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

HD中字

非凡云>

HD中字

暴风云当前播放组>

HD中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独生子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的一部拍摄于1936年剧情片在日本上映,主演由饭田蝶子,叶山正雄,日守新一,笠智众,坪内美子,吉川满子,爆弾小僧,青木富夫领衔。  信州农村的单身母亲(饭田蝶子 饰)在纺织厂辛劳工作,以供养独生子良助(叶山正雄 饰)上学。即将毕业的良助经老师开导,决定继续学业,然家境贫苦令其迟迟无法张口。了解到儿子的心情,为了让他过上美满的生活,母亲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良助送入东京的大学  十三年岁月倏忽而过,成年后的良助(日守新一 饰)从学校毕业,娶妻生子,在东京安定下来,母亲则依旧留在信州农村。满怀希望的母亲前往东京,却发现当初自己倾心培养的儿子只担任夜班老师,收入微薄,过着清贫的生活……
  • 头像
    神户酩人
    小津电影中,笠智众的父亲形象深入人心。但在母亲的角色上,原节子、东山千荣子、田中绢代等人曾先后饰演的不同形象的母亲各具特色,诠释方法因人而异。拍摄于1936年的《独生子》,属于小津战前作品中较有分量的一部。饭田蝶子在片中饰演过早丧夫的单身母亲,在导演所塑造的一众母亲中,尤其令我厌恶。被着力打造的这一母亲形象,在剧本的创作上或许出现了些许偏差导致了本打算被塑造成完美的母性形象在成型后却令人心生厌恶,产生排斥之感。

    剧情很简单:单身母亲辛苦工作供儿子读书,儿子成人后在东京任教师职,生活清贫。对儿子报有无限希望的母亲来到东京,发现早已娶妻生子,落户安家的儿子收入微薄且安于现状,心理落差使母亲伤心失望。

    核心场景被安置在儿子的东京寓所,本以为辛苦半生老年享福的单身母亲在看到儿子窘迫的现状后眉头不展,一脸阴云。对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也无丝毫爱怜的表示,自始至终没有问及儿子的生活是否快乐,婚姻是否幸福。当儿子问到对自己妻子的评价时,她除了“温柔”两字便无下文。这让久别重逢,甫一见面不叙离别之情,却关心物质富足与否的乡下老太的势利嘴脸无处遁形。幸福的主旨对年迈的母亲来说也许仅限于出人头地与财富积累,把自己望子成龙的殷殷期望强行灌输。片末,在处理了邻居儿子的伤情后,母亲才体会到自己独子身上的可贵品质,思想上发生了些微的转变。回到信州老家,当纺织女工问起母亲这次探亲的感受,母亲回答的却是对东京的印象,心灵深处始终耻于面对儿子惨淡的营生。

    联想到《东京物语》,老年夫妇到东京后感到给儿女的生活带来不便,决定提起返程。而在《独生子》中,母亲的到来迫使儿子四处借债,儿媳变卖和服,却始终赖在东京絮絮叨叨一番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理给本已压力山大的儿子带来心理上的二度负担。

    或许对于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观影诸君而言,在下思想荒唐,没有向上攀爬的进取心。但对我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与想法,身外之物随他而去。秉持正直的品性与爱心,保有独立的思想及一定的知识沉淀,不受舆论左右活出自己的真实才是我所希望的。

    此外,或有意或无意,剧中给出了几组对比,比如:
    1.一脸憧憬地对纺织女同事说儿子已到适婚年龄与得知儿子业已结婚消息时却脸露失望的对比。
    2.笠智众4个孩子,一家六口,经营着炸猪排店,虽然清苦但其乐融融。反之作为独生儿子,算上偶来探亲的母亲才凑足四人的家庭却愁云永昼。
    3.儿子、儿媳、老师、邻居等人的乐观情绪与母亲一人的悲观情绪的对比。
  • 头像
    西风独自凉

    我的live《日本电影的魅力》,除了黑泽明,知友提问最多的是小津……

    阅片无数,想请教的导演有两位。一位是帕拉杰诺夫,想问问他《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地球上的生活习惯不习惯?

