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了凡四訓

739人已评分
较差
4.0

主演:达式常陈晓旭

类型:剧情古装导演:郑大圣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0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ID:2029103热度:359 ℃ 时间:2024-08-14 13:43:40

简介:详情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大家对“命中注定”这个词都耳熟能详了,也许有人要问:是不是真有“命运”这回事呢?如果有,我们能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而且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以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到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自求多福的道理。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都在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决生命的问题,亦既生死方面的问题。佛法,这一博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而《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它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2001年,陈晓旭以中国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根据明代袁了凡先生的真实传奇故事改编,邀请导演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执导,专门投资拍摄了一部“中华传统道德教典———《了凡四训》”的电视剧。  该剧共四集:《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第四篇 谦德之效》,片长165分钟。出品单位就是陈晓旭的中国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拍摄总顾问是净空老法师。  《了凡四训》展现了袁了凡对儿子的教诲,教他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  该片导演是导演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他导演的纪实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曾在奥地利的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过银奖。
  • 头像
    户回
    1. 凡人,未能达到无心。无心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不会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诱惑;内心不起贪嗔痴欲的妄念。达不到这个境界终为阴阳所束缚,不能超越阴阳五行数理的范围,安得无数。
    但是,唯有平凡的人有定数。那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而极恶之人,数也拘束他不定。
    2. 可是孟子曰,求则得之。这是说追求应在自己内心。道德仁义是心中本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求得到呢?
    “孟子之言没有错,是你错解了。你没有看见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悟不同“。只要能回头向自己内心去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没有不通的。
    若不能反过来向内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来命中有的,并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的还是求不到。“
    3. 禅师问了凡,你觉得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子嗣吗。
    了凡:“不应该。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有不能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么能有功第科名呢?
    所谓地之晦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有洁癖,这是我没有子嗣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而我善怒,这是原因之二。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饮酒,以至于消散精气,是我无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彻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元神,是原因之六。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禅师:“生儿子,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白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那个没有后代的,或是出了不肖子孙的,那时没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不惟科第这种事情,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道,只不过因为其材而顺其自然,几时曾经加纤毫的意思在上面。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福薄和没有儿子的原因,从今以后尽情把它改过洗刷。把一切不登科第没有儿子的原因做一个大的改变。
    从前种种的过失,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
    3. 《准提咒》
    4. 了凡对两位儿子说:“孩子们,《书经》有云,”天难信,命糜常“。又说“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啊。由此可以知道,凡是说祸福是自己求来的,乃圣贤之言教;若说祸福为天所命,乃是世人庸俗之论。
    我们务必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
    改过之道:羞耻,畏惧,勇猛
    5. 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为什么不恨自己是非颠倒,反而抱怨天道报应之有差呢……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皆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是恶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发自内心者真,因袭形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今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大都称之为善人而认同他;而圣人则宁愿认可狂狷不羁的。那些谨慎温存的人,尽管有一乡的人都说他好,但因为他随波逐流没有志气,不能指望他上进,所以圣人必定指责他为道德之贼。这善恶的标准,世俗与圣人,分明是相反的啊。
    推广开来看,则世俗的种种取舍褒贬,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善恶福祸,皆与世俗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所以凡欲积善,绝不可被耳熏目染牵着鼻子走。只有反躬自省,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一片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豪媚世之心即为曲……

    “反行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行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6.子贡行善后拒领奖金。孔子听闻后很不满意,说子贡做错了。君子之行,要移风易俗,要引领大众效仿,而不是为了自己诚信善意。子贡拒收赏金,会使人以为做好事收赏金是耻辱的事。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恐怕从此就不会有人去赎人了。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
    1. 1:25:00左右论叙了三个故事用来证明积阴德有福报,做好事然后自己以及后辈升官。福报等于官至高位吗?
    2. 了凡的思想非常入世(承认俗世官位的意义,强调济世的重要性),同时又在某些价值取向与俗世相悖(善恶定义),且与个人主义背道而驰(为己则为恶)

