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tan sagolsun”是土耳其语,片名翻译成英语是“Breath:Long live the Homeland”,0day用“The Breath”。英文的片名暴露了电影的主题,坚守在贫瘠高山上的年轻土耳其军人,为祖国牺牲。一句话把一部电影概括,并且还是惹人生厌的主旋律,《Vatan sagolsun[呼吸]》似乎并不值得一看。但作为窥探土耳其的电影工作者如何表现这类题材的门径,看看《Vatan Sagolsun》也是值得。
没有眷恋的生,哪有义无反顾的死。电影除了重点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外(最后以死亡展示爱国的结果),还有其它细微的情节值得砸吧砸吧。“I would rather live in my mountains as a freeman than being a doctor from your universities”,PKK的“Doctor”回答哨所军官的挑衅。一贯妖魔化反面角色的做法不见了,表现的是一名有信仰和追求的“人”(结局中,恐惧噩耗来临的女人,可以是军人的妻子,也可以是“Doctor”的亲人)。
看完了之后我重回过头去想,呼吸是什么意思。 电影里边出现的地方有好几处,比较重头的一是长官的家书,二是深夜对医生的对话,三是最后倒叙那首歌。尤其是那句话:Do you deserve your breath?所以我觉得把这个题目翻译成中文呼吸是不对的。没什么工具能查到土文原意,于是我查了查Breathe,主要的意思有以下:呼吸、细语、小风、吐露、生存。窃以为最后一个比较靠谱 :“喘气、气息、活着”
影片一开始是倒叙,是从生死之战的第二天直升机拍摄到的场景开始的。接着是那一场战役的英雄突然检查哨站,讲述自己曾经的战友如何被冷枪打死。然后又回到从前英雄接受长官训话的场景。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是接着刚才的叙述一直在讲呢。中间还让话务员插播了指挥部发回的战事当天无线电无意中录制下来的战场录音。接着又回到以前的“英雄连”,讲述军人自己的故事……好乱。其实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剪辑。很简单,太乱。那么多人,一开始也只有导演自己能分清。观众哪能记住那么多人物的关系啊!又不是家喻户晓的《水浒》,饶是108将观众也能区分个八九不离十。
总体上感觉片子有点儿太注重战争中的个人琐碎的感受了,稍有赘述。剧中个人细节描写过多。对群像的刻画不应该是每个人都来上几笔。应该还是有侧重比较好。毕竟影片时间有限啊。很喜欢里面跳机械舞的小伙,那个电梯的表演也很出彩,能上“毕姥爷”的节目了!里面有几首歌曲好有味道。伊斯兰国家那种“膻味”特重的唱腔表达忧伤简直是没治了!可惜很难找到这样的歌曲。
片尾英雄去扶雕像这一节太“主旋律”了,看到这里自己赶紧快进跳过。都那样了,就别让英雄干这么虚伪的体力活了吧!看来哪个国家都一样……。
《Vatan Sagolsun[呼吸]》土耳其人爱国
by @xinl.ve 100130
“Vatan sagolsun”是土耳其语,片名翻译成英语是“Breath:Long live the Homeland”,0day用“The Breath”。英文的片名暴露了电影的主题,坚守在贫瘠高山上的年轻土耳其军人,为祖国牺牲。一句话把一部电影概括,并且还是惹人生厌的主旋律,《Vatan sagolsun[呼吸]》似乎并不值得一看。但作为窥探土耳其的电影工作者如何表现这类题材的门径,看看《Vatan Sagolsun》也是值得。
简单介绍下电影背景,本片中土耳其士兵驻守在崇山峻岭之中,防备的不是外国侵略者,而是分裂组织PKK。1992、93年的土耳其,PKK制造了多起袭击事件,造成了上百名土耳其士兵和平民的死亡。驻地军官与其妻子通电话时,利用电台插话的“Doctor”就是PKK组织的一名领导,最后也是他带来成员袭击了哨卡,与影片的主人公们一决生死。
抛头颅洒热血,谈到“牺牲”仿佛就是一个腔调。那是否要回归到“牺牲”献祭的本意。把猪、牛、羊的毛剃干净,蒸熟或烤熟后油光发亮地端至神灵的牌位前,一表衷心。如出一辙的套路只需一部电影即可,何须各国各个导演都一试身手。《Vatan Sagolsun》看不见太多的崇高和伟大。星月旗、伟人的画像与半身铜像在电影中几乎是无声的存在,向观众暗示着年轻的生命和时光为谁在付出。
要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争取上山驻扎的士兵可能是本片最厚重的意义所在,珍稀让我印象深刻,也因为珍稀而未在军队把探寻人生意义作为电影的主题。爱国是公,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与友情是私,因公而无私,那一群年轻的生命(矫情地哀婉一下),永远地长眠在高山之中。土耳其军官训诫在警戒值勤中睡觉的士兵时,用的也是战友之间的生死友情和亲人的眼泪作为切入点。公而忘私是圣人之举,非一般人能达到。不惜大量篇幅表现士兵与亲人的通话,也是强调个人的情感如何升华至爱国的高度。那一些通话都是真实录音,未经修饰,从其中可以感觉到边疆士兵的孤独、渴望和眷恋。
