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离婚是由马军骧执导的一部拍摄于1999年剧情,国产片在大陆上映,主演由葛优,傅彪,丁志城,谭宗尧,张英,陶虹,谢园,孙淳,梁天,袁苑,张龄心,李宗翰,张秀岩,葛志兴,冯雷,陈渝中,方子春,杨静,牛莉,王夫棠,张立,徐秀林,吴军,陈肇群,李梦恬领衔。  根据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三十年代初的北平,老李是财政所的二等科员,他为人诚实、腼腆而又爱幻想。但是他大学毕业后娶的媳妇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姑娘,这使他非常郁闷。房东的儿媳妇马少奶奶娴美文静,却遭到了丈夫的遗弃。于是老李编织的爱情的梦幻就落在了马少奶奶身上。老李的妻子结识了正在闹离婚的吴太太和邱太太,三个女人在一起,经常交换整治丈夫的经验,越发变得庸俗不堪,令老李苦不堪言。忽然有一天,吴太太和邱太太相继妥协,放弃了离婚的要求,与丈夫和好。而马少奶奶的丈夫也回家了并与妻子言归于好。这些变化使老李非常吃惊。于是,梦醒之余,老李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乡下  ....
  • 头像
    楠楠一个人

    一直想写这部电视剧的影评来着,可是自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班上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多,每天都在写材料弄报表中度过,尽管能够按时的完成工作,但是少有这样的时间能坐下来写一写。

    知道《离婚》这部电视剧是在一条微博里发现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了一下,还不错就一直跟着看完了。里面有很多大腕儿演员,剧里的葛大爷再也没有那种幽默感,由于年代已久,画面也不是很清晰,人物也没有现代剧里那么光鲜亮丽,印象深刻的是小陶虹在剧里画个眉毛都是用烧过了的火柴棍儿画的。但是老舍的小说是极富有时代感,讽刺意义也是极强的。下面我就想谈一谈我对这部剧的认识:

    《离婚》看着这名儿,估计里面得有不少人离婚,然而实际上没有一对儿到最后离婚的,最开始嚷嚷着要离婚的李先生(葛优饰)到最后也没有离婚,反倒带着妻儿回了老家,当然这最后也是有原因的。剧中一开始出现的张大哥无所不能,仿佛谁家的事他都能帮忙,主要是做媒人,这做媒人自然也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还在财政所做事儿,所以张大哥家的生活条件相比一般人家要好很多。因为做的是成人之美的事,也是做的事欢喜的事,所以张大哥见谁都告诉人家:不能离婚。开始我总觉得他这话说的有理,慢慢的想来这话有问题,离不离婚那得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的说不离婚。老李后来听了他的话接来了自个儿乡下的妻子和孩子,也就有了和马婶的那段故事,可惜两个人都是有家庭的人,尽管这个家庭不是那么满意,但也不能说散就散了不是,何况老李还是有孩子的。

    我在这里想主要谈一下李先生和张大哥之间的一些事和他们各自的人物性格,李先生典型的书生,喜欢研究古董、画画也不错,爱看书,在所里不爱说话,一直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工作,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不乱花钱,是个老实人,别人都爱欺负他,但是我明白老李心里跟个明镜儿似的,伤天害理的事,有损道德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干的。后来张大哥家发生变故,儿子被当成革命党抓了进去,女儿和小赵在一起,可想而知对大张哥的打击有多大,平时张大哥左右逢源,跟谁都好,可真到遇到事的时候只有老李还上他们家去,不怕被连累,但张大哥还埋怨老李,后来李先生那句话算是道出了一切“张大哥也是鬼”,是啊,我就觉得这事上怎么会有这种人呢,他也反感小赵,后来小赵跟秀真在一起后,他恨自己的女儿,再后面秀真死了,天真回来了,张大哥仿佛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秀真死这回事,居然为了庆祝天真回来还要请小赵,他为了要回衙门,也帮人干了件龌龊的事,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自己其实就跟当年的小赵没什么区别。

