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中情局律师 第二季
主要目标
阿穆的生存之道 第二季
大西洋帝国 第三季
星期五晚餐 美版 第一季
人设骗局 第一季
超人和露易斯 第二季
法律与秩序 第二十二季
最佳利益2023
谁杀了他?
过去对库尔德很好奇,这可能是我看这个剧的主要原因,Antoine Habert(安托万)因举报了妹妹Anna Habert男朋友Navid,间接导致Navid被绞而愧疚,看到新闻上居然有死去的妹妹的身影,孤注一掷找妹妹,九死一生找到了已经变成Shamaran的妹妹,Sarya为了爸爸,放弃了自己曾经喜欢又安逸的生活。Nasser Yassin被部队开除之后误入摩萨德当卧底,Iyad、Paul、Nasser三个穆斯林好朋友,因为不同的原因在英国被招募,加入ISIS,参与到叙利亚战斗中,Anna因为Helan的死而内疚,离开摩萨德的Stanley加入库尔德,在Helan的妹妹麾下作战,但为了帮助哥哥救Sarya,只能又去找Stanley谈条件,暗中为摩萨德做事,表面为库尔德作战。一个在法国长大的高知,为了一场与己无关的战争,左右为难。让我情绪波动的两个瞬间:Stanley在要离开叙利亚时,给Nasser介绍新上线,就是化名为Sophie的Anna Habert,作为观众,我立刻想起,之前在暗杀Abu Rida El-Liby时,Nasser躺在地上,看到Anna开枪杀好朋友Iyad的眼神,真是冤家路窄。Stanley是个好HR!②Mrs.Habert 问刚下飞机的儿子,“你找到她了吗,视频中的女孩”?Antoine回答母亲,“找到了。”这时镜头对准了Mrs.Habert,作为观众视角看到了,一个母亲期盼的眼神,Antoine继续说“不是她,妈妈,Anna死了。”Habert兄妹、三个穆二代只剩下两个,虽然曲终人未散,但每个人都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ISIS的骤然崛起与迅速陨落无疑将作为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被载入史册。这个组织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就是他们飘扬的黑色旗帜和热衷于摄像机前用小刀斩首受害者。记得当时读英文报纸,注意到令很多西方媒体震惊和迷惑的一个点是:ISIS的“圣战士”中,突然多出了很多西方面孔,其中不少还是在英美土生土长的西方年轻人。《无人之地》(顺便说一句,相比有意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无丁之地》,我还是觉得《无人之地》的译名更贴近英文片名本来的意义)中放弃英国的生活投奔ISIS的三个铁哥们儿就属于这类人。与他们相对的则是生活在法国的安娜、安东尼兄妹。安娜兄妹与英国三哥们儿本来素昧平生,正常情况下大概率一辈子也不会有啥交集,更不会有什么怨仇。然而却如同时空扭曲造成的重叠世界一样,这五个欧洲来的年轻人居然在叙利亚的战场上相聚,为各自所相信的“正义”殊死搏斗,安娜更是亲手一枪打爆了其中三哥们儿当中一个的脑袋。安娜手持AK47在山谷间对ISIS残兵逐个爆头的一幕,是整部剧中最令人惊骇最有冲击性的一个场景了吧。剧情进行到这里,每个人都彻底偏离了自己最初选择的方向:安娜抱着推动自由的理想投入到中东的纷争当中,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字面意义上“杀人不眨眼”的女兵;三哥们儿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老大一直良知未泯,他原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两位兄弟才答应做卧底;但最后却真的投向了ISIS的怀抱(且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安东尼是找到了妹妹,但此时的妹妹已经是个彻底的陌生人。不仅如此,安东尼自己也背叛了老婆,找了个女战士当小三。那个摩萨德特工始终躲在幕后操纵这一切,似乎他才是唯一的赢家。但他也没料到他安排的内鬼已经变节,准备干掉他了。他也终将被自己的阴谋反噬。所以,如果不局限于剧情,从更“哲学”一点的层次看,我觉得这部剧真正的主题或许是“背叛”:对纯真的背叛、对信念的背叛、对信任我们的人的背叛。