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造人是由Matthew,Gyves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10年纪录片,欧美综艺片在英国上映,主演由Iain,Stewart领衔。 BBC最新纪录片,讲述地球的力量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10年1月19日首播,共播出了5集:'Water','Deep Earth', 'Wind', 'Fire','Human Planet'。节目中,Iain Stewart教授带领观众探究几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地理学和气候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我们的星球拥有惊人的力量,但却很少在教科书中被提起。这个系列节目第一次通过电视展现地球的神奇力量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节目将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炫目的摄影镜头紧密结合,给我们呈现一幅原汁原味的人类历史图景。 Iain Stewart tells the epic story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our history. With spectacular images, surprising stories and a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series discovers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in human history by four different planetary forces. Episode 1: Water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This time he explores our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Visiting spectacular locations in Iceland, the Middle East and India, Iain shows how control over water has been central to human existence. He takes a precarious flight in a motorised paraglider to experience the cycle of freshwater that we depend on, discovers how villagers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Himalayas have built a living bridge to cope with the monsoon, and visits Egypt to reveal the secret of the pharaohs' success. Throughout history, success has depended on our ability to adapt to and control constantly shifting sources of water. Episode 2: Deep Earth Iain Stewart tells the epic story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our history. With spectacular images, surprising stories and a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series discovers the central role played in human history by four different planetary forces. In this first episode, Iain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Ea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sation. He visits an extraordinary crystal cave in Mexico, drops down a hole in the Iranian desert and crawls through seven-thousand-year-old tunnels in Israel. His exploration reveals that throughout history, our ancestors were strangely drawn to fault lines, areas which connect the surface with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planet. These fault lines gave access to important resources, but also brought with them great danger. Episode 3: Wind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Iain sets sail on one of the fastest racing boats ever built to explore the story of our turbul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wind. Travelling to iconic locations including the Sahara desert, the coast of West Africa and the South Pacific, Iain discovers how people have exploited the power of the win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wind is a force which at first sight appears chaotic. But the patterns that lie within the atmosphere have shaped the destiny of continents, and lie at the heart of some of the greatest turning points in human history. Episode 4: Fire Professor Iain Stewart continues his epic exploration of how the planet has shaped human history. Iain explores man's relationship with fire. He begins by embarking on an extraordinary encounter with this terrifying force of nature - a walk right through the heart of a raging fire. Fire has long been our main source of energy and Iain shows how this meant that the plane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lst holding China's development back. Along the way he dives in a mysterious lake in Oregon, climbs a glacier of salt, crawls through an extraordinary cave in Iran and takes a therapeutic bath in crude oil. Episode 5: Human Planet Series in which Professor Iain Stewart looks at how four geological forces have shaped human history. He explores the most recently established force, humans. It's easy to think of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planet as a negative one, but as Iain discovers, this isn't always the case. It is clear that humans have unprecedented control over many of the planet's geological cycles; the question is, how will the human race use this power?
