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其实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整个片子其实主要是围绕着林家两个小孩小实小勇要买电视机一事而来。电视机的到来,其实就是美式消费文化的到来,面对时代的变更,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应截然不同。 小孩总是最先适应新事物的一个族群,他们没有旧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包袱,对一切新潮的东西报以极大的热情。林家最小的孩子小勇已经开始学会了见人就说I love you 。片中所有的小孩都热衷于看电视,挤在那对年轻新潮的夫妇家中看电视中的相扑比赛,同时也希望家里拥有一台电视机。那对新潮夫妇已经没有像传统日本家庭那样在家中穿着和服,而是换上了西式的睡衣,而其他家庭的主妇们,明显是不喜欢这样一对另类新潮夫妇的。 小幸的外婆,是一个接生婆,这样一个职业已经充分说明了她将是新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最顽强有力的抵制者。她记性已经开始不好,整天神神叨叨,而面对上门来的推销员(消费文化的代表)使出最为凶横的一面而将其赶跑,虽然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婆婆,但是她是说明旧文化终将留在历史长河中最好的佐证。她即将成为那被遗忘的一部分。 小实小勇的父亲,小林是知识分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在买不买电视机,即是否接受新文化时先是犹豫不决,他在酒吧里谈论到电视机时,说道电视机是一个让一亿人白痴的物件,对于小林而言,他深知消费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弊端,他隐约知道将是怎样一个时代的到来。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买一台电视机,因为身处时代当中的他,别无选择,时代的洪流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可逆转的。 福泽,那个退休后当上电器推销员的先生,显然是消费文化开始的受益者,而影片最后,小幸母亲解释福泽夫人对林家夫人的谅解时无意的一句话:“还不都是钱的原因。”已经开始透露出市场经济对原有社会关系的改变。 然而这一切,在小津的影像里,确是柔和的,一点也不尖锐犀利。他不对新旧文化,社会变革做任何评判,不批判,不反抗,只是睿智地悄悄的幽默的稍作点缀。反而侧重于各个人物的情感表达。生活,对于小津而言,总是和缓的,人的情感和生活,总是如流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一样清澈,自然。就像影片结尾,林夫人的妹妹节子与英语老师在站台谈论天气一样云淡风轻。
家中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爱说话的弟弟也恢复了对谁都说“I LOVE YOU”的习惯,雨过天晴的心情,大概最是舒爽痛快。第二天早晨,小实和小勇主动跑去叫小幸上学,态度很热情。小幸妈这下又摸不着头脑了。这些孩子怎么了,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小幸妈和小善妈讨论了半天,不得要领,她俩叫住富泽夫人问,怎么回事,林家的孩子今天看起来很和气?富泽夫人答,是你们想太多了,他们一家人都很好。
简单来说,极简主义遵循的是“少即是多”的理念,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断舍离”。生活中的“断舍离”可以去除生活中的冗余物件,净化环境,降低欲望,在祥和宁静中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美好。
而早在上个世界,极简主义这一概念还未普及的时候,小津安二郎已经开始在他的电影中尝试“极简主义”,这部电影就是拍摄于1959年的《早安》。
电影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在小津的电影中并不多见。相邻的房屋、整齐的晾衣绳、和地平线垂直的电线塔、长长的堤坝,这些场景构成了电影的全部,所有的角色和故事都发生在这些场景中。
大人之间的闲言碎语、客套礼貌,孩子之间无聊的游戏,微弱的抵抗,寥寥几个镜头勾勒出一副热气腾腾的生活画卷。男人在外工作,女人操持着家务照看着孩子。虽有矛盾,但最后总能巧妙化解。这其中,有一半是世俗的选择,另一半是对漫长岁月的妥协。
一位长期研究小津安二郎电影风格的美国学者说,“《早安》,在某种程度上,是小津最简洁的电影,没有运用复杂的形式,是一个用画面来构建一部电影的例子。”而小津却一直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
这样的想法一直盘庚在小津的大脑中,所以,他总能让电影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结尾,留下回味无穷的定格。他虽然一直关注着“小事”,但这些“小事”经过他的雕琢,别有一番风情。
在《早安》这部电影中,孩子和成人是两个彼此映照的世界,孩子之间的放屁游戏,成人之间的问候。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孩子之间的放屁游戏就是孩子之间的问候语,而成人之间的问候语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放屁游戏”。
孩子的世界一半是对世界的好奇,一半是成长的焦虑。成人的世界一半是家庭的责任,一半是相处的谨慎。在《早安》这部电影中,看不见任何所谓的讽刺和批判。
当然,作为一部喜剧,《早安》的确具备很多喜剧元素,不管是人物的生活态度还是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小津都选择了比较轻松的表达方式。可这毕竟是小津的电影,喜剧绝不是他想要表达的重点。
细细分析这部电影,可以发现,这个由几间房屋构成的社区其实就是日本社会的缩影。失业酗酒的父亲、因为观念前卫而被孤立的夫妻、分期付款买洗衣机的主妇被怀疑挪用公款、失业在家的英语老师不得已做一些翻译工作、为了看电影和父母冷战的兄弟、为了符合“放屁游戏”要求而不停拉肚子的孩子......这其实就是真实的人间众生相。
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是这部电影的基础,生活实苦,幸好小津没有让这种苦涩蔓延,而是注入了积极和乐观。重新找到了工作的父亲,找到合适住处的前卫夫妻,买洗衣机的事情也被理解,失业的英语老师开始了新的生活,买了电视的家庭,放弃了“放屁游戏”的孩子......一切就好像没法生活,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
小津在这部电影中多多少少是手下留情了的,《早安》不露声色地展示了小津的“仁慈”。1932年,小津拍摄了一部《我出生了,但......》这部电影也是关于孩子和成人的,电影中有两个世界的对立,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描述,还有成长中的叛逆和父权的变化。《早安》虽然也是这样的大主题,但此时的日本社会已经趋于稳定,没有战后的萧条,更多的是直至今天都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老龄化、失业、被排斥等等。
《早安》中的成长是一种温和式的成长,就连叛逆也不过是不说话而已,男性角色在《早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暴力的推翻,而是商量和妥协。
优秀的电影导演各有各的风格,但像小津这样将一种风格贯彻到底的导演并不多。小津的电影风格在最初几年就已经显现了出来,此后,他用一生来完善这种风格。《早安》虽然不是他的代表作,却可以代表他艺术理念和电影语言的成熟。
现在不妨来看看,小津的“极简主义”都包含了哪些特点:
低角度: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小津喜欢把摄影机放在和地板平行的地方,或者高于地板几十厘米的地方。除了电影中需要人物从窗口往下看的情况外,整部电影的人物的视线变化都比较小。
固定构图:小津很少使用一些复杂的镜头,比较花里胡哨的电影语言,他更注重画面的构图。在拍摄人物移动时,小津通常会以同等速度进行跟拍,保证画面构图的稳定。
人物相似:如果抱着猎奇心理来看小津的电影多半会失望,小津电影中的人物相似程度很高。当两个以上的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的时候,他们多半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坐在榻榻米上的时候,出去钓鱼的时候,人物的动作大抵相同。
动作幅度小:在小津所有的电影中,除了《风中的母鸡》中有女主从楼梯掉落这一幅度比较大的动作之外,其他电影中几乎没有激烈的动作。有人评价说,小津的家庭戏是在榻榻米上拍摄的,所以不需要激烈的动作设计。事实的确如此,在小津的家庭戏剧中,人物几乎都是坐在榻榻米上的。
节奏慢:小津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台词都保持着较慢的速度。在对话的过程中,对话之间的间隙也比较固定。如果刚开始看小津的电影,这样的对话安排会觉得不自然,看过几部电影之后,就能感受到小津独特的台词节奏。
重复次数多:重复也是小津电影的特点,在《早安》这部电影中格外明显,不仅经常看见重复的场景,有些镜头甚至都是一样的。小津的电影世界干净又单纯,所以重复的场景是必然的。
重复其实不仅是小津的电影风格,在早期的初探之后,他所有的作品都在重复几个固定的主题。他一生都在拍摄家庭剧,通过各种家庭来体现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
