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HD国语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真实身份 正体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妖天下
少林三十六房
杀生
天鹰复仇记
E先生之谜
电影里有很多没说的事,按照火烧心的路子,也就是人民公社的路子,就是要把生产力集中在粮食作物上,少搞副业,把社员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外出务工,阻止人口流动,说白了就是变相的农奴制。
这样的制度今天有没有吸引力?恐怕那些为这部影片叫好最响的人也绝对接受不了,他们要激昂,却不要激昂的代价,要集体的好处,却不要集体的束缚。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句话上过中学的基本都背过,可没几个人明白指的是什么,其实它指的就是破除农村的公社制和城市的单一所有制,只有让人和钱都流动起来,社会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发展。
而这部电影不好就不好在回避了这个根本问题,不敢讨论劳动力流动和自由经营的问题,即不敢面对现实。后来的历史现实我们很清楚,一直埋头种粮的肯定不能致富,搞副业的都富了,搞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更富了,平均主义不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如果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那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无情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他们,资产阶级的失败不可能是由于道德上的败坏,而是他不能改造自己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条对无产阶级同样适用。
周带领的二队,和徐带领的九队的线路之争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确实是时代的悲哀。
个人观点:
1.人民想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没有错的,想吃饱饭,想住好房子,都是不应该被批判的。
2.赚钱的途径应该通过勤劳和智慧,而不能通过坑害别人。
3.如果多人在通过勤劳致富的途中产生了利益冲突,应该积极协商解决和提供补偿方案,如果不能解决可以诉诸上级,而不是使用阶级斗争口号打倒对面。
周,徐,二人确实我都不赞同,前者不应该大搞阶级斗争总想着打倒别人,扣大帽子,而真正应该从生产力和集体生产建设上提问题提建议;徐则也应该注重集体利益,不应该过于短视,在利益发生冲突时积极协商提供补偿方案,而非抱着自己的利益不松口这样最终也无法双赢。
最后5分钟那个小领导挖鱼塘阴谋诡计就属于单纯抹黑了,没有讨论的意义。
这个事件简单地就像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一样,大部分人会收益,但是住一层的肯定会抗议,又花钱又噪音还用不上。那怎么办,如何协商解决?谁去协商解决?能不能把一层这个住户打到,扣上自私者,走资派的帽子?还是协商一个大家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案?
n唯生产力论和黑白猫论害死革命!nn“资本主义包围?不存在的!既然我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我们的经济计划,所谓资本主义包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新形式的暗害活动,同托洛茨基主义斗争?这全是区区小事!既然我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我们的经济计划,这一切小事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党章,党的机关的选举制,党的领导者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的制度?这一切是不是需要呢?既然我们的经济在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这些小事是不是值得过问呢?这全是区区小事!计划我们正在超额完成,我们的党并不坏,党中央也不坏,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有些古怪的人坐在莫斯科那里,坐在党中央那里,凭空想出来一些什么问题,谈论什么暗害活动,自己不睡觉,也不让别人睡觉……”(新编《斯大林全集》第14卷140页~141页)
这部片子我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所以写一篇长影评,希望留言讨论。
在北影编的《中国电影史》中,认为这个时期的电影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很强,遵循“三突出“原则,追求”高、大、全“,镜头语言模式化等等问题,对于此片而言,书中批判了它的污蔑、影射等思想问题。
