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战火四千金
国色芳华
反诈骗行动组
追梦—优酷出品青年导演扶植计划
花青歌
心动警报第一部
新生2024
雪狼
与晨同光
天下第一媒婆 (2006)
坦白说,之前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真心觉得,如果能拍出《北京女子图鉴》一定好看和精彩。毕竟帝都相比于东京,活在这里的女孩们所经历的繁华街道和生活,高不可攀的梦想和逾越不了的阶级,身边的变化比日本的环境都要剧烈的多。
改变,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向好或者向坏罢了。
之前看到预告片的时候,片段里戚薇的演出和独白,其实有一部分还是触动了我们的心,特别是在剧集的营销阶段,在各种女性类的公众账号上都有看到关于女孩或者女人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分享。
可是那些最最精彩的部分,在首次播出的六集剧情当中,并没有看到。
当真是有一丝丝小失望的。
几乎所有来北京的女孩,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于是陈可离开了母亲,厌烦了成都小城市的安逸,决定到北京闯荡一番。
纵使有拎着沉重的箱子走出火车站的画面,那么她的未来和计划在哪里?她对于自己的判断和期许呢?
总不会就是从北京西站打车去清河的期待和惊心动魄吧。
如果说,打车不了解价格的设定,是为了突出陈可的青涩和对于大城市的无知,那么懵懂闯北京,还号称是北奔,她对于目标地点,没有过丝毫的了解吗?
如果说陈可想要独立,来北京的第一步为什么要去一个猥琐男同学家里借宿,原本男女共处一室就足够暧昧,最后被男同学非礼之后,居然还能问出口他给介绍的工作还能不能去?虽然面试遭遇过各种困难,她对于自己职业的目标和向往,没有更多清晰的表达。似乎只是个浮萍,在北京的海水里,被男人推着飘走了。
街头吃玉米的场景,有些楚楚可怜,但因为前面剧情铺垫的原因,到这里我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的触动。一个有智慧的,有目标的女孩,是不应该在冬天的晚上坐在路边啃玉米的。她必须得坚定的,找到自己在北京的下一条路啊。
迷茫的陈可去一家公司做了前台,似乎在经历同事们的无视之后,坐在电脑前忽然要改变,于是找同事们追讨快递费?我自己在工作中见过不少有本事的前台,有人靠着颜值嫁给高层领导,有人凭着日常学习跳槽到更好的公司,也有跟周围同事搞好关系,最后成为公司骨干业务员的,追快递费的前台?有更多的说服力吗?
下一个就是被同屋室友介绍的大叔带去做饭局女孩。北京虽有饭局文化,但是如此的展示当真有些悬浮和不接地气,虽然自己也去过一些女孩们在现场展示才艺互相比拼,在叔叔们身边做妹妹含笑饮酒的酒局,但是真正的北京饭局,也有它更美好更光彩的一面。其中的厮杀,可比女孩们一起装傻充愣残酷和真实的多。
另外,吴总的人设当真有些平淡无奇。一个刻意展示成熟风度的有钱已婚叔叔,但是,并不讨人喜欢。
陈可的下一份工作,还是靠着吴总给介绍到一家外企做销售。她的独立哪去了?自己要挣的生活都是男人们捧着送上来的?
新工作遭遇公司站队,其实这个问题,职场新人都有些拎不清,但是故事的剧情,在这其中还杂糅了一部分新的感情戏,陈可和张超的爱情。
在这部分里,张超的人设几乎是一个精分患者了。
刚开始出场,是个话不多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看上去就是凭自己努力慢慢升职的那种。坐公交车给她围巾垫脑袋也是加分项了。
怎么谈起恋爱来,就成了一个毫无追求安于现状的直男癌?
要和陈可同居,为了省房租,要跟陈可回家结婚,为了未来过上踏实安稳的生活,对于陈可要升职的理想,还说不喜欢欲望强的女人。
请问这样的男人,难道不是下班就回家打游戏吃鸭脖外卖,怎么会在公司里一路拼成小领导?
陈可遇到的下一个麻烦就是职场潜规则。
高飞YP的那段真是看到要吓死了。请别吓唬还没上过班的小女孩了好吗,一个那样的总经理,公然约女下属,不给约就约另一个,完了还给人家升职?
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
再下一个,女主遇到了霸气女总裁,又想换工作了。
这一次,换工作还不是靠自己,面试话术居然请教夜店里认识的HR?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多交朋友好办事?吹嘘自己没点数?
当女销售也还算北京比较多数的工作,但是丢单子要被炒鱿鱼,于是拦住客户的快递去跟人家哭诉?最后居然反转说为了演哭戏还准备了口红雨衣?男客户不仅签成了,还送了一个更贵的包?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哭成精致的女孩就是人生赢家?
最惊悚的就是这段,女主居然给以前想睡她还没睡到的男领导,指点如何才能签成合同的奥义,她自己什么时候能长点心?
挺好奇陈可最后是怎么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再来一打男人吗?
时隔一年半,日本小地方出身的绫子本土化成了四川的陈可,从2008年开始了北漂生活,《北京女子图鉴》一直在强调这不是北漂,这是北奔,北奔有更明确的目标,态度更积极,他们不随波逐流走哪儿算哪儿,他们永远向前。
漂也好,奔也罢,只要加上北京这个前缀,就一定沾染了这座城市的气息,比起东京的精巧细致,北京粗粝躁动又有点神经质。在北京打拼的人,必须有大而化之的作风,坚韧甚至是粗糙的神经,他们因为勇气而来,因为怀疑而活下去,如果想留下来,只能是因为倔强和偏执。
北京并不真正友好,你在出租车上跟的哥聊得再热络,在路边指路的大爷再热情,你高频次的感受皇城根下的包容和宽阔胸怀,这一切都是假象,这些优待和恩惠,仅仅因为居高临下的好客而已,没有人认为你真的能留下来活下去。
在北京人的心里,你是客人,你是路过,因为你不真正属于这里,所以以主人般的姿态投掷短暂的善意给你,但哪怕他们对你再好,这种好里头也没有平视。胡同口儿多年无业的大爷会一边安慰你可怜你不容易,转过头跟同样无所事事的街坊念叨,这姑娘混不出什么名堂。
嗯,这就是北京。
你单枪匹马来这里,真的想杀出重围,仅仅靠自己简直是天方夜谭。《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前六集就显现出势不可挡的潜力,绝不会是庸碌之辈,可是严格来讲,每一步都不是只凭她一个人的力量,这也是遭人诟病的情节,什么北奔奋斗,什么自强不息,到头来还不是靠男人?三观不正。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粗暴地简化成了只需判断三观就可以盖棺定论,实际上真相远远比三观如何值得玩味,观众也不必因为看不惯就恶语相向,看到有男人向女主伸出橄榄枝,就认定她靠男人,绿茶婊,玛丽苏。
大多数人都分不清“靠别人”和“有人帮”的区别,尤其这个“别人”性别属男,事情就变得更加了不得。你的工作机会是男性介绍的,你是靠男人,你的恋爱对象是男上司,那你今年的业绩就是靠男人,你的男客户愿意为你的合同买单,那你升职涨薪还是靠男人。
我曾经以为的“靠男人”是金丝雀般的女人专利,钱是男人给的,包是男人买的,房子是男人供的,跟这个女人相关的一切都是虚名,都不该是她所得。
哪成想现在女人也开始为难女人,但凡有几分姿色的姑娘得到了男性的一点帮援,都会被冠以“靠男人”这样难听的名声。可人家不过是得到了你没得到的一点微薄好处而已,那也是她的运气。
有人说成功需要实力加运气,这些年我经历了之后,终于愿意不留任何余地的承认,运气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东京的绫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想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因为这份欲望,推动了好运的发生;北京的陈可一次次站在选择面前,心里也有个声音“这或许不是我最好的命”,因为这份怀疑,她抛出更多筹码,运气是大胆换来的,赌就赌人生,她敢。
陈可的四川血统并不纯粹,母亲故乡在北京,当年插队来到四川就没能回去。想来北京之前安排的那次相亲,让陈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嫁个差不多的男人,住进差不多的房子,过着差不多的人生。
母亲舍不得的故土是命运,王佳佳风光的出现是命运,相亲男猥琐的套磁是命运,它们蜂拥出现一起推搡着陈可离开那里,催促它赶紧掀开命运这张底牌看一看,如果不选差不多的人生,什么才是自己最好的命。