和擅长拍摄宏大题材和武士题材的黑泽明不同,小津关注的是人的情感的流变,这种流变是细微的,是不知不觉的。这种不知不觉在小津的电影中就成了一种风格,长期坚持这种固定风格,又使得风格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举凡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无法将内容和形式分开,小津的电影更是如此。他选择了较为封闭的家庭题材,所以电影也带着一种天然的安静和缓慢。
极简主义作品《早安》,虽不是小津最具特色的一部,但却是喜剧元素最为明显得一部。没有《我出生了,但.......》的激烈,没有《东京物语》的艺术价值,却有一种让人情不自禁捧腹的市井风情,这也不失为一种奇特的电影体验。
1. 战后日本的物质条件和追求。从[早安]中的马路边住的一户户平房,屋内简洁的摆设,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物质条件是一般的。但是那个时候电视的出现,却反映了人们对更好更丰富生活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早安]中,整个片子矛盾的出现-高潮-解决都与两个小孩子想要买一个电视机有关。对于影片的setting多数都是在家里,从饭桌上也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条件并不太好,家庭主妇以节俭为重要任务。从[早安]里小实抱怨饭菜又是秋刀鱼和猪肉汤,大嫂对节子买了很贵的奶油蛋糕时的惊讶和不安并要求平分蛋糕的钱;从[东京物语]里大女儿不愿意以生鱼片和好吃的糕点招待父母,反而叫丈夫买便宜的煎饼就可以,到[麦秋]里纪子最后打算和大嫂比赛一下谁最节俭的愿望里,可见当时日本家庭应该是以节俭朴实的作风为主的。再看服装方面,朴实之风也刮的到处都是。小津电影的女角们最缺少的就是多几套时髦的西式衣服了。原节子在这几部电影的造型几乎就没有变过,永远是白衬衣加高腰裙。
2. 战后日本向英美学习的野心。这点最明显地体现在对小孩子英语教育的重视上。我目前看的这个三部电影中都有小孩子在房间温习英语的场景。[早安]中的两个孩子还在课外上英语补习班,家长也很重视。
3. 剩女问题。原本以为剩女问题是中国特色,没想到在日本50年代就有了。[麦秋]中的纪子漂亮大方、善解人意,同时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她28了依旧没有对象这让全家人很着急。而迟迟没有对象的也不止她一个,她的一个闺蜜也是。因此可以猜测剩女的现象当时在日本不是个别。而在朋友婚礼上四个闺蜜分为已婚和未婚的两个阵营的争论,看上去更像是新一代的日本女性对早婚的不妥协,对单身自由无束缚的一种向往。有趣的事,影片中的纪子对同事和家人的说媒和催婚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压力。生活照样过,她也并没有很着急。而偶然从邻居家大婶的口中得知对方想要她这样一个儿媳时,她竟然一口就答应了。这是完完全全的闪婚。而纪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在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了可能会得到的幸福,尽管对方是个有个孩子的离了婚的男人。事后虽然遭到了家人的质疑和怜悯,但纪子依旧坚持。新时代日本女性的思想和主见在纪子身上展露无疑。
4. 从家庭伦理中透露出的反城市化倾向。[东京物语]从表面上看是一部伦理剧,父母从乡下老家尾道到东京去看望子女并旅游,再由于再东京失望无聊、子女无法陪伴回到乡下,电影指责了由于子女由于工作离开家乡却疏忽了孝敬父母的指责,与之对比的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儿媳的出现成为老人们最后的慰借。然后,小津再电影结尾似乎借了纪子之口,道出了自己实际指责的对象并不是子女,而是城市生活。当京子指责哥哥姐姐们太自私时,纪子却为他们辩解到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长大后都是会变得这样的。小津隐含的批判其实是城市虽然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条件和平台,却把与旧的世界的距离拉远了,哪怕那个世界里住着你最亲的人。对城市的批判在这部电影里也体现在两位老人在东京的各种格格不入,热海泡温泉遭遇喧嚣的年轻人的文化;子女都因工作繁忙无法顾及父母等等。这种距离感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那个一天多行程的火车之旅上。