如果说样板戏有这些特点我不否认,作为舞台艺术本身就具有符号化、脸谱化、程式化等特点,这是许多舞台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以及南美、非洲等剧种都有规范程式,也因此形成了前表意特性。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而言,并没有《中国电影史》概况的那么简单和一无是处。
首先说镜头语言,蒙太奇隐喻随处可见,如钟声、不倒翁人偶、奔腾的小河等在人物对话或面部特写镜头中穿插;横移镜头、长镜头、变焦镜头同样使用很多,如开场中农民收粮的长镜头段落;声画对位也很丰富,如讨论二队今年日子好不过的对话,穿插着没有响动的大钟;除此之外,手持镜头、正反打镜头、景深镜头等等,总之,整体上镜头语言丰富,运镜流畅,剪辑流畅,叙事流畅,多线交叉,齐头并进。
这些特点很显然是与国际接轨的,并没有像《中国电影史》中讲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苏联学派的蒙太奇冲突的运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的平常朴素、长镜头叙事、实景拍摄、纪录性的随性构图等,好莱坞的流畅叙事、剪辑、转场、对话段落镜头空间的封闭等等这些在此片中的使用,我相信不是中国导演自创的。
此片的创作原则也没有沦为”三突出“,即”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此片的叙事结构并没有沦为公式化。
电影没有单线式地表现主角遭遇困境、在革命思想下克服困难走向胜利,而是通过以周昌林竞选当上生产队长的主线、白汉城败选后期望借助姐夫夏副主任势力重返政治舞台、”不倒翁“左摇右摆以及姚梦田奴隶合同等副线穿插展开,整体上结构复杂但不凌乱,叙事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人物思想在不断变化,情绪起伏也很大,总之,十分流畅。
(2)电影的人物也没有概念化。
作为英雄人物的周昌林形象是完全可以立起来的,电影通过他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成长经历,将其思想中流淌的对共产主义坚定支持的热血细腻地刻画出来,比如当姚梦田、不倒翁思想动摇时,他苦口婆心地劝导,又比如他在夏副主任办公室的争论,谈起他过去在大跃进时期的遭遇、谈起他过去在旧社会的遭遇等,都让周昌林的人物形象令人信服。
夏副主任虽然是走资派但他也是革命英雄,他坚定地要”走资“,是有充足依据的,如他对”发财计划“的看法,他对过去政治运动造成的问题揭露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不倒翁虽然左摇右摆,但对社会主义建设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剧情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可以说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多面性的,并非脸谱化的。
电影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彼此的斗争、争论,把每个人的立场和他的背景经历、思想轨迹结合起来,就拿夏副主任办公室一段来说,最终电影并没有呈现出谁对谁错,让主角周昌林压倒性的胜利,而是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结果,一切都要看将来怎么走。
故事整体上以小见大,一条小凉河的治理反映着村子里的不同成分斗争,同时也与上头的不同成分斗争息息相关,人物设计富有代表性,结局虽然皆大欢喜,但并不是大团圆式的,夏副主任高升了,周昌林坚定地说还要斗争到底,同样完全是开放式的。
最后我想说,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好坏,或者一个人物的好坏,本身不能用”好“和”坏“去概括。那些说政治运动对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我想说,如果你看看民国时候拍的电影、文学作品、报告文学、随笔等,彼时的底层百姓处境绝对比新中国建立以后糟糕一百倍,他们没有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优越感、很少有自己的农田、遭到上层阶级欺压剥削、受到迫害更是无处伸冤。
WG时期就我的知识面而言,现在许多电影表现的批斗、打、砸、烧等经典片段,其实在当时并不经典,这些问题只发生在中央以及周边地区,其他地方其实相对平静,而且在1969年之后,戾气已经没了。被斗争的人员很多都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做官的,连搞资本主义的商人都很少,事实上,那个时候是允许做买卖的,至于乡下的农民几乎没有。对于城市里的人而言,把他们下放到农田里和农民一起干活,是受了极大委屈,其实在不少农民眼中,尤其是离中央远的,WG实在不是大事儿。
关于斗争的问题,以下是毛写的原文:
斗争要文明些,坚持文斗,不用武斗
(一)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信
恩来同志:
最近,不少来京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来信问我,给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打花脸、游街是否算武斗?