    另一位就是小津。眼前的画面是分裂的:一个是奉献了《我出生了,但……》、《独生子》、《东京物语》、《晚春》的导演小津:

    小津

    还有一个是参加了侵华战争最大的毒气战、战后认为砍人就像拍电影的军曹小津:

    你出生了,但……

    何必让我们如此纠结?

    导演小津

    很多人模仿小津,题材、拍摄角度、构图、节奏……然而,没有对东方建筑、东方美学的深刻感悟和对人性细腻、幽微的洞察,不过是东施效颦。

    小津美学平和、简单:平和到温暖,每个质朴的画面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简单到透彻,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感受其沉静、简约之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几乎是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独生子》(1936)母亲牺牲一切,希望儿子读了书能够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自己可以安度晚年;结果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人才济济的东京默默无闻,过着清贫的生活。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

    父母耗费全部心血,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下一代,影片对这一点不无反省,片尾劳累、悲苦的母亲还在自欺欺人,显示出小津的犀利。任何人都应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下一代。

    剧照

    饭田蝶子扮演的母亲人前人后两张脸,非常出色:n

    剧照

    《晚春》(1949)女儿对父亲再婚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和愤怒,父亲嫁女后独自回到家中,欣慰地削苹果,突然停住——

    举头削苹果,低头思丫头!

    蜿蜒而下的果皮、白皙的果肉象征华美的和服在新婚之夜的瓦解:n

    晚春

    不无暧昧的父女情表达得如此真挚、细腻,放眼世界,唯有小津。

    1943年,针对黑泽明的处女作《姿三四郎》,内务省的检察官一派胡言,黑泽明站起来就要动手,小津仗义执言:“以百分作为满分的话, 《姿三四郎》打一百二十分!黑泽君,祝贺你!”

    黑泽明在自传里回忆,他一直都很感谢小津先生。

    成濑巳喜男((代表作《浮云》、《放浪记》、《女人步上楼梯时》))尚未成名,小津鼎力推荐:“《浮云》是迄今为止水平最高的日本电影。”

    军曹小津

    1934年生于东京的日裔美国学者入江昭回忆,学校充满国粹主义氛围,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在操场上列队宣誓“我们是天皇陛下的孩子”。日清、日俄战争的胜利,以及大和魂的长期洗脑,使得日本的爱国激情、民族优越感无限膨胀,中日稍有冲突,为天皇圣战、膺惩暴支的呼声响彻云霄。

    2001年BBC《战栗东方》访问日本老兵,牙齿都没剩几颗的老鬼子提起中国人,依旧毫无悔意,一脸的不屑。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下流、劣等,根本就不是“人”。

    战栗东方

    有高深的艺术修养的人群,接受不把人当人的教育,也会变成毫无人性的法西斯:

    被瓦格纳的音乐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纳粹,毫无愧疚地屠杀犹太人;

    随毒气部队参加侵华战争中最大的毒气战修水河战役的军曹小津回忆:“看到这样的中国兵,一点也没有把他们当做敌人。他们是无处不在的虫子。我开始不承认人的价值,他们只不过是物件,不管怎么射击,都显得心平气和。”

    如果不把人当做虫子、物件,而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父母的人,就无法毫无心理负担地进行射击、杀戮。

    1939年3月20日小津日记记录了参加修水河战役指挥部下发射毒气弹的过程……

    1940年军曹小津表明肯定战争的态度:“你不能用阴暗的心情去对待战争。说得复杂一点的话,是不能抱着否定的精神。必须肯定所有的东西。这样, 作为人的坚强才能出来。”

    在记者面前,军曹小津提到杀人非常兴奋:“砍人也和古装片一模一样。一砍下去, 那人一动不动,然后啊的一声倒下,戏剧正巧就是这么考虑的呀。我居然会想到这种事。”

    田中真澄《小津安二郎周游》,梳理小津安二郎的战时经历,断定小津到过南京大屠杀现场,小津墓碑上的“无”字,是南京大屠杀期间鸡鸣寺住持二空法师送给他的:

    封面

    收官之作《秋刀鱼之味》(1962)多次响起日本海军的《军舰进行曲》,战友重逢关于日本如果战胜的讨论……涉及战争、皇军,只有怀恋和日本式的暧昧、朦胧:

    剧照

    对小津的反弹

    众口难调,任何大师、任何作品都不可能人见人爱:波德莱尔“讨厌雨果一家和他的那些学生”,《悲惨世界》恶劣、荒谬;“矫揉造作,玩弄文字游戏”的莎士比亚,让托尔斯泰极度恶心……

    距离产生美,小津的艺术主张,对战争、苦难的态度,对战后日本和家庭的美化,引发本土同行的强烈反弹。你拍的东西糊弄老外可以,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榻榻米又小又脏,哪有什么雪白干净的高雅客厅……

    1971年出版《小津安二郎的艺术》的佐藤忠男,是日本研究小津的著名专家,2015年表示:“小津是很了不起的导演,但是我还是要说,日本人不是那样生活的。”

    小津对今村昌平的剧本《猪与军舰》(1961)嗤之以鼻:“你为什么总想拍这些蛆一样的人?”

    猪与军舰

    今村傲然回答:“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为了达到预想的画面构图,小津要求演员十遍、几十遍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连勺子搅动咖啡是3圈还是3圈半都有硬性规定,完全抹杀演员的激情和创造性……今村对这个美化日本、“只拍官方电影的家伙”更加厌恶。

    1963年今村将自己的电影取名《日本昆虫记》,父亲吮吸女儿乳房也是对小津式父女和家庭伦理的嘲笑:

    日本昆虫记

    森田芳光《家族游戏》(1983),以一个坐船而来的家庭老师隐喻外来文明对日本传统的冲击(黑船事件)。和三船敏郎、仲代达矢一样帅得不像演技派的松田优作,出演非常另类的家庭老师,光芒四射:

    剧照

    片尾吃饭,家长试图压制孩子,老师大打出手,掀翻餐桌:

    剧照

    对小津津津乐道的日本家庭餐桌文化和温馨气氛的讽刺入木三分。

    周防正行《变态家族:长兄的新娘》(1984),镜头、机位完全照搬小津,但虐恋、乱伦的内容离经叛道,对小津电影美化日本家庭、伦理形成深刻的反讽:

    海报

    从题材到构图,日本当红导演是枝裕和都让人想起小津:

    截图对比

    但对于小津接班人的说法,是枝总是矢口否认,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评价的评价。

    小津的作品美得太空洞,人物太扁平。很可能是这一点,让是枝更倾向表现复杂人性的成濑巳喜男,用他的话来说,“成濑对人性的认知更为黑暗”。

    以上四位都是非常优秀的主流导演,今村更是亚洲唯一在戛纳金棕榈梅开二度的大神——

    任何文化固步自封,没有创新、突破和批判、反省,难免死水一滩。

    日本这一点很好,从观众到评论界,既能欣赏小津,也能宽容、欣赏对小津的批判和超越,唯有如此才能诞生黑泽这样的电影天皇。

    小津作品看得越多,越喜欢他的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平淡中的哀伤和文化反思像一把刀子静静穿过心窝,真是才华横溢。其它很多作品,除了细节上的火花(如前面提到的《晚春》),认同吉村公三郎(代表作《安城家的舞会》)的意见:

    小津墓碑

    小津电影中的人跟植物没什么两样。

    --------------------

    欢迎扫描二维码参与直播:西风独自凉《如何零基础写好影评》(优惠价:1.99),它将颠覆您对电影艺术和影评写作的认知,找到写好影评的正确路径:

    如何零基础写好影评

  • 头像
    水之北
        小津有几部电影,是完全可以在现在的北京翻拍的,比如三十年代的《独生子》和六十年代的《东京物语》。《独生子》是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片,算起来,拍了已有七十多年了。
        《独生子》讲的是一个母亲和她的独生儿子的故事。母亲和儿子生活在偏远的乡村,是稻米和丝绸的产地。父亲早亡,母亲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同时还为当地的巢丝厂做工,艰难地维持家庭的生计,并供养儿子念书。
        电影的开始时候,是儿子的老师来到家里。老师夸奖儿子,真是上学的材料,学习非常出色,日后一定有大出息。老师对母亲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因为在这样艰难的家庭条件下,母亲仍然能下决心让儿子继续升学,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但实情是,劳累的母亲已经没有能力再供儿子念书了,早已决定让儿子回家,帮助维持生计。是儿子在学校里说了谎,告诉老师说母亲还要供他继续升学。老师走后,伤心愤怒的母亲打了儿子,责问他为什么要在学校里说谎。儿子眼泪汪汪地说他就想读书,而且,他一定能读好,日后出人头地。母亲看着可怜的儿子,既愤恨,又心碎,在一夜未眠之后,同意儿子继续升学。这个决定让母子俩抱头痛哭。
        电影里儿子童年部分的最后一幕是和母亲一起到火车站去送老师。老师(笠智众,那时是多么年轻啊)脸上笑容灿烂,眼里光芒闪射,胸中抱负远大,要到东京去了。东京,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老师鼓励儿子,好好地念书,以后也到东京来啊。
        然后就是青年的儿子了。这是一个头发梳的油亮,衬衫整齐洁白,大学毕业的儿子,而且,真的在东京了。问题在于,儿子并没有像样的工作,只是在夜校里谋得一个代课教师的职位,薪水微薄,还结了婚,刚有了小孩,一家三口在贫民窟中租住着一套小房子。
        已经数年未见儿子的母亲决定到东京来看看儿子。囊中羞涩的儿子向同事借十块钱,好招待远道来的母亲。同事在身上掏了半天,只有五块钱,儿子只好找另一位同事再借五块。第二位同事极不愿意,最后以下月开支还钱时支付十分利息为条件,才同意借钱给儿子。
        见到母亲的儿子很愧疚,因为没有告诉母亲他结婚了,也没有告诉母亲她已经有了孙子。儿子惭愧的是他目前的处境,这既不是儿子,也不是母亲多年来期望的。
        儿子和母亲去看了老师。那个满怀抱负的老师现在已是一个胡子拉查的中年人,已不再目光炯炯,英气逼人。老师现在眼里只泛着善良的微笑,带一点对生活的无奈与自嘲。他在贫民窟开一个小吃店,店里未见顾客,只有他的四个女儿满地跑着。他微笑着对母亲说,你看,这么多年在东京就这个样子了。
        儿子尽力使母亲在东京过得快活一些,他带母亲去东京的各个名胜之地游览,带母亲坐出租车,给母亲买些平时自己都不会买的好吃的。十块钱很快就花完了,儿子在夜校的教室里苦恼地想着明天该怎么办。
        贤惠的妻子偷偷把自己结婚的礼服卖了。儿子夜里回家的时候,妻子让儿子明天拿卖衣服的钱带母亲出去玩一玩。
        儿子第二天带母亲出门的时候,碰上邻居家的孩子在玩耍时因为意外受了伤。儿子抱着邻居的孩子跑到医院,为孩子找了医生治疗,并给孩子办了住院,还把带母亲出去玩的钱给了身无分文的孩子的母亲。
    母子俩坐在郊外的草地上进行了长谈。儿子再一次向母亲表示了愧疚,他向母亲说:“我这样你很失望吧。可是东京就是这样。我真不应该来东京。”母亲批评了儿子,认为他不应安于现状,应该继续奋斗。母亲告诉儿子,其实她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为了供儿子念书,她卖掉了家里的地和房子,现在住在巢丝厂的宿舍里。儿子和母亲无言地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
        母亲回去了。这是一次失望的旅行。儿子没有出人头地,境况困窘。然而儿子孝顺善良,儿媳温柔贤惠,孙子健康可爱,还是能够安慰母亲的心。回到巢丝厂,同住的女工问母亲儿子怎么样,母亲尴尬地说儿子很有出息,成了大人物了。但是,当母亲走到宿舍楼外,坐下墙外的阳光下的时候,母亲哭了。母亲哭的是那样伤心,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泪雨滂沱的。
  • 头像
    明鑫
    ——论《独生子》中的人物叠像结构

    我们通常认为小津的电影代表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的确,导演采用了极单调的电影语法,如“固定摄影机”、“低电影镜位”等,影片似乎不厌其烦地拍摄一盏盏灯、各种不相干的物事;从电影的场景与叙事上来看,电影由一场又一场的对话构成,即使涉及到具体发生的事件,也大多在对话中带过。而且这些对话似乎发生在随便什么人之间,除了电影核心的两三位人物之外,其他的人物好像都只是点缀,没有对情节发生任何作用;更为过分的是,这些对话毫无内容,“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那还真是……”、“对啊,真是意想不到呢~”由摄影机低镜位特写着的两个人一直在重复这些话语。
    这样的小津电影似乎就是用来打发时间、放松心情的,每部电影除了一两场略微激烈的谈话外,似乎所有的画面都可以被当做空白。换言之,观看小津的电影,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为了什么也不看。
    然而事实上,小津电影中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乃至没有一句台词是空洞的。本文希望透过对于其1936年的第一部有声片《独生子》的分析,呈现隐藏在小津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的人物叠像结构,并分析正是这样一个结构的存在,小津电影画面中所存在的一切都具有了意义。

    《独生子》这部影片的叙事似乎是直线式的:母亲阿常受到老师大久保的鼓励,辛苦一生供养儿子良助读书。大学毕业留在东京任夜校老师的良助请母亲阿常到东京。在最初的招待以后,良助觉得自己未来可能不会有出息,告诉了母亲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悲观看法。将儿子视为毕生希望、并盼望其成就一番伟业的阿常不接受儿子的观点,与之进行了一次对话,严厉批判了儿子消极的人生观念,并且明白指出,自己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儿子成为伟人。之后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对于母亲对于儿子人生的看法。儿子则重新鼓起了人生的希望。
    可以轻易发现,这部电影中存在着三个人物形象:母亲(或者延伸开来,父亲或母亲)、儿子、老师;以及两种人物关系,母子与师生。这两种基本关系是夹缠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老师在母子关系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他给了幼子榜样,令幼子希望努力学习,到东京去;同时透过他对于良助的夸奖,激励了阿常对于儿子未来前途的信心。老师令母子有了共同的人生目标——良助要通过学习到东京去、成为伟人。
    然而,老师大久保最后却是以炸猪排度日的下场,长大以后也成为夜校老师的良助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悲剧命运。这就是这部影片中的人物的叠像结构,通过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影片避免了直接叙述良助是如何失意,却能深刻传达出为什么良助会对自己的生活陷入悲观中。
    《独生子》这部影片所要突出的是母子或者亲子关系,正如电影一开始画面上打出的芥川龙之介的名言“亲子关系一旦建立,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序幕”。这部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呈现在亲子关系当中,而非孤立的存在。这些人物、不同的亲子关系建构起了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这使得作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阿常与良助的母子关系不需要任何情节而得以推动。
    除了阿常与良助的母子关系外,本部影片中还有三重亲子关系,邻居家的母子、良助与自己襁褓中的婴儿、老师大久保与两个儿子。
    首先,从情节的推动来看,对于核心的阿常与良助的母子关系发生最大推动作用的,是邻居家的母子。邻居家儿子阿富的意外事件是全片中唯一能称之为戏剧化的情节。阿富没有钱玩棒球,但是又希望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于是去逗弄马匹来哗众取宠,哪知被马攻击。良助知道了以后,热心地帮忙、并将妻子和服当掉的钱给阿富治病。母亲从这件事情上终于看到了良助优秀的品质,改变了之前一定要良助成为伟人的偏激观点,认识到,即使是没有什么远大前途的良助也是值得自己骄傲的;良助则通过这件事明白,如果自己没有钱,自己的儿子可能也会因为玩不起游戏而陷入不堪的境地,于是奋发向上,立志取得中等教师资格,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全片的基本架构都通过邻居母子的亲子关系叠像得以实现。
    从传达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则是通过良助与自己儿子的亲子关系与阿常良助母子的亲子关系相互对照而出。良助所以能鼓起奋发向上的勇气,是出于对自己宝宝的责任感。但反讽的是,母亲也正是出于同一心理而辛苦劳作了一辈子。换言之,儿子在这一刻成了与自己母亲一样的长辈。看似重新鼓起人生希望的儿子,在这时被纳入到与母亲一样的人生轨迹中;看似重新焕发光辉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其实不过是母亲含辛茹苦一生的翻版,这其中传达出反讽、更蕴含着深沉的命运轮回之悲哀。
    不仅于此,阿常与良助母子原本的理想与期待仍未完全烟消云散,阿常仍然希望儿子能成为伟大的人,而良助继续希望能够在自己取得了中等教师资格以后接母亲到东京来。但是,与之前不同的是,原本齐心的母子已经发生了断裂,儿子并未向母亲表明心迹,母亲则认为儿子已无任何的前途陷入深深的失望中。在这样多重的心理下,阿常良助的亲子关系成为一个能够多义阐发的空间,出于任何一种心理的台词在这样的空间中似乎都具备了多重含义。
    良助的妻子在电影接近结尾处感叹“你有个这样的母亲真幸福”,镜头转移到良助:他垂着头,头发略为凌乱,眉头微蹙,嘴唇翘起,似乎感动、又带有几分可怜的不知所措。这个画面深刻显示出良助的困境。妻子的意思是,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并严厉督促的母亲,良助才能重新焕发做人的希望,这是良助的福气。但是在良助听来,这样的母亲未免是自己最沉重的负担,他其实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母亲而活。比起刚才的雄心壮志,此刻的可怜才是他真实的状态,更何况他对于前途并非信心十足,或许所谓的“考上中级教师资格”,也不过是自己的奢望罢了。
    在电影的最后,当一同工作的妇女问起自己儿子的情景,母亲只能违心地回答,他已经是伟大的人了。妇女随意感叹一句,你还真是幸福啊。母亲越发机械而沉重地擦地,艰难提着铁通走到外面,迟缓坐下,欲哭无泪,垂头。母亲终于陷入到完全的悲哀当中,因为之前,即使知道了自己儿子的无能与悲观,她仍然可以去指责他,督促他。甚至,即使良助不可能进步,她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怒气发泄在他身上而获得尊严与继续存活下去的理由。但是,当了解了儿子优秀的品质以后,母亲再也不能责怪儿子是毫无价值的人了;她更悲哀地发现,自己辛劳一世是为子,但是她到了最后其实从未了解过他,原本应该最亲密的母子成了陌路人;而且自己的存在对他来说,只是不堪承受的心理负担,成了他的折磨;回头再看自己的一生,完全错付,了无价值……总而言之,阿常生命的无论哪一个面向,都跌入了最为沉重的深渊中。

