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邓树荣艾敬李炜尚邱礼涛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邱礼涛 状态:HD 年份:2001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豆瓣ID:1302725热度:859 ℃ 时间:2023-05-26 12:00:3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选题很好,一个是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表现出港人的焦灼,一个也是过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况纪录。前半个小时感觉黑色、讽刺的料还算不错。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费了这个题材。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经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让观众更讨厌,连同情也没有,看了接近两小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点也不值得可怜。个人认为不恰当的点有:
1.大部分演员演技不行,偶尔让人出戏。特别是艾敬粤语口音死板,发音不准
2.艾敬去说服议员的时候逻辑清晰,准备功课全,结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帮杀人犯开始纠结,这感觉顺序反了
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特别是当年强奸抢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见一次面之后开始撩妹的行为让人反感
4.想表达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败,但是少年犯家庭没怎么介绍,只对一个少年犯家庭口头说了几句妈妈跑了,后妈不疼。反而对议员和艾敬的成长环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绍,感觉主题错了吧
5. 片子应该是想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有一些内容却明显又不是现实主义,看完就会出戏,比如梁议员的家务事
6.梁议员的家务事更失败的一点大概是开始想说担心家庭教育失败影响孩子成长,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复合。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没见到有什么内容,可能加一个孩子吃药的细节就算应付了?
7.特别给少年犯招黑,让观众厌恶的几个细节还有:1)梁议员第一次跟少年犯见面的时候,一个囚犯说这种无限期刑罚让他绝望,只是为了母亲而活。但是跟议员见面,却争着抢着跟艾敬和议员握手,这个细节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听到梁议员也没有争取到好结果,立刻就要报复梁议员,结果他的家人劝他说这样子不厚道;3)回归以后,特首依据终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议做了判决,但是又纷纷觉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类案成年犯比刑期长,还有不能放假和假释。逻辑上观众是能懂,但我估计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谁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谅凶手?4)觉得刑期重,大家又决定要自杀抗议,注意不是因为忏悔当年杀人罪行去自杀,而是觉得杀人强奸抢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杀抗议,结果这些自认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拦着明知道谁要去自杀的那个人,都只是听着。过了好长时间,真自杀的话估计都断气了,才疯狂喊狱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说要自杀,结果就是坐在那哭,连自残都够不上,这就有点扯了;7)梁议员第一次见少年犯后说这班年轻人法律知识真好,甚至比一些议员还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晓真相,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当然研究透彻拉
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够糟糕,还要一遍一遍案件复习,告诉观众当年怎么杀人的细节,外加当年报纸。看一遍可能会关注到啊这是不少少年犯参与的案件。看两三遍感觉就只能提示观众这些人多么罪大恶极。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点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两个努力学习,还考了文凭之类,还有被害人先原谅杀人犯后,杀人犯自杀前写了一封信道歉。但是这好像也无法扭转观众的恶劣观感,特别是在没死成的情况,更让人觉得好笑
题外话,少年犯确实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这个当借口,给这些人辩护,我也无法认同。少年犯量刑,个人认为一个是应该考虑犯罪时的认知状况,这点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说他们不明白,感觉就纯是借口。另一个,也应该参考同案犯的量刑标准吧。比较成年犯相对一致或者减轻是可以接受的。
三个时空,三条故事线,不得不说邱对现实主义题材敏感度的把握非常之高。
整体成片一般,三分之一篇幅过后才开始渐入佳境,不过不用担心,邱有自成于己的一套视听体系。配乐表达的情绪直观却糟糕,虽然我很喜欢阿Paul。除却演员表演的生涩,拖沓且混乱的叙事节奏,最可惜的是将少年犯的犯罪源头指向单一的父母家庭之祸,女主角的故事线索稍稍附带了些许时代边角与大陆移民身份烙印。
其实觉得蛮可惜的,本片的题材、故事、小人物与大时代,都拥有极高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19年8月回看,结合当下局势,更是莫名唏嘘。
不知道你会不会羡慕人家,可以参与选*举,可以表达意见,可以为犯*人争取人*权,可以对自己选出来为自己“办事”的议员说一句:“我看错你了”或者“当初把票投给你,我没有选错人。”
另,邱自己在片中客串了游行队伍里的吉他手,黑夜中只有一个镜头一瞥而过。
青春野蛮
胡越的故事国语
猛鬼殿4
牛油果的硬度
一曲秦腔
豪客
A political thriller. T...