我认为:这种作法应该算是武斗的一种形式。这种作法不好。这种作法达不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这里我强调一下,在斗争中一定要坚持文斗,不用武斗,因为武斗只能触及人的身体,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只有坚持文斗,不用武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斗出水平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应该分析,武斗绝大多数是少数别有用心的资产阶级反动分子挑动起来的,他们有意破坏党的政策,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降低党的威信。凡是动手打人的,应该依法处之。请转告来京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
(二)一九六七年二月三日的指示
斗争要文明些,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要高姿态,要高风格。北京街头上标语水平不高,到处都打倒、砸烂狗头,那有那么多的狗头,都是人头。这样搞群众很难理解。搞喷气式飞机照相片,登报贴在大街上被外国记者搞走了。现在要将斗争水平提高,现在水平太低。
八月初,也没这凶嘛,斗倒斗臭要在政治上斗臭,要对后代进行教育。不然他们将来掌权了,也这样干,这就太简单化了。他们认为这样斗臭了,还有把别人生活上的问题摆出来也叫斗臭了,我看不合适。主要是政治上斗臭。
最后我想说,批评WG的人,也许是对的,因为WG确实迫害了一些人;怀念WG的人,也许是对的,因为那个年代确实有着这个年代没有的纯粹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对毛的认知同样如此,批评和怀念都有可能是对的,对邓的认知同理,历史没有正确与否。
我是毛粉,以前我努力想在历史真实中探索毛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我发现,不同的历史资料里因为立场不同,视角往往是两个极端。我想,一个人越有名,争议性就越大,这是必然,历史也因此不可能被还原,我们也根本不可能探索到历史真相。以前因为我是毛粉,会和那些反他的人争论,但是我越来越觉着那样很傻,扪心自问,你以为你真的了解毛吗?你和那个反他的人较真,你以为他真的了解毛吗?两个人都不了解毛,也不可能了解,争论岂不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真相往往是徒劳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了解真相,而是从历史留下的真实资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毛选》。只要《毛选》是有价值的,只要毛写的东西能够对我有帮助,我管他当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此片让我觉着精彩之处在于,它虽然整体上倾向于周昌林,但是其他人物也都兼顾到了,没有因为政治上的立场不同,而把对方打压成彻底的反面形象,他们有理有据,同样出彩。这在当时年代里,实属难得。
最后一句,这部片子被禁,说实话,夺权派狭隘了。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欢腾的小凉河》 HD国语在线观看 - 剧情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39683-3-1.html
电影里有很多没说的事,按照火烧心的路子,也就是人民公社的路子,就是要把生产力集中在粮食作物上,少搞副业,把社员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外出务工,阻止人口流动,说白了就是变相的农奴制。
这样的制度今天有没有吸引力?恐怕那些为这部影片叫好最响的人也绝对接受不了,他们要激昂,却不要激昂的代价,要集体的好处,却不要集体的束缚。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句话上过中学的基本都背过,可没几个人明白指的是什么,其实它指的就是破除农村的公社制和城市的单一所有制,只有让人和钱都流动起来,社会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发展。
而这部电影不好就不好在回避了这个根本问题,不敢讨论劳动力流动和自由经营的问题,即不敢面对现实。后来的历史现实我们很清楚,一直埋头种粮的肯定不能致富,搞副业的都富了,搞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更富了,平均主义不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如果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那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无情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他们,资产阶级的失败不可能是由于道德上的败坏,而是他不能改造自己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条对无产阶级同样适用。
周带领的二队,和徐带领的九队的线路之争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上纲上线,确实是时代的悲哀。
个人观点:
1.人民想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没有错的,想吃饱饭,想住好房子,都是不应该被批判的。
2.赚钱的途径应该通过勤劳和智慧,而不能通过坑害别人。
3.如果多人在通过勤劳致富的途中产生了利益冲突,应该积极协商解决和提供补偿方案,如果不能解决可以诉诸上级,而不是使用阶级斗争口号打倒对面。
周,徐,二人确实我都不赞同,前者不应该大搞阶级斗争总想着打倒别人,扣大帽子,而真正应该从生产力和集体生产建设上提问题提建议;徐则也应该注重集体利益,不应该过于短视,在利益发生冲突时积极协商提供补偿方案,而非抱着自己的利益不松口这样最终也无法双赢。
最后5分钟那个小领导挖鱼塘阴谋诡计就属于单纯抹黑了,没有讨论的意义。
这个事件简单地就像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一样,大部分人会收益,但是住一层的肯定会抗议,又花钱又噪音还用不上。那怎么办,如何协商解决?谁去协商解决?能不能把一层这个住户打到,扣上自私者,走资派的帽子?还是协商一个大家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案?
——阶级斗争能管饭吃吗?
阶级斗争能当衣穿吗?
——照你这样说,难道只有资产阶级在中国复辟了,我们才能有饭吃,才能有衣穿吗?
——文革到现在已是积重难返了!