    从上文特别是对最后几幕电影画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小津的固定镜头并非是空洞的。恰好相反,正是因为他不依赖情节、台词等普遍使用的电影叙事元素,而是将所有的人物呈现于一个叠像的系统中,他的电影具有了其他电影所难以达到的思维空间。而那些看似无物的画面,则正是提供观众这一思维的空间,观众得以反复思考人物此刻为何是这样的表情,其中包含哪几种情绪与困境。画面因为其中的思想内涵而具备了值得反复玩味的美学价值。
    最后,第三层老师大久保本身及其父子叠像则正是用于提供意象与美学意义。大久保把自己哄儿子夜间不哭的图像送给良助,这张图像成为全片最多被特写的画面。在母亲睡不着严厉指责良助,三个大人一起哭泣的镜头里,这张图片被长时间固定特写。这张图片保佑婴儿能熟睡,而在全片中,婴儿也确实一直熟睡。这种熟睡的状态与大人哭泣、灰心、鼓起勇气等等情感状态在全片中多次对比,从而具有了多重阐述的空间。例如,人越到长大越发会陷入麻烦,人生只有不断变得沉重;或者,这些大人的辛苦似乎是在为小孩,但是其实与小孩毫无关系。所以能够做出多重解读,原因在于婴儿与大人的隔绝性,他们看似居住在同一个空间内,其实是毫不了解的孤独者。而大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孤独、互相的欺瞒恐怕更甚于是。而婴儿的这种熟睡之下的隔绝性赋予,则来自那张老师给的画像。
    与这张画面相对应的,则是电影中同样被反复特写的美国电影明星的海报。这其中蕴含着东西文化、新旧潮流的对比,美国电影明星的海报更牵引出儿子带母亲看有声西洋片的情节,母亲看得直打哈欠,这又是母亲与儿子的隔绝。儿子所谓的尽孝道其实母亲根本不能享受,那么后来儿子提出的所谓奋发再孝顺母亲,又算得上什么呢?那么,即使良助一开始就取得了成功,母亲的心愿也达成,难道人就能摆脱自己本质的孤独?难道那样理想化的人生同样不是一场空转?
    这一连串的思考所以能发生正是由于这些叠像式的人物关系、情节、图片,小津的电影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多维的、充满思维空间的完整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可忽略。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镜头移动到了乡间工厂的大门,门锁,门锁上歇着一只云雀,它不歌唱,冷冷盯着门外的世界。
    对于良助来说,云雀在终于向母亲说完了自己的真相以后歌唱,它也许不代表什么,只是偶然在这个令人厌恶的世界里,让自己可以抬头出一出神。
    对于大久保老师来说,他养在家中时时赏玩的云雀则代表着乡村,代表自己精神所向往的归处。
    这正是小津透过镜头所投射的异质性视线,他把整个电影世界乃至观众都锁在了门的另一边。或许,他正透过电影的镜头询问每一位同样处于电影困境中的观众:你感受到我的目光了吗?
  • 头像
    桉树与棠
    一旦建立了亲子关系,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幕。芥川龙之介的这句话被打在电影开始之前,也奠定了故事伤感的基调。