北京,是诱惑陈可的幻术,只有亲自去瞧一瞧,才能除掉它的魅惑,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活一活,才能看看自己能不能享用它真实的残酷。
而男人,或者说陈可每个经历的男男女女,都是为她拓宽命运的一条路,与其说是靠男人,倒不如说陈可通过男人认识世界,认识北京,认识自己,是一个个男人女人展现在她面前的机会,让她更有底气卯足劲,纵身跳进北京的人潮里闯一闯。
这也是《北京女子图鉴》里最真实的东西,不批判不赞扬,在每一个命运安排的路口,你可以强调尊严强调独立地说你向左转,但陈可是个识时务的投机主义者,她向右转。
剧中的每个男人其实都靠不住,但他们是陈可通向命运终点站的一个服务区,她从每一个男人身上获得补给,在每个男人身上学到一课,这份机敏和聪明才是她走的更远的资本。
陈可初到北京暂住在老同学王涛家里,王涛不收房租,但是精明地把水费单放在显眼的位置,故意让陈可去缴费,他给陈可提供住处,提供关怀,他还提供委身于此的龌龊行动。陈可在气愤和委屈之下离开了王涛的房子,转身又折返问“你介绍的工作还算不算?”勇敢如陈可,还敢转头去拿她差点落下的机会,从这里她已经开始成长,王涛教给她的是自我保护,教给她拎得清,利益和感情是两码事,在北京想生存下去,你要先放下面子和身段。
从王涛家离开,陈可不是先想着找住处,倒是站在北京的秋风里给男友杨大赫打电话索取温暖,她得到的却是加倍的寒冷。她不知道为什么他能如此轻易说分手,不是说好了你去哪我就去哪吗?不管男友有没有苦衷,那一晚的陈可都感到了彻底的无助,她用仅剩的一块钱买了半只玉米,她在路边痛哭,她明白男朋友不会回头,也明白了选择的另一个名字叫失去。杨大赫教给她的是现实无奈,教会她不要轻易依赖,大北京有这么多人,其实没有人跟你同在一条船上。
吴昊是陈可在北京正式认识的第一个男性,除了并不油腻之外,吴昊具备成功中年男子的一切特征,大方但不会一掷千金,好色但不会给自己惹麻烦,爱面子但永远利益第一,也是因为不油腻这点特别,陈可误以为自己也是特别的那一个。实际上,吴昊能给她的小恩小惠捉襟见肘,他有家有室,像对待所有流连过身边的年轻姑娘一样,除了有生意伙伴能给陈可介绍个并不怎么样的工作以外,他不会再给她更多。从吴昊车上下来后的失落,让陈可学到了世故,收敛了天真,她不是灰姑娘候选者里最特别的一个,这一课叫踏实做人,别做不切实际的美梦。
再后来正式交往的男友张超,挺像所谓的“经济适用男”,他奋发上进,爱护女友,但是相处的越久,陈可越犹豫,张超的理想不在北京,他算了一笔账还是回老家更划算。日常生活里他也爱算账,女友生日送个包代购最省钱,吃自助要自备“吃垮攻略”不能白花钱,就连最初他建议同居,能提出的最有诱惑力的理由也是可以帮陈可每月省下1200的开销。张超没有错,错在他不适合,陈可日渐膨胀的欲望就像她心心念念的那只包“never full”,她无法满足于张超规划的小日子,她爱他,但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欲望告诉她,她更爱自己,她有更大的梦想,告别错的,也许下一秒就会跟对的相遇。
男客户于扬算得上是个对的人,从经济适用男到高帅富的过渡也算合情合理,毕竟彼时的陈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换了工作,背上了LV,在北京打拼了几年之后,她总算找到了自己的步调。但是面对于扬,她自卑又没有把握,在爱情和事业面前,她更在意的还是拿下这一单生意,不然只能拎包走人。跟于扬这样高阶的对手过招,她学会了攻心,学会了示弱,学会了利用美貌和性别优势,也学会了先舍才能得。当然,她得到了,老板的信任,于扬的垂怜,还有一只她想都没敢想的Chanel.
往前走,陈可还是会遇到很多不同的男人,正如她之前经历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过客,都出现的恰逢其时。
饭局上虚伪又胸无点墨的老男人,让她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从歧途的边缘把自己拉回;前领导高总带她出的那趟差,让她学到了坚守底线,明确了原则;就连跟许久未联络的大学学长短暂会面,也让陈可意识到自己努力要趁早,而自己还有能挣巴一回的资本。
张爱玲说,女人往前奔跑,所遇到的也不过是男人,这句话里隐含的意思是,女人是有机会靠一靠男人的。时代变迁,在北京,在任何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都市里,它的暗示都可以作废,但这句话直给的意思依然有效。
你努力奔跑,会遇到各色各样的男男女女,你可以把他们甩在身后,可以同行一段路,也可以抓住命运安排的偶然,透过他们的存在重新审视一遍世界,再一次看清自己,争取一个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会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但或许它就通往你更好的命。
陈可一路拼杀到底,当然是有女主光环笼罩,现实生活中北奔的姑娘极少能这般顺利通畅,你可以因此说陈可这样的存在玛丽苏又太梦幻。但陈可也好,普通姑娘也罢,来到北京,她们得到了不少,但她们付出的更多。
交付单纯和脆弱,用世故和坚强武装,这是扎根北京的通行证,承受失落和打击,用欲望和信念支撑,这是追逐好命的投名状。
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女人,无论你是刚踏上这片土地,还是已经融入它的血液,其实都一样,白天在格子间里卖命,天黑后锦衣夜行,每一个都有不想再提的秘密,每一个都有旁人看不懂的骄傲,但从没有人真正的单纯。
《北京女子图鉴》在没开播之前就有很多人在给好评,说真实地拍出了小城女性青年到大城市奋斗的心酸历程。
我觉得好剧不能错过,一播出就去看了,豆瓣7.2跟《欢乐颂》第一部的评分一样。
打5星好评的人有27%,难道剧情真的戳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我可能要说点实话了。
这部剧要从2008年一直讲到2018年,意味着戚薇要演跨越10年时间的戏份。
但刚开头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不适。
戚薇,凭心而论,真的没有少女感。
双眼皮有点出戏,让人感觉很不自然,这个就是马伊琍所说的整容会让观众不舒服。
不过如果剧情真的好,那扮嫩犯的小失误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重点是剧情也太牵强了。
这部剧是由《东京女子图鉴》版权方株式会社渡边娱乐和东京日历株式会社正版授权开发的,版权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北京女子图鉴》该如何呈现?
不是光靠说“北京”这两字作为宣言吧!
明明很多都不干北京的事,硬要扯上北京两个字。
女主来北京后就跟大学的男朋友分手了。
差点又被从小的发小非礼。
然后跑到马路上哭,说这是北京给她上的一节课。告诉自己再也不会因为委屈而流眼泪。
北京:???关我何事?
时时刻刻为了突出她生活在北京这个事实,并契合主题,每天说话张口闭口都是北京。面试官也全部都要问一遍:你为什么要来北京?
办公室文化,在职场上,站队行,选门派也是北京的生存法则,这个法则哪个城市没有?
突如其来给北京安上各式各样的帽子,其实真的不用刻意去突出北京。真正让北漂北奔的人看电视剧感同身受的,不是“北京”二字就能体现的。
之前看这部剧简介的时候,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大女主剧,讲述女人的欲望,而不再是玛丽苏的剧情。
一般玛丽苏剧都会标配2到3个甚至4个男主,心甘情愿围在女主身边,他们总是无厘头地会疯狂爱上女主,财富天下全都双手奉上。
这部剧没有玛丽苏,终于有点现实主义的影子了,但是只是影子。
没有标配的男主,这个剧有11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而我们的交际花女主换男朋友换的可真是勤。
第一个就是一个大学相处了2年的男朋友,一到北京就分手了。
分手后,就在马路上哭了一回,这男朋友就再也没出现在她的任何回忆中,瞬间消失。
转眼,跟合租的朋友出去玩,就认识了吴总。
吴总叫她出去应酬,她二话不说去了,因为吴总开车门的时候绅士表现,女主就对他有好感了。
没想到转身,吴总就往身上喷白酒,怕家里的老婆误会。
还好,女主三观比较正,只管应酬的这个吴总就靠不上了。
但是通过这个吴总却找到了一个外企的工作,摆脱了之前小公司前台的工作,到另一个公司上班。
.....(这是独立女性的表现?还要靠男人才能换好工作?)
