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第2集
第3集
第4集
第5集
第6集
第7集完结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杰瑞斯普林格 脱口秀劲爆内幕揭秘
一代爱国高僧圆瑛
机关枪凯利的粉色人生
月球:通往宇宙之门
史前星球 第二季
英国王室人物
死亡汉堡
远古启示录
侠探白玉堂之诡狼奇案
扶贫村里的年轻人
纪录片《前浪》以其真实而深入的镜头,带我们走进老年人的世界,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形成了七集的内容,包括《不老爱神》《爱人》《明天会更好》《监护人》《母亲写作计划》《洗澡》和《顺水行舟》,每一集都是对老年群体不同侧面的深刻剖析。
在观看《前浪》之前,我对于老年生活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认知。然而,当一集集内容展开时,我开始逐渐走进了老年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宜家喝咖啡“谈朋友”的场景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不加“滤镜”地还原了老年生活的爱与痛。阿宝老人的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他的执拗和对朋友的打趣,让我感受到了老年生活中的幽默与温暖。
相信无论任何年龄阶段的观众,这部纪录片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共鸣。通过零零后青年导演的视角,我仿佛与72岁高龄的老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或许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
《前浪》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真实。制作团队没有刻意渲染或夸大老年人的生活困境,而是以平实的镜头捕捉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这种真实不仅让人感动,更促使我们去思考自己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对老龄社会的认识。
纪录片《前浪》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年世界。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关心老年群体、渴望理解老年世界的观众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
我们以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深入这座城市,决定了能见到它的哪一幅面孔。在《不老爱神》中,把我们的视线带入故事的是绵延不息的地铁。每周二下午,它源源不断把抱着相亲目的的老人输送到市中心的宜家。疏寞空间里高速行驶的地铁在片中多次出现,衍生而出的社会关系和城市变迁,对于四十多岁的本地人来说别有滋味。
把时间往前拨一点。1996年左右,地铁一号线南北贯通,我和同学从锦江乐园坐到了高安路,去新落成的图书馆看书;其后的几年里,罗森便利店进驻上海、宜家落户上海、商品房购买取代单位分房……对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便捷、舒适、高效的现代化生活就此全面开启,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词,叫美好生活。其后的三十年里,谈朋友劈情操、结婚买家具、工作买道具、带孩子闲逛打发时间,我一次次地来到宜家,完全没意识到是何时开始,这里汇聚了一大群相亲老人。但无疑,他们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列车中,是被半路抛下来的。有的人,失去了配偶;有的人,从不曾拥有婚姻;有的人,外地来沪需要倚傍;有的人,几次房产流转之后在市中心已经没有栖身之所。相比舞厅和公园,宜家作为社交空间兼具交流性和界限感,但他们真的能在这里找到爱情吗?
片子开始没多久,一组各色相亲人群的碎剪,让我颇为震惊地窥探到了老年人的“爱情”,见面没多久,双方就把自己的优缺点直接摆在台面上:退休金、房子、户口、身体情况、婚姻史……当一个阿姨听到对面的老头没钱没房时,表情毫不掩饰从期待变成了嫌弃,直接得令人咋舌。(此处应该接一个昨晚《玫瑰的故事》刘亦菲扮演的黄亦玫拒绝求爱者的镜头:“他连《英国病人》都没看过还说喜欢我。”)不知道黄亦玫老了以后到这里会不会也变得如此坦率和赤裸。
片子跟拍了三位主人公,他们历时一年曲折现实的寻爱过程被剪辑成了冷暖交融、悲情又不失幽默的夕阳奏鸣曲,观影效果甚佳。我建议写剧本的朋友可以在翻开罗伯特·麦基的同时,看看此片的人设和人物关系,生活果然是最高明的编剧。
主人公之一是和《繁花》男主同名同龄的老伯伯,可惜,没有胡歌的颜值、身高、财富,以及拿捏感情的手段。三次婚姻失败的阿宝以房产换来了仁义的口碑(其实我们也不知道真假,这里很多人的话都不知真假),但根本不懂爱情,他自不量力向宜家之花“山口百惠”发动追求,但方式也就像对待宠物狗那样,送点吃的,然后自取其辱。他在跺脚“我再也不想和她来往了”和拎两只扑扑满的马甲袋上门之间重复闯关,心碎不已。
另一位老张,身高和经济条件也很令人幻灭,他和前女友玲玲的相处方式令人迷惑(我很不恰当地联想起了威尔·史密斯和他老婆贾达)。如果说,本地老人的恋爱方式是不领证+同居生活+老了被子女拦截各回各家,那么老张每次去宜家相亲之前再去玲玲家看看吃吃聊聊甚至打一个盹,算不算“渣男”?