我们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是对的,对最终却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被失控的命运撕扯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这部剧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不算低。但截止到今天,仅有区区200多人看过,短评还不到30条。也许是因为它关注的只是一场距离我们相当遥远且似乎早已结束的战争;也许是它写实的剧情没有让人兴奋过瘾的“爽点”;也许是它的演员表中没有可以引发话题的一线大腕儿。它注定无法成为“爆款”。然而对如此一部既好看又深刻的优秀剧集来说,被忽略的程度实在让人意外。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剧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样的好剧不应被错过。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电视剧,故事情节、画面质感、思想深度,都完美的融为一体。
剧集一开始聚焦库尔德女子自卫军,以千里寻妹做为楔子,展开情节,然而再看下去,发现又远远不止于此,里面涉及了欧美中东的方方面面。
本剧最有深度的地方,是展现了最大的悲剧:都是些有理想的人,却在这里互相残杀不休。
安娜,法国富家小姐,考古学家,充满了理想与热情,善良纯真,最后却杀人不眨眼,成了摩萨德的特工。她做错了什么吗?爱上一个伊朗异议分子?和父母哥哥赌气远走他乡?为了想帮忙拯救另一个异议分子和摩萨德纠缠在一起?为了找出核研究设施却害死科学家和无辜女孩?发展同事库尔德女孩做下线却害死一家人?为了赎罪去帮库尔德女子自卫军打仗?为了救哥哥女朋友和摩萨德妥协?一步步,怎么走到这样的境地?和她的初心相距不知道多么遥远了。
哥哥,听到妹妹要嫁给伊朗异议分子,没法接受了,父母虽然中产知识分子,知书达礼,思想开放,但让女儿嫁给一个回教徒?不要说没有种族歧视偏见啥的,轮到自己亲人时就没法客观理性了。于是举报了伊朗异议分子逾期居留,遣返后被吊死,导致妹妹和家人断绝往来。愧疚之下,千里寻妹,却辜负了未婚妻。
英国中东难民三兄弟,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学校里被霸陵,长大后没有出路精神苦闷。爱弹钢琴的最后成了狂热分子,烧了钢琴;金发帅哥为了圣战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要把好哥们和摩萨德特工一起炸飞;老三一心想融入,去当兵却被排斥,安心开杂货店又被无良摩萨德哄骗去卧底。
摩萨德手段似乎最恶劣,但以色列强敌环恃,生存不易,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伊斯兰国是绝对恶人,但内部的那种兄弟之情,却也让人感动,而且不是美国搞伊拉克、搞阿富汗、搞叙利亚、搞利比亚……,怎么会有伊斯兰国这种怪胎出现?
库尔德人又是一大悲剧,除了大山没有朋友,库尔德人的英雄萨拉丁曾把十字军赶出耶路撒冷,如今却被伊斯兰国认为不是好穆斯林。究其根本,还是英国作的孽,为了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兴风作浪,在中东埋了无数雷,再加上美国人利用库尔德人肢解伊拉克,更拉仇恨。库尔德女子自卫军,美丽而悲壮,不甘沦为伊斯兰国的性奴,于是组织了类似修女战士的组织,不谈恋爱不结婚,死战到底绝不投降。
形形色色的各国志愿者,为了各自的理想战斗着。
大家都有理想,结果却是地狱。
(文/杨时旸)
不知有多少人读过那本《两姐妹》,那本由挪威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撰写的非虚构著作讲述了索马里裔挪威籍的两姐妹,在酝酿许久之后,瞒着家人远赴叙利亚,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所谓的“圣战士”。毫无悬念的,这两个年轻女孩在世人眼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而由于她们是移民后代,一直生活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中,所以她们到底因何转向了同情恐怖分子,又继而献身,这成为了一个所有人都想探究但始终没有答案的谜。那本书追随着两个女孩父亲的寻女之路,写尽艰辛与绝望。而初看这部由法国、以色列和比利时共同制片的《无人之地》,不可避免地会想到那本《两姐妹》,它也有着一个类似的寻亲开头,也有着令人不解的从欧洲奔赴战场的青年移民,但故事却走向了不同的路径。