    人有时候活的太明白不太好,活着仿佛装傻才能活下去,谁也别对谁做什么评价,谁也不知道能活成什么样,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 头像
    Kristofferson
    要说这个剧的通俗看点呢大概有以下这几条:
    1. 葛大爷演受气包,真是憋屈的要命。
    2. 老三国王司徒演世故办公室老油条,演技爆棚。
    3. 《红色》的粉丝请注意,当年田小姐是铁伯的弃妇。
    4. 《重案六组》杨季粉请注意,当年葛大爷当着季姐的面琢磨着怎么把杨震干掉。季姐当时扮个失足妇女,恐怕也是侦察任务的一部分。
    5. 《琅琊榜》粉请注意,夏冬姐从出道开始就是天真可爱有演技。
    6. 民国小生李宗翰演个游手好闲公子哥真是信手拈来。
    7. 冯雷、傅彪外加牛莉当个绿叶都出彩。黄海波还打了个酱油。喜来乐的徒弟德福(吴军)大概是财务所里除了老李以外唯一还有点良心善意的人了。

          好吧,现在开始正经讨论剧情。
          《离婚》这个电视剧大概是老舍经典里影像化最成功的一次。成功并不是死板遵循原著情节,而是将原著精神发扬光大。认真挑剔的话原著情节改动是相当多的(在结尾附近尤其明显)。编剧添加了几个原著里的影子角色,可是一切都能服务原著。
          比如和小赵暧昧的所长太太往实了写,小赵卖过的女人也都露了面,通过他们的表现直接了当地告诉观众小赵就是个狗腿子流氓加面首。原著没说清楚的天真被捕原因也顺利成章地用天真扮革命党赶时髦拍照解释了。抓人的神秘机关狗腿子头也有了具体描写,同样是个坏得流汤的人物,不光负责折磨天真,还负责和小赵谈心。因为他,原著里难以宣之于口的小赵的得意也就有了炫耀宣泄的地方。顺便表白一下孙淳先生,每次演个斯文人渣都能体现演技外加圈粉(还可参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结尾附近很多情节的改动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秀真曾和小赵私奔,因怀孕后小赵怕得罪所长太太而被骗流产,后又被小赵送回来并死掉。比原著里最后轻松自在继续在家里当没心没肺的宝贝闺女有意思多了。邱太太在妇女大会上面的发言也是耐人寻味,观众能明显感觉出来编剧野心很大,虽然并不一定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但显然对于什么是伪结论还是门清的。秀真私奔及死后张大哥夫妇的表现相当真实且催泪,不过儿子归来后的表现更值得深思。
          不是没有缺点,唯二的情节bug都集中在天真身上。首先天真出狱后的表现有点强行升华,不过既然结局改了,似乎也能说得过去。其二,天真如何就被不明不白的放出来也没交代清楚。虽然小赵想放他,可齐先生要毙一个人交差,就算小赵失踪了也没有直接放人的道理。
           总体来讲,老舍的原著描写的就是一堆恶心的疖子,电视编剧就是把疖子挤破了给你瞧。作为经典普及化来讲已经做到很好了。想想现如今的编剧写类似题材故事又如何呢?大概感受就是你发现当年那滩脓都没擦干净呢,编剧直接把粉扑在疖子上以后就把人就推到你面前,还跟你说这是个天生丽质的美人……
  • 头像
    禾花鱼黄花鱼

    宝玉说,女孩未出嫁时,是无价的宝珠,出了嫁,就失去了光彩,变成颗死珠,再老些,就是鱼眼睛了。

    可见对已婚女人使用加速折旧法,是前清盛世时就已有的“准则”。老舍先生的《离婚》,就是把它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了。

    《离婚》实在是本有意思的小书。有人在里面看见社会,是张大哥老于世故的游刃有余;有人看见悲凉,是老李欲离婚又终究不离婚的进退维谷;有人看见奸猾,是小赵的邪、天真的傻、秀真的痴;有人看见庸常,是衙门里一众科员自以为高明又昭然若揭的所谓勾心斗角。