第三位金阿姨,有着上海女人的精致和精明,和纪录片《梅的白天和黑夜》里那个市井泼辣的梅阿姨性格截然不同。她是一个难得的对着镜头很有表现欲又松弛的嘉宾,穿着自制的溜肩小旗袍和肉色玻璃短袜,约会时对着镜头做可爱嘟嘟脸,那一刻我不知道摄像老师心情是怎样的?我边上两个观众小声议论“格阿姨恋爱脑”。但金阿姨很快换了对象,原因是对方婚后不肯把一部分退休金给她。金阿姨比较双方条件时的利索和理性,与约会时的撒娇和浪漫,让我汗颜自己不配当一个上海女人。她也贡献了本片多句金句,例如“女人也是好色的。”
本片还有几位配角,《梅的白天和黑夜》里那位梅阿姨,她标志性的棒球帽和小推车还在,但明显老了,言语不多。还有一位阿姨在经历人生重大劫难后再次举行了婚礼,喜不自泣。但摄制组并没有把主要戏份给与这些命运更戏剧化的人物,展现了自己冷静和洞察的创作观。我很喜欢金阿姨参加完朋友婚礼后在地铁站等车的镜头,那是一个在台阶上俯拍背影的视角,一阵风把她的旗袍裙摆微微吹起,她孤独又绰约,身心疲惫仍不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在这场充满了利益计算的游戏中,金阿姨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对方的条件,不断调整罗曼蒂克的定义,她能得到一个好结果吗?(对了,金阿姨还贡献了本片最罗曼蒂克的晨间双人餐的画面,我打算去要一件同款睡裙淘宝链接。)
其实我是抱着八卦老年人的爱情和性生活去看《不老爱神》的,但让人更为感慨的是老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各种无可奈何的伴老方式。在这座城市尤为珍贵的东西:时间,对他们来说竟然需要一天天熬过去。老张窗边一排精致的洋娃娃、金阿姨的缝纫机、玲玲家的花园,藏着老人对抗时间的种种挣扎,而他们每周二奋力从郊区拉来宜家的小推车,背来的大背包里,我很想知道究竟装了什么。
“时间”,在另一部片子《爱人》中,也拥有特别的意象表达。主人公沈阿姨退休前的工作是修理钟表,她的爱人泉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正渐渐失去记忆。片子很巧妙地从老上海人熟悉的“三五牌”台钟开始,全片又以台历日期上的沈阿姨手写记录作为段落串联,大量的分屏画面展现家里和护理院夫妻分开各自的落寞生活。在以往的观影经验中,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叙事重点通常会放在病人身上,即“我是谁”,例如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或者是夫妻感情经历考验,即“我们是什么关系”,例如去年上影节的智利纪录片《永恒的记忆》。但《爱人》的侧重点是放在病人家属妻子身上的,在海量的素材中,导演和剪辑师最终选择了几个时间节点:泉被送进护理院后家人去探访、泉生病住院后家人去医院探访、泉病情恶化后妻子的照顾、失去泉后妻子的孤独和不舍。
片子起初给我的感觉有些头重脚轻,开头家人去护理院探访那段特别重,镜头圈定在四方之间的冲突牵绊。泉埋怨妻子骗他进护理院,苦苦哀求要回家;女儿竭力阻止母亲过多和父亲接触,生怕她心软;母亲面孔板起,不理会女儿,默默靠近丈夫给他剪指甲;护理院阿姨从女儿手中接过泉,一群失智老人如幼儿园孩童一般被指挥做集体游戏。泉病情的恶化以及去世的篇幅相对较轻,只知道泉因为同时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肌无力,咳不出痰,在医院很快离去。
但是,在接上最后一段妻子的回忆之后,全片拥有了难以言说的后劲。画面是这对夫妻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在城隍庙和人民公园附近取景,泉略微木讷羞涩,沈阿姨自信文气。声音是阿姨的独白:回忆自己年轻时其实没看上泉,是他太执着,近乎要得相思病了,自己出于同情,才勉强和他交往。婚后,泉做了一些事情令她渐渐改观,她感受到了对方的“好”。由此,当下的她陷入到了一种深深的悔恨:她狠心把他送进了养老院,他却把对她的“好”持续到了最后一刻,因为离开她的生活度日如年,在一起又怕拖累她,所以泉选择尽快离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放映至此,现场听到有人小声啜泣,在这一刻,我看到了《不老爱神》里没找到的“爱情”。画面再度出现了“三五牌”台钟,此刻,“时间”不再是漫漫长日的煎熬和现代生活的标志,而是半个世纪温情相伴的见证。
两集片子前后一百分钟的连映,从2024年的地铁和徐家汇宜家开始,以老式台钟和七十年代的豫园和人民公园照片结尾,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人不禁想问:几十年里,人们究竟过上了想要的美好生活吗?我们得到高效便捷舒适的同时失去了什么?爱情只是人类的一种幻想吗? 面对泛善可陈的现实,我们应该选择讲究还是将就?诚如导演陈子芃所说:“这个纪录片其实不仅讲了老年人的生活,也是我们所有人的。”