到了新的外企上班,又找了一个上司男朋友,经济适用男。
立刻又陷入到了新的恋情中。
工作什么的,who care!努力加班熬夜奋进不存在的。
经济适用男没想到还是跟她三观不合,两个人在一起了一段时间,男方还想要回到西安发展,还给他们的未来做了规划。
女主觉得不行,她得留在北京,结果就是分手。
女主在外企也就干了1年多,然后就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月薪7000。就因为无意中给了未来老板一个创可贴。
《我的前半生》的凌玲又来报道了,开始给女主洗脑式教育。
关于自己如何这么有钱的,她说是因为离了两次婚,拿了不少赔偿金。
然后又安利她口红如何涂抹。
学会怎么画口红之后,女主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留洋有家族企业的富二代。
为了钓住这个高富帅还去打了个瘦脸针。
没想到,合作差点谈崩了。
女主只好不要脸地一哭二闹三上吊,耍酒疯,然后任务完成。
顺便钓到这条大鱼。
六集,女主通过四个男人成功上位。
你要说拼的是能力?这怕是鬼都不信。
要是跟第一个男朋友没分手,现在应该还在做公司前台吧!
作为有北漂经验的我来说,外企,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刚开始奋斗的时候,都是会忙到深夜,有时可能到凌晨,还有时间谈恋爱?饭怕是都没时间吃吧。
还能认识这么多人,还都是优质男?“北京女子图鉴”冰冷的事实应该是强调跨阶层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我可以理解时尚芭莎前总裁苏芒,她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花了几个月的工资给自己买了一个香奈儿的包,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
可是苏芒,我们都知道她是鸡血女王,她可以为了工作好几天不睡觉,赶各种方案和拍摄,她的奋斗史绝不是现在女主这种轻轻松松就能够达到的。
这部剧不像是《北京女子图鉴》,倒可以命名为《为什么优质男都会喜欢上陈可》。
电视剧,真的是要触碰到内心深处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啊!
这样的剧情,真正的北漂和北奔的人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因为她们不会这么快成功,更不会有人源源不断赐给她们各式各样的男朋友。
更何况现在这不过才4个,后面还有一堆年纪小的弟弟,年纪大的大叔,有北京户口的,没北京户口等等等......一个接一个。
现在明白了,过去我们吐槽的是玛丽苏豪门恩怨车祸失忆,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演的北京不是我们漂的北京,他们混的职场不是我们每天呆的职场。
看到现在,就想问问女主,北京到底教会了你啥?
要是说不出,可别埋汰北京了。
说《北京女子图鉴》是我这些年看过最犀利、最现实的一部国产剧也不为过。如果说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角的遭遇还有一点梦幻色彩,《北京女子图鉴》简直现实到让人要性冷淡了。
看这部剧丝毫不会让人有想谈个美好恋爱的渴望(也有可能因为我现在不单身),因为它用夸张而又讽刺的手法把北漂女有可能在这个城市里遇到的男人(包括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全部剖析了一遍。不可否认女主角确实是有主角光环的,尤其是在头几集,甚至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这部剧太三观不正。但是看到女主角牺牲了一个LV换来一个香奈儿的时候,我恰觉得好戏在后头——毕竟我看电视剧是想看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要求它符合自己的想象。
北京很大,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
当你还在挤地铁的时候,你同学可能早就买车了。当普通北漂还在合租甚至租床位的时候,有一些高能北漂已经通过婚姻或者别的途径住进了大房子。不少北漂工作了三五年也没有怎么加薪升职,但不排除另一些北漂刚毕业没几年就自主创业,到三十岁就有几百万资产了。北京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氛围,不仅在于努力,更在于选择。
有的评论只看女主角初期遇到几个贵人相助,选择性忽略她自己的努力,认为只有孤独无依才算北漂生活,这未免有点naive。凡是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应聘同一个岗位,在符合基本招聘要求的情况下,有人介绍的命中率就是高,这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说得到男人的帮助就算靠男人未免有失公允。按一部分人“陈可都是靠男人上位”的逻辑,她也投奔了顾总,那这算不算靠女人上位?前几集里女同学王佳佳才是帮她最多的人,陈可有了几个能帮上忙的男性朋友怎么就成了靠男人上位?对于她找了于洋之后之后的膨胀,顾总和客户也及时给了她当头棒喝。女主角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不少人年轻时多多少少都会有过,尤其是刚从小地方来大都市的人。这也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很多女人喜欢包和帅哥,正如很多男人喜欢车和美女,何以只因为性别就要被批判?
说女主角经历很假的观众,大都忽略了几个事实:第一:她长得很好看,是做销售的,所以能接触的人比普通女孩更多;第二:她有野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第三;她很聪明,知道跟谁混,失败了也不会期期艾艾,而是随时调整策略。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看有欲望的女人,因为这种女人最有故事。当一个女人的欲望突破了社会、阶级和性别角色加诸在她身上的种种规则,就有了一出又一出的好戏。
文艺作品的真实不在于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在你周围发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而在于它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活灵活现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从这点上看,《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几个男人比女主角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我来北京这是第十二年了,因为生活的环境相对单(土)纯(鳖),并没有见识过吴总这类人物,但是张超、于扬、黄越彬身上的一些特征真是让人想拍大腿喊一声“太特么真实了!”
而且他们还算是好的,还有不少女孩遇到的张超都不会带你去吃金钱豹更不会咬牙找人给你代购LV,遇到的于扬长得也不好看而且还有一堆备胎,遇到个黄越彬这样眼高手低的文艺青年还不怎么会做饭。
女主角的职场经历是否真实我无法评价,因为我的职场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勾心斗角也都是后知后觉。电视剧里的角色肯定比平常人更戏剧化的,不然谁要看你每天三点一线上下班呢?这部剧集中了一个新人可能遇到的贵人和潜规则,这大概也是它叫“图鉴”的用意。有人说陈可的设定不真实,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和弹幕里说自己就经历过类似的职场斗争。实际上北漂的群体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哪个人可以随便代表北漂,生活在通州区还是三里屯看到的北京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陈可对于男人的失望以及对于“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吗”这样的怀疑,我想应该很多在大城市奋斗的女人都多少体会过。
我们刚来北京的时候,都想事业爱情双丰收,想找一个比自己更厉害,能带领自己见到更广阔天地的男朋友。慢慢一部分人发现自己没钱没权没背景,很难身居高位,又不愿意破釜沉舟,于是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婚姻上找到一个张超那么靠谱的就烧高香了。这样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女主角。还有一部分人明知自己出身一般依然拼命努力,见了市面又想要名分,要不到名分回头资助一个艺术家,艺术家还找了个更有钱的。等到她想结婚,周围适合结婚的男人都开始找比她小七八岁的了。
所以这个剧真是太辛辣了,基本上把里面的男男女女都讽刺了一遍,然而它又那么真实,那就是男权社会赤裸裸的现实。电视剧还没播完,我在豆瓣阅读看了剧本改编的小说版,最后女主角也没有跟男闺蜜在一起,因为男闺蜜的直男癌思想其实跟张超差不多。
好在女主角和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一样,一直工作很努力,这样的人通常运气不会太差。应该说北京真的很适合她。这样的女人如果连北京都不能给她幸福,那么家乡就更给不了了——所以顾总离了两次婚,第三任丈夫是个老外。
对于陈可这样的女人而言,十一个男人真的不多,不经历十一个男人,要如何让一个有欲望而不愿意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人看清现实呢?而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避讳这些现实,就像《东京女子图鉴》一样,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女子,只有放弃了社会强加给“好女人”的规则,你才能看尽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做一个真正无畏的现代女性。它和《东京女子图鉴》一样,没有褒贬,没有说教,把一个有欲望的女人演得活灵活现,有失落,有反思,有现实啪啪啪的打脸,也有女主人公不愿意认命的执着。
她们勇敢,她们天真,她们一辈子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她们是大多数男人hold不住,也是大多数女人没有勇气成为所以要拼命唾弃的那种人。她们热衷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最后终于得到了同一个起点的很多人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注定有很多观众是不会喜欢她们的。
这部剧中的女主角绝非完人,并不是那种毫无污点的女性励志榜样,也曾受限于绝大多数女人都会经历的同辈压力。但它的存在本身,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呈现,就是国产影视剧的进步。
~~~~~~~~~~~~~~~~~~~~~~~~~~~~~~~~~~~~~~~~~~~~~~~~~~~~~~~~~~~~~~~~~~~
相关阅读:完结感想《有欲望的女人为什么不受待见》
《北京女子图鉴》4月10日出了六集,我就一口气看了六集。
前两集还有点趣味性,后四集真的味同嚼蜡。
能把剧情拍得这么不吸引人,导演也是很不容易了。
这部剧主要就是讲2008年,四川人陈可依(戚薇 饰)来到北京做北漂的故事。
第一集开头就说她的闺蜜王佳佳高中还没毕业就去当了北漂,陈可依本来觉得她应该不会有什么正经工作,结果她看起来还过得不错。
当陈可依看到,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王佳佳赤手空拳地在北京,还能过得很好,去北京的念头在她心中就越来越强烈了。
本以为王佳佳的故事很励志,结果她只是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是在北京工作多年仍然住在信号都没有的地下室,陈可依初来乍到不得不和她睡一张床。
更为重要的是,王佳佳取得现有的成绩并非靠实力打拼,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利用他人。
比如她和吴总明明很久没见面了,却叫他陪自己逛街。这只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王佳佳就叫对方给她买1199块的裙子,吃了2000多块的日料,还送王佳佳、陈可依每人一瓶迪奥香水。
(故事背景是2008年,下同)
事后王佳佳还理直气壮:咱们俩逼他了吗?是他主动买给我们的啊,怎么了?有什么呀?一条裙子而已,还有不就是一瓶香水,还有一顿日料嘛,算什么呀?人家不图咱们什么,不就大家在一起开心开心吗?
随后,她还要走肾。
头一回看到把“卖肉”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我丝毫不因为王佳佳住地下室而鄙视她,我鄙视她的是明明生活艰辛,还不踏踏实实打拼,而是各种投机取巧。
王佳佳类似《欢乐颂》的樊胜美,是不折不扣的“捞女”。
她没有学历,没有真本事,却凭借肉体和外貌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剧情总让人觉得编剧是在鼓励大家去做捞女。
樊胜美至少后来还渐渐明白,找个金龟婿一劳永逸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而王佳佳却成为了陈可依的“人生导师”的存在,教她如何靠他人上位。
她自己都三观不正,还有什么资格教别人?
比如她带陈可依去工体蹦迪,带她认识时尚杂志社的桔子、国企的HR笨笨。
出租车上,王佳佳开始对陈可依传授人生经验:工体,遍地都是金子,就看你能不能看得到,能不能捞得着了。
“捞”字真是用得太巧妙了,不是找金子,不是挖金子,而是捞金子,不愧是捞女。
王佳佳还说: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这种台词,难道不是在侮辱女性吗?王佳佳还将之奉为人生宝典。
写出这种台词,看得让人想骂脏话。
在王佳佳的“教育”下,陈可依果然忘记了初心,逐渐成为王佳佳那样的人。
她曾经说过:那双可以去参加舞会的水晶鞋,既然全程的女孩都在抢穿,那我不如自己挣钱买一双,或许能到达得更快。
然而,她鄙视前者,最终却还是做了前者。
她最初在公司当前台,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干,除了接电话还要收发快递、拿外卖;于是,她就通过吴总认识了刘总,让刘总给她介绍了一个好工作。
她明明没有生病,却装病不去公司。她还找到身为HR的笨笨,由于笨笨有各种胳膊输液的照片,陈可依就选了一张最像她胳膊的就顺利请了假。
陈可依准备跳槽的时候,笨笨还告诉她:如果面试官问你上家公司的工资,你就可以造假。你上个月工资3000,你就报5300,如果他们要求你加班,你就要求7000。跨行业跳槽,没有人知道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北京,就是一个标准不一的地方。
于是,陈可依就顺利得到了这份月薪7000的工作。
陈可依各种通过走关系、装病请假、谎报工资等等方式不劳而获。
而关于她如何刻苦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打拼的镜头,根本就没有。
偶尔走关系、造假、作弊也无可厚非,但完全钻空子,没有真本事,就太恶心了。编剧编出这样的剧情,三观真是扭曲成了麻花。
再比如陈可依仅仅是因为脸色不好,就谎称是“高烧不退,特别难受”,私自推迟了和客户于总洽谈业务的时间。
你这是谈业务还是在谈恋爱啊?就算是谈恋爱也不能因为脸色不好就毁约吧?
结果于总没有等她,而是选择和上海公司合作了。
为了挽回于总,陈可依竟然联系快递公司,让他们明天再送上海公司寄给于总的合同,从而为自己和于总谈业务争取一点时间。
她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于总,还好意思问:我聪不聪明?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于总的内心戏:你别是个傻子吧。
面对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于总竟然丝毫不生气,还临时变卦推掉了上海公司的合作,选择了和陈可依合作,甚至还送她一个Gucci的包包。
这种不讲诚信、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你还敢和她合作?
结果就是上海公司都准备庆功宴了,却又空欢喜一场。
于总有什么理由为了陈可依这么做,以后还有人敢和他谈生意吗?
这种剧情,也太意淫了吧。
除此之外,陈可依还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事,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想要LV包,她不惜办信用卡来买LV包,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她一天到晚盯着别人的包看,就因为男朋友张超没有给她买LV包,就和对方分手了。
更为讽刺的是,张超其实托人代购了LV包,只不过还没带回来,陈可依就和他分手了。
陈可依想吃金钱豹自助餐,张超就带她去;陈可依想要LV包,张超就给她买。
当他们性格不合,陈可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和张超沟通,不想办法化解隔阂,甚至连“分手”都不说就直接走人,导致张超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真想替张超谢谢你,谢谢你放过他。
整部电视剧,不讲陈可依、王佳佳如何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全都是她们各种爱慕虚荣、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利用他人、沽名钓誉、损人利己。
这是一个女人和许多男人的故事,是职场外皮包裹下的玛丽苏,每个见到她的男人都喜欢陈可依,要么想睡她,要么想帮她。
陈可依没有真本事,但一切都太顺利,顺利通过刘总找到工作,顺利通过顾总跳槽,顺利骗取7000块的高薪,顺利让于总为了她放弃其它公司的合作……
这不是《北京女子图鉴》,这是《北京女子意淫》。
女性观众看看就行了,千万不要当真,千万不要模仿,小心被坑得泪流满面。
陈可依的经历如此顺利,“北漂”的设定毫无意义,你把剧名的“北京”换成其它地方也不会对剧情有任何影响。
因为电视剧满满都是玛丽苏和意淫,是对北漂的侮辱。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北京,不会发生在任何地方,只是编剧凭空臆想的。
其实我和陈可依、王佳佳的经历类似,我恰好也是四川人,在成都上大学,2016年去北漂,但是生活太艰辛,我承受不了压力呆了3个月就回家了。所以我由衷敬佩那些明明十分辛苦还坚持奋斗的北漂。
而《北京女子图鉴》把北漂塑造得那么轻易成功,而且是靠的实力之外的因素,这不是对北漂的侮辱玛?
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这样的电影,都是女性通过奋斗、努力、拼搏改变命运,将她们应有的权利重新拿回来。
而《北京女子图鉴》虽然以女性为视角,但从头到尾还是贯彻着男权主义,非常不尊重女性。
比如饭局上,你是学舞蹈的,别人叫你表演你就得表演;(想到了某导演)
比如不陪老板睡觉就会被穿小鞋,陪老板睡觉就可以升职;
比如大老板全都是男性,唯一的女性老板顾总也是靠两任前夫取得成功。换言之,这部电视剧里没有成功女性,唯一的成功女性也是依靠了男人。
比如顾总教导陈可依:不仅要好好工作,还要好好结婚。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比如王佳佳教导陈可依: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比如第六集开头的卢家凯教导陈可依:“对于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嫁得好。嫁得好,男人就直接送你房子啊。”原来学历、能力、才华、知识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嫁得好。
甚至电视的广告词都是:“男人的变心,是女人的变形。”女人保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男人。
整部剧都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女性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靠男人。
这样的剧,你敢看?
《北京女子图鉴》不是女权主义,而是女利主义,里面的女性要么是拜金女(陈可依),要么是捞女(王佳佳),要么欺骗顾客(桔子),要么欺骗公司(笨笨),要么出卖肉体(姚梅),要么是坑下属(柳静),要么是通过离婚的赔偿金发家致富(顾总),没有一个正面形象,没有一个是凭实力成功的。
导演,你是不是对女性有什么误解?
最后我想说: 日本拍了《东京爱情故事》,国内跟着拍个《北京爱情故事》。日本拍了《东京女子图鉴》,国内跟着拍个《北京女子图鉴》。下一部是不是要拍《北京热》了?
该剧讲述了一名奇女子由牡丹培育而起,终达济民......
