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国语
正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真实身份 正体
蛟龙行动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妖天下
少林三十六房
杀生
天鹰复仇记
由于大雄执导,姜守志、宋怡力、俞敏主演的电影《搭秋千的人》定档11月10日全国上映,引起了影迷们的热情期待。
该片讲述了一位在石油价格暴跌、行业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为油田奉献一生后的工人柳焕荣的生活,全片从他作为师傅、父亲与丈夫、病人的三个身份入手,用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将他的坚守与固执、善良与淳朴、慈爱与奉献娓娓道来。
导演的影像风格鲜明独特,全片摒弃色彩的运用,采用黑白色调,在讲述人物的情感世界时手法细腻柔软,在展现时代背景或是风土地貌时又像是一位硬汉,丝毫不吝啬磅礴大气的手笔,但这两种风格却没有半点相悖的成分,不论是导演的内秀隽永或是豪情满怀,都在每一个平实、克制的镜头中相得益彰,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刻画出一位简单平凡的小人物内心的大世界,全片黑白影像对比鲜明,知其白而守其黑,正映照着坚守内心原则的小人物柳焕荣在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格格不入。黑白影像的功力并不仅在此,色彩的简单唯一营造出浓郁厚重的氛围,恰好体现出柳焕荣深沉坚毅的父爱。
大量固定镜头的运用,多中景、全景、大全景,少量特写和近景,让作者讲述的视角更加冷静、客观和真实,带有一定距离,不刻意贴近、放大影片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观众就像站在人物一旁静静地观看,看镜头下人物的生活,就像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人或事。无论是柳焕荣带着妻子骑摩托车在公路上前行的暖心场面,还是他面对夸大的广告词拒绝拍摄后站在路边扔掉戏服的愤怒情绪,都通过一种简单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表露出来,导演用这种生活化偏纪实的影像记录风格表现小人物的日常,更加平凡而充满力量,留有余地给观众自行体味其中情绪,感动或同情自在人心。
导演善于用空间讲述故事。在柳焕荣与站长在油田附近的餐馆吃饭时,画面从中间被窗户边一分为二,将二人分割开来,正映照着此时二人内心的不同想法。这一场戏是站长劝说柳焕荣退休回家养老,而柳焕荣却仍想坚守油田工作岗位,舍不得离开,两人的意见各不相同,两人的内心空间恰好就像被切割的画面,而随后二人就分道扬镳,柳焕荣回到远在城市的家,站长继续守完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类似手法还体现在当徒弟小范无法忍受在油田工作的枯燥乏味逃跑,又被师傅柳焕荣拉回来后,师傅了解小范的内心,知道油田生活无聊,便给徒弟搭秋千娱乐,又特意去用圆铁丝套野兔抓回来给徒弟吃,师傅拎着野兔回去时,正处在抓野兔的铁丝圆圈里,师傅先找徒弟回来,又抓野兔回去,师徒二人都在油田这块地方守着,这种独特的空间切割方式映照着人物的现实境况,形成独一无二的镜头语言。
柳焕荣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他一直想多陪在亲人身边。在柳焕荣和妻子讨论女儿圆圆感情矛盾的事时,影片的空间转到城市与山水的大全景。在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旁,是柳焕荣和妻子泛舟于烟雾朦胧的湖面之上,讨论家庭成员的问题。大全景中,在一排排城市现代化高楼的对比下,偌大湖面上的一叶扁舟显得孤单又弱小,这种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撕扯感,小船象征着柳焕荣的生活,小船的漂泊象征着柳焕荣命运的无常,由于远离岸边四周都是湖水,人物的无依无靠也通过环境表露无遗,体现出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格格不入与形单影只,命运的更加塑造出柳焕荣坚毅执着的一面和对家庭成员的深沉关怀。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搭秋千的人》都做到了影像与人物的内在呼应和外在统一,在如今烂片横行的世界,《搭秋千的人》实属一部上乘之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你我他的命运仅仅相连。
《搭秋千的人》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利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塑造一个人,寡言、淳厚、谦和,隔离于时世,柳焕荣。
影片用[师父]、[夫父]、[病人]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三种身份下的柳焕荣,无意渲染,无意讴歌,静眼旁观。
而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一心想逃出荒山的徒弟、迷茫于时代繁音中的女儿、在善恶中浮沉的忘年交……交织成浮世大图景中的落尘一角。于默然中细述之后,何谓好,何谓病,何谓渡?