播放指数:999℃
选题很好,一个是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表现出港人的焦灼,一个也是过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况纪录。前半个小时感觉黑色、讽刺的料还算不错。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费了这个题材。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经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让观众更讨厌,连同情也没有,看了接近两小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点也不值得可怜。个人认为不恰当的点有:
1.大部分演员演技不行,偶尔让人出戏。特别是艾敬粤语口音死板,发音不准
2.艾敬去说服议员的时候逻辑清晰,准备功课全,结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帮杀人犯开始纠结,这感觉顺序反了
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特别是当年强奸抢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见一次面之后开始撩妹的行为让人反感
4.想表达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败,但是少年犯家庭没怎么介绍,只对一个少年犯家庭口头说了几句妈妈跑了,后妈不疼。反而对议员和艾敬的成长环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绍,感觉主题错了吧
5. 片子应该是想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有一些内容却明显又不是现实主义,看完就会出戏,比如梁议员的家务事
6.梁议员的家务事更失败的一点大概是开始想说担心家庭教育失败影响孩子成长,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复合。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没见到有什么内容,可能加一个孩子吃药的细节就算应付了?
7.特别给少年犯招黑,让观众厌恶的几个细节还有:1)梁议员第一次跟少年犯见面的时候,一个囚犯说这种无限期刑罚让他绝望,只是为了母亲而活。但是跟议员见面,却争着抢着跟艾敬和议员握手,这个细节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听到梁议员也没有争取到好结果,立刻就要报复梁议员,结果他的家人劝他说这样子不厚道;3)回归以后,特首依据终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议做了判决,但是又纷纷觉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类案成年犯比刑期长,还有不能放假和假释。逻辑上观众是能懂,但我估计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谁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谅凶手?4)觉得刑期重,大家又决定要自杀抗议,注意不是因为忏悔当年杀人罪行去自杀,而是觉得杀人强奸抢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杀抗议,结果这些自认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拦着明知道谁要去自杀的那个人,都只是听着。过了好长时间,真自杀的话估计都断气了,才疯狂喊狱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说要自杀,结果就是坐在那哭,连自残都够不上,这就有点扯了;7)梁议员第一次见少年犯后说这班年轻人法律知识真好,甚至比一些议员还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晓真相,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当然研究透彻拉
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够糟糕,还要一遍一遍案件复习,告诉观众当年怎么杀人的细节,外加当年报纸。看一遍可能会关注到啊这是不少少年犯参与的案件。看两三遍感觉就只能提示观众这些人多么罪大恶极。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点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两个努力学习,还考了文凭之类,还有被害人先原谅杀人犯后,杀人犯自杀前写了一封信道歉。但是这好像也无法扭转观众的恶劣观感,特别是在没死成的情况,更让人觉得好笑
题外话,少年犯确实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这个当借口,给这些人辩护,我也无法认同。少年犯量刑,个人认为一个是应该考虑犯罪时的认知状况,这点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说他们不明白,感觉就纯是借口。另一个,也应该参考同案犯的量刑标准吧。比较成年犯相对一致或者减轻是可以接受的。
我冇自由,失自由,伤心痛心,眼泪流。《等候特首董建华发落》没有了港片一贯的癫狂鬼马特性,收敛中暗含着一股力道。但是关于过去罪恶与如今悔过的矛盾冲突与思考还是少了点,整体来说叙事性上还是不错的。
影片讨论的其实是件很矛盾的事情,一个人犯下那么残酷的罪行,如何去悔过补救重新做人?他的人生, 是否就该为一次一念之差与思想的不成熟买单?他毕竟是个重罪犯,可是他又是个少年犯,所谓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可能这个电影对个人本身的思考不多,毕竟反人类和暴力倾向的人还是少数的,但至少可以告诫些青少年。对于社会大众如何去看待青少年犯和这种悲剧还是有正面价值的,像药家鑫那种案子,看问题是不是只有单独一面的声音。
药家鑫不能悔过么?
