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第46集
第47集
第48集
第49集
第50集
第51集
第52集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开局我在天堂任职死神
重神机潘多拉 普通话版
女子警察的逆袭
怪物弹珠第四季
熊出没之怪兽计划
恶搞之家 第二十一季
数码宝贝大冒险20周年纪念故事
搞姬日常
境界触发者第三季
不当舔狗后,我成了亿万神豪
启风/文
这两天,偶然看到一部央视早些年制作的动画片,叫做《中华勤学故事》(如上图)。①
这是一部非常奇葩的动画片。它总共52集,每集讲述一个古人的勤学故事,立意可以说是非常好,但……其中很多勤学故事是假的,让人看了很无语,只能哑然失笑。
动画片的目录如
其中部分内容确有所本。比如,《匡衡凿壁偷光》出自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李白铁杵磨成针》是宋代祝穆《方舆胜览》里的故事;《皇甫谧浪子回头》取自《晋书》;《范仲淹断齑画粥》采自宋代魏泰《东轩笔录》。
为了丰富动画片情节,超出原有史料做一些发挥,也无可厚非。难以让人接受的,是捕风捉影,甚至杜撰假的勤学故事。
比如《岳飞学艺》这一集,说的是岳飞小时和周同刻苦习武,终成一代名将。《宋史·岳飞传》里确实有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的记载,但片中岳飞的一句问话:“是不是当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授业恩师周同?”瞬间让本集故事的真实性土崩瓦解——林冲、岳飞为一师之徒,那是评书小说才会有的情节。
再如《陆游书巢勤学》这一集。陆游的书房确实名为“书巢”,或许也真的学过剑法——他自称“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动画片借此发挥,不但让陆游成为武林高手,连他父亲也是身怀绝技。其实,陆游的父亲是一个标准文人,一生历任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没有证据表明他练过武②。
再如《张三丰创太极》一集,称张三丰原本是武当山上的一名厨师,经过不懈努力,发明了太极拳。后来,张三丰在武当收徒,成为一代宗师。事实上,今人对张三丰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他和“张三峰”是不是同一人,究竟生活在宋代、元代,还是明代。太极拳的创始人有王宗岳、陈王廷等不同说法,但绝非张三丰。③动画片为一个“莫须有”的人物,编了一个假的勤学故事。
以上几例“勤学故事”虽然荒唐,但多少还能找到点史料的影子。动画片中的另外一些勤学故事,除了古人名字是真,事迹全属虚构。
比如《屈原洞中苦读》一集里,说屈原小时候喜欢读《诗经》,而学宫里的老师不允许他看这种“民谣野诗”。没办法,屈原只好躲到山洞里偷偷阅读,且不问寒暑……
就史料而言,屈原其人只出现在《史记.屈平贾生列传》里。关于屈原的少年经历,这篇传记无一字涉及。n
面对这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最合适的评语,或许就是“无力吐槽”了。
再如《华佗拜师学医》这一集。就史料而言,华佗的事迹仅见于《三国志》与《后汉书》。关于他的师承,只有一句记载:“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意即华佗在徐州游学,精通几种经书。
而在动画片中,编剧为华佗演绎了一段曲折的拜师经历。动画片一开始,说华佗父母双亡,于是立志学医,给贫苦人看病。随后,华佗在一个名为“仙医镇”的地方,找到名医“蔡大夫”。蔡大夫说,要拜他为师,必须完成两道难题:一是不用梯子、不爬树,摘下树叶;二是分开两只打架的山羊。华佗在绳子上缠上石块,挂下一根树枝,轻松摘下叶子;他又给两只山羊分别喂草,成功使它们安静下来。
