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提不起什么兴趣,可看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肤浅. 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我现在真是没办法写些评论性的语言.就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后在苏丹,那个部落遭遇抢劫屠杀之后,空荡荡的只剩一个牵着一只小狗的小孩披着件破长衫在风中摇曳...还有在他们逃上飞机之后,被告知不允许带走小阿布时,那个孩子自己跳下了飞机跟着飞机一起跑... "there is a child`s life,there are no rules to cover that!" "look,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m out there." "This is the one we can help,here!" 突然之间我想我明白了最后他为什么那么平静的等待着死亡.因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爱人TESSA,或许是他终于明白在强大的权利和贪婪的欲望面前,他的力量,连一个小孩子的生命都挽救不了,那是一种对人世的绝望,和对这个世界的永远的放弃.
“冷战给了西方政府完美的理由去抢夺、以自由的名义开发第三世界国家。”这本书的作者在2001年这样写道.
曾因导演《上帝之城》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巴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带来的这部电影对演员的把握也太棒了,泰莎的表演在电影里举足轻重,没有她,这个故事就撑不起来。 Rachel Weisz 凭《不朽的园丁》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这部电影的编剧,JeffreyCaine值得特别提到,就是他使这部由500页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清晰而不累赘,当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电影的最后,站在舞台的中央,揭穿每件事情的真相,包括这本书的作者也被吓坏了."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提不起什么兴趣,可看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肤浅.
只能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电影.我现在真是没办法写些评论性的语言.就说说印象深刻的地方,最后在苏丹,那个部落遭遇抢劫屠杀之后,空荡荡的只剩一个牵着一只小狗的小孩披着件破长衫在风中摇曳...还有在他们逃上飞机之后,被告知不允许带走小阿布时,那个孩子自己跳下了飞机跟着飞机一起跑...
"there is a child`s life,there are no rules to cover that!"
"look,there are thousands of them out there."
"This is the one we can help,here!"
突然之间我想我明白了最后他为什么那么平静的等待着死亡.因为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爱人TESSA,或许是他终于明白在强大的权利和贪婪的欲望面前,他的力量,连一个小孩子的生命都挽救不了,那是一种对人世的绝望,和对这个世界的永远的放弃.
2007-03-25 20:53:35
发布: 2009-9-24 08:16 | 作者: 人民网 | 来源: 人民网 | 查看: 38次
13年前,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美国辉瑞用尼日利亚儿童试验药品,13年后,辉瑞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7500万美元赔偿金,辉瑞了结了这场“拿人家孩子试药”的丑闻。
1996年,非洲地区爆发脑膜炎,辉瑞公司在尼日利亚卡诺地区进行了特洛芬新药试验。然而三周后,这种“对大多数患病儿童是有益的”新药,使得百名患儿中11人死亡,其余181名患儿全部落下残疾。有的失明,有的耳聋,有的脑损伤,有的全身瘫痪。此刻,辉瑞医疗队悄然撤出,在尼日利亚没有留下有关这次药物实验的任何记录。
7500万美元的赔偿与200名非洲儿童的生命健康如何权衡?为何这种在美国本土和欧盟都禁用药品,却出现在了法律不健全,医疗条件较差的非洲国家?作为行业巨擘,辉瑞丑闻曝光的背后,其它跨国药企又能否独善其身呢?
双方辩论
指控一:辉瑞在尼日利亚的儿童身上进行药物试验。
辉瑞公司:特洛芬当时已进入最后的研制阶段,之前已经进行过5000个患者的临床试验。辉瑞在尼日利亚只是为了治病,合乎伦理。
指控二:辉瑞对尼日利亚患儿使用的是从来没有测试过的特洛芬口服药片,并非它在美国报批的注射针剂,有严重副作用。
辉瑞公司:之所以将“针剂改片剂”,是因为非洲的艾滋病形势严峻。使用注射疗法有可能使病人感染艾滋病。他们专门为非洲生产了特洛芬药片,恰恰是他们公德心的体现。
但《华盛顿邮报》的调查发现,辉瑞之所以使用口服药片,是想观察消化液会不会影响这种药的疗效。
指控三:患儿接受治疗后出现了耳聋、瘫痪等症状甚至死亡,特洛芬难辞其咎。
辉瑞公司:刚进驻医院时,医疗队收治的还主要是轻度患者。随着疫情扩大,重症患者增多,一些病人死亡并不反常。而耳聋之类的症状本身就是脑膜炎的后遗症。辉瑞公司认为,仅凭这些,并不能断定特洛芬的副作用。