播放指数:3446℃
《北京女子图鉴》 第16集在线观看 - 国产剧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57822-2-16.html
坦白说,之前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真心觉得,如果能拍出《北京女子图鉴》一定好看和精彩。毕竟帝都相比于东京,活在这里的女孩们所经历的繁华街道和生活,高不可攀的梦想和逾越不了的阶级,身边的变化比日本的环境都要剧烈的多。
改变,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向好或者向坏罢了。
之前看到预告片的时候,片段里戚薇的演出和独白,其实有一部分还是触动了我们的心,特别是在剧集的营销阶段,在各种女性类的公众账号上都有看到关于女孩或者女人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分享。
可是那些最最精彩的部分,在首次播出的六集剧情当中,并没有看到。
当真是有一丝丝小失望的。
【女主人公陈可到底是独立还是愚蠢?】
几乎所有来北京的女孩,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于是陈可离开了母亲,厌烦了成都小城市的安逸,决定到北京闯荡一番。
纵使有拎着沉重的箱子走出火车站的画面,那么她的未来和计划在哪里?她对于自己的判断和期许呢?
总不会就是从北京西站打车去清河的期待和惊心动魄吧。
如果说,打车不了解价格的设定,是为了突出陈可的青涩和对于大城市的无知,那么懵懂闯北京,还号称是北奔,她对于目标地点,没有过丝毫的了解吗?
如果说陈可想要独立,来北京的第一步为什么要去一个猥琐男同学家里借宿,原本男女共处一室就足够暧昧,最后被男同学非礼之后,居然还能问出口他给介绍的工作还能不能去?虽然面试遭遇过各种困难,她对于自己职业的目标和向往,没有更多清晰的表达。似乎只是个浮萍,在北京的海水里,被男人推着飘走了。
街头吃玉米的场景,有些楚楚可怜,但因为前面剧情铺垫的原因,到这里我并没有觉得有丝毫的触动。一个有智慧的,有目标的女孩,是不应该在冬天的晚上坐在路边啃玉米的。她必须得坚定的,找到自己在北京的下一条路啊。
迷茫的陈可去一家公司做了前台,似乎在经历同事们的无视之后,坐在电脑前忽然要改变,于是找同事们追讨快递费?我自己在工作中见过不少有本事的前台,有人靠着颜值嫁给高层领导,有人凭着日常学习跳槽到更好的公司,也有跟周围同事搞好关系,最后成为公司骨干业务员的,追快递费的前台?有更多的说服力吗?
下一个就是被同屋室友介绍的大叔带去做饭局女孩。北京虽有饭局文化,但是如此的展示当真有些悬浮和不接地气,虽然自己也去过一些女孩们在现场展示才艺互相比拼,在叔叔们身边做妹妹含笑饮酒的酒局,但是真正的北京饭局,也有它更美好更光彩的一面。其中的厮杀,可比女孩们一起装傻充愣残酷和真实的多。
另外,吴总的人设当真有些平淡无奇。一个刻意展示成熟风度的有钱已婚叔叔,但是,并不讨人喜欢。
陈可的下一份工作,还是靠着吴总给介绍到一家外企做销售。她的独立哪去了?自己要挣的生活都是男人们捧着送上来的?
新工作遭遇公司站队,其实这个问题,职场新人都有些拎不清,但是故事的剧情,在这其中还杂糅了一部分新的感情戏,陈可和张超的爱情。
在这部分里,张超的人设几乎是一个精分患者了。
刚开始出场,是个话不多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看上去就是凭自己努力慢慢升职的那种。坐公交车给她围巾垫脑袋也是加分项了。
怎么谈起恋爱来,就成了一个毫无追求安于现状的直男癌?
要和陈可同居,为了省房租,要跟陈可回家结婚,为了未来过上踏实安稳的生活,对于陈可要升职的理想,还说不喜欢欲望强的女人。
请问这样的男人,难道不是下班就回家打游戏吃鸭脖外卖,怎么会在公司里一路拼成小领导?
陈可遇到的下一个麻烦就是职场潜规则。
高飞YP的那段真是看到要吓死了。请别吓唬还没上过班的小女孩了好吗,一个那样的总经理,公然约女下属,不给约就约另一个,完了还给人家升职?
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
再下一个,女主遇到了霸气女总裁,又想换工作了。
这一次,换工作还不是靠自己,面试话术居然请教夜店里认识的HR?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多交朋友好办事?吹嘘自己没点数?
当女销售也还算北京比较多数的工作,但是丢单子要被炒鱿鱼,于是拦住客户的快递去跟人家哭诉?最后居然反转说为了演哭戏还准备了口红雨衣?男客户不仅签成了,还送了一个更贵的包?请问这是什么价值观?哭成精致的女孩就是人生赢家?
最惊悚的就是这段,女主居然给以前想睡她还没睡到的男领导,指点如何才能签成合同的奥义,她自己什么时候能长点心?
挺好奇陈可最后是怎么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再来一打男人吗?
时隔一年半,日本小地方出身的绫子本土化成了四川的陈可,从2008年开始了北漂生活,《北京女子图鉴》一直在强调这不是北漂,这是北奔,北奔有更明确的目标,态度更积极,他们不随波逐流走哪儿算哪儿,他们永远向前。
漂也好,奔也罢,只要加上北京这个前缀,就一定沾染了这座城市的气息,比起东京的精巧细致,北京粗粝躁动又有点神经质。在北京打拼的人,必须有大而化之的作风,坚韧甚至是粗糙的神经,他们因为勇气而来,因为怀疑而活下去,如果想留下来,只能是因为倔强和偏执。
北京并不真正友好,你在出租车上跟的哥聊得再热络,在路边指路的大爷再热情,你高频次的感受皇城根下的包容和宽阔胸怀,这一切都是假象,这些优待和恩惠,仅仅因为居高临下的好客而已,没有人认为你真的能留下来活下去。
在北京人的心里,你是客人,你是路过,因为你不真正属于这里,所以以主人般的姿态投掷短暂的善意给你,但哪怕他们对你再好,这种好里头也没有平视。胡同口儿多年无业的大爷会一边安慰你可怜你不容易,转过头跟同样无所事事的街坊念叨,这姑娘混不出什么名堂。
嗯,这就是北京。
你单枪匹马来这里,真的想杀出重围,仅仅靠自己简直是天方夜谭。《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前六集就显现出势不可挡的潜力,绝不会是庸碌之辈,可是严格来讲,每一步都不是只凭她一个人的力量,这也是遭人诟病的情节,什么北奔奋斗,什么自强不息,到头来还不是靠男人?三观不正。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粗暴地简化成了只需判断三观就可以盖棺定论,实际上真相远远比三观如何值得玩味,观众也不必因为看不惯就恶语相向,看到有男人向女主伸出橄榄枝,就认定她靠男人,绿茶婊,玛丽苏。
大多数人都分不清“靠别人”和“有人帮”的区别,尤其这个“别人”性别属男,事情就变得更加了不得。你的工作机会是男性介绍的,你是靠男人,你的恋爱对象是男上司,那你今年的业绩就是靠男人,你的男客户愿意为你的合同买单,那你升职涨薪还是靠男人。
我曾经以为的“靠男人”是金丝雀般的女人专利,钱是男人给的,包是男人买的,房子是男人供的,跟这个女人相关的一切都是虚名,都不该是她所得。
哪成想现在女人也开始为难女人,但凡有几分姿色的姑娘得到了男性的一点帮援,都会被冠以“靠男人”这样难听的名声。可人家不过是得到了你没得到的一点微薄好处而已,那也是她的运气。
有人说成功需要实力加运气,这些年我经历了之后,终于愿意不留任何余地的承认,运气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东京的绫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想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因为这份欲望,推动了好运的发生;北京的陈可一次次站在选择面前,心里也有个声音“这或许不是我最好的命”,因为这份怀疑,她抛出更多筹码,运气是大胆换来的,赌就赌人生,她敢。
陈可的四川血统并不纯粹,母亲故乡在北京,当年插队来到四川就没能回去。想来北京之前安排的那次相亲,让陈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嫁个差不多的男人,住进差不多的房子,过着差不多的人生。