与王家卫对上海充满传奇性的所指表达相比,我可能更欣赏《前浪》所呈现的人的复杂质感。上海是很市民很能指的,它的精神丰富到不需要有一个声音去总结。是的,一百分钟两集片子没有旁白,可能会造成一些群众的流失,但也如总导演范士广表达的那样:“我们不想用温情脉脉的话语遮蔽老年人的真相。纪录片就是要从这些偶然中揭示世界的复杂性。”
《不老爱神》和《爱人》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范士广工作室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前浪》中的两集,另外五集的故事,有“96岁老人的驾考之路”、“老人寻找自己的监护人”、“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沟通”、“老人洗澡”、“老人网购成瘾”,定档6月11日在东方卫视播出。单从老年人情感生活的选题和破题来说,内容很吸引人。我好奇由七个导演(大多为九零后,其中有一位是零零后)拍摄的这七集,是否能做到既有各自酣畅淋漓的表达和影像风格,又统一于相同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但无论如何,在非虚构长片领域,在强调增本降效的当下,这个拍摄长达一年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拥有无可复制的属性。
看完首映的回家路上,我选择了乘坐地铁。我们以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深入这座城市,决定了能见到它的哪一幅面孔。钻进车厢的刹那,手机刷出一条视频:标题是“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的房价跌到什么程度?”我叹了口气,玲玲家里,老张来吃饭来困觉的次数大概会更多了。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形形色色的老年人的世界。人生一共有多少年?如果分为10年一个阶段,我们又能走过几个阶段?作为一个还未走完第二个阶段的人,我时常悲观的觉得人生好像就只是这样,为了活着度过普普通通的每一天。在平时生活中,我是一个很喜欢和老人交流的人,我所以为的老人,是经历过很多以后,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智慧的群体,其实不然。通过前浪这个纪录片,我感觉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向前走,走出去很远,但是最终依然会迈步回来,出生,死亡,原本就是归结于一点的。人是一个怕孤独的生物,人类之所以需要伴侣,是因为年老的到来,父母,朋友都慢慢离开自己。子女的世界又与自己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伴侣的陪伴尤为可贵。我们不会随着年龄,越来越睿智,只会越来越固执,所以才有了老小孩这个可爱的词汇。年龄能证明什么?75岁写作的秀英奶奶,95岁学车的爷爷,年龄不能证明什么,你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有些事,年轻时去做,年老时去做的确是不一样的,衰老带来的一切,不是用信念就能改变的。
片中最触动我的两个片段,一个是95岁去学车的爷爷,他和奶奶两人以前是体育老师,两个人都很爱玩,结伴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奶奶说,他们两个人就是爱玩,就是要玩。奶奶翻看以前他们出去玩的照片,说从前觉得去哪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意义在哪里,现在也不知道,说完自己就笑了。是啊,我们总是喜欢把一件事冠上有意义的名头然后去完成,然后意义在哪里。说不清,道不明。遵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便是最好~人生,讲究那么多意义有什么趣儿呢?
第二个片段是爷爷奶奶在收拾自己的老照片时,把和老朋友们的照片全都撕掉了。他说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让自己记住。记住这个人,记住这件事。一切都是重要的,经过岁月的长河,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刻,又是一个渐渐忘记的过程。忘记这个人,忘记这件事,甚至忘记自己。我们对于我们来说,那么重要,每年生日的那天,纪念我曾在这一天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不重要,一旦死亡逼近。你与世界,又有多少联系呢?
