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当前播放组>

HD中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驴子2023是由拉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23年剧情,喜剧片在印度上映,主演由沙鲁克·汗,塔丝·潘努,博曼·伊拉尼领衔。  来自旁遮普一个村庄的四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去英国。问题是他们既没有签证,也没有机票,而一名士兵答应带他们去梦想之地  谈到《驴子》,演员沙鲁克·汗表示这部电影的英文名为“Donkey”。但它的标题是“Dunki”,因为在印度,有些人将“Donkey”发音为“Dunki”。 他进一步表示,《驴子》是“一个关于人们想要回家的故事……当你最终接到召唤时”。  该片展现了印度人猖獗地利用名为“驴子航班”的非法后门路线移民到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负面现象,但沙鲁克·汗也澄清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他(指导演 Rajkumar Hirani)的电影总是喜剧和很多混合情绪,以及关于国家的事情。所以,这是一部大型公路片,它穿越了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了印度”。
  • 头像
    一颗大橘子

    因为和《三傻》是一个导演,所以能不难看出具有相似的特征,比如一开始轻松幽默后期沉重催泪,同时抛出一个社会问题,设定几个好友,其中一个自杀。打造一个类似兰彻的主角,为了朋友尽心尽力且聪明机智,处理问题进退自如。

    在整体的结构中,第一部分使用了大量喜剧桥段,展现了印度人为移民所付出的一些荒唐的努力,同时也提出了印度人热衷移民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则是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移民的人,选择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偷渡线路。第三部分则是表达了印度人的思乡情结。

    能看出来男主始终是爱国者形象,从一开始听到国歌来不及捡自己的东西,到在英国法庭上坚决不说印度坏话,在其他角色身边扮演的是帮助他们的人。

    但整体挺一般的其实……我还是看印度的歌舞片吧……

  • 头像
    周围看一看

    本子不错的,但拍得太用力了,比如几个人用胶皮管泅渡,被居高临下扫射几百发子弹,居然所有的人都毫发无损,这属于印度神剧了,还有在沙漠里,被打死几个,又被光环男主反杀几个,太魔幻了,接受不了

    在法庭上的永不背叛祖国,底下骂归骂,涉外就永不讲祖国的坏话的情节,这很主旋律,咱瓷国人都懂这一套的

    另外,片尾的控诉边境管控,控诉移民或签证政策,就很有些白左兮兮的意味了

  • 头像
    eflysky

    n

    故事开始,待在英国的女主就想着要回国。

    但是,签证一直下不来啊,想回也回不去。n

    中介是直接告诉她了,你是回不了印度了。

    至于为什么,后头会交待。n

    女主当然不甘心啊,既然正道走不通,那就走“歪道”。

    想当年,自己来的时候,也没走“正常途径”,如今想回去,还是找同一个人呗。

    于是,男主隆重登场。

    此时的男主,正在印度参加村超。

    即便是三冠王的“诱惑”,也抵不过女主一个电话。

    男主屁颠屁颠的往迪拜赶。

    至于为什么是迪拜,主要原因是女主拿不到回印度的签证,次要原因是剧组觉得趁这个机会到迪拜旅游一下也是不错滴。n

    女主不是一个人。

    她一想着回家,两个死党也觉得非回去不可。

    老外拍这种“爱国主义”的电影,好像从来不声嘶力竭的嚷嚷,之前有一部《谍之屋》也是如此,只是一个劲儿的黑老外,瞧瞧瞧瞧,到外头有什么好的,还不是洗盘子洗一辈子。n

    好了,也是时候交待一下来龙去脉了。

    当年,究竟是为啥一门心思的想出去呢?

    一个原因,是确实活不下去了,手停口停,一旦遇到个什么意外,就天崩地裂。

    另一个原因,出国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啊,别说印度了,就咱,也曾经疯狂流行过一阵“出国潮”啊。n

    当时的中介,大概是狠狠赚了一笔。

    故事里头的鲁蛇,哪里能凭自己的本事出国呢,只能求助于中介。

    中介是“黑白通吃”啊,但凡生意上门,绝对不会错过一个。

    你要学历没学历,要钱没钱,咋出去?

