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

HD中字

非凡云当前播放组>

HD国语

暴风云>

HD国语

牛牛云>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范保德是由萧雅全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18年剧情片在台湾上映,主演由黄仲昆,庄凯勋,傅孟柏,王秀峰,吕雪凤,温贞菱,陈向熙领衔。  一阵剧痛,让一向硬朗的范保德惊觉身体不敌岁月。一阵炮竹,旅社老板娘毓琴宣告投入里长选战,和范保德一家打对台。选情升温,病情烦心,许多往事随之自范保德的记忆深处唤醒。也或许因死亡逼近,他决定和儿子前往日本打听离家五十载的父亲音讯。另一方面,毓琴找来香港的侄子帮忙竞选,仅管人生地不熟,但这里和他似乎也有微妙的关系。穿梭今昔的多线叙事,《范保德》缓缓道出两代之间血浓于水,又微妙难喻的亲情感应;更透过往事回忆与寻父之旅的见闻,间接显影出一幅格局宏大、国片少见的台湾冷战时代肖像
  • 头像
    出差的诗人

    如果这是一道数学题,把一支铅笔丢进铅笔盒又拿出来,对于铅笔与铅笔盒来说什么也没有变;如果这是一道化学题,把辣椒丢进热油里再捞出来,辣椒变了,油也变了。——电影《范保德》

    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六十岁的范保德在帮他的医生朋友修理水管的时候感受一阵剧痛。这是范保德第一次直面死亡的恐惧,一向硬朗的他决定做些什么。

