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奇皇后国语
别再犹豫
入住汉阳
揭密最前线
优越的一天
深夜医院
无血无泪普通话版
灰姑娘游戏2024
灰姑娘游戏
结婚吧YOU
一是立意深度上的突破。这一部是我第一次在韩国古装剧中这么一针见血地指出困惑朝鲜王朝几百年,国家衰微不堪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个国家自始至终总基调都是一个“争”字。从早期的功臣派士林派之争、到士林派分化的东西党人之争、到东人分裂北南之争、西人分裂的老少论之争,再到最后的安东金氏崛起,朝鲜中后期的国王就像陷入了魔咒,一直在强化王权上打转。要么贵族废黜不听话的国王,要么国王换局弄个士祸啥的,利用党争恢复君权。这种不良的政治环境是如何产生的?明明世宗大王时代君臣有义,后来为什么王权会遭遇一次次挑战?士祸会一次次兴起?n其他的剧在这方面都没深入展现,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怎么朝鲜时代中后期的王都那么窝囊,大臣都那么牛哄哄,这部剧第一次明晰展现了前因后果,明显立意更深一层。n二是人物的突破。男女主角,以及男二的人物形象和其他剧相比也有所突破,更加复杂化立体化,更接近人。n女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格局高又清醒,左议政将父亲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她,她虽然有所埋怨,但也理解王的立场和无奈,因为她很清楚,悲剧的根源不是人,是坏的制度,所以要上高位,以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家痹症,让悲剧不再重演。n男主也不是传统韩剧中的国王世子忧国忧民的完美人设,他敏感多疑,又专情深沉,脆弱又聪明,克制又阴狠,既有成为圣君的资质,又有沦为暴君的倾向。感觉这才真实,处于深宫之中,在血腥中忍辱偷生的人,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有时间去忧国忧民?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身挑日月的重责意识还是有的,所以让刘贞去引导他,点醒他,帮助他。刘贞和他之间的感情,是最受考验的,也是最难得可贵的感情。n左相也是个复杂的人物,有国家道义,但更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让他在打造美好国家蓝图的执念里偏离了方向,与自己想象的国家道义背道而驰,不但残害了无辜之人,还差点把国家推向失控的边缘(大妃发癫虽王是始作俑者,但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忠君明理的忠臣,但也不是奸佞。n每一个人都不脸谱化,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合乎逻辑,每一个人智商都在线。n三是整体剧的品位有所突破。无论是质感,运镜,还是画面构架,都十分高级。算是韩剧古装中数一数二的上乘之作。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红丹心》是一部虚构架空的史剧,讲述一个为了存活而赶走心爱女子的君王、一个因某个理由必须成为中殿的女子,以及被称为“王制造者”,手握实权的功臣之间的斗争。n
前两集看下来,最大亮点是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有电影质感,干净唯美,充满隐喻。继《衣袖红镶边》后,又一位首次独立指导就露出惊艳锋芒的女导演。
第一集ending场面播出之后引起了盛赞,男女主在漫天的火花中相见,绚丽、浪漫又新奇!
值得一提,这是韩国传统民俗活动“落花秀”,是真实的场景,并非特效制作。综艺《两天一夜4》(E70.210404)就去了庆尚南道咸安,成员们亲自体验制作过程,并观赏落花秀,这项活动本身也有许愿、祈求平安的意义。
将人工制作的包裹着木炭粉的落花棒,绑在河面上,再坐船一根一根点燃,夜晚整片湖面上燃烧的落花就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有趣的是,214成员们看着这美丽的场景,突然聊起这里很适合拍电影的话题,延政勋:“这里不适合拍离别,这里应该是相遇的地方。”
果然是演员!然后成员们就开始顺着编剧情~明明是一年前的综艺,仿佛为《红丹心》量身定做一样!什么“不得不分开的男女”、“时过境迁的相遇”,编剧或导演可能其中一人看过这期吧?
ps:214和红丹心都是KBS。
落花秀真的很符合《红丹心》的史剧古典美氛围,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好例子。
除了首集ending,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有很多亮点值得细品。
导演用了很多鸟瞰镜头,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即是。鸟瞰角度极具表达效果,犹如上帝视角从正上空俯视下方渺小的人,强调压迫感、宿命感,冷色调加下雪渲染了开篇沉重、肃穆的氛围。
结合后面的镜头会发现,早在第一幕导演就揭示了,臣子即棋子!
鸟瞰镜头中,他们被抹去了人的形象,化身成一个个圆的黑点,像不像棋子,被规规矩矩地排列摆放在王宫的“棋盘”上?
鸟瞰镜头是个暗喻,后面又用一个巧妙地转场,把棋子的意象摆到明处,强调了这层意涵。
后面当男主发现可以利用兵判之女,拉拢兵判变成自己的势力、离间兵判和左相,这颗棋子就变成了绿色,变色就代表这个人从左相的阵营变成了王这边的人。
有个小细节,绿色棋子的位置(由下往上数第3)和兵判站的位置一样,他也站第3个。
这个场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注意左相的站姿,昂首挺胸,下巴抬得很高,帽子也明显比别人的向后倾,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因为他是这里掌控实权的人,而现在的王还只是个傀儡罢了。
还有这个镜头有同样的含义,左相站出来说话,把王整个遮挡住了!暗示着在这里他才是“真正的王”。
不止一次,这个场景中,镜头先拍了王座,然后慢慢拉远出现了人物,拉镜头除了释放空间的作用,也会交代一些信息,在这就是暗示王座前面应该站着它的主人,可是这里站着左相,仿佛他才是王座的主人,他才是王。
还有左相深夜入后宫见大妃娘娘,画面中他的影子又长又邪,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觉,加上大妃意味深长的话,猜测这两个人有特别的关系,或许有过一段情?
再来看看有关女主的镜头,她骑着马出场。又是一个鸟瞰镜头,以小路为分界线,整个画面大致上一分为二,右边的绿色树林尤为显眼,有眼前一亮、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左边则是暗暗的、土黄色,应该是芦苇和湖水,两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代表了什么?
结合后面剧情展开,成年女主独立又聪慧开朗,一个人做着生意,有人间烟火气息,就像画面中的绿色那一半给人的印象。
可是她小时候经历了灭门之灾,因为她成了世子嫔,结果在政斗中她的家族被陷害,除了她,其他家人都死了,她在尸骨堆里问天,不知道要向谁报仇。对应了土黄色那一半、荒芜的感觉。
导演用一个鸟瞰镜头,出场就揭示了她的过往和现在,她一面看上去很明媚、阳光,一面又有着荒芜的过去。
土黄色也是她和男主青年时期初见时候的背景色。初见时,他把鸡蛋给踩碎了,这个行为真的非常地莫名其妙,毫无缘由,一上来就招人讨厌。
当女主说了这些鸡蛋的用处时,男主还表现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但是,这令人无语的情节背后,似乎藏着一些隐喻?
女主一家人好好地生活着,她原本的价值观是相信努力就可以成就更好的未来,而男主突然出现“踩一脚”,让女主成为了世子嫔,结果呢?“碎了”,女主的家族、平凡的生活就像这筐鸡蛋一样碎掉、整个毁掉了,毫无理由地,明明她没有做错任何事。
鸡蛋被毁,她还能追上去讨个说法,可家门被灭,却不知“要向谁报仇”。
鸡蛋的下场,似乎在隐喻着就算她今天努力地生活着,也不一定有更好的未来,也可能遭遇飞来横祸、命运的捉弄,更悲剧的是长大后她还爱上了这个间接害死她全家的人······注定是一场虐恋。
第二集结尾男主沉不住气跑去救女主,暴露了自己的软肋,下集左相知道后明显要利用、威胁女主,让她成为所谓的“侄女”,送上中殿之位······
救援戏多用大远景,暗中交代了很多信息。男主所在的环境树木稀疏,一览无余,是一个开放型构图,他骑马在前,后面一群人明显在跟踪他,是摆在明面上的“监视”的人物关系。
此刻他左向右行进,通常在电影中人物运动是从左向右的话,代表时间的推移,以及为剧情设定明确的目标,他要去完成一个救人的目标,运动方向暗示他会顺利的。
反之,人物运动是从右向左时,暗示负面情感、不顺遂的情境。
女主这边,繁茂的树林、大雾,层层叠叠的树木形成了封闭式构图,女主的行进方向,正是从画面的右边往左走,后面也有人跟踪她,伺机绑架。这个画面暗示了不安全、即将有危险发生的氛围。
导演的镜头语言真的很讲究了,有的地方工整唯美,为浪漫服务,有的地方能看到挑战电影的野心,不只是舍弃韩剧的柔光滤镜这一点而已,比如男主和兵判对峙的段落,野心满满。
在狭窄的长条形屋檐下打斗的场景,有点像电影《逆鳞》里玄彬和曹政奭打斗的地方。
其实,《红丹心》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摄影风格,都让我联想到正祖李祘和描写李祘的电影《逆鳞》、《思悼》。
画面中最亮的是穿着红色的兵判,他是这场混战中最重要的变数,也是男主特别相中的变数,能扭转局势的棋子。
下面这一段强调了这点。可以看到两个完全相反角度的取景,都是大远景,一个是拉拢前,一个是拉拢后。这两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呢?
前者的角度是幽深的黑洞、是冰冷的绝境,一派肃穆沉重的氛围,像坟墓。前面兵判因女儿莽撞行事,和王的护卫混战,这里男主有权利处罚他,或借机说兵判逆谋,想杀王,带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处理了他。
但是男主的算盘,完全是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他说希望兵判成为元子的祖父,俗称“画饼”,一番威逼利诱之后,兵判有所动摇。于是有了后者的角度,峡谷中的一线天,天空是一线翻盘的希望,对兵判来说是一条生路,也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就目前的两集来看,《红丹心》已经展露出故事的野心,导演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大量地补充细节,让画面赏心悦目的同时注重隐喻和功能性。弥补了剧本上一些太直白、甚至浅白的缺点,总体上,编剧还需要慎重观望,但导演值得期待,有超出预期的电影魅力!
———————————————————————
——————————————————————
更新:
第3集一段哀伤凄婉的音乐串联起两个场景,没有台词,仅用场面调度来对比出男女主两人,虽有相似的悲伤心情,但身处完全不同的处境!
这段有3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一是光与色彩的对比,二是重量的对比,三是空间的对比。
男主这边,阳光只能从衮龙袍袖子狭窄的缝隙中透过来,而大部分被遮住,画面整体乌黑;对比女主那边,阳光明媚,没有受到太多阻碍,透过树叶照射下来,使整个画面呈现金黄色。一明一暗,金黄与乌黑,光与色彩对比明显。
接着拍宫女们为王穿衣,一层又一层将繁重的衣服套在他身上,也可以看作层层重量压在他身上,给人”重量感”,对比女主那边轻飘飘飞舞的彩色布料,一轻一重,凸显环境(处境)的不同影响。
同时也可以结合第一点的光,前者的光线明显受到阻碍,被门分割成小块,显得压抑黯淡,后者光线没有阻碍,画面依旧明亮。
再来是空间对比,下面两个都是大远景,已经是一个尽可能开阔视野的距离了,但感觉还是相差甚远。最明显的区别是一个室内、一个室外,环境使相同的景别呈现不一样的构图,前者是封闭式构图,后者是开放型构图。
一边是黯淡、沉重、封闭的处境,看光线被阻碍的程度,服饰以及色彩本身带来的重量感,空间虽大却是禁锢的场景;另一边是明亮、轻飘、开放的处境,虽然说女主求婚被拒也很伤心,但她还不知道残忍的真相,所以此时两边承受的情感重量也是有差别的。n
对比的手法在这部剧运用得非常多,渗透在每一个可能被忽略的镜头中。比如,最常用的,人物在说话时的面部特写镜头,左相、兵判、王,这是三人在同一天晚上,分别在各自的空间打小算盘的戏。
三个场景都是暗调,画面较黑,主要光源都是蜡烛。这样一来就有了明暗对比,蜡烛的光让三个人的脸都一半在明一半在暗。
光影可以用来营造心理气氛,本身也携带一些象征性意义。通常,黑暗象征邪恶、未知、隐藏;光明则是安全、真理、显露。在这里,三人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各自的盘算和野心,就是那隐没在黑暗的一半面孔。n
特别是左相,他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是背影先出。一般来说背对镜头代表着有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暗示左相更加老谋深算一些,藏得多,而兵判和王的心思,显露出的多一点,几乎是彼此都心知肚明的程度。
即使不是晚上,导演也非常爱用光影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人物。一半隐藏一半显露大概也是他们的内心常态了。同时,有明暗对比也会增加画面本身的层次,突出了电影般的摄影质感。
我认为导演算是把光用到淋漓尽致了。在左相与兵判两次对峙的戏中,兵判的脸朝向太阳,在阳面,而左相的脸背对太阳,在阴面。太阳象征天子,也就是王。
兵判站到王的阵营了,所以向阳,与左相变成了相反立场,现在是对立的关系了。这样看,光都在兵判脸上,是不是他比较有利呢?
但导演为了表现一种权力制衡、势均力敌的对峙关系,特别以仰角去拍人物,让两个人都看起来很高大,尤其从左相的角度,虽然脸整个是黑的,但气势上完全不输。
我尤其喜欢这段,导演用大特写镜头表现两人权力制衡的细节。左相和兵判喝酒,兵判用单手接酒,但左相不给倒。一般只有亲近的朋友,至少是同一阵营的人,才能单手接,否则就是要按礼仪双手接酒。n
大特写左相的眼神,笃定、沉稳又冷酷无情,而且不眨眼。兵判见状,不得不看眼色,这时镜头发生变化了!原本是聚焦在画面右边这只眼睛的,随即变换成聚焦左边眼睛了。
我觉得表现一个快速看眼色过程的同时,也是小小的暗喻,兵判意识到这个处境,是一个转换阵营、划清界限的转折点。
权谋部分以暗色调为主,只有到浪漫部分画面才会明亮、鲜艳起来。男女主在市场的相遇,虽然是被安排好的,但也非常唯美。
导演巧妙地运用彩色纱帘,不仅让背景色彩变得柔和、梦幻,也起到了遮挡不必要人物、增强视觉中心的作用。
配上阳光,渲染了浪漫、朦胧的效果,两人若隐若现,似乎也暗示着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微妙的过渡期,还未说破,但似乎也要瞒不住了,明明思念彼此,又不能光明正大的诉说爱意的矛盾处境。
台词完全直白地明示即将到来的情节,她最终还是会来到他的世界。
宫门前,用一个巧妙的转场揭示了她注定的命运,再次回到宫里。
这一次,她不是作为世子嫔,而是作为左相侄女,和兵判女儿一起举行“独牢宴”,这个名字听着就很讽刺了,明明是嘉礼,是喜事,却因为没有王参与,所以是“独牢”,有种“一个人进入一座华丽的监狱”之感。
权臣与王的权力斗争延伸成了两个女人的斗争,而她们是以这场斗争的“献祭品”身份走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
尤其是这里使用了鸟瞰镜头,配上一地的黄色落叶,更加强了荒诞、萧瑟的宿命感。
第4集结尾两人相认,窗外飘起飞雪,与第1集结尾的火花又形成了冰冷与炙热的对比。同时呼应了她作为世子妃时,他帮助她逃跑时候的雪。在雪中逃离王宫,又在雪中归来王宫。
雪的意象在第一集开头“请求废黜”情节也出现过,是一个奠定全剧基调的重要意象,雪是悲剧的开端,伴随着重大转折情节出现。目前看来,雪在这部剧中是冰冷、悲凉又沉重的象征。
如果只是让两人在惊愕中相认,似乎还不够力度。导演将男女主相认与左相下棋的两条线交叉剪辑,在这场博弈中仿佛左相就是“导演”,王是他手中的白棋,他是黑棋,他已经看透、料到了王下一步要走到哪里,而他早有大招等在后面。
“自充手”或“自紧气”,简单来说,一个棋子旁边的空位是它的“气”,左相先是下了一个白棋(指代王),旁边是空的,那么这个空的位置就有白棋的“气”。可以理解为王下了一步棋,用拖延战术,为兵判之女成为中殿争取了时间,暂时气势旺盛。
如果这个白棋旁边,是同色棋子,两个棋子的“气”就会连在一起,变得更强大。可是呢,左相偏偏把自己的黑棋下在了白棋旁边,黑白棋子紧挨着,那么黑棋就断掉了原本白棋的“气”。
相互作用下,既然黑棋去断了白棋的“气”,黑棋自己的“气”也自然灭掉了,所以说是将自己往死境逼的下法。指的就是将女主贞儿假扮侄女送进宫的这一步棋。左相知道这一招是危险而大胆的一步棋,搞不好会让自己家门覆灭······
结合前面王下棋,以棋子喻臣子,殊不知王自己也是别人棋盘中的棋子!这场博弈,在导演巧妙的调度下越发显出趣味与智慧了。
————————————————————
之前分析过导演很喜欢用对比手法,利用光影、色彩、空间等等,第5、6集有几个段落,也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关系。
女主要帮尚宫治疗这段,体现了她的为人品性,铺垫尚宫即将从左相的人,转变为自己的人。
同时也对比了赵淑仪的品性,赵淑仪让东琴去打听,一旁的尚宫说如果这样会害了东琴的,而赵不以为意、嘲笑贱婢。
赵淑仪虽不坏,还对王一片丹心,但因她出身位阶高、加上娇生惯养,她眼中看不到比她更低的人,不把下人的安危当一回事,默认“下人替主子受罚是天经地义的事”。
还有等待拜见大妃时,赵淑仪身心脆弱昏倒的情节。这些都侧面表现出赵淑仪缺乏了做一国之母的资质,两位淑仪高下立见。
另一个运用对比手法的是左相与大妃相见的情节。
现在与过去的场景都有花。但过去是青葱的树木、粉嫩的樱花,两人服装皆为浅色,显得年轻和纯粹,左相一袭白衣干净清爽,大妃宛如少女。
对比现在,红花落了满地,有种繁花落尽、时过境迁之感,两人服装都是深色,黯淡而沉重,左相退半步的动作,显然这已是不能实现的爱情。在“权力与恋心”之间,他一如既往选择了权力。
而王似乎是既要“权力”,也无法抛弃“恋心”的人。
即使说着“我要抛弃你了”、不见她、冷落她,却还是接受了左相,承认她是左相的侄女。
两人的爱意都体现在小小的细节里,他一眼就能看出她没睡好,见面就说会叫人开安神药;明面上见面一句话也不能说,但是擦身而过时故意碰到她的衣袖。
她一个拽袖子的动作,他立马就忍不住、满眼担忧地问:“你怎么了?出什么变故了吗?”
