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or:Barbet Schroeder Writer:Barbet Schroeder Release Date:30 August 1976 (USA) more Genre:Documentary / Biography more Runtime:USA:90 min Country:France / Switzerland Language:English / French
是为了在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有一点参照,所以买了这部关于Amin的纪录片。虽然片中多数是Amin将军自己在那说,但我打赌他一定不喜欢电影里的自己。
《梵高》与《阿敏将军》,两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纪录片。两个这这辈子,或者下辈子都不会说上一句话的人,就这样呗我硬拉扯到了一起,或许不仅仅是自己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看到了这两部片子。
纪录片《梵高》,标准的BBC出品,演绎与实物的结合,虽然扮演的角色看上去有些过于神经质,不过与大多数关于梵高的电影比起来,自己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出于终于历史与真实的考虑,纪录片演员的所有语言几乎全部摘自主人公当年的书信或者谈论,虽然缺少了很多流畅的对话,质朴与坚硬的文字还是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了解到一个疯子天才的人生。不知道如果当年梵高不砍掉自己的一只耳朵,他是否会显得有些逊色,不过终究他还是这样做了,并且让人们乖乖的为着自己的作品“慷慨解囊”。
同样是一个让人感觉疯狂的人,《阿敏将军》似乎就显得更有些记录的味道了。虽然当年是出于阿敏将军的邀请,导演巴贝特·施罗德才拍摄了这部片子,最终导演还是耍弄了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对这位乌干达的军事独裁者进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讽刺。作为以军事政变取得政权的阿敏来说,他极度渴望通过媒体向世界介绍一下自己,获得他国的承认。看着阿敏将军开心的笑容,还有他那三宫六院留下来的一群孩子,真的很好奇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
即便人们习惯将梵高归到杰出艺术家的行列,而阿敏则只能被人们丢进哗众取宠者之流,作为一个与二位没有丝毫裙带关系的观影者,自己倒是喜欢将他们放在一起,取上一个或者有些幼稚的名字——天真的人。
与高更比起来,梵高的确只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天真的孩子,想到当年他是如此忐忑不安地为迎接高更的来临忙忙碌碌,还有拿着刀子想着高更走去,就像看到了一个迎接父母检查的小学生,就像那个为了一个汽车玩具与邻家小伙伴拼死拼活的小正太。似乎艺术注定是要与天真沾上边的,就像天才与白痴之间总会有那么一点亲缘关系。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对待自己身边的那些多少有些天真的人,有时还真是又恨又喜,让人感觉极端的无奈,那个时候,你真的不能用自己惯常的思路看待,因为他们好像根本就不在你的那个对等世界里。之所以会说他们是天才,而非白痴,那似乎害死源于他们就像是从底层升上来,在自己生活的世界稍作停留,然后又飞升而去了,你还真不好意思说他们不如自己,反倒有些自惭形秽,至少在有些方面是如此这样的。而这样感觉,你又无论如何无法向身边的人解释的,一旦你有了一些解释的欲望,那就说明你也开始神经了起来。
至于说自己喜欢将“天真”这朵小红花发给阿敏将军,那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理当如此而已。比起大西洋彼岸的众位总统或者元首,阿敏也就只能用天真来标榜一下自己了,看着他带着记者巡视自己的空降兵和检阅那可怜的仪仗队,真的很难说清楚那究竟是他原本如此,还是另有企图,至于他对邻国元首的轻薄,我们也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回到天真这样的一
个话题上来,或许正是有了一群这样永远保持着天真的稀有“动物”,我们大多数的人才能在天真从自己的身上渐渐退去之后,依然可以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天真,什么叫做故作高明。
至于说到两部纪录片的拍摄风格,如果说《梵高》是一幅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那一张非洲的雄狮就能够更好地说清《阿敏将军》的风格了,不仅整部片子如此,似乎阿敏将军这个人也是如此。《梵高》用精良的构图与声画向我们娓娓道出一位西方疯狂天才的郁郁寡欢,《阿敏将军》则用新闻纪实的笔触素描出了一位有勇无谋者的意气风发。有人说秀才遇见兵,或许导演施罗德才更能体会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吧。与其说是语言沟通的障碍,那倒不如说是两个世界的隔阂,阿敏不知道施罗德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施罗德也一直拿不准阿敏究竟是在跟自己演戏,还是本来就是如此。
前段时间热播《甄嬛传》,有人喜欢,有人骂,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到其中剧情的是是非非,那又岂是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所能评断的,看看最近邻居家里的热闹,恐怕拍成电视剧,加上“本故事完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还是会有些人不大相信的。
世界很大,林子很深!
