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斯罗斯特·莱奥·贡纳松赫尔曼·萨缪尔森安娜·贡迪斯·古蒙斯多蒂约翰·荣松乔尔·萨蒙德森乔蒙杜尔·格雷塔松阿哈德·塔米米奥斯吉尔·古纳尔松伊杜恩·奥斯普·赫林斯多蒂尔
类型:剧情剧情片导演:尼娜·帕尔马多蒂尔 状态:正片 年份:2023 地区:冰岛 / 斯洛伐克 语言:冰岛语 豆瓣ID:35679700热度:51 ℃ 时间:2024-12-09 09:47:0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为什么打开电视机,主播只是在用手比划?因为大叔本是山坳里的仙人,神仙不识人间语。孩子又何尝不懂误会?与神对话,祷告的终究是人间世故,盼的是身边之欢愉。
失手打碎了泥菩萨——于人是菩萨在献身消灾;于菩萨,乃是渡劫,渡己之劫。
北欧很美,水面下有桃源。电影不长,小品里有乾坤。
24.4 深影
这是一部故事主线非常简单、篇幅也很短的电影。一位孤身一人的老人被迫离开农场,来到首都雷克雅未克生活。一位父母常常无法陪在身边的男孩,每天早上去送报纸,有一天结识了刚搬进街区的老人。老人和男孩逐渐熟悉起来,成为互相陪伴的人。直到一个雨天,老人给淋了雨的男孩擦干身子,男孩的父母却以为老人是个变态,老人只好与男孩告别。他既无法返回曾经的家园,也无法在城市中立足。nn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简单明了的,摄像机中的雷克雅未克日常生活和我印象中的欧洲城市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刻意的修饰。同时,镜头的空间感十分舒服,郊野与农场的画面,老人独处的画面,老人和男孩共同存在的画面,这些都被恰如其分地给予了简洁而深厚的意义。同时,电影中没有需要观者煞费苦心进行猜测的意象:马代表老人过去的生活方式、雨水充当剧情转折的先导等等,都是显得非常常规。包括最后一个镜头,老人在屋里望着窗外“平行世界”中发生的和好,最后转身离去,只要是有一定观影阅历的人从这个镜头一开始的设置就能猜到它的进展。但这样一个故事不恰好需要这种简洁的叙述手法吗?紧凑、亲切而完整,这不是个宏大的电影。nn但我们仍然可以将这部电影放在更宏大的传统中去看待。在冰岛独立后的文学(由于这只是我第一次看冰岛的电影,所以只好讲相对熟悉的文学了)中,现代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城市-渔牧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创作者们熟悉的主题。从诺奖得主拉克斯内斯到近年来大量被译介到国内图书市场的斯特凡松,都是讲述此类故事的好手。nn我们可以简单地对电影中的现代社会进行审视。老人来自给现代化建设让路的“前现代”社会,他在城市中属于一个外来者,就像新闻中报道的阿富汗难民一般,但与之相对的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这一层身份,给予他特殊的关切,他却用“拆迁”得来的钱给难民捐助了一笔巨款。他的“外来者”身份的体现,就在于和“现代社会”的规则之间的冲突。“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对人进行规训,我们可以说电影里老人无意间触犯的是”禁止触碰孩子“这样一条规则,这是知者和不知者之间的一场误解。令人有些困惑的是,男孩或许本可以通过解释清楚事情经过来化解这场误解,但他似乎失声了。我想,或许是不作为本来就不需要理由,或许一个孩子也不知道一个人被视作触犯这条规则的后果,又或许孩子是出于想要搏回父母的陪伴的私心,但这应该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身处的社会存在着无数误解的时刻,误解让我们逐渐放弃reach out(就像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样)而陷入孤独,而它们出于现代原子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不信任。越无法信任,就会遇到越多的误解,从而失去与人真正进行交流的能力走向孤独。恰好我与一位朋友昨天还谈到这个话题,人与人之间,到底能如何”精准“地表达自己?nn我们就身处这样的城市海洋之中,我们会怎么办呢?