    不着急,中介有的是办法,榨干你的瘪口袋。

    女主“伪装”了一个摔跤运动员的角色,多少得练练吧。

    这可是男主“贴身”的绝佳机会,当然不会放过。

    虽然说,这句话可能只是“单纯”的说摔跤,但总觉得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不出意外,一帮人被黑中介骗惨了。

    其中一个,把老妈的棺材本都掏了个精光,不敢回家。

    这事儿还得男主出面摆平。

    男主也没钱,忽悠就靠一张嘴。

    反正就把这事儿给忽悠过去了。

    但是,出国之心不死。

    一帮人依然胸怀出国的梦想。

    这时候,应该“新东方”出场了。

    考雅思,考托福,考四六级,哪个里头都能看到新东方的影子。

    一帮人开始报班疯狂英语。

    英语这玩意儿,想速成还是有难度的。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神通广大的男主。

    自主研发了一套万能模板,信心满满的觉得可以通过面试。

    然而,面试官却在面试时不按套路出牌,整得大家有点措手不及。

    唯一一个幸运儿,靠着模板打了通关。

    此时,是“新东方”的高光时刻,必须广告走一波。

    完全是《12年级的失败》的完美复刻。

    其他几个完败。

    男主此时开始发牢骚了。

    特么的当年这帮鬼佬到咱印度来的时候,也没向咱申请什么签证嘛,现在咱要去他那儿,却整出个什么签证来了?

    考英语,凭啥嘞。

    妈蛋,此路不通,走他路。

    驴子,就是咱这边“蛇头”的意思吧。

    一帮人千辛万苦到了英国。

    见到了当年的幸运儿。

    当年幸运儿发的那些“朋友圈”,可是把家里人羡慕坏了。

    然而,当看到真实状况时,男主是“民族感”爆棚啊。

    弄啥嘞,千辛万苦跑到这边刷盘子,东躲西藏,有意思么?

    而且还给国内的人画大饼,简直罪无可赦。

    为了获得一个“身份”,男主也是想尽了办法。

    对的,找的这个“中介”,就是故事开始出现的“中介”。

    在这里,想获得身份,只有三个方式,相信很多人对其中两种都相当的熟悉。

    第一,假结婚。女主先找个人嫁了,两年后离婚,获得身份后再和男主结婚,让男主再获得身份,以此类推。这种事儿,太多人干过,最近的一次,是冰冰在复出后的《绿夜》。

    第二,投资移民。这个的前提得有钱,一般人用不上。

    第三,申请避难。你说巧不巧,这帮人当时疯狂英语时,有一个同学,为了到这边来找女朋友,结果没通过,把自己给烧死了。这个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故事可以随便说。整个故事无聊透顶,也就是一个小品的时长。

    没得选,只能选第一个。

    但是,疯狂吃醋的男主,还是在婚礼现场没忍住。

    剩下的选择,只有三了。

    在当时的法庭,男主慷慨陈词,想凭借这番让人潸然泪下的演讲,成功搞定法官。

    但是,实在想得太美。

    其他三个人选择了说谎,获得了居留权,男主既然不说谎,那只能回去踢村超了。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女主此时想着回国,那不可能了。

    因为,此前说谎申请了难民,祖国当然不欢迎。

    于是,只能在迪拜想办法。

    想不通啊,迪拜那么有钱的地方,也存在“黑中介”。

    男主豪言状语的准备让所有人坐飞机坦坦荡荡的回家,一转眼,就被“黑中介”给卖了。

    故事的结尾,还是相当有趣的。

    这帮人,还真是坐飞机回家了。

    故事应该算是印度的“爱国主义”宣传片,你看,当时瞎折腾,到最后还不是要回来。

  • 头像
    Raksincadaniki

    *Dunki,意为Donkey’s route,指通过使用不被承认的路径非法入境的方式从一个国家迁入另一个国家的行为,这一行为的施行者则被称为“Dunkers”,即:非法移民。

    「导语」

    可能没有在异国漂泊过的人无论阅读多少文字也不会有那种感受:一种用饮水进餐也无法填补的渴望;你的周围站满了人,却又空无一人,因为那些人的根源于你终究陌生。体验是思维的壁垒,人不能理解他们未曾体会过的事物,因此,当你与一群本国的陌生人站在一起,他们与你身上的共同点,或许都比你在异国用一生结识的一位异乡人来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外来移民很难融入当地的集体,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针对移民的种族主义、仇外心理和相关不容忍行为的泛滥,也进一步加剧了外来移民在发达国家的生存困境。

