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想说的是那个推动全片人物行动的谋财害命线索。因为这条线索,男女主人公得以相遇并相知,罪魁祸首的拉占也最终自掘坟墓。于是这条线上寄托的理想就很纯粹了:在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过程中,邪恶会有占上风的时候,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会给邪恶的一方任何机会取得胜利的。写到这我想到了电影《甘地传》中甘地说过的一句与之异曲同工的话:Whenever I despair,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and for a time,they may seem invincible,but in the end,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这个简单的理想充满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与歌颂,是一个博爱的、美丽的愿望。我相信它不只是印度人民的企盼,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大篷车》上映于1971年,《甘地传》上映于1982年,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印度电影和其他国家的电影和它们宣扬着同样的愿望——可能方法不同、形式各异,但那份对正义的眷恋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出于人性本能的坚守。
那是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姥爷、姥姥在市场的一个小摊子买了《大篷车》的VCD回家看。依稀地,我只记得当时碟片里的画面是黑白色,还有女主人公叫苏尼塔。若干年后,作为一个大学生,当需要用理性的视角试图审视印度电影时,我却只能在这里祈求祖国的十余年教育容许自己在这里感性一次——容许我怀念那欢快的吉普赛大篷车队——怀念那曾经的夏天里那个美丽的日子。
重拾让我重新认识了很多:譬如吉普赛,譬如爱情,譬如理想。
印度这个民族是古老而神秘的,我想我永远不能祈求通过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就能对它了如指掌,正如我不能保证自己究尽一生做中国人就能参透华夏文明一般。我想自己能做的就只是通过一些媒介去尽量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而已。《大篷车》包含的元素其实不多,豆瓣上的大部分影评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吉普赛”这一民族身上,我也不免落了俗,想说说这群奔放而可爱的人儿。
我对吉普赛人的第一印象实在糟糕透顶。我最喜欢的作家简·奥斯汀在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本小说《爱玛》里曾描写过女主人公爱玛的好友哈丽特被一群吉普赛人围攻勒索钱财甚至性命的骇人情节。当时的我以为吉普赛人应该是欧洲一个未开化的野蛮民族;之后才慢慢了解到,吉普赛人原住于印度西北部,于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从而遍布世界各洲。他们热情奔放、能歌善舞、居无定所却又浪漫至极。电影《大篷车》中除了女主人公苏尼达及其父系、夫系亲朋外,其余大多数角色(也就是大篷车队全体演职人员)均属吉普赛民族。整部电影除恶扬善的主题简单明了,对吉普赛人的定位也属于正面力量,采取歌颂态度。这种态度出自该民族发源国家的主流影视作品中证明了吉普赛人在印度大众心目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吉普赛人在《大篷车》中可谓正义的化身——一群充满热情、善良、勇气与才艺的使者。不过影片并没有避讳他们的生活细节中的一些陋习与弊端,比如男尊女卑、家庭暴力、性格莽撞以及谋生来源的不定性等等。但瑕不掩瑜是永恒的真理,毕竟世间并无完美一说,吉普赛人的形象在电影《大篷车》中得以被正面地塑造。
影片中的爱情贯穿于苏尼塔、莫汉于妮莎之间。至于莫汉的弟弟蒙托对苏尼塔的感情我将其概括为一种仁善的爱美之情,与爱情无关。苏尼塔与莫汉的爱情发展模式有点类似童话的嫌疑。总之这段感情虽然打动了十余年前的我,却让今天的我无动于衷。今天的我看着这段美丽的爱情时很清楚它仅仅存在于故事中,呈现在荧幕里,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和双方互相间的价值认同。因此我预测它难以维持长久。
而妮莎对莫汉的那句“小辣椒”可谓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她口口声声地叫着莫汉,其实是在叫着自己。妮莎不就是一只美丽且奔放得有点泼辣的“小辣椒”么。这个女人的爱坚决而彻底,她的结局在观众的恻隐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小辣椒再鲜艳美丽也逃不过被碾碎而做成调味品的命运。能为自己爱的人而死并最后死在他的怀中,我想那一刻的妮莎是幸福的——因她用生命诠释了爱情而幸福。
160分钟的长度不足以展现吉普赛民族生活的全貌,不足以将一段童话爱情渲染到极致,却足以寄托电影人乃至他们所在民族对生活的理想。不同于百度和豆瓣的见解,我认为影片《大篷车》的主题并不是对吉普赛人的歌颂亦不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确切地说,不完全是。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穷卖艺小子和孟买大工厂主独生女的爱情都只是理想的一部分,《大篷车》寄托的理想是广大的。