如此狗血的故事,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再如《宋应星买书》这一集。突然有一天,少年宋应星发现包“米果”的纸是《梦溪笔谈》散页,当他想找这本书的时候,被老师告知“已经失传了”。正当宋应星绝望之际,他看到一个老太太卖“米果”用的“包装纸”就是半本《梦溪笔谈》。宋应星大喜过望,追踪而去,终于在废纸厂找到了另外半本书——他如果晚到一步,书就要被化成纸浆了。
这当然也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首先,《梦溪笔谈》并不是一本“科学著作”,它是文人笔记,内容包罗万象,有关科学的内容只占约1/3。其次,《梦溪笔谈》问世后,刻本很多,甚至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元代刻本。在明代万历年间,想找到该书并不难④。第三,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的引文来看,他一生博览群书,但其中并无《梦溪笔谈》⑤。
整部《中华勤学故事》还经常使用一个套路——某名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只能在私塾外偷听,但是通过努力,成绩反而超过了那些在私塾里上课的人。
比如《文天祥少年正气》这一集。为了表现文天祥刻苦读书,自尊自重,编剧让他“变身”为一个没钱上学的放羊娃——文天祥在里面自说身世: “我爹是教书先生,后来我爹去世了,我就出来放羊了。”塾师见文天祥一心向学,就留他一起读书,并不收学费。
后来,私塾中有人诬陷文天祥偷了同学的墨,塾师说,“按照村里的老规矩,让土地爷来裁决”,结果文天祥被土地爷“确认”为小偷。不久,丢失的墨在别处被找到,证明文天祥是冤枉的。这时,文天祥说了一句话:“打我骂我都不怕,就是不能侮辱我的人格。”
这个故事毫无史实依据。因为文天祥的父亲文仪精通诗书,亲自教几个孩子读书,直到1256年、即文天祥20岁左右才去世。⑥文天祥没上过什么私塾,当然不可能在私塾里被人诬陷偷墨。
再如《朱元璋放牛读书》一集。说朱元璋幼时家贫,一边为人放牛,一边努力读书。好友徐达从私塾放学后,会把老师讲的内容复述给朱元璋。长大后,朱元璋就投奔义军,成就了大业。
按照王文禄《龙兴慈记》的说法,朱元璋小时候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吃牛犊,可能确实当过放牛娃⑦。但朱元璋成年后,是先到皇觉寺为僧,后来才参加的红巾军。动画片虚构了徐达教朱元璋读书的故事,还回避了他曾当和尚的历史。
最为可笑的,当属《诸葛亮喂鸡》这一集。故事中,诸葛亮在私塾读书,公鸡一打鸣即要下课。诸葛亮为了多学习,就暗中给鸡喂食,让它不能按时打鸣。
这个故事不见于任何典籍,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从“半夜鸡叫”的故事中获得的灵感——事实上,这个故事在常识上也不能成立,单靠喂食是无法控制公鸡打鸣的;私塾用公鸡打鸣来决定下课也非常脑残。诸葛亮少年时代如何求学,因史料所限,今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再如,《少年包拯学断案》一集里,说少年包拯和所在县的县令学“推理”;《柳公权戒骄成名》一集里,说柳公权小时候看到一位没有双臂的人,也能写很好的书法,于是知道人外有人;《欧阳修借阅典籍》一集里,说欧阳修借捉迷藏的机会,去小伙伴家看书……都是虚构出来的“勤学故事”。
此外,或许是为突出“勤学”的价值,这部动画片在讲解古人成功原因时,始终在忽略两个关键因素,即主人公的天赋及家世。
从天赋来说,动画片中出现的李白,史称“十岁通诗书”,10岁通晓史书;柳公权“十二能为辞赋”,12岁能写辞赋;陆游“年十二便能诗文”,12岁就会写诗作文;顾炎武“读书目十行下”,一眼能看10行书……
他们不成名,谁成名?
