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禁让我觉得能够进入《一江春水》这个大家庭,是我那一年里最大的幸运。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也成⻓了许多。
n 起初看到《一江春水》的组训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权当是正常面试去⻅了一下组。在⻅到导演的时候觉得导演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我们除了试戏,还聊了一下我过往的人生经历,聊了一下我对⻆色的看法,聊了一下人生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就是相谈甚欢。当时就觉得诶!不错有戏!于是我开开心心的回家等着后续的通知。可后续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在经历了众多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又联系了《一江春水》的制片人也就是⻰逸老师,询问我面试的结果。⻰逸老师和我说让我先来n十堰体验生活试试看。在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想成了!殊不知。。踏上十堰的这一刻,就是我噩梦般磨练的开始。。
n 当然体验生活对我来说并不是噩梦,相反,还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有些苦,但每天还是充满了欢乐。对我来说真正的痛苦来自于精神上的折磨。。我们每天除了正常生活以外,白天我们都需要研读剧本,构思人物的前史,把这个⻆色所有的故事以及往前的每一年的故事都要写出来。然后我们再一一去排演,除了剧本的内容我们也会排演前史部分的戏。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找不到状态,放不开自己,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构思我应该要怎么去演,而导演总是告诉我。我要n的不是你去演。而是真实的感受。只要你在演就是错误的。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错误的。因为我是我,我并没有代入到人物当中。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高级了。我很难去理解去做到。于是。。不论我怎么做。在导演看来都是错。我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对,错的,这不是我想要的东⻄,你到底有没有用心?你到底有没有努力?而我每天在被导演教育完之后。即使半夜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委屈,我第二天都会不要脸的继续说!今天我一定可以的!一直到最严重的一次,导演直接说,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回家。我再去找别的演员。当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情绪积压到了极致,我爆发了。。我哭着喊着说我真的不懂到底什么叫不带表演的表演,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真实,我真的每天都在想,我真的每天都在力。。看到我这个样子,导演反而兴奋了起来!!。。说你现在这样就是真实,你放下了所有的顾忌,你什么都没有去思考,自然而然的表达。并且也有不是夸张的那种张力。我终于把你逼出来了。。当时我就???原来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我被折磨了一个多月就因为我没有宣泄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所有人看我都是恭喜啊恭喜啊,你终于突破了。。可我自己都不明白我到底突破啥了。不过经过这一次之后,再去排练时,我开始渐渐放松下来,不再去想我应该说什么话我应该做什么动作。自然而然的仿佛和这个⻆色融为了一体。我就是小东!我说啥我做啥都是对的!可能也就是这样。。最终我没有被导演赶走。。继续参与了一江春水的拍摄。
n 在一江春水正式开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的顺利,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导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去体验生活。在两个多月的相处下,我和姐姐的默契和感情都是真实的,很多功夫我们都提前下好了。不论是剧本里有没有的内容,我们都烂熟于心。几乎大部分的戏份我们都是一条就过了。除了我给姐姐按脚的那一场戏。。也是我拍摄最多条的一场戏。当时导演说感情要克制,眼泪多了就不珍贵了,然后又因为左边眼睛那里有光,所以要求我在吧啦吧啦一大段词说完到我准备去找静的这一句话的瞬间抬头看着姐姐然后左边眼睛掉一颗眼泪。。重点是必须是左边眼睛,也只能是一颗眼 泪。不能多不能少。。在拍摄的时候我时常控制不住还没说到就哭了出来,有的时候哭多了,有的 时候眼泪没掉下来,有的时候眼泪掉错边了。。于是不断反复。天知道最后那一场戏我是怎么度过 的。。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一场戏。yeah!