5. 家庭结构。多看几部小津电影的人都会发现每部电影中似乎都有相似的家庭结构,小津甚至有时连剧中人名字都不改。一双年老慈祥的父母,膝下有2-3个儿女。大儿子永远是个医生,有个做家庭主妇的好妻子,妻子似乎和婆婆和小姑永远没有婆媳妯娌问题。大儿子还有两个名叫勇和实的儿子。家中还有个未出嫁的女儿,她有一份好工作,平时也在家里帮大嫂主持家务。周围或许还会有些爱八卦的邻居。这些都构成了小津电影里最稳定的家庭结构,而[东京物语]里那对老人的对话中似乎也道出了这样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平实的幸福感。而这种家庭结构的当时战后日本的普遍性最真实的就是体现在家中还会有个因战争阵亡或失踪的儿子。这点对于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日本来讲应该是十分普遍的。而日本人对于亲人因战争而死亡的态度在小津电影中也可以窥见一二。[东京物语]里虽然纪子家里依旧放着死去丈夫的照片,但婆婆劝纪子把他忘记重新开始新生活。可见当时的日本民众更愿意选择性的遗忘来填补悲伤。
上述的猜想或许结合着日本的历史来看会确切许多。对我来讲,与其把小津的电影当故事片看,我更愿意把它们当时战后日本的纪实电影看,而小津所留下的30多部作品则是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了解那个年代的日本的丰富影像材料。最后说一下,我似乎无法对小津的电影评5分。因为,正如小津说的他是个做豆腐的人,而或许我的口味比较重,再好吃的豆腐总是个豆腐的味道嘛,但是我不否认它是真实生活的味道。
“孤独一生的小津赋有正真的幽默感,他把身边的琐事变戏法般以简单的面目置于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悲欣之后,见微知著,率领无常,惘然上路。一个成功的导演就是要做到小津的境界,既远且近,既进且远,好像很贴身,但是又必须适当地保持距离,不能一头栽在里面。”
——侯孝贤
似乎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传奇,小津生于1903年12月12日,逝世于1963年12月12日,不多一天不少一天,刚刚好活了整整六十岁。中国有句古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听得各家言语,没有任何不顺,也就是看透世事之意。而六十又叫花甲,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小津的墓碑上只刻有一个中国的“无”字。这一个轮回,他走得那样气定神闲。
今天要评论的片子是小津很不起眼的一部作品,《早安》拍摄于1959年,彩色片,算是小津晚期的片子。讲述几个家庭邻里之间的琐碎故事。
背景
1959年,中国平息了西藏的叛乱,年初还检查了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而然八月的庐山会议之后,毛泽东便开展了一场“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使得“左”倾错误更加发展,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然而此时的日本,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当时美国与中苏朝之间的冷战气氛愈加凝重。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就改变了对日本的态度,没有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分子,而且开始扶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为其在朝鲜进行的侵略战争服务。这个时期,日本开始贸易自由化,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在美国的扶植之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社会也悄然发生改变,民众的生活,甚至家庭的方方面面受到巨大的影响。
时代
《早安》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其实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整个片子其实主要是围绕着林家两个小孩小实小勇要买电视机一事而来。电视机的到来,其实就是美式消费文化的到来,面对时代的变更,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应截然不同。
小孩总是最先适应新事物的一个族群,他们没有旧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包袱,对一切新潮的东西报以极大的热情。林家最小的孩子小勇已经开始学会了见人就说I love you 。片中所有的小孩都热衷于看电视,挤在那对年轻新潮的夫妇家中看电视中的相扑比赛,同时也希望家里拥有一台电视机。那对新潮夫妇已经没有像传统日本家庭那样在家中穿着和服,而是换上了西式的睡衣,而其他家庭的主妇们,明显是不喜欢这样一对另类新潮夫妇的。
小幸的外婆,是一个接生婆,这样一个职业已经充分说明了她将是新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最顽强有力的抵制者。她记性已经开始不好,整天神神叨叨,而面对上门来的推销员(消费文化的代表)使出最为凶横的一面而将其赶跑,虽然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婆婆,但是她是说明旧文化终将留在历史长河中最好的佐证。她即将成为那被遗忘的一部分。