就家世而言,动画片里的人物当中,王羲之、王献之出身世家,自己也都有官职在身,不必为吃穿发愁,自然能随时练书法;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曾追随苏轼,著作丰富、藏书众多,李清照耳濡目染,自然容易打下文学基础⑧;陆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是高官,且以藏书闻名,因此陆游很容易做到博览群书……
很多时候,家世的重要性并不弱于勤学,甚至是一个人是否有机会勤学的前提。
其实,真正的勤学故事,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知名者,有祖逖“闻鸡起舞”、杨时“程门立雪”等;不知名者更多,如王育“读书失羊”、阎正衡“以柴借书”、王闿运“勤能补拙”……⑨
可惜的是,《中华勤学故事》愿意虚构荒诞不经的《诸葛亮喂鸡》,却未曾收录这些真实的勤学故事。
(完)
①张宇:《央视推出大型动画片<中华勤学故事>》,《北京晚报》2004年5月9日。
②郭玉琼、李金松:《“家风”与陆游的诗歌书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③梁宇坤:《张三丰与太极拳关系研究》,河南大学2014年。
④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77—809页。
⑤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1990年,第195—197页。
⑥夏汉宁、黎清、刘双琴:《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66—467页。
⑦王文禄:《龙兴慈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⑧徐培均:《试论李清照俄父亲李格非》,《岁寒居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第345—360页。
⑨参考刘茂银、万爱珍著《治学典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王育读书失羊,见于《晋书·王育传》,大致情节是,王育少时贫困,给人放羊为生,每次经过学校都暗自流泪。一有空闲就折蒲草在地上写字,一次因太入神以至羊跑走了也没发觉。王育只好将自己卖给羊主人作为赔偿。同郡许子章代他偿还了丢羊的损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王育博通经史,在十六国之一的前赵官至太傅。阎正衡以柴借书,见于《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大致情节是:清代学者阎正衡年轻时喜欢读书,但地方偏僻,不易得到书得知同村一老翁藏有《史记》,于是每天为老翁背柴,换取读《史记》的机会。一边读一边抄,用了几个月时间全部抄完。王闿运勤能补拙,见于《清史稿·王闿运》,大致情节是:王闿运幼时天资愚钝,他鞭策自己,白天学的内容,不能背下来就不吃饭;晚上学的内容,不完全理解就不睡觉。
本文原刊于“短史记”,署名杨津涛
末日废土,绝境中求生 ......
播放指数:782℃
《中华勤学故事》 第41集在线观看 - 动漫 - 经典影院 - 最新抢先电影 - 最新好看的经典影视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 http://www.jd773.com/vodplay/918-1-41.html
欢迎关注本人公号“启风居”(qifengju27)
启风/文
这两天,偶然看到一部央视早些年制作的动画片,叫做《中华勤学故事》(如上图)。①
这是一部非常奇葩的动画片。它总共52集,每集讲述一个古人的勤学故事,立意可以说是非常好,但……其中很多勤学故事是假的,让人看了很无语,只能哑然失笑。
动画片的目录如
其中部分内容确有所本。比如,《匡衡凿壁偷光》出自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李白铁杵磨成针》是宋代祝穆《方舆胜览》里的故事;《皇甫谧浪子回头》取自《晋书》;《范仲淹断齑画粥》采自宋代魏泰《东轩笔录》。
为了丰富动画片情节,超出原有史料做一些发挥,也无可厚非。难以让人接受的,是捕风捉影,甚至杜撰假的勤学故事。
比如《岳飞学艺》这一集,说的是岳飞小时和周同刻苦习武,终成一代名将。《宋史·岳飞传》里确实有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的记载,但片中岳飞的一句问话:“是不是当年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授业恩师周同?”瞬间让本集故事的真实性土崩瓦解——林冲、岳飞为一师之徒,那是评书小说才会有的情节。