她也瞬间会意,原来他还是这么关心自己,同时也心疼他被困在宫里,无法表露自己的感情,压抑地活着。
心意相通的两人都聪慧又识大体,没有拉扯和误解,她没有把世仇的矛头指向他,把对方的安危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比起大量直白的谈情说爱,这种坚定选择的、不能言说却暗中汹涌的爱意更加婉转动人。n
导演用两个镜头表达了作为王的压抑处境和对她的爱意。下面这一幕,屋内一片漆黑,方形的门形成了“框”,把他框在里面,象征被身份禁锢的、不自由的处境。
同时,门也是这个压抑的封闭式构图中唯一的“换气口”,唯有他看着十五的圆月,想念着她,他才得以踏出门,暂时脱离束缚,获得喘息的空间。
就像先王驾崩时,他来赴约时无言的拥抱。她是唯一能让他卸下一切、尽情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心灵的休憩所。
虽是形势所迫,但她决定成为中殿,似乎不是坏事?比起蒙在鼓里的密会,两人坦诚后联手,也许能兼顾权力和恋心呢?
原本我以为左相是反派,兵判会帮王获得实权,但从5、6集看来,已有反转的势头?
或许,左相真的是忠臣?一心想把李泰培养成配得上这位置、配得上自己辅佐的君王,而兵判的野心会逐渐按捺不住。
左相多次教王,身为一国之君,该如何如何行事,什么行为是莽撞、无德、轻率的,还多次说:“请让我成为殿下的臣子。”现在又教女主,提醒她利用好最大盾牌。而她学得也很快,立马就连用两次,化解验身危机。
当然,左相最直接的动机是先保住她,威胁王就范,接受朴淑仪,等于接受自己,这样实权就还在他的掌控中。
他故意用“五马分尸”这种词来吓王,正是拿捏住了王的“恋心”。
另一方面,他对成为朴淑仪的女主态度似乎有些不同以往,像是对王的态度那样,在掌控中引导、教学······也许左相也看中她有做国母的资质。不仅要做King Maker,也要做Queen Maker?
尤其第6集结尾处,左相跑来,远远看到,王掀起盖头···僵住的动作,左相太了解王了,根本不用千里眼,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无论是跑步而来,还是疑问的独白:“她是没走,还是跑回来了?”都暗示着,事情并不完全在左相的掌控之中了,即使他平时表现得老谋深算,还是有他算不到的,出乎意料的变数。
而左相会是真正的忠臣吗?这个人物越来越有魅力了。
目前看来,左相最大的变数当然是女主。然而还有一个小的变数,在胖胖的内官身上。
内官一直是左相的势力,监视着王的一举一动。有一个小细节,王出巡时要求撤掉朴淑仪的轿子,一开始内官没有听令行动,王大吼了一声,然后旁边一向不眨眼的左相闭了一下眼睛、微微低头,一种“随他去吧”的表情,内官看左相眼色,才行动起来。
对左相这样忠心耿耿,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内官,居然背叛了左相?
内官约兵判见面的这段戏非常有趣,一开始是内官坐在屏风这面喝酒,接着兵判进屋,内官起身行礼,然后换到了另一边的位子坐下。
他换座位了,镜头也跟着从左边移到右边,兵判的脸这才露出。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换座位的动作,结合内官后面的话,是他主动约兵判来的。
暗喻这个内官背叛了左相,他换阵营了!不知道出于什么理由,或许想两头得利益?可想而知,兵判如果知道了男女主的关系,他怕自己女儿当不上中殿,自己当不上元子祖父,大概率会想办法加害于女主。
总之,这段戏的隐含信息非常丰富,不需赘言,一个换座位的动作就揭示人物的立场变换,为后续剧情推动拉开序幕,可以看到导演的调度能力之强。
第6集结尾,导演的审美依旧在线,烟火盛典的场面有着新奇又诡异的美感。
烟火把整个宫殿都照亮成红色,点题“红丹心”的同时,与第一集结尾对应,同样是火花,一个天一个地,今非昔比,故事升级。
一亮一灭的血红色火光也犹如危险的信号灯,渲染着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导演巧妙地利用光和色彩创造出了影像的内部节奏,再一次展现了出众的影视美学!
第8集左相的真正动机揭晓,他并非贪恋权力的丑恶权臣,而是真正的“王制造者”。
但左相手段异于常人,为了掌控一切人和事能如愿发展,他做事的习惯是先拿住别人的“命脉”,以达到掌控的目的。从威胁女主刘贞的方式可以看出,这是他的惯用套路。
还记得第一集开局,左相也是拿王室命脉(废黜世子)威胁、掌控先王的;如今又用刘贞的性命,迫使王接纳自己。
可以说这招屡试不爽,让左相变得越发傲慢。他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像“影子”一样在暗中操控别人。
仔细品味导演的用意,先是拍左相影子、两人隔着门对话,随后刘贞又为何突然拉开门?
我理解这一幕是预示着两人关系破局的转折点,拉开门,也拉开了反击的序幕,隐匿于幕后的操纵者显现出真貌,代表着刘贞正式打破了左相暗中操纵的那一套。
聪慧的刘贞,也看穿了左相的弱点——大妃。
她料到左相将会在初八那天杀她,特意把大妃拉在身边当“人质”,还告诉大妃左相会过来。说明她早已料到两人关系不寻常,内心算好左相会来救大妃。
左相又急匆匆赶来、过激的反应又是为何?
如果是一般人的反应,可能夺过茶水泼掉,或直接把杯子摔了吧,哪有把滚烫的茶水倒在自己手上的操作?
镜头特写左相的手被烫到冒烟,一方面可以表现左相被威胁到,此刻生气、愤怒的心情,另一方面是让他“受伤”。如果大妃的性命受威胁,那么他也会受伤的。应了大妃那句:“每次你都会救我不是吗?”
再看第7集那过分唯美的慢动作坠湖,左相为了册封中殿一事,让大妃交出内命妇大权。回忆中左相让她成为先王后宫时,特写两人落泪,说明他对她并非绝情。
如今也是一样,大妃一心为左相,什么都愿意做,不惜投湖。而左相此时也无法坐视不理,去拉大妃结果一起坠湖。
乍看之下,“爱的转圈”情节设置得十分突兀,也完全不符合他们年纪和身份。可仔细想,也许导演是想要体现他们的感情也有几分纯粹如当年,纵使他选择权力、放弃恋心,也不代表他能看着大妃陷入危险而无动于衷。
真到危及性命的时刻,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去救她,用自己的后背为她挡住伤害。
但是要论深情,还是得看男女主,很喜欢他们每次都直接向对方诉说爱意、心疼对方,可无奈的是他们除了诉说,其他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他说“我的爱意,毫无用处”。
但是他聪明又胆识过人的老婆能够为他开辟一条道路,给他彻底铲除政敌的机会,就如同骑马的画面中她始终走在王前面,仰角镜头中她就像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不急不缓地路过太阳。
第8集刘贞这一人物的高光达到极点,镜中坚定的眼神、和未映出的半张脸,代表她已秘密地谋划好一切,只待揭晓。
左相与夫人的对话也侧面描写了刘贞从小就优秀过人、不输男人,也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斗得过左相,甚至斗得左相心服口服,让他开始反思起朝鲜的历任君主,可能都不敌她贤明。
她不仅有中殿之相,更是将相之才。
面对刘贞的威胁,左相选择去质问更好掌控的王:“为什么要救逆贼之女?”,对于左相来说就是“挑软柿子捏”。
双人对峙场景中,两人各占据画面两侧,一坐一站,王的坐姿略显颓废、整个沉在黑暗之中;对比左相站姿挺拔、气势汹汹、脸部有光线,孰强孰弱的权力关系一目了然。
然而到了三人对峙的场面中,光影的调度变得十分微妙,面对刘贞的强势来袭,变成了左相被夹在中间,暴露于光线的明暗交界之处。
左相不再是躲在幕后的影子,他的把戏已经被摊在阳光之下,进退维谷。局势发生了180°转变,主导权到了刘贞手上,她把左相的生死大权交给了王。
还有一处光影的调度很有意思,前面3-4集分析中分析过,导演很喜欢拍人物脸部的明暗对比,为了营造有隐藏之心、各自盘算的氛围,通常光源都是烛光,可是审问郑尚传的这一幕,并非一般的烛光,而是用阳光来制造强烈的明暗对比。
我认为是为了突出他的人物弧光,一半的脸在黑暗中,代表他有所隐藏,指认左相也的确是谎言,可是另一半脸被阳光照亮,代表绝对的光明,之前也说过太阳象征天子,这种的打光彰显了尚传对王忠心耿耿、毫不畏惧的精神。
要说,难道王不够聪明,不知道如何扳倒左相吗?当然不是的,刘贞不惜赴死,也要保住她的人,并帮助王铲除政敌,她也可以选择再次逃亡,也可以选择留下赴死,至少,她还有选择死亡的权力。
但是王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力。因为一国之君的身份,他必须活下去,没有牺牲自己这个选项。同时他又是有情之人,无法抛弃所爱之人。一开始郑尚传就告诉他,只要揭穿刘贞假侄女的身份,就能铲除左相了,但刘贞也会死。
王不忍,他无法用她的死亡去换取任何,因此这里的台词,并不是同意她赴死的意思,而是对自己深感无能、无法保护亲人和爱人的嘲讽。
合房之夜跑去刘贞的寝宫,看她不在,又冲出来时的表情,似乎除了爱,还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担心她会不会留给他密信后就赴死了?担心彻底地失去她的心,让他一刻也无法忍受了。
黑夜中,火红的睡袍象征着他炽热的一片丹心,无惧风雪,在每个十五月圆之夜,穿过最艰难又阴暗的路,如期朝她走来。
随着剧情快节奏推进,王的棋盘也有了突破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下棋时的不同表现手法。
当初拉拢兵判时,用的是让棋子自己“变色”的表现手法,白色变绿色,暗示阵营转换;这一次,不是拍“变色”,而是王拿起一颗新的绿棋,用特写镜头拍他手执绿棋,一下两下把原本的白棋都干掉了。意味着什么?
比起棋子自动变色,手推棋子的动作凸显了他此时的主动地位,强势出击,毫无惧惮,强行把白棋替换成绿棋,即强制让左相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人。
下一幕,新的棋局已经摆好,除了一颗白棋,其余都已经被绿棋攻下,结合“以棋喻人”的转场,可见白棋位置对应的人是左相。这盘棋局究竟有何言外之意?
首先要问,为何王手中这枚绿棋有这么大的能耐逆转局面?注意这颗绿棋是新拿的,原本不在棋盘上。绿棋是王自己吗?因为下一个镜头王走入朝臣中间,停下来看左相?n
我倾向这枚绿棋是刘贞。她来到王宫中,如同一枚新的棋子为棋局带来了变数,她用智慧与胆识制衡住了左相,让左相臣服,经过一番考验后,左相下定决心将她推上中殿之位。
左相把功臣们召来自己家,表明自己内定中殿之意,隔天功臣们奉左相之意上朝提出内定中殿,王顺水推舟,达成一致。所以本质上,推动这一切、让棋局翻盘的人正是刘贞。
另外,手推绿棋这一动作,除了表主动、表强势,我认为也有“借势”之意,如果不是借着刘贞的聪慧,王还要多久才能逆转局势呢?
当然,并不是说当棋子利用她,王一点都不想利用心爱之人(这是他和左相的根本差异),所以一直推开她,希望她逃离,但是刘贞自己选择留下来,成为他的“绿棋”,他的中殿,为他铲除政敌、开辟道路。
现在棋盘上,唯独左相一人仍是白棋,这点也很有趣,因为他致力于做制衡君王不发展为暴君的人,他表达忠孝的方式,是站在君王的对立面,紧紧盯着、操控着事态发展在正轨上。因此他不会彻底变成绿棋。
10集结尾大妃问左相想守护的是谁,左相的回答再次明确了他效忠的对象。主语是“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需要这样的王后,所以他的一片丹心向着“国家”,而非某个人。为了这个对象,他可以利用、抛弃任何人,包含“恋心”。
因此他们的决裂是必然的,阴沉的蓝色冷调画面中燃烧的红色轿子形成对比,这把火烧掉了大妃的退路,也烧掉了她对他仍残留的“丹心”。
从感情层面,大妃确实是错付了,一次又一次地被左相利用又抛弃,可以理解她的伤心。
从大局角度,她又确实缺乏内命妇之首的格局。有很多小事都能佐证,比如大妃无缘无故,在人家儿子面前讽刺贞敬夫人因为权力而对她俯首称臣。
贞敬夫人被激怒再先,又见内定中殿后大妃大势已去,忍不住戳穿了大妃权力背后的虚妄,实际上她只是一个既无德,又得不到丈夫青睐、没有势力和子女,只能孤独终老的可悲之人。
贞敬夫人也非等闲之辈,她派松柏跟踪左相,并非左相意志,而是她自己的安排,箭在弦上,是意料之外的危机、潜在的威胁者,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夫人,这集又是爆发又是跟踪,也许之后还会有故事?
被贞敬夫人激怒的大妃,下一幕就诠释了她的无德,当她看到农民施肥耕种的画面,居然说是丑陋的东西,她觉得丑陋是土地,还是衣衫褴褛的农民呢?嫌弃味道就下令烧掉衣服的大妃,又怎会体恤百姓之苦呢?
还有刘贞和尚宫的对话,说大妃平常都不管事儿,放任内贼吃空王室钱财。侧面反应了大妃并不称职,不够内命妇之首的资质。n
赵淑仪也是一样,一个不顺心就抄起东西狠狠砸东琴的头,生性骄横和感情上被骗不受宠根本是两码事,她就是没有做中殿的品性和气度,智慧和心计也远远不如刘贞和大妃。
赵淑仪的愚昧计俩恐怕只能骗一骗傻乎乎的东琴了。关于东琴也有个细节,赵淑仪获赏赐的彩箱,和彩箱匠大叔送给东琴的彩箱一模一样。也许之后会成为赵淑仪诬陷东琴偷东西的伏笔······
赵淑仪和大妃的联手这一幕,与刘贞和王对话的场景相邻,导演用服饰的色彩划分了阵营。刘贞穿上了与衮龙袍一样的红色,赵淑仪则穿了与大妃同色系的绿色衣服,区别出了两方对立阵营。
赵淑仪太天真,没想到大妃要拉她当替罪羊,兵判识破大妃心思,赶快去收拾女儿闯的祸,情急之下跑去向左相求助救人。
左相与兵判之间被门框的不规则形状切割开,不和谐的画面表示两人处于分裂状态,尖锐的角度朝向兵判,暗示这一时刻兵判的立场气势较弱。
另外这个镜头中,左相的下半张脸有阳光,可以说左相沐浴阳光的场景越来越多了,比起前面几集黑暗的烛光。自从他被刘贞逼到阳光底下后,就出现了很多面向阳光的画面,表示他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现在是向着王的。
目前为止,左相与兵判的3次饮酒各有高下,第一次是兵判单手-双手接酒、眼神变化,暗示阵营要变。
第二次是左相主动为兵判斟酒、兵判手抽走,表明阵营。
第三次是兵判主动双手接酒、左相扣酒杯,交易决裂。n
用3次饮酒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选择,很好地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
左相这一次倒掉酒水、倒扣酒杯,明显是比上一次兵判手抽走的动作更强硬,两人已经没有场面上喝酒的理由了,是彻底的决裂。
说到兵判为女儿插手这件事,派判尹出面,也是怕自己被灭门,要说他真的多么爱女儿吗?兵判一直催促合房生元子,听闻合房失败后一脸失望。明显和另一个父亲刘学秀的反应形成了强烈对比。
刘贞能成长为如今的样子,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她要继承父亲的路。当她在黄昏中缓缓前行,父亲的箴言以旁白形式出现。
刘学秀的话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不“谋求私利”,可以对比衡量一下兵判把女儿嫁进宫的动机。
第二个是“百姓”,在刘贞的启发下王明白了祈雨祭,以及体察百姓的必要。
第三个是“王比天重要”,这点和左相应该是比较合的,上天的旨意人不一定能通晓,但是圣君还是暴君却是可以直接影响天下的。
其实刘贞不是从这一刻才开始决定放下仇恨、走父亲的路,她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有些时候是不自知的,无论是说大米是“百姓的天”(民以食为天),还是祈雨祭的意义,她已经在无形中引导着他成为明君。
当李泰开始反思自己身为君王,眼中却只有权谋、仇恨,而非体察百姓时,我觉得《红丹心》的格局打开了,立意也上升了一个格调,不局限于爱情与权谋的刻画,三位主角真正的“丹心”都逐渐明朗。
一片丹心永远向着百姓,才能成为圣君、缔结盛世吧,无论古代还是今日。
更新: 11-12集镜头语言分析,十月暗藏玄机,大妃的深层悲剧
12集结尾揭晓和尚便是十月,其实导演早用镜头语言暗示了这件事。
下面这组镜头,先拍后苑耕种的百姓,他们毋庸置疑是王的人,紧接着和尚出镜,由此及彼,用意为何?