    电影《Dunki》就在此时横空入世,向我们展示一段发生在五个普通印度百姓身上的跨越时代的漫长迁徙。在这个不那么平静也不那么喧嚣的2023年的末尾,它以一种嬉笑怒骂的奇绝姿态大步流星地闯入你我的视野,完全颠覆我对宝莱坞叙事电影的刻板印象。

    宝莱坞电影(印地语电影)在我看来能够粗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无厘头为主的五彩纷呈的马萨拉电影,另一类则是像《加油!印度》或者《十月》那样的,干燥而沉稳,更侧重叙事的剧情电影。而《Dunki》无疑拓展了产业的多样性,该片的导演,拉库马·希拉尼(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一代巨星桑杰君》的主创)以善用诙谐生动的手法揭露现实主义问题症结所著称,在承接这样一个庞大且根深蒂固的主题之后,并未因其背后沉重的现实色彩而畏首畏尾,而是机智、果敢地将它变为一部不可置否的黑色喜剧,还在其中较为完整,可算精彩,极其动人地揉杂了一个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对导演写作功力的考验以及基调的把控都是十分富有挑战的。

    「我的故事」

    在继续深入剖析影片之前我想先说一件事,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故事。它很好地解释了,我,为什么会对这部影片有如此之深的感触。或许你看到这里会疑虑,这样的开场是否决定了我对这部影片的主观倾向性?恰恰相反,我想用自己的经历说明,这不是一部拍给每一个人看的电影。也正是这种限制,昭示了希拉尼的慷慨:签证只为富人开门,那么他的电影,就只为那特定的一群曾遭受过压迫的人敞开胸怀。

    2019年我向英国政府递交了自己新的签证申请,自此一段意想不到的事故开启。由于脱欧加之英国新冠政策的缘故导致年底一次大规模的封控,我的一样重要证件的签发从原定的19年年底被推迟到了2020年的4月,已经超出了申请该签证的有效范围。证件下发后,因为当时没有别的路子,我依然提交了申请,无奈签发机构用证件日期超过有效期限这个理由拒绝了我的签证。由于证件生效日的超时是由英国政府政策变动带来的不可抗力引起的,我的移民律师建议我进行行政审阅上诉。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从提交上诉到移民局下发审批结果的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两年零八个月,直到2023年的年中,我才收到了移民局的行政审阅上诉结果:是失败的。好在届时终于有别的路径能够申请我的合法居留签证,加上这些年也有了一些存款,我就立刻紧锣密鼓办理了备用类型的签证。

    三个多月后,我长久以来地第一次,将一张有效的签证卡再次拿在手上,一时间,几乎难以置信。今年的十月,我终于踏上前往故乡的飞机。至此,我已经和家人分别将近五年(2019年的年度回国计划也因为疫情被取消),从小陪伴我长大的外祖父在这期间去世。五年看似不长,但对于我一个从学生时代起就习惯每年一至两次返乡的人来说实属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在那之前,尽管我与故乡遥遥相隔,但因为没有实质条件的限制,它依然是触手可及的。然而在因为没有一个合法签证而无法离开一个国家的情况下,这种感受就大有不同。每一份工作,在入职之前我都会忧虑那“等待中”的签证状况会不会导致我彻底丢失机会;我无法离开英国,无法出国旅游,无法在思念亲人时安排任何能够舒缓那种焦灼不安情绪的行动。这种命运被捏在他人手中的感受,心理上我是无法适应的。

