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上官云珠蓝马齐衡吴茵沈扬高正
类型:剧情导演:沈浮 状态:HD 年份:1948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豆瓣ID:1419052热度:282 ℃ 时间:2024-11-13 22:33:0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原来家很大,大到容纳下城乡差异、清贫拮据;原来家很小,小到容不下八口同住、婆媳相处。本片描述的就是在黑暗政权统治末期一个小人物家庭方寸生活的悲欢离合全貌,并通过扎实沉稳的表演、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以及高超的镜头语言(一帘之隔的剪影、男主逃跑时的倾斜晃动、昏迷找寻时的平行剪辑等)将这全貌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四十年代的国产现实题材就有如此高峰,令人赞叹。但略感遗憾的是,导演在影片后三分之一将倾向性的意图过于直白的表露出来,即为资本主义卖命只会落得人人喊打,最终穷途末路。而依靠无产阶级的兄弟姐妹才能重燃希望,活出生机。影片更是在最后点明主题“是年头不对,我们只有相互靠着才有出路”。
值得深思的是,即使现在年头对了,日子也并非好过。以前人与人可以我靠着你,现在人与人只剩下“我靠!”婆媳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依然存在,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发的社会问题处处可见。坏的时代人的心灵没有沾上时光灰尘,好的时代反而变质发霉。人心,难以揣测的人心怕是万家灯火照亮也难以看透!
没想到这部老电影这么地道,直指当下(那个时代)现实,构思紧密,扣人心弦,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动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唯一的缺憾就是政治说教,如果剔除,像《小城之春》那样的态度,应该就完美了。n不过,也行吧。对农民和工人阶级情感的美化,使我不得不承认当年的上海左翼文化人确实是有道理的,起码他们在作品中能够说服观众。那就是“年头不对”,那就是官倒和资产阶级的压迫确实让灯火后的万家民不聊生。左翼文化人是很热情的,散发着人道主义光泽。n当然,左翼文化人后来大都成了“右派”和批判对象,平反后又沦为“精神失常”的退休老干部,坐吃等死,成为政权合法性的必要点缀。从而使他们早年的文艺才华和政治努力流于理想主义和空想色彩。他们是一拨满腔热血而又非常不幸的人,可惜了。n好玩的是 ,所谓新中国,六十年了,能像这部老电影一样朴实无华地讲个故事的极少。八十年代有一些还行,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本命年》什么的。现在完全没有,导演们都在干啥呢,帝王将相,宫廷阴谋,武功盖世,峥嵘岁月,血色浪漫,小男小女,唧唧歪歪——对了,还有装逼犯型的“纯艺术”。所有人都在操蛋的现实生活面前背过脸去。就我涉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的中国人这样有眼无珠地无视现实。规避现实不仅是影视问题,文学也是,难怪文学期刊活不下去了呢,活该。图书市场更别提了,都什么玩意儿啊,全是臭大粪。稍好一点的可能是绘画和摇滚。n就说这豆瓣吧,我好友上百,有时转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背过脸去的装逼犯和抒情犯。当然,我不能不把自己包括进去,否则不符事实,也对不起“豆瓣好友”们。嘻嘻。
青春野蛮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火云端
牛油果的硬度
一曲秦腔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原来家很大,大到容纳下城乡差异、清贫拮据;原来家很小,小到容不下八口同住、婆媳相处。本片描述的就是在黑暗政权统治末期一个小人物家庭方寸生活的悲欢离合全貌,并通过扎实沉稳的表演、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以及高超的镜头语言(一帘之隔的剪影、男主逃跑时的倾斜晃动、昏迷找寻时的平行剪辑等)将这全貌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四十年代的国产现实题材就有如此高峰,令人赞叹。但略感遗憾的是,导演在影片后三分之一将倾向性的意图过于直白的表露出来,即为资本主义卖命只会落得人人喊打,最终穷途末路。而依靠无产阶级的兄弟姐妹才能重燃希望,活出生机。影片更是在最后点明主题“是年头不对,我们只有相互靠着才有出路”。
值得深思的是,即使现在年头对了,日子也并非好过。以前人与人可以我靠着你,现在人与人只剩下“我靠!”婆媳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依然存在,而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发的社会问题处处可见。坏的时代人的心灵没有沾上时光灰尘,好的时代反而变质发霉。人心,难以揣测的人心怕是万家灯火照亮也难以看透!