可是,《华盛顿邮报》得到的一份辉瑞公司的内部文件显示, 试验结果表明,特洛芬确实存在致命的副作用。
指控四:辉瑞在进行药物试验时没有征得病人和家属的同意。
辉瑞公司:因为大部分当地居民不会写字。所以,口头契约甚至默认,便成了病患之间医疗服务的唯一依据。
不过,辉瑞始终没有对为什么禁止患儿父母探望孩子给出解释。
专家分析
制药公司很少被起诉 索赔程序不简单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余国庆今晨分析说,利用活人试验用药的做法在西方大制药公司中普遍存在。
由于新药在正式投入市场之前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大的西方制药公司经常会在发展中国家寻找病人进行临床试验。
这样的案例过去也发生过,但很少有过受害试验者通过法律手段起诉制药公司,随着现在国际社会对人权问题的日益关注,才促使了这个案例中受害人的国家政府决定依靠法律程序为受害的孩子讨回公道。
然而,预计这个案例的法律程序不会那么简单,因为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法、医学伦理学等。
另一方面,辉瑞制药公司也很可能会以新药试验有助减轻儿童病人病痛、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新药研制、推广上市的必要性等理由为自己进行辩护。
链接
辉瑞药品试验事件
1996年1月,辉瑞的抗生素类新药特洛芬正在报请批准。为加快审批程序,辉瑞公司希望尽快证明这种新药的疗效。
1996年2月,辉瑞医疗队出现在了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传染病医院。
1997年,美国批准成人服用抗生素“特洛芬”,后因报告显示,这种药物甚至能致人死亡,1999年对此药下达禁令。欧洲也禁用有关药物。
2000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发表了一组名为《利润和生命的天平》的调查性报道,披露了一些制药公司纷纷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廉价药物试验的丑闻。在试验国家名单中,就包括尼日利亚。
2006年5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布了一份秘密调查报告副本,报告指出1996年辉瑞公司在未经尼日利亚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曾安排当地儿童和婴儿服用未获批准的抗生素“特洛芬”,并导致11名儿童死亡。
2007年5月,11年后,尼日利亚卡诺州政府收集证据将美国辉瑞公司告上法庭。(樊蕊)
名词解释
辉瑞公司
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美国制药公司。总部设在纽约,目前在中国有分公司。
辉瑞公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医药保健、动物保健以及消费者保健品;畅销产品有“立普妥”、“左洛复”和“希舒美”等。
患脑膜炎的尼日利亚儿童
TAG: 儿童 药物试验
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66529
本文来自NGOCN,请保留此链接!NGO发展交流网:http://www.ngocn.org
总的说来,《英国病人》后时隔近5年之久再次看到Ralph Fiennes的精湛表演,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场没有料到的饕餮享受,Ralph是天生的演员,他的每一丝神经末梢,都是为了表演而生的。诚然在这部本身深度有限的作品中,Ralph发挥的余地也是分外捉襟见肘,可是无法忘怀那些面部特写时他眼神中涌动奔流的爱意和悲愤,很深入。也许只有Ralph,才能将Justin这个角色演的有这样的入木三分的感觉吧。
影片的主题依然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无论是爱情线还是政治博爱线都没有能像《英国病人》那样让人仰天长叹,甚至不客气的说,爱情线被掩埋的太久,最终爆发时观众已经疲劳,所以估计是很难有催人泪下的效果;而政治化线路则避重就轻的将矛头转嫁给简单的商业利益驱动,完全忽视了发掘人性的脆弱面还有抗争性这本应是主题所在的闪光点,所以不客气的说,是一部导演的并不理想的有点跑题的作品。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仍是2005年最不容错过的佳作之一,至少在倾听非洲大地的歌声,在看到火红的天堂鹤轻舞的时候,心里还是被彻底的感动了。只不过有的时候,批评是因为希望这样一部本来可以更加完美的影片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惋惜罢了。
CONSTANT GARDENER,《不倦的园丁》,港译,这个吗,哈,哈,不用等了我编一个吧,杀出有情天,试图从若干个角度解释这个问题。
Justin Quayle,女皇的外交官,英国绅士,英俊,成熟,谈吐风雅幽默,耐心,谦恭有礼,讲原则,经常为缓解别人的不悦而道歉。他热爱生活,野心不大,经常为花园里的各种野草害虫烦恼操劳。君子,只是稍显平淡。
Tessa Quayle, 前激进学生,喜欢师生恋,与正经人一夜情,炮筒子,擅长在公共场合制造尴尬场面;现外交官夫人,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仍旧擅长在公共场合制造尴尬场面。
Tessa 就像成百上千在中国徜徉的无业老外一样,好奇直率。四处和非洲老乡们拉亲戚走门子。人家给个针尖就当棒槌,滔到什么东西都挂在屋里像万国博览会。这样的人让人无从怀疑她的纯真执著。也只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如同 切 戈瓦拉 一样不计成本的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她很像我当年买错的一本书"Lost in Translation"中的主人公。这本书不是Bill Murray东京游记流水账版,而是讲一个美国准媳妇美女考古学家调查历史真相的。相同的部分是她们真心喜爱并都拼命想要融入一个与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的社会。不同之处是考古学家意识到了广大中国群众的狡猾性和文化沙文主义,而可爱的激进学生仅仅凭着满腔热情和一颗正义的心就想和身披褴褛在非洲赤红骄阳下搭铁皮棚屋整日除了等救济盼救济靠救济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群众打成一片。
从没有去过非洲的我无从猜测非洲人对与大不列颠帝国外交官夫人交朋友有什么感觉,但是我不相信所有的友谊都是平等的。
Tessa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异数,Justin 就让人好理解多了。一位绅士,生活悠闲舒适,又不打算自己给自己加码。老婆虽然鲁莽但完全在率直可爱定义范围内。虽然她固执无比,但如果不是自己特别实际特别有常识,也会完全同意她的做法。他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事业,生活,家庭都如同园艺一样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君子风度的标准解。甚至连偶尔怀疑老婆是不是红杏出墙都要用委婉的态度表达出来,或者可以说他迂腐得要死,或者可以说他对微妙平衡的信心远远大于捕风捉影。
所以当微妙平衡被残忍的打破后这个故事就正式开始了。像被酒精催生的真话一样,肮脏,罪恶,混乱,不断的对现实和人性做最坏的猜想,而猜想一再被更可怕的事实超越。绝望的故事是最令人作呕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失速的飞机一样螺旋下降向绝望逼近。
除了用闲散的绅士的立场讲一个愤怒的故事之外,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导演和摄影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非洲,活生生不是说拍得像,因为我无从知道,活生生是说这个非洲是有机的,充满生命力的。我见过中国把成百上千号高级知识分子一家四五口挤进十二平米的小屋,楼道里摆满了用包装箱做成的各种临时家具,煤油炉和菜叶子脏水散发出各种恶臭,过分拥挤屎尿横流的公共厕所至今常把我从梦中惊醒。但我从没见过成千上万交叉相错的贫民窝棚充满了色彩,躁动,活力和笑容。不管是不是当地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镜头让人不能不对他们又同情,又佩服,又好奇。
江姐被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Tessa 也被反动派残忍的杀害了。
Justin 正在被反动派无情的追杀,生存未卜。在生离死别之际,革命浪漫主义远远超过人道主义,将一干观众的心紧紧抓住。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讲一个不虚伪的人道主义故事。
Constant Gardener说的是Justin吗?摆弄花草的儒雅外交使节,富裕、矜持,但斯文得令人沮丧,像一帧全息的官僚肖像,但无论如何,即便他习惯了息事宁人、习惯了“外交的规则是保持沉默”,他不是太罪恶的。因而,直爽正义的Tessa会和他相爱。爱情当中,人对人的吸引力表面是互补的,其实也是预言:你会变成你爱的那个人。
Tessa随着Justin去了非洲。但她比他更像一个联合国的救援志愿者,热衷于艾滋病等疾病的防预治疗公益事业,她挺着大肚子走在非洲部落中,并从司空见惯的医疗救济活动中找到疑问,顺藤摸瓜,终于在发现了医疗公司在以人道免费救济的幌子下进行真人测试。因而,她必死无疑,杀死她的人,甚至不是个体的凶手。官商勾结的结果,便是她不得不向丈夫Justin隐瞒实情,以免牵连上他。这便令电影有了更柔和、更让人无语的主线:爱情。
我们爱上的人,经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超出我们自身的局限,做出令爱情不得不结束的事情。当Tessa心中想着保护非洲灾民的时候,Justin则说:外面有千万人需要帮助,我们做事要有原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三个人继续受苦,“我首先要保护的人是你。”
如同一切司空见惯的爱情,Tessa的死亡最先引发的是Justin对妻子不贞的怀疑,接着才发现事情太狡诈太黑暗太险峻。“我要去经历她受过的苦”,他隐姓埋名地追踪此事,最落寞的场景无外乎是当别人劝他放弃、回家的时候,他说,我没有家了,Tessa就是我的家。
Justin就这样,嫁接在Tessa骤死的爱之魂灵上,翻动整个世界黑暗阴森无情的泥土,翻找出正义和“规则”之后的性命交易。他会成为另一个Tessa。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容量很平衡。在黑幕和爱情、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平衡方面处理得很好。既没有夸张于失爱,也没有直面控诉,只有镜头在说话,在感受,在Tessa死后、Justin逃亡的时候,变得险恶。你感觉到勇敢,以及背后的恐惧和无奈。一个人的弱势。
一个人,只有在爱情当中是强大的吗?这个问题很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