母亲舍不得的故土是命运,王佳佳风光的出现是命运,相亲男猥琐的套磁是命运,它们蜂拥出现一起推搡着陈可离开那里,催促它赶紧掀开命运这张底牌看一看,如果不选差不多的人生,什么才是自己最好的命。
北京,是诱惑陈可的幻术,只有亲自去瞧一瞧,才能除掉它的魅惑,只有真正站在这里活一活,才能看看自己能不能享用它真实的残酷。
而男人,或者说陈可每个经历的男男女女,都是为她拓宽命运的一条路,与其说是靠男人,倒不如说陈可通过男人认识世界,认识北京,认识自己,是一个个男人女人展现在她面前的机会,让她更有底气卯足劲,纵身跳进北京的人潮里闯一闯。
这也是《北京女子图鉴》里最真实的东西,不批判不赞扬,在每一个命运安排的路口,你可以强调尊严强调独立地说你向左转,但陈可是个识时务的投机主义者,她向右转。
剧中的每个男人其实都靠不住,但他们是陈可通向命运终点站的一个服务区,她从每一个男人身上获得补给,在每个男人身上学到一课,这份机敏和聪明才是她走的更远的资本。
陈可初到北京暂住在老同学王涛家里,王涛不收房租,但是精明地把水费单放在显眼的位置,故意让陈可去缴费,他给陈可提供住处,提供关怀,他还提供委身于此的龌龊行动。陈可在气愤和委屈之下离开了王涛的房子,转身又折返问“你介绍的工作还算不算?”勇敢如陈可,还敢转头去拿她差点落下的机会,从这里她已经开始成长,王涛教给她的是自我保护,教给她拎得清,利益和感情是两码事,在北京想生存下去,你要先放下面子和身段。
从王涛家离开,陈可不是先想着找住处,倒是站在北京的秋风里给男友杨大赫打电话索取温暖,她得到的却是加倍的寒冷。她不知道为什么他能如此轻易说分手,不是说好了你去哪我就去哪吗?不管男友有没有苦衷,那一晚的陈可都感到了彻底的无助,她用仅剩的一块钱买了半只玉米,她在路边痛哭,她明白男朋友不会回头,也明白了选择的另一个名字叫失去。杨大赫教给她的是现实无奈,教会她不要轻易依赖,大北京有这么多人,其实没有人跟你同在一条船上。
吴昊是陈可在北京正式认识的第一个男性,除了并不油腻之外,吴昊具备成功中年男子的一切特征,大方但不会一掷千金,好色但不会给自己惹麻烦,爱面子但永远利益第一,也是因为不油腻这点特别,陈可误以为自己也是特别的那一个。实际上,吴昊能给她的小恩小惠捉襟见肘,他有家有室,像对待所有流连过身边的年轻姑娘一样,除了有生意伙伴能给陈可介绍个并不怎么样的工作以外,他不会再给她更多。从吴昊车上下来后的失落,让陈可学到了世故,收敛了天真,她不是灰姑娘候选者里最特别的一个,这一课叫踏实做人,别做不切实际的美梦。
再后来正式交往的男友张超,挺像所谓的“经济适用男”,他奋发上进,爱护女友,但是相处的越久,陈可越犹豫,张超的理想不在北京,他算了一笔账还是回老家更划算。日常生活里他也爱算账,女友生日送个包代购最省钱,吃自助要自备“吃垮攻略”不能白花钱,就连最初他建议同居,能提出的最有诱惑力的理由也是可以帮陈可每月省下1200的开销。张超没有错,错在他不适合,陈可日渐膨胀的欲望就像她心心念念的那只包“never full”,她无法满足于张超规划的小日子,她爱他,但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欲望告诉她,她更爱自己,她有更大的梦想,告别错的,也许下一秒就会跟对的相遇。
男客户于扬算得上是个对的人,从经济适用男到高帅富的过渡也算合情合理,毕竟彼时的陈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换了工作,背上了LV,在北京打拼了几年之后,她总算找到了自己的步调。但是面对于扬,她自卑又没有把握,在爱情和事业面前,她更在意的还是拿下这一单生意,不然只能拎包走人。跟于扬这样高阶的对手过招,她学会了攻心,学会了示弱,学会了利用美貌和性别优势,也学会了先舍才能得。当然,她得到了,老板的信任,于扬的垂怜,还有一只她想都没敢想的Chanel.
往前走,陈可还是会遇到很多不同的男人,正如她之前经历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过客,都出现的恰逢其时。
饭局上虚伪又胸无点墨的老男人,让她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从歧途的边缘把自己拉回;前领导高总带她出的那趟差,让她学到了坚守底线,明确了原则;就连跟许久未联络的大学学长短暂会面,也让陈可意识到自己努力要趁早,而自己还有能挣巴一回的资本。
张爱玲说,女人往前奔跑,所遇到的也不过是男人,这句话里隐含的意思是,女人是有机会靠一靠男人的。时代变迁,在北京,在任何一个残酷而现实的都市里,它的暗示都可以作废,但这句话直给的意思依然有效。
你努力奔跑,会遇到各色各样的男男女女,你可以把他们甩在身后,可以同行一段路,也可以抓住命运安排的偶然,透过他们的存在重新审视一遍世界,再一次看清自己,争取一个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会是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但或许它就通往你更好的命。
陈可一路拼杀到底,当然是有女主光环笼罩,现实生活中北奔的姑娘极少能这般顺利通畅,你可以因此说陈可这样的存在玛丽苏又太梦幻。但陈可也好,普通姑娘也罢,来到北京,她们得到了不少,但她们付出的更多。
交付单纯和脆弱,用世故和坚强武装,这是扎根北京的通行证,承受失落和打击,用欲望和信念支撑,这是追逐好命的投名状。
生活在北京这座城市的女人,无论你是刚踏上这片土地,还是已经融入它的血液,其实都一样,白天在格子间里卖命,天黑后锦衣夜行,每一个都有不想再提的秘密,每一个都有旁人看不懂的骄傲,但从没有人真正的单纯。
《北京女子图鉴》在没开播之前就有很多人在给好评,说真实地拍出了小城女性青年到大城市奋斗的心酸历程。
我觉得好剧不能错过,一播出就去看了,豆瓣7.2跟《欢乐颂》第一部的评分一样。
打5星好评的人有27%,难道剧情真的戳进了每个人的心里?我可能要说点实话了。
这部剧要从2008年一直讲到2018年,意味着戚薇要演跨越10年时间的戏份。
但刚开头已经让人感受到了不适。
戚薇,凭心而论,真的没有少女感。
双眼皮有点出戏,让人感觉很不自然,这个就是马伊琍所说的整容会让观众不舒服。
不过如果剧情真的好,那扮嫩犯的小失误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重点是剧情也太牵强了。
这部剧是由《东京女子图鉴》版权方株式会社渡边娱乐和东京日历株式会社正版授权开发的,版权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北京女子图鉴》该如何呈现?
不是光靠说“北京”这两字作为宣言吧!
明明很多都不干北京的事,硬要扯上北京两个字。
女主来北京后就跟大学的男朋友分手了。
差点又被从小的发小非礼。
然后跑到马路上哭,说这是北京给她上的一节课。告诉自己再也不会因为委屈而流眼泪。
北京:???关我何事?
时时刻刻为了突出她生活在北京这个事实,并契合主题,每天说话张口闭口都是北京。面试官也全部都要问一遍:你为什么要来北京?
办公室文化,在职场上,站队行,选门派也是北京的生存法则,这个法则哪个城市没有?
突如其来给北京安上各式各样的帽子,其实真的不用刻意去突出北京。真正让北漂北奔的人看电视剧感同身受的,不是“北京”二字就能体现的。
之前看这部剧简介的时候,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大女主剧,讲述女人的欲望,而不再是玛丽苏的剧情。
一般玛丽苏剧都会标配2到3个甚至4个男主,心甘情愿围在女主身边,他们总是无厘头地会疯狂爱上女主,财富天下全都双手奉上。
这部剧没有玛丽苏,终于有点现实主义的影子了,但是只是影子。
没有标配的男主,这个剧有11个男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而我们的交际花女主换男朋友换的可真是勤。
第一个就是一个大学相处了2年的男朋友,一到北京就分手了。
分手后,就在马路上哭了一回,这男朋友就再也没出现在她的任何回忆中,瞬间消失。
转眼,跟合租的朋友出去玩,就认识了吴总。
吴总叫她出去应酬,她二话不说去了,因为吴总开车门的时候绅士表现,女主就对他有好感了。
没想到转身,吴总就往身上喷白酒,怕家里的老婆误会。
还好,女主三观比较正,只管应酬的这个吴总就靠不上了。
但是通过这个吴总却找到了一个外企的工作,摆脱了之前小公司前台的工作,到另一个公司上班。
.....(这是独立女性的表现?还要靠男人才能换好工作?)
到了新的外企上班,又找了一个上司男朋友,经济适用男。
立刻又陷入到了新的恋情中。
工作什么的,who care!努力加班熬夜奋进不存在的。
经济适用男没想到还是跟她三观不合,两个人在一起了一段时间,男方还想要回到西安发展,还给他们的未来做了规划。
女主觉得不行,她得留在北京,结果就是分手。
女主在外企也就干了1年多,然后就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月薪7000。就因为无意中给了未来老板一个创可贴。
《我的前半生》的凌玲又来报道了,开始给女主洗脑式教育。
关于自己如何这么有钱的,她说是因为离了两次婚,拿了不少赔偿金。
然后又安利她口红如何涂抹。
学会怎么画口红之后,女主又瞄准了下一个目标:留洋有家族企业的富二代。
为了钓住这个高富帅还去打了个瘦脸针。
没想到,合作差点谈崩了。
女主只好不要脸地一哭二闹三上吊,耍酒疯,然后任务完成。
顺便钓到这条大鱼。
六集,女主通过四个男人成功上位。
你要说拼的是能力?这怕是鬼都不信。
要是跟第一个男朋友没分手,现在应该还在做公司前台吧!
作为有北漂经验的我来说,外企,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刚开始奋斗的时候,都是会忙到深夜,有时可能到凌晨,还有时间谈恋爱?饭怕是都没时间吃吧。
还能认识这么多人,还都是优质男?“北京女子图鉴”冰冷的事实应该是强调跨阶层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我可以理解时尚芭莎前总裁苏芒,她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花了几个月的工资给自己买了一个香奈儿的包,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
可是苏芒,我们都知道她是鸡血女王,她可以为了工作好几天不睡觉,赶各种方案和拍摄,她的奋斗史绝不是现在女主这种轻轻松松就能够达到的。
这部剧不像是《北京女子图鉴》,倒可以命名为《为什么优质男都会喜欢上陈可》。
电视剧,真的是要触碰到内心深处才能让人感同身受啊!
这样的剧情,真正的北漂和北奔的人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因为她们不会这么快成功,更不会有人源源不断赐给她们各式各样的男朋友。
更何况现在这不过才4个,后面还有一堆年纪小的弟弟,年纪大的大叔,有北京户口的,没北京户口等等等......一个接一个。
现在明白了,过去我们吐槽的是玛丽苏豪门恩怨车祸失忆,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演的北京不是我们漂的北京,他们混的职场不是我们每天呆的职场。
看到现在,就想问问女主,北京到底教会了你啥?
要是说不出,可别埋汰北京了。
说《北京女子图鉴》是我这些年看过最犀利、最现实的一部国产剧也不为过。如果说东京女子图鉴里女主角的遭遇还有一点梦幻色彩,《北京女子图鉴》简直现实到让人要性冷淡了。
看这部剧丝毫不会让人有想谈个美好恋爱的渴望(也有可能因为我现在不单身),因为它用夸张而又讽刺的手法把北漂女有可能在这个城市里遇到的男人(包括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全部剖析了一遍。不可否认女主角确实是有主角光环的,尤其是在头几集,甚至让一部分观众觉得这部剧太三观不正。但是看到女主角牺牲了一个LV换来一个香奈儿的时候,我恰觉得好戏在后头——毕竟我看电视剧是想看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而不是要求它符合自己的想象。
北京很大,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
当你还在挤地铁的时候,你同学可能早就买车了。当普通北漂还在合租甚至租床位的时候,有一些高能北漂已经通过婚姻或者别的途径住进了大房子。不少北漂工作了三五年也没有怎么加薪升职,但不排除另一些北漂刚毕业没几年就自主创业,到三十岁就有几百万资产了。北京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氛围,不仅在于努力,更在于选择。
有的评论只看女主角初期遇到几个贵人相助,选择性忽略她自己的努力,认为只有孤独无依才算北漂生活,这未免有点naive。凡是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知道,应聘同一个岗位,在符合基本招聘要求的情况下,有人介绍的命中率就是高,这点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说得到男人的帮助就算靠男人未免有失公允。按一部分人“陈可都是靠男人上位”的逻辑,她也投奔了顾总,那这算不算靠女人上位?前几集里女同学王佳佳才是帮她最多的人,陈可有了几个能帮上忙的男性朋友怎么就成了靠男人上位?对于她找了于洋之后之后的膨胀,顾总和客户也及时给了她当头棒喝。女主角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不少人年轻时多多少少都会有过,尤其是刚从小地方来大都市的人。这也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很多女人喜欢包和帅哥,正如很多男人喜欢车和美女,何以只因为性别就要被批判?
说女主角经历很假的观众,大都忽略了几个事实:第一:她长得很好看,是做销售的,所以能接触的人比普通女孩更多;第二:她有野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第三;她很聪明,知道跟谁混,失败了也不会期期艾艾,而是随时调整策略。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看有欲望的女人,因为这种女人最有故事。当一个女人的欲望突破了社会、阶级和性别角色加诸在她身上的种种规则,就有了一出又一出的好戏。
文艺作品的真实不在于每个细节都有可能在你周围发生(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而在于它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活灵活现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从这点上看,《北京女子图鉴》里的几个男人比女主角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我来北京这是第十二年了,因为生活的环境相对单(土)纯(鳖),并没有见识过吴总这类人物,但是张超、于扬、黄越彬身上的一些特征真是让人想拍大腿喊一声“太特么真实了!”
而且他们还算是好的,还有不少女孩遇到的张超都不会带你去吃金钱豹更不会咬牙找人给你代购LV,遇到的于扬长得也不好看而且还有一堆备胎,遇到个黄越彬这样眼高手低的文艺青年还不怎么会做饭。
女主角的职场经历是否真实我无法评价,因为我的职场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勾心斗角也都是后知后觉。电视剧里的角色肯定比平常人更戏剧化的,不然谁要看你每天三点一线上下班呢?这部剧集中了一个新人可能遇到的贵人和潜规则,这大概也是它叫“图鉴”的用意。有人说陈可的设定不真实,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和弹幕里说自己就经历过类似的职场斗争。实际上北漂的群体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哪个人可以随便代表北漂,生活在通州区还是三里屯看到的北京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陈可对于男人的失望以及对于“有欲望的女人不被男人喜欢吗”这样的怀疑,我想应该很多在大城市奋斗的女人都多少体会过。
我们刚来北京的时候,都想事业爱情双丰收,想找一个比自己更厉害,能带领自己见到更广阔天地的男朋友。慢慢一部分人发现自己没钱没权没背景,很难身居高位,又不愿意破釜沉舟,于是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婚姻上找到一个张超那么靠谱的就烧高香了。这样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女主角。还有一部分人明知自己出身一般依然拼命努力,见了市面又想要名分,要不到名分回头资助一个艺术家,艺术家还找了个更有钱的。等到她想结婚,周围适合结婚的男人都开始找比她小七八岁的了。
所以这个剧真是太辛辣了,基本上把里面的男男女女都讽刺了一遍,然而它又那么真实,那就是男权社会赤裸裸的现实。电视剧还没播完,我在豆瓣阅读看了剧本改编的小说版,最后女主角也没有跟男闺蜜在一起,因为男闺蜜的直男癌思想其实跟张超差不多。
好在女主角和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角一样,一直工作很努力,这样的人通常运气不会太差。应该说北京真的很适合她。这样的女人如果连北京都不能给她幸福,那么家乡就更给不了了——所以顾总离了两次婚,第三任丈夫是个老外。
对于陈可这样的女人而言,十一个男人真的不多,不经历十一个男人,要如何让一个有欲望而不愿意轻易对生活妥协的女人看清现实呢?而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避讳这些现实,就像《东京女子图鉴》一样,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女子,只有放弃了社会强加给“好女人”的规则,你才能看尽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做一个真正无畏的现代女性。它和《东京女子图鉴》一样,没有褒贬,没有说教,把一个有欲望的女人演得活灵活现,有失落,有反思,有现实啪啪啪的打脸,也有女主人公不愿意认命的执着。
她们勇敢,她们天真,她们一辈子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她们是大多数男人hold不住,也是大多数女人没有勇气成为所以要拼命唾弃的那种人。她们热衷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最后终于得到了同一个起点的很多人都得不到的东西,所以注定有很多观众是不会喜欢她们的。
这部剧中的女主角绝非完人,并不是那种毫无污点的女性励志榜样,也曾受限于绝大多数女人都会经历的同辈压力。但它的存在本身,这种多元化价值观的呈现,就是国产影视剧的进步。
~~~~~~~~~~~~~~~~~~~~~~~~~~~~~~~~~~~~~~~~~~~~~~~~~~~~~~~~~~~~~~~~~~~
相关阅读:完结感想《有欲望的女人为什么不受待见》
《北京女子图鉴》4月10日出了六集,我就一口气看了六集。
前两集还有点趣味性,后四集真的味同嚼蜡。
能把剧情拍得这么不吸引人,导演也是很不容易了。
这部剧主要就是讲2008年,四川人陈可依(戚薇 饰)来到北京做北漂的故事。
第一集开头就说她的闺蜜王佳佳高中还没毕业就去当了北漂,陈可依本来觉得她应该不会有什么正经工作,结果她看起来还过得不错。
当陈可依看到,连高中都没有毕业的王佳佳赤手空拳地在北京,还能过得很好,去北京的念头在她心中就越来越强烈了。
本以为王佳佳的故事很励志,结果她只是表面上很风光,实际上是在北京工作多年仍然住在信号都没有的地下室,陈可依初来乍到不得不和她睡一张床。
更为重要的是,王佳佳取得现有的成绩并非靠实力打拼,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利用他人。
比如她和吴总明明很久没见面了,却叫他陪自己逛街。这只是他们第二次见面,王佳佳就叫对方给她买1199块的裙子,吃了2000多块的日料,还送王佳佳、陈可依每人一瓶迪奥香水。
(故事背景是2008年,下同)
事后王佳佳还理直气壮:咱们俩逼他了吗?是他主动买给我们的啊,怎么了?有什么呀?一条裙子而已,还有不就是一瓶香水,还有一顿日料嘛,算什么呀?人家不图咱们什么,不就大家在一起开心开心吗?