    范保德在小镇上开了一家五金店,他有一个儿子叫范大齐,妻子叫庄素如:岳母是当地的里长。时值里长换届选举,镇上的旅店老板娘郭毓琴有意参与里长远举,岳母想让女儿接班里长以保护自己利益, 郭毓琴一家在里长选举中与范保德一家打起了擂台。镇上的洗衣店老板美月得了癌症,化疗使她掉了不少头发,她整天戴着帽子成了镇上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范保德的胰腺可能出问题了,但他没有去进行任何的诊断和治疗。他要做一件事——去日本寻找父亲。n 范保德年幼生活在日据时代的台湾,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逃离了家庭,父亲内心装着外面的世界,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以及拥有一身察言观色的本领。在一个雨夜,范父拎着行李箱准备远行,走出门后又折返回来对躺在被窝装睡的范保德说了句“总有人要顾家,我也顾过。” 屋里只剩下母亲断断读读的哭声与雨声作响。从此之后,父亲这个角色在范保德的生活里消失了。母亲带着范保德去香烛店做帮工,勉强度日,他也获得了一个日本名字—Yashu。n 范保德下决心和儿子去一起日本,名义上是与日本工厂商谈专利发明合作,实际上是去寻找父亲。临走之前范保德与郭毓琴见了一面,他们十多年未说过话,场景十分凝重,范保德请求她不要找岳母麻烦,郭毓琴问了句“找到亲生父亲就那么重要吗?”范保德没有回应,径直离开了旅馆。得知范保德时日无多的郭毓琴打电话叫香港的侄子来帮忙助选。侄子名叫 Newman,小名叫van。范保德与儿子飞去了日本,见完了工厂代表后开始寻找父亲,他们约见了一名老妇人,老妇人是范父在日本的相好。老妇人告诉范保德她已经三十年没有见过范父了,范父与老妇人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日本国籍,结果落空后便抛弃了老妇人。范保德一直以为父亲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建筑工人,在老妇人的讲述下他才得知父亲是一名掮客,俗称皮条客,专骗台湾女孩 去东京歌舞厅。后来范父离开了她选择与美国女人安娜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美国国籍,然而事与愿违,再一次落空后据说他偷渡去了中国,从此销声匿迹。n 范保德的寻父之旅就草草结束了,父亲永远在漂泊,哪里发达去哪里。中年人开始放纵自己,在小镇的歌舞厅,范保德因好友被黑帮追杀误打误撞地卷入其中,意外失去了生命。此时Newman 刚好经过范保德躺下的包厢,Newman 走了进去,弥留之际的范保德请求躺下的Newman 为他的儿子带句话。n 范保德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一走了之,和他父亲一样去外面追求自己的理想。在相似的雨夜,他拎着一个箱走了出去,他对着同样睡在被窝里的儿子说了句“总有人安顾家,我也顾过。”范保德走出了门,不久便折返回来,从此一辈子留在了小镇,捣鼓着“没用”的五金和发明。他和儿子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们会互相呼叫代号,范保德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代价是一辈子留在小镇。他有机会和他父亲一样。但他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可范保德还是没有逃离父辈的循环,他在十几岁的时候与郭毓琴相恋,听了十二次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便爱上了她。郭毓琴意外怀孕后离开了小镇。十多年后郭毓琴选择重回小镇,那个香港的侄子其实就是她与范保德的儿子,这个秘密只有她知道,范保德在无形中走上了与父亲相同的道路,他走了一半,死时问心无愧。电影的最后,Newman找到了范大齐,告诉了范保德的最后遗言,那次没有走只是因为钱不够。范大齐笑了笑,这是父亲最后给他的深情。故作无情,正是保护深情。n 《范保德》是台湾导演萧雅全根据父母经历改编的电影,荣获金马奖与台北电影节多项提名与奖项。电影向我们讲述了典型的东方式父子关系以及台湾不同的时代变迁,电影讨论的主题远远不止亲情,两岸三地的国家观念,台日关系等等都细腻地融入到电影表达中。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的范保德在与日本工厂代表主动谈到了循环,范保德一生都在避免和他父亲人生的循环,但他只做到了一半,最后他还是陷入了循环中。很多时候生活是虚无的,无常的,甚至荒诞,当回首往事时,我们往往会发觉人生的无意义。东方式的父子往往把爱藏在细腻的举动中,很少通过言语表达。爱在华人的口中似乎难以启齿。当一个男人成为父亲时,他们的肩上便担起了一份责任,无论他们愿不愿意承担,他们的人生也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发生了质的改变。如果说范保德与他的父亲是一场物理反应的话,范保德与他的儿子便是一场化学反应,互相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影响。范保德在最后讲出了两种人生,一种是数学题,一种是化学题,他觉得他的人生是一道化学题,因为还有人记得他曾来过,世界改变了他,他也在世界留下痕迹。范保德在范大齐出生后,人生真正地发生了化学反应。n 电影给了许多启示与思考,如何做一名父亲?如何在不堪的时代下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在虚无循环的一日日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我相信电影在冥冥中已给出了答案,把物理的人生变成化学的人生,在这个世界留下点痕迹,在你过完仅有一次的人生后。在难言的时代下我们还要照常活着,寻找人生的意义。

    n

  • 头像
    阿岳正传

    电影中的道具都是缺一不可,就拿香烟来说

    他,叫范保德,正如其名,伴随自己一生的姓名:保 有 德 。他,也演活了这个范保德,关于演技,在医院检修感到疼痛下楼梯的那段,微弱的脚步抖动像极了,在台北归途的火车上做梦被惊醒的那段,脸颊的细汗珠如此真实,主角的无声气质,但处处深情的神态,证明他就是他。

    这个世界矛盾数不尽,但有一种矛盾很神奇,有时它若有若无,却伴随多年;有时它忽冷忽热,但趋于稳定。父与子的矛盾,相信大多数男孩都有过,当然人是会变的,我与父亲从年少的害怕到成年的抵抗,以及每次与父亲吵架后,从高中的怒气未消转而前几年事后反思直到最近过后懊悔,也许人真的会变。

    在于许多朋友聊天时,也会聊到我们与父亲的相处,十有八九是子与母更契合的,甚至有时候看着父亲会像电影里出现的那种无话语无表情的脸面,不欢喜看可是看着皱纹的增多以及回想父亲对家的付出,心中又多了些温情的感受。