1、人们数千年里一直开发利用风力,西风在纬度30-60度之间自西往东吹,信风在纬度0-30度之间向西南方向吹,哥伦布就是利用这两种风,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航行到非洲西海岸加纳,利用信风来到美洲巴哈马群岛,再沿着美洲海岸线北上,利用西风回到欧洲。荷兰人利用在南半球的西风,来到了远东,最终控制了荷兰东印度群岛,也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信风把他们带回了家。
2、西班牙人利用从东面吹来的信风穿越太平洋,他们的船队在菲律宾登陆,此地后来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为了返回本国,西班牙人选择了日本的西风带,并在加利福尼亚登陆,如今仍能在加州看见,遥远的西班牙人遗留下来的影响,就是那些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名称:圣地亚哥,洛杉矶和三藩市。哥伦布的航海路线为联系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路线奠定基础,非洲西海岸的加纳由原本的象牙黄金贸易转变成了奴隶贸易中转站。
3、喷射气流是快速移动的风形成的强流,搅动着在两个大气环流圈之间分界处的气流,当它偏离正常路线时,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南达科他州卡帕镇,人们19世纪早期来此开垦田地,然后再20世纪30年代,在喷射气流影响下,强风袭击了小镇,极端干旱和密集、令人窒息的沙尘暴,使它成了一个风沙侵蚀区,几百万亩农田变成了荒地,近50万人被迫迁离家园。
4、风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灾难挑战的同时,也给世界上其他地区带来巨大的利益机遇。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季风带来的雨水到达不了中国西北部,这被称为雨影效应,它形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干燥n沙尘最多的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沙漠。持续不断的风就像一条巨大的传送带,把沙尘吹往中国的中部,形成了辽阔的黄土高原,使得农业可以大规模发展,文明达到繁盛。5世纪时在黄土层下建造了云冈石窟;8000个强壮的兵马俑掩埋在黄土之下,而铸造它的材料也来自于黄土高原。
5、风在中国带来的是沃土和肥力,在澳洲风却将沃土和肥力吹走,只留下碎石和荒漠,澳大利亚盛行环形风,而科纳山位于环形风中心,沃土被风带到海洋为藻类和海洋生物提供营养。飓风是海洋和大气的暴力伙伴关系,海洋越热空气上升越快,带动风恶性螺旋上升,海洋气温每上升一度,风速增加20公里 ,地球的旋转使飓风形成特殊的螺旋形。
6、3000年前航海家从亚洲出发自西向东,几乎踏及太平洋的所有岛屿,但盛行风的风向正好相反,他们运用一种“抢风行驶”的航行方法。每隔几年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水海洋涌入东部的冷水中,暖水令海面的空气变热,从而改变了气压,令信风减弱或完全地改变方向,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或称圣婴),圣婴是南方涛动的更大规模的气候系统的其中一个阶段,这种在太平洋上的涛动的威力是如此强大,它对全世界许多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阿纳萨齐文明,美国西部的弗里蒙特莫戈永和霍霍坎文化,南美西海岸的帝瓦那国和斯肯,中美的托尔特克和萨巴特克,都是因为南方涛动的变化而衰弱或轰然倒下。南方涛动是导致拉丁美洲沙漠化,结束了玛雅帝国的第一个时期,风给人类设定极限,又将人类从这些限制中释放。nn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影响一直被低估了。研究历史问题,我们喜欢讨论人民群众的意义,喜欢讨论伟大领袖的意义,但少有人去讨论地球的影响,这个最原始因素给人类命运带去的影响。孟德斯鸠算是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过一笔,讨论了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对于文明的影响。黑格尔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但地理环境,还是被低估了。