小实小勇的父亲,小林是知识分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在买不买电视机,即是否接受新文化时先是犹豫不决,他在酒吧里谈论到电视机时,说道电视机是一个让一亿人白痴的物件,对于小林而言,他深知消费文化,新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弊端,他隐约知道将是怎样一个时代的到来。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买一台电视机,因为身处时代当中的他,别无选择,时代的洪流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可逆转的。
福泽,那个退休后当上电器推销员的先生,显然是消费文化开始的受益者,而影片最后,小幸母亲解释福泽夫人对林家夫人的谅解时无意的一句话:“还不都是钱的原因。”已经开始透露出市场经济对原有社会关系的改变。
然而这一切,在小津的影像里,确是柔和的,一点也不尖锐犀利。他不对新旧文化,社会变革做任何评判,不批判,不反抗,只是睿智地悄悄的幽默的稍作点缀。反而侧重于各个人物的情感表达。生活,对于小津而言,总是和缓的,人的情感和生活,总是如流水流过光滑的鹅卵石一样清澈,自然。就像影片结尾,林夫人的妹妹节子与英语老师在站台谈论天气一样云淡风轻。
角度
从小孩子的角度入手展开大人的故事是一个妙招,小津很善于这种手法,类似的还有侯孝贤《东东的假期》, 吴贻弓《城南旧事》等等。借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其实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充满童真,增加趣味。更加重要的是使得叙事更加客观。
日本的小孩子在我看来总是有些诡异,小津影像中的小孩子个个叛逆,小津片子中离家出走的孩子怕有好几个了。成长故事在其他的日本导演影片中也无一例外都是残酷叛逆的。这大概也脱离不了日本菊与刀的民族个性。
累了 ···未完待续··
我CD包中第三张小津电影叫做《早安》,是《彼岸花》和《秋日和》中间那年拍摄的,却跟这两部影片风格炯异,故事不再从男人那里发端,而从女人那里开始,从家长里短、流言飞语开始。女人和孩子在前台,是主角;男人们在背后当陪衬,是配角。这样一部“婆婆妈妈”的电影由男人小津拍摄,竟然妙趣横生、幽默传神,真乃奇迹。
这是东京近郊公路桥下面紧挨着的几户平房,男人们白天上班,孩子们结伴上学,妻子们在家操持家务,一幅典型的日本平民生活画卷由此展开。
为了理清众多的人物关系,不妨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
小善——小善妈——小善爸(爱放屁)
小幸——小幸妈(妇女协会小组组长)——记性不好的老外婆
小实(哥哥)、小勇(弟弟)——林家夫人(妇女协会小组会计)——林先生——姑姑节子(林夫人的妹妹)
富泽夫人——富泽先生(退休,后找到工作)
英文老师——老师的姐姐
新潮洋派的邻居夫妇
一个有趣的游戏正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摁一下额头,就“卟”的一声放个屁出来。这是小善那爱放屁的父亲教他们的,还说要练成这项“放屁神功”,多吃土豆不管用,得多吃石头粉!这当然是大人的玩笑话,甚至可能是小善爸为了在孩子们面前维持尊严而特地编造的谎话,可孩子们当真了,家家的磨脚石粉便遭了殃。这其中以小幸最为努力,因为他吃多少石头粉都不见效,别人摁一下额头都能骄傲地“卟”上一声,连最小的小勇都不例外,只有他却回回拉在裤子里,家里哪怕新买了台洗衣机,也忙不过来给他洗内裤。这让他母亲很烦恼,小幸不免又挨了一顿埋怨。
大人骂孩子常常是借题发挥,情绪污染。大人们也有大人们的烦心事。这不,这个月的妇女协会会费只剩下她们这个组的没收到。当富泽夫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小善妈时,女人们不禁开始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含沙射影、胡乱猜测。钱去哪儿了呢?组员们按时交了,可协会没收到,不会是这组的组长,也就是小幸妈那里出了问题吧,她家正好买了台洗衣机。
流言就这样传开去,小实和小勇的母亲林家夫人坐不住了,她虽不是组长,却是这组的会计,钱是她负责收的,当即就交去组长家了,现在钱出了问题不知下落,她必须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当大人们这家串那家忙乎的同时,小孩们趁机跑去唯一有电视的邻居家看相扑比赛去了。这是一家倍受非议的邻居,按照富泽夫人的话说:“大白天在家还穿着洋服,怎么也。。。”,小善妈提供了一个关键情报:“听说在池袋的酒馆里工作!”“是吗,难怪!”这与众不同的年轻夫妇于是被“打入另册”。家长们都不许孩子往这家跑,可孩子们就是不听,有什么办法,只有他家才有电视看哪!