    而这次,我看见了女人。已婚的女人。太太们。毫无“诗意”的太太们。只配做死鱼眼睛的太太们。

    这着实要感谢马军骧先生1999年执导的电视剧。作家许是下笔时正魂牵梦萦于赵清阁小姐不能自拔,相比之下家里的糟糠之妻简直无法直视;虽然也装模做样地声称男子是一切坏的根源,可暗戳戳地把几位太太们全都采令人生厌的角度描写。

    邱太太做作,张大嫂溺爱,吴太太丑且蠢,丁二那个跑掉的老婆淫且坏,至于李太太——

    土气,在大马路上打孩子;上不得台面,出去吃饭都是丢脸;没脑子,三言两语就能被调唆着跟丈夫撒泼;没尊严,跟丈夫永远唯唯诺诺;更没诗意,书本对她就是催眠

    ——简直就是老李痛苦的根源。

    我真怀疑,作家是捏着鼻子写的她。

    电视剧让我看到了月亮的背面。当这个人物活生生地立在我面前时,我才更全面地感受到它。谢谢1999年电视剧的演员们。

    我看见邱太太冲上去和女理发师厮打,张大嫂清醒地说“儿子已经这样了,我不能把女儿往火坑里推”,方墩太太被吴太极和小妾扔下、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咧着嘴大哭,还有李太太——

    初到北平被丈夫不愿意提及身份的她,做四菜一汤的她,小心翼翼练习鞠躬的她,饭局上不许笑不许说话的她,压抑得不敢哭出声的她,在太太们的聚会上端茶倒水的她,不被搭理的她,盘算着女人的小心思试图斗“小三“的她,只能通过儿女当传声筒和丈夫沟通还自得于此法的她,斜刺里冲出来和吴太极拼命的她,眼睛总是惊奇地瞪得老大的她,斜仰着脸用伪装的鄙夷掩饰一切不懂不会的惊惧的她

    ——都是她,那个在作家笔下无罪地扼杀了老李一生幸福的她。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我想,最好的悲剧,是把必得撕碎有价值的东西的不得已,揭露给人看。

    因为无法拯救,无处转寰。

    我站在窗前静静地想李太太这个女人。她带给了人伤害。她从未想要带给人伤害。她能感知到别人觉得被她伤害了。她不知道能做什么来让人不觉得被伤害。她自己在这种扭曲中同样被伤害。她不想被伤害。她无法停止所有的伤害。所有人都在被伤害。

    《离婚》里所描述的婚姻,真实得令人绝望。恍惚间竟有一种“和谁结婚都一样,还不都是共同走向爱情坟墓”的错觉。富养长大的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们,固然可以斥责李太太如菟丝花一般只能依附丈夫过活,没钱、没文化又没本事,活该在家里当二等公民;可别忘了,排长的女儿、小赵的表姐吴太太一样被抛弃,能赚钱养活自己的女学士邱太太一样面临离婚。当能顶半边天的独生女们,把挑剔的炮口对准这些不够好的太太们、炮击死鱼眼睛时,有多少人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屁股是坐在哪里的吗?

    想起一部同样是9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反复检索记忆依然不得名字,梗概是说,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能干、市井、泼辣、粗俗的女人,被知识分子丈夫嫌弃,捉奸丈夫出轨“诗意“的女同事后丈夫意外身亡,此后当挑夫养活婆母和儿子,却被儿子怨恨害死父亲,在儿子成年后被婆母赶出家门,和一个干体力活的陌生男人搭伙度日,被儿子和婆母羞辱,最后凄惨离世。

    这个故事里没有恶,没有坏,甚至在一些道德观念开放的人看来,都没有错,但却有悲惨。

    谁要为这悲惨负责呢?

    又想起忘记在哪看来的一段话,是站在男性的视角说的,说大多数婚姻里都没有理解,很多男人在婚龄的尾巴上随便地娶了一个不如意的老婆,日复一日地重复沉闷的生活,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谁又要为这一潭死水负责呢?

