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当前播放组>

HD中字

非凡云>

HD国语

暴风云>

HD国语

牛牛云>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唐卡是由哈斯朝鲁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12年剧情,传记片在大陆上映,主演由索朗旺姆领衔。  影片以藏族传统艺术唐卡为主线,通过描写多位唐卡画师在传承唐卡绘画技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展现西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及西藏壮美迷人的自然风光
  • 头像
    leah

    只能给2星了,虽然老演员真的演的很好,但是感化那段,说真的没觉得嘎嘎就是传人,且最初找到的也不是他,他是来骗朱砂的吧?感觉那个演员眼睛里有杀气,没把那种灵气的感觉演出来,对画画也没有敬畏之心,如果你没有仰望艺术的虔诚,是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美的作品的,这句是绝对的。而最早儿子和父亲说唐卡艺术创新那段,作为一个为了专业来看电影的人,我想说的是:任何一种绘画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创新的,但是传统绘画之所以从创新变成传统,并不是因为它的创新,而是它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最后,片中老师的那句话,怕是电影里最经典的台词了,“没有搭楼梯就想上楼”送给自己,脚踏实地画画吧!

  • 头像
    Courage~

    第一次了解唐卡是因为,买到一组唐卡的邮票,非常非常好看!感受到浓郁的佛教色彩,有种神圣的感觉,就收藏在邮票夹里。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便想来一探究竟了解这背后的艺术文化。影片从演员到剪辑音乐都很朴实。故事情节以传授唐卡画法为主题,记录天才唐卡画师嘎嘎和顿珠大师两代唐卡画师的成长。为唐卡付出毕生心血的顿珠大师,还在画其画了两年的最美唐卡。然而顿珠的儿子巴桑,却发现父亲将要失明,即使这是唐卡画师的宿命,但是巴桑依旧为父亲的画作担心。然而喜爱西方艺术的桑巴与父亲在唐卡艺术的继承理念上出现巨大纷争。也就在此时,顿珠一块的朱砂发生变化,便意识到是师转世的征兆。便在茫茫草原寻找传承人。

    顿珠在草原遇到了这个没有手臂的残疾少年嘎嘎,将他从牧区带回拉萨,从一心捏雕塑拒绝格子里画画到画出绝美的唐卡作品,在顿珠的包容教导下成为了一名出色唐卡画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顿珠大师不仅技艺超群,而且亦然心境超凡。在影片中大师对传统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排斥否定儿子的现代化作品,到给儿子的作品盖章。从坚决拒绝收女学生,到将自己的画板赠予女学生并同意收徒,都是他的变化。是一位老艺术大师在发扬传承中的豁达与开阔,顿珠大师最终虽然失明了,但是他心中的唐卡让人热泪盈眶。唐卡于他而言是艺术,是信仰,是生命……

    嘎嘎电影的男主角,聪明有灵性对新事物一学就会。他有个性主见,不会轻易随波逐流,当身边人指指点点大嫂时,他坚持相信大嫂是个好女人;当刚来学唐卡的时候,他迟迟不动笔,坚持对雕塑的热爱;当画作完工时他因为没有感觉无法完成点睛之笔;他将师父的空白画作拦到自己的贪欲上,为师父解围…嘎嘎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存在,他不仅有天赋,而且善良懂得感恩。他创作时时心静如水,敢作敢当,是一名合格有作为有担当的传承人。他悟到了唐卡的真谛是填补空白,也践行着。

    电影好多处都体现着填补空白的理念,巴桑从内心的浮躁到主动帮助带嘎嘎嫂子白玛的女儿去看病,填补了内心的空白,他的作品也得到了认可。嘎嘎,在听了蜘蛛的故事后,懂得了珍惜当下,填上了空白的花卷,也填补了师父画作的空白。顿珠大师,则在最后填不了观念上的空白,接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融合,也打破传统接受了女弟子,这都是填补空白。

    唐卡是宗教艺术的传承,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继承,更是一种利他精神的丰富,代表着纯粹美好的一类人,一种单纯纯朴的信仰!