    我许久没有看到如此深情的电影,它不同近几年国内高速发展下的矫情电影,例如关于过年回家团聚的贺岁片,虽然皆大欢喜但生搬硬套的情节是硬伤,也不同于某些伤感爱情片脱离现实的剧情。然而这部电影很真实, 真实的让我看了不下三遍,虽然故事发生在台湾,但情节就像是我们的过去,仿佛也在未来,为什么这样说,看了你就知道了,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叫做范保德,就是电影的名字,他的父亲在他10岁去到了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归家。主人公也曾经在自己孩子几岁的时候与妻子大吵离家出走,但途中又回来了。我不敢说我的父亲有没有过如此的人生剧情,但他肯定与母亲吵架时想过,对,仅仅是想过,也许是在我没出生的时候,也许在我很小的时候,但我很肯定的是,自从我有自我意识的年岁起,我父亲是没有过这种想法的。但现实生活中无情的父亲还是有的,因为我是在小镇成长,那时我们还可以端着饭碗走家串户,不像如今城市中的商品房一层一层将人们隔开,甚至你不知我,我不知你。而小镇是我家知你家,你家也知我家,故事也就多了。一部好的电影真的离不开导演对各个方面的细细琢磨推敲,例如台词。此时我的潜意识立马想起日本的是枝裕和拍的(比海更深)里的那一段台词:“为什么男人都不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 ,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

    是枝裕和的电影绝对是值得我们全部观看的

    结尾处儿子在楼梯的行走就像演示者人生是一段一段的相似,因为父亲也走过这个楼梯多少次

    关于电影的结构,如果一味的单线叙述,只要足够感动,也可以称得上好电影,至少那一刻让你的情感升华了,情绪抒发了。但这部电影没有这么单调,其中还穿插了范保德的另外爱恨情仇。在我的意识里,我不认为有家室的男人同时爱上了另外的女人,就代表他是渣男,前提是他也爱他的妻子,孩子。电影中的主人公爱上了另外的女人,但他选择了回归家庭,我觉得这很真实,很符合人物角色的表现,比如他在知道自己父亲托人带来了音信,而选择不看纸条,此时他表现得很果断。还是那句话,人是会变的,尤其遇到重大变故,范保德得了重病,在临死前想知道父亲的下落,甚至期盼能见到他,即使他是带有恨意,这也符合现实,毕竟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哪有精力财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而且20岁,30岁,40岁对待寻找父亲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回到结构,在范保德带孩子寻找父亲的途中,范与知道父亲的日本知情人聊天,原本以为儿子听不懂,但是儿子用着手机翻译软件全看懂了,殊不知,儿子表面是年少,其实他的心也是肉做,他也有好奇心的,在澡堂的那一段对话,将我彻底打动了,这种画面如此真实像现实生活,而不是像那些人口中所说的:"那些都是电影".

    父与子在澡堂的那一段

    电影结尾处前一部分的KTV斗殴事故我觉得太唐突,还不如倒在病床死去,仅限于我的认为,但是结尾黑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每个观众看着台词会有不同的感想吧,我的感想就是仿佛等我有了孩子责任真的就像我的父母所说一样,人真的会变。这一段黑白画面让我想起了90年代大陆贾樟柯(站台)电影的结尾,但大陆90年代确显得更加颓废,也是很真实的,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状态也在随时改变。

    90年代大陆经济大腾飞,迷失的人更多,但家还是要成的
    台湾90年代是亚洲四小龙,经济相对大陆是发达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更好

    如今,我们的经济也发展了,但信息传递也更迅速了,对于日后自己的家庭我既迷茫又兴奋,就像夹杂在(站台)与(范保德)之间。

    电影中会看到些许王家卫的影子,管他模仿还是无意,只要画面在本片不冲突,都可称之为借鉴,学以致用,我想导演做到了。就拿范保德在瀑布那一段后的森林俯拍场景,伴随着插曲就像(阿飞正传)开头对着热带雨林的那段拍摄,又或者结尾处范保德妻子躺在床边电视机在播放着那时台湾政治,从(花样年华)结尾梁朝伟对着树洞后播放柬埔寨军事政变的黑白画面就能看到如此相似。