一个冰岛的农夫,一人、一马住在传自祖父的小庄园里,几乎与世隔绝,但因水利工程建设不得不放弃庄园,搬入城市。在这个城市里,同样孤独的还有邻居家父母都没空照料的孩子。两个孤独的人相伴、又离开。
看标题和海报,本以为是两个熟人在漫长人生中相互依偎的故事,看了影片才明白是两个孤独的陌生人短暂地互相取暖。两人相伴的故事虽然温暖,但中途的误会让这条主线故事变得有些生硬。
影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农夫回家的片段。水面隔绝了 Gunnar 和曾经的家,Gunnar 开着面包车愤怒地冲进水中,在一瞬间为我们点燃了冲破现实牢笼的希望,然而下一刻河水涌入车身,浇灭一切幻想。这是全片 Gunnar 唯一一次表现出愤怒的时刻,只是愤怒拯救不了现实,愤怒的一半本就是无能为力。但人总要为自己创造最后的一线曙光,Gunnar 从车窗爬出,不顾一切地游回房间。房间还是曾经的房间,但被河水淹没了大半,浸泡在水里的家显得既熟悉又陌生,门窗、墙面一如既往,但书本浮在水面上,桌椅、沙发淹没在水里,房间早已无处落脚。幻想着回归家园的 Gunnar 浑身湿透地站在房间里,永远地失去了家,他再也没有了根基、没有了退路。所幸,曾经相伴的白马还留在这片山林里,成为他最后的救赎。
Gunnar 再一次离开了家,没有从家里带走一样东西。他似乎一路都在失去,失去庄园、失去补贴金、失去朋友、又在试图重返庄园的时候失去了车和念想。但有一些是他被迫失去,也有一些是他本就不在意。Gunnar 生在庄园、长在庄园,过着不大与人来往的生活,自给自足。他的成长环境与现代都市截然不同。他所看重的、需要的和生长在现代社会中繁忙、麻木、物欲过剩的人也不相同。他带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来到城市里,俨然是这个世界的外来者,精神上流亡的难民。但他也曾是自己世界的主人,本能一人、一马安静地度过一生。
离开家园来到城市,曾经的安静变成了真正的孤独。
很久违地看到一部电影去用心描绘一个近乎理想化的纯善的人了,我越对这个老人产生好感和同情、为他的遭遇感到苦闷和心酸,我就越发惊讶如今已经很少有这样完全善良的人了。或许一方面是因为如今的美学是祛魅和现实,是善恶同存的理智认知,另一方面,我总觉得现在的人们对于善良是越来越警惕的,也越来越难以认同,虽然我们喜欢善良的人,但我们很难去崇尚善良了,我们宁愿当个坦然承认和裸露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的人,善良依旧是美好的,但它太疲劳了,因而只是带着一定距离对它致以敬意。不过这些也是我单方面的看法,在这一看法下,这样的角色既简单得让人发笑,又可贵得让我叹息。一个一生都离群索居的人,在老年时因为农场被征用,因而被迫和自己熟悉的山脉和马儿朋友分别,被从归属处驱逐,到了一个难以适从的小镇,而和他一样在自己的生活中难以适从的还有对面家的小孩,一个因为父母离异而被推来推去的小孩,还有从阿富汗来到这个冰岛小镇寻求庇护却因落后的移民法而被拒绝的难民,三者的故事因为老人和小孩的交集而串联在一起。老人是一个具有朴实的良善观的人,一个内心孤独,从来没有和人建立深刻联系而在内心深处悲伤地认为自己仅是具躯体的人。我其实在想,他的这种孤独,是他在山野生活时就有的吗,还是被驱逐以后置身于不熟悉的城镇生活才生出的呢,答案应该是后者吧,因为我觉得,孤独是因为得不到自己觉得自己理应得到的东西时才会产生的。我看见他人与自己的亲友笑乐,在钢筋建筑之间怡然自得,他们看起来和我一样,然而我却无法像他们那样,我感到孤独,因为我没有他们拥有的“自在”,而我不应该和他们一样自在呢,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呢,我要怎么才能跟他们一样呢。除此以外,剧情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设计是小孩父母误以为老人猥亵了他们的孩子,这个情节设计得还是有点牵强了,虽然父母会这么想是合理——在这之前,他们对于老人照顾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太大的感激之情,或许在他们看来一个孤寡的老人照顾自己的孩子,或许还是解围了那位老人的处境,因为以那对父母的视角来看,这位老人的处境一定是可悲的——但小孩在面对父母的询问时,一点没有提到淋雨的事,还哭了进一步造成了父母的误会,这个部分的小孩子完全好像是个提线木偶,为什么他要在那个情景下哭呢,我完全想不出理由。还有一些我喜欢的细节,比如听到悠扬的钢琴曲想到自己马儿的鼻息,在公交车上好奇别人在看什么书而忍不住盯得太认真,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下不小心碰到了桌角,这些非常有生活气息但又不会太被人注意的小事我很喜欢。
上影节第一部就是这么大的惊喜。熟悉的土灰色调,火山,荒野,冰岛矮马,不属于人间的风景。北欧花毛衣花手套花帽子,light bloned头发,绿色衬衫,红绿白色领带,绿色帽子,空无一人的超市,每次打招呼间属于社恐的尴尬,一个难民的命运也会被小镇关注。人与人之间微小却真实的相处在下象棋时哼的小曲里,在专门为他买的披萨和电视里,在一个个克制又期待的眼神里,我曾想象过在城市的生活,他让我感到不再是一具躯体,今晚我们一起熬夜吧,听星星的声音,照片里我看起来像一个圣诞老人,你像刚淋过一场大雨,梦里梦到我的白色小马朋友的鬃毛也变得湿漉漉的。带着捐给难民的5000万坐在路边,静静地举起一块牌子写着“人们应有平等权利”。边缘,真实,纯粹,认真,有如冰岛荒原外银光闪闪的湖面。孩子,老人,因边缘和不被理解甚至无法像城市社会解释这个误会,连最简单的善意和友谊都会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