2.毛泽东写给雷经天,黄克功案件,1937年10月10日(何冰)
3.知青桃桃写给父母,1973年8月24日(蒋勤勤)
4.罗永浩写给俞敏洪,2000年10月(林更新)
5.李白写给韩荆州,唐(王耀庆)
6.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写给全世界,1983年(归亚蕾)
7.夏完淳写给母亲,清顺治四年(林更新)
第四期:
1.张起元等联名给林森,施剑翘为父报仇事件,1935年12月(何冰)(宋大人读这个不能更好)
2.张爱玲写给王家卫,关于半生缘小说改编电影,1995年7月5日(归亚蕾)
3.詹天佑写给诺索布夫人,1906年10月24日(王耀庆)
4.徐志摩和陆小曼互信,1925年(徐涛,蒋勤勤)
5.曹越华写给王德懿,中国远征军翻译写给未婚妻,1944年(林更新)
第五期:
1.袁志超写给弟弟袁军,两军交战与俘虏和百姓,1949年5月31日(张涵予)
2.杨恽写给孙会宗,回复孙会宗指责他的信,杨恽是司马迁外孙。公元前54年5月(何冰)
3.陈京莹写给父亲,甲午海战之前的绝笔,1894年9月(徐涛)
4.黄宗英和冯亦代互信,1993年2月,黄宗英写给冯亦代,催婚233;1999年7月,冯亦代写给黄宗英,最后一封情书(归亚蕾,张家声)
5.婉容和文绣互信(蒋勤勤)
6.溥仪写给斯大林,请求苏联收留,1949年7月29日(王耀庆)
第六期:
1.胡琏写给父亲和妻子,石牌保卫战前,1943年5月27日(王耀庆)
2.闻一多写给父母,参加五四运动留校,1919年5月17日(张国立)
3.吴聪灵写给范美忠,致范美忠先生的道歉信,2015年5月12日(王帆)(许子东老师的点评非常经典)
4.三毛写给王洛宾,四十多岁的三毛表达对七十多岁的“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爱意(最终王洛宾没有接受)1990年4月27日(归亚蕾)
5.宋振庭和夏衍互信,宋振庭是辽宁省宣传部部长曾在运动中伤害过夏衍,而当宋振庭生病手术,夏衍不计前嫌探望,宋振庭写信感谢并致歉当年之事,而夏衍表示并不在意且让他养好身体。这两封信都公开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9月(张涵予,张腾岳)
6.史铁生写给盲童朋友的公开信,1993年(徐涛)
第七期:
1.四川省会警察局发布的征兵通告,1937年12月(张涵予)
2.日军和解放军的互信,所谓仁义之师,这两封信节目组的题目很好。用节目组题目标注一下
(为了尽力挽救其生命)八路军山东第五支队写给日军第十九大队,八路军在战斗中救了日本战俘并收容尸体,然而条件不足不能救治,将伤员及遗体返回日军。时间大约1942年到1944年之间(林更新)
(请诸君保重身体,来日战场相见)加藤写给八路军司令官及解放联盟诸君,是上一封的回信,时间同上(何冰)
3.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与高司谏书》1036年(张国立)
4.荷西写给三毛的母亲,三毛和荷西闹了矛盾回娘家,荷西写给岳母告知三毛情况。1970年代(王耀庆)
5.白求恩写给聂荣臻,白求恩绝笔信,1939年11月11日(张国立)
6.贼道三痴(郑晖)写给读者,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封笔告别读者。2015年2月5日(张涵予)
第八期:
1.郑渊洁写给叶永烈,讲述初学写作的困惑,1979年2月15日(林更新)
2.唐代“离婚协议书”,与常见休妻书,放妻书不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王耀庆)
3.褚定侯写给哥哥褚定浩,1941年12月27日(张涵予)
在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前,不多的兵力,背靠浏阳河,背水一战,所有士兵写下“遗书”寄给家人而这些士兵包括褚定侯,都在这次战争中牺牲,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我军伤亡人数远小于日军,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战。
4.蒋碧薇写给张道藩。1960年(归亚蕾)
大家小姐蒋碧薇被才华吸引嫁给穷学生徐悲鸿,而徐悲鸿后来出轨女学生,蒋碧薇离开了他,而张道藩一直爱慕蒋碧薇,此时蒋被抛弃,张的妻女不在身边,两人就一同生活了10年,然后张的妻女回国,蒋决定离开他,给他写了这封分手信。
5.张道藩写给蒋碧薇。1966年(张家声)
上一封信以后,两人一直没有联系,一个台风的夜里,张离家避雨,想起蒋碧薇,打电话告知危险,思念难抑写了这封信。
6.柳如是写给丈夫钱谦益,劝他不可投降清朝。1645年到1646年间(蒋勤勤)
柳如是与钱谦益之间也有一段浪漫的爱情,互相倾慕,隔空喊话非卿不嫁(娶),钱在已有妻室的情况下娶了柳,还给了她一个属于正妻的仪式,后来明亡,钱投降清朝,家属北上,而柳劝钱不要投降并劝其殉国,钱没有听从。后来钱谦益去世,从投降到去世也没有真正归顺,钱死后,柳也被逼死,
7.钱学森写给郭永怀,1956年9月11日(张国立)
郭永怀,物理学家,比钱学森晚回国,钱以此信欢迎他回国,并安排好他的工作生活,