这部电影出品于1948年,由阳翰笙和沈浮编剧,上官云珠、蓝马、吴茵领衔主演(都是名垂青史的角儿啊),看到这个班底,也就能理解为何这部电影会充满浓郁的左翼风格,比起今天各种充满凉薄琐碎感的伦理剧、社会现实剧,这部60年前的电影中的人情味浓厚得近乎奢侈,和今天的价值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这部电影可以叫做1940年代版“蜗居”,甚至都发生在上海这个集合了最多社会资源和社会问题的大都市,也都发生在由小城镇(乡村)进入大都市的年轻人组成的家庭内部。但是与今天的”蜗居“又有所不同。电影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家破人散“的凄凉之后得以重聚、并纷纷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
——不是你们错了,是这个年头错了。
胡智清有什么错?他不过是一个本分的普通人而已,编织美丽的谎言安慰家人,努力替资本家卖命、希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赏识,却被资本家一脚踢出门去。
胡太太有什么错?她为让一大家子尽可能生活得好一些,勤谨持家、任劳任怨,能做的都做了,作为妻子,长媳,母亲,都无可指摘。但再精打细算的主妇,也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原因就这么简单而无奈。
胡智清的母亲有什么错?她在农村生活不下去、才带着家人投奔城里的大儿子,却没想到大儿子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导致给大儿子一家人带来了拖累。
在这样的困境下从个人身上找原因,自怨自艾,哀叹自己”命不好“,那人生真是除了受苦就没有其他出路了。但这”命不好“不是自己造成的,也不是家人造成的,人性都有缺点,生活总有困难,但为这缺点和困难就让人承受家破人散的灾难性后果,也未免太欺负弱者。这不是“冥冥之中”的神秘主义和命运悲剧,也不是哪个人的性格悲剧,而就是人欺压人、人剥削人造成的社会悲剧。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呵呵(冷笑中略去五百字)。
这个家庭在处境最艰难时候,不是依靠资本家的慈悲和施舍、而是依靠穷朋友的鼎力协助和一家人的团结谅解才度过了难关,这是电影的“亮色”。——这里有必要谈到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在国民党治下的中国,左翼思想的存在形态很复杂,也和毛主义完全不同,不能把毛主义和左翼思想混为一谈。左翼的一个重要面相是这样的:具有人道主义的底色,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而更类似于朴素的民间意识和道德观念:1、质疑和挑战不公平的社会现象。2、主张人与人之间增强团结和互助。《万家灯火》具有浓郁的左翼色彩,并不是偶然的,在国民党统治最黑暗腐败的1940年代,王佐良曾经说过,在四十年代,有良心的读书人都会有点左。左翼思想和今天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十分类似,代表着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对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都具有感召力。
电影还有这么一个情节:胡智清遭遇车祸、昏迷不醒。医院在将他救治了数天之后,仍然没找到他的家人。从场景和人设能看出来,这是一家教会医院。我和老公都慨叹:如果是现在,如果没联系到家人、没人给垫付医疗费的话,伤者被送到医院来,有条件接受这样的治疗吗?
今天年轻人所生活的蜗居时代,不比胡智清一家人更轻松些:高房价、环境污染、价值观扭曲,身心健康都遭到破坏。女人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嫁到一个好男人,男人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谋到一个好差事,父母认为自己的不幸在于没有驯化出言听计从的孝顺后代——当电视剧中充斥着家人内讧、同事互斗的内容和情节时,我尤其认同《万家灯火》的”正能量“。《万家灯火》里虽然也写到婆媳矛盾和夫妻矛盾,但解决矛盾的方式都是通过互相体谅、同心同德地面临共同的困境来解决的,而不是搞起一系列男女婚变和婆媳内讧来转移矛盾、发泄不满,陷入琐碎浅薄和软弱而津津乐道——这是小市民和肥皂剧最热衷的东西。不说官商勾结而说丈母娘推高房价,这是何等阴损的居心。我个人讨厌小资化的海派软性电影和软性文学就是这个原因。
电影不是理念传声筒,演员的演技和电影情节的丰富可信才是支撑一部好电影的基础。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被这些民国著名演员的演技所震慑,他们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家,上官云珠、蓝马、吴茵的演技自然不用多说,连配角的表现也都特别出色。电影里有一只猫,不知应属于道具还是属于演员,在烘托情节气氛上起了重要作用,在表现小家庭其乐融融时,这只猫扮演了调皮温柔的角色,在表现一家子人去楼空时,这只猫又扮演了寂寞哀怨的角色。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十分讲究,在表现胡太太为家庭精打细算、并引起了婆婆的不快时,导演是通过胡老母亲的视角、看到布帘上映出胡太太手拿算盘、和丈夫讨论的剪影这一个镜头来完成的。这部电影即使放到今天来,演员的演技和电影镜头语言的张力也是毫不逊色的。