相对于姜文经典的《鬼子来了》,近年郑大圣的《村戏》,同样以黑白色彩为底色的电影《搭秋千的人》也是一部别有艺术风格的主旋律电影。
从开头与结尾的“秋千”情节的互相照应来看,此片在主题上正如导演于大雄导演接受采访讲述的创作初衷:“我选择用黑白色来代替彩色,是因为我觉得知其白才能懂其黑,用黑白色才能讲述关中汉子深沉的父爱。而我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通过讲述我们这代人与父辈之间的代际矛盾,来表现父爱。”
从影像与叙事方式上,此片具有艺术影片的特质。《搭秋千的人》片多固定镜头拍摄,转场爱用空镜头、大景别镜头多于小景别镜头、无配乐、形成舒缓而较写实的风格。而“人”永远是艺术影片关注的核心,但艺术影片往往不会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个人的确切需求与定性化的人物性格设定。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用三个故事段落为我们塑造这个“人”。
第一段故事:《师父》时长约34分钟
陕西长庆油田的一个小站,有四个人:老肖、柳焕荣(二哥)、小柯、范梦欣,迎来文化送一线的演出队表演。三个人坐在空地上鼓掌,还有一个游离在信号最好的高处,打电话跟妈妈抱怨:我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工作,你还是我亲妈吗?我不想在这里呆了。电话内容与演出的三弦秦腔:相相见时难别亦难,蜡炬成灰泪始干……相照应。
为给小柯与小范解闷,柳焕荣搭了一个秋千。秋千在影片中可以完成一个隐喻,那就是师父太明白油田生活的孤寂。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而秋千不正可以让人暂时忘切现实的苦难而得到短暂的休息与思考么?文中有一段师父与小范的对话,可以看到柳焕荣作为油田工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固本却乐观。
小 范:你就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吗?为什么您退休手续都下来了,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柳焕荣:我的师傅告诉我,咱们石油工人就是一块石头,一半被雕成了台阶,一半被雕成了佛。台阶: 咱们都是同一块石头,为什么人们踩着我去朝拜你呢?佛:因为你只挨了一刀,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我挨了千刀万割,才塑成了佛。
小范逃跑被带回,师父把套的兔子做给爱吃兔子肉的小范。不但不责备,还很理解小范的心理。同时在第一个故事里,出现送葬与套在兔子圈里的焕荣的构图,死亡对死亡。也预示着后面柳焕荣的病情。
第一段故事以师父柳焕荣离开油田结束。这个一辈子心系油田的人,退休也不愿意马上离开,但是在看到自己体检报告后,踩着黎明的晨光离开了生命中的油田。背起行李离开前,却去了那块常去的高地,往兜里抓里几把土,后来放到了自家的花盆里。这个小细节正是刻画了柳焕成对这片油田的留恋之情。
在返城的长途车上放了一个与柳焕荣处境相互文的电影,可以说是柳焕荣内心对待疾病的积极心态的反映,一种内心力量的外化:我要把它(癌症)赶出去。
第二段故事为《夫父》时长21分钟。
相对于全片这一段故事时间最少,为我们刻画了为夫与为父的柳焕荣的家庭生活状态。
一回家第一件事是修脸,在这里剃脸师父说到了自己的处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时髦的发廊美容院挤压着传统能剃脸的手艺人,与之后回到家,女儿对父亲的无礼无视形成呼应,由于工作原因必然疏于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代际矛盾是必然的。与妻子谈到女儿的对象,父亲说:油头滑脑的不咋样。陪妻子去跳广场舞、二人去钓鱼。当妻子谈论女儿未婚先孕的事实后,影片用侧面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为女儿事而失眠的父亲形象。做为一家之主,他对待自己的家人不仅选择了缄默,而且还选择了外出打工。与妻子谈了家里的存折,了解了家里的经济状况。父亲决定去开摩的。
这一段以柳焕荣去医院治疗,再次预示柳焕荣的身体病症严重。一个人在长椅上吃药,面对空气说:你必须和我女儿结婚,以铺垫的手法结束第二个故事。这个情节我们看到,父亲一直牵挂女儿终身大事,甚至在为见男朋友的事情做着练习,后面第三段故事出现了父亲去与女儿的男朋友见面的镜头。
第三段故事叫《病人》29分钟。
虽然是病人,但是这段故事主体呈现了父亲开摩的一段生活。因为老实、善良,不是不收钱就是被带路的坑,终于买了地图,生意渐好。一次当群众演员拍广告,因不愿意说谎,因正直而愤怒而去。给家里突然买了一个不太需要的电视机。父亲看到别人拍结婚照傻傻发呆。仗义的帮助了一起拉活身陷偷盗事件的小宋。这段故事进一步展现了做为病人的柳焕荣做为好人的一面。
影片以徒弟小范谈论师父的病,于是来找昔日曾是好友的师父的女儿柳圆圆。于是才知道父亲得病的柳圆圆急忙去寻找河中钓鱼的父亲。这是全片第一次出现父女同框的镜头,远景拍摄,在湖上的取景,带有一种哲学意味的“渡”。之后就是一个消声慢镜头的结婚场景,只能看到母亲流泪的脸、众人的反应。看不到父亲的脸,女儿在走向新郎时依偎了父亲的肩膀。最后是女儿跟随小沈回到父亲工作过的井界,来到父亲走过的地方,坐在了那个父亲亲手搭的千秋上。
从电影的序幕段落柳焕荣搭秋千,到最后一个结尾段落他的女儿来看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并最后坐在这个秋千上,这是一个表现父女关系,代际关系的电影。但在与女儿相关的情节叙述中,影片故意隐藏了戏剧冲突,呈现出了契诃夫式的“内在戏剧性”,比如一些可以煽情的场景编剧全部处理为“暗场戏”,如与女儿男朋友谈话的情境、与女儿湖上相见谈病情的场景、女儿结婚的情景都在电影主体中只占了几个镜头。
《搭秋千的人》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即主旋律影片如何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一点《搭秋千的人》成功做到了。影片中有些地方有些牵强,比如小范突然找昔日好友柳圆圆问父亲的病,小范的转变影片中没有太多交待,这次谈话有些唐突。全程没有柳圆圆的面部表情,她在最后的转变难道仅是由于父亲的病?代际矛盾的合解,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显得单薄?其中在退休前与老朋友的一顿饭,对于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暂存疑问。
`�Hu0001R��f�]%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几十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石油的依赖度逐渐攀升。而在中国,“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句豪言壮语也随着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巧的是,与王进喜一样,《搭秋千的人》中的主人公也正是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西北汉子。
时空更迭,曾经无法摆脱古典主义戏剧观的批评家和美学家们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定义矛盾”,即谴责自然主义戏剧“不是来自对命运、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观察,而是对现实的细节的反应”在百年后,随着电影的诞生,电影自身美学形式的不断突破与发展,以及无数电影人对艺术电影语境的探讨,这种曾经被视为是一种去情节化的倾向,即“内心性、情绪、氛围、抒情在戏剧中压倒情节的”印象主义美学原则,现如今已经过不断的发展,经过新现实主义的不断打磨,最终在国产艺术电影领域呈现出了“街头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分支。这一概念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在于,它既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传统,又与先锋艺术紧密相连。比起第五代导演对于文化母体的反思,新生代导演则更多的开始尝试去重构和探寻。去探寻在科技迅猛发展,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会文明及心灵世界不同程度的推演和异化。他们的主人公更多的时候面对困苦和外部世界的考验时,并不存在绝对是非美丑善恶的二元对立,不追求经典佳构剧式的戏剧冲突与矛盾解决,甚至导演本身在创作过程中就已抛却了相当程度上的主题阐释和表达的行为。影片本身成为了一种生命状态的表露,对现实细节的再现。当我们还在探讨艺术是否是一种教化时,新生代导演已经开始将自己抽离布道者的身份,完成了目击者或讲述者的身份转换。