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女儿安娜,爱上了一个伊朗青年,后者自称是异议分子,流亡法国,但安娜的哥哥安东尼怀疑这个男人的身份,在一次清查之中,因为他的举报,男人被遣送回伊朗,继而被公开处刑。安娜与家人决裂,就此失踪,很久之后,她的哥哥安东尼收到通知称安娜在异国不幸身亡。但许久之后,哥哥在叙利亚的战地新闻中看见一个女孩的背影,像极了安娜。他不顾一切穿越重重边境,寻找妹妹,却陷入了一场超出想象的战争。
相比于《两姐妹》中缺乏节制的抒情,《无人之地》故意只留下了酷烈的叙事,镜头中永远有漫天尘土,干燥的黄沙,拖曳火光的榴弹。在暴烈战火之中,与寻亲并置的还有另一条线索,聚焦于来自英国的三个年轻人,千里迢迢奔赴战场,有的抛妻弃子,有的视死如归。他们都是移民后代,莫名受到感召和蛊惑,觉得自己应该献身于一种号召。在寻亲之旅和几个异国战士的征战之中,几股势力先后登场,慢慢展现各自的复杂面目,以色列的特工机构摩萨德,Isis狡猾的高层和残暴的兵卒,以及最重要的——库尔德女子自卫军,一支不愿沦为恐怖分子性奴,而奋起反击的女子军队,所有这些势力,都在尘土飞扬和生死相切的时刻,被重新审看,高尚的未必都高尚,正义的未必全正义,而邪恶的却都一直超出想象的邪恶,但想去探求邪恶的根由,却发现那根由也盘根错节于地缘和政治,又深植于历史、习俗和文化,是个人人都想去解,但人人都败下阵来的死结。
对于这一切,《无人之地》只做冷静展现,但通篇下来,每一个细节、时时刻刻却都在拷问,这些暴力和凌虐到底因何而起?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几个生活安宁的年轻人读了一本经书,就远走他乡,自愿赴死。包括《两姐妹》《巨塔杀机》等等在内的诸多非虚构作品都在试图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通人奔赴战乱之地,加入恐怖分子组织的原因。而后来,所有人都乐于总结出一个比较通俗的,社会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结论,那就是,绝大多数做出如此选择的年轻人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失败者,经济意义上的穷困,人际关系上的疏离,融入西方社会尝试过程中的受阻,文化冲突调试的失措,他们转而寻求一种快捷的、简单的、粗暴的、凌厉的答案,用于掩盖自己的失败且解释自己失败,用交付自我独立思考为代价,换取精神上的荫蔽,但这并不能真的解释所有这些行为,这种世俗性的解释系统本身也是简单粗暴,甚至简陋的。而《无人之地》也在探讨和追问这一切,且给出了一种更复杂的维度,它展现着那种巨大的困惑,当事者和局外人都被那困惑蒙蔽。
《无人之地》有着谍战剧典型的紧绷悬疑,也有着历史剧的严肃表情,甚至有着纪录片般的临场感,换句话说,它用可堪细查的细节,批判性的省思态度和戏剧化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一团混沌中的复杂成分和不可揣摩的众生命运。
安娜原本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只是因为爱上一个伊朗难民,因此负疚,意外被卷入了莫名其妙的命运,她参加着与己无关的战斗,被欺骗着担当了一个有着身份认同障碍的间谍,她被命运形塑成另外一个人,怀揣着巨大秘密孤独生活于战火之中,谁能理解她内心的撕裂?
安娜的哥哥,原本只是寻亲,安慰父母,解脱自己的道德罪责,但最终失却爱情,历经生死,回家后只能隐瞒一切。谁又能安抚他这如噩梦般近似虚幻的经历?
那三个成为了恐怖分子的英国小伙子,在经历了屈辱的青春期之后,认定了一种让自己看起来像强者的方式,但最终却堕入另一种令自己丧命的暴政。他们该被同情还是该被憎恨?
那个摩萨德的特工,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维系自由的根基,但他的工作都是从欺骗开始,以背叛结束。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他人背负永久的道德重压。他又在善恶对错的哪一端?
《无人之地》中的所有人都怀着一种自认为坚定的理由闯入那片场域,但都见证了一种与自己的预设迥然相异的现实,最终,命运又把他们锻造成一个连自己都觉得陌生的人。他们的命运到底被什么和谁改变?是自己吗?显然不是,他们几乎无法操控命运,像被什么莫名其妙的力量轻轻一推,就滑入航程,不知被谁掌舵,驶向一个莫测的终点。那片充斥着战火的地方,死伤会持续,或许还会永远持续,有些事情一旦开启就不会终止,此地以神魔之名交战不息,可代价却是人类。没有人能说清为什么有些地方永久不被神明眷顾,而那里的人还整日呼喊神明,但将真实的世界视作仇寇。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专栏)
背景如下:2014年10月,伊斯兰国集结1万兵力,入侵库尔德人控制的土叙边境城市科巴尼,一路烧杀。当地居民40万人逃离此地。ISIS将科巴尼三面包围,城内水电已经断绝。YPG人民保护部队与少数叙利亚自由军手持轻武器,决心以不到2000人跟ISIS火拼到底!
n伊拉克的库德族武装开始拼命增援,但此时土耳其政府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为名封锁了边境(土政府希望借ISIS手打击库尔德人),拒绝任何国际援助通过,也不准科巴尼的难民过境。由于科巴尼距离土边界太近了,各国媒体只需站在边境另一侧就可清晰观察到战局发展。大量关于ISIS暴行与难民潮的画面被传出。
人们看到了土政府的冷漠,以及YPG人民保护部队是如何孤独对抗着“伊斯兰国”这个人类公敌的。这反而给了库尔德人免费宣传的机会!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如果科巴尼失守,将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不能再等了!nnn9月27日,美国的空中支援终于到来!但情况仍然危急,科巴尼即将沦陷的消息频繁传出。直到10月29日,土耳其终于抗不住国际压力开放了边境,库德族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战场。
nYPG寸土不让,死磕ISIS,科巴尼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伊斯兰国的暴行突破了人类的底线。各国志愿者开始大量潜入叙利亚,参与YPG人民保护部队。nnn2015年1月,YPG及其盟友开始反攻,击溃了ISIS,取得了科巴尼保卫战的胜利。nn科巴尼之战成为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的转折点,这让库德族武装赢得了巨大声望。截止到2015年4月,已经有来自全球的400多人加入YPG与极端宗教组织作战。
一部犯罪悬疑类剧集,由英国BBC制作,由罗伯特·......
播放指数:943℃
《无丁之地》 第06集在线观看 - 欧美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4547-1-6.html
过去对库尔德很好奇,这可能是我看这个剧的主要原因,Antoine Habert(安托万)因举报了妹妹Anna Habert男朋友Navid,间接导致Navid被绞而愧疚,看到新闻上居然有死去的妹妹的身影,孤注一掷找妹妹,九死一生找到了已经变成Shamaran的妹妹,Sarya为了爸爸,放弃了自己曾经喜欢又安逸的生活。Nasser Yassin被部队开除之后误入摩萨德当卧底,Iyad、Paul、Nasser三个穆斯林好朋友,因为不同的原因在英国被招募,加入ISIS,参与到叙利亚战斗中,Anna因为Helan的死而内疚,离开摩萨德的Stanley加入库尔德,在Helan的妹妹麾下作战,但为了帮助哥哥救Sarya,只能又去找Stanley谈条件,暗中为摩萨德做事,表面为库尔德作战。一个在法国长大的高知,为了一场与己无关的战争,左右为难。让我情绪波动的两个瞬间:Stanley在要离开叙利亚时,给Nasser介绍新上线,就是化名为Sophie的Anna Habert,作为观众,我立刻想起,之前在暗杀Abu Rida El-Liby时,Nasser躺在地上,看到Anna开枪杀好朋友Iyad的眼神,真是冤家路窄。Stanley是个好HR!②Mrs.Habert 问刚下飞机的儿子,“你找到她了吗,视频中的女孩”?Antoine回答母亲,“找到了。”这时镜头对准了Mrs.Habert,作为观众视角看到了,一个母亲期盼的眼神,Antoine继续说“不是她,妈妈,Anna死了。”Habert兄妹、三个穆二代只剩下两个,虽然曲终人未散,但每个人都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ISIS的骤然崛起与迅速陨落无疑将作为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被载入史册。这个组织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就是他们飘扬的黑色旗帜和热衷于摄像机前用小刀斩首受害者。记得当时读英文报纸,注意到令很多西方媒体震惊和迷惑的一个点是:ISIS的“圣战士”中,突然多出了很多西方面孔,其中不少还是在英美土生土长的西方年轻人。《无人之地》(顺便说一句,相比有意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无丁之地》,我还是觉得《无人之地》的译名更贴近英文片名本来的意义)中放弃英国的生活投奔ISIS的三个铁哥们儿就属于这类人。与他们相对的则是生活在法国的安娜、安东尼兄妹。安娜兄妹与英国三哥们儿本来素昧平生,正常情况下大概率一辈子也不会有啥交集,更不会有什么怨仇。然而却如同时空扭曲造成的重叠世界一样,这五个欧洲来的年轻人居然在叙利亚的战场上相聚,为各自所相信的“正义”殊死搏斗,安娜更是亲手一枪打爆了其中三哥们儿当中一个的脑袋。安娜手持AK47在山谷间对ISIS残兵逐个爆头的一幕,是整部剧中最令人惊骇最有冲击性的一个场景了吧。剧情进行到这里,每个人都彻底偏离了自己最初选择的方向:安娜抱着推动自由的理想投入到中东的纷争当中,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字面意义上“杀人不眨眼”的女兵;三哥们儿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老大一直良知未泯,他原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两位兄弟才答应做卧底;但最后却真的投向了ISIS的怀抱(且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安东尼是找到了妹妹,但此时的妹妹已经是个彻底的陌生人。不仅如此,安东尼自己也背叛了老婆,找了个女战士当小三。那个摩萨德特工始终躲在幕后操纵这一切,似乎他才是唯一的赢家。但他也没料到他安排的内鬼已经变节,准备干掉他了。他也终将被自己的阴谋反噬。所以,如果不局限于剧情,从更“哲学”一点的层次看,我觉得这部剧真正的主题或许是“背叛”:对纯真的背叛、对信念的背叛、对信任我们的人的背叛。我们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是对的,对最终却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被失控的命运撕扯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这部剧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不算低。但截止到今天,仅有区区200多人看过,短评还不到30条。也许是因为它关注的只是一场距离我们相当遥远且似乎早已结束的战争;也许是它写实的剧情没有让人兴奋过瘾的“爽点”;也许是它的演员表中没有可以引发话题的一线大腕儿。它注定无法成为“爆款”。然而对如此一部既好看又深刻的优秀剧集来说,被忽略的程度实在让人意外。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剧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样的好剧不应被错过。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电视剧,故事情节、画面质感、思想深度,都完美的融为一体。
剧集一开始聚焦库尔德女子自卫军,以千里寻妹做为楔子,展开情节,然而再看下去,发现又远远不止于此,里面涉及了欧美中东的方方面面。
本剧最有深度的地方,是展现了最大的悲剧:都是些有理想的人,却在这里互相残杀不休。
安娜,法国富家小姐,考古学家,充满了理想与热情,善良纯真,最后却杀人不眨眼,成了摩萨德的特工。她做错了什么吗?爱上一个伊朗异议分子?和父母哥哥赌气远走他乡?为了想帮忙拯救另一个异议分子和摩萨德纠缠在一起?为了找出核研究设施却害死科学家和无辜女孩?发展同事库尔德女孩做下线却害死一家人?为了赎罪去帮库尔德女子自卫军打仗?为了救哥哥女朋友和摩萨德妥协?一步步,怎么走到这样的境地?和她的初心相距不知道多么遥远了。
哥哥,听到妹妹要嫁给伊朗异议分子,没法接受了,父母虽然中产知识分子,知书达礼,思想开放,但让女儿嫁给一个回教徒?不要说没有种族歧视偏见啥的,轮到自己亲人时就没法客观理性了。于是举报了伊朗异议分子逾期居留,遣返后被吊死,导致妹妹和家人断绝往来。愧疚之下,千里寻妹,却辜负了未婚妻。
英国中东难民三兄弟,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学校里被霸陵,长大后没有出路精神苦闷。爱弹钢琴的最后成了狂热分子,烧了钢琴;金发帅哥为了圣战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要把好哥们和摩萨德特工一起炸飞;老三一心想融入,去当兵却被排斥,安心开杂货店又被无良摩萨德哄骗去卧底。
摩萨德手段似乎最恶劣,但以色列强敌环恃,生存不易,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伊斯兰国是绝对恶人,但内部的那种兄弟之情,却也让人感动,而且不是美国搞伊拉克、搞阿富汗、搞叙利亚、搞利比亚……,怎么会有伊斯兰国这种怪胎出现?