  • 头像
    小石匠

    艺术霸凌的自我反噬《唐卡》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

    1. 艺术霸凌与信仰束缚

    深邃的艺术领域,与神秘的信仰的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且隐秘的共通点,即它们的内容与解释往往不允许普通大众轻易解释。在艺术领域内,这种现象常被称为“艺术霸凌”或“审美霸凌”。而在信仰的殿堂中,由于其涉及深厚的逻辑与哲学基础,普通大众往往只能按照既定的规则去信仰,难以对其内涵进行自己的探索和理解。然而,当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演变时,我们是否就被困在旧有的框架中,无法拥抱新的可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那些在艺术领域拥有权威解释权的精英们,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既享受着崇高的地位,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面对时代变迁与观念更新的挑战时,同样感到迷茫和痛苦。正如电影《唐卡》所展现的,并非只有那些失去胳膊的画师或传承人的儿子在痛苦中挣扎,真正感受到深重痛苦的是那些肩负传承使命的精英们。他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同时又被信仰和传统的枷锁束缚,难以以普通人的身份去接触和理解更广泛的群体。这种现象的核心问题在于精英化所带来的差距和不公正,不仅体现在对普通大众的不公,更在于对那些在艺术和信仰领域拥有解释权的精英们的不公。

    2. 宽松尺度下的创作突破

    在电影的片尾,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的联合摄制单位包括中央外宣部以及西藏党委宣传部。今天是2024年5月6日,劳动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选择将这部名为《唐卡》的电影作为我的电影日记。实际上,我是在前一天晚上,也就是劳动节的最后一天,从老家休假归来后,在高铁上观看了这部电影。尽管那天晚上我加班至深夜,并在加班后观看了《中国新说唱2024》,但我还是决定为《唐卡》留出足够的时间。今晚,当我再次加班至九点回到家时,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在我脑海中引发的思考和反刍已经足够丰富,因此我决定将它记录在我的电影日记中。

    这部电影深刻探讨了精英化所带来的隔阂,具体表现为精英化的制造者与受众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探讨这一主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差点错过这个电影的经历。电影名为《唐卡》,这个名词在百度百科中是一个常见的搜索项,具有广泛的指向,因此并不显得特别独特。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在众多电影平台的推荐中,输入“唐卡”二字,很难直接找到这部电影。而且,由于它的分类标签被标记为传记类电影,这可能会让观众误以为它是一部偏向纪录片的作品,从而让人产生“可能很枯燥”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事实上,当你搜索与“唐卡”相关的内容时,会发现大约有五六十个结果,其中夹杂着一部名为《唐卡》的电影,但它确实是一部精心创作的电影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联合摄制单位包括中央外宣办和西藏党委宣传部,这样的背景赋予了电影更多的自由度。在电影中,我们罕见地看到了神的存在,这与我们常见的近现代电影中对超自然现象的严格限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部电影中的一段场景尤为引人注目:残疾的画师因某种原因拒绝绘制唐卡,但当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时,太阳竟然变成了他师祖去世时在壶底雕刻的唐卡浮雕图案,仿佛一个超自然现象悬浮在太阳的位置。这一幕令人不禁惊叹,也让我们对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尺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想到那句“谁说近现代的故事不允许出现鬼神的?”显然,这部电影在联合摄制单位的支持下,获得了较大的创作自由。此外,电影的片尾曲也是一大亮点,由一位活佛诵经作为片尾曲,反复吟唱“弘嘛弥呗呗弘”,这无疑为电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信仰色彩。但是这部电影的名字相对泛泛,很容易被观众错过。幸运的是,我因为是1905网的会员,在浏览与导演万马才旦相关的电影推荐时,发现了这部作品。这部名为《唐卡》的电影,虽然名字普通,但内容却十分独特且富有深意。