电影的背景:
“《欢腾的小凉河》是文革后期唯一一部公开放映的直接点名批判邓小平(当时叫“党内那个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故事片。该片上映仅仅一个多月,就粉碎了“四人帮”,之后该片即被停映。片中有大量带着那个时代浓厚政治色彩的口号式台词,如:“走资派还在走,我们斗了还要斗。””
这电影果然很有针对性,处处含沙射影,点名批邓。
但又有反思文革的功效,值得一看。
观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4MzkwMjg=.html
n唯生产力论和黑白猫论害死革命!nn“资本主义包围?不存在的!既然我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我们的经济计划,所谓资本主义包围又能有什么意义呢?新形式的暗害活动,同托洛茨基主义斗争?这全是区区小事!既然我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我们的经济计划,这一切小事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党章,党的机关的选举制,党的领导者向党员群众报告工作的制度?这一切是不是需要呢?既然我们的经济在发展,工人和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改善,这些小事是不是值得过问呢?这全是区区小事!计划我们正在超额完成,我们的党并不坏,党中央也不坏,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有些古怪的人坐在莫斯科那里,坐在党中央那里,凭空想出来一些什么问题,谈论什么暗害活动,自己不睡觉,也不让别人睡觉……”(新编《斯大林全集》第14卷140页~141页)
这部片子我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所以写一篇长影评,希望留言讨论。
在北影编的《中国电影史》中,认为这个时期的电影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很强,遵循“三突出“原则,追求”高、大、全“,镜头语言模式化等等问题,对于此片而言,书中批判了它的污蔑、影射等思想问题。
如果说样板戏有这些特点我不否认,作为舞台艺术本身就具有符号化、脸谱化、程式化等特点,这是许多舞台艺术本身的魅力所在,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以及南美、非洲等剧种都有规范程式,也因此形成了前表意特性。但是这个时期的电影而言,并没有《中国电影史》概况的那么简单和一无是处。
首先说镜头语言,蒙太奇隐喻随处可见,如钟声、不倒翁人偶、奔腾的小河等在人物对话或面部特写镜头中穿插;横移镜头、长镜头、变焦镜头同样使用很多,如开场中农民收粮的长镜头段落;声画对位也很丰富,如讨论二队今年日子好不过的对话,穿插着没有响动的大钟;除此之外,手持镜头、正反打镜头、景深镜头等等,总之,整体上镜头语言丰富,运镜流畅,剪辑流畅,叙事流畅,多线交叉,齐头并进。
这些特点很显然是与国际接轨的,并没有像《中国电影史》中讲的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苏联学派的蒙太奇冲突的运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的平常朴素、长镜头叙事、实景拍摄、纪录性的随性构图等,好莱坞的流畅叙事、剪辑、转场、对话段落镜头空间的封闭等等这些在此片中的使用,我相信不是中国导演自创的。
此片的创作原则也没有沦为”三突出“,即”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此片的叙事结构并没有沦为公式化。
电影没有单线式地表现主角遭遇困境、在革命思想下克服困难走向胜利,而是通过以周昌林竞选当上生产队长的主线、白汉城败选后期望借助姐夫夏副主任势力重返政治舞台、”不倒翁“左摇右摆以及姚梦田奴隶合同等副线穿插展开,整体上结构复杂但不凌乱,叙事有条不紊,层层推进,人物思想在不断变化,情绪起伏也很大,总之,十分流畅。
(2)电影的人物也没有概念化。
作为英雄人物的周昌林形象是完全可以立起来的,电影通过他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成长经历,将其思想中流淌的对共产主义坚定支持的热血细腻地刻画出来,比如当姚梦田、不倒翁思想动摇时,他苦口婆心地劝导,又比如他在夏副主任办公室的争论,谈起他过去在大跃进时期的遭遇、谈起他过去在旧社会的遭遇等,都让周昌林的人物形象令人信服。
夏副主任虽然是走资派但他也是革命英雄,他坚定地要”走资“,是有充足依据的,如他对”发财计划“的看法,他对过去政治运动造成的问题揭露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不倒翁虽然左摇右摆,但对社会主义建设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在剧情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可以说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是多面性的,并非脸谱化的。
电影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彼此的斗争、争论,把每个人的立场和他的背景经历、思想轨迹结合起来,就拿夏副主任办公室一段来说,最终电影并没有呈现出谁对谁错,让主角周昌林压倒性的胜利,而是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结果,一切都要看将来怎么走。