    我许久没写影评,但我对电影的热爱未曾减少,只是我的生活也变了,我好像也在走着父辈的路,做着服装的行当,未来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像之前上班那么轻松,所以在难得的自我时间像大家推荐难得的佳作,我把它称之为2019最佳华语片。不足为过,只要你多看几遍,或者你也是个男孩。

  • 头像
    換日線

    多數書寫《范保德》的文章,都會寫到「父親(男性)不擅表達情感」這件事。這是既定印象,卻不適合《范保德》這部電影。它應該是我看過的台灣電影裡,少數將男性、父親、兒子之間的情感,表現得那麼深情、不彆扭的故事了。它甚或超越了多數台灣電影裡關於男性之間的情感表達,比朋友還要親密。

    范保德是個溫柔的男性,在時空交錯的情節來看,他既不是一個不言說的父親(但他沒有明說),也不是一個特別壓抑的男性(但仍有固執)。劇中幾個與范保德同齡的男性角色,也依循著范保德這個角色的設定,沒有太多被傳統男性角色給束縛的樣子,又或者用另一個角度看,蕭雅全拍出來的,都是大多數人沒有看見父親的樣貌。

    他們彼此之間,有離開青春、成家立業後,從中年、邁入老年男性的共通語言;他們仍然會像青年一般打鬧、耍廢;他們也還擁有年輕時期的困惑,需要彼此擁有談心的時間;他們也收藏了彼此的曾經有的故事。這些在其他故事裡,都是輕描淡寫,完全形塑了「男孩成為了爸爸、變成了男人」回到一般認知的「男人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

    而范保德尋找父親這件事,更是很少被拿出來當作故事書寫、拍攝的。「父親」在男性的成長歷程,是一種追尋。如果父親夠好,便會想要踩著父親的樣板往前去;如果父親不夠好,那就會在某一個時機點,找出另一條路子,讓自己不再步上父親的後塵。(也就是蕭雅全在訪談裡說的那10%的可能。)前者是後來的范大齊,後者便是看著父親離去、選擇留下的范保德。

    這個劇本寫得最好的部分,是范大齊和范保德的對話和互動。無論是無線電的呼叫、手機的語音傳來傳去,或是廁所那場「我不是怕你死」的對話,一直到在溫泉擦背那場,都不會讓人感覺這些情節和對話,不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裡。你會願意相信,真的會有那麼一對父子,可以有那樣深切的情感,尤其是在飯店范大齊替范保德擦拭的那場,更是確認了這樣的父子情深。(不論是什麼樣的性別,多半我們表現出「關心」或「擔心」的時候,常常都是使用「責備」不是「陪伴」。)

    這是一部打破「父子關係」的樣板電影,也算是還給父親全貌、提供展現男性情感表達的另一種可能性。有趣的是,選在那個威權慢慢被解開為范大齊的出生年代,那不僅僅代表著父子之間的化學變化,也代表這部電影將故(固)有的「父子關係」帶往另一個層次,作為另一種變化的可能。

    至於那個范保德年輕時與郭毓琴之間,以及Newman沒有明說出來的故事,大概就隨著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裡那重複飄來飄去,飄向不停流去的時間裡了。

    https://www.sun-line.idv.tw/blog/?p=3015

  • 头像
    把噗

    2018年年末的金马奖,大陆电影再次光鲜夺目,碾压台湾电影。23个竞赛奖项中,台湾电影只拿到9个,俨然又一个“唱衰”的电影小年。与2017年两开花的格局(《大佛普拉斯》和《血观音》)不同,去年金马奖《谁先爱上他的》一枝独秀,最后拿到“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三个奖项。难怪,整场颁奖典礼飘荡着小丑般的“悲伤”小调。