五十年代末的日本即将迎来战后经济复苏的腾飞期,平民家庭的生活还很节俭清贫,但那是日本战后的黄金时代——精神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蒸蒸日上,个人积极进取,曙光在前头。物质生活的空虚浮躁还没有袭来,精神世界的清静领地还保留着。这个时期恰似我们国家八十年代初,也是那样一家有电视大家看,添置一件电器对任何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
小幸的母亲作为妇女协会的一个组长,有点象我们国家的居委会老大妈,手中握有一点权利就颐指气使,又主观又刚愎,“革命警惕性”还高。她闯去邻居家把自己孩子叫走的同时也帮忙管教了其他孩子,一场围坐在电视机旁的狂欢活动被驱散了,孩子们的沮丧劲儿就别提了。大家都是打着去隔壁小区英文老师家补习英文的旗号出来的,只好按原计划去老师家点个卯。
小幸好象对什么事情都不在行,慢半拍。老师叫他翻译句子他翻译不好,老师点了他一下额头,这次倒成功地“卟”了一声,大家都兴奋起来,纷纷要老师也点他们的额头试试,大家的表现都很“神勇”,还向老师透露他们练“响屁”神功的秘诀,“石头粉很好吃的哟”,小幸说。这样的情节小津是怎么想出来的啊,从未做过父亲的他却比许多父母都了解孩子们的世界,那温厚仁慈、镜头后面的关注目光,让镜头呈现出来的世界一派美好。孩子们就这样有烦恼又有乐趣地成长着。
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失踪的会费原来就在组长家里,林家夫人把钱送去后是老婆婆收着的,可婆婆转眼就把这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小幸妈刚刚还跑去林家把林家夫人抢白了一顿,怀疑“私吞公款买洗衣机”之类的谣言都是她说出去的,而且咬死自己家没收到这笔钱,这下可尴尬死了,只好又去林家道歉。林家夫人当然很不高兴,可还是答应事情到此为止,不跟别人说去,免得生出更多是非。
女人们的世界有许多放不上台面的不痛快,男人们的世界又何尝轻松。车站边的小酒馆里,林先生遇到了正在那里喝闷酒的富泽先生,一个退了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的失意男人。妻子一天在家叽叽喳喳,又没地方好去,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什么时候到头!面带醉意的富泽向林先生抱怨着。林先生没接腔,可推人及己,内心也沉重下来。怀着这样凝重心情回家的林先生,却看见小实和小勇两兄弟正在跟妈妈治气,天天闹着要家里买台电视机,今晚闹得更厉害了,车轱轳话一大堆,还以绝食相威胁。林先生烦躁不已,喝斥道:“你们到底怎么了,总是拿一个事情说个不停,像个女人似的!不许说无用的话,给我闭嘴!”
没想到今天大儿子小实这么胆大,看来是豁出去想抗争到底了:“那大人不也总是说没有用的话吗?您好,早上好,晚上好,天气真好啊,是啊,您去哪里啊,就去前面,是吗,这样说到底去哪里能知道吗?!”
林先生没精神跟孩子们纠缠,继续简单粗暴:“闭嘴!男孩子不可以说没用的话,一定要保持沉默!”
小实的倔劲上来了,他立刻宣布,既然大人认为他们说的都是无用的话,从现在开始,他们就不说话了,按父亲训斥的保持沉默!弟弟小勇坚决站在哥哥一边,两个孩子晚饭也不吃了,雄纠纠气昂昂回了房间。母亲拍手称快道:“好啊,这下我可清静了!”
孩子们的抗争实际上是脆弱的,在大人看来无异于螳臂挡车,以卵击石。可这一回小实决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和弟弟订立攻守同盟要把这次“沉默”行动扩大化,对谁都不说话。两个人内部想说什么也必须举手示意,得到对方允许方能开口。说到做到,他们首先饿着肚子拒绝了姑姑带回来美味的饼干。第二天两个人一前一后低头出门,例行的呼朋唤友结伴上学仪式,也因为不能说话而作罢。小幸妈一连跟两个孩子打招呼都没任何反应,这奇怪的情况又引起她的猜测。大人们说起来好象比孩子聪明,懂得也多似的,其实脑袋里成天就转悠着那么点儿东西。这不,林家孩子的反常行为立刻跟已经划上句号的会费事件联系起来,小幸妈不满地说:“明明说好到此为止不再外传的,为什么还跟孩子们说,搞得孩子都不理我了,真是小心眼!”
流言于是又起,大人的世界就是这般无事生非,永远不得安宁。小幸妈首先去隔壁小善妈那里发泄了一通,立竿见影,小善妈认为事态严重:这样小心眼的人,我前两天还问她借过一瓶啤酒呢,还是赶紧还了好,免得惹出其他是非。小善妈马不停蹄又去提醒富泽夫人:“你家借过什么林家的东西没有,借过的话赶紧还回去,他夫人一点小事也放在心上!”