死刑或者其他刑罚与惩戒是不是也应该理性化?或许理性的社会应该兼顾这些人性的拯救,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惩戒不应该是种摧毁。很多的西方国家的法律条例里面基本上是没有死刑和终身监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犯,法律的刑罚更多是一种教育和惩戒与警示的作用,大多的刑罚期限在30年左右,特别严重的判刑是100多年的监禁,这种也很少见,而且往往实际刑期远远少于处罚期限,不存在死刑和终身监禁。一方面是出于人性考虑,另一方面是处于天主教国家的宗教传统的考虑。
理性应该兼顾人性的,有时候这两点或许是没冲突的。理性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思考,是属于合乎逻辑的,而不是完全的按例办事。不人性的理性的存在可能是种非理性。这个影片更多的给我们带来的是对我们以往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杀人偿命的理性的另一种声音,这种理性是否也存在不合理,是非理性的?
好像药家鑫案子,一些人站在人性的角度要求判药家鑫死刑,其实可能是不人性的,就像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杀掉不道德的人,本身就不道德,是种伪善。影片带来的思考是,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年轻人的判刑应该是惩戒大过刑罚本身,刑罚不应该具备摧毁性。至于这个观念是否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但道德本身或许并不正义,亦或许并不合理。
附上:“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 “电车难题”,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题记:
我是你的上帝,我必与你同在,你不用害怕,不用彷徨。我必定坚固你,帮助你,用公义的右手来扶持你。
――――以赛亚书4章10节
当绝望成为视野里的全部,被囚的监房就再也无法平抑灵魂的生疼,于是,死亡成为拯救心灵苦难的唯一方式。
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像《等候董建华发落》这样的题材也是不多见的,它能以客观的态度展现香港司法在易帜前后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展现黑暗和不公是容易的,可是在展示里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是不容易的。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因父之名》的一个场景,黑暗中奥康娜的歌声里,声援的火花自幽暗的天空落下,无论它是多幺微弱,可是它存在于每一个正直的人的心间。
许多年前,大陆有一部《少年犯》,但是和《等候董建华发落》比较,我们看到了它在思索层面上的差异,香港电影人因为地域不同,他们更能从社会良知和宏观法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对于惩治和人道主义的微秒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
《等候董建华发落》故事讲述了因为九七易帜对英女皇时期遗留的“等候女皇发落”的少年犯们命运的追索,从而反思整个司法制度和国际社会对惩治意义的态度,内容涉及了人道主义、司法公正和实践、良知以及青少年问题。
影片在董特首宣誓就责开始,BEYOND《我的愤怒》的歌声透着苍凉,新的世界,新旗的颜色,所有的香港同胞都在看着,承诺和事实的吻合度需要时间来证明。
邱礼涛对这部电影有着这样的论述: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可以拍一些有关弱势社群的电影,他们往往被大部份社会人仕在有心和无意之间疏忽,但其实不论是基于人道、人权的立场或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下,社会人仕都有必要正视他们活生生的存在。何况,香港从来都没有一部真正关心人权,甚至是罪犯的人权的电影。即使是回归了,我也不愿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压制的国度里,我们仍然享有文明和法治社会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很希望《等候董建华发落》可以以光影和声音的形式和社会大众见面。】
电影是娱乐,可是电影也有着记录历史的义务,邱导这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客观记录着香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见证了个体在强势力量面前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呼唤良知和公义,他在用心呐喊,为了给那些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有着重新做人的机会。
一组国旗、区旗、国徽的镜头是导演含蓄的提问,当世道改变的时候,发落是希望还是奢望。
影片的回忆从1985年开始,几条交叉的线索表现了当年香港下层民众的生活从而对“少年犯”的形成做了社会意义的反思,杀人的偶然性和惩戒的必然性对当年的少年犯而言并不十分明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再次应验,在镜头表现方面导演克制而简练,表姨夫剪虫喂鸟的戏对应着少女誉玲的命运,一只笼中小鸟注定的悲哀,而誉玲悲剧也因此而起。她同样成为少年犯。
时间已是1997年,出狱后已是社工的誉玲偶然机缘接触到了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銘仔,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才华,渴望帮助这个在牢狱里的不幸青年。探监的戏中,一部“海明威文集”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抗争的隐喻,为了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誉玲找到了正直的议员梁忠勤,希望通过他的力量帮助那些“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
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人权法庭亦已裁定,无了期押后判刑是违反人权法的。
从此,梁议员和少年犯的家族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取权利的活动,导演将发生的一切像纪录片一样平静而客观记录着其中的失望、沮丧、挫折、坎坷和退缩,但梁议员等人坚持了下来。所有的镜头都很慢,压抑而窒息,人权和大众思维模式的差异,犯人权益和公众无度惩治愿望的差异,法治目的和惩戒意义,在一些导演都通过对话和镜头表现出来了。
还有,梁议员的那句话我也听懂了:做事是不能光计较后果的,该做的就要做。
在现实里,我们为了生活多少人放弃了原则和人格的尊严,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西希弗斯一般永远着推动重负不懈努力?