《搭秋千的人》同样如此。导演通过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底层叙事,将镜头对准基层石油工人柳焕荣,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石油工人为师、为父、为人的一生。而正是这样的“底层”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洪流中的重要缩影,而影片导演正是带着这种深沉目光去凝视着柳焕荣,凭借其影像独有的魅力与特性,传递出其对生命本体和现实生活的高度人文关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个客观存在的底层社会也在逐渐形成。他们身上所积聚的是一个时代变革的烙印与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往往是被边缘化,承受着“失语”状态的群体。同大多数新生代导演一样,《搭秋千的人》将柳焕荣这一普通石油工人的生命置于舞台中央,采用平视化的视角,力图去完整的呈现出时代浪潮下的生命韧性。我认为这是本片所呈现出最高级的一点,借用贾樟柯导演的话来说,“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群,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正所谓风格即人格,透过边陲的山风与岩石,透过柳焕荣坚毅如雕塑般的面庞,透过导演精细的构图与视觉风格独特的黑白影像,我甚至看到了银幕背后的导演本人,正在用一颗强大的心脏在与人物发生对话,与这个时代的人性产生共情。
最后提及一些与导演阐述可能无关的个人理解。除了导演本人所说的,在影片中呈现一种“父爱”之外,我想,影片还透露着一种深厚的传承。而这种传承的精神和意义,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被打散,被冲散的。无论是师徒间的传承,职业自我的传承,还是家庭构架中成员自身的传承,亦或是人性人格本质上的传承,这样一种对延续的表达,我想,展现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探寻和对自我身份的哲学追问,未来的人类将何去何从,我们谁也无从解答,但一部《搭秋千的人》,让我们看见了在导演充满力量与爱的目光里,对人性深沉的洞见。
一个人去观看了这部影片,黑白的质感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时代,然而沉下心来观看,才发现这时间段离我们不远。电影主要分了三部分,第一是主人公在油田工作时带徒弟的一个师傅的形象,第二部分是在家里做为一个男人,第三部分是主人公自己变成病人,叙事娓娓道来。第一部分的画面在油田,我印象很深的是主人公去追逃跑的徒弟。第二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处,第一是两老口去钓鱼,他们背对而坐,女人说着女儿怀孕不打算结婚,这里的用意让我联想到其实在现实中活着,很多女儿长大了有些话是没办法对父亲讲的。这里母亲背着身去讲述,第一母亲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背对而说;第二,女儿长大了,这样的私事直面告诉父亲有些不妥,第三,夫妻俩长久没见面,谈论一些东西还是有一层膜。我觉得背对背坐恰巧把这种克制、隐忍用的恰到好处。第二处是在主人公回家在菜市找到妻子,他们沿着下雪的路走回家哪里,到处都挂着雪,并不是像想象的韩剧一样的下雪的美美的街道,而是充满世俗味的街道,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生活。慢慢的他们走进这雪里,越来越远,仿佛像两个人相互陪伴在身旁走了长长的一生。第三部分,他的女儿得知他生病结婚了,主人公也离开了人世。或许当所有的现实都归于现实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长长的一生也不过一瞬,经历的事情也只能这么多罢了。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搭秋千的人》 HD国语在线观看 - 剧情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77363-1-1.html
由于大雄执导,姜守志、宋怡力、俞敏主演的电影《搭秋千的人》定档11月10日全国上映,引起了影迷们的热情期待。