男主人公莫汉在刚出场后不久时目睹了这样一幅景象:两个路人极烈地争吵着究竟是祈湿婆神还是安拉更应该被信奉的问题。莫汉看着他们争执时的唱词揭示出了婆罗门和穆斯林的矛盾,但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宽容不同信仰的立场。这个细节出现在影片开始不久,但直到结束它都让我难以忘怀。因为印度这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复杂性是我们、生活在宗教信仰自由且多数人无宗教信仰的国家的中国人难以体会的。因为宗教冲突,印度爆发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多少无辜的人民为之流血?而《大篷车》这一部电影对宗教冲突这一久远而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处理方式是一种理想化的寄托。而这理想,全都融在了男主人公莫汉的唱词之中——一个吉普赛少年用属于他民族的宽容态度寄托了不同宗教信仰间和睦相处、社会安宁、处处祥和的美丽愿望。这个近乎绝对理想化的愿望在全片中似乎不那么显眼,但确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并铭记于心的。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那个推动全片人物行动的谋财害命线索。因为这条线索,男女主人公得以相遇并相知,罪魁祸首的拉占也最终自掘坟墓。于是这条线上寄托的理想就很纯粹了:在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过程中,邪恶会有占上风的时候,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会给邪恶的一方任何机会取得胜利的。写到这我想到了电影《甘地传》中甘地说过的一句与之异曲同工的话:Whenever I despair,I remember that the way of truth and love has always won. There may be tyrants and murderers,and for a time,they may seem invincible,but in the end,they always fail. Think of it: always. 这个简单的理想充满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爱与歌颂,是一个博爱的、美丽的愿望。我相信它不只是印度人民的企盼,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大篷车》上映于1971年,《甘地传》上映于1982年,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印度电影和其他国家的电影和它们宣扬着同样的愿望——可能方法不同、形式各异,但那份对正义的眷恋不是抄袭而是一种出于人性本能的坚守。
除了宗教宽容与正义不灭的理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亦是本片传递的理想之一。一段类似于童话情节的爱情,并不是对现实阻力的忽视,而是在告诉人们相信缘分、相信爱情、相信生命的美丽,做一个向善之人。
影片结尾远去的大篷车队是真正远去了。曾经靠歌舞营生的吉普赛人,曾经四海为家的吉普赛人,曾经浪漫美好的吉普赛大篷车队已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了。我猜电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追忆——追忆那每一个与大篷车有关的美丽的日子。
阖上双眼,我想也许那大篷车队和着我的童年早已一起远去了,和着我亲爱的姥爷一起远去了,和着我的家也一起远去了。现在,只剩下凝望着一片未知世界的一个孤独的我。我清楚自己必须收起任性与怀念,打包上路。但每当走得疲倦而停下来,我会记得曾经有一支欢快的大篷车队,还有曾经和姥爷、姥姥一起看它们的美丽的日子。
公路歌舞主线,追杀逃婚背景,爱情交叉情感,搞笑桥段穿插。
只是故事扁平化,人物没有升华,性格没有发展。俗称无脑商业片。
人物性格单一符号化,则故事情节发展缺少演员情绪与观众情绪的推动与交流,导致故事显得索然寡味。
昨天用盗版盘从头看了一遍《大篷车》,以前在电视里看到的都是被剪辑了的,这个盗版盘是两个半小时的,应没删剪过。
当女主角在舞台上跳舞时,这是最欢乐的一段戏,也是全片高潮部分,我流泪了——那谁说得对,流泪不是哭,的确不是,也许是想起了逝去的岁月,也许是感慨女主角高湛的演技,或者就是被情节打动?说不清。只想说这片子真好,若干年后那些歌舞仍会残留在我容量不大的脑海里,还有美丽的女主角,还有总叫“小辣椒”的心直口快的吉普赛女郎,还有扛着哥哥的弟弟......那些场景不会被遗忘。
难以想象,两个半小时,依旧可以耐心的把它看完,在很多遍以后。
陈旧的印度电影,看得时候可以感受胶片的气息,与现在的电影相比,它太陈旧了,没有高科技,也没有新元素,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各个人物精彩的表演。
父亲被人杀害的女子,为了躲避追杀逃到了大篷车上,从而开始了一段以前从未有过的生活际遇,邂逅的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过程中有好心人的帮助,有轻敌的挑衅,更有坏人一步步地阻挠。可是,圆满地结局,最后,女子和少年走到了一起。
随着电影中的一段段歌舞,吉普赛民族的风情一览无余,他们群居,他们团结,他们无论什么事情都在一起。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苏妮塔和莫汉的爱情,我也很喜欢,一个从小生活优质的女子,和一个随着吉普才人流浪的少年。命运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无论是蒙多还是约翰,都是他们相处中的调剂品,异样的相遇,最终走向幸福的结局。这样的生活是浪漫的,看过《大篷车》的人都对这样的生活满心欢喜。
而我却真的很欣赏妮莎,欣赏她的为爱而牺牲自己。情节中莫汉的大篷车刚刚赶到坎德拉,看着妮莎对着莫汉的那一段表白,融于歌曲,与人娱乐,其实,是在表达自己。每一句,都真心真意,她在唱:“绿色头巾映入眼帘,我张开双臂拥你入怀,万般爱抚,我陶醉其中,你为何对我怒目而视,你为何将我拒之千里之外,我爱你胜过我自己的生命,怎样才能向你倾诉,我全身心的爱你……”
我爱你胜过我自己的生命,怎样才能向你倾诉,我全身心的爱你……
这样的表达,是一个女子最大的勇气,她勇敢,她坚决。第一次看这电影的时候还很小,可是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句“小辣椒”。仿佛,变成了对自己深爱的人的烙印。
当托塔大叔训斥她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她不肯为他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最后,她做到了,她不仅仅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还牺牲了自己。临死前依旧是那一句呼唤,小辣椒。再见小辣椒。
每次听到妮莎呼唤小辣椒的时候,总是能想起自己,想起去北京的那个早晨,连当时洒在身上的阳光都能想起。微笑着,憧憬幸福的来临。耳机里来回放的一首歌,阿朵的《再见,卡门》。去北京之前,刚看完一遍《大篷车》。再见大篷车,再见小辣椒。再见,我爱的人。
妮莎,永远在每个人的心里,而莫汉,就是你爱的那个人。不管最后是不是在一起,为了他,你可以牺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