如果这还不够明显,再结合和尚与大妃的对话,他都直接说自己是十月下旬出生了,想必,“十月”之名由此而来。
此人身世、身份、阵营,浓缩在这一场戏中交代得明明白白,为结尾反转做铺垫,再次感叹导演精炼的镜头语言,处处有玄机!
再比如下面这一组场面调度,再次将“影子”运用到极致!
老谋深算的左相擅长从现象看透本质,在左相的“注视”下,大妃背后的影子慢慢显露出来。大妃原本在画面中央,但随着镜头移动,变成影子占据画面的中心,影子现形,而大妃的脸“模糊”至完全“隐去”。
最终变成了左相与影子的对峙。影子是谁?剧情表面,给大妃出谋划策的是和尚,但实际上“影子”是王,李泰。纵使这一幕上演时和尚十月的身份还未揭开,也可以仔细看影子的轮廓细节,影子似乎是戴着高帽的。
呼应前文,那时是左相担任“影子”,在幕后掌控局势,现在角色180°转换,李泰变成了“影子”,在幕后下了一盘大棋。因此影子在这里除了代表暗中掌控的人,也隐含着权力主体的置换。
比较特别的是,这一次有第三方夹在中间,即大妃。在镜头中隐去的大妃,无疑是傀儡,李泰想借大妃之手,分裂左相稳固的权力结构罢了。
而不够聪明的大妃错把致命危机当成了机会,做起了谋反之事。剧情上,大妃的行为动机是对左相由爱生恨,伤害他守护的朝鲜,就能伤害到他。
如果只停留在这层,还是因为“爱”,那这个人物是有点可惜的。但是下面这段话,让我对这一女性人物有了新的理解。
字面上似乎是“女王觉醒”,批判父权制王朝男性的绝对主导权,但纵使在父权体制中她作为上位圈女性还是获得了掌权的可能性。
但有一点大妃说错了,不是朝鲜赋予她的权力,而是左相赋予她的权力。若没有左相扶持,她根本不会在这里。而这种扶持的本质是利用和操控。
过去她是依附于左相的傀儡,但是如今她是跳下李泰陷阱而不自知的小丑。而她错以为自己能在男性主导的体制下获得单独胜利?
这是大妃这一女性人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悲剧性。左相的讽刺和悲剧又是另一种,他最害怕的是什么?
暴君。
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亲手扶持的大妃,同时也是深爱的女人露出了“暴君”本性。
另外,导演也用相似的构图来对比大妃和刘贞的高下。
这两个镜头放在一起,上面是黯淡的冷色调,大妃站在被门“框”起来的亮处,光线冷白僵硬,她走进空无一人的朝廷,暗示着步入黑暗的未来。
下面则是暖黄色调、有柔和的自然光透进来,刘贞暂且隐于黑暗处,但两边大臣簇拥,她光明正大地走向明亮的未来——王的身边。
但是,此刻李泰因昏迷“缺席”而暂居“幕后”(帘子的象征意义),刘贞以内宫身份“代替”李泰说话,所以这一幕,她像一个真正的君王一样走过众臣,站在幕前。
相似的构图,却是完全相反的元素,对比出大妃与刘贞的差异和格局。
虽然睡了一整集,暂居幕后的李泰仍然亮出狼爪,再次强势出击!
先是巩固兵判忠心,给点甜头,再警告一下。一坐一跪,一高一低,权力关系尽现,相比之前与左相对峙,这时的李泰明显更有余。
接着又跑去警告赵淑仪,“你似乎正处于下风”一语双关,既指游戏,又指她参与谋害内宫之事的处境。
这里李泰先轻轻扶住肩膀、后握紧,赵淑仪的的微表情由微微含羞,过渡到受威胁、恐惧又愤怒。顺便一提,赵淑仪的英华堂含义——“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出自《礼记·乐记》,指草木之美,也用来“喻帝德”,所以赵淑仪原以为能成为中殿,但这里仅指后宫的美好德性,和顺的情感在内心,外表就会有神采。结合剧情,可能是李泰希望她心气和顺(老实待着)。n
李泰打点完兵判父女,依旧不忘去耕地,立誓要强大起来守护妻子和子民(顺便向农人炫耀一下老婆~)n
后与和尚十月里应外合,在祈雨祭之时自导自演了一出中毒戏码。
和尚念经和祈雨祭场面交叉剪辑有迷惑效果,给人一种正在做法下咒的错觉,而蜡烛熄灭的下一个镜头是降雨,所以实际上应该是十月在向弥勒佛祈雨。
祈雨祭的鸟瞰镜头,天降大雨、丰泽百姓,具有仪式感。
这似乎对应的就是之前李泰和郑尚传的密语“天降大运”,因为对于干旱已久的土地来说,大运,就是雨水了。
服毒之前安排好一切,忙里忙外好不容易躺下,还不忘去老婆梦中安抚一下情绪~
刘贞的角度,梦见君王(龙)是清风即将来临的胎梦。在快节奏的权谋剧情中,有舒缓平衡节奏的作用,而且两人在一起时色调都会整个明亮起来,是难得放松下来的浪漫时刻。
结尾醒来的房间,屏风和挂画都是竹,竹的意象来源于刘贞送的折扇题字——“纸与竹而相婚,生其子曰清风”。“竹”是生活在竹林县的刘贞,“纸”大概是以前她以为他是书生。
诗的前半句已然完成,后半句也该在16集之内应到,预告中刘贞宣布怀孕,应该不假。
目前大局在李泰的掌握中,但仍留下了一些小隐患,比如十月的赌徒父亲,以及十月的身份即将被戳穿。
结尾处派人杀十月的蒙面人是尚膳的手下。
这里尚膳微微转头示意,导演特别给了手下一个镜头。
虽然是墙头草却也是打不死的小强,尚膳派人杀和尚,并非真心投靠、协助大妃,而是看大妃偏爱和尚,他的动机是证明自己更有用,虽然是左相眼中没有剩余价值的人,也是大妃口中为了不被抛弃什么都愿意做的人。
因此他为了不被大妃抛弃,要先除掉大妃心头好,不管对方是人是佛。
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有自己的动机、野心、算计、选择,人物盘根错节般相互制衡,环环相扣,导演在浓缩精炼的镜头语言中暗藏玄机,值得仔细品味~
——————————————————
更新: 《红丹心》13-14集镜头语言分析,结局HE还是BE?王是暴君吗?
即将迎来大结局,最令人好奇的无疑是结局的走向,还有一些对情节的误解与疑问。
继续从镜头语言给出的线索讨论:
1、预测大结局是HE还是BE?
2、操控大妃的李泰是暴君吗?
3、十月之死的真正作用是?
首先,导演讲究细节,隐藏了许多有用信息,容易忽略,比如背景画面——屏风上写的诗句有什么特别含义?
之所以注意到屏风,也是导演故意为之,调度光影明暗突出了主次,原本该是视觉中心的人物隐于黑暗,而来自下方的光源让屏风上的字变得显眼,吸引注意力。
屏风的诗句出自中国古代《诗经》中的一首<大雅·桑柔>。是一首劝谏诗,主题大意是劝谏君王要“安民保民”。
全诗十六章,先讲了国家因暴君产生祸乱的背景,而屏风上截取的是第五至第八章,劝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几点:
1、君主本身要谋虑周到,做事慎重,任用贤良。
2、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
3、为政昏乱行暴政,上天感念百姓之苦,降下天灾、土地荒芜,是天之惩戒。
4、再次强调“用人”,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选用贤能。反之任用小人则百姓受苦。
这样看来,并非是毫无意义的道具,而是符合剧情、暗含主题的重要提示!
结合前面剧情,李泰让农人在宫中耕种,为干涸土地祈雨,在刘贞的引导下意识到成为圣君的关键是体察百姓。
大妃成暴君,任用小人宦官,百姓生灵涂炭,朴掌令上疏劝谏(朴掌令是左相儿子,深受父亲影响,刚正不阿的性格是左相本质的展现和延续)。
显然都对应到了诗句的内容。
按照本剧主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丹心,各自想要守护的事物。
除了爱情,已知刘贞的丹心引导她走上父亲的老路,让李泰成为圣君。
左相是一片丹心向国家,演员张赫在采访中曾说左相这个人物“表面上是郑道传,实际上是郑梦周”。
郑道传是改革派,讲求推翻、革新的权臣;郑梦周是稳健派,忠心耿耿,希望维护现有体制的基础上改善。郑梦周写过一首《丹心歌》:
此身死了死了
一百番更死了
白骨为尘土
魂魄有也无
向主一片丹心
宁有改理也欤
意思是身体即使死亡一百次,白骨成尘土,灵魂也消散了,忠于主上的一片丹心也不会有改变。
左相的丹心就是对国家赤诚的忠心。但是他强硬激烈的手段让李泰感到压迫窒息,剧中解释为左相对暴君的深层恐惧,让他习惯以他人性命威胁操控事态发展。
可以说左相很懂李泰,李泰并不完全懂左相,而左相和刘贞表面牵制,本质上对于“圣君的需求”却是志同道合的。n
可以发现全剧的人物都围绕着“圣君”这个主题,刘贞、左相都追求圣君,大妃走向圣君的反面成为暴君,又反过来体现了圣君的必要性。
虽然部分主要角色可以考究到其历史原型,但编剧仍强调是虚构、架空的意义,我认为正是对真实历史中难以存在的“圣君”的理想化追求!
尤其,编剧将圣君品质寄予女性形象——刘贞,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
上图两人对坐、谈政事的画面一分为二,展现了两人权力地位旗鼓相当、相互尊重与平等的理想化情境。
因此,从主题、人物塑造、镜头线索,编剧导演有意建构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盛世!
刘贞和左相一柔一刚辅佐李泰成为圣君的happy ending,在这个架空的故事中,充分有理由实现!
李泰能成为符合刘贞和左相期待的圣君吗?
在背后操纵大妃、间接制造出暴君的李泰,是否才是真正的暴君?
当然不是!
说到暴君,全剧最有发言权的自然还是左相。
聪明的左相很快就知道那扇门背后是李泰了。
顺便说,如果本剧中常出现的意象“桥”的作用是“连接”,“门”的作用就是“阻隔”。
细分来看,“门框”(通过改变景框构图)表示分割、限制、压抑。
推开一扇门的动作意味着突破、打破、揭晓。
通过城门则是过关,通向安全或危险。
被钉死的门无疑是断绝生路,指向死亡。
回到左相得知门后是李泰这件事,左相在知情后,都做了什么?
得知刘贞怀孕,提醒她对外声张有危险,表示只要殿下回宫,无谓的骚乱就会结束。
和刘贞后面一样,左相也强力质疑了李泰的做法:“为了巩固王权令国家生灵涂炭,与废主又有何区别?”
估计这点也是许多观众觉得李泰可是暴君的原因。
后来,左相亲眼见到自己的同僚被杀害后悬挂在城门口,他愤怒地把剑架上大妃的脖子。
如果眼前不是深爱过的女人,他一定就像上一次那样拨乱反正、亲手除掉暴君了。
注意“剑”的作用。
对比,当李泰回宫、引入士林势力,功臣们又聚在左相家,左相拿着剑沉默地端详了一会儿,然后镜头特写他把剑放下的样子。
拿起还是放下?就是左相的表态。n
简单说,如果左相认为大妃背后的李泰是真正的暴君,就会像上一次拨乱反正那样推翻暴君,或在朝廷上揭发真相把李泰变成废君。
不可能说出“我想帮助殿下得偿所愿”这种话,还联手兵判故意让大妃拿走假的发兵符。
左相猜透了李泰的诡计,然后还帮助了他。
退一步说,左相觉得还好,但观众觉得不好。
理由是李泰布局时棋盘上消失的棋子,是不是说明李泰有操纵杀人的暴君潜质?
第14集开头李泰和他最信任的郑尚传讨论了,李泰是要挑拨离间大妃和功臣,夺回实权,何况权谋没有不流血的,但他根本没想到大妃会发展成暴君。
他的想法多半受所处环境和自身经验影响,从小在宫里被四面八方牵制、威胁、操纵,几乎寸步难行,习惯受法度、名分、孝道等体制约束。他以为法度之类也能约束大妃。
而真的暴君行为是跳出框架的肆意妄为。
管他什么法度、名分?法度名分都是我定的!御道我想走就走,杀生簿我说了算,你三司大提学敢反对?儿子不要了?能拉拢的就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杀,内宫怀孕?暗杀,殿下率兵回宫?发兵!
大妃的残暴是远远超乎李泰预料的。
上帝视角看,大妃是被李泰设计了没错,但是大妃的角度,暴君就是她的自我意识展现,是她由爱生恨的因种下的果。
因此不能说这都是李泰害的,左相深知这一切。
下面这个镜头绝妙,画面被分隔成两半,右边是大妃以前的世界——温室里的花朵,被“框”在狭窄深宫但花香萦绕的生活。
右边是她现在选择的世界——黯淡的光、脖子上被深爱之人划的伤,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一点证明李泰不是暴君,就是他是一个“有情之人”。最明显的例子,是和刘贞的爱情。
他原本布的局是要和刘贞出宫的,但是刘贞被拦截、怀孕、东琴都是变数,不在他预料之类(确实布局不够周全,没想到的事儿多了点······)
还有李泰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会去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小时候他是不会的(踩鸡蛋情节),后来受到刘贞和母亲的影响,变得很“多情”。
比如总是眼含热泪;半梦半醒的幻象中(潜意识)也没有怨恨母亲,委屈巴巴但很乖巧;懂得郑尚传对十月的真心;刘贞提起东琴之死时,他满满愧疚的表情······n
李泰已经很善良了,在刘贞帮助下,未来有资质成为体察百姓的圣君。
第三个问题,关于十月之死,并不是无谓的“送人头”,而是本来就必须“牺牲”一个人,才能完成这个局!
就像汽油已经铺好了,只差一个点火的动作,才能燃烧起来。
但李泰有情,不忍心让十月去送死。可十月还是自己选择去了。
光化门的含义不必多说,原意喻“光照四方,教化四方”,仰角镜头拍是赞颂他大义凛然,明知凶多吉少,还是毅然决然。
郑尚传所谓“引起混乱”指的就是要对大妃说这些话。必须有人传这个话才行,而且要快。
故意放走的探子回报大妃殿下醒了,只是李泰他们的planB,用迂回的方式,会浪费更多时间,大妃的暴政也会持续更久!
十月的话目的是煽动大妃拿假的发兵符发兵,这样一来李泰就有了明明白白的大妃逆谋证据——说大妃伪造发兵符,物证有了,就有了废黜大妃的切实理由。
李泰等的就是这个时机还宫!
目前为止,人物行事的逻辑都能自洽,也符合人物自身性格和信念。
尤其在十月、东琴的死亡背后,我们看到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感,两个人都被拷打、死在同一个黑屋,但都有光照耀在他们脸上,象征为了想要守护之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且两人死后,他们所守护的那个人都真心地为他们哀恸、拥抱着他们。
特别是东琴这条线,一开始刘贞从死人堆里救出她,她报恩,最终方式就是成为刘贞的“替身”,换她活着出宫。死亡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回忆中的幸福模样让如今的悲伤氛围加倍。
还有尚宫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要送刘贞出宫,这里用倾斜镜头配上壮烈的音乐,让这个行礼看起来仿佛是最后一次。
编剧笔下留情,尚宫和宫女还活着,刘贞的人没有被赶尽杀绝。
可以看作为后面刘贞和李泰的矛盾留下了缓和、和解的余地。
刘贞作为李泰棋盘上最大的变数,把已经结束、清空的棋局,又重新摆回来的用意,似乎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拨乱反正”。n
首先,以棋喻人的转场出现了很多次,前面几次都是真实的场景,然而这一次因为是还原,这里是一个“情境再现”,并非真实地站在朝堂上对峙。
刘贞提出她的质疑,关于操控大妃让国家陷入混乱、间接害死东琴种种,李泰虽然不是暴君,显然也还没成为圣君,因为他的局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变数,导致无辜的人受害。
参考《管子·任法》中对圣君的定义——“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意思是“圣明君主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谋,依靠政策而不依靠议论,依靠公而不依靠私,依靠大道而不依靠小事,结果是自身安闲而天下太平。”
我猜刘贞可能会在精神层面“拨乱反正”,让李泰反省和成长为真正的圣君吧!
—————————————————————
更新:大结局镜头语言分析,圣君与贤臣的理想格局!
《红丹心》以李泰和刘贞的中殿册封仪式完美落幕,最后穿插的独白定义了两人复杂关系的本质——在爱情的外壳之下,隐含的是“君臣共治”结构中“圣君”和“贤臣”的理想结合。n
导演巧妙地将之转化,在镜头语言上表现为从“穿衣”到“仪式”的画面,皆注重两人的对应、平衡、对称。
这部剧拍了很多次穿戴服饰的场景,强调仪式感。
还记得第3集分析中提过:一层一层的衣服增添了“重量感”,意味着身在高位所要承受的繁重礼节与责任。
对应第3集的“一重一轻”,或分别举行仪式(独牢宴、祈雨祭)时各自穿上繁重服饰;而结局则是交叉剪辑两人穿衣的特写和全景,强调李泰和刘贞要共同肩负重任。
再看下面这组镜头,鸟瞰镜头带来了仪式感,构图上始终保持对称,日月、阴阳、圣君与贤臣的平衡。
最后特写两张不完整的脸、各占左右两边,配上代表和谐与希望的绿色背景,表现了势均力敌,既相亲相爱又相互制衡的关系。
君臣观一直是历史题材中常常讨论的主题。编剧通过左相、刘贞的“丹心”,表达了对真实历史中难以存在的“圣君”的理想化追求。
然而圣君并非能够独立存在,所谓“君不可独治”,就像刘贞说的,她要牵制李泰,不让他走向暴君之路。因此需要好的臣子。剧中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刘贞,一个左相。
如果说左相是“表面上是郑道传,实际上是郑梦周”,那么刘贞可能是反过来的!表面是郑梦周,实际上是郑道传?