这一天,林家莫名其妙来了几拨还东西的访客,跟小幸妈打招呼也遭了冷脸,这是怎么回事?林家夫人糊涂了。
大人们在家烦恼,孩子们在学校也烦恼,自己给自己订下的“禁言令”让小实和小勇在课堂上都出了丑,更严重的是,老师吩咐大家回家后别忘了问家长要下个月的点心费,第二天带到学校来。兄弟两个在大人面前比划半天,也没让大人闹明白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愤而放弃。雪上加霜,今后学校里也没点心吃了,要饿肚子了。这样的抗争对孩子来说真是辛苦,还能坚持多久呢。大人们胸有成竹,饶有兴致地看他们每天沉默进出,林家的冷战一直持续。
在英文补习老师家就不用这么“严肃”了,两兄弟虽然还坚持沉默,可面对老师说“你们这样把自己弄得很被动很难受”的说法,在父母面前一直绷着的倔强软下来,孩子们脸上也露出了无奈。
老师继续问:“还在吃磨脚石粉吗?肚子里有太多小石头会死的!”
“真的?!”弟弟小勇中了圈套,忍不住问。
“是啊,最近动物园里死了很多动物,解剖之后发现,原来肚子里有很多石头。”
哥哥没说话,可神情暗淡下来,大人的世界还是太浩瀚哪,这个说吃石头粉好,那个说肚子里有石头会死,而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大人常常不理解孩子,可孩子心里的软弱又很容易被大人捉个正着。正说话间,姑姑节子也来了,她是来跟英文老师商量帮公司翻译资料的事情。两个成人寒暄着孩子们指责的那些无用的话,孩子在一旁沉默着,这情景很有趣味:煞有介事的大人有时候真好笑,煞有介事的孩子有时候倒令人肃然起敬。
男人们又在站前小酒馆碰上了,谈起家里孩子们闹着要买电视的事,都很烦心。小津在这里借剧中人之口说出他自己的观念:电视的普及是一亿人的白痴化。这个世界变得太方便的话,反而不大好啊。这是四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看法,当我们身处这太方便的世界,找不着北的时候,回过头去看他当年的感悟,如一记当头棒喝!人类不是没有先见之明,但人类总在误入歧途。我脑海中又浮现出文斯特镜头里各种电视影像充斥的东京。文斯特说:“电视让人啼笑皆非,它给人一种在世界中心的错觉,其实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给予。”这个被影像泛滥所污染的世界,丰富得叫人疯狂,于是变成另一种空洞。这就是现代人的虚无症结之所在吧:不是因为我们得到得太少,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得过多。
又一个明朗的休息日,那对被大家看不惯的小夫妇终于搬家了。林家夫人说:“邻居们很烦,说三道四的,我也变得想搬家了。”妹妹节子说:“可是到哪里也有邻居啊,除非搬到山里去。”是啊,这就是小津眼中的世界:有烦恼,也有出路。必须学会适应、妥协;可也应该倡导、坚持。这是一种圆融的流水般的世界观,从不跟世界较劲,有阻力就绕过去,在迂回蜿蜒中前行,力道蕴涵在每一次转弯,每一趟绕远,藏而不露、静水流深。
就在这一天,学校老师上门拜访了。俩兄弟吓坏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和大人的抗争坚持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难以为继。他们决定离家出走,走的时候还不忘带上一锅饭和一壶水。诺大个世界其实走不了多远,对孩子们来说,公路桥的另一边就是天边外。明媚春光,青青嫩草,身边还有干粮和水,原本凄惶无助的出走演变成一场意外的郊游,至少心情上是相同的。小实和小勇满足地坐在草地上吃饭团喝水。弟弟小勇快乐地说:“挺过瘾的!”哥哥小实附和道:“是挺好玩!”
看着这小哥俩香喷喷吃饭团的样子,没有杯子哥哥用壶盖喝水,弟弟干脆就用手捧着水喝,可他们由衷赞叹:“真好吃”!这样的画面让人眼中一湿,快乐其实那么简单,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感官世界关于快乐幸福的区域麻痹了?
