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国语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真实身份 正体
谈途人生
古剑飘渺录
监狱疑云
三
妖天下
少林三十六房
杀生
天鹰复仇记
E先生之谜
近些日子上映的院线电影中,一部叫《欢迎来北方II 》的法国电影引起大家的注意。电影讲述巴黎著名设计师瓦伦汀一直隐藏自己北方出生的事实,声称自己是个孤儿,直到久未谋面的母亲和兄嫂来到巴黎,展开一场鸡同鸭讲的闹剧。后来瓦伦汀遭遇车祸,记忆回到17岁,乡音复归、身份错位,故事急转直下,最后在大团圆中收尾。
《欢迎来北方II》是一部典型的法式喜剧,但在喜剧外表下探讨一系列法国社会积习的现象:法国的南北差异、巴黎对外乡人的歧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原生家庭”困境等等。最终打造为一部裹含着温情与感动的回归之旅,揭示出“勿忘初心”的教义。可以说,这也是一部典型的“寓教于乐”的作品。
相对而言,《欢迎来北方II》对中国观众并不友好,电影的笑点除了传统喜剧习以为常用来制造笑料的通用机制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法国的北方口音与巴黎口音(标准法语)之间的差别,前者粗鄙、低俗与后者优雅、美丽形成鲜明对比。不懂法语的中国观众对此会感到困惑,如同一位外国观众想要看懂中国小品那样。但如果联想到中国实际也存在着因文化和口音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和闹剧场面,大概能体味到相似的喜感。
电影通过身份的错位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瓦伦汀在车祸后遭受精神错乱,记忆回到17岁前,他将嫂子认定为自己的情人,从而揭开两人不为人知的过往:原来两人在高二时曾经有过一段鸳鸯恋情。因为失忆,瓦伦汀自然而然丢弃了让他成为巴黎市民的标准法语,讲起一口地道的北方方言。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瓦伦汀无论如何在巴黎获得声望(成为著名设计师)和摒弃自己的北方出身(称自己是孤儿,说一口标准法语),归根到底都难以逃脱自己的根——北方。
电影以一场车祸形象地呈现出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重新回归意识的病理学现象,这是从精神分析意义上得出的结论。剧情由此指向了背后的教义:无论人能走到多远,故乡和家庭的痕迹都会遗留在他的身上,我们要做的不该是抛弃自己的出身,而是认清自己从何而来,在漫漫人生路上“勿忘初心”。 引用当下流行的“原生家庭”话题便是:人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只能在接受的基础上认清它。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电影虽然明目张胆地取名为《欢迎来北方II》,但与十年前在法国取得票房奇迹的合家欢喜剧《欢迎来北方》并没有太多关联。不明就里的观众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延续《欢迎来北方》剧情的续作,但事实上,两部电影的相似点仅止于主创团队的相同和表达主题的相似。由此可见,中方宣发团队在强行挪用大“IP”的举动上用意之深,将电影打造为一部票房冠军的续集,无疑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
这种宣发方式让我们想到去年年末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引发的口碑断裂,宣发团队被指责“将观众骗进电影院”。当时,《地球最后的夜晚》打出的宣传口号是“一吻跨年”,这对于热衷于仪式感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号召效应,其结果是大量“小镇青年”本想借电影来镌刻珍贵的跨年记忆,结果却被沉默乏味的剧情折磨得沉沉睡去。电影最终引来一片责骂之声。
虽然《欢迎来北方II》也有类似于此的讨巧嫌疑,但因为片方仅在片名上做了小动作,结果不会那么难堪。电影原名是“La ch'tite famille”,翻译为中文的话,“北方一家人”或者“东北一家人”更加合适。但很显然,两者的翻译带有浓重的中国本土味道,尤其是后者,不仅已有一部同名电视剧,还容易让人想到赵本山式的小品,这或许是宣发摒弃已有片名,另取它名的原因。