    台北电影节在金马奖之前,往往预先选出台湾当年的本土佳作,去年也不例外。《谁先爱上她的》《幸福路上》《我的青春,在台湾》《范保德》《小美》包揽了台北电影节重要大奖,并且之后顺利入围金马奖,基本上帮影迷选出了去年台湾电影几部重要作品。在最后的颁奖典礼,《幸福路上》顺利拿到最佳动画长片,《我的青春,在台湾》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范保德》和《小美》获得多项提名但都颗粒无收。

    在大陆电影的强力攻势下,台湾小众文艺片曾经的风光不在。究其原因,不只在于台湾影坛代际间的疏裂——“新电影”那批导演正在老去或已经推出历史舞台,新的青年导演没能迅速成长起来,同样也源出台湾新一代电影人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观察早已不再有像侯孝贤或蔡明亮那般老道精准的目光,精致华丽影像下流露出的是急功近利的幼稚气焰。

    可以举《范保德》为例说明。仅从影像层面看,属于典型的台湾文艺片范头:画面精致,镜头考究,节奏舒缓…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值得拿出来细加分析。可一旦涉及到内里的叙事和深度,便暴露出不可言明的尴尬:华丽外表下裹藏的竟然是一堆败絮。如何不走入像韩国电影虚浮夸张、脱离现实的歧途,时刻警醒着台湾的青年电影人。

    《谁先爱上她的》也属同样的问题,虽然加入动画和画外音等讨巧的形式给我们一丝《大佛普拉斯》的轻快感,但原本可以借同妻话题对台湾同志生存境况和中式家庭伦理困境作深入探讨的叙事,结果却淹没在毫不节制的抒情回忆和混乱无序的闪回之中,整部电影无情地搁置了现实,将剧情抛入喜剧的笑闹之中,无疑是舍本逐末的追求。

    台湾文艺片本质问题是文艺过头。文艺对于像《海角七海》之类的爱情片或《我的少女时代》之类的青春片是适合的,小清新也足以作为台湾电影的特色叛卖到国际,但对于以艺术性为导向的文艺片来说,过度文艺便是致命的疾病。对现实精准深入的观察,在现实主义的日常生活根基上发展人物和叙事,这是侯孝贤创造的伟大遗产。倘使这份遗产无人继承,多么让人扼腕叹息,这是台湾电影真正“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 头像
    蘑菇炸彈客

    *本文已授權關鍵評論網(台灣)發表

    htt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102525

    范保德不止一次思考他的命運。

    如果這是一道數學題,把一支鉛筆丟進鉛筆盒又拿出來,對於鉛筆與鉛筆盒來說什麼也沒有變;如果這是一道化學題,把辣椒丟進熱油裡再撈出來,辣椒變了,油也變了。

    前一種命運是殘酷的,因為這意味人活著並不會改變什麼;後一種命運則是比較讓人安心的。如果人在人世上走過一遭,最後人變了,世界也變了,那麼人也就不是白活一世。在命運的關口,范保德可以選擇像父親一樣棄家而走,甚至在臨走之前,他還悄悄對范大齊說了自己父親摔門離去前說過的話:「總要有人顧家,我也顧過。」出了家門,跟著回來找他的父親走了一段,范保德停下了,他說:「夠了,再走下去我就和你一樣了。」父親再一次頭也不回地走了,范保德留下,當了一輩子的五金行老闆。

    范保德選擇了一個化學題的答案,想當然地以為他也選擇了一個化學的問題。他沒有選擇像父親一樣,「飄來飄去,飄來飄去」,似乎他留下的決定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他自己。但是他沒有想到,在他選擇留下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卻還有應一個版本。

    蕭雅全不是第一次用電影來思考命運了。2000年,蕭雅全拍了他的第一部長片《命帶追逐》。當舖老闆的兒子東青騎機車,在該選擇右轉的時候選擇了左轉,結果人仰車翻,東青摔爛了手掌的掌紋。護士告訴他,他的命運從此沒有限制了。十八年前的蕭雅全還年輕,他思考怎麼反抗命運;十八年後,蕭雅全開始懷疑,命運真的可以反抗嗎?