再如《陆游书巢勤学》这一集。陆游的书房确实名为“书巢”,或许也真的学过剑法——他自称“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动画片借此发挥,不但让陆游成为武林高手,连他父亲也是身怀绝技。其实,陆游的父亲是一个标准文人,一生历任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没有证据表明他练过武②。
再如《张三丰创太极》一集,称张三丰原本是武当山上的一名厨师,经过不懈努力,发明了太极拳。后来,张三丰在武当收徒,成为一代宗师。事实上,今人对张三丰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他和“张三峰”是不是同一人,究竟生活在宋代、元代,还是明代。太极拳的创始人有王宗岳、陈王廷等不同说法,但绝非张三丰。③动画片为一个“莫须有”的人物,编了一个假的勤学故事。
以上几例“勤学故事”虽然荒唐,但多少还能找到点史料的影子。动画片中的另外一些勤学故事,除了古人名字是真,事迹全属虚构。
比如《屈原洞中苦读》一集里,说屈原小时候喜欢读《诗经》,而学宫里的老师不允许他看这种“民谣野诗”。没办法,屈原只好躲到山洞里偷偷阅读,且不问寒暑……
就史料而言,屈原其人只出现在《史记.屈平贾生列传》里。关于屈原的少年经历,这篇传记无一字涉及。n
面对这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最合适的评语,或许就是“无力吐槽”了。
再如《华佗拜师学医》这一集。就史料而言,华佗的事迹仅见于《三国志》与《后汉书》。关于他的师承,只有一句记载:“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意即华佗在徐州游学,精通几种经书。
而在动画片中,编剧为华佗演绎了一段曲折的拜师经历。动画片一开始,说华佗父母双亡,于是立志学医,给贫苦人看病。随后,华佗在一个名为“仙医镇”的地方,找到名医“蔡大夫”。蔡大夫说,要拜他为师,必须完成两道难题:一是不用梯子、不爬树,摘下树叶;二是分开两只打架的山羊。华佗在绳子上缠上石块,挂下一根树枝,轻松摘下叶子;他又给两只山羊分别喂草,成功使它们安静下来。
如此狗血的故事,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再如《宋应星买书》这一集。突然有一天,少年宋应星发现包“米果”的纸是《梦溪笔谈》散页,当他想找这本书的时候,被老师告知“已经失传了”。正当宋应星绝望之际,他看到一个老太太卖“米果”用的“包装纸”就是半本《梦溪笔谈》。宋应星大喜过望,追踪而去,终于在废纸厂找到了另外半本书——他如果晚到一步,书就要被化成纸浆了。
这当然也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首先,《梦溪笔谈》并不是一本“科学著作”,它是文人笔记,内容包罗万象,有关科学的内容只占约1/3。其次,《梦溪笔谈》问世后,刻本很多,甚至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元代刻本。在明代万历年间,想找到该书并不难④。第三,从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的引文来看,他一生博览群书,但其中并无《梦溪笔谈》⑤。
整部《中华勤学故事》还经常使用一个套路——某名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只能在私塾外偷听,但是通过努力,成绩反而超过了那些在私塾里上课的人。
比如《文天祥少年正气》这一集。为了表现文天祥刻苦读书,自尊自重,编剧让他“变身”为一个没钱上学的放羊娃——文天祥在里面自说身世: “我爹是教书先生,后来我爹去世了,我就出来放羊了。”塾师见文天祥一心向学,就留他一起读书,并不收学费。
后来,私塾中有人诬陷文天祥偷了同学的墨,塾师说,“按照村里的老规矩,让土地爷来裁决”,结果文天祥被土地爷“确认”为小偷。不久,丢失的墨在别处被找到,证明文天祥是冤枉的。这时,文天祥说了一句话:“打我骂我都不怕,就是不能侮辱我的人格。”
这个故事毫无史实依据。因为文天祥的父亲文仪精通诗书,亲自教几个孩子读书,直到1256年、即文天祥20岁左右才去世。⑥文天祥没上过什么私塾,当然不可能在私塾里被人诬陷偷墨。
再如《朱元璋放牛读书》一集。说朱元璋幼时家贫,一边为人放牛,一边努力读书。好友徐达从私塾放学后,会把老师讲的内容复述给朱元璋。长大后,朱元璋就投奔义军,成就了大业。
按照王文禄《龙兴慈记》的说法,朱元璋小时候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吃牛犊,可能确实当过放牛娃⑦。但朱元璋成年后,是先到皇觉寺为僧,后来才参加的红巾军。动画片虚构了徐达教朱元璋读书的故事,还回避了他曾当和尚的历史。