n 最后全片文章下来我好像吐槽的有点太多了哈哈哈,我就不多废话啦,我说的这些仅仅只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中的九牛一毛,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有开心的,也有难过的,但不论是什么,每一件事情,都使我发生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最后成为大家看到的这个小东。也许仍旧不完美。但我也还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前行着。希望未来有机会将更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给大家看到更好的我。n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对《一江春水》的支持!谢谢~
一江春水的片名应和着武汉的河,片中好几次看水的场景,野草繁生,清水漫过石头与土地,缓慢地向下游流走。人看水,水像人。据说在拍摄期讨论片名时,曾考虑过“蓉姐”。这个名字也有着它词语上的勾连,像是许鞍华的《桃姐》。高启盛说,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格局小了”,其实是讲“一江春水”主要还是一种态度,“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不仅仅是关乎一个人的生活。
生命是自然流淌的,是绵绵不息,有着韧性和包容性。这是一种很中国古典式的对生命的理解,包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可以在整个文化里找到很多叙述相似概念的表达。
影片采用很自然的方式把观众插入到蓉姐的生活中,4:3的画幅,没有背景音乐,武汉方言,固定机位,只是看人生活,看人说话,看人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中,拍摄者的态度尤其重要,他们的生活也仅仅是生活而已,不高出一分,不矮一分。不以浪漫的方式将其艺术化,也不表现高高在上的怜悯。自然,宽容,温柔,不仅仅对于拍电影很重要,对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也尤为关键,而但凡不能理解,但凡掺杂一点虚伪,人物就会变得扁平刻板。
映后谈里,有人问高启盛,他是怎样去了解到武汉的一个足疗城里一个按摩师的日常生活。他说,这是他看待世界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从他开始观察这个世界就有了。对人感兴趣,周围的人,地铁上的人,各种各样的人。这不是一种通过走访,通过调研数据,通过阅读报告,能够获得的理解。很多搞创作的人活得很自我,以为通过自己能够诠释别人的生活,甚至生发出更高一层的意义。但这样的人,很多时候连自己的生活处境都在逃避,无论是沉迷于大而无当的叙事,还是精致浮夸的修辞。
灯光昏暗的老式足浴店,说不出漂亮话的女技师。“不打麻将就给老子滚”。影片中的静不算是个好女孩,但她去酒店一间一间地听里面的声音,小猫一样地让人背下去,那时候她也在发光。所谓的真实,很复杂又很简单,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真实,但有一些时候,真实的分量更重,这不是所有创作者都能够感知的。
影片里出现过两次的观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再多一些对它的叙述,就会显得做作,但它却是刚好又在那里。导演把这个说成“缘分”,是又不是。观音所代表的慈悲,那一种宗教上的隐忍,那种文化潜移默化赋予人的性格,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却又不能说,能说的所有东西是,它已经先在那里了。这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自知的敏感。
还有蓉姐的善良。她的善良源于当年她遇着事,没有人帮她,所以她知道有多苦。后来终于回到北方烤炉子,她什么也没说,眼泪落下来了。人的生命和鹿的生命,和水草的生长,和雪落,和火炉,那只拨火炉的手。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影片去讲述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应该有很多的创作者怀抱这样一种态度。以此来告诉人们,世界怎样实在地偏离着我们在互联网消费景观中所看到的那些或光鲜或凄凉的生活,来告诉人现实的人是怎样地活着。
女主演技真不错。
联想:血观音母女变姐妹,call me by your name最后一幕。
在电影的前段,导演十分刻意地把置蓉蓉于各种困境之中,并使其孤立起来。电影中的蓉蓉一直像个女菩萨似的,她身上透露着一种普世的“善”,其实这恰恰是造成其所处困境的根源之一,这种“善意”表现在帮强哥收拾烂摊子(每况愈下的洗脚店)、对田婆婆的沉默(无论是知道真相前后都保持沉默)、对好姐妹的帮助(各种细节)、对“弟弟”也就是家人的爱(说实话导演是不是写了两套剧本,一本上写着姐弟,一本上写着母子啊)等等。导演对菩萨的特写可能是在暗示蓉蓉的行为就像菩萨一样,又或者说她的行为是一种信仰?某种毫无理由的、源于某种传统的习惯?就像她身上的“善”是过去大多数人所提倡的一样,从一出场蓉蓉身上就带着符合传统的“美”。