许多人的放弃都有着客观的理由,无可指责,但是,凡事都有着第一个呼号的人,即便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但他至少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都应该为尊严和自由努力。这是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联结着未来人们的希望,我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以后的人们。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的主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于导演的良心和正义感,这部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回避矛盾,它深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艾敬和邓树荣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为我们在华语银幕上塑造着两个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影片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香港的一个侧面,而影片的素材音乐如《九七悲秋分》和《韩国工运歌》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影片增色不少。
只要你看过影片,相信你不会忘记绝望的铭仔在监房自杀的一幕,《囚徒》的悲怆歌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拼死抗争,我们更看到导演在视觉外想表达的东西。
任何社会体系都存在强势和弱势的对比,都存在在弱势群体被故意忽视的情况,那么,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力量,有义务成为良心和公正的呼唤者。
孩子们,在绝望中依旧顽强争取权利的强者姿态,让每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反思自己,重新抬起头颅。
马太福音说: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我们看到《等待董建华发落》的内容和基调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宽恕精神,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思今朝,我们发现,沧桑过尽,恩怨早已不再重要。
生命里,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宽恕,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了爱。
宽恕是什么?是在影片感人的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当年宝马山劫杀被杀者父亲致信特首为呼吁为銘仔减刑。
宽恕是什么?是誉玲12年后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煲的一碗热汤。
宽恕是什么?是梁议员太太对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家庭的无奈忽视梁议员的原谅,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人类,有什么比宽恕更应该,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磨难。
人类因为爱而存在!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寒鸦精舍 黄昏残阳下
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17时17分
【附录:影片资料】
《等候董建华发落》香港2001
导演: 邱礼涛
编剧: 杨漪珊
演员: 李尚文、艾敬、邓树荣
片长: 106 分钟
【后记】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我清醒意识到它将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我知道,面对命运,逃避无济于事,所以,我依然在生命的逆境里昂扬起头颅,感谢王大仙推荐了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坎坷一直伴随着生命,但是,只要尚有呼吸,哪怕成为了西希弗斯,我也会一次次推动命运的负重,承担和超越是每个男人的使命。
超越自己,宽恕所有是男人应由的处事之道
谢谢,所有看了我文字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不仅仅为了生存,努力,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祝福所有的生命,因为缘分和我们拥有的世界。
再一次谢谢大家!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绝对不是讽刺。
三个时空,三条故事线,不得不说邱对现实主义题材敏感度的把握非常之高。
整体成片一般,三分之一篇幅过后才开始渐入佳境,不过不用担心,邱有自成于己的一套视听体系。配乐表达的情绪直观却糟糕,虽然我很喜欢阿Paul。除却演员表演的生涩,拖沓且混乱的叙事节奏,最可惜的是将少年犯的犯罪源头指向单一的父母家庭之祸,女主角的故事线索稍稍附带了些许时代边角与大陆移民身份烙印。
其实觉得蛮可惜的,本片的题材、故事、小人物与大时代,都拥有极高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19年8月回看,结合当下局势,更是莫名唏嘘。
不知道你会不会羡慕人家,可以参与选*举,可以表达意见,可以为犯*人争取人*权,可以对自己选出来为自己“办事”的议员说一句:“我看错你了”或者“当初把票投给你,我没有选错人。”
另,邱自己在片中客串了游行队伍里的吉他手,黑夜中只有一个镜头一瞥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