随后,她还要走肾。
头一回看到把“卖肉”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我丝毫不因为王佳佳住地下室而鄙视她,我鄙视她的是明明生活艰辛,还不踏踏实实打拼,而是各种投机取巧。
王佳佳类似《欢乐颂》的樊胜美,是不折不扣的“捞女”。
她没有学历,没有真本事,却凭借肉体和外貌混得风生水起,这样的剧情总让人觉得编剧是在鼓励大家去做捞女。
樊胜美至少后来还渐渐明白,找个金龟婿一劳永逸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
而王佳佳却成为了陈可依的“人生导师”的存在,教她如何靠他人上位。
她自己都三观不正,还有什么资格教别人?
比如她带陈可依去工体蹦迪,带她认识时尚杂志社的桔子、国企的HR笨笨。
出租车上,王佳佳开始对陈可依传授人生经验:工体,遍地都是金子,就看你能不能看得到,能不能捞得着了。
“捞”字真是用得太巧妙了,不是找金子,不是挖金子,而是捞金子,不愧是捞女。
王佳佳还说: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这种台词,难道不是在侮辱女性吗?王佳佳还将之奉为人生宝典。
写出这种台词,看得让人想骂脏话。
在王佳佳的“教育”下,陈可依果然忘记了初心,逐渐成为王佳佳那样的人。
她曾经说过:那双可以去参加舞会的水晶鞋,既然全程的女孩都在抢穿,那我不如自己挣钱买一双,或许能到达得更快。
然而,她鄙视前者,最终却还是做了前者。
她最初在公司当前台,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干,除了接电话还要收发快递、拿外卖;于是,她就通过吴总认识了刘总,让刘总给她介绍了一个好工作。
她明明没有生病,却装病不去公司。她还找到身为HR的笨笨,由于笨笨有各种胳膊输液的照片,陈可依就选了一张最像她胳膊的就顺利请了假。
陈可依准备跳槽的时候,笨笨还告诉她:如果面试官问你上家公司的工资,你就可以造假。你上个月工资3000,你就报5300,如果他们要求你加班,你就要求7000。跨行业跳槽,没有人知道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北京,就是一个标准不一的地方。
于是,陈可依就顺利得到了这份月薪7000的工作。
陈可依各种通过走关系、装病请假、谎报工资等等方式不劳而获。
而关于她如何刻苦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打拼的镜头,根本就没有。
偶尔走关系、造假、作弊也无可厚非,但完全钻空子,没有真本事,就太恶心了。编剧编出这样的剧情,三观真是扭曲成了麻花。
再比如陈可依仅仅是因为脸色不好,就谎称是“高烧不退,特别难受”,私自推迟了和客户于总洽谈业务的时间。
你这是谈业务还是在谈恋爱啊?就算是谈恋爱也不能因为脸色不好就毁约吧?
结果于总没有等她,而是选择和上海公司合作了。
为了挽回于总,陈可依竟然联系快递公司,让他们明天再送上海公司寄给于总的合同,从而为自己和于总谈业务争取一点时间。
她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于总,还好意思问:我聪不聪明?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于总的内心戏:你别是个傻子吧。
面对这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于总竟然丝毫不生气,还临时变卦推掉了上海公司的合作,选择了和陈可依合作,甚至还送她一个Gucci的包包。
这种不讲诚信、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你还敢和她合作?
结果就是上海公司都准备庆功宴了,却又空欢喜一场。
于总有什么理由为了陈可依这么做,以后还有人敢和他谈生意吗?
这种剧情,也太意淫了吧。
除此之外,陈可依还是一个非常爱慕虚荣的事,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想要LV包,她不惜办信用卡来买LV包,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她一天到晚盯着别人的包看,就因为男朋友张超没有给她买LV包,就和对方分手了。
更为讽刺的是,张超其实托人代购了LV包,只不过还没带回来,陈可依就和他分手了。
陈可依想吃金钱豹自助餐,张超就带她去;陈可依想要LV包,张超就给她买。
当他们性格不合,陈可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和张超沟通,不想办法化解隔阂,甚至连“分手”都不说就直接走人,导致张超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我真想替张超谢谢你,谢谢你放过他。
整部电视剧,不讲陈可依、王佳佳如何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更好的生活,全都是她们各种爱慕虚荣、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利用他人、沽名钓誉、损人利己。
这是一个女人和许多男人的故事,是职场外皮包裹下的玛丽苏,每个见到她的男人都喜欢陈可依,要么想睡她,要么想帮她。
陈可依没有真本事,但一切都太顺利,顺利通过刘总找到工作,顺利通过顾总跳槽,顺利骗取7000块的高薪,顺利让于总为了她放弃其它公司的合作……
这不是《北京女子图鉴》,这是《北京女子意淫》。
女性观众看看就行了,千万不要当真,千万不要模仿,小心被坑得泪流满面。
陈可依的经历如此顺利,“北漂”的设定毫无意义,你把剧名的“北京”换成其它地方也不会对剧情有任何影响。
因为电视剧满满都是玛丽苏和意淫,是对北漂的侮辱。这样的故事不会发生在北京,不会发生在任何地方,只是编剧凭空臆想的。
其实我和陈可依、王佳佳的经历类似,我恰好也是四川人,在成都上大学,2016年去北漂,但是生活太艰辛,我承受不了压力呆了3个月就回家了。所以我由衷敬佩那些明明十分辛苦还坚持奋斗的北漂。
而《北京女子图鉴》把北漂塑造得那么轻易成功,而且是靠的实力之外的因素,这不是对北漂的侮辱玛?
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这样的电影,都是女性通过奋斗、努力、拼搏改变命运,将她们应有的权利重新拿回来。
而《北京女子图鉴》虽然以女性为视角,但从头到尾还是贯彻着男权主义,非常不尊重女性。
比如饭局上,你是学舞蹈的,别人叫你表演你就得表演;(想到了某导演)
比如不陪老板睡觉就会被穿小鞋,陪老板睡觉就可以升职;
比如大老板全都是男性,唯一的女性老板顾总也是靠两任前夫取得成功。换言之,这部电视剧里没有成功女性,唯一的成功女性也是依靠了男人。
比如顾总教导陈可依:不仅要好好工作,还要好好结婚。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比如王佳佳教导陈可依:有些女人因为一张床,就可以奋斗出一套房。
比如第六集开头的卢家凯教导陈可依:“对于女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嫁得好。嫁得好,男人就直接送你房子啊。”原来学历、能力、才华、知识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嫁得好。
甚至电视的广告词都是:“男人的变心,是女人的变形。”女人保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男人。
整部剧都在传达这样的思想:女性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靠男人。
这样的剧,你敢看?
《北京女子图鉴》不是女权主义,而是女利主义,里面的女性要么是拜金女(陈可依),要么是捞女(王佳佳),要么欺骗顾客(桔子),要么欺骗公司(笨笨),要么出卖肉体(姚梅),要么是坑下属(柳静),要么是通过离婚的赔偿金发家致富(顾总),没有一个正面形象,没有一个是凭实力成功的。
导演,你是不是对女性有什么误解?
最后我想说: 日本拍了《东京爱情故事》,国内跟着拍个《北京爱情故事》。日本拍了《东京女子图鉴》,国内跟着拍个《北京女子图鉴》。下一部是不是要拍《北京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