库尔德人又是一大悲剧,除了大山没有朋友,库尔德人的英雄萨拉丁曾把十字军赶出耶路撒冷,如今却被伊斯兰国认为不是好穆斯林。究其根本,还是英国作的孽,为了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兴风作浪,在中东埋了无数雷,再加上美国人利用库尔德人肢解伊拉克,更拉仇恨。库尔德女子自卫军,美丽而悲壮,不甘沦为伊斯兰国的性奴,于是组织了类似修女战士的组织,不谈恋爱不结婚,死战到底绝不投降。
形形色色的各国志愿者,为了各自的理想战斗着。
大家都有理想,结果却是地狱。
(文/杨时旸)
不知有多少人读过那本《两姐妹》,那本由挪威战地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撰写的非虚构著作讲述了索马里裔挪威籍的两姐妹,在酝酿许久之后,瞒着家人远赴叙利亚,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所谓的“圣战士”。毫无悬念的,这两个年轻女孩在世人眼中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恐怖分子,而由于她们是移民后代,一直生活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之中,所以她们到底因何转向了同情恐怖分子,又继而献身,这成为了一个所有人都想探究但始终没有答案的谜。那本书追随着两个女孩父亲的寻女之路,写尽艰辛与绝望。而初看这部由法国、以色列和比利时共同制片的《无人之地》,不可避免地会想到那本《两姐妹》,它也有着一个类似的寻亲开头,也有着令人不解的从欧洲奔赴战场的青年移民,但故事却走向了不同的路径。
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女儿安娜,爱上了一个伊朗青年,后者自称是异议分子,流亡法国,但安娜的哥哥安东尼怀疑这个男人的身份,在一次清查之中,因为他的举报,男人被遣送回伊朗,继而被公开处刑。安娜与家人决裂,就此失踪,很久之后,她的哥哥安东尼收到通知称安娜在异国不幸身亡。但许久之后,哥哥在叙利亚的战地新闻中看见一个女孩的背影,像极了安娜。他不顾一切穿越重重边境,寻找妹妹,却陷入了一场超出想象的战争。
相比于《两姐妹》中缺乏节制的抒情,《无人之地》故意只留下了酷烈的叙事,镜头中永远有漫天尘土,干燥的黄沙,拖曳火光的榴弹。在暴烈战火之中,与寻亲并置的还有另一条线索,聚焦于来自英国的三个年轻人,千里迢迢奔赴战场,有的抛妻弃子,有的视死如归。他们都是移民后代,莫名受到感召和蛊惑,觉得自己应该献身于一种号召。在寻亲之旅和几个异国战士的征战之中,几股势力先后登场,慢慢展现各自的复杂面目,以色列的特工机构摩萨德,Isis狡猾的高层和残暴的兵卒,以及最重要的——库尔德女子自卫军,一支不愿沦为恐怖分子性奴,而奋起反击的女子军队,所有这些势力,都在尘土飞扬和生死相切的时刻,被重新审看,高尚的未必都高尚,正义的未必全正义,而邪恶的却都一直超出想象的邪恶,但想去探求邪恶的根由,却发现那根由也盘根错节于地缘和政治,又深植于历史、习俗和文化,是个人人都想去解,但人人都败下阵来的死结。
对于这一切,《无人之地》只做冷静展现,但通篇下来,每一个细节、时时刻刻却都在拷问,这些暴力和凌虐到底因何而起?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几个生活安宁的年轻人读了一本经书,就远走他乡,自愿赴死。包括《两姐妹》《巨塔杀机》等等在内的诸多非虚构作品都在试图探究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通人奔赴战乱之地,加入恐怖分子组织的原因。而后来,所有人都乐于总结出一个比较通俗的,社会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结论,那就是,绝大多数做出如此选择的年轻人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失败者,经济意义上的穷困,人际关系上的疏离,融入西方社会尝试过程中的受阻,文化冲突调试的失措,他们转而寻求一种快捷的、简单的、粗暴的、凌厉的答案,用于掩盖自己的失败且解释自己失败,用交付自我独立思考为代价,换取精神上的荫蔽,但这并不能真的解释所有这些行为,这种世俗性的解释系统本身也是简单粗暴,甚至简陋的。而《无人之地》也在探讨和追问这一切,且给出了一种更复杂的维度,它展现着那种巨大的困惑,当事者和局外人都被那困惑蒙蔽。
《无人之地》有着谍战剧典型的紧绷悬疑,也有着历史剧的严肃表情,甚至有着纪录片般的临场感,换句话说,它用可堪细查的细节,批判性的省思态度和戏剧化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一团混沌中的复杂成分和不可揣摩的众生命运。
安娜原本的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只是因为爱上一个伊朗难民,因此负疚,意外被卷入了莫名其妙的命运,她参加着与己无关的战斗,被欺骗着担当了一个有着身份认同障碍的间谍,她被命运形塑成另外一个人,怀揣着巨大秘密孤独生活于战火之中,谁能理解她内心的撕裂?