《欢迎来北方II》的导演丹尼·伯恩大有来头,当年因执导《欢迎来北方》名声大噪。《欢迎来北方》讲述一个能帮助人们消除对北方“寒冷可怕”偏见的故事,吸引了1740万法国观众到影院观看,最终超越《虎口脱险》成为法国最卖座的喜剧片。《欢迎来北方II》的主题也是法国南北文化与口音上的差异,也是拿“北方”开刷,因此将其看成续集似乎也无不可。
可以说,中国的宣发团队在影片片名上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再加上《欢迎来北方II》并未难看到让人沉沉睡去,而是保持在一贯的法式喜剧水准之上。去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虽然可能被片名欺骗,但电影多少会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因此不必担心《欢迎来北方II》可能会像《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那样重蹈覆辙。
首先声明,本人就是丹尼·伯恩粉丝,绝对不黑谁。
这部片子笑点其实很尴尬,基本就是拿法国北方口音打岔,类似于某年蔡明、郭达的小品《父亲》(蔡明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星海伦小姐,老家不修边幅的父亲思女心切去看女儿,反倒无意中搅局……)。
从无厘头、搞笑的角度讲,本片中规中矩,也能够满足观看过《欢迎来北方》的观众对法国北方口音的猎奇心理,让学法语的朋友们当个乐子听听。但是,这部影片跟2008年大红大紫的《欢迎来北方》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片名《La ch'tite famille》根本就没有丝毫《欢迎来北方II》的意思,翻译过来类似于《东北一家人》。不知道发行方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弄出这个误导性很强的片名。
再看豆瓣里关于电影简介和海报,什么“寻找初心”、“落叶归根”、“北漂情结”,这简直跟剧情驴唇不对马嘴的生搬硬套……
明明一部无厘头喜剧,硬要跨着文化隔阂包装出这么多情怀来,里外不是人,可笑至极……
首先这部片名的翻译有些问题
不光与欢迎来北方的第一部没有衔接
而且也不是在南北文化隔阂上做文章
也许该正确地翻译成北方一家人
影片的核心矛盾就在“家人”与所谓“巴黎上流社会”上面
首先得肯定影片节奏流畅 人物生动
喜剧效果层出不穷 而且环环相扣
观看具有十足的娱乐效果
笑中又有亲情爱情的感动和温馨
所以我打5星
片中主角是农村出生
硬是学了一口巴黎腔
混迹时尚圈
专门设计新潮但不舒适的家具
比如没地方摆腿的餐桌
坐不稳的三条腿的椅子
还有硬邦邦的沙发
这里着实就是讽刺了
比如时尚圈颁奖的女贵人就因为这样时尚的沙发坐骨神经痛
另一个客户看家具还得带上正骨师
一边强忍腰疼还要恭维这样的设计
时尚界真的很强撑啊
看到主角车祸后的主治医师
也因为用的是主角设计的家具
因为腰酸腿疼不能帮主角治病了
我笑出了杠铃般的声音
当主角哥哥的妻子说到
他丈夫15年每天给她弄好送上牙刷和漱口水
这样的小确性让她确信自己的选择
我又感动得羡慕起爱情来
还有一个小细节
主角的岳父趁主角失忆不懂事谋夺主角的公司
但是其实这时候主角已经恢复了
并记起来岳父是开车撞自己的凶手
但是他还是默默签了字把公司送给了岳父
幸好主角妻子还是真爱主角的
不光学主角的北方话还陪着主角再创业
这回不再走所谓时尚那种古怪不舒适的线路
主打舒适与环保
而且一家人亲情暖暖
给了个完美和睦的结局
这部片子其实很简单
套路不需要思考太多
但是如此流畅完美
足见导演功底
之前看了一部电影,叫《同义词》,讲的是主人公力图摆脱以色列式的命运,企图忘掉自己的母语来融入到法国文化当中。这是对自己母语的背叛,对自己原生文化的背叛。而今天我评论的这个电影,有人说它不应该翻译为《欢迎来北方II》,因为它没有承接上一部的剧情,这倒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一部里仍然体现出了法国北方方言,而我之所以要提到《同义词》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与《同义词》有着相似的桥段就是主人公在25年间对外宣称自己是孤儿,企图摆脱自己家乡的语言文化对自己造成让外人看来是很不好的印象。他从北方来到了巴黎,过着上层人士的优雅生活,在言谈举止上就像一个高雅人士,直到他母亲带着他哥哥嫂子一家人来到巴黎找他,真相也就渐渐地被揭露出来。巴黎确实很繁华、很浪漫、很高雅,可也蒙蔽住了一个人的初心,主人公就是被表面的浮华所牵引着,25年竟从未回过家。