最后一集的洗澡。真的是打破我的认知了,大城市就连养老服务都已经这么超前了,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还有助浴这种服务,在生命面前,人类在一切没有办法所求的时候,想要的,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快乐。在他们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初生的婴儿,那不是衰败,是一种新生,一种要结束的新生。人生的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世界太大了,实在太大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的世界都是那么的不同。
最后一集患脑梗的爷爷,从前设计飞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闹脾气说自己想去死的时候,我是真的很难受。我想起我的奶奶,在患病的每一天都想赶快结束自己的生命,等待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我们没经历过,不知道。我们只能期待明天,就像第3集要表达的,爷爷常说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虽然奶奶无情的评价:明天怎么会好?明天只会更糟糕。是的,身体机能的退化,一天一天的都会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做到更多,只能在向上爬坡的阶段,更多,更好,更用力的去感受生命,多去感受自然,多去体会自由。然后再人生走下坡路的阶段,带着这些感受勇敢的向下走,最终回到人生的起点。
非常好的纪录片!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因为我没有办法用语言精准的描述我心里的想法,这几集的镜头,对准的都是上海这个大城市的,有身份,有钱的爷爷奶奶,希望也能看到他们后面去拍一些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老年人这个群体,关注他们的身体,心灵,能够像接受新生的孩子一样接受衰老的他们。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从事相关职业。
第二集爱人n片子片尾呜谢了三个人,没有泉这个名字,希望他的名字也在可以在名单上。n(隔周第三集 95岁学车的老人 片尾也感谢了这三人。)nn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泉的老人,从送到养老院到去世只有半年时间。n泉的老伴张阿姨说,老伴送到养老院是生离。n老伴想让张阿姨接他回家。n她也想接老伴回家。n她不是老伴嘴里的“心硬”,她有无奈,孩子也有苦衷。n自己年龄大了,“再年轻5-6岁,可以”“人老了,做不主了。”nnn这集过后,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nnnn第三集 90多岁的爷爷开始学车,考驾照,带老伴出去旅游。n夫妻两人整理旅游老照片,看着他们年轻相遇时的,之前结伴旅游的……没有听到他们其中任何一人有过一句抱怨或埋怨的话。nn中间老奶奶摔骨折,不想吃饭,两人遇到困难,气馁,但没放弃,最后奶奶又能站起来了。n爷爷奶奶有过各种情绪,但乐观永远占最大比例,明天会更好。n最后爷爷奶奶全家又去旅行了,正如爷爷在片子开始时说得要带着奶奶出去玩。n有个片段,爷爷说出他们准备旅游的地名,奶奶每听到一个地方,就甜甜地答到“好”。这时感觉到婚姻的美好。n
端午节后的第一天班,加班回来看见姥姥姥爷还没睡,说是在看老年人相亲的,以为是《非诚勿扰》老年版,一看原来是纪录片,后面他们不太看了,反倒是我每周二晚上都看,还拉着他们一起看。
第一集《不老爱神》就很抓人,就算是在世上活了很久,面对爱情还是很茫然,一个大爷跟另一个大爷从相亲讲精神病理学,很是可爱。有很多看得开,也有很多看不开。我在跟朋友和同事讲的时候,他们也说这么老了还相亲啊?确实,人一老就该失去性别,该失去爱意,仿佛不该再有这些情感,我觉得这很残忍。
《明天会更好》里的九十五岁爷爷每天喊自己的口号“明天会更好”,但家人的态度反而和他并不算一致,纷纷觉得很折磨,包括老奶奶中间就说“你觉得好就行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就算是正能量的释放和接收也一样,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一家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包容,到了最后我觉得,至少是导演想让我知道他们互相感染了对方好的地方。
《顺水行舟》我特意让我姥姥来看,因为她和片中的奶奶一样,是个大龄网瘾少女。并且极其爱买各种没用的东西回来,这种拥抱新事物,又不辨真假,一头扎进我都觉得陌生的网络世界。她们翻腾前进,像年轻人一样无畏,像年轻人一样有好奇心,这是好事也是弱点,容易被人利用,也让他们在老年有了新的方向。
《爱人》和《母亲的写作计划》我觉得可以对照看,一个是爱,一个写作中带着一种对过去的恨。可最后他们在面对镜头去阐述的时候都表现得是一种豁达,《爱人》中的老奶奶那段真情流露说她爱人一生要说有什么对她好的事,可能就是比她早死这件事。《母亲的写作计划》里的秦奶奶的画和文字,说了很大的苦闷,又给了很大的安慰,这是她和她的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看完都给我很大的力量感,我姥姥姥爷也说“真好,我看见她我也有劲了”。
《监护人》和《洗澡》是为数不多两个展现老人与非亲人的相处的故事。社会上还是有情感的,我们还是在互相交融着,不论年龄多大。不管是谁,在说起事情来,虽有激动落泪,和诉说往日不公。但他们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轻描淡写,轻轻的说很重大的事,这是很打动人的,这也是时间的力量。
之前听播客,主播有说过他的母亲曾说“我知道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因为我年轻过。可你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因为你没老过”是啊,没老过,我也想知道老人是怎么想的。变老是很奢侈的,因为所有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变老。可能还没法享受变老的过程,但我想理解变老的心情。《洗澡》的最后一个字幕很好“再见,明年见”,希望我们一直可以再见。
《本草中华》将以神奇的中华本草为切入点,带领观众......