    范保德在五金行呆了一輩子,唯一的樂趣就是當「發明家」。年過半百,身染沈痾。范保德帶著兒子范大齊去東京,與日本的廠商商量發明專利。日本方面的主管覺得范保德的發明很像中醫的經絡圖,於是問他是不是懂中醫。範保德直接用日語告訴他:

    我不懂中醫,我感興趣的是循環。能量是不變的,一切都在循環。

    也許他也在冥冥中感覺到命運只有輪迴,無從反抗。

    十九世紀末的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有一天在森林中散步,忽然受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 of Ephesu)的啟發,提出了「永恆輪迴」(Eternal return)的觀念。他假設,如果宇宙間的能量不變,而時間是無限延長的,那麼有限的力在無限的時間中運作,必定會重複出現。這個學說實際上並不新奇,因為在古希臘,這樣的「教條」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尼采的這個觀念卻給他的很多評論者帶來了困擾。

    尼采曾經提出「上帝已死」的著名命題。在他看來,這不是簡單的個人信仰的喪失,而是上帝及其後所有想要取代上帝位置的最高價值的自我貶黜。人類不再能夠借助於超驗的存在保證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只能由自己來創造。他高喊出「超克人」的口號,認為人必須超越自身,以便配得上落在他肩上的創造意義與價值的重任。對於一個主張人可以而且必須超越自己的存在的哲學家來說,沒有什麼比永恆輪迴的宿命論更與他格格不入了。

    法國學者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希望能夠為尼采開脫。在《尼采與哲學》(1983)中,德勒茲無疑選擇了化學問題來詮釋「永恆輪迴」。在他看來,所謂永恆輪迴實際上是通過肯定偶然性來否定命運的必然性。如果命運是必然的,那麼就假設了有一個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初始狀態必然會終結於最終狀態。但是這樣就沒有辦法解釋重複,即為什麼同樣的過程還要從頭再來一次,並且無限輪迴下去。因此,永恆輪迴必定是無限次地在肯定偶然性。如果每一次輪迴都是偶然的,那麼後一次永遠會與前一次有差異,正是無限的重複所造成的無限的差異使得「永恆輪迴」得以可能,而每一次差異的累積最終確立了生命的意義。

    范保德也這樣想過。他曾屈從過命運,想像父親一樣,背叛一個女人,拋棄一個孩子,去追自己的夢想,過自己的人生。在此之前,電影的鏡頭一直暗示我們他和他父親命運的對稱。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命不該在小城沉寂;它們都曾想過離家出走;他們都在離開前對自己的兒子說了同樣一句話:「總要有人顧家,我也顧過」。但是在他踏出家門之後,有一個想法浮現出來。「如果存在偶然的話,那麼我並不一定要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和父親一樣,我可以選擇反抗自己的命運。」於是他留了下來,似乎命運已經在他重新踏入家門的那一刻扭轉,他與父親的鏡頭失去了平衡,不再對稱。但是他沒有想到,在他的生命中還有一個女人——郭毓琴。

    年輕的范保德在旅社的櫃檯遇到了年輕的郭毓琴。櫃檯上的收音機放著羅大佑1983年寫的《未來的主人公》。「飄來飄去,飄來飄去」,好像在隱喻動盪的人生和動盪的時代。因為這首歌中的12次「飄來飄去」,笵保德與郭毓琴相戀了。但是,電影並沒有交代,為什麼最後與笵保德結婚的不是郭毓琴,而是莊素如。直到郭毓琴的侄子Newman的出現。在得知笵保德想要去日本尋找親生父親之後,郭毓琴打電話給遠在香港的Newman,問他要不要回台灣幫她競選里長。Newman答應了毓琴,回到了台灣。在他入海關的時候,笵保德和范大齊正好在機場出海關。Newman和笵保德擦肩而過。從這裡開始,電影就在建立Newman與笵保德之間的對稱關係。