可即便就是他在努力摆脱,在他听到母亲对他说这辈子都不想再看见他后,他的那些还是隐隐作痛的。后来主人公经历了由他岳父造成的车祸之后,身份发生了错位,思想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所以在他的记忆得到恢复之后,他便开始一点一点用行动来弥补过去。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的侄女对他说:真是复杂。你们大人总是说。你不会理解的,这很难解释,别问那么多问题,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了。可是你们长大了,生活变得更难理解了,你们反而最怀念的就是小的时候。是的,长大以后我们距离自己的原点越来越远,走得太远,之后我们真的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可能是路上遇到了太美的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不再想着回去看一看。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练,让我们的思想也慢慢变得复杂,我们学会了圆滑处世,学会了追名逐利。但小时候真的是思想很单纯,纯粹,那样一个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却是最简单、最美好的自己。值得庆幸的是,主人公领悟出这样的道理也不算晚,尽管已经过了25年。也许生活会磨平我们原来所有的棱角,但仍希望自己还像当初一样单纯善良,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对于第一部来说,第二部有了更多温情的点,特别是后面的剧情,搞笑的剧情里面看着看着就哭了,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法国人骨子里面的浪漫,不论是Constance对爱人的耐心还是Louloute在絮絮叨叨里面说着Gustave的好的时候。总能在里面体会到温情,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亲情,而我个人觉得,在一定的层面上很直白的表露‘爱’。还有一个优雅的女人在维护自己丈夫时可以也可以很粗鄙,那时候感觉人物真的有血有肉。
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作家为了逃避越战征......
播放指数:988℃
《欢迎来北方II》 HD国语在线观看 - 剧情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78424-1-1.html
近些日子上映的院线电影中,一部叫《欢迎来北方II 》的法国电影引起大家的注意。电影讲述巴黎著名设计师瓦伦汀一直隐藏自己北方出生的事实,声称自己是个孤儿,直到久未谋面的母亲和兄嫂来到巴黎,展开一场鸡同鸭讲的闹剧。后来瓦伦汀遭遇车祸,记忆回到17岁,乡音复归、身份错位,故事急转直下,最后在大团圆中收尾。
《欢迎来北方II》是一部典型的法式喜剧,但在喜剧外表下探讨一系列法国社会积习的现象:法国的南北差异、巴黎对外乡人的歧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原生家庭”困境等等。最终打造为一部裹含着温情与感动的回归之旅,揭示出“勿忘初心”的教义。可以说,这也是一部典型的“寓教于乐”的作品。
相对而言,《欢迎来北方II》对中国观众并不友好,电影的笑点除了传统喜剧习以为常用来制造笑料的通用机制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法国的北方口音与巴黎口音(标准法语)之间的差别,前者粗鄙、低俗与后者优雅、美丽形成鲜明对比。不懂法语的中国观众对此会感到困惑,如同一位外国观众想要看懂中国小品那样。但如果联想到中国实际也存在着因文化和口音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和闹剧场面,大概能体味到相似的喜感。
电影通过身份的错位将戏剧冲突推向高潮。瓦伦汀在车祸后遭受精神错乱,记忆回到17岁前,他将嫂子认定为自己的情人,从而揭开两人不为人知的过往:原来两人在高二时曾经有过一段鸳鸯恋情。因为失忆,瓦伦汀自然而然丢弃了让他成为巴黎市民的标准法语,讲起一口地道的北方方言。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瓦伦汀无论如何在巴黎获得声望(成为著名设计师)和摒弃自己的北方出身(称自己是孤儿,说一口标准法语),归根到底都难以逃脱自己的根——北方。