该片讲述了一位在石油价格暴跌、行业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为油田奉献一生后的工人柳焕荣的生活,全片从他作为师傅、父亲与丈夫、病人的三个身份入手,用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将他的坚守与固执、善良与淳朴、慈爱与奉献娓娓道来。
导演的影像风格鲜明独特,全片摒弃色彩的运用,采用黑白色调,在讲述人物的情感世界时手法细腻柔软,在展现时代背景或是风土地貌时又像是一位硬汉,丝毫不吝啬磅礴大气的手笔,但这两种风格却没有半点相悖的成分,不论是导演的内秀隽永或是豪情满怀,都在每一个平实、克制的镜头中相得益彰,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刻画出一位简单平凡的小人物内心的大世界,全片黑白影像对比鲜明,知其白而守其黑,正映照着坚守内心原则的小人物柳焕荣在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格格不入。黑白影像的功力并不仅在此,色彩的简单唯一营造出浓郁厚重的氛围,恰好体现出柳焕荣深沉坚毅的父爱。
大量固定镜头的运用,多中景、全景、大全景,少量特写和近景,让作者讲述的视角更加冷静、客观和真实,带有一定距离,不刻意贴近、放大影片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观众就像站在人物一旁静静地观看,看镜头下人物的生活,就像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人或事。无论是柳焕荣带着妻子骑摩托车在公路上前行的暖心场面,还是他面对夸大的广告词拒绝拍摄后站在路边扔掉戏服的愤怒情绪,都通过一种简单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表露出来,导演用这种生活化偏纪实的影像记录风格表现小人物的日常,更加平凡而充满力量,留有余地给观众自行体味其中情绪,感动或同情自在人心。
导演善于用空间讲述故事。在柳焕荣与站长在油田附近的餐馆吃饭时,画面从中间被窗户边一分为二,将二人分割开来,正映照着此时二人内心的不同想法。这一场戏是站长劝说柳焕荣退休回家养老,而柳焕荣却仍想坚守油田工作岗位,舍不得离开,两人的意见各不相同,两人的内心空间恰好就像被切割的画面,而随后二人就分道扬镳,柳焕荣回到远在城市的家,站长继续守完自己的最后一班岗。类似手法还体现在当徒弟小范无法忍受在油田工作的枯燥乏味逃跑,又被师傅柳焕荣拉回来后,师傅了解小范的内心,知道油田生活无聊,便给徒弟搭秋千娱乐,又特意去用圆铁丝套野兔抓回来给徒弟吃,师傅拎着野兔回去时,正处在抓野兔的铁丝圆圈里,师傅先找徒弟回来,又抓野兔回去,师徒二人都在油田这块地方守着,这种独特的空间切割方式映照着人物的现实境况,形成独一无二的镜头语言。
柳焕荣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他一直想多陪在亲人身边。在柳焕荣和妻子讨论女儿圆圆感情矛盾的事时,影片的空间转到城市与山水的大全景。在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旁,是柳焕荣和妻子泛舟于烟雾朦胧的湖面之上,讨论家庭成员的问题。大全景中,在一排排城市现代化高楼的对比下,偌大湖面上的一叶扁舟显得孤单又弱小,这种强烈的对比产生一种撕扯感,小船象征着柳焕荣的生活,小船的漂泊象征着柳焕荣命运的无常,由于远离岸边四周都是湖水,人物的无依无靠也通过环境表露无遗,体现出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的格格不入与形单影只,命运的更加塑造出柳焕荣坚毅执着的一面和对家庭成员的深沉关怀。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搭秋千的人》都做到了影像与人物的内在呼应和外在统一,在如今烂片横行的世界,《搭秋千的人》实属一部上乘之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你我他的命运仅仅相连。
《搭秋千的人》不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利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塑造一个人,寡言、淳厚、谦和,隔离于时世,柳焕荣。
影片用[师父]、[夫父]、[病人]三段式结构讲述了三种身份下的柳焕荣,无意渲染,无意讴歌,静眼旁观。
而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一心想逃出荒山的徒弟、迷茫于时代繁音中的女儿、在善恶中浮沉的忘年交……交织成浮世大图景中的落尘一角。于默然中细述之后,何谓好,何谓病,何谓渡?