播放指数:905℃
《前浪》 第1集在线观看 - 纪录片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90571-1-1.html
纪录片《前浪》以其真实而深入的镜头,带我们走进老年人的世界,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形成了七集的内容,包括《不老爱神》《爱人》《明天会更好》《监护人》《母亲写作计划》《洗澡》和《顺水行舟》,每一集都是对老年群体不同侧面的深刻剖析。
在观看《前浪》之前,我对于老年生活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认知。然而,当一集集内容展开时,我开始逐渐走进了老年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从宜家喝咖啡“谈朋友”的场景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不加“滤镜”地还原了老年生活的爱与痛。阿宝老人的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他的执拗和对朋友的打趣,让我感受到了老年生活中的幽默与温暖。
相信无论任何年龄阶段的观众,这部纪录片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共鸣。通过零零后青年导演的视角,我仿佛与72岁高龄的老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或许身处不同的人生阶段,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
《前浪》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真实。制作团队没有刻意渲染或夸大老年人的生活困境,而是以平实的镜头捕捉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这种真实不仅让人感动,更促使我们去思考自己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对老龄社会的认识。
纪录片《前浪》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年世界。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细细品味的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关心老年群体、渴望理解老年世界的观众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
我们以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深入这座城市,决定了能见到它的哪一幅面孔。在《不老爱神》中,把我们的视线带入故事的是绵延不息的地铁。每周二下午,它源源不断把抱着相亲目的的老人输送到市中心的宜家。疏寞空间里高速行驶的地铁在片中多次出现,衍生而出的社会关系和城市变迁,对于四十多岁的本地人来说别有滋味。
把时间往前拨一点。1996年左右,地铁一号线南北贯通,我和同学从锦江乐园坐到了高安路,去新落成的图书馆看书;其后的几年里,罗森便利店进驻上海、宜家落户上海、商品房购买取代单位分房……对这个城市的人来说,便捷、舒适、高效的现代化生活就此全面开启,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词,叫美好生活。其后的三十年里,谈朋友劈情操、结婚买家具、工作买道具、带孩子闲逛打发时间,我一次次地来到宜家,完全没意识到是何时开始,这里汇聚了一大群相亲老人。但无疑,他们在通往美好生活的列车中,是被半路抛下来的。有的人,失去了配偶;有的人,从不曾拥有婚姻;有的人,外地来沪需要倚傍;有的人,几次房产流转之后在市中心已经没有栖身之所。相比舞厅和公园,宜家作为社交空间兼具交流性和界限感,但他们真的能在这里找到爱情吗?
片子开始没多久,一组各色相亲人群的碎剪,让我颇为震惊地窥探到了老年人的“爱情”,见面没多久,双方就把自己的优缺点直接摆在台面上:退休金、房子、户口、身体情况、婚姻史……当一个阿姨听到对面的老头没钱没房时,表情毫不掩饰从期待变成了嫌弃,直接得令人咋舌。(此处应该接一个昨晚《玫瑰的故事》刘亦菲扮演的黄亦玫拒绝求爱者的镜头:“他连《英国病人》都没看过还说喜欢我。”)不知道黄亦玫老了以后到这里会不会也变得如此坦率和赤裸。
片子跟拍了三位主人公,他们历时一年曲折现实的寻爱过程被剪辑成了冷暖交融、悲情又不失幽默的夕阳奏鸣曲,观影效果甚佳。我建议写剧本的朋友可以在翻开罗伯特·麦基的同时,看看此片的人设和人物关系,生活果然是最高明的编剧。
主人公之一是和《繁花》男主同名同龄的老伯伯,可惜,没有胡歌的颜值、身高、财富,以及拿捏感情的手段。三次婚姻失败的阿宝以房产换来了仁义的口碑(其实我们也不知道真假,这里很多人的话都不知真假),但根本不懂爱情,他自不量力向宜家之花“山口百惠”发动追求,但方式也就像对待宠物狗那样,送点吃的,然后自取其辱。他在跺脚“我再也不想和她来往了”和拎两只扑扑满的马甲袋上门之间重复闯关,心碎不已。
另一位老张,身高和经济条件也很令人幻灭,他和前女友玲玲的相处方式令人迷惑(我很不恰当地联想起了威尔·史密斯和他老婆贾达)。如果说,本地老人的恋爱方式是不领证+同居生活+老了被子女拦截各回各家,那么老张每次去宜家相亲之前再去玲玲家看看吃吃聊聊甚至打一个盹,算不算“渣男”?
第三位金阿姨,有着上海女人的精致和精明,和纪录片《梅的白天和黑夜》里那个市井泼辣的梅阿姨性格截然不同。她是一个难得的对着镜头很有表现欲又松弛的嘉宾,穿着自制的溜肩小旗袍和肉色玻璃短袜,约会时对着镜头做可爱嘟嘟脸,那一刻我不知道摄像老师心情是怎样的?我边上两个观众小声议论“格阿姨恋爱脑”。但金阿姨很快换了对象,原因是对方婚后不肯把一部分退休金给她。金阿姨比较双方条件时的利索和理性,与约会时的撒娇和浪漫,让我汗颜自己不配当一个上海女人。她也贡献了本片多句金句,例如“女人也是好色的。”
本片还有几位配角,《梅的白天和黑夜》里那位梅阿姨,她标志性的棒球帽和小推车还在,但明显老了,言语不多。还有一位阿姨在经历人生重大劫难后再次举行了婚礼,喜不自泣。但摄制组并没有把主要戏份给与这些命运更戏剧化的人物,展现了自己冷静和洞察的创作观。我很喜欢金阿姨参加完朋友婚礼后在地铁站等车的镜头,那是一个在台阶上俯拍背影的视角,一阵风把她的旗袍裙摆微微吹起,她孤独又绰约,身心疲惫仍不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在这场充满了利益计算的游戏中,金阿姨根据自己的年龄和对方的条件,不断调整罗曼蒂克的定义,她能得到一个好结果吗?(对了,金阿姨还贡献了本片最罗曼蒂克的晨间双人餐的画面,我打算去要一件同款睡裙淘宝链接。)
其实我是抱着八卦老年人的爱情和性生活去看《不老爱神》的,但让人更为感慨的是老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各种无可奈何的伴老方式。在这座城市尤为珍贵的东西:时间,对他们来说竟然需要一天天熬过去。老张窗边一排精致的洋娃娃、金阿姨的缝纫机、玲玲家的花园,藏着老人对抗时间的种种挣扎,而他们每周二奋力从郊区拉来宜家的小推车,背来的大背包里,我很想知道究竟装了什么。
“时间”,在另一部片子《爱人》中,也拥有特别的意象表达。主人公沈阿姨退休前的工作是修理钟表,她的爱人泉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正渐渐失去记忆。片子很巧妙地从老上海人熟悉的“三五牌”台钟开始,全片又以台历日期上的沈阿姨手写记录作为段落串联,大量的分屏画面展现家里和护理院夫妻分开各自的落寞生活。在以往的观影经验中,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叙事重点通常会放在病人身上,即“我是谁”,例如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或者是夫妻感情经历考验,即“我们是什么关系”,例如去年上影节的智利纪录片《永恒的记忆》。但《爱人》的侧重点是放在病人家属妻子身上的,在海量的素材中,导演和剪辑师最终选择了几个时间节点:泉被送进护理院后家人去探访、泉生病住院后家人去医院探访、泉病情恶化后妻子的照顾、失去泉后妻子的孤独和不舍。
片子起初给我的感觉有些头重脚轻,开头家人去护理院探访那段特别重,镜头圈定在四方之间的冲突牵绊。泉埋怨妻子骗他进护理院,苦苦哀求要回家;女儿竭力阻止母亲过多和父亲接触,生怕她心软;母亲面孔板起,不理会女儿,默默靠近丈夫给他剪指甲;护理院阿姨从女儿手中接过泉,一群失智老人如幼儿园孩童一般被指挥做集体游戏。泉病情的恶化以及去世的篇幅相对较轻,只知道泉因为同时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肌无力,咳不出痰,在医院很快离去。
但是,在接上最后一段妻子的回忆之后,全片拥有了难以言说的后劲。画面是这对夫妻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在城隍庙和人民公园附近取景,泉略微木讷羞涩,沈阿姨自信文气。声音是阿姨的独白:回忆自己年轻时其实没看上泉,是他太执着,近乎要得相思病了,自己出于同情,才勉强和他交往。婚后,泉做了一些事情令她渐渐改观,她感受到了对方的“好”。由此,当下的她陷入到了一种深深的悔恨:她狠心把他送进了养老院,他却把对她的“好”持续到了最后一刻,因为离开她的生活度日如年,在一起又怕拖累她,所以泉选择尽快离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放映至此,现场听到有人小声啜泣,在这一刻,我看到了《不老爱神》里没找到的“爱情”。画面再度出现了“三五牌”台钟,此刻,“时间”不再是漫漫长日的煎熬和现代生活的标志,而是半个世纪温情相伴的见证。
两集片子前后一百分钟的连映,从2024年的地铁和徐家汇宜家开始,以老式台钟和七十年代的豫园和人民公园照片结尾,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人不禁想问:几十年里,人们究竟过上了想要的美好生活吗?我们得到高效便捷舒适的同时失去了什么?爱情只是人类的一种幻想吗? 面对泛善可陈的现实,我们应该选择讲究还是将就?诚如导演陈子芃所说:“这个纪录片其实不仅讲了老年人的生活,也是我们所有人的。”