电影以一场车祸形象地呈现出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重新回归意识的病理学现象,这是从精神分析意义上得出的结论。剧情由此指向了背后的教义:无论人能走到多远,故乡和家庭的痕迹都会遗留在他的身上,我们要做的不该是抛弃自己的出身,而是认清自己从何而来,在漫漫人生路上“勿忘初心”。 引用当下流行的“原生家庭”话题便是:人无法逃脱“原生家庭”,只能在接受的基础上认清它。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电影虽然明目张胆地取名为《欢迎来北方II》,但与十年前在法国取得票房奇迹的合家欢喜剧《欢迎来北方》并没有太多关联。不明就里的观众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延续《欢迎来北方》剧情的续作,但事实上,两部电影的相似点仅止于主创团队的相同和表达主题的相似。由此可见,中方宣发团队在强行挪用大“IP”的举动上用意之深,将电影打造为一部票房冠军的续集,无疑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观看欲望。
这种宣发方式让我们想到去年年末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时引发的口碑断裂,宣发团队被指责“将观众骗进电影院”。当时,《地球最后的夜晚》打出的宣传口号是“一吻跨年”,这对于热衷于仪式感的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号召效应,其结果是大量“小镇青年”本想借电影来镌刻珍贵的跨年记忆,结果却被沉默乏味的剧情折磨得沉沉睡去。电影最终引来一片责骂之声。
虽然《欢迎来北方II》也有类似于此的讨巧嫌疑,但因为片方仅在片名上做了小动作,结果不会那么难堪。电影原名是“La ch'tite famille”,翻译为中文的话,“北方一家人”或者“东北一家人”更加合适。但很显然,两者的翻译带有浓重的中国本土味道,尤其是后者,不仅已有一部同名电视剧,还容易让人想到赵本山式的小品,这或许是宣发摒弃已有片名,另取它名的原因。
《欢迎来北方II》的导演丹尼·伯恩大有来头,当年因执导《欢迎来北方》名声大噪。《欢迎来北方》讲述一个能帮助人们消除对北方“寒冷可怕”偏见的故事,吸引了1740万法国观众到影院观看,最终超越《虎口脱险》成为法国最卖座的喜剧片。《欢迎来北方II》的主题也是法国南北文化与口音上的差异,也是拿“北方”开刷,因此将其看成续集似乎也无不可。
可以说,中国的宣发团队在影片片名上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再加上《欢迎来北方II》并未难看到让人沉沉睡去,而是保持在一贯的法式喜剧水准之上。去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虽然可能被片名欺骗,但电影多少会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因此不必担心《欢迎来北方II》可能会像《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那样重蹈覆辙。
首先声明,本人就是丹尼·伯恩粉丝,绝对不黑谁。
这部片子笑点其实很尴尬,基本就是拿法国北方口音打岔,类似于某年蔡明、郭达的小品《父亲》(蔡明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星海伦小姐,老家不修边幅的父亲思女心切去看女儿,反倒无意中搅局……)。
从无厘头、搞笑的角度讲,本片中规中矩,也能够满足观看过《欢迎来北方》的观众对法国北方口音的猎奇心理,让学法语的朋友们当个乐子听听。但是,这部影片跟2008年大红大紫的《欢迎来北方》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片名《La ch'tite famille》根本就没有丝毫《欢迎来北方II》的意思,翻译过来类似于《东北一家人》。不知道发行方出于什么目的,非要弄出这个误导性很强的片名。
再看豆瓣里关于电影简介和海报,什么“寻找初心”、“落叶归根”、“北漂情结”,这简直跟剧情驴唇不对马嘴的生搬硬套……
明明一部无厘头喜剧,硬要跨着文化隔阂包装出这么多情怀来,里外不是人,可笑至极……
首先这部片名的翻译有些问题
不光与欢迎来北方的第一部没有衔接
而且也不是在南北文化隔阂上做文章