说是地理环境,其实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地理,因为无论是气候,环境,物种,还是生态或者其他什么的,决定它们的还是地理,地理决定了这片土地上的资源,决定了大气的流动,决定了海洋的洋流,不一而足。而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左右了我们的文明。而地理,这个源自于地球起源的学问,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轨迹。或许你认为把历史与文明追溯到地理这个最初因素有些夸张,没有必要,但事实是,在外星人还没出现之前,确实没有必要把讨论的范围延伸到银河系对我们历史的影响。
来自于BBC的纪录片《地球造人》算是一个尝试,讨论了地球上的那些最初因素——地球深处、水、风以及火,对于文明的影响。尽管其中关于中国煤矿运输的一段的结论过于狭隘,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地球深处给我们带来的是,是地形,火山,还有各种矿藏。板块之间的漂移和碰撞,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地图样貌,决定了哪里有平原,哪里有盆地,更决定了澳洲与美洲成为新大陆以及欧亚非的相连。在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就认为影响文明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
1. 各大陆在可以为人们所用的起始物种的差异;
2. 各大陆内迁徙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差异;
3. 各大陆之间信息传播速度的差异;
4. 各大陆面积和人口的差异。
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就是地球深处的活动。而火山的力量,可以直接毁灭一个文明,爱琴海的米诺斯就是一例。而各种矿藏,则是我们生产力发展的原料,从青铜到铁器,从煤炭到石油,都是地球深处给予我们的馈赠,而每一种新资源的利用,都给社会带了巨大的变化,有些时候,可以说是革命。
水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们不吃东西可以坚持许多天,但不喝水我们很快就会倒下。尽管蔚蓝的地球是一个水球,但可为人类所利用的水实在是少的可怜。文明也像动物群落一样,择水草而居。不仅如此,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水,对农业来说,靠天吃饭总不可靠,所以才有了灌溉系统,将河水或者地下水引入农田。但在这个过程中,水资源的分配,水利设施的建设,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甚至有人把政府的起源归结于此。而像中国这样的被农业束缚的文明,原因可能也就是长江与黄河这两条所谓的“母亲河”,费孝通当年就有一篇很出名的论文,题目就是《绑在土地上的中国》。而海洋,水资源最丰沛的地方,则为大规模贸易提供了可能,直到今天,海上运输依然是性价比最高的运输方式,海上运输的速度与载重都比陆上运输有着太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成为了曾经希腊与英国崛起的保障。
风的力量让哥伦布得以远征新大陆,让麦哲伦得以环球一周,最早的大规模跨洲贸易,就是在风的力量下促成。非洲的奴隶被带到美洲,美洲的棉花则被出口欧洲,尽管不怎么光彩,但风让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得以征服更遥远的地方。
至于说火,简直就是文明的象征了,普罗米修斯将火带到人间,象征人类的启蒙。对于早期人类来说,火意味着安全与温暖,掌握控制火的技术让我们脱离野兽的范畴。对农业来说,火更是拓荒的利器,一把火下去就能迅速清出一片农田。
对于这些元素,人类多少都是有些崇拜的,中东的拜火教就直接崇拜火,每逢奥运会,我们总要点着火把跑来跑去,而“金木水火土”则是中国人的基本元素观,希腊的则是“水火土气”,其实是大同小异。当然,我们崇拜最多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人类崇拜自然,是因为无法脱离自然的束缚,感觉需要时时刻刻有求于自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每一种发明,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场革命,让我们能一点一点得脱离自然的掌控。
但每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破解自然的代码时,地球就会像“盖娅”一样做出反应,或许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盖娅”系统,只是人类的愚钝未能意识到这点。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中,人类选择的未来既非第一基地的科学,也非第二基地的心理史学,而是“盖娅”。套一句老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正途。但问题是,如何?
