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并非百分之一百的集体主义者,对各种喊口号心怀恐惧避之唯恐不及。但必须承认的是,拥有强烈文化与既定工作方式的组织,并不尽然会引领其成员走向奥威尔笔下的噩梦。很多情况下一个组织的文化跟随的不过只是长期实践下证明最适合组织当前运行的行为方式或者长期聚集起来的相似人群的工作偏好而已。 在校园生活已经远去许久的今天,看着这部电影,最先联想到的是这些年看到的那些入职不久准备大干一场结果碰一鼻子灰各种抱怨指责哀叹怀才不遇的人(以及不久将来的未知的自己)。是的,在这部励志片里就夹带着这么一个“惨淡”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决定一个组织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能选择离开,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少年,那便是:Follow in order to lead.
看着别人乐此不彼地一遍一遍练着刚学的曲子,敲击声萦绕于耳,心中近乎一种绝望的平静。我也喜欢ONE BAND ONE SOUND,我也沉迷于各种乐器合在一起演奏出的完整酣畅淋漓之感,可我还是没有激情去一遍一遍地练习。
曾经想过退缩,毕竟只是一个业余兴趣社团而已,可是这种事一想起来还是会流泪。在一个团队里存在感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上台的机会取决于你演奏水平,这是前提。其次才是片中所说的团队精神,至少我是这么想的,站在一个学艺不精没有天赋的鼓手角度上。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主人公那么吊。
但可以选择努力啊。
可是,对于我,做事没有毅力的我,是因为没有激情吗,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理由。
很感动于片子那种拧在一起的友情。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为之奋斗的人是最幸福的。
责任。奉献。爱心。守时。守信。如此才能成就一支乐队。
虽然这些都不假,但是故事的发展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那便是Devon成功来自于他的妥协。
Devon特立独行,这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就像把双刃剑一样,这在给他带来创造力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在影片前段作为团队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存在。个人与集体的冲突被掩藏在了喧嚣的鼓点下,如果看得仔细, 会发现影片用了不少片段暗示Sean曾经也和Devon一样,而Devon他自己最终也成为了又一个Sean,那个他曾经讨厌的人。主角的厌恶可以引导到观众的情绪,也能在某些程度上左右青春片主要受众的价值观选择。
个人并非百分之一百的集体主义者,对各种喊口号心怀恐惧避之唯恐不及。但必须承认的是,拥有强烈文化与既定工作方式的组织,并不尽然会引领其成员走向奥威尔笔下的噩梦。很多情况下一个组织的文化跟随的不过只是长期实践下证明最适合组织当前运行的行为方式或者长期聚集起来的相似人群的工作偏好而已。
在校园生活已经远去许久的今天,看着这部电影,最先联想到的是这些年看到的那些入职不久准备大干一场结果碰一鼻子灰各种抱怨指责哀叹怀才不遇的人(以及不久将来的未知的自己)。是的,在这部励志片里就夹带着这么一个“惨淡”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决定一个组织的文化,如果我们不能选择离开,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少年,那便是:Follow in order to lead.
誰還記得當年每天放學后的練習..誰知道鼓有多重..誰知道這種teamwork需要多少次的反復練習..誰知道在眾人面前表演的那種興奮和激動..
drumline再次讓一切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