最为可笑的,当属《诸葛亮喂鸡》这一集。故事中,诸葛亮在私塾读书,公鸡一打鸣即要下课。诸葛亮为了多学习,就暗中给鸡喂食,让它不能按时打鸣。
这个故事不见于任何典籍,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从“半夜鸡叫”的故事中获得的灵感——事实上,这个故事在常识上也不能成立,单靠喂食是无法控制公鸡打鸣的;私塾用公鸡打鸣来决定下课也非常脑残。诸葛亮少年时代如何求学,因史料所限,今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再如,《少年包拯学断案》一集里,说少年包拯和所在县的县令学“推理”;《柳公权戒骄成名》一集里,说柳公权小时候看到一位没有双臂的人,也能写很好的书法,于是知道人外有人;《欧阳修借阅典籍》一集里,说欧阳修借捉迷藏的机会,去小伙伴家看书……都是虚构出来的“勤学故事”。
此外,或许是为突出“勤学”的价值,这部动画片在讲解古人成功原因时,始终在忽略两个关键因素,即主人公的天赋及家世。
从天赋来说,动画片中出现的李白,史称“十岁通诗书”,10岁通晓史书;柳公权“十二能为辞赋”,12岁能写辞赋;陆游“年十二便能诗文”,12岁就会写诗作文;顾炎武“读书目十行下”,一眼能看10行书……
他们不成名,谁成名?
就家世而言,动画片里的人物当中,王羲之、王献之出身世家,自己也都有官职在身,不必为吃穿发愁,自然能随时练书法;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曾追随苏轼,著作丰富、藏书众多,李清照耳濡目染,自然容易打下文学基础⑧;陆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都是高官,且以藏书闻名,因此陆游很容易做到博览群书……
很多时候,家世的重要性并不弱于勤学,甚至是一个人是否有机会勤学的前提。
其实,真正的勤学故事,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知名者,有祖逖“闻鸡起舞”、杨时“程门立雪”等;不知名者更多,如王育“读书失羊”、阎正衡“以柴借书”、王闿运“勤能补拙”……⑨
可惜的是,《中华勤学故事》愿意虚构荒诞不经的《诸葛亮喂鸡》,却未曾收录这些真实的勤学故事。
(完)
①张宇:《央视推出大型动画片<中华勤学故事>》,《北京晚报》2004年5月9日。
②郭玉琼、李金松:《“家风”与陆游的诗歌书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③梁宇坤:《张三丰与太极拳关系研究》,河南大学2014年。
④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77—809页。
⑤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1990年,第195—197页。
⑥夏汉宁、黎清、刘双琴:《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66—467页。
⑦王文禄:《龙兴慈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4页。
⑧徐培均:《试论李清照俄父亲李格非》,《岁寒居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第345—360页。
⑨参考刘茂银、万爱珍著《治学典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王育读书失羊,见于《晋书·王育传》,大致情节是,王育少时贫困,给人放羊为生,每次经过学校都暗自流泪。一有空闲就折蒲草在地上写字,一次因太入神以至羊跑走了也没发觉。王育只好将自己卖给羊主人作为赔偿。同郡许子章代他偿还了丢羊的损失,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王育博通经史,在十六国之一的前赵官至太傅。阎正衡以柴借书,见于《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大致情节是:清代学者阎正衡年轻时喜欢读书,但地方偏僻,不易得到书得知同村一老翁藏有《史记》,于是每天为老翁背柴,换取读《史记》的机会。一边读一边抄,用了几个月时间全部抄完。王闿运勤能补拙,见于《清史稿·王闿运》,大致情节是:王闿运幼时天资愚钝,他鞭策自己,白天学的内容,不能背下来就不吃饭;晚上学的内容,不完全理解就不睡觉。
本文原刊于“短史记”,署名杨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