    最后讲一个电视剧里非常有意思的创作:老李被从特务机关牢里放出来回家时,小马太太开门,禁不住扑上去喜极而泣,但旋即李太太便奔来,小马太太急忙躲避,慢慢走回婆母身边,神情复杂地看着李太太在丈夫身前捶打、哀泣。

    当然这是电视剧的杜撰,但却蓦然地让我记起Gone with the Wind里,Scarlett看着Melanie跑向归来的Ashley时,自己先是欣喜若狂随后缓缓失落的场景。

    大概是无意中的致敬吧。

  • 头像
    1087都等过来了

    特别有味的一个剧,虽然没有完全按老舍先生的故事开拍,但是风味和精髓,我觉得都保留住了,演员阵容也豪华,主角配角酱油都演的很好,那会还不存在带资进组乱改剧本给自己加戏,大家都是努力促成艺术作品的质量!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剧当年没火,我还是今年偶然发现的,立刻开开心心的看起来,虽然画质糊,制作经费有限(这个是事实,堂堂财政所长夫人居然只有一件一看就是人造货的皮草…)但是浓浓的老北京味真的代入感很强,剧里人物的状态也特别真实,不像现在,战场戏拍得比偶像剧还偶像剧!老李就是个完全彻底的局外人,在单位不愿意同流合污被排挤,在家里和太太没有共同语言又没办法离开,偶然有个心动的人又不可能牵手,矛盾不?矛盾!虽然有所夸大提炼艺术处理,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剧里没有一个人物是完全纯洁的小白花,但也基本没有纯粹的恶人,往往在灰色地带游走,哪怕是小赵那样的坑货,对秀真也有过几分真心,这就是真实的人性!

    我又要黑现在的电视剧了,经常就是废话连篇的白开水剧情加广告片,演这多轻松啊?跟擤大鼻涕似的!还有一堆替身!而且一来就是五六十集,多好啊,可以反反复复买热搜炒热度挣大钱!哪有过去的剧组那么辛苦呢?人物复杂情绪起伏,非得好好挖掘不可,辛苦一整拍二十集,没几天就播完了,敬业通稿都来不及买!可这样的作品能留住!过二十年三十年还有人看有人夸!

  • 头像
    清风明月

    最近才读了老舍先生的《离婚》,电影则很早前就看过。由王好为执导。对电影的印象比较模糊,象朦胧诗。不记得是怎样的故事情节,只依稀记住了几个主要演员。许是因为在那之前还没有看过原著。最近又看了一遍电影,觉得拍得很精致,很有意境。画面美,故事情节,人物的形象气质,基本都忠实于原著,唯张大哥看着年龄偏大了些。不过,我印象中过去四、五十岁的人看起来比现在的四、五十岁的人更老些,许是因为地球转得越来越快了?

    也是最近才看了电视剧《离婚》。在读了原著过后。这样篇幅的小说拍成二十多集的连续剧,不添枝加叶是不行的。但看到第五、六集时差点儿看不下去了,觉得改编得有些离谱,主要是因为马少奶奶,编导给这个人物加了些戏,有些是婆媳间的戏,但加得极不巧妙,不只不巧妙,简直不合情理。弃妇未必时时想着自己是弃妇,马少奶奶固然是弃妇,但书中的她看起来是乐天知命的,绝不会关起门来就摔东西,动不动跟婆婆耍小性子。迁怒最是老舍先生的不屑。是老李不能容忍的平庸之恶,稍有心的读者都看出“老李”身上免不了老舍先生的影子,这样将对丈夫的怨气迁怒于婆婆: 浑身是刺的尖酸怨妇会是先生笔下心中的“诗与梦”?

    我猜编导加这些戏大约是想让观众明白马少奶奶的处境,也为了制造戏剧冲突。不过,婆媳不是母女,婆媳关系本来就不容易处,必得是两好合一好,一个稍差都不成。就算再怎么好,民国时的媳妇跟婆婆当面锣对面鼓的大小声,也难想象。书中温美娴雅的“诗意”变成了《红楼梦》里的夏金桂,这样媳妇能得婆婆疼?婆婆留她只为有个伴?要这么个刺心扎人的伴儿还不如自己过。电视剧一开始还表现马少奶奶想出走,离开婆家。她能去哪儿?娘家不要她了,离开婆家她靠什么生活?看过老舍先生的《月牙儿》否?