安娜的哥哥,原本只是寻亲,安慰父母,解脱自己的道德罪责,但最终失却爱情,历经生死,回家后只能隐瞒一切。谁又能安抚他这如噩梦般近似虚幻的经历?
那三个成为了恐怖分子的英国小伙子,在经历了屈辱的青春期之后,认定了一种让自己看起来像强者的方式,但最终却堕入另一种令自己丧命的暴政。他们该被同情还是该被憎恨?
那个摩萨德的特工,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维系自由的根基,但他的工作都是从欺骗开始,以背叛结束。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他人背负永久的道德重压。他又在善恶对错的哪一端?
《无人之地》中的所有人都怀着一种自认为坚定的理由闯入那片场域,但都见证了一种与自己的预设迥然相异的现实,最终,命运又把他们锻造成一个连自己都觉得陌生的人。他们的命运到底被什么和谁改变?是自己吗?显然不是,他们几乎无法操控命运,像被什么莫名其妙的力量轻轻一推,就滑入航程,不知被谁掌舵,驶向一个莫测的终点。那片充斥着战火的地方,死伤会持续,或许还会永远持续,有些事情一旦开启就不会终止,此地以神魔之名交战不息,可代价却是人类。没有人能说清为什么有些地方永久不被神明眷顾,而那里的人还整日呼喊神明,但将真实的世界视作仇寇。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专栏)
背景如下:2014年10月,伊斯兰国集结1万兵力,入侵库尔德人控制的土叙边境城市科巴尼,一路烧杀。当地居民40万人逃离此地。ISIS将科巴尼三面包围,城内水电已经断绝。YPG人民保护部队与少数叙利亚自由军手持轻武器,决心以不到2000人跟ISIS火拼到底!
n伊拉克的库德族武装开始拼命增援,但此时土耳其政府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为名封锁了边境(土政府希望借ISIS手打击库尔德人),拒绝任何国际援助通过,也不准科巴尼的难民过境。由于科巴尼距离土边界太近了,各国媒体只需站在边境另一侧就可清晰观察到战局发展。大量关于ISIS暴行与难民潮的画面被传出。
人们看到了土政府的冷漠,以及YPG人民保护部队是如何孤独对抗着“伊斯兰国”这个人类公敌的。这反而给了库尔德人免费宣传的机会!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如果科巴尼失守,将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不能再等了!nnn9月27日,美国的空中支援终于到来!但情况仍然危急,科巴尼即将沦陷的消息频繁传出。直到10月29日,土耳其终于抗不住国际压力开放了边境,库德族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战场。
nYPG寸土不让,死磕ISIS,科巴尼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伊斯兰国的暴行突破了人类的底线。各国志愿者开始大量潜入叙利亚,参与YPG人民保护部队。nnn2015年1月,YPG及其盟友开始反攻,击溃了ISIS,取得了科巴尼保卫战的胜利。nn科巴尼之战成为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的转折点,这让库德族武装赢得了巨大声望。截止到2015年4月,已经有来自全球的400多人加入YPG与极端宗教组织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