1、墨西哥北部奈卡矿井的水晶之洞,这些水晶由石膏组成。地壳中灼热的熔岩把水加热,热水溶解矿石,富含矿物质的水在巨大的压力下从岩石裂缝中涌出,灌满洞穴,矿物经过长时间的结晶,最终形成了这些水晶。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提拉姆峡谷,早期人类在此开采孔雀石,铸造铜器,人类文明朝前又进了一步。
2、提拉姆峡谷的丰富的铜矿资源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交界处(断层线)附近,炙热的地球内部是金属的最终来源,断层线使得金属有上升到地表的机会。伊朗的卢特荒漠一排排的坎儿井为人们提供日常用水,而这些坎儿井也是位于断层线附近。了解各个文明的发源地后,科学家发现古文明总是趋近于从地球内部带来资源的断层线,13个最重要的古文明的其中11个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城市建立在板块交界线附近。
3、4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依靠冶铜技术,文明一度繁盛。冶炼青铜要靠铜和锡这两种金属,铜可以就地取材,米诺斯人脚下就是塞浦路斯断层线,而锡在不列颠、中欧以及伊朗等地很丰富,这就意味着锡要经过交易获取,而克里特岛以北的圣托里尼岛处于最佳的地理位置,在那时它是一个繁忙的港口。令米诺斯人没想到的是,圣托里尼岛同样是一座火山,它位于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交界处,就在3500年前,它爆发了,火山灰迅速席卷全岛,巨大的海啸也随之而来,米诺斯文明最终毁于一旦。
4、过去10000多年间,许多受益于断层线而最初建立的城市被夷为平地,这种影响至今还存在。加州位于圣安德鲁斯断层之上,每次大地震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同时黄金、石油以及旅游等产业也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丰富的财富。伊斯坦布尔是唯一一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它坐落北安纳托尼亚断层附近,这里有频繁的地震,同时这座城市在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很多时候人类历史的发展都以我们和地球内部之间的讨价还价为中心。nn
1.地球历史90%的时间没有火。因曾经只有由尘土和岩石,没有可燃物。直到四亿年前植被的出现,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13%以上,为木材可以燃烧提供了关键的氧气浓度。
2.五十万年前,早期人类智人学会了控制火,可用来制作食物,驱逐肉食动物,提供了光和热,这成为人类控制地球的武器,并站上了食物链顶端。
3.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也是火燃烧的关键。以下为人类利用碳的不同阶段:
①木材(wood):直接燃烧温度约700度左右。
②木炭(charcoal):六千年前祖先们发现,在低氧气中,木材部分燃烧而形成纯净碳含量更高的产物。木炭燃烧可达1100度,这足够将岩石中的金属分离出来,于是金属冶炼术大力发展,开创了人类的金属时代。
利用金属,人类可制造工具,武器以及货币,这人类进步的基础。所以中世纪时,用于冶炼金属的木炭制造成为重要的产业。由于对木材需求量巨大,人类大量砍伐树木,16世纪末时,几乎全植被覆盖的英国90%的树木已经消失,导致迅速发展的伦敦木材价格飙升,在欧洲其他地区以及亚洲也发生了类似事件,这便是世界上第一次能源危机。
③碳(coal):三亿年前(石炭纪)地球被富含碳元素的树木覆盖,部分在水中浸泡的树木由于与氧气隔绝,其不会腐烂而是保存起来。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几百万年后可转化为煤炭,它的本质是化石形式储存起来的太阳能。煤炭的发现再次改变了人类与碳元素的关系,我们不再依赖即时燃烧而产生的木炭。
煤炭在地球上分布极不均匀。英国的煤炭十分资源丰富,甚至分布于唾手可得的地表。但地表煤炭很快被采光,于是开始向地下煤层发展。随着地下煤层越采越深,便达到了地下水位处,水不断涌出成为采煤的巨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八世纪初期的工程师发明了蒸汽机,其原本目的是为了将水从煤矿中抽出去,但人们很快发现还有其他用途,煤和水蒸气混合的力量产生了钢铁及由其制作而成的轨道和交通工具,可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诞生。
中国的煤炭资源也很丰富,但分布地区远离沿海消耗地区,黄河水路运输由于下游湍急的水流无法带煤运输,陆路运输每40公里都要使煤炭价格翻倍。
中国民间有着应对燃料短缺策略:铁锅。用其制炒制薄片状食材,可以迅速将其炒熟。
现今中国已经是世界头号煤炭生产国和消耗国。