    但这个剧毕竟还有些可看的点,于是耐着性子再看下去,慢慢看出点儿意思来,觉得改编得也并非一无是处。对有些人物的拓展挖掘不无道理,例如对于小赵。小赵确实坏,但原著写他的坏有一半源于作者的主观论断,抽象,影视剧不好表现,于是添了些情节表现他的坏,也表现他的无奈,一个小赵并非是恶之源,他压迫人,也被压迫,几乎人人如此,说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压迫人,那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是由谁造就的?难道不是众人的平庸之恶汇聚成的这个臭水洼?而张大哥恰是这平庸之恶的活标本。凡事讲人情,并不追求公义。亚里士多德说: 不公正不是邪恶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的邪恶。中国人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常常自以为“善良无辜”。

    人不该轻易论断人,更不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小赵一向视女人为货物,但对秀真确实是动了些真情,起了念头想娶她作太太,所以他想要秀真就不能算是罪过,更罪不至死。这点上,电视剧比原著的表达更合情理。可惜演员本身气质跟这个人物有差距,单纯的人演复杂的人大约比复杂的人演单纯的人更不容易,小赵看着不够奸诈。如果依着原著的故事情节发展,未免显得丁二杀小赵的举动暴戾,电视剧设计为秀真与小赵私奔,待她将死之时,小赵将她遗弃,遗弃的过程也算合情理。这样改编,一方面加重小赵的罪过,另一方面也算是为马少奶奶补了前传,大约是她当年与马大同逃家的翻版。

    马大同,这个名起得好,寓意非凡,是改编者的神来之笔,依着马主义建大同世界。人总想在地上建天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试验,才发现这类的主张不大行得通,不止行不通,反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哪个哲人说过,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良好的愿望砌成的。张天真、马大同这两个自诩的,且自以为是的革命者,都很有些不着调。天真后来的改变是原著中没有的,不过这种改变也算合理,符合人性的逻辑。痛苦可以使人深刻。

    改编不成功的还有丁二爷这个人物,编导大约为了突出老李的光辉形象,把丁二爷的光环完全摘去了,戴在老李头上。原著中的丁二是个老顽童,是别人眼中的废物,但老舍先生对这个人物是喜爱的,似贬却暗褒,说他是废物,是先生的春秋笔法,他做了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即便是会后怕。他当然不是废物,但电视剧的编导还就把他表现成废物,几乎没了任何可取之处。不只少了戏剧性趣味性,甚至也不合生活的逻辑。老李的个性,他所能做的最极致的行为,就是自我牺牲,像老舍先生的笔名之“舍予”。他绝不会杀人。能杀人的,正是丁二这样的边缘人。原著中丁二给他的小黄鸟(也是鸟类中的边缘),起了一众梁山好汉的绰号,不只生动,也反映出丁二的好汉情结。即使他没想当英雄,然而“决定了就做,做了再说”,这样就是梁山好汉的性格,不像文人,常常只是想,想是文人的长项,实际操作的,常常还得是丁二这样的人。电视剧里的丁二叫他的黄鸟,竟直接用了好汉们的名讳而不是绰号,为什么?难道以为观众不懂?设若有谁不知道“豹子头“,他必定也不知道林冲,不知道“插翅虎”的,肯定也不晓得雷横是何许人,这样的改动无任何意义,只是失了滋味。

    这部剧倒是有不少好演员。比如饰张大哥的谭宗尧先生,演得真是好,他似乎在业界知名,但在大众中名气不甚大,查看一番才知道,原来谭先生竟已过世二十多年了,可能因为他是剧院领导,庶务缠身,因此限制了在演艺事业上的成就。不过在我看来,一个演员能演到张大哥这个角色,又演得这么到位,也算此生无憾了,就好比说到骆驼祥子,脑海里就浮现出张丰毅的祥子,提到张大哥,就是谭先生的张大哥立在眼前。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