    3. 写意的美术风格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部电影在视觉呈现方面的卓越表现。无论是构图、声音还是配乐,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在视觉层面,我很少见到有电影能以如此级别的美术设计和场景搭建来呈现藏地故事。从外景到内景,无论是屋顶上作画还是室内创作,电影中的光影处理都极为高级,尤其是丁达尔现象下的光,营造出一种极致的美感。这种美感让人深感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电影对藏地的写实表达,这部电影则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美化,赋予画面以浓厚的诗意氛围。这种写意风格,对于藏地来说,我看过的并不多。

    此外,电影中还有超自然段落的呈现,实际上有着深层的意义。它们不仅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神秘感,哗众取宠,更是为了引导观众以科学的态度去信仰,避免盲目崇拜。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专业,城市规划。在国家的学科建设中,城市规划是一个融合了艺术类和理工类的独特领域,它要求我们既具备艺术审美和想象能力,又要能将这些想象落地于现实逻辑之中。在我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八年里,以及工作的十年中,我深刻体会到这一专业的挑战与魅力。当我在考虑是否要从这个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转向纯游戏技术领域时,我意识到,城市规划无论是艺术还是功能性技术,它们都在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道理的参透需要我一生来完成,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到城市规划。这种境遇与电影《唐卡》中的主题不谋而合,都在探讨着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4. 说唱之变与唐卡之惑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从昨晚观看的《中国新说唱2024》节目谈起,它更为贴近我们的讨论主题。在节目开播前,一位彝族歌手以极其抽象、搞笑的方式对淘汰他的导师进行了diss。diss这种行为,与大家眼中常听到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共同之处,通过diss,双方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和揭露一些虚伪,进而探讨更深层的内容。然而,这位歌手却将diss变成了一种夸张的赞美,各方对此都表示满意,看似是diss,实则是一次流量的联合共赢。乐评人梁源对此现象表达了不满,他录制了一段视频,指出说唱音乐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后,如今竟然走向了哗众取宠的境地。他回忆起自己在北京参与接地气的说唱活动经历,那时说唱还是人们表达想法、解释社会现象,甚至探讨信仰层面哲学议题的载体。然而,如今的说唱已经完全健康化、绿色化、正能量化,甚至出现了捧臭脚的现象。梁源的观点引发了说唱圈内的广泛抨击,他不得不频繁解释自己的观点,但始终避免直接触及该彝族说唱歌手和他们的作品。这是因为,捧该说唱歌手这件事,正规军已经进场,使得一些特殊话题变得不可触碰。于是,梁源只能单独探讨说唱音乐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空洞与无味。

    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唐卡所代表的意义相类似。当一件作品或艺术形式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变得遥不可及、与观众无关时,它的价值便会突然消失。唐卡上的每一个形象,都应该与观众产生某种联系,代表着他们心中的信仰或情感。因此,电影中的唐卡传承人,需要选择一个全新的,接地气的人,这正是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接地气、与老百姓紧密相连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灵魂和实用性。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传承人的儿子,有点病急乱投医,他试图通过现代方法,如毕加索式的结构拼贴来创作唐卡,虽然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尝试,但显然与唐卡的传统精神相去甚远,缺乏与本质的紧密联系。因此,他的父亲并不认同这种做法。

    这位唐卡传承人的父亲,其实并不排斥唐卡艺术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他手下的徒弟们,在创作唐卡时各有侧重,有的人偏爱塑造神态端庄的形象,而那位年纪最小的男孩则对充满刺激和画面冲击力的武神形象情有独钟。正如我五一假期带外甥去太原老县城寺庙游玩时所见,孩子们对武神形象总是特别着迷。然而,对于这位传承人的儿子来说,他尚未找到真正要传承的唐卡内核。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意识到自己的作品空有其形式,而缺乏真正的精神内核。而这个内核,正是老师傅从牧区中找到的那位失去双臂的年轻人嘎嘎所代表的。尽管嘎嘎的残疾在剧情中做了一点悬念的摄制,前期初看时以为传承人瞎了,看不到嘎嘎没有胳膊,但传承人深知他的能力,并坚信他能创作出独特的唐卡作品。