与王家卫对上海充满传奇性的所指表达相比,我可能更欣赏《前浪》所呈现的人的复杂质感。上海是很市民很能指的,它的精神丰富到不需要有一个声音去总结。是的,一百分钟两集片子没有旁白,可能会造成一些群众的流失,但也如总导演范士广表达的那样:“我们不想用温情脉脉的话语遮蔽老年人的真相。纪录片就是要从这些偶然中揭示世界的复杂性。”
《不老爱神》和《爱人》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范士广工作室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前浪》中的两集,另外五集的故事,有“96岁老人的驾考之路”、“老人寻找自己的监护人”、“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沟通”、“老人洗澡”、“老人网购成瘾”,定档6月11日在东方卫视播出。单从老年人情感生活的选题和破题来说,内容很吸引人。我好奇由七个导演(大多为九零后,其中有一位是零零后)拍摄的这七集,是否能做到既有各自酣畅淋漓的表达和影像风格,又统一于相同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但无论如何,在非虚构长片领域,在强调增本降效的当下,这个拍摄长达一年的现实题材纪录片拥有无可复制的属性。
看完首映的回家路上,我选择了乘坐地铁。我们以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深入这座城市,决定了能见到它的哪一幅面孔。钻进车厢的刹那,手机刷出一条视频:标题是“启东恒大海上威尼斯的房价跌到什么程度?”我叹了口气,玲玲家里,老张来吃饭来困觉的次数大概会更多了。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形形色色的老年人的世界。人生一共有多少年?如果分为10年一个阶段,我们又能走过几个阶段?作为一个还未走完第二个阶段的人,我时常悲观的觉得人生好像就只是这样,为了活着度过普普通通的每一天。在平时生活中,我是一个很喜欢和老人交流的人,我所以为的老人,是经历过很多以后,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智慧的群体,其实不然。通过前浪这个纪录片,我感觉人生就是一个圆圈。向前走,走出去很远,但是最终依然会迈步回来,出生,死亡,原本就是归结于一点的。人是一个怕孤独的生物,人类之所以需要伴侣,是因为年老的到来,父母,朋友都慢慢离开自己。子女的世界又与自己的世界完全不同,所以,伴侣的陪伴尤为可贵。我们不会随着年龄,越来越睿智,只会越来越固执,所以才有了老小孩这个可爱的词汇。年龄能证明什么?75岁写作的秀英奶奶,95岁学车的爷爷,年龄不能证明什么,你想做什么,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是有些事,年轻时去做,年老时去做的确是不一样的,衰老带来的一切,不是用信念就能改变的。
片中最触动我的两个片段,一个是95岁去学车的爷爷,他和奶奶两人以前是体育老师,两个人都很爱玩,结伴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奶奶说,他们两个人就是爱玩,就是要玩。奶奶翻看以前他们出去玩的照片,说从前觉得去哪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意义在哪里,现在也不知道,说完自己就笑了。是啊,我们总是喜欢把一件事冠上有意义的名头然后去完成,然后意义在哪里。说不清,道不明。遵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便是最好~人生,讲究那么多意义有什么趣儿呢?
第二个片段是爷爷奶奶在收拾自己的老照片时,把和老朋友们的照片全都撕掉了。他说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是对于别人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让自己记住。记住这个人,记住这件事。一切都是重要的,经过岁月的长河,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刻,又是一个渐渐忘记的过程。忘记这个人,忘记这件事,甚至忘记自己。我们对于我们来说,那么重要,每年生日的那天,纪念我曾在这一天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一切都不重要,一旦死亡逼近。你与世界,又有多少联系呢?