    年輕的Newman也來到了當年郭毓琴顧過的旅舍,遇到了年輕的Nico。因為認出了Nico正打算收集的阿富汗郵票,Newman與Nico漸漸熟識,似乎笵保德和郭毓琴之間的戀情就要重演。在夜店裡,Newman唯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遇到了笵保德。笵保德拜託Newman轉告范大齊一句話,隨後傷重離世。Newman臨走前踏入笵保德的五金店,在長方形的天井裡靜靜聽著從牆壁上滑落的水滴。笵保德生前,也喜歡站在狹窄的天井裡,著迷般地聽著水滴滑落的聲音。這一切都暗示著Newman與笵保德命運的相似性。

    最為可能的答案是,Newman是笵保德和郭毓琴的兒子。這部電影最具張力的場景,是笵保德到旅店找阿寬詢問父親的地址時,見到了多年未見的郭毓琴。郭毓琴問他,「找到親生父親真的重要嗎?」笵保德沒有回答。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也是郭毓琴問自己的問題。Newman還有一個小名叫Van,只有毓琴這麼叫他。Van正是「范」的諧音。很有可能郭毓琴在沒有與笵保德結婚的情況下懷上了范的孩子。為了家庭的名譽,她沒有能夠告訴笵保德,而被迫將兒子送到香港的親戚家代為撫養。郭毓琴一直向隔街相望的笵保德苦苦守著這個秘密,讓不讓孩子見到親生父親成了折磨她半生的問題。當得知笵保德重病在身,並且動身尋父,毓琴知道不能再等了。她以助選的名義叫回Newman,可是卻在吃飯的時候不接事關選舉的電話,反而淡然地說:

    選舉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回來了。

    就這樣,笵保德的命運慢慢地就從他以為的化學題變成了數學題。儘管他選擇了留在嘉義,他仍然重蹈了他父親的命運,辜負了一個女人,拋棄了一個孩子。如同古希臘悲劇中,伊底帕斯遠走他鄉,依然無法逃脫「弑父娶母」的命運。在范大齊出生的時候,笵保德認為自己的人生發生了化學變化;但是當笵保德在彌留之際見到了素未謀面的Newman時,似乎人生從來都只是一種物理變化。一切都沒有變,如同一支鉛筆被扔進鉛筆盒又被拿出來,鉛筆沒有變,筆盒也沒有變。這是何等殘酷的命運啊!不論德勒茲如何為「永恆輪迴」辯護,我們終究不可能否認化學題有可能變為數學題。既然人生有可能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生活下去呢?如果一切終歸是徒勞,那麼為什麼還要在人世走這麼一遭呢?

    另一位法國學者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無疑是站在數學題一邊的。布希亞接受了尼采的論斷,

    永恆輪迴是虛無主義的極端形式。

    在他看來,德勒茲所高揚的偶然性實際上並不排斥因果法則。只有在因果法則成立的前提之下,偶然性所造成的改變才是必然的。對於布希亞來說,束縛生命的與其說是不可避免的命運,不如說是不斷在生命之上強加意義與價值的努力。西方現代性的核心問題就在於把意義和價值普遍化,「人生必須要有意義和價值」,這與其說是一句理性的論斷,不如說是在相信願意相信的。在布希亞看來,人的生命的潛能與創造性正在於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可言的命運形式之中,如同四季的變換,行星的運轉。不斷給生命賦予意義和價值的行為,既透支了意義和價值,也使得生命在資本的線性積累邏輯中消耗殆盡。

    究竟是數學題還是化學題呢?蕭雅全並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也許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他曾經在一篇訪談中說:

    我接受世界之壞,但不甘心她沒有變好。

    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讀。「世界之壞」是說那數學題的命運,而「不甘心」則表明他仍然寄希望於化學題的可能;還有另一種解讀。「世界之壞」還是那數學題的命運,但「不甘心」則意味著他相信,即使命運傾斜於最壞的情況,在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的殘酷命運中,世界仍然有它變好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用無情保護深情」。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