    被“困在”英国的这近五年以来,我只能将注意力放在经营我在这里的生活上,将焦灼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奋起直进,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成长蜕变,家庭生活的逐步稳定完满,物质条件得到质的改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理想。然而,那种不可宣讲的痛苦和长此以往的隐性压抑,只有在它从你的身上彻底消失的那一刻,你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此前的存在。打个不那么独到的比方,就好像是笼罩在你头顶的一片黑压压的乌云某天忽然移开,阳光照透下来,你浑身上下突然松了一度,发现,世界竟然可以是这样的颜色。当飞机机舱开启的那一刻,我闻到上海的空气,是一种淡淡清香的纸张气味,那带着纸张木质香气的空气如同欢迎一般自如地泵入我的肺部,我感到整个人仿佛舒展开了,温度和湿度,阳光和水分,一切的指数都是对的,这些东西和我的身体,如两块拼图碎片的边缘一般相凑、合上。那种感觉,我至今难忘,此刻想起来仍会浑身一激灵。

    因此,影片中贯穿始终所描述的离乡的苦难,我从骨子里能切身实际强烈共情。在看到主角们最终乘坐出租车踏上故土的瞬间,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将我席卷,那是没有经历过这样无奈境况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即便如此,我明白我所经历的远不及那千万有着片中主角那样经历的普通人十分之一的痛苦,但那依然给我造成了难以回溯的遗憾,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说服自己,这五年的生命我没有白白浪费在等待和焦灼之中。五年尚是如此,难以想象,如此度过半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

    于是回到前文,我之所以要详细叙述自己这段经历,就是想借此说明一个观点:这世界上只能有两种人,看过《Dunki》受触动的人,和看《Dunki》不受触动的人。用眼睛来看是看不见这部电影的,你还要有心。不仅如此,你还要有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解这部电影的门槛比《信条》高得多了,因为,知识能够积累、智慧可以传授,但是苦难,人要先从苦难中存活才能理解苦难,不是吗。

    「遗憾」

    在我看来,《Dunki》拥有所有一部完整且优秀的黑色幽默电影应具有的品质:它苦涩的底色、精准到纤毫的笑料,滑稽与可悲并存的人物面貌,都过于精准地抓住了黑色喜剧的命脉。然而,这一点或许也导致了它在其他方面的不尽人意。其实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除了哈迪以及片中唯一一位没有一同出现在二十五年后迪拜的重逢的男主人公苏奇(Sukhi)之外,影片对剩下的两位男主人公,布谷(Buggu)和巴里(Balli)的梦想和动机的构建远不够深入,甚至在对女主角玛努(Manu)动机的描画上依然笔力欠缺。

    在苏奇由于女友自杀而殉情身亡之后,主角们的确是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踏上Dunki之旅的动机,但我认为这仍不足以支撑他们接下去整个的行为线路。更使人扼腕的一点是,在葬礼的那个节点,当哈迪发表那番慷慨激昂的讲话时,所有的人物都尚未在他们自己的线路上完成成长和蜕变。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前情中许多需要重笔墨的地方都被一笔带过,比方说,玛努家庭遭受的不幸、学习英文和准备考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布谷的母亲面对的“裤子困扰”有多严重,巴里的裁缝母亲怎样被工作摧残着健康等等,全都没有细说,反而专注于不慎必要的滑稽场景。同时,影片还缺乏对于印度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强调与阐述,在这一点上,同为诙谐现实题材的电影,R·巴尔基创作的《护垫侠》的做法就可圈可点。而缺少了这些重要信息的堆积,难免会让观众感觉,主角们是纯靠煽情被推上了Dunki之路。

    而影片的后半部分,也似乎被前半部分过于浓重的黑色幽默夺去光彩。我认为它其实是可以延伸这种基调的,这和严肃紧张的气氛并不矛盾。一些本应比较让人提心吊胆的剧情,比如Dunkers穿越边境线的整个线程,预告片中哈迪在机场手戴镣铐的镜头(对于这个部分,我在观影前是有不同的想象的),“假新郎”被警官审问的过程,巴里在伦敦的非法住所被警察突袭的那一场戏等等,以及最后一群人在迪拜再聚首之后的整个计划再次踏上Dunki之路的过程,也有太多可添笔墨之处,相比起让哈迪凭空变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影片完全可以展现四个人一同筹备,这一回观众能够看到一群年长并且有着丰富海外生活经验的人去绞尽脑汁,其中必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趣味,他们身上显现出的观念变化,和前半部分他们的生涩形成对比,会是很好的一种回文手法,在进一步完善角色的同时也可以在其中安插大量导演所擅长发挥的幽默元素。