而某种转变发生在静的“怀孕”之后,具体要说的话应该是在静和蓉蓉最后一次见面,虽然那段台词好尬,但应该是改变蓉蓉的原因之一,也为后面蓉蓉打破“善”的桎梏做铺垫吧。其实静就是年轻的蓉蓉,电影看到后面就会明白,就连静最后的选择都是和蓉蓉一模一样,当看完电影时发现,把蓉蓉和静看作是一个女性群体的“写实”,那整部电影可以构成一个闭环,而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女性的困境。
虽然蓉蓉身边有个好姐妹,“弟弟”也长大懂事了,但好姐妹终要有自己的家庭,“弟弟”早晚会离开自己,当蓉蓉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时,她直面了她这辈子最大的秘密与伤痛。蓉姐不自首我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词条上有“犯罪”这一条了。其实不算普遍意义的犯罪,反过来理解的话其实受害人是蓉姐,是蓉姐的女性群体。
在电影的尾声,蓉姐微笑面对恐惧,然后被现实狠狠耍了一道,当她回到姐姐身边,回到19年不曾回到的家,回到所有伤痛的起点,在那一刻,火苗中泪光闪烁,她或许意识到了,就算她再怎么努力,结局也不会更好,她已经不需要那“伪善”的口罩了,她接受了自己,顺着一江春水,一直勇敢的活下去。
(对于结尾处的感受太主观了,我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其实只是我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其实电影很多细节表达的很隐晦,现实是更残酷的,但我们都活着,还有力气看看电影,蛮好的)
——————分割线——————
2022.1.1
在澎湃新闻上看了一篇专访——《一江春水》导演高启盛:女性的沉默与坚强(作者:陈晨),补充一些内容。(上面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果哪位豆油带着坚强的毅力看到这????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首先讲一下关于《一江春水》的排片,坐标江西南昌,1月7日上映,1月10日就已经没有排片了,期间排片的影院还很少,我是7号下班后看的23:00的场,不知道是国内这样还是只有南昌这样,感觉观影环境好差,可能都没几个人知道有这部片上映,就算知道了这片可能也下映了????。
然后回到电影上,通过文章了解到导演高启盛是编剧出身,不得不说《一江春水》的剧本确实牛,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简·坎皮恩的《犬之力》,两部电影相似之处都在于对结尾的处理,他们的结尾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整部电影结构的反转,更是对电影角色的颠覆,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让观众在抵达角色情感的过程中回溯整部影片。《一江春水》通过贴近大众生活的陈述,先让我看到了蓉姐作为一个外地打工人、作为一个独自抚养弟弟的姐姐、作为一个沉默隐忍的女性的一面,可能有些电影塑造角色到这一步就止住了,要开始戏剧冲突、上价值、音乐特写眼泪三件套了,然而高启盛导演并没有,他让蓉姐回到角色的起点,引出一场被误会的“谋杀”,引出一个陌生的原生家庭,引出一个被她藏了19年的秘密,结尾揭示的这种真实并没有打破前面生活化的陈述,反而让我窥见了蓉姐在沉默下蕴藏的坚强的女性力量,结尾处噼啪的火焰中,达到了从蓉姐的个人经验到现实的女性群体思考的过程。
说完电影,再说演员,李妍锡真的太惊艳了。说实话,我很少在意演员的演技,因为我不懂,除非是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我会提一嘴,而李妍锡在《一江春水》里的演技就属于特别好的那种。她克制、坚韧、愤怒、孤独,蓉姐这个角色被她演绎的太棒了,当然了,在专题文章中,高启盛说最后蓉姐的自陈没有拿到理想的效果,只能用镜头的一次分切作为妥协。我希望高启盛导演能继续创作电影也好、剧本也好,弥补他的那个“遗憾”,也希望李妍锡今后演绎更加精彩的银幕角色。
Hello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演员祝康笠,在《一江春水》中饰演小东的⻆色。很高兴能够在 豆瓣上和大家⻅面。也希望能与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多多交流。
n 回忆起这段经历,不禁让我觉得能够进入《一江春水》这个大家庭,是我那一年里最大的幸运。在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也成⻓了许多。
n 起初看到《一江春水》的组训时,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权当是正常面试去⻅了一下组。在⻅到导演的时候觉得导演是一个非常和善的人,我们除了试戏,还聊了一下我过往的人生经历,聊了一下我对⻆色的看法,聊了一下人生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就是相谈甚欢。当时就觉得诶!不错有戏!于是我开开心心的回家等着后续的通知。可后续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在经历了众多强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又联系了《一江春水》的制片人也就是⻰逸老师,询问我面试的结果。⻰逸老师和我说让我先来n十堰体验生活试试看。在这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想成了!殊不知。。踏上十堰的这一刻,就是我噩梦般磨练的开始。。
n初到十堰这个陌生的城市,还没有适应,导演就把我带到了一间出租屋,也就是我们后来几个月 的家里。告诉我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会和我还有姐姐也就是蓉姐一起生活在这里。并且这里也会是我 们拍摄的主要场地,让我们提前适应在这里的生活,熟悉这个房子里的一切。导演给我和姐姐两个 人一起一个月的生活费是1000元。目的也是让我们真实的代入⻆色。当时我一度认为!导演好抠 ⻔!两个人这么一点钱,这谁能过的下去啊,难道要每天清水煮白菜么!可事实证明我打脸了。万 万没想到,在姐姐的精打细算下。我们真的就过下去了,甚至每天还能吃到肉!!当然。。肉并不 是重点。重点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的理解了导演的良苦用心。我和姐姐每天自己做饭菜,出⻔全靠步行,买菜就等菜场下班去砍价,排队抢超市的低价促销等等。这个过程让我和姐姐培养了十足 的默契,同时也真真切切的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更让我明白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n 当然体验生活对我来说并不是噩梦,相反,还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虽然有些苦,但每天还是充满了欢乐。对我来说真正的痛苦来自于精神上的折磨。。我们每天除了正常生活以外,白天我们都需要研读剧本,构思人物的前史,把这个⻆色所有的故事以及往前的每一年的故事都要写出来。然后我们再一一去排演,除了剧本的内容我们也会排演前史部分的戏。而在排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找不到状态,放不开自己,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构思我应该要怎么去演,而导演总是告诉我。我要n的不是你去演。而是真实的感受。只要你在演就是错误的。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错误的。因为我是我,我并没有代入到人物当中。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高级了。我很难去理解去做到。于是。。不论我怎么做。在导演看来都是错。我每天听到的都是不对,错的,这不是我想要的东⻄,你到底有没有用心?你到底有没有努力?而我每天在被导演教育完之后。即使半夜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委屈,我第二天都会不要脸的继续说!今天我一定可以的!一直到最严重的一次,导演直接说,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回家。我再去找别的演员。当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情绪积压到了极致,我爆发了。。我哭着喊着说我真的不懂到底什么叫不带表演的表演,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真实,我真的每天都在想,我真的每天都在力。。看到我这个样子,导演反而兴奋了起来!!。。说你现在这样就是真实,你放下了所有的顾忌,你什么都没有去思考,自然而然的表达。并且也有不是夸张的那种张力。我终于把你逼出来了。。当时我就???原来就是这样?就这么简单?我被折磨了一个多月就因为我没有宣泄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子一样。。所有人看我都是恭喜啊恭喜啊,你终于突破了。。可我自己都不明白我到底突破啥了。不过经过这一次之后,再去排练时,我开始渐渐放松下来,不再去想我应该说什么话我应该做什么动作。自然而然的仿佛和这个⻆色融为了一体。我就是小东!我说啥我做啥都是对的!可能也就是这样。。最终我没有被导演赶走。。继续参与了一江春水的拍摄。
n 在一江春水正式开机的时候,一切都非常的顺利,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导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去体验生活。在两个多月的相处下,我和姐姐的默契和感情都是真实的,很多功夫我们都提前下好了。不论是剧本里有没有的内容,我们都烂熟于心。几乎大部分的戏份我们都是一条就过了。除了我给姐姐按脚的那一场戏。。也是我拍摄最多条的一场戏。当时导演说感情要克制,眼泪多了就不珍贵了,然后又因为左边眼睛那里有光,所以要求我在吧啦吧啦一大段词说完到我准备去找静的这一句话的瞬间抬头看着姐姐然后左边眼睛掉一颗眼泪。。重点是必须是左边眼睛,也只能是一颗眼 泪。不能多不能少。。在拍摄的时候我时常控制不住还没说到就哭了出来,有的时候哭多了,有的 时候眼泪没掉下来,有的时候眼泪掉错边了。。于是不断反复。天知道最后那一场戏我是怎么度过 的。。不过好在结果是好的。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一场戏。yeah!
n 最后全片文章下来我好像吐槽的有点太多了哈哈哈,我就不多废话啦,我说的这些仅仅只是这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中的九牛一毛,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有开心的,也有难过的,但不论是什么,每一件事情,都使我发生了点点滴滴的变化,最后成为大家看到的这个小东。也许仍旧不完美。但我也还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前行着。希望未来有机会将更多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给大家看到更好的我。n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家对《一江春水》的支持!谢谢~
豆瓣的影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电影《一江春水》的导演高启盛,很高兴跟大家在豆瓣见面,由我编剧、导演的电影《一江春水》1月7号在全国上映,感谢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一江春水》的剧本脱胎于早年我创作的电影剧本《乐姐》,《乐姐》中的人物在性格层面更加外化,故事戏剧性更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生活和电影的理解都产生了改变。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生活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人性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生活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我们会有自己的工作甚至事业,这保证了我们的物质基础,使我们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甚至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还会有感情,谈恋爱,交朋友,享天伦之乐,这让我们觉得活在世界上是不孤独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有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孤独感,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有一块是无人能知晓的所在,而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用面具示人,感情也并非说有就有,无奈之下我们不得不将感情的得与失归结为缘份。夜深人静之际,午夜梦回时分,孤独像蚂蚁一样啃噬着我们的心。
我们的存在是无力的,大多数人都在命运安排的轨迹中浮浮沉沉。有的人选择逃避,麻醉自己,有的人选择一意孤行,而我们大多时候,都只能平静面对。因为面对命运的主宰,我们常常表现得不知所措,所以只能装作一副自己相当淡定的样子。《一江春水》这部电影的名字,得来的全没有理由,也许是冥冥中注定,姑且称之为灵感。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缓缓流淌的春水下,却充满了力量。春水能够孕育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欲望和罪恶都在人心底蠢蠢欲动,但是生活的表面是平静的,我们的心充满了攫取的欲望,但是我们不一定都会付之于行动,我们会惧怕法律的制裁,会担心道德的谴责,甚至我们会因为懒因为惰性而不愿意付出,苟活的人太多了。
人都有虚伪和自私的一面,自私源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自私的人,只是每个人自私的程度不同,自私的点和目的不同,仅此而已。但是我认为,自私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剧中的蓉姐抚养弟弟小东长大,但是小东为了爱情的自私,毅然离开了蓉姐。静,因为爱自己更多而放弃了她认为的不值得的爱情,田阿姨,为了找人分担自己的苦难,不得不用金钱诱惑无知的女人,这种自私甚至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赵三强更是自私的赤裸裸,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毫不犹豫想尽一切办法无原则无底线得利用他人。但是无论是因为爱自己还是爱他人,我们的自私和爱都是如此矛盾的存在着纠缠着。我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但是又渴望释放欲望,每个人都在欲望的漩涡中挣扎,就连片中那么自私的赵三强也曾经救助过蓉姐。也许正是基于一种爱,或者曾经的付出,所以我们才自私的如此无所畏惧。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另外我再说说电影拍摄时关于表演与摄影方面的想法。首先是表演,这是我认为针对这部电影,除了剧本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环。说人话做人事,发乎真心即可,这是我一贯主张的表演风格。我认为纪录片式的表演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很多时候表演的优劣仅在一线之间,掌握好分寸非常重要,多一分太过,少一分不足。而如何做到说人话做人事,又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事情。剧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是那种天天与我们在大街上擦肩而过而我们并不会去留意的人,我只是选取了一些他们的喜怒哀乐加以表现。如何做到更为真实,首先需要演员极大努力的体验生活。体验生活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层面,而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思考去接近生活的本真,去理解人物的价值观,人生的来龙去脉,去抓住人物最重要的外部特质以及心理特质,再结合演员自身的生活经历等等,找到与角色之间最舒服最自然的契合点,从而尽量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最后再利用一点点不露痕迹的表演技巧加以外化,并完成人物独特性的塑造。所谓独特性指的是,不同的演员塑造同一个角色,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处理以及外化特质,在共性中找到独特的表达与设计是需要认真琢磨的,演员们应该力求表演的真实自然同时又能做到生动独特。表演是一门学问,重要的是发乎于心。另外,这部影片采用了武汉方言表演,目的就是让演员最大程度的松弛下来,尽可能减少演员的表演障碍,用自己最为熟悉的语言说人话,同时,剧本提供给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完全不需要按照剧本背台词,而是在真正理解人物之后加上演员自我的发挥。这个发挥既是自由的又是克制的,自由指的是发挥空间很大,克制,指的是如何在这个发挥空间有效的完成人物塑造,而不是发挥得满天飞找不着北。演员们一定不要试图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无论是善良或愚昧,无论是欢乐或痛苦,在他们而言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现的,尤其不能够单独加以表现。演员们要谨慎地使用你们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现结果。我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重内功,重联系,重变化,重整体。不以形夺人,而神夺于形外。在摄影方面,更生活化更客观的记录,是我对这部电影摄影风格的构想,黑白影调的构成,明暗光影的对比,既能完成美学诉求,又不会太刻意,太喧宾夺主。一切技术手段都在为剧情和表演服务,切记这一宗旨。掌握本片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
注:目前上映的彩色版本!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演员李妍锡,很高兴来到这个大家庭!希望我们以后多多交流!
说来实则有趣,当我第一次在朋友圈刷到《一江春水》的演员招募信息时,就觉得蓉姐这个人物非我莫属。于是我充满着无比的自信给剧组发了份个人资料。可是一周时间过去了,杳无音信。不甘心的我通过武汉的朋友要到了制片人的微信,添加后就开始毛遂自荐,把曾经拍摄过的一部武汉方言的获奖电影短片《冬泳》发给制片人看。这次成功了,制片人说导演要见你,来试戏吧。我舒了口气,因为只要给我试戏的机会,我就有信心拿到这个角色。
试戏那天,我没有化妆,特地穿了件家里阿姨的衣服,整个形象会朴素一点,看过人物简介我想这样会更贴近人物,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做法。试戏内容很简单,就是你在公共场合碰见了一个熟人,你怕自己被认出来但又忍不住看他。心想这也太简单了吧?这还需要演吗?导演又说你可以不可以用方言来一段对话。演完后,我从导演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那天离开的路上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我说这个角色百分之九十是我了。
没过多久是平安夜,通知我第二次去试戏。准确的说是帮小东搭戏,我心里想那十有八九就是我演蓉姐了,这次是来帮忙找小东的。依旧是那套衣服,依旧是素颜。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包上挂了个车钥匙。从中午一直帮忙搭戏到差不多6点的样子。来了好多小东,导演都不是太满意,也会询问我的意见。这时祝康笠进来了,陪伴他的还有他的经纪人,导演说你们再搭搭看。戏先不说,形象倒是有点搭。导演说像姐弟,于是给我们拍了张合照。
等祝康笠他们走后。导演问我怎么样?我说还行吧,年龄倒是蛮适合的。我就问导演:“为什么之前我发资料,连试戏的机会都不给我?”导演说“哎呀,年龄不合适啊?当时预想的要45岁啊。你太年轻了!”我就故意接着问“那为什么现在又决定用了我呢?”导演说“整个感觉都是对的,那只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改剧本呗,把年龄改小,所以小东的年龄感也得调整。”临走前导演突然问了句“你的车多少钱啊?”我当时懵了,说“怎么了?”导演接着说“我的意思是你能吃苦吗?你的车不便宜吧。”我信誓旦旦的说“您放心吧,我能吃苦,不为别的就为拍个好作品,向别人证明一下我李妍锡会演戏。”
等到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和导演提前到的十堰。他说因为你是姐姐,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所以你要提前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我们三要在这个屋子里住着,吃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姐姐应该做的。就像剧情里的一样…当我来到了临时的家,我脑袋就嗡嗡作响。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场。
于是我们花费了三天时间把屋子打扫干净,导演仁慈的没有让我住在垃圾堆里,等屋子彻底收拾干净。我跟小东还有导演三人一起住进了我们这个临时的家。导演给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要照顾小东的饮食起居,还要学会骑电瓶车。每个月给我们俩1000块生活费,如何像蓉姐那样精打细算三过日子。白天我们最多的时间就是做功课,把人物的前史想的明明白白,我和小东各自写了人物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我们再把各自写的事件取舍后拼在一起。每天会排演剧本以外的前史部分的戏,从小东三岁开始演起,记得有一天演到我为了生活不得不把小东送走,又舍不得丢下他时。我哭的整个人都崩溃了,所以到我们后期实际拍摄时,很多都是一条过,这个家我们太熟悉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在了戏外,包括导演每天带我们观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看完各自谈观后感。导演说他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流的东西,这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后期金花的加入,我和金花又一起去足疗店体验生活,学习按摩的手法。虽然累,但是真正的创作充满了快乐。