Writer:Barbet Schroeder
Release Date:30 August 1976 (USA) more
Genre:Documentary / Biography more
Runtime:USA:90 min
Country:France / Switzerland
Language:English / French
是为了在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有一点参照,所以买了这部关于Amin的纪录片。虽然片中多数是Amin将军自己在那说,但我打赌他一定不喜欢电影里的自己。
自大,无知,残暴的妄想狂,可光就纪录片来说参照源太少了,光靠Amin一个人在那说,让我们自己去判断,难了点。
很想看看Stone拍卡斯特罗的那部纪录片,等我看完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阿敏•达达是个天才的演员,在20世纪后期的风云人物中,他最具有表演天份和表现欲。他个人奇异而多变的性格,时而含蓄害羞,时而暴戾无情,带有着天然的戏剧感觉。施罗德记录了他大量的生活片段,包括家庭生活、军事行动、外事活动、政治会议等等。以纪录片的天性而言,这些部分都是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但是却带有一种夸张的风格,一种表演的错觉。真实的生活反而被自身所扭曲,获得了一种讽刺、荒诞的意味。
施罗德自然是在手中诸多的素材中进行了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性质,但在他有限的拍摄环境下,这种剪裁所能达致的引导作用也被大幅的削弱。在全片中,并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的镜头,没有无秩序的混乱和抵抗,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自然与阿敏将军控制拍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这里纪录者与被纪录者,也就是主动创作者的身份被颠倒,阿敏作为创作的被动方,即被呈现的角色,变为主动地去控制创作思路的发展。他在镜头中所展现的是自己设计的形象,是在利用他人的工具来进行自我创作。在片中甚至有他直接指挥拍摄的行为出现,在拍摄“进攻演习”戈兰高地时,阿敏安排了飞机佯装空袭,这是在计划外的,他便直接要求摄影机去拍摄飞机,表现他所想要表现的“演习”场面。
于是创作关系的二元矛盾便产生了奇异的错位,当然施罗德作为创作者要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最终的剪辑权也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于是在我们看到的作品中,诸多解释成份,尤其是大量画外音的使用,开始扭转作品的意识和创作关系。在这些对真实情况的说明中,阿敏将军所安排的场景变成了一种更天然、更有力的反讽,他的行为变得道貌岸然和荒诞不经了,创作者的主动意识重新占据了主动。于是这种二元性的矛盾变化为纪录者与被纪录者的一个精彩的交战过程,所获得的效果则将纪录的本体(真实的影像)变为了创作的客体(反映的意识),经过双重的扭曲重新表达了创作者的本旨。这种奇特的关系造就了这部不寻常的纪录电影,当然主要要归功于阿敏将军这独特的性格与时代的特定环境,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境况。对观众来讲,这种二元性的交替则成为了一次难得的体验,精彩而微妙。
今年奥斯卡的黑人影帝弗雷斯特•惠特克同样是扮演阿敏而获此殊荣,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在尽力的模仿,而难免有一份乖张,阿敏将军是天才的演员,他人难以企及。而他所深具的控制欲,也造就了一种另类的创作欲望。《阿敏将军》以他迷茫、彷徨甚至有些恐惧的眼神作结,也算是对他的奇异心理与行为作个有趣的注脚。这个眼神,惠特克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