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电影的话,因为是根据现实去拍摄,也用了大量的真实素材,所以观赏性肯定会受一点影响的,不过整部电影的衔接都非常自然,并没有很突兀的感觉,我想这就是素材组织的魅力吧,看这部电影更多是以一种观看历史的心情去看,所以也蛮耐得下来看。这真是一个在今天中国也非常现实的问题。撇下电影连带的政治问题吧,我觉得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应该是被重视的。也许过去我们觉得必须有实际动作才能说是性骚扰,那么今天有了这样的概念,言语上的骚扰也是骚扰。其实今天很多喜欢开黄腔当幽默的人不知不觉也在消费着女性,也可以是一种性骚扰了。生活中的女人,更愿意默默忍受这一切,为了保住工作、名誉、身边人的安全,站起来对自己一点益处也没有,这就是这部电影最感动的我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读信的时候。 法律意识是不断进步的,法律制约人,但必须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人们的规范而制定的,因此法律跟随人的进步而进步。女性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so many years,我们有权为自己站起来,我们为自己说话的同时更是保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现象已经发生,难以视若无睹。
不知为什么,看完这部电影,这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面。Without water,where is the ocean? 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那又如何?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电影中的精良之作,把令人震撼的历史事件还原地很到位,穿插当年的真实影像,节奏紧凑利索,让观众时刻悬心。电影用相对中立极其冷静的风格,展现了女性长久被蔑视的冰山一角。羞耻的性骚扰事件没有定论,最可悲的是政治角力中只论结果不谈是非更难以改变的丑恶境况。感谢每个时代中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名望、生活甚至尊严将社会中野蛮的一面讲出来,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只为让更多的人看到仍存在的那些不公平与不完美。即使是失败,即使被阻挠,但一点点的行为终会带来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改变
法律意识是不断进步的,法律制约人,但必须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人们的规范而制定的,因此法律跟随人的进步而进步。女性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so many years,我们有权为自己站起来,我们为自己说话的同时更是保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现象已经发生,难以视若无睹。
如果说,《聚焦》是典型的新闻自由对抗宗教权威的范例,那么,《关键判决》则是典型的女性对抗男权的的范例。其结尾处希尔教授收到的成堆书信和这场听证会改变了美国社会现状的数据,几乎和《聚焦》结尾纷乱响起的电话铃具有一样的功效,是整个影片中最为正面的时刻。它们在承担叙事尾声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一种情绪高潮——某种执行正义的代入感。但相对于《聚焦》已然坐实的神父性侵而言,《关键判决》却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当事人的态度抑或当年的听证结果,都没能指向一个确定的结局。而角色的性别身份、种族身份乃至社会身份,也让《关键判决》的故事而变得混沌不堪,这使得影片所应当要表现的内容变得更加多元,但《关键判决》却并没能将这种多元呈现在观者面前,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种简易便捷的、容易收获情绪认同的、女性受害论般的倾向性态度,以当年的控方安妮塔·希尔为叙事主体,从完全女性的视角来展现了这个尚未有定论的故事。
《关键判决》以1991年的一场听证会为故事蓝本,影片开始于布什首次提名罗伯特·博克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意见被驳回的真实记录影像。此后,布什提名联邦法院中的保守派黑人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接任瑟古德·马歇尔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职位,以制衡民主党势力。作为继瑟古德·马歇尔后最有可能的第二位美国最高法院黑人大法官,托马斯的黑人身份、保守派立场以及优秀的法官履历都让他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在10月6日,参议院即将表决的前两天,《今日新闻》和全国公共电台突然报道了一则新闻,35岁的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黑人法学女教授安妮塔·希尔指控托马斯于她在EEOC(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工作期间对她进行性骚扰,托马斯则坚决否认此事。因此,参议院将对托马斯就职一事的表决推迟一周。性色彩,涉事人的种族、社会身份,双方同样坚决但各执一词的态度,让在10月11日召开的听证会成了继水门事件后,又一次席卷全美的国会听证会。
与《聚焦》以大量篇幅来展现聚焦小组调查、采访、取证的繁琐工作所不同,《关键判决》用了很大篇幅来再现听证会过程,并在演员出演的场景与真实的新闻记录影像间来回切换。虽然插入了大量的记录影像,但《关键判决》依然是当当戏剧化的。在听证会段落,与传统的英美法系的法庭戏不同,《关键判决》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场面调度,也没有辩护律师走到当事人跟前进行压迫式的逼问。镜头抑或以缓慢的360度旋转运动环绕在陈述人陈述时环绕他,来铺陈传统法庭戏的审视过程;又或者以大量匹配视线剪辑的中近景固定镜头来回切换,来展演陈述双方或者审问方与陈述方之间的对抗。此外,听证会场景也在现场、收看听证会的不同社会场景中来回切换。剪辑在这里,除了为单一枯燥的听证会戏提供丰富的附加戏剧元素和情绪表意镜头外,也承担起了另一层审视的功能。收看着听证会的每一个人,和拍摄着听证会的摄影机一起,同时也和委员会的听证委员们一起,构成了对案件的多重审判和裁决。