    总得来说,剧本上有太多能够玩出彩的地方,但下落到执行过程中,悬疑感并没有拉足,人物由于动机构建的缺失而显得行为牵强,希拉尼在情绪调色盘把控方面的短板还是十分明显,或许他更适合制作单一题材的影片。不过在此要提的是,希拉尼的优势之一——那干净利落的镜头节奏感当中,的确有一种带着铁腥气的冷酷,在展现Dunkers越境时被如何残忍杀害的过程中,创作出了不少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这点是我所欣赏的。

    遗憾的是,前半场调剂很好的黑色喜剧韵味在后半场稍稍褪色,而应该承接上去的现实冷硬感又缺乏果断。如果能够看到影片无论是决定采用一种基调强力贯穿始终,还是把现实、悬疑、惊悚等各部分的基调落到实处,并用更加去扁平化的人物将其串联(他们实际上真的拥有一个完美的、非常动态多样的角色组合,能够各自担任不同基调模块的主要表现媒介),我都会更加惊喜。

    其实这与宝莱坞电影工业现如今的发展状况某种程度上也是有关的。电影技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便长久保留24FPS的帧数,除了节省胶片成本这样的外因,还由于改变帧数就会改变人对所看影像的认知,我称之为“电影感觉”。这种感觉是自电影技术诞生以来人类经年累月习得的生理习惯,是视觉暂留在认知中形成的印刻。比如你在观看60FPS的高帧数影像时,大概率不会觉得自己是在看电影,反而有种看YouTube频道直播的感觉。

    不难想见,当影片的质感、摄影与后期技术都已经达到全球化影视工业的标准,而另一方面,许多经典的“宝莱坞式”叙事,即对剧情进行浅尝辄止、充满幻想色彩的稀释,正在被硬塞入这种代入感更强、表达力度更透彻的技术呈现中去,而导演不慎忽视了去调和这两个元素之间的断裂现象,观众就会失去对影片的宽容。

    「哈迪」

    《Dunki》在总体的完成度方面无疑是有欠缺的,全片有时给人感觉像一部拼凑的作品,仿佛是希拉尼偶然在旁遮普看见一座露台上造了飞机的房子的灵光一现,而在之后创作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受到了限制。然而这并不能改变我对它最初的看法。除了我前面所说到的由个人经历造就的独享特质所带来的独特观影体验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点还在于,以沙鲁克的角色哈迪为主导的,也是这苦难之中唯一的一丝色彩明快的事物:爱情故事。这条完整且有滋味的爱情故事线,使《Dunki》得以姿态优雅地做到了深挖现实的残酷性又游弋于浪漫的云端。它在泥潭中挣扎的同时也在天际遨游,它是故事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苦难浇灌的荒原上开出的一朵雏菊。

    哈迪与这部电影其它部分的底色看似割裂,但又如同串起信笺的一根金色丝线,游离又亲密地俯瞰众生。这位回乡途径的士兵既是从天而降的、守护神般的存在,又将自己的命运紧紧织入另外四位Dunkers的命运之中。推动他朝前走的成因与其他角色都有不同。可以说,哈迪是唯一一个不为现实捆绑,却又与宏观的现实故事交织最紧密的一个,这展现了导演的匠心。

    类似的手法我必须要提一部个人非常喜欢的小众电影,《大河边缘》,讲述一群童党中的一名成员谋杀了一名女孩,把她弃尸河边,其余成员怀揣着这样秘密如何应对与迷失的故事。我曾为它写过一篇名为《隐秘的河岸,着魔的青春》的影评,在文中我就如此解析,基努·里维斯是唯一一位没有为任何事情“着魔”的角色,我是这样写的,“马特这个人物立起来的点恰好在于:他没有着魔。事实上,他几乎是所有角色打破人物与着魔僵持不下状态的诱因……马特是一道校准线,是锚。是我们都必须面对的色彩激烈的青春期末尾不可避免的磨灭跟幡然醒悟,是自我意识与对外界认知的助长、消化和最终的完善。马特这个角色非常饱满,他即是意象化的,又是具像化的,因为在担待了那些关键作用的同时,他也拥有一个鲜活角色应有的复杂特征,他踟蹰、迷茫、冷漠无情过,也愤怒失控过,恐惧过,随波逐流过。”这段话,放到哈迪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拉库马·希拉尼与沙鲁克·汗一道塑造了一个如此成功的角色,这也成为了本片的亮点之一(要知道,成功地塑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何其艰巨)。这位广受赞誉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导演及编剧,不仅兼具极富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和个人特色的锐利喜剧感觉,还深谙好莱坞电影经典叙事风格最本源、最深邃的血脉,用了哈迪这样的一个角色切入这一整个稍显沉重的故事。