相对于姜文经典的《鬼子来了》,近年郑大圣的《村戏》,同样以黑白色彩为底色的电影《搭秋千的人》也是一部别有艺术风格的主旋律电影。
从开头与结尾的“秋千”情节的互相照应来看,此片在主题上正如导演于大雄导演接受采访讲述的创作初衷:“我选择用黑白色来代替彩色,是因为我觉得知其白才能懂其黑,用黑白色才能讲述关中汉子深沉的父爱。而我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通过讲述我们这代人与父辈之间的代际矛盾,来表现父爱。”
从影像与叙事方式上,此片具有艺术影片的特质。《搭秋千的人》片多固定镜头拍摄,转场爱用空镜头、大景别镜头多于小景别镜头、无配乐、形成舒缓而较写实的风格。而“人”永远是艺术影片关注的核心,但艺术影片往往不会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个人的确切需求与定性化的人物性格设定。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用三个故事段落为我们塑造这个“人”。
第一段故事:《师父》时长约34分钟
陕西长庆油田的一个小站,有四个人:老肖、柳焕荣(二哥)、小柯、范梦欣,迎来文化送一线的演出队表演。三个人坐在空地上鼓掌,还有一个游离在信号最好的高处,打电话跟妈妈抱怨:我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工作,你还是我亲妈吗?我不想在这里呆了。电话内容与演出的三弦秦腔:相相见时难别亦难,蜡炬成灰泪始干……相照应。
为给小柯与小范解闷,柳焕荣搭了一个秋千。秋千在影片中可以完成一个隐喻,那就是师父太明白油田生活的孤寂。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而秋千不正可以让人暂时忘切现实的苦难而得到短暂的休息与思考么?文中有一段师父与小范的对话,可以看到柳焕荣作为油田工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固本却乐观。
小 范:你就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吗?为什么您退休手续都下来了,为什么还不离开呢?
柳焕荣:我的师傅告诉我,咱们石油工人就是一块石头,一半被雕成了台阶,一半被雕成了佛。台阶: 咱们都是同一块石头,为什么人们踩着我去朝拜你呢?佛:因为你只挨了一刀,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我挨了千刀万割,才塑成了佛。
小范逃跑被带回,师父把套的兔子做给爱吃兔子肉的小范。不但不责备,还很理解小范的心理。同时在第一个故事里,出现送葬与套在兔子圈里的焕荣的构图,死亡对死亡。也预示着后面柳焕荣的病情。
第一段故事以师父柳焕荣离开油田结束。这个一辈子心系油田的人,退休也不愿意马上离开,但是在看到自己体检报告后,踩着黎明的晨光离开了生命中的油田。背起行李离开前,却去了那块常去的高地,往兜里抓里几把土,后来放到了自家的花盆里。这个小细节正是刻画了柳焕成对这片油田的留恋之情。
在返城的长途车上放了一个与柳焕荣处境相互文的电影,可以说是柳焕荣内心对待疾病的积极心态的反映,一种内心力量的外化:我要把它(癌症)赶出去。
第二段故事为《夫父》时长21分钟。
相对于全片这一段故事时间最少,为我们刻画了为夫与为父的柳焕荣的家庭生活状态。
一回家第一件事是修脸,在这里剃脸师父说到了自己的处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时髦的发廊美容院挤压着传统能剃脸的手艺人,与之后回到家,女儿对父亲的无礼无视形成呼应,由于工作原因必然疏于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代际矛盾是必然的。与妻子谈到女儿的对象,父亲说:油头滑脑的不咋样。陪妻子去跳广场舞、二人去钓鱼。当妻子谈论女儿未婚先孕的事实后,影片用侧面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为女儿事而失眠的父亲形象。做为一家之主,他对待自己的家人不仅选择了缄默,而且还选择了外出打工。与妻子谈了家里的存折,了解了家里的经济状况。父亲决定去开摩的。