但与当事人的理性坚守态度所相背反的,影片并没有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它以一种推定有罪的姿态,让种族凌驾于女权之上,也让弱者凌驾于真相之上。就像托马斯所陈述的,“作为美国黑人,就我而言,这是个高科技私刑”。托马斯的话揭示了一种偏见:当我们谈到性行为,我们依然会有潜在的种族态度,那种潜在的,关于黑人男性和他们对性的看法的成见。黑人男性会被更倾向认为习惯于滥交等非常规性行为,而这,正好与希尔在听证会上所描述的托马斯对她的言语性骚扰内容吻合。这种出发于女性主义,女性平权,但最后并没能回归到女性主义的视角,在绞合了种族偏见和政治身份后,不可避免的导向了另一种近乎压迫的不平等。
在现实中,托马斯以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提名听证会确认,影片也以真实的记录影像展现了这一刻,并没有采用搬演,但其女性视角和女性倾向并没能因此平衡。在平权运动发展的时间线中,更多考量女性或许是平权的第一步;但在托马斯这样的未定案件里,性别倾向的处理显然不是最好的方式。它浪费了讲述历史多元的可能,也悬置了讲述历史的时代。它来源于现实,却没能充分打开现实。它展示给我们不完整的过去,却凭借这非完整的过去用影像做出判决。不论是托马斯,还是希尔教授,在片中都没能获得一个独立的、饱满的形象。在没有真相,只有文本,没有历史,只有讲述的含混地带,《关键判决》应当做的是挖掘这种含混背后的原因,并把这种含混还原给观众,但它却把托马斯疑案背后复杂的政治影响、性别压迫乃至种族观念都压缩到女性对男权的简单斗争中。整个托马斯案件所给美国社会乃至性骚扰犯罪史带来的巨大改变,在这样的倾向性之下,也就只能沦为一种打着女性主义旗号的理想主义式结尾了,这对于《关键判决》所选取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而言,显然相当可惜。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8月刊
因为是在提名之前的性骚扰指控,所以整个事件显得极具戏剧性。这样的关键节点对于托马斯来说太重要了。美国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那几乎是他职业生涯的顶点。且抛开那些阴谋论,譬如女主是受指派的政治宿敌的枪手,所有故事都是骗局之类。说到底,没有所谓的真相浮出水面。到最后,当年的真相是什么,恐怕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年的真相对于一个吃瓜观众来说真的那么重要么?不管真相是什么,也不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就算女主真的是个政客操纵的棋子,用于恶意中伤托马斯,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那又如何?当然影片更加倾向于托马斯说谎的判断,而以女主为真正的受害者为角度。其实,这件事在那样的节点出现就注定会成为一场利益博弈的闹剧。谁在乎真相,谁关心事实,既然明确的分属不同的政治阵营就得为自己和团体的利益而斗争,更何况这是一个没有中立位置的战场。所以,政客们不过各自不择手段而已。
从对社会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任何的改变都要有第一人,自此以后,性骚扰更加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和探讨。制度进一步健全,女性也更加有深刻地自我认知和清明的法律意识。这是一场关键的审判,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每一个关注的人都会重新思考性骚扰的问题。《云图》中那些投身改变的人大多数也和女主一样,被旧的社会现实击垮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并不代表那些结果不会来,因为有他们,那些在他们余生或许都是梦想的事情,终将变为踏踏实实的现实。
作为一个成年人,习惯了用结果去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自己参与其中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好好学学小孩子,从过程去明确意义。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即使无人认同。
从影片来说,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不太可能有戏剧性的变化,但很巧妙的把当年的新闻素材夹杂在影片中,使人感到影片十分真实。这种手法也会使很多观众感到过于平铺直叙而令人乏味。但是两位主演的精彩表演给影片大大增色,特别是在听证会上的大段发言,情绪饱满,神态自如,很好的诠释了两人的心态和应对。
当年的这一事件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是罗生门,双方各执一词,也缺乏明确的证据,而且当事双方都还在世,托马斯大法官还是现任的大法官,所以影片没有给出自己的结论。然而,影片的视点是以希尔教授为主,表现的篇幅也远远多于托马斯大法官,隐含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其实托马斯大法官虽然通过了参议院的提名,但他的人格和尊严遭到了严重的影响,说名誉扫地也不为过,也造成了托马斯大法官在就任后长期不在法院审判时发言,被自由派大力攻击不能胜任大法官的职务。然而我们从托马斯大法官的履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名有着丰富经验和法律素养的美国法律人。但是作为一名黑人,他却持有强烈的保守主义立场,这在美国黑人中是比较少见的。他被提名时所经历的事情又更进一步影响了他的立场和心态,所以在最高法院中,他的影响力一直没有彰显,同时屡屡被外界质疑他的素养和学识。
所以说,托马斯大法官的被提名和进入最高法院,就其个人来说既是成功,也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