    而沙鲁克·汗无疑有着极其敏锐的捕捉导演意向的能力,他在银幕上所诠释出的哈迪与该角色在剧本中的功能契合完美,是一场独属于天赋和灵魂的不可复制的表演:哈迪的游离让坐在屏幕外的观众自然带入;他的浪漫让所见之人放下戒心敞开交付情感的缺口;他的能力衬托出活在“故事的故事”之中的、那些底色更加灰暗的角色面对命运的无力。沙鲁克·汗饰演过不少军人的角色,而哈迪是让我感觉最像军人的一位,屋顶露台上的醉酒、回想往事的难堪,一场漫长的归还收音机的爱情与人生“Dunki”之旅,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纯粹的、直性的,如树干最中间的白色木芯那样干净的士兵。他迈进故事风暴中心的步伐太果敢,也太热情了,你还没来得及退却,便跟随着哈迪的脚步,在意起了他身边的这些人,爱上他们,并为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心碎,而在他们仍然不可避免的厄运面前,更加深切无力地绝望。

    哈迪就好比是希拉尼俘获人心所用的那把狙击枪上的高倍镜,沙鲁克则是高倍镜的核心中那片剔透的玻璃,摒除一切杂余景观,他要窥清你的灵魂,扣下扳机,一颗带热度的子弹,直穿胸膛,正中人心。

    「尾声」

    实际上,“Dunki”从始至终都有两层含义,这一点也在哈迪影片末尾最后的表白之中被他讲明。这漫长而艰险的旅途不仅仅是非法移民背井离乡的逐梦之旅,也是千万人因为这种境遇而经历的心灵磨难之旅。亲人老去、爱人消逝,遥远的距离缓慢地磨灭一切,而人心则需要在这场可以目睹的湮灭之中,拼尽一切去守住些什么。

    它能守住的或许是青春,是思念,是诺言,是身体器官中对故土的那一丝无法忘怀的习惯与渴望。它同样需要守住幻梦,就如哈迪依然在屋顶上为玛努建造另一座大本钟,从手机里播放整点的钟声向她求婚,那回首的最后一瞥,他脸上的神情讲述了一切,我从未见过这样昭然的美丽,震惊、悲伤、不解、释然——这个被留在了身后、留在故土的人,似乎也被留在了时间的后头,他的心上竟没有一丝被时间侵蚀的痕迹,还如同青春不知疲倦的年岁一样,那样赤热得闪闪发亮。于是在经历了岁月蹉跎之后,玛努的港湾竟然没变,写到这里,我突然福至心灵,能够体会到玛努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幸福:

    那些消失的岁月,那些在焦灼与撕扯中“浪费”掉的生命,全都没有浪费。我好像明白了,是否我先前在我的故事中讲到的“那依然给我造成了难以回溯的遗憾,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说服自己,这五年的生命我没有白白浪费”,希拉尼作为创作者早已深谙,毕竟,他花下诸多精力做背景的调查,片中重现的一切偷渡的细节,全都一一与事实相对,在片尾也以照片记录的形式展现。而这结局便是《Dunki》最终的一份悲悯的礼物,它要告诉所有人,所有和故事中的玛努,布谷,巴里,还有苏奇一样的人:

    别忧心,其实并没有荒废掉的岁月,那最重要的东西将永远驻守在故土,在时间的长河中仿佛河底的磐石一样不变不动,在你归来的那一刻,只消回头望一眼,就慷慨地为你展示出他的恒久。

    参考资料:

    Xenophobia - Wikipedia wikipedia.org

    电影为什么是 24 帧? - 知乎 zhihu.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 xwpx.com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317444/?dt_dapp=1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