二郑区别在于对王权的认知。郑梦周的“臣权”来自于对君王的“忠心”,参见左相的一片丹心。左相最终以死守护了李泰的王权,让他避免沦为不孝子被贴满朝鲜八道,挨百姓唾弃。
而刘贞让李泰“头顶利刃”,符合郑道传所认知核心——“王权”来自于“臣权”。
具体表现为刘贞复兴士林的同时,又邀请另一股士林势力来制约,分庭抗礼,牵制王权。
而且李泰用了“利刃”、“可怕的臣子”、“政敌”这样的词,说明他很清楚老婆是狠人,如果他不好好表现,地位不保。
“圣君-李泰”和“贤臣-刘贞”的结合,是君臣关系的理想化模式。
上篇讨论过圣君的品质,其实真正具备圣君品格的人物是刘贞,为何又说刘贞是贤臣?
主要原因是,她的一片“丹心”就是要走父亲的路,辅佐君王成为圣君。
从剧情设计来说,如果编剧让刘贞当圣君,李泰就不能活了,两人爱情无法圆满。而现在的结局是情与权兼得的最佳方式。
或许会有疑问,这不是内命妇干政吗?大妃干政就不行,内宫干政就可以吗?
与大妃不同,刘贞是被赋予圣君品质的女子,不仅借左相之口多次说刘贞有将相之才,下面这段与士林元老相认的戏码再次证实了这点,刘贞是有思想根基的,饱读《小学》、《明心宝鉴》、《论语》、《中庸》这些经书,而且领悟道理不分男女。
这段也进一步明确刘贞的理想圣君之道,是以《中庸》为思想基础的。
“按照上天赋予的本性生活才是为人之道。”这句台词便是《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思想主要说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是教育人们:自我修养到一个至善至圣的理想人格状态,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盛世。
李泰对着王位独白的情节是李泰自我修养的过程,做到自省与慎独。
其中,中庸之道的原则主要有三:一就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感觉李泰在第一层,刘贞已经在第三层看着他了。
其实刘贞的人物形象是最高级别,完全理想化的存在,正如她身处一片自然而开阔的绿色环境中,她的抱负也是那样远大的。编剧将这样的形象赋予女性人物,也是对女性意识、女性智慧的宣扬。
因此《红丹心》的主旨,我认为是对圣君的追求,和“君臣共治”的理想化模式。
不得不说,编剧是有点底蕴的,“英华堂”取之于《礼记》,屏风上的劝谏诗出自《诗经》;还有刘贞以《中庸》为思想根基的治世之道。
故事的重点不在于爱情,政斗也只是手段,本质上还是讲君臣伦理。
比较有趣的一点,这部剧很喜欢拍人与鬼魂对话:
左相&刘学秀——互为宿敌的臣子,士林与功臣,直接了当地表现了“你死我活”的关系。
刘贞&父亲、李泰&母亲——血缘相承的关系。刘贞继承父亲遗志,李泰学母亲服毒求生。
李泰&左相——既是政敌也相互依存的君臣关系。
尤其左相这个人物笔墨占比最多,左相与李泰的君臣关系始终是矛盾又统一的,前期左相手段强硬,把李泰控制在手心,随着刘贞的加入,左相的权力地位被削弱,得到制衡,到最后跪在李泰面前,面朝阳光,象征完全臣服于天子。
左相&李泰,李泰&刘贞,这两组关系最大差别在于“信任”,好的君臣关系需要信任,而左相反复说不信任李泰,觉得他无德。
即使这样,还是没废黜他,而是手把手地教导,李泰也学得有模有样,不仅学了君王之道,把权谋那一套也学来了。
两个人的关系除了君臣,也有一点像师徒、父子。
在左相死后,李泰第一反应是“这么简单就死了?”没有真实感;去了一趟丧礼有实感了,回来跪地痛哭。
按说左相是最大的政敌,又是把他父母逼上死路的人,这样一个人终于死了,他没有觉得痛快,而是空虚、伤心。因为怨恨也是种情感,是可能支撑着一个人活下去的强大力量。
反过来想,或许这么多年,左相就是要让李泰怨恨他呢?就像他对自己儿子说的那句话。
不信任李泰的左相,最终用死完成了他对君王的忠心,而信任李泰并坚定站在他这边的郑义均,选择了违背王命——下面这个镜头均的脸隐藏在黑暗中。
两种忠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选择,这正是人物的复杂与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
均选择了捷径,但这正是刘贞害怕李泰走的那条路。
刘贞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路是什么而选择不走吗?是不知道政治为何物而不走吗?
因为动机、立场、理念、选择不同,每个人都走向了不同的路。
大妃的爱恨情仇使她走上了孤独终老的路。
身后“耀眼”的不是权力,而是那份错付的痴情。
最爱之人死在自己眼前,却没有出席丧礼的名分,自己求死无门,孤独终老的结局才是对大妃最大的惩罚。
对应到第5集,左相去找大妃,当时大妃也说了“洗手做羹汤”那番话,而左相后退一步,当时落花仍鲜艳,如今只有满地枯叶。
可是当左相中箭,这一次镜头特写他的脚向大妃迈出了一步。
为了权力而选择后退的“恋心”,在将死之时才能靠近一步。
当时第7集唯美的慢动作落水戏之后,大妃说:“每次你都会救我的不是吗?”
那篇分析中我写了这样的话:
一切都有迹可循,合情合理的悲剧宿命。
左相最后一番遗言让两人的爱情显得更加悲切。比起表达爱意,恳切地希望对方活下来,明显更有力。
如果再来一次,左相还是会选择权力而放弃恋心的,这是他的执着。
另外,这部剧其他人物塑造的完成度也很高。背后默默支持左相决定的贞敬夫人,放弃了作为女人的权利,成为了家族的元首、丧主。懂得取舍,能屈能伸,配得上“贞敬”二字。
还有兵判父女,兵判看着“英华堂”三个字担心起女儿,然而被流放时,女儿真的变得“懂事”起来,说要守护家族,兵判的内心想必五味杂陈。
兵判被抛弃、流放的原因,除了先王时期埋下的对功臣的积怨,最主要的还是忌惮外戚专权,兵判的权力拿得太多了。
从来都是一个人下棋布局,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两人对坐下棋的场面,画面上来看,无论棋盘,还是对坐的水平镜头,都暗示两人的权力关系势均力敌,那怎么行?
说不定兵判那时远远看着左相的丧中烛光,已经预感到了后续结局——这是功臣派集体的惨淡落幕啊。
功臣衰亡、士林兴起,本质上是党同伐异的政治,两派争个你死我活。
可无论哪一派势力变得过于强大,被打压而逐渐缩小的都是王权,然后王又要反抗、复仇、巩固王权,哪里顾得上百姓呢?
循环往复,李氏王朝就在王权与臣权之间的斗争和内耗中走向衰败。
对于这样难解的君臣伦理悲剧,《红丹心》展现了批评性思考,并寄予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与贤臣“君臣共治”模式。
背后的深意,早就隐藏在最初的海报中!
在“一家独大”的功臣派代表选手左相,以及“卷土重来”的士林派代表选手刘贞之间,身为君王的李泰只得“夹缝中求生存”······三人形成的三角型本该是稳定的结构,但倾斜镜头暗示着权力的失衡······
从开篇到结局,导演的镜头语言都细节满满,唯美大气的视觉风格呈现出电影质感,是真正的用镜头说故事;编剧不负所望给出了理想的结局,尤其在立意、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方面,笔力不俗。
当然也不能忽略演员们的深情演绎,明明黑眼圈和病态脸色都是剧情所需来着,白白被误解了那么久的准啊······
最后,希望我的镜头语言系列分析能将制作组对于艺术的“一片丹心”如实传达给喜欢这部剧的大家!
我们就用李准下班的心情,轻快地和《红丹心》告别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霧風誌,在其他优秀的韩剧中见面吧!)
某种意义上的sad ending,男女主的爱情还是在他只是个书生她只是个彩箱匠商人时最美好——同行于盛开的水仙花丛和李花下,男子赠女子鬓边花,女子赠男子折扇。第三集开头银杏下的暗伤,像在默默诉说任凭四季流转我还是最爱你。然而男女主的感情在刘贞刚进宫,李泰溯洄从之的一幕之后,几乎就可以宣告结束了,之后再也不是从前年少纯洁的美好。看久了刘贞后来端庄得有些冰冷的模样,真是怀念她从前的狡黠和秀美。
其实剧并非完美,但是能让刘贞从被庇护的位置走出,成为悬在李泰头上的一把剑,觉得编剧真是有想法。李泰和刘贞既然成了政敌,那么爱情多半是不保了。今日感情深厚能够互相容忍,将来有了积怨就不见得了,而中殿若有了孩子,只会受到更多牵制。
契红丹心之名的不止刘贞一人,还有披着奸臣皮的左相。刘贞和左相对自己的追求都有着“泯灭人性”一般的执着,忽而圣母圣父到了极致,只是放在剧中也算能自圆其说。
大妃也非常出彩,起初像个花瓶,只是任由左相摆在宫中,外表很对得起大妃的名分。而后她的内心世界逐渐展露,演员的眼神哀怨得可以刺痛人。左相了解大妃,他一直知道大妃的愿望不过是等待夫君回家为他洗手做羹汤,是他将大妃栽成了一株美丽的花,故意将她放在宫廷以供自己驱遣。但是他不够了解女人,大妃能够容忍左相将国家放在自己之上,却不能容忍突然多出来的一个女人——刘贞,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不再甘心只是做一朵听话的花。她有恨也有野心,有深宫经年累月学到的政治经验,即使很匮乏。除了满足权欲,大妃也想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被看见吧。所以若要她流血,她也一定要将这个世界化为地狱给她陪葬,这是她被埋葬大半生后想要得到的“活过”。左相利用了大妃的愿望,知道大妃不会轻易和自己争权,而他最后却说什么是自己忘了,一直很后悔,说了一大堆情话。其实他骄傲自负从不在意他人看法,最后的情话一定不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什么深情形象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大概是他真的希望大妃能够快乐起来吧。把所有罪责都推给他,明白自己是被爱过的,那么他以为的温室之花又能重展笑靥了。可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说到底还是消泯了大妃作为人的存在吧。大妃是左相这样冷酷的人难得有过的柔情,可他到底不曾真正尊重地爱过她。
刘贞在知道真相后,决定和左议政一起牵制王这是必然的结果。原因有二:n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刘贞一开始的格局就是站在国家治世的高度上,这也是左议政愿意支持她的原因。她一直笃信好的治世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与忠”,即君臣有义。若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若臣失忠于君,则君名存实亡,国亦名存实亡。这也是孔孟最核心的治世之道。所以左议政一家独大压制王权时,女主破局帮助王,因为她认为这是臣下对君王没有忠心,把君王当傀儡,这样王没有精力思考民生(这从他看到在王宫劳作的农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为了活命夺权,他都无暇顾及百姓),被动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权争夺战,国家也会在内耗中走向衰败。n反过来,如果王权没有牵制,就会出现昏君或暴君,国家同样会陷入腥风血雨。而这次大妃暴政的幕后始作俑者是王,虽然这是权术博弈的方式,但和当初功臣陷害女主家的方式如出一辙,与女主希望建立的君臣有义,臣君有礼的平衡治世背道而驰。n二是从个人层面来说,人无完人,圣君不可能是天生的,一定是要靠后天引导的。对于王而言,终究只是普通人,多数人处于王弱势的处境下,想要翻盘,的确需要剑走偏锋。但引起的蝴蝶效应,以及造成无数无辜人悲剧的结果有多可怕,很难预计。同时,在尝到利用权术获得绝对权力的甜头后,人是会上瘾的,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初心,成为权力的狂徒。要知道,燕山君就是前车之鉴。n王对刘贞的感情有多深,刘贞一定是知道的,她同样也爱着王,所以她绝不可能让自己的爱人远离正道,她当中殿的目的除了复兴士林,更重要的是为了辅佐爱人,建立一个惠民的国家。当她捕捉到危险苗头时,她一定会行动起来,用各种办法引导王,走向正途。牵制绝对化的王权就是未雨绸缪,制衡权力分配,防止日后失控的局面的最好方法。而在这平衡君臣权力关系的同时,重建君臣之间良性的关系,引导君王以礼于臣,归化臣忠于君,这样天下才能太平,自己和丈夫才能更恩爱。于国于爱人都利。
1 刘贞:看到有人用圣母形容女主,我觉得不确切,但这个角色虽为年轻女性,却并没有小儿女情态和对爱情过多的欲望,反而,她更多展现的是儒士或史家的气质?刘学秀教女儿读书明理求道,也让她骑马接触民间,有民本的思维。确实是按照明君培养的。n士林之女,世子妃,逆贼,中人商贩,左相侄女,淑仪,王后。几经周折,刘贞恢复本名,走到了既定的位置,替家门昭雪,父亲正名,扶持士林,保住了竹林县乡亲,也让老师重返官场,实现抱负。除了没有守护好东琴。n这个角色非常理想,身上有感召力,以往编剧会投射于男性的美德与行为,这一次投给了女角色,从温室之花走向权力场域,从后宫争宠走向王权制衡。前方有士林精神,后方有平民百姓,身为上位人,而无上位感,至少,我是第一回见。n还有除了男主的爱慕尊重,她也得到了左相的认可,我之前说过这不是慕色,而是慕才,慕德,慕贤,十分可贵。某种意义上,她也从精神方面继承了左相的意志,以她的方式打造李泰的掌权时代,抑制暴君的趋势,党争的再发。n韩古女性角色塑造在刘贞身上得到了突破,只是守衡永远比破坏要困难,政治斗争也比后宫生存要残酷无常。
2 李泰:还记得开头第一集,世子踩碎鸡蛋,破除了小孩子的希望。很多人直呼下头。我当时的感受是:好真实,这不就是上位者,万物为我所有的认知吗?把他当做君主看,别当做爱情幻想对象看,是最合适的视角。n编剧没有过多美化李泰,比起衣袖,好多了。欣慰。至少,没有让百姓对着他山呼明君吧。n李泰角色的目的,非常明确,贯穿全剧,杀左相,夺大权,灭功臣。父王的耻辱,母后的自杀,再加上刘贞的灭门,他最后都清算完毕,借大妃之手,兵不血刃,给予左相致命一击,还离间了左相和大妃。这是权谋,但确实造成了杀戮与动乱。n他以暴君的意志,借了暴妃的行为,促成此事。无法洗白。n对照历史,李泰应是仁宗明宗的结合体,编剧用毒杀梗刻画人物权术,应该是给开了个金手指。n李泰的爱情戏倒不打动我(但也不排斥),倒是后面他给左相吊唁,对话,说我的时代来临,以及伏在女主怀里哭:我怨怼的人消失了,让我感受到一些复杂的人性。还有他对兵判先恩后罚的态度,也可见君王无常的手段。n记住为李泰牺牲的人,尤其是十月。还有郑尚传的离去,大概也意味孤家寡人,身后渐渐无人。两轮屠戮后,功臣与士林都不那么信任君王了。n同情,但不过分美化君主,给予警示和掣肘,这是编剧的进步之处。
3 左相:昨天看到左相为大妃挡箭而死的片段,友人惊呼是不是要崩人设,怎么就殉情了。笑。n看完前后剧情,宽慰,编剧对左相这个题眼人物的处理,没那么肤浅。n左相之死有多重意义 1 为刘学秀案赎罪,为功臣拦下所有罪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女主丹心的呈现 2 救大妃,一同跳湖时我还质疑左相的爱,这一次,我相信他确实是真心。3 保全大妃,保全王的孝道,制止宗亲的发难,维持国家的稳定,这是最大的殉道意义,他要守护的,就是国家。n历来韩剧中左相都是反派,处心竭虑和王作对,如衣袖中的那位。朴左相打破了传统,以反派的面目和声势,践行忠臣的意志,奉上一片丹心。前期具有迷惑性的演技,曾让我产生错误判断,左相是要篡位吗?这一脸李芳远啊?n看到后来,左相居然拜倒女主的德行品质下,可谓头号粉丝,甚至将身家托付给了刘贞,这大概就是臣对君的赤诚与信赖。n左相并非无辜,他被暴政伤害,也用暴行伤害他人,也正是他纵容出暴妃。n玩弄权术者,也会为权术反噬,其实左相也给李泰做了一个预警。他大概会时时出现在王的精神世界。n李朝版张居正,也看到有人说这个,但其实,编剧并未写出左相在国家政策上的贡献,是不足之处。n他教给王的是夺权专权,而非经世致用,大概要靠女主来继承了。
以韩国最初根据调查新闻的“电视台探查报导局”为背......