这一段以柳焕荣去医院治疗,再次预示柳焕荣的身体病症严重。一个人在长椅上吃药,面对空气说:你必须和我女儿结婚,以铺垫的手法结束第二个故事。这个情节我们看到,父亲一直牵挂女儿终身大事,甚至在为见男朋友的事情做着练习,后面第三段故事出现了父亲去与女儿的男朋友见面的镜头。
第三段故事叫《病人》29分钟。
虽然是病人,但是这段故事主体呈现了父亲开摩的一段生活。因为老实、善良,不是不收钱就是被带路的坑,终于买了地图,生意渐好。一次当群众演员拍广告,因不愿意说谎,因正直而愤怒而去。给家里突然买了一个不太需要的电视机。父亲看到别人拍结婚照傻傻发呆。仗义的帮助了一起拉活身陷偷盗事件的小宋。这段故事进一步展现了做为病人的柳焕荣做为好人的一面。
影片以徒弟小范谈论师父的病,于是来找昔日曾是好友的师父的女儿柳圆圆。于是才知道父亲得病的柳圆圆急忙去寻找河中钓鱼的父亲。这是全片第一次出现父女同框的镜头,远景拍摄,在湖上的取景,带有一种哲学意味的“渡”。之后就是一个消声慢镜头的结婚场景,只能看到母亲流泪的脸、众人的反应。看不到父亲的脸,女儿在走向新郎时依偎了父亲的肩膀。最后是女儿跟随小沈回到父亲工作过的井界,来到父亲走过的地方,坐在了那个父亲亲手搭的千秋上。
从电影的序幕段落柳焕荣搭秋千,到最后一个结尾段落他的女儿来看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并最后坐在这个秋千上,这是一个表现父女关系,代际关系的电影。但在与女儿相关的情节叙述中,影片故意隐藏了戏剧冲突,呈现出了契诃夫式的“内在戏剧性”,比如一些可以煽情的场景编剧全部处理为“暗场戏”,如与女儿男朋友谈话的情境、与女儿湖上相见谈病情的场景、女儿结婚的情景都在电影主体中只占了几个镜头。
《搭秋千的人》给了我们一种启示,即主旋律影片如何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一点《搭秋千的人》成功做到了。影片中有些地方有些牵强,比如小范突然找昔日好友柳圆圆问父亲的病,小范的转变影片中没有太多交待,这次谈话有些唐突。全程没有柳圆圆的面部表情,她在最后的转变难道仅是由于父亲的病?代际矛盾的合解,这样的处理是不是显得单薄?其中在退休前与老朋友的一顿饭,对于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暂存疑问。
`�Hu0001R��f�]%
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几十年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石油的依赖度逐渐攀升。而在中国,“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句豪言壮语也随着铁人王进喜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巧的是,与王进喜一样,《搭秋千的人》中的主人公也正是这样一位不屈不挠的西北汉子。
时空更迭,曾经无法摆脱古典主义戏剧观的批评家和美学家们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定义矛盾”,即谴责自然主义戏剧“不是来自对命运、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观察,而是对现实的细节的反应”在百年后,随着电影的诞生,电影自身美学形式的不断突破与发展,以及无数电影人对艺术电影语境的探讨,这种曾经被视为是一种去情节化的倾向,即“内心性、情绪、氛围、抒情在戏剧中压倒情节的”印象主义美学原则,现如今已经过不断的发展,经过新现实主义的不断打磨,最终在国产艺术电影领域呈现出了“街头现实主义”这一概念分支。这一概念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在于,它既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传统,又与先锋艺术紧密相连。比起第五代导演对于文化母体的反思,新生代导演则更多的开始尝试去重构和探寻。去探寻在科技迅猛发展,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社会文明及心灵世界不同程度的推演和异化。他们的主人公更多的时候面对困苦和外部世界的考验时,并不存在绝对是非美丑善恶的二元对立,不追求经典佳构剧式的戏剧冲突与矛盾解决,甚至导演本身在创作过程中就已抛却了相当程度上的主题阐释和表达的行为。影片本身成为了一种生命状态的表露,对现实细节的再现。当我们还在探讨艺术是否是一种教化时,新生代导演已经开始将自己抽离布道者的身份,完成了目击者或讲述者的身份转换。