最后一集的洗澡。真的是打破我的认知了,大城市就连养老服务都已经这么超前了,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还有助浴这种服务,在生命面前,人类在一切没有办法所求的时候,想要的,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快乐。在他们身上,我好像看到了初生的婴儿,那不是衰败,是一种新生,一种要结束的新生。人生的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世界太大了,实在太大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的世界都是那么的不同。
最后一集患脑梗的爷爷,从前设计飞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现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闹脾气说自己想去死的时候,我是真的很难受。我想起我的奶奶,在患病的每一天都想赶快结束自己的生命,等待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我们没经历过,不知道。我们只能期待明天,就像第3集要表达的,爷爷常说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虽然奶奶无情的评价:明天怎么会好?明天只会更糟糕。是的,身体机能的退化,一天一天的都会提醒我们。时间的流逝。我们无法做到更多,只能在向上爬坡的阶段,更多,更好,更用力的去感受生命,多去感受自然,多去体会自由。然后再人生走下坡路的阶段,带着这些感受勇敢的向下走,最终回到人生的起点。
非常好的纪录片!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因为我没有办法用语言精准的描述我心里的想法,这几集的镜头,对准的都是上海这个大城市的,有身份,有钱的爷爷奶奶,希望也能看到他们后面去拍一些农村里的爷爷奶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到老年人这个群体,关注他们的身体,心灵,能够像接受新生的孩子一样接受衰老的他们。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从事相关职业。
第二集爱人n片子片尾呜谢了三个人,没有泉这个名字,希望他的名字也在可以在名单上。n(隔周第三集 95岁学车的老人 片尾也感谢了这三人。)nn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泉的老人,从送到养老院到去世只有半年时间。n泉的老伴张阿姨说,老伴送到养老院是生离。n老伴想让张阿姨接他回家。n她也想接老伴回家。n她不是老伴嘴里的“心硬”,她有无奈,孩子也有苦衷。n自己年龄大了,“再年轻5-6岁,可以”“人老了,做不主了。”nnn这集过后,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nnnn第三集 90多岁的爷爷开始学车,考驾照,带老伴出去旅游。n夫妻两人整理旅游老照片,看着他们年轻相遇时的,之前结伴旅游的……没有听到他们其中任何一人有过一句抱怨或埋怨的话。nn中间老奶奶摔骨折,不想吃饭,两人遇到困难,气馁,但没放弃,最后奶奶又能站起来了。n爷爷奶奶有过各种情绪,但乐观永远占最大比例,明天会更好。n最后爷爷奶奶全家又去旅行了,正如爷爷在片子开始时说得要带着奶奶出去玩。n有个片段,爷爷说出他们准备旅游的地名,奶奶每听到一个地方,就甜甜地答到“好”。这时感觉到婚姻的美好。n
端午节后的第一天班,加班回来看见姥姥姥爷还没睡,说是在看老年人相亲的,以为是《非诚勿扰》老年版,一看原来是纪录片,后面他们不太看了,反倒是我每周二晚上都看,还拉着他们一起看。
第一集《不老爱神》就很抓人,就算是在世上活了很久,面对爱情还是很茫然,一个大爷跟另一个大爷从相亲讲精神病理学,很是可爱。有很多看得开,也有很多看不开。我在跟朋友和同事讲的时候,他们也说这么老了还相亲啊?确实,人一老就该失去性别,该失去爱意,仿佛不该再有这些情感,我觉得这很残忍。
《明天会更好》里的九十五岁爷爷每天喊自己的口号“明天会更好”,但家人的态度反而和他并不算一致,纷纷觉得很折磨,包括老奶奶中间就说“你觉得好就行了”。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就算是正能量的释放和接收也一样,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一家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包容,到了最后我觉得,至少是导演想让我知道他们互相感染了对方好的地方。
《顺水行舟》我特意让我姥姥来看,因为她和片中的奶奶一样,是个大龄网瘾少女。并且极其爱买各种没用的东西回来,这种拥抱新事物,又不辨真假,一头扎进我都觉得陌生的网络世界。她们翻腾前进,像年轻人一样无畏,像年轻人一样有好奇心,这是好事也是弱点,容易被人利用,也让他们在老年有了新的方向。
《爱人》和《母亲的写作计划》我觉得可以对照看,一个是爱,一个写作中带着一种对过去的恨。可最后他们在面对镜头去阐述的时候都表现得是一种豁达,《爱人》中的老奶奶那段真情流露说她爱人一生要说有什么对她好的事,可能就是比她早死这件事。《母亲的写作计划》里的秦奶奶的画和文字,说了很大的苦闷,又给了很大的安慰,这是她和她的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看完都给我很大的力量感,我姥姥姥爷也说“真好,我看见她我也有劲了”。
《监护人》和《洗澡》是为数不多两个展现老人与非亲人的相处的故事。社会上还是有情感的,我们还是在互相交融着,不论年龄多大。不管是谁,在说起事情来,虽有激动落泪,和诉说往日不公。但他们更多展现的是一种轻描淡写,轻轻的说很重大的事,这是很打动人的,这也是时间的力量。
之前听播客,主播有说过他的母亲曾说“我知道年轻人是怎么想的,因为我年轻过。可你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因为你没老过”是啊,没老过,我也想知道老人是怎么想的。变老是很奢侈的,因为所有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变老。可能还没法享受变老的过程,但我想理解变老的心情。《洗澡》的最后一个字幕很好“再见,明年见”,希望我们一直可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