没有眷恋的生,哪有义无反顾的死。电影除了重点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外(最后以死亡展示爱国的结果),还有其它细微的情节值得砸吧砸吧。“I would rather live in my mountains as a freeman than being a doctor from your universities”,PKK的“Doctor”回答哨所军官的挑衅。一贯妖魔化反面角色的做法不见了,表现的是一名有信仰和追求的“人”(结局中,恐惧噩耗来临的女人,可以是军人的妻子,也可以是“Doctor”的亲人)。
士兵观察所讨论PKK可能前来袭击的场景,这时电影突然出现军事人员过来爆了士兵的头的画面,这是新浪潮的做派。角色讨论的情况,导演加入“真实”的画面,最后却是虚惊。利用旁白推进电影叙事的技巧,本片应用的非常娴熟。
Kurd[库易德]士兵与穆斯林士兵产生矛盾电影,深夜中穆斯林士兵做弥撒,电影用“轻描淡写”的一笔带到了土耳其多民族和多信仰的社会现状。
The.Breath.2009.DVDRip.XviD-LAP
充满鼻腔的,
是爱人的气息,是青草的芬芳,
还是空气中的硝烟,
和尸体的油脂燃烧的气味。
呼。吸。呼。吸。
燃烧弹划过空气的声音,
子弹击中肉体的声音,
墙壁屋顶塌陷的声音,
都很遥远,
只有呼吸的声音,一起一伏,
象你从未听过的潮汐。
呼。吸。呼。吸。
你看见伤口,裸露着,
绽开的皮、筋、肉、血,
你看见汗水、血水从额角眉间淌下,
疼痛一跳一跳的,
和心跳的节奏一样。
呼。吸。呼。吸。
呼出这一口气,不知道下一秒还能不能吸入下一口气。
你哭过,你笑过,
你爱着远方的一个人,你用歌声掩盖胃部的恐惧,
你在这二千六百三十米的山脊上,稀薄的空气,
你知道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你竭尽全力,只是为了呼吸。
看完了之后我重回过头去想,呼吸是什么意思。
电影里边出现的地方有好几处,比较重头的一是长官的家书,二是深夜对医生的对话,三是最后倒叙那首歌。尤其是那句话:Do you deserve your breath?所以我觉得把这个题目翻译成中文呼吸是不对的。没什么工具能查到土文原意,于是我查了查Breathe,主要的意思有以下:呼吸、细语、小风、吐露、生存。窃以为最后一个比较靠谱
:“喘气、气息、活着”
如果用这个当题目,这部电影就好理解多了。
战争片主题见得多了,讽刺战争荒诞,披露战争残酷,宣扬爱国主义,揭露人性善恶。在这个页面上应该能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看看这个海报再回味一下Breath的意思,应该就能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了——一群士兵的“活着”
这不像老谋子的活着那样基于时代和变迁,而是试着从最最细节的地方环顾一群边防哨所的士兵——当然他们是在战争的重压下的——的气息。紧张,思念,调侃,严酷。一切的剧情进展都那么平铺直叙,除了开头训人和结尾战斗之外,没有一场戏的时间连贯反复,而且没有我们见惯了的摇旗呐喊振臂高呼。除了国旗的几场戏和最后抱着凯末尔的桥段露出了爱国主义的意味,其他地方都是那么平常和细碎——即便是国旗的处理也让人觉得很平实舒服,没有硬塞
在电影里敌人并不重要,他们只是一大票黑影,没有被过分丑化,有着存在的意义,也形成全片的压抑点。自己人也不是高大全的,会哭,会崩溃,会抑郁,更重要的是会死,而且几乎全部牺牲。情感不是挂在嘴边的,穿插着呼应着反倒让人觉得真实。我不是军人我不知道军人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觉得应该不是大声疾呼闻者抽泣的。台词令人叫绝(我翻译训话那一段时直到最后几句才理解前边那么多铺垫是什么意思),不乏幽默也不乏碎碎念,就是没有教训,没有那么多应然
光影的处理臻于完美,最后一场敲门和击毙doctor的穿插应该是我近来看到的最惊艳的场景处理(另一个是Inglourious Basterds的电影院大火)。
如果说缺点,其实也不少。就是各种各样的“要是再……就好了”:如果情感不再那么外露一点就好了;如果个人的成分再多一些就好了;如果人物刻画再细节一点就好了;
毕竟瑕不掩瑜。而且我对这种非欧美非港台的电影一向很感兴趣,这次也让我看到了战争片的处理也能那么恬淡和平实,没有美式和我们常见的那种矫揉造作。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