小孩子总是估计不准大人世界的风向,又总能轻易驱散心头乌云,找到别的乐趣。林家兄弟看来有些忘乎所以,这“离家出走”如何收场的问题,被他们暂且搁在一边,哥哥小实甚至说:“要是再有点菜就更好了!”弟弟小勇自告奋勇回家拿,可他刚爬上公路桥,迎面走过来一个警察,兄弟俩落荒而逃,大人世界的权威至此完全击溃了他们。
天黑下来,两个孩子还没有踪影。他们不知道,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师走后,邻居富泽先生过来报告自己又找到一份工作的好消息,这是一份在电器商店做推销员的工作。善良的林先生真心为富泽高兴,磨不开面子的他当即表态,怎么也得帮衬着买台电器。富泽先生高兴地回去拿目录,林夫人却很惆怅,家里实际没这么多钱,只能选择分期付款,再说,如果要她选择的话,她很想买台洗衣机。由富泽先生退休风波引发的危机感也波及这对夫妇,是啊,退休后该做什么,得有所打算了。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看似繁荣,人做为庞大社会机器渺小零部件的无奈与悲伤,也初露端倪。
姑姑节子到英文补习老师家寻找小实和小勇,老师这才知道孩子失踪的消息。节子走后,老师和他姐姐之间有这样一场有趣对话,可视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姐姐:真是个奇怪的孩子,还不说话吗?
老师:不过,不觉得有趣吗?从他们的角度,看大人们的礼仪,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姐姐:是啊,那我不是每天都在说没有用的话,因为我是推销汽车的,不说这些话汽车根本卖不出去。
老师:是啊,这种没用的话其实在起着这个世界润滑油的作用。
姐姐:而且,很重要的事情总是说不出来的。
老师:是啊,总是在说没有用的话呢。
姐姐:你也是这样啊!
老师:什么?
姐姐:明明喜欢却说不出来。
老师:在说什么?
姐姐:节子啊!每次见面都只是说翻译啊,天气好啊之类的话,从来都不说自己的真心话。偶尔也该说点真心话呀。
从孩子说到大人,大人的心事就这样被说中了,可大人还嘴硬不承认。怪不得在孩子们看来,大人的世界很累很无聊呢!
毕竟还是老师了解这两个孩子,节子从警察局回来手里拎着他们“落跑”时弃下的饭桶和水壶,前脚才进了家门,后脚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回来了,他们是在车站看电视的当口被老师“抓获”的,死到临头了还惦记着看电视,这世界的巨变脚步看来无法阻挡,小津用他一贯的宽容,在表达自己忧虑的同时,也承认了现实。
天并没有塌下来,想象中的风暴也没来临,大人们好象一下变得很讲道理。一场英雄气概的出走以垂头丧气的回家告终。过道里静悄悄放着一个大纸箱,电视!这才是峰回路转、真正的结局。孩子们高兴极了,“禁言令”也被抛诸脑后,立刻跑去问父母:家里真的买了电视吗?懂事的弟弟还问:多少钱?哥哥狡猾些,生怕一提钱父母又要变卦,打断弟弟说:总之很贵的。父亲故作严肃地教训道:“别管多少钱,以后好好学习就是了!”这次兄弟俩又干脆又响亮地回答:“是的!好好学习!”
家中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爱说话的弟弟也恢复了对谁都说“I LOVE YOU”的习惯,雨过天晴的心情,大概最是舒爽痛快。第二天早晨,小实和小勇主动跑去叫小幸上学,态度很热情。小幸妈这下又摸不着头脑了。这些孩子怎么了,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吗?小幸妈和小善妈讨论了半天,不得要领,她俩叫住富泽夫人问,怎么回事,林家的孩子今天看起来很和气?富泽夫人答,是你们想太多了,他们一家人都很好。
很有意思的首尾呼应啊,影片开始的谣言起于这位富泽夫人,影片结尾的谣言又止于这位富泽夫人。小津就这样不动声色幽默了一把,拿这些东家长西家短、立场不停摇摆还自以为正确的大人们开涮。
是非之人却碰了个软钉子,小幸妈不服气地说:“一定是那家买了什么东西,电饭锅之类,不是的话态度怎么会这么不一样!”小善妈附和道:“是啊,都是钱啊!”
这就是我们不得不赖以生存的世界,飞短流长无法避免;这就是我们亲爱的芳邻们,生活的五味俱全由此而来。
车站上,老师和节子遇见了。早上好,天气真好啊,两个人还是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孩子们眼中的废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找到一个愿意陪你说废话的人,就是找到了爱情,找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