播放指数:725℃
《红丹心》 第06集在线观看 - 韩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5770-3-6.html
一是立意深度上的突破。这一部是我第一次在韩国古装剧中这么一针见血地指出困惑朝鲜王朝几百年,国家衰微不堪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个国家自始至终总基调都是一个“争”字。从早期的功臣派士林派之争、到士林派分化的东西党人之争、到东人分裂北南之争、西人分裂的老少论之争,再到最后的安东金氏崛起,朝鲜中后期的国王就像陷入了魔咒,一直在强化王权上打转。要么贵族废黜不听话的国王,要么国王换局弄个士祸啥的,利用党争恢复君权。这种不良的政治环境是如何产生的?明明世宗大王时代君臣有义,后来为什么王权会遭遇一次次挑战?士祸会一次次兴起?n其他的剧在这方面都没深入展现,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怎么朝鲜时代中后期的王都那么窝囊,大臣都那么牛哄哄,这部剧第一次明晰展现了前因后果,明显立意更深一层。n二是人物的突破。男女主角,以及男二的人物形象和其他剧相比也有所突破,更加复杂化立体化,更接近人。n女主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格局高又清醒,左议政将父亲之死的真相透露给她,她虽然有所埋怨,但也理解王的立场和无奈,因为她很清楚,悲剧的根源不是人,是坏的制度,所以要上高位,以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家痹症,让悲剧不再重演。n男主也不是传统韩剧中的国王世子忧国忧民的完美人设,他敏感多疑,又专情深沉,脆弱又聪明,克制又阴狠,既有成为圣君的资质,又有沦为暴君的倾向。感觉这才真实,处于深宫之中,在血腥中忍辱偷生的人,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哪有时间去忧国忧民?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身挑日月的重责意识还是有的,所以让刘贞去引导他,点醒他,帮助他。刘贞和他之间的感情,是最受考验的,也是最难得可贵的感情。n左相也是个复杂的人物,有国家道义,但更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让他在打造美好国家蓝图的执念里偏离了方向,与自己想象的国家道义背道而驰,不但残害了无辜之人,还差点把国家推向失控的边缘(大妃发癫虽王是始作俑者,但他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忠君明理的忠臣,但也不是奸佞。n每一个人都不脸谱化,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合乎逻辑,每一个人智商都在线。n三是整体剧的品位有所突破。无论是质感,运镜,还是画面构架,都十分高级。算是韩剧古装中数一数二的上乘之作。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红丹心》是一部虚构架空的史剧,讲述一个为了存活而赶走心爱女子的君王、一个因某个理由必须成为中殿的女子,以及被称为“王制造者”,手握实权的功臣之间的斗争。n
前两集看下来,最大亮点是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有电影质感,干净唯美,充满隐喻。继《衣袖红镶边》后,又一位首次独立指导就露出惊艳锋芒的女导演。
第一集ending场面播出之后引起了盛赞,男女主在漫天的火花中相见,绚丽、浪漫又新奇!
值得一提,这是韩国传统民俗活动“落花秀”,是真实的场景,并非特效制作。综艺《两天一夜4》(E70.210404)就去了庆尚南道咸安,成员们亲自体验制作过程,并观赏落花秀,这项活动本身也有许愿、祈求平安的意义。
将人工制作的包裹着木炭粉的落花棒,绑在河面上,再坐船一根一根点燃,夜晚整片湖面上燃烧的落花就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有趣的是,214成员们看着这美丽的场景,突然聊起这里很适合拍电影的话题,延政勋:“这里不适合拍离别,这里应该是相遇的地方。”
果然是演员!然后成员们就开始顺着编剧情~明明是一年前的综艺,仿佛为《红丹心》量身定做一样!什么“不得不分开的男女”、“时过境迁的相遇”,编剧或导演可能其中一人看过这期吧?
ps:214和红丹心都是KBS。
落花秀真的很符合《红丹心》的史剧古典美氛围,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这真的是一个文化输出的好例子。
除了首集ending,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有很多亮点值得细品。
导演用了很多鸟瞰镜头,第一集的第一个镜头即是。鸟瞰角度极具表达效果,犹如上帝视角从正上空俯视下方渺小的人,强调压迫感、宿命感,冷色调加下雪渲染了开篇沉重、肃穆的氛围。
结合后面的镜头会发现,早在第一幕导演就揭示了,臣子即棋子!
鸟瞰镜头中,他们被抹去了人的形象,化身成一个个圆的黑点,像不像棋子,被规规矩矩地排列摆放在王宫的“棋盘”上?
鸟瞰镜头是个暗喻,后面又用一个巧妙地转场,把棋子的意象摆到明处,强调了这层意涵。
后面当男主发现可以利用兵判之女,拉拢兵判变成自己的势力、离间兵判和左相,这颗棋子就变成了绿色,变色就代表这个人从左相的阵营变成了王这边的人。
有个小细节,绿色棋子的位置(由下往上数第3)和兵判站的位置一样,他也站第3个。
这个场面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注意左相的站姿,昂首挺胸,下巴抬得很高,帽子也明显比别人的向后倾,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因为他是这里掌控实权的人,而现在的王还只是个傀儡罢了。
还有这个镜头有同样的含义,左相站出来说话,把王整个遮挡住了!暗示着在这里他才是“真正的王”。
不止一次,这个场景中,镜头先拍了王座,然后慢慢拉远出现了人物,拉镜头除了释放空间的作用,也会交代一些信息,在这就是暗示王座前面应该站着它的主人,可是这里站着左相,仿佛他才是王座的主人,他才是王。
还有左相深夜入后宫见大妃娘娘,画面中他的影子又长又邪,给人一种不一般的感觉,加上大妃意味深长的话,猜测这两个人有特别的关系,或许有过一段情?
再来看看有关女主的镜头,她骑着马出场。又是一个鸟瞰镜头,以小路为分界线,整个画面大致上一分为二,右边的绿色树林尤为显眼,有眼前一亮、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左边则是暗暗的、土黄色,应该是芦苇和湖水,两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代表了什么?
结合后面剧情展开,成年女主独立又聪慧开朗,一个人做着生意,有人间烟火气息,就像画面中的绿色那一半给人的印象。
可是她小时候经历了灭门之灾,因为她成了世子嫔,结果在政斗中她的家族被陷害,除了她,其他家人都死了,她在尸骨堆里问天,不知道要向谁报仇。对应了土黄色那一半、荒芜的感觉。
导演用一个鸟瞰镜头,出场就揭示了她的过往和现在,她一面看上去很明媚、阳光,一面又有着荒芜的过去。
土黄色也是她和男主青年时期初见时候的背景色。初见时,他把鸡蛋给踩碎了,这个行为真的非常地莫名其妙,毫无缘由,一上来就招人讨厌。
当女主说了这些鸡蛋的用处时,男主还表现出一副不屑的样子。但是,这令人无语的情节背后,似乎藏着一些隐喻?
女主一家人好好地生活着,她原本的价值观是相信努力就可以成就更好的未来,而男主突然出现“踩一脚”,让女主成为了世子嫔,结果呢?“碎了”,女主的家族、平凡的生活就像这筐鸡蛋一样碎掉、整个毁掉了,毫无理由地,明明她没有做错任何事。
鸡蛋被毁,她还能追上去讨个说法,可家门被灭,却不知“要向谁报仇”。
鸡蛋的下场,似乎在隐喻着就算她今天努力地生活着,也不一定有更好的未来,也可能遭遇飞来横祸、命运的捉弄,更悲剧的是长大后她还爱上了这个间接害死她全家的人······注定是一场虐恋。
第二集结尾男主沉不住气跑去救女主,暴露了自己的软肋,下集左相知道后明显要利用、威胁女主,让她成为所谓的“侄女”,送上中殿之位······
救援戏多用大远景,暗中交代了很多信息。男主所在的环境树木稀疏,一览无余,是一个开放型构图,他骑马在前,后面一群人明显在跟踪他,是摆在明面上的“监视”的人物关系。
此刻他左向右行进,通常在电影中人物运动是从左向右的话,代表时间的推移,以及为剧情设定明确的目标,他要去完成一个救人的目标,运动方向暗示他会顺利的。
反之,人物运动是从右向左时,暗示负面情感、不顺遂的情境。
女主这边,繁茂的树林、大雾,层层叠叠的树木形成了封闭式构图,女主的行进方向,正是从画面的右边往左走,后面也有人跟踪她,伺机绑架。这个画面暗示了不安全、即将有危险发生的氛围。
导演的镜头语言真的很讲究了,有的地方工整唯美,为浪漫服务,有的地方能看到挑战电影的野心,不只是舍弃韩剧的柔光滤镜这一点而已,比如男主和兵判对峙的段落,野心满满。
在狭窄的长条形屋檐下打斗的场景,有点像电影《逆鳞》里玄彬和曹政奭打斗的地方。
其实,《红丹心》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摄影风格,都让我联想到正祖李祘和描写李祘的电影《逆鳞》、《思悼》。
画面中最亮的是穿着红色的兵判,他是这场混战中最重要的变数,也是男主特别相中的变数,能扭转局势的棋子。
下面这一段强调了这点。可以看到两个完全相反角度的取景,都是大远景,一个是拉拢前,一个是拉拢后。这两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呢?
前者的角度是幽深的黑洞、是冰冷的绝境,一派肃穆沉重的氛围,像坟墓。前面兵判因女儿莽撞行事,和王的护卫混战,这里男主有权利处罚他,或借机说兵判逆谋,想杀王,带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处理了他。
但是男主的算盘,完全是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他说希望兵判成为元子的祖父,俗称“画饼”,一番威逼利诱之后,兵判有所动摇。于是有了后者的角度,峡谷中的一线天,天空是一线翻盘的希望,对兵判来说是一条生路,也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就目前的两集来看,《红丹心》已经展露出故事的野心,导演的镜头语言、场面调度大量地补充细节,让画面赏心悦目的同时注重隐喻和功能性。弥补了剧本上一些太直白、甚至浅白的缺点,总体上,编剧还需要慎重观望,但导演值得期待,有超出预期的电影魅力!
———————————————————————
——————————————————————
更新:
《红丹心》3-4集镜头语言分析,巧用“对比”,看懂博弈中的“自充手”
第3集一段哀伤凄婉的音乐串联起两个场景,没有台词,仅用场面调度来对比出男女主两人,虽有相似的悲伤心情,但身处完全不同的处境!
这段有3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一是光与色彩的对比,二是重量的对比,三是空间的对比。
男主这边,阳光只能从衮龙袍袖子狭窄的缝隙中透过来,而大部分被遮住,画面整体乌黑;对比女主那边,阳光明媚,没有受到太多阻碍,透过树叶照射下来,使整个画面呈现金黄色。一明一暗,金黄与乌黑,光与色彩对比明显。
接着拍宫女们为王穿衣,一层又一层将繁重的衣服套在他身上,也可以看作层层重量压在他身上,给人”重量感”,对比女主那边轻飘飘飞舞的彩色布料,一轻一重,凸显环境(处境)的不同影响。
同时也可以结合第一点的光,前者的光线明显受到阻碍,被门分割成小块,显得压抑黯淡,后者光线没有阻碍,画面依旧明亮。
再来是空间对比,下面两个都是大远景,已经是一个尽可能开阔视野的距离了,但感觉还是相差甚远。最明显的区别是一个室内、一个室外,环境使相同的景别呈现不一样的构图,前者是封闭式构图,后者是开放型构图。
一边是黯淡、沉重、封闭的处境,看光线被阻碍的程度,服饰以及色彩本身带来的重量感,空间虽大却是禁锢的场景;另一边是明亮、轻飘、开放的处境,虽然说女主求婚被拒也很伤心,但她还不知道残忍的真相,所以此时两边承受的情感重量也是有差别的。n
对比的手法在这部剧运用得非常多,渗透在每一个可能被忽略的镜头中。比如,最常用的,人物在说话时的面部特写镜头,左相、兵判、王,这是三人在同一天晚上,分别在各自的空间打小算盘的戏。
三个场景都是暗调,画面较黑,主要光源都是蜡烛。这样一来就有了明暗对比,蜡烛的光让三个人的脸都一半在明一半在暗。
光影可以用来营造心理气氛,本身也携带一些象征性意义。通常,黑暗象征邪恶、未知、隐藏;光明则是安全、真理、显露。在这里,三人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各自的盘算和野心,就是那隐没在黑暗的一半面孔。n
特别是左相,他这场戏的第一个镜头是背影先出。一般来说背对镜头代表着有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暗示左相更加老谋深算一些,藏得多,而兵判和王的心思,显露出的多一点,几乎是彼此都心知肚明的程度。
即使不是晚上,导演也非常爱用光影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人物。一半隐藏一半显露大概也是他们的内心常态了。同时,有明暗对比也会增加画面本身的层次,突出了电影般的摄影质感。
我认为导演算是把光用到淋漓尽致了。在左相与兵判两次对峙的戏中,兵判的脸朝向太阳,在阳面,而左相的脸背对太阳,在阴面。太阳象征天子,也就是王。
兵判站到王的阵营了,所以向阳,与左相变成了相反立场,现在是对立的关系了。这样看,光都在兵判脸上,是不是他比较有利呢?
但导演为了表现一种权力制衡、势均力敌的对峙关系,特别以仰角去拍人物,让两个人都看起来很高大,尤其从左相的角度,虽然脸整个是黑的,但气势上完全不输。
我尤其喜欢这段,导演用大特写镜头表现两人权力制衡的细节。左相和兵判喝酒,兵判用单手接酒,但左相不给倒。一般只有亲近的朋友,至少是同一阵营的人,才能单手接,否则就是要按礼仪双手接酒。n
大特写左相的眼神,笃定、沉稳又冷酷无情,而且不眨眼。兵判见状,不得不看眼色,这时镜头发生变化了!原本是聚焦在画面右边这只眼睛的,随即变换成聚焦左边眼睛了。
我觉得表现一个快速看眼色过程的同时,也是小小的暗喻,兵判意识到这个处境,是一个转换阵营、划清界限的转折点。
权谋部分以暗色调为主,只有到浪漫部分画面才会明亮、鲜艳起来。男女主在市场的相遇,虽然是被安排好的,但也非常唯美。
导演巧妙地运用彩色纱帘,不仅让背景色彩变得柔和、梦幻,也起到了遮挡不必要人物、增强视觉中心的作用。
配上阳光,渲染了浪漫、朦胧的效果,两人若隐若现,似乎也暗示着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微妙的过渡期,还未说破,但似乎也要瞒不住了,明明思念彼此,又不能光明正大的诉说爱意的矛盾处境。
台词完全直白地明示即将到来的情节,她最终还是会来到他的世界。
宫门前,用一个巧妙的转场揭示了她注定的命运,再次回到宫里。
这一次,她不是作为世子嫔,而是作为左相侄女,和兵判女儿一起举行“独牢宴”,这个名字听着就很讽刺了,明明是嘉礼,是喜事,却因为没有王参与,所以是“独牢”,有种“一个人进入一座华丽的监狱”之感。
权臣与王的权力斗争延伸成了两个女人的斗争,而她们是以这场斗争的“献祭品”身份走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
尤其是这里使用了鸟瞰镜头,配上一地的黄色落叶,更加强了荒诞、萧瑟的宿命感。
第4集结尾两人相认,窗外飘起飞雪,与第1集结尾的火花又形成了冰冷与炙热的对比。同时呼应了她作为世子妃时,他帮助她逃跑时候的雪。在雪中逃离王宫,又在雪中归来王宫。
雪的意象在第一集开头“请求废黜”情节也出现过,是一个奠定全剧基调的重要意象,雪是悲剧的开端,伴随着重大转折情节出现。目前看来,雪在这部剧中是冰冷、悲凉又沉重的象征。
如果只是让两人在惊愕中相认,似乎还不够力度。导演将男女主相认与左相下棋的两条线交叉剪辑,在这场博弈中仿佛左相就是“导演”,王是他手中的白棋,他是黑棋,他已经看透、料到了王下一步要走到哪里,而他早有大招等在后面。
“自充手”或“自紧气”,简单来说,一个棋子旁边的空位是它的“气”,左相先是下了一个白棋(指代王),旁边是空的,那么这个空的位置就有白棋的“气”。可以理解为王下了一步棋,用拖延战术,为兵判之女成为中殿争取了时间,暂时气势旺盛。
如果这个白棋旁边,是同色棋子,两个棋子的“气”就会连在一起,变得更强大。可是呢,左相偏偏把自己的黑棋下在了白棋旁边,黑白棋子紧挨着,那么黑棋就断掉了原本白棋的“气”。
相互作用下,既然黑棋去断了白棋的“气”,黑棋自己的“气”也自然灭掉了,所以说是将自己往死境逼的下法。指的就是将女主贞儿假扮侄女送进宫的这一步棋。左相知道这一招是危险而大胆的一步棋,搞不好会让自己家门覆灭······
结合前面王下棋,以棋子喻臣子,殊不知王自己也是别人棋盘中的棋子!这场博弈,在导演巧妙的调度下越发显出趣味与智慧了。
————————————————————
————————————————————
《红丹心》5-6集镜头语言分析,权力还是恋心?张赫会是忠臣吗?