    传承人选择嘎嘎并非没有道理。从表面上看,一个人在三维空间的还原能力如果很强,那么他在二维绘画上也不会逊色。正如我学习二维绘画的经历,我先是通过学习zbrush进行三维雕刻,再回到二维绘画时,对人脸的结构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更深层次的支撑,是嘎嘎和他的哥哥作为唐卡最底层的日常使用者,他们的创作更具信仰的实用性。只有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真正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

    5. 神的无相之妙

    这位传承人老师傅一直在等待嘎嘎开始创作的那一天。嘎嘎的作品定将与众不同,因为他并非凭空模仿师傅的作品,而是从内心出发进行创作。最终,我们看到嘎嘎将嫂子的微笑融入唐卡神像的面容中,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在嘎嘎与传承人的哲学思辨中,我们得以窥见神像的绘制之道。传承人告诉嘎嘎,神是无相无脸无身的,但神所代表的,是我们所能理解的最美好的事物。这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处理外星人形象时所展现的智慧,他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描绘外星人的形象,而是通过质子这一接近人类形态的使者与人类沟通。质子则把外星文明的神秘和恐怖,具象为日本女武士。这与嘎嘎和传承人的交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要首先承认神像形象的虚构性,然后具象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认为美的东西。

    深入观察唐卡中的角色形象,虽然我的理解并不专业,但我仍发现它们与唐朝仕女图的风格颇为相似。这种姿态展现出的是雍容华贵的气质,人物五官柔美,体态丰盈,仿佛透露出富足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态。在那个时代,这种形象无疑传递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和美好向往的信仰。然而,放在当代社会,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我们更倾向于追求健康与苗条。因此,真正的美并非一成不变,而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同时保留我们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6. 在精英与大众的挣扎中何去何从

    接下来,我想探讨一个尖锐的问题:谁有权解释唐卡等艺术形式的起源与内涵?这不禁让我想起乐评人梁源在评论当前中国说唱音乐境遇时所遭遇的质疑。许多人质疑他的资格,认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网上乐评人,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来评论音乐发展。然而,梁源通过展示他的丰富收藏、黑胶研究成果以及专业的学术背景,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资格。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并无必要。因为在当前社会,人们往往更看重资格证、title等外在证明,而非内容的权威性。这种心态导致我们在与他人争论时,往往只相信那些拥有“权威”标签的人,而忽略了真正的专业性和客观性。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资格证或title时,又会对其产生极强的赞美感,仿佛拥有这些title就能代表一切。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我们在评价事物时常常陷入困境。

    那么,谁有权解释唐卡等艺术形式本真的样子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其解释权应属于那些真正信仰并实践它的人。虽然那些古老的条文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模糊,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真善美的追求却是永恒的。这些追求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体现方式。例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追求的是富态和丰盈;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则更加注重健康和自律。因此,对于唐卡等艺术形式的解释权,应回归到普通民众中去。这并不是因为我个人的立场或电影制作单位的背景所确定的,而是因为民众才是这些艺术形式真正的传承者和使用者。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才是决定艺术形式发展和演变的关键因素。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浏览了网上的评论,发现很多人对电影的感受颇为复杂。一部分坚守原真性的观众认为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唐卡的神秘性,他们觉得电影结尾对唐卡的解释方式过于直白,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百度百科式”的解读。然而,这种解释方式正是对唐卡这一艺术形式发源、内容及其表现手法的客观呈现,它是我们对美好事物追求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化体现,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海报绘制、家庭装饰等并无二致。回到剧情,我更想关注的是,那些坚守唐卡传承的人同样面临尴尬,他们受限于个人的认知边界和身体的衰老,无法永远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当传承遭遇瓶颈时,他们不得不将这份责任交给年轻一代。