    寡居的母亲带着儿子良助辛苦过活,用在纺织厂的微博收入供儿子读书。儿子想要读中学却无法向母亲开口,带着少年特有的倔强与沉默静立在墙边。在老师拜访之后,母亲下定决心支持儿子读中学,儿子说,一定努力,过上好的生活。

    镜头转换,一晃十几年过去,母亲去东京看望儿子。孰料儿子租住在类似郊区的破房子里,已经结婚生子,自己则是一名普通的夜校教师。儿子四处借钱给母亲买好吃的,买新的枕头,带母亲到处去玩,看电影。然而儿子的心中始终不平静。他问母亲,对自己失望吗?母亲口说不失望,心内还是五味俱全。自己埋葬了青春,辛苦操劳,最艰难时甚至卖掉了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和田地,就是为了供养儿子读书,以便让他出人头地。然而儿子说,东京太大了,人才太多了,自己根本就不算个什么。就连之前意气风发要到东京闯一闯的老师,也被淹没在都市的洪流里,被时间摧残成一个萎靡不振的满脸油污的卖猪排饭的老板而已。

    母亲若有所思,儿子却伤感起来,早知道这样,当初没来东京就好了。

    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放在母亲如何辛劳上面,只是在母亲与儿子争论时,脱口说出自己如今无家可归住在工厂宿舍里这种无言的付出。影片开始被感伤的氛围笼罩,被生活压抑到极点的母亲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

    儿子借下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儿媳偷偷卖了自己的和服,想好好招待母亲。不料隔壁邻居的小孩为了借同学的棒球手套,逗马玩被踢伤。儿子抱起小孩帮忙送医院,并掏出所有的钱给邻居。儿子对母亲表示遗憾,无法带她出去玩。母亲却说儿子雪中送炭的行为让自己很欣慰很高兴,因为自己也穷过。

    母亲眼见着儿子成为一个孝顺、负责、善良的人,心中高兴,她无法说出口的却是,儿子没有过上好的生活,她的所有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

    作为小津安二郎第一部有声电影,《独生子》放到现在,依然具有社会意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无底的黑洞。父母默默的付出,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多家庭的孩子,从读书起,就背负着家长甚至家族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过上高人一等的生活。然而,城市太大了,有能力的人太多了,勉强挣扎在生活水平线上的孩子们无法回望父母期望的眼神。然而千百年来,父母照样付出,孩子照样接受,并带着各种情绪,开始百样人生。各种滋味,其人自知。

    影片里,儿子贫穷的邻居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时候,喃喃自语:他早就想要一双棒球手套,如果我早点买给他就好了。这又是另一位母亲,面对贫穷,挣扎在母爱一端的一句话。听着着实让人难受。

    最后,母亲回到乡下,别人问起,她说东京很大很大,我儿子生活得很好。然后怔怔地望着抹布,半天无法回神。而儿子,则准备考中等教师资质,努力过得比现在好,再把母亲接去分享。连接母子关系的纽带是爱与责任,然而,有时候附带的很多世俗的因素,像春天新生的倒刺,生生刺伤两代人。

        对很多人来说,大家都在爱,却往往把爱和付出投入进一个奇怪的黑洞,深不见底,却牢牢地拽着大家沉入压抑沉闷的生活深处。无法喘息。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