之前分析过导演很喜欢用对比手法,利用光影、色彩、空间等等,第5、6集有几个段落,也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关系。
女主要帮尚宫治疗这段,体现了她的为人品性,铺垫尚宫即将从左相的人,转变为自己的人。
同时也对比了赵淑仪的品性,赵淑仪让东琴去打听,一旁的尚宫说如果这样会害了东琴的,而赵不以为意、嘲笑贱婢。
赵淑仪虽不坏,还对王一片丹心,但因她出身位阶高、加上娇生惯养,她眼中看不到比她更低的人,不把下人的安危当一回事,默认“下人替主子受罚是天经地义的事”。
还有等待拜见大妃时,赵淑仪身心脆弱昏倒的情节。这些都侧面表现出赵淑仪缺乏了做一国之母的资质,两位淑仪高下立见。
另一个运用对比手法的是左相与大妃相见的情节。
现在与过去的场景都有花。但过去是青葱的树木、粉嫩的樱花,两人服装皆为浅色,显得年轻和纯粹,左相一袭白衣干净清爽,大妃宛如少女。
对比现在,红花落了满地,有种繁花落尽、时过境迁之感,两人服装都是深色,黯淡而沉重,左相退半步的动作,显然这已是不能实现的爱情。在“权力与恋心”之间,他一如既往选择了权力。
而王似乎是既要“权力”,也无法抛弃“恋心”的人。
即使说着“我要抛弃你了”、不见她、冷落她,却还是接受了左相,承认她是左相的侄女。
两人的爱意都体现在小小的细节里,他一眼就能看出她没睡好,见面就说会叫人开安神药;明面上见面一句话也不能说,但是擦身而过时故意碰到她的衣袖。
她一个拽袖子的动作,他立马就忍不住、满眼担忧地问:“你怎么了?出什么变故了吗?”
她也瞬间会意,原来他还是这么关心自己,同时也心疼他被困在宫里,无法表露自己的感情,压抑地活着。
心意相通的两人都聪慧又识大体,没有拉扯和误解,她没有把世仇的矛头指向他,把对方的安危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比起大量直白的谈情说爱,这种坚定选择的、不能言说却暗中汹涌的爱意更加婉转动人。n
导演用两个镜头表达了作为王的压抑处境和对她的爱意。下面这一幕,屋内一片漆黑,方形的门形成了“框”,把他框在里面,象征被身份禁锢的、不自由的处境。
同时,门也是这个压抑的封闭式构图中唯一的“换气口”,唯有他看着十五的圆月,想念着她,他才得以踏出门,暂时脱离束缚,获得喘息的空间。
就像先王驾崩时,他来赴约时无言的拥抱。她是唯一能让他卸下一切、尽情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心灵的休憩所。
虽是形势所迫,但她决定成为中殿,似乎不是坏事?比起蒙在鼓里的密会,两人坦诚后联手,也许能兼顾权力和恋心呢?
原本我以为左相是反派,兵判会帮王获得实权,但从5、6集看来,已有反转的势头?
或许,左相真的是忠臣?一心想把李泰培养成配得上这位置、配得上自己辅佐的君王,而兵判的野心会逐渐按捺不住。
左相多次教王,身为一国之君,该如何如何行事,什么行为是莽撞、无德、轻率的,还多次说:“请让我成为殿下的臣子。”现在又教女主,提醒她利用好最大盾牌。而她学得也很快,立马就连用两次,化解验身危机。
当然,左相最直接的动机是先保住她,威胁王就范,接受朴淑仪,等于接受自己,这样实权就还在他的掌控中。
他故意用“五马分尸”这种词来吓王,正是拿捏住了王的“恋心”。
另一方面,他对成为朴淑仪的女主态度似乎有些不同以往,像是对王的态度那样,在掌控中引导、教学······也许左相也看中她有做国母的资质。不仅要做King Maker,也要做Queen Maker?
尤其第6集结尾处,左相跑来,远远看到,王掀起盖头···僵住的动作,左相太了解王了,根本不用千里眼,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无论是跑步而来,还是疑问的独白:“她是没走,还是跑回来了?”都暗示着,事情并不完全在左相的掌控之中了,即使他平时表现得老谋深算,还是有他算不到的,出乎意料的变数。
而左相会是真正的忠臣吗?这个人物越来越有魅力了。
目前看来,左相最大的变数当然是女主。然而还有一个小的变数,在胖胖的内官身上。
内官一直是左相的势力,监视着王的一举一动。有一个小细节,王出巡时要求撤掉朴淑仪的轿子,一开始内官没有听令行动,王大吼了一声,然后旁边一向不眨眼的左相闭了一下眼睛、微微低头,一种“随他去吧”的表情,内官看左相眼色,才行动起来。
对左相这样忠心耿耿,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的内官,居然背叛了左相?
内官约兵判见面的这段戏非常有趣,一开始是内官坐在屏风这面喝酒,接着兵判进屋,内官起身行礼,然后换到了另一边的位子坐下。
他换座位了,镜头也跟着从左边移到右边,兵判的脸这才露出。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换座位的动作,结合内官后面的话,是他主动约兵判来的。
暗喻这个内官背叛了左相,他换阵营了!不知道出于什么理由,或许想两头得利益?可想而知,兵判如果知道了男女主的关系,他怕自己女儿当不上中殿,自己当不上元子祖父,大概率会想办法加害于女主。
总之,这段戏的隐含信息非常丰富,不需赘言,一个换座位的动作就揭示人物的立场变换,为后续剧情推动拉开序幕,可以看到导演的调度能力之强。
第6集结尾,导演的审美依旧在线,烟火盛典的场面有着新奇又诡异的美感。
烟火把整个宫殿都照亮成红色,点题“红丹心”的同时,与第一集结尾对应,同样是火花,一个天一个地,今非昔比,故事升级。
一亮一灭的血红色火光也犹如危险的信号灯,渲染着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导演巧妙地利用光和色彩创造出了影像的内部节奏,再一次展现了出众的影视美学!
————————————————————
————————————————————
更新:
第8集左相的真正动机揭晓,他并非贪恋权力的丑恶权臣,而是真正的“王制造者”。
但左相手段异于常人,为了掌控一切人和事能如愿发展,他做事的习惯是先拿住别人的“命脉”,以达到掌控的目的。从威胁女主刘贞的方式可以看出,这是他的惯用套路。
还记得第一集开局,左相也是拿王室命脉(废黜世子)威胁、掌控先王的;如今又用刘贞的性命,迫使王接纳自己。
可以说这招屡试不爽,让左相变得越发傲慢。他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像“影子”一样在暗中操控别人。
仔细品味导演的用意,先是拍左相影子、两人隔着门对话,随后刘贞又为何突然拉开门?
我理解这一幕是预示着两人关系破局的转折点,拉开门,也拉开了反击的序幕,隐匿于幕后的操纵者显现出真貌,代表着刘贞正式打破了左相暗中操纵的那一套。
聪慧的刘贞,也看穿了左相的弱点——大妃。
她料到左相将会在初八那天杀她,特意把大妃拉在身边当“人质”,还告诉大妃左相会过来。说明她早已料到两人关系不寻常,内心算好左相会来救大妃。
左相又急匆匆赶来、过激的反应又是为何?
如果是一般人的反应,可能夺过茶水泼掉,或直接把杯子摔了吧,哪有把滚烫的茶水倒在自己手上的操作?
镜头特写左相的手被烫到冒烟,一方面可以表现左相被威胁到,此刻生气、愤怒的心情,另一方面是让他“受伤”。如果大妃的性命受威胁,那么他也会受伤的。应了大妃那句:“每次你都会救我不是吗?”
再看第7集那过分唯美的慢动作坠湖,左相为了册封中殿一事,让大妃交出内命妇大权。回忆中左相让她成为先王后宫时,特写两人落泪,说明他对她并非绝情。
如今也是一样,大妃一心为左相,什么都愿意做,不惜投湖。而左相此时也无法坐视不理,去拉大妃结果一起坠湖。
乍看之下,“爱的转圈”情节设置得十分突兀,也完全不符合他们年纪和身份。可仔细想,也许导演是想要体现他们的感情也有几分纯粹如当年,纵使他选择权力、放弃恋心,也不代表他能看着大妃陷入危险而无动于衷。
真到危及性命的时刻,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去救她,用自己的后背为她挡住伤害。
但是要论深情,还是得看男女主,很喜欢他们每次都直接向对方诉说爱意、心疼对方,可无奈的是他们除了诉说,其他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他说“我的爱意,毫无用处”。
但是他聪明又胆识过人的老婆能够为他开辟一条道路,给他彻底铲除政敌的机会,就如同骑马的画面中她始终走在王前面,仰角镜头中她就像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不急不缓地路过太阳。
第8集刘贞这一人物的高光达到极点,镜中坚定的眼神、和未映出的半张脸,代表她已秘密地谋划好一切,只待揭晓。
左相与夫人的对话也侧面描写了刘贞从小就优秀过人、不输男人,也只有这样的女人,才能斗得过左相,甚至斗得左相心服口服,让他开始反思起朝鲜的历任君主,可能都不敌她贤明。
她不仅有中殿之相,更是将相之才。
面对刘贞的威胁,左相选择去质问更好掌控的王:“为什么要救逆贼之女?”,对于左相来说就是“挑软柿子捏”。
双人对峙场景中,两人各占据画面两侧,一坐一站,王的坐姿略显颓废、整个沉在黑暗之中;对比左相站姿挺拔、气势汹汹、脸部有光线,孰强孰弱的权力关系一目了然。
然而到了三人对峙的场面中,光影的调度变得十分微妙,面对刘贞的强势来袭,变成了左相被夹在中间,暴露于光线的明暗交界之处。
左相不再是躲在幕后的影子,他的把戏已经被摊在阳光之下,进退维谷。局势发生了180°转变,主导权到了刘贞手上,她把左相的生死大权交给了王。
还有一处光影的调度很有意思,前面3-4集分析中分析过,导演很喜欢拍人物脸部的明暗对比,为了营造有隐藏之心、各自盘算的氛围,通常光源都是烛光,可是审问郑尚传的这一幕,并非一般的烛光,而是用阳光来制造强烈的明暗对比。
我认为是为了突出他的人物弧光,一半的脸在黑暗中,代表他有所隐藏,指认左相也的确是谎言,可是另一半脸被阳光照亮,代表绝对的光明,之前也说过太阳象征天子,这种的打光彰显了尚传对王忠心耿耿、毫不畏惧的精神。
要说,难道王不够聪明,不知道如何扳倒左相吗?当然不是的,刘贞不惜赴死,也要保住她的人,并帮助王铲除政敌,她也可以选择再次逃亡,也可以选择留下赴死,至少,她还有选择死亡的权力。
但是王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力。因为一国之君的身份,他必须活下去,没有牺牲自己这个选项。同时他又是有情之人,无法抛弃所爱之人。一开始郑尚传就告诉他,只要揭穿刘贞假侄女的身份,就能铲除左相了,但刘贞也会死。
王不忍,他无法用她的死亡去换取任何,因此这里的台词,并不是同意她赴死的意思,而是对自己深感无能、无法保护亲人和爱人的嘲讽。
合房之夜跑去刘贞的寝宫,看她不在,又冲出来时的表情,似乎除了爱,还有很多很多的担心。担心她会不会留给他密信后就赴死了?担心彻底地失去她的心,让他一刻也无法忍受了。
黑夜中,火红的睡袍象征着他炽热的一片丹心,无惧风雪,在每个十五月圆之夜,穿过最艰难又阴暗的路,如期朝她走来。
————————————————————
————————————————————
更新:《红丹心》9-10集镜头语言分析,新棋局的隐藏信息?成为圣君的关键
随着剧情快节奏推进,王的棋盘也有了突破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下棋时的不同表现手法。
当初拉拢兵判时,用的是让棋子自己“变色”的表现手法,白色变绿色,暗示阵营转换;这一次,不是拍“变色”,而是王拿起一颗新的绿棋,用特写镜头拍他手执绿棋,一下两下把原本的白棋都干掉了。意味着什么?
比起棋子自动变色,手推棋子的动作凸显了他此时的主动地位,强势出击,毫无惧惮,强行把白棋替换成绿棋,即强制让左相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人。
下一幕,新的棋局已经摆好,除了一颗白棋,其余都已经被绿棋攻下,结合“以棋喻人”的转场,可见白棋位置对应的人是左相。这盘棋局究竟有何言外之意?
首先要问,为何王手中这枚绿棋有这么大的能耐逆转局面?注意这颗绿棋是新拿的,原本不在棋盘上。绿棋是王自己吗?因为下一个镜头王走入朝臣中间,停下来看左相?n
我倾向这枚绿棋是刘贞。她来到王宫中,如同一枚新的棋子为棋局带来了变数,她用智慧与胆识制衡住了左相,让左相臣服,经过一番考验后,左相下定决心将她推上中殿之位。
左相把功臣们召来自己家,表明自己内定中殿之意,隔天功臣们奉左相之意上朝提出内定中殿,王顺水推舟,达成一致。所以本质上,推动这一切、让棋局翻盘的人正是刘贞。
另外,手推绿棋这一动作,除了表主动、表强势,我认为也有“借势”之意,如果不是借着刘贞的聪慧,王还要多久才能逆转局势呢?
当然,并不是说当棋子利用她,王一点都不想利用心爱之人(这是他和左相的根本差异),所以一直推开她,希望她逃离,但是刘贞自己选择留下来,成为他的“绿棋”,他的中殿,为他铲除政敌、开辟道路。
现在棋盘上,唯独左相一人仍是白棋,这点也很有趣,因为他致力于做制衡君王不发展为暴君的人,他表达忠孝的方式,是站在君王的对立面,紧紧盯着、操控着事态发展在正轨上。因此他不会彻底变成绿棋。
10集结尾大妃问左相想守护的是谁,左相的回答再次明确了他效忠的对象。主语是“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需要这样的王后,所以他的一片丹心向着“国家”,而非某个人。为了这个对象,他可以利用、抛弃任何人,包含“恋心”。
因此他们的决裂是必然的,阴沉的蓝色冷调画面中燃烧的红色轿子形成对比,这把火烧掉了大妃的退路,也烧掉了她对他仍残留的“丹心”。
从感情层面,大妃确实是错付了,一次又一次地被左相利用又抛弃,可以理解她的伤心。
从大局角度,她又确实缺乏内命妇之首的格局。有很多小事都能佐证,比如大妃无缘无故,在人家儿子面前讽刺贞敬夫人因为权力而对她俯首称臣。
贞敬夫人被激怒再先,又见内定中殿后大妃大势已去,忍不住戳穿了大妃权力背后的虚妄,实际上她只是一个既无德,又得不到丈夫青睐、没有势力和子女,只能孤独终老的可悲之人。
贞敬夫人也非等闲之辈,她派松柏跟踪左相,并非左相意志,而是她自己的安排,箭在弦上,是意料之外的危机、潜在的威胁者,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夫人,这集又是爆发又是跟踪,也许之后还会有故事?
被贞敬夫人激怒的大妃,下一幕就诠释了她的无德,当她看到农民施肥耕种的画面,居然说是丑陋的东西,她觉得丑陋是土地,还是衣衫褴褛的农民呢?嫌弃味道就下令烧掉衣服的大妃,又怎会体恤百姓之苦呢?
还有刘贞和尚宫的对话,说大妃平常都不管事儿,放任内贼吃空王室钱财。侧面反应了大妃并不称职,不够内命妇之首的资质。n
赵淑仪也是一样,一个不顺心就抄起东西狠狠砸东琴的头,生性骄横和感情上被骗不受宠根本是两码事,她就是没有做中殿的品性和气度,智慧和心计也远远不如刘贞和大妃。
赵淑仪的愚昧计俩恐怕只能骗一骗傻乎乎的东琴了。关于东琴也有个细节,赵淑仪获赏赐的彩箱,和彩箱匠大叔送给东琴的彩箱一模一样。也许之后会成为赵淑仪诬陷东琴偷东西的伏笔······
赵淑仪和大妃的联手这一幕,与刘贞和王对话的场景相邻,导演用服饰的色彩划分了阵营。刘贞穿上了与衮龙袍一样的红色,赵淑仪则穿了与大妃同色系的绿色衣服,区别出了两方对立阵营。
赵淑仪太天真,没想到大妃要拉她当替罪羊,兵判识破大妃心思,赶快去收拾女儿闯的祸,情急之下跑去向左相求助救人。
左相与兵判之间被门框的不规则形状切割开,不和谐的画面表示两人处于分裂状态,尖锐的角度朝向兵判,暗示这一时刻兵判的立场气势较弱。
另外这个镜头中,左相的下半张脸有阳光,可以说左相沐浴阳光的场景越来越多了,比起前面几集黑暗的烛光。自从他被刘贞逼到阳光底下后,就出现了很多面向阳光的画面,表示他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现在是向着王的。
目前为止,左相与兵判的3次饮酒各有高下,第一次是兵判单手-双手接酒、眼神变化,暗示阵营要变。
第二次是左相主动为兵判斟酒、兵判手抽走,表明阵营。
第三次是兵判主动双手接酒、左相扣酒杯,交易决裂。n
用3次饮酒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选择,很好地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句话。
左相这一次倒掉酒水、倒扣酒杯,明显是比上一次兵判手抽走的动作更强硬,两人已经没有场面上喝酒的理由了,是彻底的决裂。
说到兵判为女儿插手这件事,派判尹出面,也是怕自己被灭门,要说他真的多么爱女儿吗?兵判一直催促合房生元子,听闻合房失败后一脸失望。明显和另一个父亲刘学秀的反应形成了强烈对比。
刘贞能成长为如今的样子,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她要继承父亲的路。当她在黄昏中缓缓前行,父亲的箴言以旁白形式出现。
刘学秀的话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不“谋求私利”,可以对比衡量一下兵判把女儿嫁进宫的动机。
第二个是“百姓”,在刘贞的启发下王明白了祈雨祭,以及体察百姓的必要。
第三个是“王比天重要”,这点和左相应该是比较合的,上天的旨意人不一定能通晓,但是圣君还是暴君却是可以直接影响天下的。
其实刘贞不是从这一刻才开始决定放下仇恨、走父亲的路,她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有些时候是不自知的,无论是说大米是“百姓的天”(民以食为天),还是祈雨祭的意义,她已经在无形中引导着他成为明君。
当李泰开始反思自己身为君王,眼中却只有权谋、仇恨,而非体察百姓时,我觉得《红丹心》的格局打开了,立意也上升了一个格调,不局限于爱情与权谋的刻画,三位主角真正的“丹心”都逐渐明朗。
一片丹心永远向着百姓,才能成为圣君、缔结盛世吧,无论古代还是今日。
————————————————————
————————————————————
更新: 11-12集镜头语言分析,十月暗藏玄机,大妃的深层悲剧
12集结尾揭晓和尚便是十月,其实导演早用镜头语言暗示了这件事。
下面这组镜头,先拍后苑耕种的百姓,他们毋庸置疑是王的人,紧接着和尚出镜,由此及彼,用意为何?