    更进一步来看,当这些传承人被捧至精英化、高高在上的地位后,他们往往失去了与大众沟通的能力。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尤为引人深思:传承人与其朋友聊天时,朋友展示了一幅使用了发光材料的荧光唐卡,而传承人却因视力衰退而深受刺激,甚至流下眼泪。这一幕让我深思,这位朋友是否只是传承人心中想象出的一个角色,因为这个朋友与其他角色并无实际交集,更像是他在冥想时构建出的一个空间。这一流泪,不仅是对自己无法再绘制唐卡的无奈与悲伤,更是对自己精英化身份带来的尴尬与无奈。这种被捧至高处、无法犯错、一举一动都被放大的状态,使得他们不再是普通人,而是被赋予了特殊标签的精英。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精英化过程中具有解释权的精英与受众的普通大众之间的痛苦与挣扎。我认为这种揭示非常公允,它让我们能够客观地理解和认识这些现象。同时,电影也允许了一些神奇的时刻出现,这些时刻实际上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化。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难能可贵地触及了多个层面,让我们对唐卡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唐卡从“填空白”到无描边

    最后,我们聚焦于美术层面,探讨在发扬唐卡艺术时,如何把握其内在逻辑,实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探索其发展的可能性。在电影中,虽然相关镜头不多,但最后的展览中,传承人儿子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容易察觉。在这幅作品中,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即突破了唐卡传统中的“填空白”思路。这里的“填空白”实际上指的是唐卡在构图时,先勾勒线条,再为线条内的内容上色,通过色彩渐变和内容的组织来营造空间感。而传承人儿子的作品则尝试打破这一传统,他放弃了线条的描边,直接用色彩和形状来塑造空间和层次,这是一种对传统唐卡制作方式的颠覆。

    在他儿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背后的绚烂波纹和图案,没有黑色的描边,这种突破无疑是对传统唐卡技艺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放弃了传统的描边方式,而是用颜色和花纹的层次来衬托人物形象,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尽管这只是一小步,但对唐卡“填空白”的本意来说,无疑是一种颠覆。然而,这种颠覆并非无的放矢,它基于现代创作技术的允许,如铅笔、橡皮以及颜料的多样性和发展,为唐卡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8. 嫉妒心:从陷害到自我反噬

    除此之外,唐卡艺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即如何将唐卡中的元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电影巧妙地探讨了信仰与情欲之间的关系,虽然情欲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被视为俗气,电影通过一段情节巧妙地展示了这一点。在这个故事中,嘎嘎是一个没有手的年轻人,他被传承人儿子嫉妒。当这个儿子看到嘎嘎拿走他的女人习作的时候,他找到了利用嘎嘎心术不正,来陷害嘎嘎的方法。实际上,这幅素描正是传承人儿子心术不正的一种代表,他往情欲的方向有了一些想法,并想当然的认为嘎嘎也会这样。然而,传承人看到嘎嘎座位上和素描,以及一个尺度很大的艺术照片时候,他并没有因此生气,因为他自己也在画人,也在思考如何画好人的问题。更有趣的是,陷害嘎嘎的大儿子自己也是学习人的,他深知要画好人的肌肉结构,必须学习这些。因此,这段情节并没有将嘎嘎描绘成一个坏人,反而让我们看到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人并不是情欲的,也可以是纯粹的。

    这个悬念的揭晓,是在电影的关键时刻,嘎嘎随口提及素描中的女人白玛是他的嫂子。他并未掩饰或压抑与嫂子之间的情感,而是坦诚地表达了她在他生命中的特殊地位。当他在烤青稞时不慎烧伤手臂,嫂子的眼泪滴落在他伤口上,这一幕让他深感嫂子的怜悯与关爱。因此,他渴望嫂子能摆脱因女儿失明而带来的忧愁,重新找回笑容。这种情感纯粹而真挚,与世俗的臆想截然不同。此刻传承人儿子的嫉妒,遭到了彻底的自我反噬。