这期故事好曲折……怕记不住都写下来了2333
第九期:
1.顾若璞写给两个儿子,解释为什么要他们分家,1632年(归亚蕾)
顾若璞是清代女诗人,建立蕉园诗社,被认为是贾母原型,她嫁于官宦之家,年轻守寡,撑起一个家庭,当两个儿子长大了,她知道大家庭的不易和矛盾,为儿女长远计划,她让两个儿子分家。
2.卫景安写给父母,1930年左右(林更新)
卫景安是个在外“打工”的青年,写信回家交代自己的情况,对家人的挂念,希望父亲戒赌戒烟。
3.鲁迅写给许广平,1925年3月11日(王耀庆)
这是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聊天一样解释了许广平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4.叶至善写给父亲叶圣陶,1964年9月27日(何冰)
叶至善下乡进行“四清”运动,三年自然灾害过去,大家“阶级斗争”的热情不高,都专注自己而不配合集体经济,他在信中讲述自己的困惑。
5.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1928年10月10日(徐涛)
赵云霄写给刚出生的女儿启明,1929年3月24日(蒋勤勤)
陈觉和赵云霄是一对夫妻,在苏联留学,信仰共产主义,被逮捕以后,陈觉先就义,赵云霄因为有孕在身在生下孩子以后就义,陈死时只有25岁,而赵也只有23岁,两人都去世以后,女儿启明给了陈觉父母抚养,然而几年后孩子也夭折了。
6.莫言写给父亲,2003年7月14日(何冰)
非典时期莫言被困北京,写信给父亲报平安并吐槽北京东西不好吃,非常想念家乡的食物。
第十期:
1.蒋介石写给陈洁如,追求她,1920年(张涵予)
2.刘伯坚写给家属至亲,交代后事,1935年3月20日(张腾岳)
3.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在儿子被诊断出自闭症的时候(何冰)(感觉这封信何冰老师都快读哭了)
4.柳宗元写给王参元,王参元家失火,柳宗元去信“祝贺”(张国立)
5.叶君健未交给萧乾的信及背后的故事,内容是叶君健在批斗会上揭发萧乾,1957年(何冰)
6.邱文周写给女儿,邱文周患上癌症要离开了,写给6岁的女儿(徐涛)
7.邱文周女儿10年后给爸爸的回信(蒋勤勤)
第十一期:
1.郁达夫写给沈从文,1942年11月13日(何冰)
2.乒乓名将庄则栋写给作家叶永烈,1995年5月22日(张涵予)
3.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本来是一封平常的家信,但不久左权战死,家信成了遗书,1942年5月22日(张国立)
4.顾城写给家人的遗书,1993年10月8日(王耀庆)
5.顾城与谢烨来往书信(多封,两人初见开始相爱)1979年4到8月(徐涛,蒋勤勤)
6.王小波写给李银河,1977年(何冰)
第十二期:
1.宋云亮写给妻子胡玉华,1953年7月30日。宋云亮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将领,告诉妻子战场的情况。(张涵予)
2.路遥写给弟弟王天乐,1991年冬。这时候路遥的《人生》发表了,给他带来很多赞誉也有很多麻烦,给弟弟写信讲述这些事情和关于自己以后道路的思考。(何冰)
3.杨开慧写给弟弟杨开朗,1929年3月。这封信写好以后被杨开慧藏在老屋夹缝中,多年以后翻修才被发现,杨开慧讲述了当时的危险,希望把孩子托付给弟弟,一年以后杨开慧被捕牺牲。(蒋勤勤)
4.毛岸英写给孙嫂,1950年8月19日。孙嫂是毛岸英三兄弟的恩人,在杨开慧和三个孩子被捕以后,三个孩子最后是靠孙嫂救出,这封信是告诉和关心孙嫂近况,并希望孙嫂保持“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
5.曾国藩写给奕䜣,1870年。和奕䜣商讨“天津教案”事件的处理方式。(张涵予)
6.冯小刚和徐帆之间的情书(徐涛,蒋勤勤)
选材确实不错,文言文的字幕仿佛又回到了字字珠玑的语言。以前总是惊叹文言文的表达能力如此之强,现在也算是能重温一下了。文学大家,清流浮笔,仿佛静静看待历史,品尝心酸过往。在文化快餐的时代不失为对文化积淀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继承。几位老戏骨也演绎得入木三分。
不足之处很明显,首先,林更新先生和蒋勤勤小姐明显积淀不够,在几位老戏骨的衬托下更是相形见绌。浪费了如此之好的书信,看的时候基本会跳过。其次,解读不够深入,可能是策划问题,解读节奏太快,仿佛一杯滚烫的茶只闻香味,正准备品尝时戛然而止。女主持人文化素养的缺失尤为严重,干巴巴的串词,不知所以然的抢台词。男教授确实学富五车,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节目的一大亮点,但无奈被女教授和主持人时常插话以至于都无奈说道:“三个不懂爱的人在谈论爱”,然而另两位的接话更是贻笑大方。女教授知识有余,文化不足,算是典型的当今大陆教育的产物。
当然,希望节目能改进的更好,此类素材当真是浑浊中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