唯一让导演不太满意的就是关于学习电瓶车,我是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每天练车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我问导演可以用替身骑上坡吗?导演很直接的拒绝了我。哈哈,在安全意识方面我真的挺矫情的。导演说“好演员为了把戏拍好,什么都愿意做,你没有尽全力,我对你非常不满意!”我心里想的是保命要紧,安全必须第一。实际拍摄时还是自己硬着头皮上了,这应该是我们在剧组唯一的分歧吧?人物的把握、情感的走向都是不谋而合的,合作起来非常顺畅。
将近两个月体验生活的时间,我像蓉姐一样生活着,坐着当地的公交汽车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转悠着。因为生活费的不足,我变得像蓉姐一样节省,有次和小东在街上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姐姐,一张传单送一包纸巾。我拿着纸巾说“哇,又省了一块!”虽然这些细节电影里没有呈现,但是都刻在了人物里。记得有次去买鸡蛋,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抬头说“阿姨,你的蛋。”我当时激动的对导演发微信说:“导儿,竟然有人叫我阿姨了耶!”导演开心的说:“李妍锡同学你离蓉姐又近了一步!加油!”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场戏,第一个是片头推开门往外看的那场。我拍了不下三十条!打破了我拍戏条数的历史记录。我问导演要什么感觉?导演说要那种观众看不明白的感觉…我一听就乐了,看不明白是什么感觉?导演说似是而非的感觉。我就懵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状态呢?来来回回拍了好多条,导演说咱们就撞大运吧,撞上哪条是哪条。就是这么草率…哈哈
还有就是小东给蓉姐洗脚那场,仿佛我就是蓉姐。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小东要离开自己去找寻自己的生活。有话不能说,又难掩 痛苦。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掉,哭到抽泣。导演把后面那一截剪掉了,他说蓉姐这个时候不能哭。画面极其克制,导演也的确做了很好的选择。前面越压抑,才能成就最后那一场对着篝火默默流泪的戏。导演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片子的审美和演员表演的层次。导演就像是一个画师,我只是他手中的一支画笔。通过我来向观众表达他的内心。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表演,化有形为无形,不露痕迹的表演才是演技。
拍摄中唯一遇到的一次问题就是中途换了几个演员。由于重新选演员,花费了些时间。导致雪景和自首的戏份都是第二年冬天拍的。谁叫导演是个极其严苛的人呢?令人可喜的是当成片剪出来时,导演告诉我,每一次选择都做对了!片子出来的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结尾那场哭戏一共就拍了两条,导演直接就说哭的有点层次,时间长一点。自由发挥啦!也许是融入这个人物太久太久,内心的压抑和委屈化作眼泪不停的往外冒。一条哭完了,导演说特别好!李老师要不要保一条?于是我们又哭了一条。果不其然导演还是用了第一条。在体验生活阶段导演让我看了大量影后张曼玉的电影,其中令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洁》里张曼玉扮演的角色面对自己许久未见的儿子那一场戏。眼神里有想抱儿子的冲动,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又有委屈无法向儿子诉说。短短几分钟,含着泪的眼睛演了好几个层次。当时就觉得好精彩,她的表演应该是我学习的一个标杆。包括《甜蜜蜜》里认尸豹哥,看到米老鼠纹身先笑后哭,《阮玲玉》里得知流言蜚语时一个人在屋子里崩溃的哭。都很深入人心,她的表演总是比别的演员多想了一层。所以在创作蓉姐的时候,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力让自己多想一层,表演上的层次感和精准度尽量做到位。既让观众看明白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让观众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在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最佳演员”的殊荣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变大了。下一个作品必须要比蓉姐塑造的更好才行。《一江春水》中学到的创作方法我将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