故事整体上以小见大,一条小凉河的治理反映着村子里的不同成分斗争,同时也与上头的不同成分斗争息息相关,人物设计富有代表性,结局虽然皆大欢喜,但并不是大团圆式的,夏副主任高升了,周昌林坚定地说还要斗争到底,同样完全是开放式的。
最后我想说,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好坏,或者一个人物的好坏,本身不能用”好“和”坏“去概括。那些说政治运动对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我想说,如果你看看民国时候拍的电影、文学作品、报告文学、随笔等,彼时的底层百姓处境绝对比新中国建立以后糟糕一百倍,他们没有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优越感、很少有自己的农田、遭到上层阶级欺压剥削、受到迫害更是无处伸冤。
WG时期就我的知识面而言,现在许多电影表现的批斗、打、砸、烧等经典片段,其实在当时并不经典,这些问题只发生在中央以及周边地区,其他地方其实相对平静,而且在1969年之后,戾气已经没了。被斗争的人员很多都是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做官的,连搞资本主义的商人都很少,事实上,那个时候是允许做买卖的,至于乡下的农民几乎没有。对于城市里的人而言,把他们下放到农田里和农民一起干活,是受了极大委屈,其实在不少农民眼中,尤其是离中央远的,WG实在不是大事儿。
关于斗争的问题,以下是毛写的原文:
斗争要文明些,坚持文斗,不用武斗
(一)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信
恩来同志:
最近,不少来京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来信问我,给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打花脸、游街是否算武斗?
我认为:这种作法应该算是武斗的一种形式。这种作法不好。这种作法达不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这里我强调一下,在斗争中一定要坚持文斗,不用武斗,因为武斗只能触及人的身体,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只有坚持文斗,不用武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斗出水平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应该分析,武斗绝大多数是少数别有用心的资产阶级反动分子挑动起来的,他们有意破坏党的政策,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降低党的威信。凡是动手打人的,应该依法处之。请转告来京革命师生和革命群众。
(二)一九六七年二月三日的指示
斗争要文明些,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要高姿态,要高风格。北京街头上标语水平不高,到处都打倒、砸烂狗头,那有那么多的狗头,都是人头。这样搞群众很难理解。搞喷气式飞机照相片,登报贴在大街上被外国记者搞走了。现在要将斗争水平提高,现在水平太低。
八月初,也没这凶嘛,斗倒斗臭要在政治上斗臭,要对后代进行教育。不然他们将来掌权了,也这样干,这就太简单化了。他们认为这样斗臭了,还有把别人生活上的问题摆出来也叫斗臭了,我看不合适。主要是政治上斗臭。
最后我想说,批评WG的人,也许是对的,因为WG确实迫害了一些人;怀念WG的人,也许是对的,因为那个年代确实有着这个年代没有的纯粹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对毛的认知同样如此,批评和怀念都有可能是对的,对邓的认知同理,历史没有正确与否。
我是毛粉,以前我努力想在历史真实中探索毛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我发现,不同的历史资料里因为立场不同,视角往往是两个极端。我想,一个人越有名,争议性就越大,这是必然,历史也因此不可能被还原,我们也根本不可能探索到历史真相。以前因为我是毛粉,会和那些反他的人争论,但是我越来越觉着那样很傻,扪心自问,你以为你真的了解毛吗?你和那个反他的人较真,你以为他真的了解毛吗?两个人都不了解毛,也不可能了解,争论岂不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真相往往是徒劳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了解真相,而是从历史留下的真实资料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毛选》。只要《毛选》是有价值的,只要毛写的东西能够对我有帮助,我管他当时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此片让我觉着精彩之处在于,它虽然整体上倾向于周昌林,但是其他人物也都兼顾到了,没有因为政治上的立场不同,而把对方打压成彻底的反面形象,他们有理有据,同样出彩。这在当时年代里,实属难得。
最后一句,这部片子被禁,说实话,夺权派狭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