如果这还不够明显,再结合和尚与大妃的对话,他都直接说自己是十月下旬出生了,想必,“十月”之名由此而来。
此人身世、身份、阵营,浓缩在这一场戏中交代得明明白白,为结尾反转做铺垫,再次感叹导演精炼的镜头语言,处处有玄机!
再比如下面这一组场面调度,再次将“影子”运用到极致!
老谋深算的左相擅长从现象看透本质,在左相的“注视”下,大妃背后的影子慢慢显露出来。大妃原本在画面中央,但随着镜头移动,变成影子占据画面的中心,影子现形,而大妃的脸“模糊”至完全“隐去”。
最终变成了左相与影子的对峙。影子是谁?剧情表面,给大妃出谋划策的是和尚,但实际上“影子”是王,李泰。纵使这一幕上演时和尚十月的身份还未揭开,也可以仔细看影子的轮廓细节,影子似乎是戴着高帽的。
呼应前文,那时是左相担任“影子”,在幕后掌控局势,现在角色180°转换,李泰变成了“影子”,在幕后下了一盘大棋。因此影子在这里除了代表暗中掌控的人,也隐含着权力主体的置换。
比较特别的是,这一次有第三方夹在中间,即大妃。在镜头中隐去的大妃,无疑是傀儡,李泰想借大妃之手,分裂左相稳固的权力结构罢了。
而不够聪明的大妃错把致命危机当成了机会,做起了谋反之事。剧情上,大妃的行为动机是对左相由爱生恨,伤害他守护的朝鲜,就能伤害到他。
如果只停留在这层,还是因为“爱”,那这个人物是有点可惜的。但是下面这段话,让我对这一女性人物有了新的理解。
字面上似乎是“女王觉醒”,批判父权制王朝男性的绝对主导权,但纵使在父权体制中她作为上位圈女性还是获得了掌权的可能性。
但有一点大妃说错了,不是朝鲜赋予她的权力,而是左相赋予她的权力。若没有左相扶持,她根本不会在这里。而这种扶持的本质是利用和操控。
过去她是依附于左相的傀儡,但是如今她是跳下李泰陷阱而不自知的小丑。而她错以为自己能在男性主导的体制下获得单独胜利?
这是大妃这一女性人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的悲剧性。左相的讽刺和悲剧又是另一种,他最害怕的是什么?
暴君。
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亲手扶持的大妃,同时也是深爱的女人露出了“暴君”本性。
另外,导演也用相似的构图来对比大妃和刘贞的高下。
这两个镜头放在一起,上面是黯淡的冷色调,大妃站在被门“框”起来的亮处,光线冷白僵硬,她走进空无一人的朝廷,暗示着步入黑暗的未来。
下面则是暖黄色调、有柔和的自然光透进来,刘贞暂且隐于黑暗处,但两边大臣簇拥,她光明正大地走向明亮的未来——王的身边。
但是,此刻李泰因昏迷“缺席”而暂居“幕后”(帘子的象征意义),刘贞以内宫身份“代替”李泰说话,所以这一幕,她像一个真正的君王一样走过众臣,站在幕前。
相似的构图,却是完全相反的元素,对比出大妃与刘贞的差异和格局。
虽然睡了一整集,暂居幕后的李泰仍然亮出狼爪,再次强势出击!
先是巩固兵判忠心,给点甜头,再警告一下。一坐一跪,一高一低,权力关系尽现,相比之前与左相对峙,这时的李泰明显更有余。
接着又跑去警告赵淑仪,“你似乎正处于下风”一语双关,既指游戏,又指她参与谋害内宫之事的处境。
这里李泰先轻轻扶住肩膀、后握紧,赵淑仪的的微表情由微微含羞,过渡到受威胁、恐惧又愤怒。顺便一提,赵淑仪的英华堂含义——“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出自《礼记·乐记》,指草木之美,也用来“喻帝德”,所以赵淑仪原以为能成为中殿,但这里仅指后宫的美好德性,和顺的情感在内心,外表就会有神采。结合剧情,可能是李泰希望她心气和顺(老实待着)。n
李泰打点完兵判父女,依旧不忘去耕地,立誓要强大起来守护妻子和子民(顺便向农人炫耀一下老婆~)n
后与和尚十月里应外合,在祈雨祭之时自导自演了一出中毒戏码。
和尚念经和祈雨祭场面交叉剪辑有迷惑效果,给人一种正在做法下咒的错觉,而蜡烛熄灭的下一个镜头是降雨,所以实际上应该是十月在向弥勒佛祈雨。
祈雨祭的鸟瞰镜头,天降大雨、丰泽百姓,具有仪式感。
这似乎对应的就是之前李泰和郑尚传的密语“天降大运”,因为对于干旱已久的土地来说,大运,就是雨水了。
服毒之前安排好一切,忙里忙外好不容易躺下,还不忘去老婆梦中安抚一下情绪~
刘贞的角度,梦见君王(龙)是清风即将来临的胎梦。在快节奏的权谋剧情中,有舒缓平衡节奏的作用,而且两人在一起时色调都会整个明亮起来,是难得放松下来的浪漫时刻。
结尾醒来的房间,屏风和挂画都是竹,竹的意象来源于刘贞送的折扇题字——“纸与竹而相婚,生其子曰清风”。“竹”是生活在竹林县的刘贞,“纸”大概是以前她以为他是书生。
诗的前半句已然完成,后半句也该在16集之内应到,预告中刘贞宣布怀孕,应该不假。
目前大局在李泰的掌握中,但仍留下了一些小隐患,比如十月的赌徒父亲,以及十月的身份即将被戳穿。
结尾处派人杀十月的蒙面人是尚膳的手下。
这里尚膳微微转头示意,导演特别给了手下一个镜头。
虽然是墙头草却也是打不死的小强,尚膳派人杀和尚,并非真心投靠、协助大妃,而是看大妃偏爱和尚,他的动机是证明自己更有用,虽然是左相眼中没有剩余价值的人,也是大妃口中为了不被抛弃什么都愿意做的人。
因此他为了不被大妃抛弃,要先除掉大妃心头好,不管对方是人是佛。
每个人物都非常立体,有自己的动机、野心、算计、选择,人物盘根错节般相互制衡,环环相扣,导演在浓缩精炼的镜头语言中暗藏玄机,值得仔细品味~
——————————————————
——————————————————
更新: 《红丹心》13-14集镜头语言分析,结局HE还是BE?王是暴君吗?
即将迎来大结局,最令人好奇的无疑是结局的走向,还有一些对情节的误解与疑问。
继续从镜头语言给出的线索讨论:
1、预测大结局是HE还是BE?
2、操控大妃的李泰是暴君吗?
3、十月之死的真正作用是?
首先,导演讲究细节,隐藏了许多有用信息,容易忽略,比如背景画面——屏风上写的诗句有什么特别含义?
之所以注意到屏风,也是导演故意为之,调度光影明暗突出了主次,原本该是视觉中心的人物隐于黑暗,而来自下方的光源让屏风上的字变得显眼,吸引注意力。
屏风的诗句出自中国古代《诗经》中的一首<大雅·桑柔>。是一首劝谏诗,主题大意是劝谏君王要“安民保民”。
全诗十六章,先讲了国家因暴君产生祸乱的背景,而屏风上截取的是第五至第八章,劝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几点:
1、君主本身要谋虑周到,做事慎重,任用贤良。
2、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
3、为政昏乱行暴政,上天感念百姓之苦,降下天灾、土地荒芜,是天之惩戒。
4、再次强调“用人”,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选用贤能。反之任用小人则百姓受苦。
这样看来,并非是毫无意义的道具,而是符合剧情、暗含主题的重要提示!
结合前面剧情,李泰让农人在宫中耕种,为干涸土地祈雨,在刘贞的引导下意识到成为圣君的关键是体察百姓。
大妃成暴君,任用小人宦官,百姓生灵涂炭,朴掌令上疏劝谏(朴掌令是左相儿子,深受父亲影响,刚正不阿的性格是左相本质的展现和延续)。
显然都对应到了诗句的内容。
按照本剧主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丹心,各自想要守护的事物。
除了爱情,已知刘贞的丹心引导她走上父亲的老路,让李泰成为圣君。
左相是一片丹心向国家,演员张赫在采访中曾说左相这个人物“表面上是郑道传,实际上是郑梦周”。
郑道传是改革派,讲求推翻、革新的权臣;郑梦周是稳健派,忠心耿耿,希望维护现有体制的基础上改善。郑梦周写过一首《丹心歌》:
此身死了死了
一百番更死了
白骨为尘土
魂魄有也无
向主一片丹心
宁有改理也欤
意思是身体即使死亡一百次,白骨成尘土,灵魂也消散了,忠于主上的一片丹心也不会有改变。
左相的丹心就是对国家赤诚的忠心。但是他强硬激烈的手段让李泰感到压迫窒息,剧中解释为左相对暴君的深层恐惧,让他习惯以他人性命威胁操控事态发展。
可以说左相很懂李泰,李泰并不完全懂左相,而左相和刘贞表面牵制,本质上对于“圣君的需求”却是志同道合的。n
可以发现全剧的人物都围绕着“圣君”这个主题,刘贞、左相都追求圣君,大妃走向圣君的反面成为暴君,又反过来体现了圣君的必要性。
虽然部分主要角色可以考究到其历史原型,但编剧仍强调是虚构、架空的意义,我认为正是对真实历史中难以存在的“圣君”的理想化追求!
尤其,编剧将圣君品质寄予女性形象——刘贞,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
上图两人对坐、谈政事的画面一分为二,展现了两人权力地位旗鼓相当、相互尊重与平等的理想化情境。
因此,从主题、人物塑造、镜头线索,编剧导演有意建构一个美好的乌托邦盛世!
刘贞和左相一柔一刚辅佐李泰成为圣君的happy ending,在这个架空的故事中,充分有理由实现!
李泰能成为符合刘贞和左相期待的圣君吗?
在背后操纵大妃、间接制造出暴君的李泰,是否才是真正的暴君?
当然不是!
说到暴君,全剧最有发言权的自然还是左相。
聪明的左相很快就知道那扇门背后是李泰了。
顺便说,如果本剧中常出现的意象“桥”的作用是“连接”,“门”的作用就是“阻隔”。
细分来看,“门框”(通过改变景框构图)表示分割、限制、压抑。
推开一扇门的动作意味着突破、打破、揭晓。
通过城门则是过关,通向安全或危险。
被钉死的门无疑是断绝生路,指向死亡。
回到左相得知门后是李泰这件事,左相在知情后,都做了什么?
得知刘贞怀孕,提醒她对外声张有危险,表示只要殿下回宫,无谓的骚乱就会结束。
和刘贞后面一样,左相也强力质疑了李泰的做法:“为了巩固王权令国家生灵涂炭,与废主又有何区别?”
估计这点也是许多观众觉得李泰可是暴君的原因。
后来,左相亲眼见到自己的同僚被杀害后悬挂在城门口,他愤怒地把剑架上大妃的脖子。
如果眼前不是深爱过的女人,他一定就像上一次那样拨乱反正、亲手除掉暴君了。
注意“剑”的作用。
对比,当李泰回宫、引入士林势力,功臣们又聚在左相家,左相拿着剑沉默地端详了一会儿,然后镜头特写他把剑放下的样子。
拿起还是放下?就是左相的表态。n
简单说,如果左相认为大妃背后的李泰是真正的暴君,就会像上一次拨乱反正那样推翻暴君,或在朝廷上揭发真相把李泰变成废君。
不可能说出“我想帮助殿下得偿所愿”这种话,还联手兵判故意让大妃拿走假的发兵符。
左相猜透了李泰的诡计,然后还帮助了他。
退一步说,左相觉得还好,但观众觉得不好。
理由是李泰布局时棋盘上消失的棋子,是不是说明李泰有操纵杀人的暴君潜质?
第14集开头李泰和他最信任的郑尚传讨论了,李泰是要挑拨离间大妃和功臣,夺回实权,何况权谋没有不流血的,但他根本没想到大妃会发展成暴君。
他的想法多半受所处环境和自身经验影响,从小在宫里被四面八方牵制、威胁、操纵,几乎寸步难行,习惯受法度、名分、孝道等体制约束。他以为法度之类也能约束大妃。
而真的暴君行为是跳出框架的肆意妄为。
管他什么法度、名分?法度名分都是我定的!御道我想走就走,杀生簿我说了算,你三司大提学敢反对?儿子不要了?能拉拢的就拉拢,不能拉拢的就杀,内宫怀孕?暗杀,殿下率兵回宫?发兵!
大妃的残暴是远远超乎李泰预料的。
上帝视角看,大妃是被李泰设计了没错,但是大妃的角度,暴君就是她的自我意识展现,是她由爱生恨的因种下的果。
因此不能说这都是李泰害的,左相深知这一切。
下面这个镜头绝妙,画面被分隔成两半,右边是大妃以前的世界——温室里的花朵,被“框”在狭窄深宫但花香萦绕的生活。
右边是她现在选择的世界——黯淡的光、脖子上被深爱之人划的伤,两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一点证明李泰不是暴君,就是他是一个“有情之人”。最明显的例子,是和刘贞的爱情。
他原本布的局是要和刘贞出宫的,但是刘贞被拦截、怀孕、东琴都是变数,不在他预料之类(确实布局不够周全,没想到的事儿多了点······)
还有李泰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会去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小时候他是不会的(踩鸡蛋情节),后来受到刘贞和母亲的影响,变得很“多情”。
比如总是眼含热泪;半梦半醒的幻象中(潜意识)也没有怨恨母亲,委屈巴巴但很乖巧;懂得郑尚传对十月的真心;刘贞提起东琴之死时,他满满愧疚的表情······n
李泰已经很善良了,在刘贞帮助下,未来有资质成为体察百姓的圣君。
第三个问题,关于十月之死,并不是无谓的“送人头”,而是本来就必须“牺牲”一个人,才能完成这个局!
就像汽油已经铺好了,只差一个点火的动作,才能燃烧起来。
但李泰有情,不忍心让十月去送死。可十月还是自己选择去了。
光化门的含义不必多说,原意喻“光照四方,教化四方”,仰角镜头拍是赞颂他大义凛然,明知凶多吉少,还是毅然决然。
郑尚传所谓“引起混乱”指的就是要对大妃说这些话。必须有人传这个话才行,而且要快。
故意放走的探子回报大妃殿下醒了,只是李泰他们的planB,用迂回的方式,会浪费更多时间,大妃的暴政也会持续更久!
十月的话目的是煽动大妃拿假的发兵符发兵,这样一来李泰就有了明明白白的大妃逆谋证据——说大妃伪造发兵符,物证有了,就有了废黜大妃的切实理由。
李泰等的就是这个时机还宫!
目前为止,人物行事的逻辑都能自洽,也符合人物自身性格和信念。
尤其在十月、东琴的死亡背后,我们看到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感,两个人都被拷打、死在同一个黑屋,但都有光照耀在他们脸上,象征为了想要守护之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且两人死后,他们所守护的那个人都真心地为他们哀恸、拥抱着他们。
特别是东琴这条线,一开始刘贞从死人堆里救出她,她报恩,最终方式就是成为刘贞的“替身”,换她活着出宫。死亡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回忆中的幸福模样让如今的悲伤氛围加倍。
还有尚宫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要送刘贞出宫,这里用倾斜镜头配上壮烈的音乐,让这个行礼看起来仿佛是最后一次。
编剧笔下留情,尚宫和宫女还活着,刘贞的人没有被赶尽杀绝。
可以看作为后面刘贞和李泰的矛盾留下了缓和、和解的余地。
刘贞作为李泰棋盘上最大的变数,把已经结束、清空的棋局,又重新摆回来的用意,似乎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拨乱反正”。n
首先,以棋喻人的转场出现了很多次,前面几次都是真实的场景,然而这一次因为是还原,这里是一个“情境再现”,并非真实地站在朝堂上对峙。
刘贞提出她的质疑,关于操控大妃让国家陷入混乱、间接害死东琴种种,李泰虽然不是暴君,显然也还没成为圣君,因为他的局有太多意料之外的变数,导致无辜的人受害。
参考《管子·任法》中对圣君的定义——“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
意思是“圣明君主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谋,依靠政策而不依靠议论,依靠公而不依靠私,依靠大道而不依靠小事,结果是自身安闲而天下太平。”
我猜刘贞可能会在精神层面“拨乱反正”,让李泰反省和成长为真正的圣君吧!
—————————————————————
—————————————————————
更新:大结局镜头语言分析,圣君与贤臣的理想格局!