《搭秋千的人》同样如此。导演通过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底层叙事,将镜头对准基层石油工人柳焕荣,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石油工人为师、为父、为人的一生。而正是这样的“底层”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洪流中的重要缩影,而影片导演正是带着这种深沉目光去凝视着柳焕荣,凭借其影像独有的魅力与特性,传递出其对生命本体和现实生活的高度人文关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个客观存在的底层社会也在逐渐形成。他们身上所积聚的是一个时代变革的烙印与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往往是被边缘化,承受着“失语”状态的群体。同大多数新生代导演一样,《搭秋千的人》将柳焕荣这一普通石油工人的生命置于舞台中央,采用平视化的视角,力图去完整的呈现出时代浪潮下的生命韧性。我认为这是本片所呈现出最高级的一点,借用贾樟柯导演的话来说,“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群,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正所谓风格即人格,透过边陲的山风与岩石,透过柳焕荣坚毅如雕塑般的面庞,透过导演精细的构图与视觉风格独特的黑白影像,我甚至看到了银幕背后的导演本人,正在用一颗强大的心脏在与人物发生对话,与这个时代的人性产生共情。
最后提及一些与导演阐述可能无关的个人理解。除了导演本人所说的,在影片中呈现一种“父爱”之外,我想,影片还透露着一种深厚的传承。而这种传承的精神和意义,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被打散,被冲散的。无论是师徒间的传承,职业自我的传承,还是家庭构架中成员自身的传承,亦或是人性人格本质上的传承,这样一种对延续的表达,我想,展现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探寻和对自我身份的哲学追问,未来的人类将何去何从,我们谁也无从解答,但一部《搭秋千的人》,让我们看见了在导演充满力量与爱的目光里,对人性深沉的洞见。
一个人去观看了这部影片,黑白的质感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时代,然而沉下心来观看,才发现这时间段离我们不远。电影主要分了三部分,第一是主人公在油田工作时带徒弟的一个师傅的形象,第二部分是在家里做为一个男人,第三部分是主人公自己变成病人,叙事娓娓道来。第一部分的画面在油田,我印象很深的是主人公去追逃跑的徒弟。第二部分,我印象很深的有两处,第一是两老口去钓鱼,他们背对而坐,女人说着女儿怀孕不打算结婚,这里的用意让我联想到其实在现实中活着,很多女儿长大了有些话是没办法对父亲讲的。这里母亲背着身去讲述,第一母亲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背对而说;第二,女儿长大了,这样的私事直面告诉父亲有些不妥,第三,夫妻俩长久没见面,谈论一些东西还是有一层膜。我觉得背对背坐恰巧把这种克制、隐忍用的恰到好处。第二处是在主人公回家在菜市找到妻子,他们沿着下雪的路走回家哪里,到处都挂着雪,并不是像想象的韩剧一样的下雪的美美的街道,而是充满世俗味的街道,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生活。慢慢的他们走进这雪里,越来越远,仿佛像两个人相互陪伴在身旁走了长长的一生。第三部分,他的女儿得知他生病结婚了,主人公也离开了人世。或许当所有的现实都归于现实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长长的一生也不过一瞬,经历的事情也只能这么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