但电影中还是有一些比较简单化和过于乐观的东西,这个调子在最后的”大团圆“中显得有点突兀。我想起巴金的小说《寒夜》,也是具有左翼底色的叙述,对家庭中不幸的个体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对社会的批判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显然没有这么突兀。大概前者的故事背景是在充满多种可能性的上海而后者是在更加凝重和黑暗的陪都重庆。
意识形态是个可怕的东西,会让人迷失在其中不知自省。左翼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其实已经去意识形态化,它原本具有的生命力也不再被遮蔽,从而会让人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真实的、积极而温暖的正能量。
1948年,国民党在上海统治的末期,动荡的年代,社会黑暗,物价猛涨,穷人活不下去。这也难怪穷人要造反,要推翻旧社会了。
现实主义电影是反映时代生活的有力证据,40年代末期的中国电影大师把摄影机对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片中没有重要的政治背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没有传奇色彩,他们的故事之间甚至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
用小人物的普通生活怎么拍电影呢?阳翰笙和沈浮义无反顾地从叙事和造型上追求写实主义风格。
男主人公胡智清本是看上去比较风光一个小资产阶级分子,而当母亲带着一家6口人来投奔他时,这个家庭显得不堪一击了。投机的同乡老板打压他解雇他,本贤惠的妻子开始急躁,没本事的弟弟出去擦鞋被挨打,妻子的担忧和抱怨让母亲听到了,母亲终于愤怒了,要带着乡下人离开本以为会好过些的城里,这时妻子因为生气而流产了。善良单纯的胡智清手足无措,捡到钱后被污蔑是偷来,后又被车撞倒。最后一家人得到了和解,这一切的烦恼都源自于这个“不对的年头”。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含蓄、朴实而严谨的,没有大的情节冲突,没有过于深恶痛绝的压迫,只是靠生活中一点点循序渐进的矛盾累积下,婆媳终于激烈的吵架了,矛盾的张力突然爆发,观众们眼前一亮,现实主义电影终于在观众最真实的感受中得到共鸣。
影片中些许有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了,熙攘嘈杂的街头,客观冷静的远景镜头,真实到绝望的社会风貌。只是,那时候导演确确实实还未受到新现实主义风格之影响。电影中分明传承着影戏的戏剧式叙事传统和好莱坞画面的构成。一对夫妻的相片在电影前后共出现两次,牵引着夫妻间同心恩爱的真情。而在男主人公胡智清出车祸后不断出现的那把锁和那只目光孤独的猫,也是别有一番意味,对渲染气氛做到出了贡献。
把社会问题严肃而自然地融入家庭故事片中,《万家灯火》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它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现实和深化。
把镜头对准普通劳动人民,是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可惜这样的好景不长,他们之后又遇到了“更加不好”的年头,当电影打着人民的旗号为政治服务的时候,能真正顾及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吗?
ps:这部电影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导演的《东京物语》
没想到这部老电影这么地道,直指当下(那个时代)现实,构思紧密,扣人心弦,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动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唯一的缺憾就是政治说教,如果剔除,像《小城之春》那样的态度,应该就完美了。n不过,也行吧。对农民和工人阶级情感的美化,使我不得不承认当年的上海左翼文化人确实是有道理的,起码他们在作品中能够说服观众。那就是“年头不对”,那就是官倒和资产阶级的压迫确实让灯火后的万家民不聊生。左翼文化人是很热情的,散发着人道主义光泽。n当然,左翼文化人后来大都成了“右派”和批判对象,平反后又沦为“精神失常”的退休老干部,坐吃等死,成为政权合法性的必要点缀。从而使他们早年的文艺才华和政治努力流于理想主义和空想色彩。他们是一拨满腔热血而又非常不幸的人,可惜了。n好玩的是 ,所谓新中国,六十年了,能像这部老电影一样朴实无华地讲个故事的极少。八十年代有一些还行,比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本命年》什么的。现在完全没有,导演们都在干啥呢,帝王将相,宫廷阴谋,武功盖世,峥嵘岁月,血色浪漫,小男小女,唧唧歪歪——对了,还有装逼犯型的“纯艺术”。所有人都在操蛋的现实生活面前背过脸去。就我涉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的中国人这样有眼无珠地无视现实。规避现实不仅是影视问题,文学也是,难怪文学期刊活不下去了呢,活该。图书市场更别提了,都什么玩意儿啊,全是臭大粪。稍好一点的可能是绘画和摇滚。n就说这豆瓣吧,我好友上百,有时转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背过脸去的装逼犯和抒情犯。当然,我不能不把自己包括进去,否则不符事实,也对不起“豆瓣好友”们。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