《红丹心》以李泰和刘贞的中殿册封仪式完美落幕,最后穿插的独白定义了两人复杂关系的本质——在爱情的外壳之下,隐含的是“君臣共治”结构中“圣君”和“贤臣”的理想结合。n
导演巧妙地将之转化,在镜头语言上表现为从“穿衣”到“仪式”的画面,皆注重两人的对应、平衡、对称。
这部剧拍了很多次穿戴服饰的场景,强调仪式感。
还记得第3集分析中提过:一层一层的衣服增添了“重量感”,意味着身在高位所要承受的繁重礼节与责任。
对应第3集的“一重一轻”,或分别举行仪式(独牢宴、祈雨祭)时各自穿上繁重服饰;而结局则是交叉剪辑两人穿衣的特写和全景,强调李泰和刘贞要共同肩负重任。
再看下面这组镜头,鸟瞰镜头带来了仪式感,构图上始终保持对称,日月、阴阳、圣君与贤臣的平衡。
最后特写两张不完整的脸、各占左右两边,配上代表和谐与希望的绿色背景,表现了势均力敌,既相亲相爱又相互制衡的关系。
君臣观一直是历史题材中常常讨论的主题。编剧通过左相、刘贞的“丹心”,表达了对真实历史中难以存在的“圣君”的理想化追求。
然而圣君并非能够独立存在,所谓“君不可独治”,就像刘贞说的,她要牵制李泰,不让他走向暴君之路。因此需要好的臣子。剧中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刘贞,一个左相。
如果说左相是“表面上是郑道传,实际上是郑梦周”,那么刘贞可能是反过来的!表面是郑梦周,实际上是郑道传?
二郑区别在于对王权的认知。郑梦周的“臣权”来自于对君王的“忠心”,参见左相的一片丹心。左相最终以死守护了李泰的王权,让他避免沦为不孝子被贴满朝鲜八道,挨百姓唾弃。
而刘贞让李泰“头顶利刃”,符合郑道传所认知核心——“王权”来自于“臣权”。
具体表现为刘贞复兴士林的同时,又邀请另一股士林势力来制约,分庭抗礼,牵制王权。
而且李泰用了“利刃”、“可怕的臣子”、“政敌”这样的词,说明他很清楚老婆是狠人,如果他不好好表现,地位不保。
“圣君-李泰”和“贤臣-刘贞”的结合,是君臣关系的理想化模式。
上篇讨论过圣君的品质,其实真正具备圣君品格的人物是刘贞,为何又说刘贞是贤臣?
主要原因是,她的一片“丹心”就是要走父亲的路,辅佐君王成为圣君。
从剧情设计来说,如果编剧让刘贞当圣君,李泰就不能活了,两人爱情无法圆满。而现在的结局是情与权兼得的最佳方式。
或许会有疑问,这不是内命妇干政吗?大妃干政就不行,内宫干政就可以吗?
与大妃不同,刘贞是被赋予圣君品质的女子,不仅借左相之口多次说刘贞有将相之才,下面这段与士林元老相认的戏码再次证实了这点,刘贞是有思想根基的,饱读《小学》、《明心宝鉴》、《论语》、《中庸》这些经书,而且领悟道理不分男女。
这段也进一步明确刘贞的理想圣君之道,是以《中庸》为思想基础的。
“按照上天赋予的本性生活才是为人之道。”这句台词便是《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思想主要说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是教育人们:自我修养到一个至善至圣的理想人格状态,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盛世。
李泰对着王位独白的情节是李泰自我修养的过程,做到自省与慎独。
其中,中庸之道的原则主要有三:一就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感觉李泰在第一层,刘贞已经在第三层看着他了。
其实刘贞的人物形象是最高级别,完全理想化的存在,正如她身处一片自然而开阔的绿色环境中,她的抱负也是那样远大的。编剧将这样的形象赋予女性人物,也是对女性意识、女性智慧的宣扬。
因此《红丹心》的主旨,我认为是对圣君的追求,和“君臣共治”的理想化模式。
不得不说,编剧是有点底蕴的,“英华堂”取之于《礼记》,屏风上的劝谏诗出自《诗经》;还有刘贞以《中庸》为思想根基的治世之道。
故事的重点不在于爱情,政斗也只是手段,本质上还是讲君臣伦理。
比较有趣的一点,这部剧很喜欢拍人与鬼魂对话:
左相&刘学秀——互为宿敌的臣子,士林与功臣,直接了当地表现了“你死我活”的关系。
刘贞&父亲、李泰&母亲——血缘相承的关系。刘贞继承父亲遗志,李泰学母亲服毒求生。
李泰&左相——既是政敌也相互依存的君臣关系。
尤其左相这个人物笔墨占比最多,左相与李泰的君臣关系始终是矛盾又统一的,前期左相手段强硬,把李泰控制在手心,随着刘贞的加入,左相的权力地位被削弱,得到制衡,到最后跪在李泰面前,面朝阳光,象征完全臣服于天子。
左相&李泰,李泰&刘贞,这两组关系最大差别在于“信任”,好的君臣关系需要信任,而左相反复说不信任李泰,觉得他无德。
即使这样,还是没废黜他,而是手把手地教导,李泰也学得有模有样,不仅学了君王之道,把权谋那一套也学来了。
两个人的关系除了君臣,也有一点像师徒、父子。
在左相死后,李泰第一反应是“这么简单就死了?”没有真实感;去了一趟丧礼有实感了,回来跪地痛哭。
按说左相是最大的政敌,又是把他父母逼上死路的人,这样一个人终于死了,他没有觉得痛快,而是空虚、伤心。因为怨恨也是种情感,是可能支撑着一个人活下去的强大力量。
反过来想,或许这么多年,左相就是要让李泰怨恨他呢?就像他对自己儿子说的那句话。
不信任李泰的左相,最终用死完成了他对君王的忠心,而信任李泰并坚定站在他这边的郑义均,选择了违背王命——下面这个镜头均的脸隐藏在黑暗中。
两种忠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选择,这正是人物的复杂与多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坏善恶。
均选择了捷径,但这正是刘贞害怕李泰走的那条路。
刘贞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路是什么而选择不走吗?是不知道政治为何物而不走吗?
因为动机、立场、理念、选择不同,每个人都走向了不同的路。
大妃的爱恨情仇使她走上了孤独终老的路。
身后“耀眼”的不是权力,而是那份错付的痴情。
最爱之人死在自己眼前,却没有出席丧礼的名分,自己求死无门,孤独终老的结局才是对大妃最大的惩罚。
对应到第5集,左相去找大妃,当时大妃也说了“洗手做羹汤”那番话,而左相后退一步,当时落花仍鲜艳,如今只有满地枯叶。
可是当左相中箭,这一次镜头特写他的脚向大妃迈出了一步。
为了权力而选择后退的“恋心”,在将死之时才能靠近一步。
当时第7集唯美的慢动作落水戏之后,大妃说:“每次你都会救我的不是吗?”
那篇分析中我写了这样的话:
一切都有迹可循,合情合理的悲剧宿命。
左相最后一番遗言让两人的爱情显得更加悲切。比起表达爱意,恳切地希望对方活下来,明显更有力。
如果再来一次,左相还是会选择权力而放弃恋心的,这是他的执着。
另外,这部剧其他人物塑造的完成度也很高。背后默默支持左相决定的贞敬夫人,放弃了作为女人的权利,成为了家族的元首、丧主。懂得取舍,能屈能伸,配得上“贞敬”二字。
还有兵判父女,兵判看着“英华堂”三个字担心起女儿,然而被流放时,女儿真的变得“懂事”起来,说要守护家族,兵判的内心想必五味杂陈。
兵判被抛弃、流放的原因,除了先王时期埋下的对功臣的积怨,最主要的还是忌惮外戚专权,兵判的权力拿得太多了。
从来都是一个人下棋布局,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两人对坐下棋的场面,画面上来看,无论棋盘,还是对坐的水平镜头,都暗示两人的权力关系势均力敌,那怎么行?
说不定兵判那时远远看着左相的丧中烛光,已经预感到了后续结局——这是功臣派集体的惨淡落幕啊。
功臣衰亡、士林兴起,本质上是党同伐异的政治,两派争个你死我活。
可无论哪一派势力变得过于强大,被打压而逐渐缩小的都是王权,然后王又要反抗、复仇、巩固王权,哪里顾得上百姓呢?
循环往复,李氏王朝就在王权与臣权之间的斗争和内耗中走向衰败。
对于这样难解的君臣伦理悲剧,《红丹心》展现了批评性思考,并寄予了高度理想化的圣君与贤臣“君臣共治”模式。
背后的深意,早就隐藏在最初的海报中!
在“一家独大”的功臣派代表选手左相,以及“卷土重来”的士林派代表选手刘贞之间,身为君王的李泰只得“夹缝中求生存”······三人形成的三角型本该是稳定的结构,但倾斜镜头暗示着权力的失衡······
从开篇到结局,导演的镜头语言都细节满满,唯美大气的视觉风格呈现出电影质感,是真正的用镜头说故事;编剧不负所望给出了理想的结局,尤其在立意、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方面,笔力不俗。
当然也不能忽略演员们的深情演绎,明明黑眼圈和病态脸色都是剧情所需来着,白白被误解了那么久的准啊······
最后,希望我的镜头语言系列分析能将制作组对于艺术的“一片丹心”如实传达给喜欢这部剧的大家!
我们就用李准下班的心情,轻快地和《红丹心》告别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霧風誌,在其他优秀的韩剧中见面吧!)
某种意义上的sad ending,男女主的爱情还是在他只是个书生她只是个彩箱匠商人时最美好——同行于盛开的水仙花丛和李花下,男子赠女子鬓边花,女子赠男子折扇。第三集开头银杏下的暗伤,像在默默诉说任凭四季流转我还是最爱你。然而男女主的感情在刘贞刚进宫,李泰溯洄从之的一幕之后,几乎就可以宣告结束了,之后再也不是从前年少纯洁的美好。看久了刘贞后来端庄得有些冰冷的模样,真是怀念她从前的狡黠和秀美。
其实剧并非完美,但是能让刘贞从被庇护的位置走出,成为悬在李泰头上的一把剑,觉得编剧真是有想法。李泰和刘贞既然成了政敌,那么爱情多半是不保了。今日感情深厚能够互相容忍,将来有了积怨就不见得了,而中殿若有了孩子,只会受到更多牵制。
契红丹心之名的不止刘贞一人,还有披着奸臣皮的左相。刘贞和左相对自己的追求都有着“泯灭人性”一般的执着,忽而圣母圣父到了极致,只是放在剧中也算能自圆其说。
大妃也非常出彩,起初像个花瓶,只是任由左相摆在宫中,外表很对得起大妃的名分。而后她的内心世界逐渐展露,演员的眼神哀怨得可以刺痛人。左相了解大妃,他一直知道大妃的愿望不过是等待夫君回家为他洗手做羹汤,是他将大妃栽成了一株美丽的花,故意将她放在宫廷以供自己驱遣。但是他不够了解女人,大妃能够容忍左相将国家放在自己之上,却不能容忍突然多出来的一个女人——刘贞,取代自己的位置,于是不再甘心只是做一朵听话的花。她有恨也有野心,有深宫经年累月学到的政治经验,即使很匮乏。除了满足权欲,大妃也想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被看见吧。所以若要她流血,她也一定要将这个世界化为地狱给她陪葬,这是她被埋葬大半生后想要得到的“活过”。左相利用了大妃的愿望,知道大妃不会轻易和自己争权,而他最后却说什么是自己忘了,一直很后悔,说了一大堆情话。其实他骄傲自负从不在意他人看法,最后的情话一定不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什么深情形象以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大概是他真的希望大妃能够快乐起来吧。把所有罪责都推给他,明白自己是被爱过的,那么他以为的温室之花又能重展笑靥了。可是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说到底还是消泯了大妃作为人的存在吧。大妃是左相这样冷酷的人难得有过的柔情,可他到底不曾真正尊重地爱过她。
刘贞在知道真相后,决定和左议政一起牵制王这是必然的结果。原因有二:n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说,刘贞一开始的格局就是站在国家治世的高度上,这也是左议政愿意支持她的原因。她一直笃信好的治世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与忠”,即君臣有义。若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若臣失忠于君,则君名存实亡,国亦名存实亡。这也是孔孟最核心的治世之道。所以左议政一家独大压制王权时,女主破局帮助王,因为她认为这是臣下对君王没有忠心,把君王当傀儡,这样王没有精力思考民生(这从他看到在王宫劳作的农民说的话就可以看出,为了活命夺权,他都无暇顾及百姓),被动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权争夺战,国家也会在内耗中走向衰败。n反过来,如果王权没有牵制,就会出现昏君或暴君,国家同样会陷入腥风血雨。而这次大妃暴政的幕后始作俑者是王,虽然这是权术博弈的方式,但和当初功臣陷害女主家的方式如出一辙,与女主希望建立的君臣有义,臣君有礼的平衡治世背道而驰。n二是从个人层面来说,人无完人,圣君不可能是天生的,一定是要靠后天引导的。对于王而言,终究只是普通人,多数人处于王弱势的处境下,想要翻盘,的确需要剑走偏锋。但引起的蝴蝶效应,以及造成无数无辜人悲剧的结果有多可怕,很难预计。同时,在尝到利用权术获得绝对权力的甜头后,人是会上瘾的,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初心,成为权力的狂徒。要知道,燕山君就是前车之鉴。n王对刘贞的感情有多深,刘贞一定是知道的,她同样也爱着王,所以她绝不可能让自己的爱人远离正道,她当中殿的目的除了复兴士林,更重要的是为了辅佐爱人,建立一个惠民的国家。当她捕捉到危险苗头时,她一定会行动起来,用各种办法引导王,走向正途。牵制绝对化的王权就是未雨绸缪,制衡权力分配,防止日后失控的局面的最好方法。而在这平衡君臣权力关系的同时,重建君臣之间良性的关系,引导君王以礼于臣,归化臣忠于君,这样天下才能太平,自己和丈夫才能更恩爱。于国于爱人都利。
1 刘贞:看到有人用圣母形容女主,我觉得不确切,但这个角色虽为年轻女性,却并没有小儿女情态和对爱情过多的欲望,反而,她更多展现的是儒士或史家的气质?刘学秀教女儿读书明理求道,也让她骑马接触民间,有民本的思维。确实是按照明君培养的。n士林之女,世子妃,逆贼,中人商贩,左相侄女,淑仪,王后。几经周折,刘贞恢复本名,走到了既定的位置,替家门昭雪,父亲正名,扶持士林,保住了竹林县乡亲,也让老师重返官场,实现抱负。除了没有守护好东琴。n这个角色非常理想,身上有感召力,以往编剧会投射于男性的美德与行为,这一次投给了女角色,从温室之花走向权力场域,从后宫争宠走向王权制衡。前方有士林精神,后方有平民百姓,身为上位人,而无上位感,至少,我是第一回见。n还有除了男主的爱慕尊重,她也得到了左相的认可,我之前说过这不是慕色,而是慕才,慕德,慕贤,十分可贵。某种意义上,她也从精神方面继承了左相的意志,以她的方式打造李泰的掌权时代,抑制暴君的趋势,党争的再发。n韩古女性角色塑造在刘贞身上得到了突破,只是守衡永远比破坏要困难,政治斗争也比后宫生存要残酷无常。
2 李泰:还记得开头第一集,世子踩碎鸡蛋,破除了小孩子的希望。很多人直呼下头。我当时的感受是:好真实,这不就是上位者,万物为我所有的认知吗?把他当做君主看,别当做爱情幻想对象看,是最合适的视角。n编剧没有过多美化李泰,比起衣袖,好多了。欣慰。至少,没有让百姓对着他山呼明君吧。n李泰角色的目的,非常明确,贯穿全剧,杀左相,夺大权,灭功臣。父王的耻辱,母后的自杀,再加上刘贞的灭门,他最后都清算完毕,借大妃之手,兵不血刃,给予左相致命一击,还离间了左相和大妃。这是权谋,但确实造成了杀戮与动乱。n他以暴君的意志,借了暴妃的行为,促成此事。无法洗白。n对照历史,李泰应是仁宗明宗的结合体,编剧用毒杀梗刻画人物权术,应该是给开了个金手指。n李泰的爱情戏倒不打动我(但也不排斥),倒是后面他给左相吊唁,对话,说我的时代来临,以及伏在女主怀里哭:我怨怼的人消失了,让我感受到一些复杂的人性。还有他对兵判先恩后罚的态度,也可见君王无常的手段。n记住为李泰牺牲的人,尤其是十月。还有郑尚传的离去,大概也意味孤家寡人,身后渐渐无人。两轮屠戮后,功臣与士林都不那么信任君王了。n同情,但不过分美化君主,给予警示和掣肘,这是编剧的进步之处。
3 左相:昨天看到左相为大妃挡箭而死的片段,友人惊呼是不是要崩人设,怎么就殉情了。笑。n看完前后剧情,宽慰,编剧对左相这个题眼人物的处理,没那么肤浅。n左相之死有多重意义 1 为刘学秀案赎罪,为功臣拦下所有罪责,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女主丹心的呈现 2 救大妃,一同跳湖时我还质疑左相的爱,这一次,我相信他确实是真心。3 保全大妃,保全王的孝道,制止宗亲的发难,维持国家的稳定,这是最大的殉道意义,他要守护的,就是国家。n历来韩剧中左相都是反派,处心竭虑和王作对,如衣袖中的那位。朴左相打破了传统,以反派的面目和声势,践行忠臣的意志,奉上一片丹心。前期具有迷惑性的演技,曾让我产生错误判断,左相是要篡位吗?这一脸李芳远啊?n看到后来,左相居然拜倒女主的德行品质下,可谓头号粉丝,甚至将身家托付给了刘贞,这大概就是臣对君的赤诚与信赖。n左相并非无辜,他被暴政伤害,也用暴行伤害他人,也正是他纵容出暴妃。n玩弄权术者,也会为权术反噬,其实左相也给李泰做了一个预警。他大概会时时出现在王的精神世界。n李朝版张居正,也看到有人说这个,但其实,编剧并未写出左相在国家政策上的贡献,是不足之处。n他教给王的是夺权专权,而非经世致用,大概要靠女主来继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