也许该正确地翻译成北方一家人
影片的核心矛盾就在“家人”与所谓“巴黎上流社会”上面
首先得肯定影片节奏流畅 人物生动
喜剧效果层出不穷 而且环环相扣
观看具有十足的娱乐效果
笑中又有亲情爱情的感动和温馨
所以我打5星
片中主角是农村出生
硬是学了一口巴黎腔
混迹时尚圈
专门设计新潮但不舒适的家具
比如没地方摆腿的餐桌
坐不稳的三条腿的椅子
还有硬邦邦的沙发
这里着实就是讽刺了
比如时尚圈颁奖的女贵人就因为这样时尚的沙发坐骨神经痛
另一个客户看家具还得带上正骨师
一边强忍腰疼还要恭维这样的设计
时尚界真的很强撑啊
看到主角车祸后的主治医师
也因为用的是主角设计的家具
因为腰酸腿疼不能帮主角治病了
我笑出了杠铃般的声音
当主角哥哥的妻子说到
他丈夫15年每天给她弄好送上牙刷和漱口水
这样的小确性让她确信自己的选择
我又感动得羡慕起爱情来
还有一个小细节
主角的岳父趁主角失忆不懂事谋夺主角的公司
但是其实这时候主角已经恢复了
并记起来岳父是开车撞自己的凶手
但是他还是默默签了字把公司送给了岳父
幸好主角妻子还是真爱主角的
不光学主角的北方话还陪着主角再创业
这回不再走所谓时尚那种古怪不舒适的线路
主打舒适与环保
而且一家人亲情暖暖
给了个完美和睦的结局
这部片子其实很简单
套路不需要思考太多
但是如此流畅完美
足见导演功底
之前看了一部电影,叫《同义词》,讲的是主人公力图摆脱以色列式的命运,企图忘掉自己的母语来融入到法国文化当中。这是对自己母语的背叛,对自己原生文化的背叛。而今天我评论的这个电影,有人说它不应该翻译为《欢迎来北方II》,因为它没有承接上一部的剧情,这倒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一部里仍然体现出了法国北方方言,而我之所以要提到《同义词》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部电影与《同义词》有着相似的桥段就是主人公在25年间对外宣称自己是孤儿,企图摆脱自己家乡的语言文化对自己造成让外人看来是很不好的印象。他从北方来到了巴黎,过着上层人士的优雅生活,在言谈举止上就像一个高雅人士,直到他母亲带着他哥哥嫂子一家人来到巴黎找他,真相也就渐渐地被揭露出来。巴黎确实很繁华、很浪漫、很高雅,可也蒙蔽住了一个人的初心,主人公就是被表面的浮华所牵引着,25年竟从未回过家。可即便就是他在努力摆脱,在他听到母亲对他说这辈子都不想再看见他后,他的那些还是隐隐作痛的。后来主人公经历了由他岳父造成的车祸之后,身份发生了错位,思想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所以在他的记忆得到恢复之后,他便开始一点一点用行动来弥补过去。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的侄女对他说:真是复杂。你们大人总是说。你不会理解的,这很难解释,别问那么多问题,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了。可是你们长大了,生活变得更难理解了,你们反而最怀念的就是小的时候。是的,长大以后我们距离自己的原点越来越远,走得太远,之后我们真的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可能是路上遇到了太美的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不再想着回去看一看。在社会生活中的磨练,让我们的思想也慢慢变得复杂,我们学会了圆滑处世,学会了追名逐利。但小时候真的是思想很单纯,纯粹,那样一个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却是最简单、最美好的自己。值得庆幸的是,主人公领悟出这样的道理也不算晚,尽管已经过了25年。也许生活会磨平我们原来所有的棱角,但仍希望自己还像当初一样单纯善良,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对于第一部来说,第二部有了更多温情的点,特别是后面的剧情,搞笑的剧情里面看着看着就哭了,有时候真的不得不佩服法国人骨子里面的浪漫,不论是Constance对爱人的耐心还是Louloute在絮絮叨叨里面说着Gustave的好的时候。总能在里面体会到温情,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亲情,而我个人觉得,在一定的层面上很直白的表露‘爱’。还有一个优雅的女人在维护自己丈夫时可以也可以很粗鄙,那时候感觉人物真的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