④石油(crude oil):在大海其他区域隔离的浅海地带,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它们全是由碳构成的。海水反复涨潮退潮,蒸发后留下一层厚厚的盐,以及海洋生物死后的骨骸。它们留在海床上,转换为淤泥状的碳,被埋藏在盐层下,经过几百万年后形成石油。石油是浓缩碳能的最终形态,相比煤更加易于运输,燃烧释放的能量也更强,用途多样,是人类使用火的巅峰。
在阿塞拜疆的纳夫塔兰,千年来人们将其作为健康疗养中心,用石油浴来治疗湿疹风湿等疾病。
十九世纪中期,石油需求激增,开始工业大规模开采,第一个从中受益的国家就是阿塞拜疆,其中诺贝尔兄弟也在阿塞拜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二十世纪初,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成为造就最多百万富翁的地方。
中东是现在石油的主要出产地区。中东现有的两块主陆地曾经大部分时间都被浅海覆盖,海洋生物不断在海床上堆积,海水蒸发而盐层沉积。随着板块运动漂移,直到现代中东陆地形成,盐层已经被深埋在陆地下,海洋生物骨骸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转换为石油。那些埋深大的石油通过断层通道进入浅部的不可透岩层内储存,使其变的更容易开采。
形成石油需要几百万年时间且需要一定的地质事件。然而人类的燃烧速度远远超过形成速度,地球300万年形成的石油只可供消耗1年。
4.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大进步几乎都与碳化合物有关,然而现在燃烧碳元素形成的温室气体却带来了新的气候危机。想要再次革新就必须打破对碳的依赖。
1、北非撒哈拉沙漠岩石上人工雕刻了一群群野生动物的图案,说明6000年前这里是湿润的,卫星图像显示这里曾经有纵横交错的河谷网络。10000年前,这里水草丰茂,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到了大约5500年前撒哈拉沙漠变得干燥,降雨减少,早期撒哈拉居民只得放弃这片沙漠,追随雨水迁徙。
2、淡水占全球水资源的不到3%,河流和降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循环的一部分,但它只占淡水资源的2%,绝大部分淡水以冰的形式存在,剩下的则深深渗入地下,被称为地下水。13000年前,冰川扩大,吸收了大量的水蒸气并把它锁在冰里,造成曾被称为“新月沃土”的中东地区长达几个世纪的干旱,迫使当地的纳图夫人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种植者转变,农业革命悄然发生,人们需要定期可靠的水资源确保庄稼的生长,河流就成了文明的发源地。
3、古埃及文明依赖于尼罗河,尼罗河上游带来的淤泥是庄稼很好的养分,古埃及人测量尼罗河水位来预知粮食产量,从而制定税收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利比亚境内的瓜拉马人曾占领了撒哈拉沙漠将近2000年,因为他们发现了地下水井并发明独特的灌溉技术加以利用,可是后来他们过度开采地下水,最终水源枯竭,他们的文明也随之凋零。
4、印度北部的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在11-12米之间,这一切都是季风影响下的结果。季风给印度带来充沛降雨,但一年只会持续三个月,其余时间基本没有降雨,19世纪,英国试图管理印度水源供应终告失败。印度人开凿了数千口阶梯井,里面的水用来洗漱、饮用等,英国人深感忧虑,为了健康着想,英国人关闭阶梯井并引进水管。但英国人没有意识到,这带来了一个更糟糕的问题,这些水管设施是疟疾滋生的最佳环境。在削弱英国人对印度的统治上,季风扮演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角色,19世纪末,季风降雨不足,干旱持续了近十年,导致了可怕的饥荒,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此起彼伏。
5、高棉人最早征服了季风,他们挖掘水渠,修剪堤坝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高棉人不再受制于季风,文明达到空前的繁盛,人口达到一百万,吴哥窟到了顶峰时期。但快速增长的人口,超过了可用的水资源的承受程度,整个供应系统摇摇欲坠,吴哥文明也最终瓦解。
6、如今我们可以大规模地控制水源,世界水库容量超过一万立方千米。因为大多数蓄水池修筑在人口更多的北半球,这些额外的重量已经稍微改变了地球旋转的轴线,地球运转加快,在过去的40年里白昼时间,已经缩短了八百万分之一秒。洛杉矶三面都是沙漠,另一面是海洋,缺乏水资源,洛杉矶不得不从400公里外内华达山区欧文斯谷地引水,但这也造成了欧文斯谷地农民不满,斗争持续了三年。说回欧文斯谷地,昔日的湖泊已经消失,河流变成涓涓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