    嘎嘎,一个曾经直言不讳、原始纯真的人物,最终学会了包容。他不愿让师傅无法画画的事实被众人知晓,因此选择顶替师傅,将一张空白的画作献给大自然。这个悬念的揭晓也令我震惊,因为我曾期待这位大师能在视力模糊的情况下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然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面对失明,他无能为力。嘎嘎的进步在于他保留了原始的纯真,同时学会了理解和包容。他意识到那些曾让他敬畏的精英和伟大的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接地气的普通人。当他完成那幅以嫂子微笑为灵感的作品时,他已经领悟到这一点。所以,这部电影全景式地展现了不同人对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9. 谁拥有最终解释权

    再说到现代说唱音乐,我认为它并未能充分反映当下社会的真实面貌。对于创作者来说,或许应该反思为何未能将社会现实融入作品中,或是为何观众未能感受到这些元素。这也正是梁源这位乐评人所指出的问题所在。专业的精英意见往往缺乏说服力,真正重要的是普通大众的反馈,梁源给出的意见其实是普通人的视角,没必要提自己的专业性,因为音乐的解释权应该归还给老百姓,同样,唐卡的解释权也应如此。也同样,这部电影隐喻地探讨了信仰层面的内容,解释权也应交还给大众。避免精英化的控制,这样很容易导致《周处除三害》里的尊者一样,利用精英化的控制,为自己谋福利。我们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应该避免被他人利用。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唐卡》的观影日记,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份感悟。

  • 头像
    口十子
    若是有幸接触过唐卡的人,应该能够体味到片中唐卡之于佛教在信众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佛教对于众生万相的包容。
    当代唐卡、传统唐卡以及传统唐卡中各个流派的讨论,在藏地从未停歇。片中格桑的当代艺术和顿珠老师的传统艺术一开始争锋相对,当顿珠老师发现格桑的作品和他的一样,都建立于有情对美好的向往时,感悟到它们都由善念而生,本无分别。也认可了格桑的绘画,不执于相法。
    这也体现在那位苦苦求学的女学生身上,传统观念中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女性不能习唐卡。这也是女学生久求未果的原因。后来顿珠老师取消了,佛教的众生平等也得到了再一次体验,无分别心,只要有心,相终能随心念转变。
    而顿珠老师最后的画和嘎嘎的第一幅作品,则描绘了心中有画无画的境界,相在心法前又有多重要呢?肉体的残缺影响不了心灵的善美,这是点睛之笔,唐卡所填补一向不仅在于白布的空缺,而是安住苍白灵魂的归宿,内心精神世界的补给。
    抛开影片的剪辑技术等专业性问题不谈,单看演员本身,出演嘎嘎的演员在现实中也是一位杰出的唐卡画师。现实当中,有幸见过他的白描唐卡,真的很让人震惊,舔笔的本色出演也很真实,佛陀可能就住在他的心念中。
    这是一部很用心的电影,在唐卡艺术的历史长流中,找到这样一个故事主线去表达那么多虚幻的心念已可以看到导演编剧对于唐卡的敬爱了。每个观影人经历都不同,看过了内心有所感触,就够了,导演剧组已经无愧唐卡本身了。
  • 头像
    Trouble

    佛祖问一只在寺庙梁上修行了千年的蜘蛛: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宝贵?” 蜘蛛回答:“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好,那我三千年后再来问你这个问题。”

    几天后,一滴露水被风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见露水晶莹剔透,喜爱万分。不久大风又将露水吹走。蜘蛛正在失落,佛祖出现又问蜘蛛同样的问题。蜘蛛的答案依旧。

    佛祖说:“那我让你到人间走一趟吧。”

    蜘蛛投胎,成了官宦家的小姐蛛儿。她对新科状元露一见钟情。不料皇上下旨将蛛儿许配给草太子, 同时指婚风公主给露状元;蛛儿万念俱灰,饮药自尽。

    佛祖显灵对她说:“状元露就是那滴露水,他被风带来,也被风带走,他注定属于风公主。而草太子,是当年寺庙底下一株草,默默注视了你几千年,可你从不曾低头看他一眼。”

    现在,你认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宝贵?

    蜘蛛顿悟,是手里的东西。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