    ---------------------
    前两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尚可看;后两章(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尽是鸡汤,不看也罢。
  • 头像
    十一口
      《了凡四训》原产于明朝袁黄,后改名了凡。袁老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是一部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内容就不在此详述了。
    其中非常赞同立命之学的观点,其体现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般性观点,对教育包含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世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中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考朋友,其强调了人际关系的意义之重要。但是,要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自己需要有非常强的能力,而该能力的获得,从根本上还是源于自己不断的努力。也就是说,稳固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从中获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形的福利,本质上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因此,要想掌控个人乃至别人的命运,必须要有前期巨大的投入和必要的努力,让自由能够有泰山压顶,一览众山小之势。其哲学意义则是,人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生活意义则是,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有担当和责任心。
         《了凡四训》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篇人文社科书籍,其中蕴含了深深的逻辑辩证法的观点。譬如该书中蕴含的善与恶的区分。该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牢记否极泰来,更应指导失败乃成功之母。
        该书中的某些方法,如积善之法中的一些观点,若希望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则需要进行巨大的调整。如做善事不应刻意让他人知晓,在现代社会,则恰恰相反,需要让人知道你为其做了善事,因为当今的社会道德意识不再从前——古时社会以道义为重,将信守承诺作为为人处世的重中之重来看待,所谓一诺千金,人品至上;而不像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现代的信用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信用体系,物质越丰富,信用等级越高,而无论该人的人品。其隐含的前提是,古时人认为人性本善,而今人则万事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进行思维行事。所以,在当今社会,做了善事,必须得让人知道,否则会被误认为不怀好意。而且在做善事的时候,必须做好相关的记录,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善行而非而行。其实现代社会行善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而作恶的成本则相对越来越低了,大家都已经害怕行善。而社会呼吁正能量,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社会机理已经病重,再不医治,将会早就悲剧。
  • 头像
    星空下的哲思
    《了凡四训》中给我启示最大的莫过于立命之学。云谷禅师对了凡所说“内应外求”与西方心理学所倡导之吸引定律尤其神似之处。而我们平日的诸多烦恼是自己所求,比如说夭寿不二,是为相对而言,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寿命有天定,人为活得长久即将两者相对,欲求长寿,实为一也。
    我认为佛家所说的多做善事,是为让自家的内心达到安宁。宗教所说的聚神可得永年即为此。而达到内心的安宁更需“日日知非,日日知改。”“一日不知是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佛家强调要有三心——羞耻心、畏惧心、勇敢心。其与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何其相似。
    而片中的了凡应倡导大乘佛教,因处处强调顿悟。可见,中国的佛教是夹杂了儒、道、释,而更符合中国人的心境。中国人倡导“利”,所以更青睐有因有果,有付出而有回报,所以与西方的基督精神南辕北辙。
    其“改过之法”,在于随事静之、明理、过从心改。对于短处的人也应同情他、怜悯他。思是否是是自己的德行不够好,再自省,后欣然受赐。
    积善之方,关键看有益于人还是有益于己,善也分偏正,所谓即是。如子贡救俘虏而不受金,子路救溺水之人而受牛,子曰子路善而子贡非,关键是效仿之人是否为多,其将善更为扩大。韩愈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即为此。
    为人需以“谦”,因而六十四卦才显皆吉,“君子先骑识,而后文章可也。”谨以此戒我之虚妄,切记切记。
  • 头像
    Syrah
    近来越发感觉到因缘际会在个人生命中的示意,性格为因,外境为缘,说到底,还是天性使然。很偶然的知道了这么一篇东西,更好奇的是居然还有人将之拍成影片?经了解才知道,原来竟是陈晓旭在2001年出家前,邀请黄蜀芹的儿子郑大圣拍的这么一部“中华传统道德教典——《了凡四训》”。功德一桩啊!当时她的出家和辞世都没引起我太多的注意,现今想来,也真是个不寻常的女子啊。

    故事的场景设定在明万历年间的江南吴江(乌镇取景):江南庭院里,有芭蕉树、荷花池、假山、石桥、古琴声,从头至尾都很清雅。因为拍的是“训文”,所以多半时间就是漫步庭院、古镇,聆听老先生的教诲。这样的观片经历还是很特殊的,虽然片中的场景可以说是简陋,以至于大量引用的典故都只是用舞台剧、动画、水墨画、皮影等诸多简易方式表现,而且半文半白的对白也是大大逊于原文,可还是很喜欢这样一部东西。所谓的物以稀为贵吧。更何况,这种电影不在于拍摄技术或是演技,甚至连意境等等也别去计较。关键在于对观影者的启发,有人悟了,这片子就算没白拍了。

    根据原文,拍摄也是按照《第一篇 立命之学》、《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三篇 积善之方》和《第四篇 谦德之效》这样的顺序。个人最喜欢栖霞寺的禅师云谷大师的立命之说那段,很有禅意,尤喜此句:[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闻之真是醍醐灌顶,因循二字恰恰道出了根本所在。

    看介绍说《了凡四训》还是初学佛必读的入门书,我觉得用它来当启蒙读物确实不错,可当自己买书的时候却根本不敢买多了来送人,因为毫无把握会有多少家长可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而接受这种教育的小孩,会不会到了社会上受尽委屈继而心生疑惑?或许,等上了一定的年纪,自己选择再启蒙反而会更好吧。

    另外关于修心这一条,这句[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深得我心。不是让你一下子就到彼岸了,而是如果做不到这个,那么退一步,还不行,再退一步。读这样的句子,真是心生温暖之感。

    说到“无子”的原因,第一条居然是[余好洁],因为[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真是叫我一惊,细想却是合情合理。

    至于“积善”,文中说[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 这个让我有点点不容易接受,因为内心喜欢的还是“独行于天地之间”的不卑不亢吧,或者说以这个标准衡量,自私却不影响他人的也都是恶了?这个阶段,我还是比较能够接受道家思想吧。过个一年半载,看看到时又是何等想法,今天的念头暂且记下,以兹回看。
  • 头像
    清沐鹤2222

    这部剧一半糟粕一半精髓。

    看的人清心寡欲,就差出家了。

    可见最没有欲望的恰恰是最有欲望的。

    剧中人物,为了改运,发誓日行万善功德,最后逐渐完成,各种艰险困苦因为要达成目标竟然不觉得丝毫苦滋味,也算求仁得仁。

    这部剧还是“林黛玉”投资拍摄的影视剧,想起佳人的命运,陷入沉思。

    为了改运而行善的善事?虽然有点奇怪,但善终究是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5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备案号: